图表检索 高级检索
本期热点文章更多...
2024年 第57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4-07-16
  
    目录
    2024年第57卷第14期中英文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0. 
    摘要 ( )   PDF(3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普通野生稻早抽穗基因OsEHD8的鉴定与进化分析
    鄢柳慧, 钟琦, 马增凤, 韦敏益, 刘驰, 秦媛媛, 周小龙, 黄大辉, 卢颖萍, 秦钢, 张月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03–27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1
    摘要 ( )   HTML ( )   PDF(9557KB) ( )   收藏

    【目的】 抽穗期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区域适应性和产量的关键性状。鉴定早抽穗期基因对于丰富和完善水稻抽穗期调控网络,为品种适应性改良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以早抽穗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L33和晚抽穗的受体亲本93-11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2个极早抽穗和极晚抽穗的DNA混合池;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和BSA-Seq分析定位抽穗期关联的区域,开发该区域内InDel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对定位区间进行基因预测和候选基因分析,确定LOC_Os08g07740为目标候选基因;随后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等位基因分析。此外,还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OC_Os08g07740上下游约40 kb范围内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该基因在IndicaJaponicaO. rufipogon 3个水稻亚群间的遗传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在南宁自然长日照和自然短日照条件下,CL33的抽穗期均比受体亲本93-11短20—25 d;此外,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CL33植株除了穗长变短和每穗粒数减少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93-11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CL33早抽穗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被精细定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PSM8-6与PSM8-8标记间约100 kb区间内,该区域内有15个预测的候选基因。其中,ORF13(LOC_Os08g07740)与已知抽穗期基因DTH8/Ghd8等位;通过对ORF13基因的测序及序列比对,该基因全长888 bp,无内含子,编码295个氨基酸;与受体亲本93-11相比,CL33中的LOC_Os08g07740在第535—536位碱基和第820—821位碱基之间分别有6 bp的插入和9 bp的缺失,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因此,确定其为目标候选基因,暂命名为OsEHD8。进化分析表明,LOC_Os08g07740内,相较于O. rufipogonIndicaJaponica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Indica减少了62.53%,Japonica减少了53.76%,而IndicaJaponica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该基因共有13个单倍型,其中Hap_2单倍型可能是3个亚群共同的祖先,不同的单倍型可能由于地理隔离或环境差异被分别固定在IndicaJaponica亚群内,以上结果表明,LOC_Os08g07740在3个亚群中经历了定向选择。【结论】 OsEHD8DTH8/Ghd8的功能性等位基因,在自然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促进水稻提前抽穗。此外,携带OsEHD8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L33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除了穗长变短和每穗粒数减少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93-11均无显著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小麦烯醇化酶基因TaENO1-5B在多种环境下对株高与穗粒数的调控
    张紫慧, 张艳菲, 李龙, 李超男, 王景一, 杨德龙, 毛新国, 景蕊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17–273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2
    摘要 ( )   HTML ( )   PDF(7663KB) ( )   收藏

    【目的】 烯醇化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揭示小麦烯醇化酶基因TaENO1-5B的功能,开发分子标记,为通过分子育种改良小麦提供基因资源。【方法】 以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为材料克隆TaENO1-5B,在SMART网站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域,采用Phyre2软件预测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在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表达水平,以及在植物激素处理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30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为材料分析基因序列多态性,开发分子标记;以323份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进行TaENO1-5B单倍型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利用小麦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群体分析优异单倍型在我国不同麦区受育种选择的趋势。【结果】 TaENO1-5B由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组成,编码446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N端结构域和C端TIM(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桶状结构域;TaENO1-5B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根基和穗中表达量较高;TaENO1-5B启动子区含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脱落酸(ABA)、生长素(IAA)和茉莉酸甲酯(MeJA)等激素应答元件和干旱、低温胁迫相关的多种应答元件,TaENO1-5B的表达受植物激素和干旱、低温等胁迫的显著诱导;在TaENO1-5B的启动子区检测到4个SNP,基因区检测到3个SNP,组成3种单倍型Hap-5B-1、Hap-5B-2和Hap-5B-3。在干旱、高温等多种环境下,单倍型Hap-5B-2为优异单倍型,与矮秆、多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相关,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育种历史中受到了正向选择。基于TaENO1-5B启动子区SNP(2 399 bp,G/A)开发的KASP标记,与多种环境下的每穗小穗数显著相关。【结论】 TaENO1-5B响应植物激素信号及非生物胁迫,在干旱、高温等多种环境下,与株高、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相关,Hap-5B-2是矮秆及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的优异单倍型。根据TaENO1-5B变异位点开发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株高及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王帅, 张如养, 王荣焕, 宋伟, 赵久然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32–274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3
    摘要 ( )   HTML ( )   PDF(1827KB) ( )   收藏

    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该病害开始向高纬度地区蔓延,已逐渐成为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主要病害,直接导致玉米籽粒品质变差、产量降低,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大多不抗玉米南方锈病,一旦南方锈病发生和流行,将会导致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蔓延,而常规化学防治难以控制。因此,挖掘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南方锈病抗性基因,进一步选育抗病品种是应对南方锈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玉米资源中高抗南方锈病的种质较为匮乏,主要来自热带、亚热带,可直接利用的温带种质极少。与国外玉米种质相比,我国玉米种质中的高抗材料较少,主要来自农家种或含有热带血缘的P群材料,遗传基础狭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基因的鉴定与克隆,对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快育种进程及抗病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已有多个南方锈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我国育种家利用有限的抗性种质资源,选育了多个抗南方锈病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并成功育成抗病杂交种。近期,南方锈病病原菌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揭示我国多堆柄锈菌群体已分化出高毒谱系,从而逃逸抗病基因的识别。因此,挖掘和利用抗性种质中蕴涵的丰富基因资源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概述了南方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系统梳理了南方锈病抗性种质资源鉴定、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以及抗性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玉米南方锈病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玉米南方锈病防治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生长和产草量的影响及综合分析
    刘启林, 王小军, 王金兰, 刘文辉, 马金秀, 李俄仁措, 李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44–27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4
    摘要 ( )   HTML ( )   PDF(1233KB) ( )   收藏

    【目的】 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 Qingmu No. 1)和青牧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 Qingmu No. 2)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个行距,分别为R1:15 cm、R2:30 cm、R3:45 cm;副因素为3个播种量,分别为S1:15.0 kg·hm-2、S2:22.5 kg·hm-2、S3:30.0 kg·hm-2。9个处理,3次重复,各品种27个小区,共54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3 m×5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试验于2022—2023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处理对老芒麦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 行距和播种量均对茎粗、生殖枝数、分蘖数、茎叶比和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行距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和茎粗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播种量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和干鲜比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在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时,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大,青牧1号饲草产量为12 668.16 kg·hm-2,经济效益为13 731.97 元/hm2;青牧2号饲草产量为12 180.94 kg·hm-2,经济效益为13 064.03 元/hm2。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饲草产量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行距和播种量主要通过影响老芒麦的分蘖来影响饲草产量。【结论】 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不但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还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是适宜于研究区及类似高寒区黑钙土上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不同间作方式对凉粉草品质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苏海兰, 朱雁鸣, 陈宏, 牛雨晴, 郑梅霞, 朱育菁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55–27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5
    摘要 ( )   HTML ( )   PDF(1653KB) ( )   收藏

    【目的】 探析间作对凉粉草(Mesona chinesis)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凉粉草的高质量栽培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大豆/凉粉草/玉米间作(S/M/C)和大豆/凉粉草间作(S/M)两种间作模式,并以单独种植凉粉草(M)为对照,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凉粉草品质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 相比于单独种植凉粉草,S/M/C间作模式和S/M间作有利于促进凉粉草叶片和茎中的钙(Ca,叶中增加11.36%—24.20%,茎中增加33.44%38.16%)、镁(Mg,叶增加34.41%—52.00%、茎增加15.20%—91.99%)、铁(Fe,叶中增加15.21%—15.46%)、铜(Cu,茎增加17.19%—30.73%)等元素积累。S/M/C间作时,凉粉草茎部总黄酮含量增加44.42%。两种间作显著降低了凉粉草根际土壤全氮(TN)、碱解氮(AHN)、速效钾(AK)等养分含量,显著改善了凉粉草土壤pH(M模式4.82,S/M模式5.22,S/M/C模式5.51),而pH是本研究中驱动细菌群落结构改变最重要的土壤因子。S/M/C处理显著提高凉粉草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两种间作均显著提高优势菌属芽孢杆菌(Bacillus)的相对丰度:由M模式下的3.24%分别增加至S/M模式下的5.28%和S/M/C模式下的8.09%。此外,S/M/C间作时,凉粉草根际土壤招募更多的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Dependentiae、WS2等菌门及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等菌属。【结论】 大豆/凉粉草/玉米间作(S/M/C)可促进凉粉草营养元素和总黄酮等活性成分积累,有利于其品质提升。土壤pH的改善可能是S/M/C模式驱动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凉粉草根际土壤中特定细菌在S/M/C模式下的富集有利于凉粉草种植土壤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善。因此,S/M/C等合理间作是实现凉粉草高质量种植的有效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植物保护
    葡萄浆果内坏死病毒RT-qPCR检测技术建立及其在葡萄砧木中的时空分布规律
    张英, 原青云, 任芳, 胡国君, 范旭东, 董雅凤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71–278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6
    摘要 ( )   HTML ( )   PDF(3158KB) ( )   收藏

    【背景】 葡萄浆果内坏死病毒(grapevine berry inner necrosis virus,GINV)是近年来在中国报道的一种正单链RNA病毒,该病毒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高灵敏的检测技术是病毒田间监测和无病毒苗木培育的关键。【目的】 建立灵敏度较高的GINV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体系;明确不同葡萄砧木对GINV的敏感性;明确GINV在寄主植株中的时空分布规律,为该病毒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根据GenBank已登录GINV的复制酶(replicase,RP)、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和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6套引物,通过常规RT-PCR和RT-qPCR筛选特异性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再通过对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GINV的SYBR Green I染料法RT-qPCR检测体系,并进一步对该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田间适用性进行评价。将GINV接种到贝达、SO4、101-14、140R和1103P 5种葡萄砧木上进行症状观察和病毒检测,以筛选GINV敏感性较高的指示植物。基于所建立的RT-qPCR技术对接种GINV葡萄砧木的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样品进行GINV检测,从而明确GINV在不同葡萄砧木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 建立了GINV SYBR Green I染料法RT-qPCR检测技术体系,其最佳引物为GINVRPYGF2/R2,最佳引物浓度为300 nmol·L-1,最佳退火温度为58.4 ℃。该技术对GINV的检测特异性强,其检测灵敏度达常规RT-PCR的1 000倍。症状观察结果表明贝达感染GINV的症状最为严重,表现为叶片系统性坏死,而其他砧木叶片仅表现褪绿斑驳和环斑症状。RT-qPCR检测结果表明GINV在EL27时期(坐果期)的相对含量最高,5个品种间的病毒相对含量在EL12(花序分明期)和EL27时期间无显著差异,EL31时期(果实增大期)的贝达与SO4、101-14、140R和1103P的病毒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GINV的相对含量在不同组织部位存在较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下部叶片、上部叶片、上部茎秆、下部茎秆、根部。【结论】 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GINV RT-qPCR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了GINV在不同葡萄砧木的时空分布规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RP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王永江, 乔奇, 王爽, 赵付枚, 田雨婷, 张德胜, 张振臣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81–279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7
    摘要 ( )   HTML ( )   PDF(2353KB) ( )   收藏

    【目的】 利用逆转录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as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结合侧向流层析(lateral flow dipstick,LFD)试纸条技术,建立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西非株系(west African strain,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SPCSV-WA外壳蛋白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筛选扩增效果好、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探针。然后对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扩增体系、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SPCSV-EA、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等常见的甘薯病毒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将感染SPCSV-WA甘薯叶片样品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分别采用RT-PCR和RT-RPA-LFD进行检测,比较RT-PCR和RT-RPA-LFD方法的灵敏度;对采自田间的甘薯样品和试管苗样品进行RT-RPA、RT-RPA-LFD和RT-PCR检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 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最适引物为CSV357F/R,探针CSV-CP-Probe(47 bp),引物和探针工作浓度分别为0.2和0.06 μmol·L-1,温度为42 ℃,时间5 min。该方法可对SPCSV-WA进行特异性检测,与甘薯上其他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RT-RPA-LFD最低可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4溶液,而RT-PCR最低检测到总RNA稀释至10-3溶液,RT-RPA-LFD灵敏度是RT-PCR的10倍。田间采集的22份甘薯样品经RT-PCR、RT-RPA和RT-RPA-LFD检测,均检出11份阳性样品,3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28份试管苗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RT-PCR和RT-RPA-LFD检测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阳性样品。【结论】 建立了SPCSV-WA的RT-RPA-LFD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灵敏、可视的特点,既可用于甘薯脱毒试管苗样品的病毒检测,也适用于基层单位田间甘薯病毒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绿肥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管彤彤, 张燕, 陶海宁, 董秀, 沈禹颖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91–28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8
    摘要 ( )   HTML ( )   PDF(957KB) ( )   收藏

    【目的】 探究绿肥还田对旱作麦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质量提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在甘肃陇东旱塬典型黑垆土上开展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冬小麦5年轮作系统绿肥还田试验,分析毛苕子、饲用油菜覆盖和翻压还田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4个土层(0—5、5—10、10—20、20—25 cm)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几何平均酶(GMEA)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 绿肥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BH和βX活性有显著影响。与覆盖还田相比,毛苕子和饲用油菜翻压还田能够使0—25 cm土层土壤SOC、EOC和MBC含量提高12.9%、12.1%、53.8%,βG和CBH活性提高了3.2%、10.2%,且对20—25 cm土层的影响最显著。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其中土壤EOC和MBC含量分别在冬小麦成熟期和返青期达到最高,βG、CBH、βX和GMEA活性在冬小麦孕穗期达到最高。βG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最显著,活性最高,是绿肥还田后参与土壤碳转化过程的主要酶。不同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绿肥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及酶活性,其中饲用油菜还田土壤SOC、MBC含量和βG、CBH、βX、GMEA活性是毛苕子还田的1.08、1.21、1.15、1.23、1.19、1.18倍。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绿肥还田方式通过调控其累积分解速率影响SOC的积累,通过影响土壤pH、SOC的累积及绿肥累积分解速率影响GMEA活性。土壤有机碳累积受绿肥还田量影响的效应大于还田方式,而碳转化酶活性反之。【结论】 黄土高原夏闲期种植饲用油菜并翻压还田能提高0—25 cm土层中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是黄土高原夏闲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典型氨氧化菌和全程氨氧化菌种群活性和丰度的影响
    张小琴, 尹昌, 李政, 唐旭, 李艳, 吴春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03–281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9
    摘要 ( )   HTML ( )   PDF(1514KB) ( )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对硝化菌种群活性和丰度的影响,揭示其种群丰度变化与硝化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特异性抑制剂乙炔、1-辛炔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等,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水稻土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MNPK)4个处理的全程氨氧化菌(Comammox)、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种群活性和丰度,以及硝化螺菌(Nitrospira)和硝化杆菌(Nitrobacter)种群丰度差异。【结果】 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Comammox和AOA的活性(双因素方差分析,P<0.001),在单施有机肥处理中,Comammox活性贡献比例高达64.2%,而施用无机肥仅显著促进了AOB的活性(双因素方差分析,P<0.001)。qPCR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AOA、Nitrospira、Comammox分枝A和分枝B种群的丰度(双因素方差分析,P<0.001),而无机肥处理则显著提高了AOB和Nitrobacter的种群丰度(双因素方差分析,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AOA和Comammox的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含量以及AOA和Nitrospira种群丰度显著正相关,Comammox活性还与Comammox分枝A丰度显著正相关;而AOB活性则与AOB和Nitrobacter种群丰度、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omammox对供试水稻土的硝化作用有着重要贡献,其活性和种群丰度主要受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碱解氮等因子变化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不同供锌水平麦田小麦锌营养对土施锌肥的响应
    黄婷苗, 陆乃昆, 解秉强, 曹寒冰, 乔月静, 杨珍平, 高志强, 李廷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15–282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0
    摘要 ( )   HTML ( )   PDF(576KB) ( )   收藏

    【目的】 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低锌麦田)分别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土施锌肥0、6、12、18、24 kg Zn·hm-2,研究不同施锌量的高、低锌麦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含量、地上部锌吸收转移分配和土壤有效锌的变化特征。【结果】 高、低锌麦田,土施不同量锌肥的小麦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高锌麦田,随锌肥用量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增幅较小,第1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第2年,施锌处理的籽粒锌含量比不施锌增加了2.4%—11.0%;前后两年,无论施锌与否,籽粒锌含量均高于40 mg·kg-1;与不施锌相比,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籽粒锌分配指数分别降低了23.9%—37.9%、4.3%—13.1%,地上部20%以上的锌残留在茎叶中。低锌麦田,籽粒锌含量和地上部各器官锌吸收量随锌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则相反;相比不施锌处理,施锌处理的两年平均籽粒锌含量增加了9.4%—23.1%,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降低了13.5%—24.5%,但各器官锌分配指数无显著差异。高、低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均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回归分析表明,高锌麦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籽粒锌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低锌麦田为“线性+平台”关系,土壤有效锌含量增至4.12 mg·kg-1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4.76 mg·kg-1。【结论】 黄土高原东部一年一熟的小麦生产中,对于高锌麦田,应充分利用土壤有效锌,即使不施锌肥,也可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低锌麦田,仅靠土施锌肥很难提升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kg-1),改善小麦锌营养可考虑通过土施锌肥使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至4 mg·kg-1以上,并结合其他农艺措施,如叶面喷锌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园艺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辣椒对磷营养逆境的响应
    徐明睿, 王晓娟, 杨亚莉, 马越飞, 刘万茂, 孙颖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27–284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1
    摘要 ( )   HTML ( )   PDF(3951KB) ( )   收藏

    【目的】 探究辣椒幼苗在不同梯度磷胁迫下的转录水平及生理响应的变化,分析不同梯度磷胁迫的重要通路,并结合相关生理试验分析辣椒应对磷营养逆境的生理机制,筛选出调控磷营养逆境的转录因子及核心基因,为辣椒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方法】 本研究以纯系辣椒CA#8幼苗根系为试验材料,采用霍格兰水培法培养至四叶一心期进行4个不同梯度磷胁迫处理,分别为对照组(CK,200 μmol·L-1 NH4H2PO4)、缺磷胁迫组(DP,0 μmol·L-1 NH4H2PO4)、低磷胁迫组(LP,20 μmol·L-1 NH4H2PO4)和高磷胁迫组(HP,1 000 μmol·L-1 NH4H2PO4)。处理2 d后对辣椒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并在处理0、2、4和6 d后测定辣椒根系内源激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 与CK组对比,DP、LP、HP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分别为626、107、171个,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和WGCNA分析发现10个与磷信号途径相关的DEG,4个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DEG,7个与抗氧化酶活性相关的DEG,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对辣椒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定量测定发现,随着磷胁迫时间的增加,与CK组对比,DP、LP、HP组幼苗根系内各种生长促进类的植物内源激素如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独脚金内酯(SL)、茉莉酸(JA)含量降低,生长抑制类激素如乙烯(ETH)、脱落酸(ABA)含量上升。其中,缺磷胁迫和低磷胁迫表现最为明显,对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程度最大。不同梯度磷胁迫处理能够诱导辣椒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胁迫后期SOD活性下降,POD和CAT活性趋于稳定。【结论】 磷营养逆境下,辣椒通过响应磷信号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及抗氧化酶活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缓解了磷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增强了辣椒对磷胁迫的耐受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不同砧木对多主干树形‘瑞香红’苹果幼树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曾艳鑫, 宫昊楠, 由春香, 卢景生, 高文胜, 王小非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47–286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2
    摘要 ( )   HTML ( )   PDF(1686KB) ( )   收藏

    【目的】 探究在多主干树形整形条件下,不同砧木对‘瑞香红’苹果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瑞香红’苹果生产筛选适宜砧木和多主干树形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年生‘瑞香红’/青砧1号、‘瑞香红’/圆叶海棠、‘瑞香红’/M9T337为试材,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于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对不同砧穗组合的树体结构、枝类组成、一年生枝生长、光合特性、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瑞香红’/圆叶海棠苹果接穗的树高、亲和性、枝量、一年生枝生长量和光合特性都显著高于‘瑞香红’/青砧1号和‘瑞香红’/M9T337,营养生长旺盛。‘瑞香红’/青砧1号树体长势略低于‘瑞香红’/圆叶海棠,但高于‘瑞香红’/M9T337,能较好保持‘瑞香红’果形,硬度高、耐贮存,但单株结果量少、果实偏酸。‘瑞香红’/M9T337树体短枝占比高、树冠各部位营养生长均衡,且果实单株产量高、果实品质好。在春梢和秋梢生长期,3种砧穗组合新梢叶片的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圆叶海棠和青砧1号接穗叶片的N、Mg、Fe、B及春梢生长期Mn、Zn含量均显著高于M9T337,而P、K、Mo、Cu及秋梢生长期Mn、Zn含量为M9T337高于圆叶海棠和青砧1号。【结论】 M9T337砧木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的树体矮化效果最好,单株结果多、果实品质好,但树势弱、抗逆性差。圆叶海棠砧木亲和性高、长势旺盛,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密植效果好、抗逆性强、果实品质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基于中红外光谱的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钠钾镁含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郝磊晓, 褚楚, 温佩佩, 彭松悦, 杨卓, 邹慧颖, 樊懿楷, 王海童, 刘文举, 王东薇, 刘维华, 杨俊华, 赵娟, 李委奇, 温万, 周佳敏, 张淑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62–28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3
    摘要 ( )   HTML ( )   PDF(666KB) ( )   收藏

    【背景】 牛奶中钠(sodium,Na)、钾(potassium,K)和镁(magnesium,Mg)含量的准确检测有助于奶牛的健康养殖,同时也是稳定乳制品质量的前提。但目前检测牛奶中矿物质含量的常规方法昂贵且耗时,因此需要一种低成本且快速检测牛奶Na、K和Mg含量的方法。【目的】 利用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预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Na、K和Mg含量的潜力,为测定牛奶中Na、K和Mg含量提供快速检测技术,为牛群饲养管理和奶牛遗传育种提供大量表型数据支撑。此外,比较不同特征波段选择算法改进预测牛奶中Na、K和Mg含量的MIRS定量预测模型的能力。【方法】 以来自华北地区的255份健康中国荷斯坦牛牛奶样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MilkoScanTMFT+收集牛奶样本的MIRS数据,并使用电子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牛奶样本中Na、K和Mg含量的真实值。随后,以MIRS数据为预测变量,Na、K和Mg含量的真实值为因变量,利用4种光谱预处理算法(一阶导数、二阶导数、SG平滑和标准正态变换)、4种特征选择算法(无信息变量消除(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UVE)、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及最小角回归算法(Least Angle Regression,LAR))和9种建模算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弹性网络等),分别建立预测牛奶中Na、K和Mg含量的MIRS定量预测模型,并选出最优模型组合(特征选择算法+光谱预处理算法+建模算法)。【结果】 CARS特征波段选择算法对Na、K和Mg含量预测模型的改进效果优于UVE、GA和LAR算法。基于CARS特征选择算法、一阶导数预处理和弹性网络建模算法开发的Na含量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预测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on set,R 2 p)=0.72,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63.28 mg·kg-1,预测集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of prediction set,MAEp)=49.03 mg·kg-1,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1.90;基于CARS特征选择算法、原始光谱和支持向量机建模算法开发的K含量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R 2 p=0.57,RMSEp=141.49 mg·kg-1,MAEp=116.24 mg·kg-1,RPD=1.57;基于CARS特征选择算法、原始光谱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算法开发的Mg含量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R 2 p=0.51,RMSEp=12.08 mg·kg-1,MAEp=9.84 mg·kg-1,RPD=1.30。【结论】 利用MIRS预测中国荷斯坦牛牛奶中Na和K含量的方法可行,可以较准确地预测Na含量,近似地定量预测K含量(用于区分低浓度K和高浓度K样品)。在建模之前利用CARS算法提取特征波段提高了MIRS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并大大减少了运算时间,可提高MIRS模型预测表型数据的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畜牧·兽医
    lncRNA RRAS2-AS1在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中的功能
    王晋鹏, 罗仍卓么, 李彦霞, 冯芬, 王正兴, 潘传英, 蓝贤勇, 王兴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74–288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4
    摘要 ( )   HTML ( )   PDF(4771KB) ( )   收藏

    【背景】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乳品质,不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表明,lncRNAs广泛参与人和动物的炎症和免疫调节。lncRNA RRAS2-AS1是我们在前期研究中新发现的差异表达lncRNA,其表达模式和功能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探究lncRNA RRAS2-AS1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bMECs)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机制解析和抗乳腺炎分子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RT-PCR和RACE等技术进行了lncRNA RRAS2-AS1的克隆,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lncRNA RRAS2-AS1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bMECs,利用细胞核质分离及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了lncRNA RRAS2-AS1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qRT-PCR检测了lncRNA RRAS2-AS1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bMECs炎症反应和乳腺炎奶牛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利用LPS诱导bMECs构建了炎症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lncRNA超表达、qRT-PCR和ELISA等技术研究了lncRNA RRAS2-AS1对炎性bMECs内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增殖相关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在mRNA和(或)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同时采用EdU、CCK-8和流式细胞术进一步验证了lncRNA RRAS2-AS1对bMECs增殖、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lncRNA RRAS2-AS1基因的长度为363 bp,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RAS2-AS1在LPS诱导炎症的bMECs和乳腺炎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lncRNA RRAS2-AS1超表达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RAS2-AS1超表达组的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LR4NF-κB1)、促炎细胞因子基因(IL-1βIL-6IL-8)、促凋亡基因(BADCASP3BAX等)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而增殖标志基因(CDK2CDK4PC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此外,lncRNA RRAS2-AS1超表达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而bMECs的凋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bbbblncRNA RRAS2-AS1在LPS诱导bMECs的炎症反应和乳腺炎奶牛的乳腺组织中均显著下调;超表达lncRNA RRAS2-AS1可下调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IL-1β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并促进细胞活力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LPS诱导的bMECs炎症反应,该结果可为解析奶牛乳腺炎的分子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二代基因组测序鉴别狮头鹅拷贝数变异及其与体重体尺关联
    张力允, 黄智荣, 杨柳, 陈俊鹏, 林祯平, 黄红艳, 伍仲平, 张续勐, 田允波, 黄运茂, 李秀金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889–290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15
    摘要 ( )   HTML ( )   PDF(1835KB) ( )   收藏

    【背景】 许多研究报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是一种长度在50 bp至5 Mb之间的缺失或插入,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征,与畜禽重要经济性状有紧密的关联,是一种重要分子遗传标记之一。狮头鹅是世界体型最大鹅种之一,原产地为广东饶平,为广东卤鹅的原材料。但是,至今还没有关于狮头鹅CNV与体重体尺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报道。【目的】 通过二代基因组测序数据鉴别狮头鹅的CNV和拷贝数变异区域(copy number variation region, CNVR)在基因组上分布情况,通过CNV与体重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挖掘显著影响体重体尺的CNV及候选基因,为狮头鹅后续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试验共收集了来自汕头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的111只狮头鹅,其中公鹅20只,母鹅91只。所有鹅均采用统一标准饲养管理。对111只鹅进行体重体尺测定,体尺性状包括体斜长、胸深、胸宽等9个指标。本试验对111只鹅进行体重体尺测定和二代基因组测序(5×)。测序数据利用SOAPnuke进行质控,软件Speedseq中的 BWA模块进行序列比对,采用Speedseq中的LUMPY和CNVnator模块检测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从SV中筛选CNV。本试验用软件SVtools对CNV进行基因分型,然后采用单标记混合模型开展分型CNV与体重体尺的关联分析。采用染色体显著性水平(即0.05/染色体CNV数目)作为定义与性状显著关联CNV的阈值,对显著CNV位点及上下游50 kb进行基因注释,找到影响狮头鹅体重体尺关联的候选基因。用R包CNVrd2对物理距离小于1 Mb的染色体水平显著CNV和染色体水平显著SNP做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结果】 对于111只狮头鹅,共检测出 99 158个CNV,其中缺失型94 560个,重复型4 598个,CNV平均长度11 858 bp, 大部分(74.06%)CNV长度位于50—1 000 bp区间。CNVR共5 225个,包括缺失型5 029个,重复型110个和混合型86个,CNVR平均长度为7 136 bp, 大部分(81.03%)CNVR长度位于50—1 000 bp区间。功能注释发现46.92% CNVR位于基因间区域,10.30%位于基因上游,9.35%位于基因下游。准确进行基因分型的CNV有6 217个,通过10个体重体尺性状与这些CNV关联分析,共检测55个染色体显著性水平的CNV位点,注释到45个候选基因。在45个候选基因中,发现SETD2、UBR7、G2E3等10个基因同时影响两个及两个以上性状。染色体水平显著CNV独立于染色体水平显著SNP影响体重体尺性状(r2<0.02)。【结论】 通过二代基因组测序首次报道狮头鹅基因组CNV和CNVR分布及CNV和体重体尺关联的情况。本试验共发现影响体重体尺的45个候选基因,其中11个已被报道与畜禽生长信号通路有关,分别是SETD2、UBR7、ASB1HDAC4参与肌肉的增殖、分化和代谢;G2E3、P3C2B、NOVA1PDE1B参与脂肪生成和肥胖;ILKAP与调节生长因子有关;KIF1B参与骨代谢;ZFP37参与糖原代谢。这些为后续狮头鹅生长性能的分子遗传机制解析和分子标记挖掘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介
录用日期:2023-10-10
小麦穗长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姚琦馥, 周界光, 王健, 陈黄鑫, 杨瑶瑶, 刘倩, 闫磊, 王瑛, 周景忠, 崔凤娟, 蒋云, 马建
摘要 ( 283 )       PDF (1631KB) (196)
录用日期:2023-05-31
最新录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分析热处理对南京盐水鸭高温蒸煮味的影响
吴世豪, 黄天然, 黄明
摘要 ( 371 )       PDF (1868KB) (233)
录用日期:2023-05-30
最新录用:谷子苗期耐低氮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秦娜, 付森杰, 朱灿灿, 代书桃, 宋迎辉, 魏昕, 王春义, 叶珍言, 李君霞
摘要 ( 258 )       PDF (1125KB) (218)
录用日期:2023-05-26
最新录用:我国冬油菜北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董小云, 郑国强
摘要 ( 265 )       PDF (654KB) (206)
录用日期:2023-05-26
最新录用sua-CMS烟草不育系COXⅡ的功能分析
望锦, 刘艳芳, 刘文文, 王雅琦, 宋时洋, 张幸子, 李凤霞
摘要 ( 103 )       PDF (1280KB) (57)
录用日期:2023-05-25
最新录用: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产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马艳明, 娄鸿耀, 张胜军, 王威, 郭营, 倪中福, 刘杰
摘要 ( 160 )       PDF (1214KB) (121)
录用日期:2023-05-24
最新录用:通过遗传转化Rfo获得青花菜Ogura CMS恢复系
邢苗苗, 许园园, 卢昱宇, 严继勇, 曾爱松
摘要 ( 92 )       PDF (1243KB) (42)
录用日期:2023-05-23
最新录用:小麦穗长主效QTL-qSl-2D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摘要 ( 110 )       PDF (2155KB) (51)
录用日期:2023-05-22
最新录用: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增温潜势的影响
高尚洁, 刘杏认, 李迎春, 柳晓婉
摘要 ( 211 )       PDF (1859KB) (203)
录用日期:2023-05-22
最新录用: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国家糜子区域试验品种的综合评价
马智秀, 柴少华, 郭岩, 石兴, 杨清华, 高金锋, 高小丽, 冯佰利, 杨璞
摘要 ( 68 )       PDF (3559KB) (32)
录用日期:2023-05-21
最新录用:水杨酸引发提高低温下水稻种子萌发活力的生理与分子效应
陈兵先, 张琪, 戴彰言, 周旭, 刘军
摘要 ( 125 )       PDF (2008KB) (95)
录用日期:2023-05-21
最新录用:不同抗旱性春小麦根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滴灌复水补偿效应
王荣荣, 陈天鹏, 尹豪杰, 蒋桂英
摘要 ( 129 )       PDF (4280KB) (83)
录用日期:2023-05-18
最新录用:玉米ZCN7基因在调控花期抗旱性中的作用
李燕, 陶柯宇, 胡悦, 李永祥, 张登峰, 李春辉, 何冠华, 宋燕春, 石云素, 黎裕, 王天宇, 邹华文, 刘旭洋
摘要 ( 128 )       PDF (1164KB) (61)
录用日期:2023-05-17
最新录用:柚果肉颜色遗传变异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程莉, 杨胜男, 朱延松, 王旭, 赵婉彤, 李仁静, 李沛, 苑忠杰, 江东
摘要 ( 104 )       PDF (1869KB) (47)
录用日期:2023-05-17
最新录用:SDE-GC-MS结合OPLS-DA分析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香气特征
李少辉, 赵巍, 刘松雁, 李朋亮, 张爱霞, 刘敬科※
摘要 ( 83 )       PDF (1402KB) (46)
更多...
2024, Vol.57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3, Vol.5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2, Vol.5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1, Vol.5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20, Vol.53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9, Vol.52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8, Vol.51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7, Vol.50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6, Vol.49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5, Vol.48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S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4, Vol.47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3, Vol.46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2, Vol.45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1, Vol.44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10, Vol.43 No.24  No.23 No.22 No.21 No.20 No.19
No.18 No.17 No.16 No.15 No.14 No.13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9, Vol.42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8, Vol.41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7, Vol.40 No.增刊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6, Vol.39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5, Vol.38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No.01
2004, Vol.37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2003, Vol.36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2, Vol.35 No.12  No.11 No.10 No.9 No.8 No.7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1, Vol.34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2000, Vol.33 No.6  No.5 No.4 No.3 No.2 No.1
1999, Vol.32 No.06  No.增刊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8, Vol.3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7, Vol.30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6, Vol.2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5, Vol.28 No.06  No.增刊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4, Vol.2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3, Vol.26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2, Vol.25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1, Vol.24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90, Vol.23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9, Vol.22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8, Vol.2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7, Vol.20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6, Vol.19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5, Vol.18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4, Vol.1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3, Vol.16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2, Vol.15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1, Vol.14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80, Vol.13 No.04  No.03 No.02 No.01
1979, Vol.12 No.04  No.03 No.02 No.01
1978, Vol.11 No.04  No.03 No.02 No.01
1977, Vol.10 No.04  No.03 No.02 No.01
1976, Vol.09 No.04  No.03 No.02 No.01
1975, Vol.08 No.04  No.03 No.02 No.01
1966, Vol.07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5, Vol.06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4, Vol.05 No.-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3, Vol.04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2, Vol.03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1, Vol.02 No.12  No.11 No.10 No.09 No.08 No.07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1960, Vol.01 No.06  No.05 No.04 No.03 No.02 No.01
导读:种子萌发与穗发芽
董慧雪, 王际睿
2024 57(7): 1215-121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1
摘要 (1535 HTML (38 PDF (302KB) (232
小麦发芽对面粉质量与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
梁王壮, 唐雅楠, 刘佳荟, 郭晓江, 董慧雪, 祁鹏飞, 王际睿
2024 57(7): 1267-128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5
摘要 (1202 HTML (14 PDF (4286KB) (120
水杨酸引发提高低温下水稻种子萌发活力的生理与分子效应
陈兵先, 张琪, 戴彰言, 周旭, 刘军
2024 57(7): 1220-123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2
摘要 (1159 HTML (31 PDF (5946KB) (253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刘泽厚, 王琴, 叶美金, 万洪深, 杨宁, 杨漫宇, 杨武云, 李俊
2024 57(7): 1255-126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4
摘要 (877 HTML (11 PDF (774KB) (141
小麦穗发芽抗性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
董慧雪, 陈倩, 郭晓江, 王际睿
2024 57(7): 1237-12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3
摘要 (789 HTML (32 PDF (692KB) (401
玉米ZCN7在调控花期抗旱性中的作用
李燕, 陶柯宇, 胡悦, 李永祥, 张登峰, 李春辉, 何冠华, 宋燕春, 石云素, 黎裕, 王天宇, 邹华文, 刘旭洋
2023 56(16): 3051-306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6.001
摘要 (629 HTML (147 PDF (1718KB) (701
机器学习在动物基因组选择中的研究进展
李棉燕, 王立贤, 赵福平
2023 56(18): 3682-369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15
摘要 (555 HTML (49 PDF (570KB) (831
我国中东部主要养猪地区死亡育肥猪呼吸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鉴定
罗素贤, 周红, 蔺辉星, 范红结
2024 57(11): 2254-226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1.016
摘要 (523 HTML (1 PDF (1165KB) (68
小麦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张泽源, 李玥, 赵文莎, 顾晶晶, 张傲琰, 张海龙, 宋鹏博, 吴建辉, 张传量, 宋全昊, 简俊涛, 孙道杰, 王兴荣
2023 56(21): 4137-414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1
摘要 (513 HTML (50 PDF (4065KB) (319
副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原蛋白的筛选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凡若, 张嘉俊, 鹿萍, 崔宁, 崔莹莹, 崔子寅, 党光辉, 刘思国
2024 57(6): 1204-121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6.014
摘要 (512 HTML (4 PDF (3113KB) (85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组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郭戎博, 李国栋, 潘梦雨,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2023 56(20): 4035-404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9
摘要 (466 HTML (30 PDF (599KB) (460
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主要产量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马艳明, 娄鸿耀, 张胜军, 王威, 郭营, 倪中福, 刘杰
2023 56(18): 3487-349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01
摘要 (457 HTML (44 PDF (1989KB) (636
有机物料与化肥长期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潮土细菌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
张灵菲, 马垒, 李玉东, 郑福丽, 魏建林, 谭德水, 崔秀敏, 李燕
2023 56(19): 3843-385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11
摘要 (429 HTML (30 PDF (1745KB) (647
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及遗传分析
卫乃翠, 陶金博, 苑名杨, 张彧, 开梦想, 乔玲, 武棒棒, 郝宇琼, 郑兴卫, 王娟玲, 赵佳佳, 郑军
2024 57(5): 831-84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5.001
摘要 (426 HTML (37 PDF (5434KB) (333
籼型血缘渗入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海, 李秀坤, 芦佳浩, 姜恺, 马玥, 徐正进, 徐铨
2023 56(22): 4359-43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1
摘要 (416 HTML (64 PDF (4344KB) (365
PPR蛋白响应植物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李程, 路凯, 王才林, 张亚东
2023 56(24): 4801-481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1
摘要 (390 HTML (67 PDF (499KB) (445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MODD增强水稻休眠性
郭乃辉, 张文忠, 圣忠华, 胡培松
2024 57(2): 227-23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2.001
摘要 (380 HTML (46 PDF (2256KB) (260
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SSR和SNP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及应用
张茗起, 王蕊, 张春宵, 孙擘, 任洁, 李淑芳, 王璐, 朱少喜, 张江斌, 施昕晨, 王海杰, 张云龙, 田红丽, 赵怡锟, 匡猛, 王元东, 易红梅, 李晓辉, 王凤格
2024 57(2): 236-24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2.002
摘要 (379 HTML (38 PDF (9255KB) (296
棉花纤维优势表达基因GhSLD1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刘芳, 徐梦贝, 王巧玲, 孟倩, 李桂名, 张宏菊, 田惠丹, 徐凡, 罗明
2023 56(19): 3712-37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02
摘要 (357 HTML (35 PDF (2559KB) (372
中国急需从大陆农业转型跨海农业1
任继周, 焦宏, 杨瑞雪, 胥刚, 赵安
2024 57(13): 2698-27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13.016
摘要 (340 HTML (60 PDF (407KB) (287
基于固定翼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水稻长势关键指标无损监测
王伟康, 张嘉懿, 汪慧,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2023 56(21): 4175-419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4
摘要 (332 HTML (26 PDF (2299KB) (555
水稻Pi9位点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杨好, 黄衍焱, 易春霖, 石军, 谭楮湉, 任文芮, 王文明
2023 56(21): 4219-42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1.007
摘要 (327 HTML (27 PDF (4029KB) (249
小麦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遗传及育种
李顺达, 兰彩霞
2024 57(1): 1-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1
摘要 (320 HTML (63 PDF (251KB) (240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张卫建, 尚子吟, 张俊, 严圣吉, 邓艾兴, 张鑫, 郑成岩, 宋振伟
2023 56(22): 4467-447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9
摘要 (309 HTML (13 PDF (463KB) (525
小麦穗长QTL鉴定及其遗传分析
姚琦馥, 周界光, 王健, 陈黄鑫, 杨瑶瑶, 刘倩, 闫磊, 王瑛, 周景忠, 崔凤娟, 蒋云, 马建
2023 56(24): 4814-482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4.002
摘要 (301 HTML (43 PDF (2683KB) (194
基于Bt毒素的杀虫蛋白理性设计与创新应用策略
徐重新, 金嘉凤, 孙晓明, 沈成, 张霄, 陈澄宇, 刘贤金, 刘媛
2024 57(1): 96-12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8
摘要 (289 HTML (22 PDF (802KB) (409
玉米腐霉茎腐病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分析
郭宁, 孙华, 马红霞, 刘树森, 张海剑, 石洁, 郑晓娟, 董跃广
2023 56(22): 4453-446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8
摘要 (288 HTML (25 PDF (5215KB) (337
小麦穗长主效QTL—qSl-2D的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2023 56(20): 3917-393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1
摘要 (283 HTML (34 PDF (1330KB) (177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张志良, 和志豪, 茹晓雅, 蒋腾聪, 何英彬,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2023 56(18): 3530-35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8.004
摘要 (282 HTML (26 PDF (5463KB) (459
基于APSIM模型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熟性北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史鑫蕊, 韩百书, 王紫芊, 张媛铃, 李萍, 宗毓铮, 张东升, 高志强, 郝兴宇
2023 56(19): 3772-378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19.006
摘要 (281 HTML (12 PDF (615KB) (467
更多...
婚飞对中华蜜蜂性成熟处女蜂王sRNAs表达的影响
吴小波, 王子龙, 石元元, 张飞, 曾志将
2013, 46(17): 3721-372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7.022
摘要 (1088 PDF (530KB) (32104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邹应斌,夏冰,蒋鹏,谢小兵,黄敏
2015, 48(20): 4021-40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4
摘要 (989 HTML (63 PDF (625KB) (26400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远缘杂交的理论
周光宇
1978, 11(02): 16-20  
doi:10.3864/j.issn.0578-1752.1978-11-02-16-20
摘要 (1147 PDF (300KB) (22207
苹果WRKY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谷彦冰,冀志蕊,迟福梅,乔壮,徐成楠,张俊祥,董庆龙,周宗山
2015, 48(16): 3221-323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6.012
摘要 (1133 HTML (49 PDF (15602KB) (20957
大豆转录因子基因GmMYB11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许玲,卫培培,张大勇,徐照龙,何晓兰,黄益洪,马鸿翔,邵宏波
2015, 48(15): 3079-308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5.019
摘要 (735 HTML (30 PDF (3179KB) (19607
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姚宁,宋利兵,刘健,冯浩,吴淑芳,何建强
2015, 48(12): 2379-238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11
摘要 (803 HTML (77 PDF (544KB) (19262
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对不同灌水方式的响应
张向前,曹承富,乔玉强,李玮,陈欢
2015, 48(8): 1506-151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08.05
摘要 (578 HTML (20 PDF (396KB) (19218
稻茬小麦不同氮效率群体花后物质生产与衰老特性差异分析
丁锦峰,成亚梅,黄正金,李春燕,郭文善,朱新开
2015, 48(6): 1063-10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06.03
摘要 (546 HTML (16 PDF (492KB) (18409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
王小纯,王晓航,熊淑萍,马新明,丁世杰,吴克远,郭建彪
2015, 48(13): 2569-257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3.009
摘要 (732 HTML (20 PDF (532KB) (18053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 ——以山西临汾为例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2015, 48(10): 1942-19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0.007
摘要 (582 HTML (16 PDF (507KB) (16567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纽荷尔脐橙产地识别研究
廖秋红,何绍兰,谢让金,钱春,胡德玉,吕强,易时来,郑永强,邓烈
2015, 48(20): 4111-411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12
摘要 (558 HTML (23 PDF (930KB) (15989
抗性稗草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董明超,杨霞,张自常,李永丰,管荣展
2015, 48(20): 4077-40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9
摘要 (443 HTML (11 PDF (4441KB) (15309
褐飞虱Yellow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王博,姚云,徐泽炜,林欣大
2015, 48(15): 2976-298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5.007
摘要 (594 HTML (22 PDF (5409KB) (14769
葡萄树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过程数字化表达方法研究
温维亮,王勇健,李超,王传宇,郭新宇
2015, 48(11): 2143-21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1.006
摘要 (637 HTML (30 PDF (934KB) (14143
谷子转录因子SiNF-YA6的过表达提高转基因植株对低氮胁迫的抗性
方广宁,胡利芹,王二辉,薛飞洋,马有志,徐兆师,李连城,周永斌,刁现民,贾冠清,陈明,闵东红
2015, 48(20): 3989-399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20.001
摘要 (648 HTML (11 PDF (2772KB) (12987
橘小实蝇谷氨酸脱羧酶的生化及分子特性
魏冬, 王涛, 豆威, 王进军
2014, 47(16): 3184-319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16.007
摘要 (500 HTML (10 PDF (722KB) (12944
飞蝗几丁质合成酶2基因的表达特性、功能及调控
刘晓健, 崔淼, 李大琪, 张欢欢, 杨美玲, 张建珍
2014, 47(7): 1330-134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07.010
摘要 (583 HTML (15 PDF (903KB) (11078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介体异沙叶蝉中与小麦矮缩病毒外壳蛋白互作的蛋白质
赵艺泽,刘艳,王锡锋
2015, 48(12): 2354-236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08
摘要 (545 HTML (15 PDF (2842KB) (10453
根层调控措施对甜玉米-黄瓜设施蔬菜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郝晓然,彭亚静,张丽娟,王琳,巨晓棠,吉艳芝,任翠莲
2015, 48(12): 2390-240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5.12.012
摘要 (565 HTML (14 PDF (447KB) (9767
中华稻蝗几丁质酶基因10(OcCht10)的分子特性及功能
李大琪1, 王燕1, 张建琴1, 李涛1, 孙毅2, 张建珍1
2014, 47(7): 1313-132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4.07.008
摘要 (518 HTML (2 PDF (642KB) (9553
更多...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杨建昌,王光火,邹应斌,张福锁,朱庆森,Roland Buresh,Christian Witt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Vol. 35 (9): 1095 -1103
  被引次数: Baidu(248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
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 Kolbe H.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Vol. 37 (07): 1009 -1009
  被引次数: Baidu(1752)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Vol. 29 (04): 1 -10
  被引次数: Baidu(1746)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曾三省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Vol. 23 (04): 1 -9
  被引次数: Baidu(1593)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
吴景锋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Vol. 16 (02): 1 -7
  被引次数: Baidu(1140)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Vol. 22 (03): 22 -27
  被引次数: Baidu(106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苏祖芳,凌,励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Vol. 26 (06): 1 -11
  被引次数: Baidu(948)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
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Vol. 23 (03): 1 -6
  被引次数: Baidu(945)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杨守仁,张龙步,王进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84 Vol. 17 (03): 6 -13
  被引次数: Baidu(907)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李新海,傅骏骅,张世煌,袁力行,李明顺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Vol. 33 (2): 1 -9
  被引次数: Baidu(899)
黄瓜对不同温度逆境的抗性研究
马德华,庞金安,霍振荣,李淑菊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Vol. 32 (05): 28 -35
  被引次数: Baidu(785)
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
任天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Vol. 33 (1): 68 -75
  被引次数: Baidu(781)
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 娟,赵秉强,李秀英,Hwat Bing So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Vol. 41 (1): 142 -152
  被引次数: Baidu(778)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闫 湘,金继运,何 萍,梁鸣早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Vol. 41 (2): 450 -459
  被引次数: Baidu(744)
化感物质抑制连作黄瓜生长的作用机理
吕卫光,张春兰,袁飞,彭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Vol. 35 (1): 106 -109
  被引次数: Baidu(733)
更多...
论文推荐
创刊纪念
广告服务
其它刊物
刊物名称: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
创刊时间:2002年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编委会主任:吴孔明
主  编:陈化兰
联系电话:86-010-82106280
ISSN 2095-3119
CN10-1039/S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