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核心版)
RCCSE(A+)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8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5-11-16
      
    目录
    2025年第58卷第22期中英文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0. 
    摘要 ( )   PDF (3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叶面喷施TaSBEIIbs-dsRNA提高小麦直链淀粉含量
    李林燕, 张高阳, 冯先阳, 顾世龙, 黄烨楠, 孙忠科, 李成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557-456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9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小麦淀粉主要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构成,长期食用精加工的精制面粉制品,会增加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而食用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面粉则对调节人体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抗性淀粉和直链淀粉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小麦种质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为品质改良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 enzyme)TaSBEIIb中4个SBE基因片段,成功构建TaSBEIIb-dsRNA高效表达载体,并基于培养基组分进行梯度优化,显著提升dsRNA的产量。基于此,通过叶面喷施,探究裸露dsRNA及纳米载体壳聚糖季铵盐(hydroxypropyltrimethyl ammonium chitosan chloride,HACC)包被的dsRNA对小麦淀粉代谢的调控效应;借助小麦幼苗培养系统,观察dsRNA喷洒后对小麦幼苗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以及淀粉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借助大田试验,分析dsRNA喷雾对小麦成熟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利用壳聚糖季铵盐包被的dsRNA,探究包材对dsRNA保护和对小麦成熟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4个表达dsRNA的重组质粒pRNAi-TaSBE1—pRNAi-TaSBE4;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使dsRNA的产量从26.54 mg·L-1提高至50.65 mg·L-1,相较于初始培养基提高了91%;dsRNA喷雾后干扰了目标基因的表达,其中,TaSBEIIb1片段在第7天的干扰效率最高,4个片段干扰后,TaSBEIIb的表达量平均降低47.73%;同时,TaSBEIIb的干扰也影响了淀粉合成通路中其他基因的表达,包括TaSSIITaSSIVTaSBEIIa1,分别在第3、7和3天影响效率最高,其表达水平分别平均降低54.53%、59.94%和47.64%;2023年田间试验表明,裸dsRNA喷洒使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在处理后7 d提升17.2%—36.5%,但在小麦成熟期效果衰减至0.2%—8.3%;2024年田间试验中,多次喷施裸dsRNA和壳聚糖季铵盐包被的dsRNA均能使小麦成熟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从27.72%提高至30.37%,相较于对照提升约10%。【结论】外源喷洒TaSBEIIbs-dsRNA具有提升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作用。

    陆地棉DUS测试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王丽媛, 王晖, 王穆穆, 王东建, 李汝玉, 郑永胜, 张晗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570-458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326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DUS测试是棉花品种审定和保护的重要技术依据,近似品种筛选是DUS测试的关键环节。在《NY/T 2469—2013陆地棉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分子标记法》修订的基础上,构建我国陆地棉DUS测试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确定近似品种筛选的遗传相似度阈值,为提高棉花近似品种筛选的严谨性和精准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对NY/T 2469—2013中已有和搜集到的棉花SSR引物进行初筛、复筛,确定一批PCR扩增稳定、多态性高、峰图易读的SSR引物,对原技术规程进行修订。其次,利用确定的SSR引物构建棉花DUS测试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最后,通过表型差异与遗传差异的关系研究确定近似品种筛选的遗传相似度阈值。【结果】经筛选,确定了覆盖陆地棉26条染色体的42对SSR引物,包含原标准中的12个SSR标记。选定的42对引物中有25对引物扩增出2个位点,其中23对引物只有一个位点存在多态性,另外2对引物(NAU1167和HAU1413)的2个位点都具有多态性。44个具有多态性的位点共检测到164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2—7,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变化范围为0.15—0.66。利用上述42对引物对2 100份棉花样品进行DNA指纹采集,构建我国陆地棉DUS测试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数据完整性达98.85%。对648份品种权授权品种、843份审定品种和2 100份陆地棉已知品种的SSR指纹数据进行品种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陆地棉品种间差异比较大,三类品种间成对遗传相似度集中分布在40.00%—70.00%,均占比90.00%以上。遗传相似度在80.00%以上的品种对数占比分别为0.28%(授权品种)、0.31%(审定品种)和0.31%(已知品种)。基于177份陆地棉品种及其近似品种进行表型差异与遗传差异关系分析,54份棉花申请品种与其近似品种遗传相似度高于90.00%,其中18份申请品种不具备特异性,占33.33%。123份棉花申请品种与其近似品种遗传相似度低于90.00%,这些申请品种与其近似品种均存在明显的表型差异,具备特异性。陆地棉DUS测试中依据该套SSR标记进行近似品种筛选的遗传相似度阈值可设置为90.00%,高于阈值的申请品种与近似品种需要进一步进行田间表型鉴定。【结论】对NY/T 2469—2013进行了修订,构建了我国陆地棉DUS测试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确定了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度90.00%作为棉花DUS测试近似品种筛选的阈值,提高了近似品种筛选的严谨性和精准性。

    马铃薯幼苗应答高温胁迫的miRNA筛选与鉴定
    丁宁, 齐恩芳, 贾小霞, 黄伟, 马丽荣, 李建武, 燕汝楠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589-46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225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马铃薯营养丰富,种植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粮蔬兼用作物。为揭示马铃薯在苗期遭遇高温环境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鉴定对高温胁迫特异应答的微小RNAs(miRNAs)及潜在的靶基因,为马铃薯耐热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自主选育的1月龄陇薯7号组培苗为测试材料,在植物培养箱中分别设置正常温度(17 ℃)和高温(28 ℃)条件处理10 d后取样,进行小RNA测序(sRNA-seq)和转录组(RNA-seq)测序,在获得高质量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具有负调控关系的候选miRNA-靶基因对。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双荧光素酶试验(DLR)验证部分特异响应高温胁迫的miRNA-靶基因对。【结果】马铃薯幼苗在高温胁迫下,21和24 nt的miRNAs丰度均明显上升,并且所有miRNAs的表达量总体方差PC1为27.0%,而PC1与PC2占总体方差的39.4%。经miRNAs差异表达分析,共有100个miRNAs差异表达,其中62个上调表达,38个下调表达。在上调表达的miRNAs中,差异表达倍数介于1.02—6.94;下调表达的miRNAs中,差异表达倍数介于1.01—7.11。转录组分析表明,马铃薯幼苗在高温处理后,有57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958个差异基因下调,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响应生物胁迫、外部压力刺激和其他细胞组成及发育过程。同时,整合sRNA-seq和RNA-seq结果,从上调的miRNAs中得到13对候选miRNA-靶基因对,而从下调的miRNAs中得到5对候选miRNA-靶基因对。选择3对差异表达明显的调控关系(miRNA8051-Soltu.DM.10G026540、miRNA8051-Soltu.DM.10G026560和miR5072-Soltu. DM.04G010170)进行RT-qPCR验证,发现miRNAs与其潜在的靶基因呈相反表达趋势,这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同时,DLR试验证实miRNA8051对Soltu.DM.10G026540/Soltu.DM.10G026560均存在负调控作用。【结论】在高温胁迫下,马铃薯幼苗会以转录后调控的方式调控靶基因表达,从而对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这些候选基因可能参与转录因子、蜡质合成和甲基化表观调控等生物学过程。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河南省小麦规模化种植的生产现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刘欢, 王高峰, 黄玉芳, 赵亚南, 杨雪, 叶优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03-46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1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规模化种植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明河南省不同种植规模下小麦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现状,揭示不同种植规模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小麦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省开展对小麦生产现状的调研,结合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农田不同种植规模下的农田管理、小麦产量、肥料效率、经济效益的变化及协同作用。【结果】不同种植规模农户间小麦生产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小麦种植规模多为6.67—20.00 hm2,种植小麦品系多为郑麦系列,播种量以225 kg·hm-2最多。种植规模为6.67—20.00 hm2的基肥施氮量和基肥施磷量均低于其他种植规模,种植规模≤33.33 hm2的追肥施磷量、施钾量均低于其他种植规模。小麦灌水多为3次,种植规模在20.00—33.33 hm2的灌水次数最多。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施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种植规模为6.67—20.00 hm2时杀虫剂和杀菌剂施用次数最多。种植规模为6.67—20.00 hm2和20.00—33.33 hm2的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规模,其中产量较其他种植规模分别显著提高了3.57%—20.80%和6.03%—23.67%,肥料偏生产力较其他种植规模分别显著提高了15.87%—43.02%和10.26%—36.10%。产投比以≤6.67 hm2显著大于其他规模,种植规模在≤33.33 hm2时净收益较高。【结论】河南省不同种植规模下小麦的种植、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小麦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净收益和产投比,最适种植规模为6.67—33.33 hm2。大部分小麦种植大户经营效率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未来可采取更高效管理措施提高规模化种植的经营效率。

    ARC微生物菌剂缓解黑暗胁迫下花生根瘤功能衰退的效应
    赵亚, 张文, 王督, 张良晓, 张奇, 韩琴, 王伟, 李培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17-462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39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根瘤衰老是制约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效率的重要因素,延缓根瘤衰老、延长其功能期是提升作物产量及营养品质的有效途径。针对花生结瘤少固氮效率低,且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等难题,团队研制出ARC微生物菌剂实现了高效结瘤与提质增产。本研究旨在明确ARC对花生根瘤黑暗胁迫的缓解效应,探讨其在延长根瘤寿命、维持固氮能力及活性方面的作用。【方法】在开花下针期对植株进行黑暗胁迫处理,构建快速衰老模型,并在不同胁迫时间(0、6、12、24、36、48和72 h),利用YOLOv8s算法动态提取图像中根瘤表型特征,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从表型与功能活性方面评价ARC对根瘤快速衰老的调控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C处理显著改善根瘤表型结构和活性:平均直径增大6.34%,每克固氮酶活性提高117.11%;根瘤表面平均亮度和色度分别提高6.32%、3.05%。RGB信息进一步表明,处理组根瘤在各通道颜色强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绿、蓝通道平均强度分别提高6.32%、8.06%和9.35%,整体颜色更加鲜活、明亮。且在黑暗胁迫诱导的快速衰老过程中,ARC处理在不同阶段均可以有效减缓根瘤表型颜色及功能活性的衰退趋势。在胁迫初期(0—6 h),对照组根瘤平均亮度和色度分别降低8.36%、16.85%,固氮酶活性下降幅度高达82.65%,表明根瘤快速进入衰老状态。而ARC处理组亮度和色度仅下降1.26%、11.31%,固氮酶活性下降63.99%,显著减缓了早期衰退进程,体现出良好的干预和保护效果。胁迫后期(72 h),处理组根瘤亮度和色度降幅分别为4.85%和20.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2%和23.15%,有效减缓了颜色劣变趋势。同时,其固氮酶活性仍为初始值的22.36%,而对照组根瘤在黑暗胁迫48 h时已失活,进一步验证了ARC在根瘤衰老调控中的持效作用。此外,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根瘤表面RGB三通道强度与固氮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红色通道与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73,P=0.0003),绿色通道相关性较弱,而蓝色通道无显著相关性。色度作为综合表征颜色变化的指标,与固氮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最强(r=0.736,P<0.001)。且随着固氮酶活性的逐渐衰退,根瘤呈现由鲜红向暗红、褐色渐变的趋势。【结论】ARC微生物菌剂不仅促进花生结瘤固氮,还能够有效延缓黑暗胁迫条件诱导的花生根瘤快速衰老,维持根瘤结构的稳定性及固氮功能的持续性,提高豆科作物共生固氮效率。此外,根瘤色度能够反映根瘤生理活性变化,可作为根瘤功能状态劣变的早期预警指标,为深入研究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外源油菜素内酯减轻SPVD对甘薯块根萌芽的抑制作用
    杜泰峰, 周媛媛, 秦桢, 李爱贤, 王庆美, 张立明, 侯夫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28-463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24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缓解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块根萌芽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生产中BR缓解SPVD对甘薯育苗产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感染SPVD的‘济薯25’块根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BR(0.1、0.5、1.0 μmol·L-1)和油菜素唑(BRZ,0.1 μmol·L-1)浸种处理,测定甘薯块根萌芽动态、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BR合成关键基因CYP85A1CYP90D1表达水平,分析外源BR和BRZ对感染SPVD甘薯块根中组织氧化还原状态和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结果】SPVD显著抑制甘薯块根萌芽,育苗后7、14和28 d,感染SPVD的甘薯块根萌芽更晚,出苗数量和质量更少。块根萌芽起始阶段(育苗后7—14 d),较低浓度BR(0.1和0.5 μmol·L-1)浸种显著增加感染SPVD块根萌芽数量和质量,提高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和ROS(·O2-和H2O2)积累,提高BR合成关键基因(CYP85A1CYP90D1)的表达;BRZ浸种显著降低块根萌芽数量和质量,增加MDA含量和ROS积累,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及BR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育苗后21—28 d,低浓度BR(0.1 μmol·L-1)浸种显著增加感染SPVD块根萌芽数量和质量,降低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和ROS积累量,提高BR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BRZ浸种则相反,显著降低块根萌芽数量和质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ROS清除效率及BR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结论】感染SPVD甘薯块根萌芽性受到显著抑制,适宜浓度BR(0.1 μmol·L-1)浸种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优化糖代谢动态平衡及增强内源BR合成基因表达,显著缓解SPVD对甘薯块根萌芽的抑制。

    协同多尺度遥感影像的2000—2021年湖北省耕地种植强度时空演变分析
    胡洁, 马海荣, 罗治情, 陈娉婷, 郑明雪, 官波, 徐保东, 宋茜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38-465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1075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我国南方地区云雨频繁、耕地细碎及多熟种植所造成的耕地种植强度(cropping intensity,CI)提取与动态监测不确定性问题,拟充分发挥多尺度遥感观测的优势,实现2000—2021年湖北省耕地CI的高效精准提取,并解析区域农业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协同250 m MODIS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30 m Landsat NDVI时序数据,分别利用STARFM、ESTARFM、STNLFFM和GF-SG 4种典型的时空融合算法生成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从光谱保真度(AD/RMSE)、空间细节精度(Edge/LBP)及CI提取效果对融合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利用优选的时空融合算法生成2000—2021年湖北省30 m/8 d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集,并基于物候的峰值探测法,开展长时序耕地种植强度提取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与其他3种时空融合算法相比,GF-SG算法在光谱保真度与空间细节精度方面表现最佳(|AD|<0.021,RMSE<0.111,|Edge|<0.55,|LBP|<0.10),利用该算法重构的NDVI时序数据集提取耕地CI的精度提升了0.02%—5.53%。基于地面实地采样数据开展精度评价,湖北省耕地CI分类的总体精度达86.60%。2000—2021年耕地CI时空演变分析显示,研究区每5年约有20%—25%的耕地发生种植强度转变,其中2005—2010年变动最显著(25.79%),2010—2015年变动最小(20.07%)。主导转变类型由“一熟转二熟”(13.49%)逐步演变为“二熟转一熟”(9.35%)和“一熟转休耕”(4.90%)。【结论】近20年来湖北省形成以“一熟为主、二熟与休耕共存”的多元耕作格局,耕地CI演变由政策引导、劳动力变化、资源投入与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驱动。通过协同MODIS与Landsat多尺度遥感数据构建的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集,可有效支撑复杂农业景观下长时序耕地CI的高效精准提取,可为农业生产管理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撑。

    植物保护
    蚕豆响应交链格孢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VfPR4的抗病功能验证
    王凡, 刘陈玮, 陆红臣, 徐仁超, 卞晓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56-467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587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叶斑病是限制蚕豆生产的一种新型真菌病害,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是其主要病原菌之一。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抗病基因功能验证,探讨蚕豆响应交链格孢侵染的分子途径。【方法】以蚕豆品种CD-006为试验材料,对接种交链格孢后0、6、12和24 h的蚕豆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并对其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从而挖掘抗病相关基因。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从中筛选出VfPR4进行烟草的遗传转化,并通过有伤接种法完成VfPR4的抗病功能分析。【结果】侵染后6、12和24 h,蚕豆中分别有3 537、3 152和2 947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分别有1 181、1 453和1 31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还原酶活性和一些生物合成(代谢)过程,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侵染后6 h,KEGG还富集于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这2条抗病通路共同富集了32个差异基因。转录组分析发现52个PR,其中35个基因差异表达。选取6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其中VfPR4在交链格孢侵染后24 h内持续上调表达。烟草遗传转化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的病斑症状较轻,病斑面积分别为128.94、110.57和92.92 mm2,明显小于野生型病斑面积(174.32 mm2)。【结论】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蚕豆可能主要通过氧化爆发、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MAPK信号途径和植物-病原菌互作等途径响应交链格孢的侵染。VfPR4能够正向调控烟草对交链格孢的抗性。

    菌核青霉HY5中3,5-二甲基苔色酸类混源萜的结构及其除草活性
    蔡海林, 黄馨瑢, 曾维爱, 彭治鑫, 赵阿娟, 薄纯斌, 向世鹏, 高鹏程, 张成省, 赵栋霖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73-468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87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3,5-二甲基苔色酸(3,5-dimethylorsellinic acid,DMOA)类混源萜化学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广泛,然而对其农用生物活性鲜有报道。化学除草剂易造成杂草抗性增强并引发环境问题,亟需研发新型生物除草剂。【目的】从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HY5中挖掘DMOA类混源萜,评价其除草活性,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天然产物除草剂提供先导分子。【方法】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DMOA类混源萜,采用核磁(NMR)、质谱(MS)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运用种子萌发抑制法测定化合物对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除草活性;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活性化合物的EC50;采用转录组-代谢组联用的方法初步分析活性化合物的除草作用机制。【结果】从HY5发酵提取物中获得了9个DMOA类混源萜,分别为berkeleydione(1)、preaustinoid A3(2)、miniolutelide B(3)、22-epoxyberkeleydione(4)、22-deoxyminiolutelide B(5)、miniolutelide C(6)、berkeleyacteal(7)、preaustinoid A2(8)和berkeleyacetal A(9)。化合物4对双子叶杂草三叶草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对胚根和胚芽生长的促进率分别达到30.5%和55.1%。化合物3456对单子叶杂草狗尾草和牛筋草种子具有显著的萌发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6的除草活性最强,抑制牛筋草胚根和胚芽伸长的EC50分别达到19.1和17.9 μg·mL-1,强于对照药剂草甘膦(30.9和66.2 μg·mL-1)。同时发现,化合物对胚根伸长的抑制效果优于对胚芽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6通过双重调控机制抑制杂草种子萌发:一方面,降解茉莉酸信号通路中的JAZ蛋白,从而促进脱落酸合成;另一方面,干扰色氨酸代谢途径,导致血清素的异常积累,最终抑制杂草的生长。【结论】DMOA类混源萜结构新颖,对单子叶杂草具有明显的除草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新型天然产物除草剂。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氮磷表观平衡优化小麦氮磷肥用量
    张丰, 徐隽峰, 高志源, 党海燕, 郭戎博, 佘文婷, 李文虎, 刘金山,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688-47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75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明确氮磷肥用量与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氮磷养分移出及土壤平衡的关系,旨在为化肥科学减施和小麦增产提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04年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22—2024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取样,研究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磷和钾含量,土壤养分累积总量对氮磷用量的响应及表观氮磷平衡。【结果】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变化,分别在施氮196和276 kg·hm-2时,达最高产量6 905 kg·hm-2和最高蛋白质含量145.4 g·kg-1。施氮162 kg·hm-2时,肥料氮投入量与小麦籽粒氮移出量相平衡,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 853 kg·hm-2和135.9 g·kg-1,比产量最高时低0.8%和3.4%,比蛋白质含量最高时低3.7%和6.6%,但施氮量分别降低17.3%和41.4%,土壤硝态氮累积总量分别降低21.7%和51.6%。以实现中强筋蛋白质含量130 g·kg-1为生产目标,施氮量为131 kg·hm-2,产量为6 713 kg·hm-2,施氮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总量比肥料氮投入量与小麦籽粒氮移出量相平衡时降低19.2%和22.7%。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施磷量呈抛物线变化,分别在施磷55.3和87.3 kg·hm-2时,达最高产量6 565 kg·hm-2和最低蛋白质含量121.8 g·kg-1。施磷11.4 kg·hm-2时,肥料磷投入量与小麦籽粒磷移出量相平衡,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 678 kg·hm-2和142.6 g·kg-1,与产量最高时相比,减少磷用量79.5%,蛋白质含量高11.0%,却减产28.7%,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总量82.3%。以实现中强筋蛋白质含量130 g·kg-1为生产目标,施磷量为48.8 kg·hm-2,产量为6 523 kg·hm-2,与肥料磷投入量与小麦籽粒磷移出量相平衡时相比,施磷量和产量提高329.5%和39.4%,硝态氮累积总量降低41.1%。【结论】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及土壤养分平衡,在西北旱地石灰性土壤上小麦生产应以高产和中强筋蛋白质含量水平为目标来确定氮磷肥用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施氮量为地上部吸氮量的0.64—0.88倍、施磷量为地上部吸磷量的2.02—2.22倍为宜。

    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稳定性的影响
    钱芝瑾, 王西娜, 田海梅, 王月梅, 郝雯悦, 周慧, 谭军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03-471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67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连续多年减施化肥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稳定性的影响,以评估化肥减施技术的可持续性,为宁夏春小麦化肥合理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为供试材料,2019—2023年开展氮、磷、钾化肥减施田间定位试验,根据前期氮、磷、钾肥用量试验所建立的肥料效应函数,设计减肥上限(RF1,施180 kg N·hm-2、45 kg P2O5·hm-2、30 kg K2O·hm-2)和减肥下限(RF2,施225 kg N·hm-2、75 kg P2O5·hm-2、45 kg K2O·hm-2)处理,同时设置常规施肥(CF,施270 kg N·hm-2、150 kg P2O5·hm-2、75 kg K2O·hm-2)和不施肥(CK)对照处理,分析2021—2023年氮、磷、钾化肥减施下春小麦旗叶SPAD值、叶面积、干物质分配、光合能力的变化以及籽粒品质稳定性。【结果】与常规施肥(CF)相比,减肥上限处理(RF1)的SPAD值和叶面积在2022—2023年均未显著下降(P>0.05),而减肥下限处理(RF2)的趋于增加。从光合指标来看,RF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较常规处理的趋于增加,而RF1的趋于下降,其中,2023年RF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F处理显著提高25.0%。春小麦干物质总量亦表现为RF2较高,2021、2022、2023年分别较CF处理的增加了2.2%、3.7%、0.1%,其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率在2021和2023年亦表现为最大,分别为38.3%和38.6%。对籽粒品质而言,适当减施化肥(RF2)有利于并持续提高春小麦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中2021和2023年粗蛋白质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6.3%和12.2%;而过量减施化肥(RF1)则导致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除不施肥处理外,RF1处理蛋白质产量最低,2021年和2023年分别较CF显著降低46.68%和38.72%。从品质稳定性来看,蛋白质稳定性指数以RF2处理的最低,各处理可溶性糖稳定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淀粉稳定性指数以RF1处理的最小,说明适量减施氮、磷、钾化肥有利于蛋白质的稳定。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与春小麦灌浆期旗叶的SPAD值、叶面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营养体和籽粒中干物质累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籽粒中干物质累积量与SPAD值、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成熟期营养体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呈正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籽粒产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粗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叶面积的载荷值较高,且减肥下限处理的春小麦品质最佳。【结论】宁夏引黄灌区连续适量减施化肥(225 kg N·hm-2、75 kg P2O5·hm-2、45 kg K2O·hm-2,相对常规施肥减N 17.0%、减P2O5 50.0%、减K2O 40.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春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改善灌浆期的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并向籽粒转运和分配,从而稳定提高籽粒品质,尤其提高了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

    氮肥减施及绿肥混作对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张明龙, 柴强, 韩梅,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何蔚, 孙亚丽, 胡发龙, 谈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18-473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31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适宜的绿肥配置模式,以减少小麦施氮量,为青海高原土壤质量提升和小麦增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2022—2023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为施氮水平,即225 kg·N·hm-2(N2,习惯施氮)、158 kg·N·hm-2(N1,习惯施氮减量30%);副区为4种绿肥配置模式,即箭筈豌豆单作(CV)、箭筈豌豆与青稞混作(CV×CH)、箭筈豌豆与毛叶苕子混作(CV×HV)、箭筈豌豆与油菜混作(CV×RS)。【结果】箭筈豌豆混作青稞土壤容重和pH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降低8.6%—10.5%和3.3%—3.4%,较箭筈豌豆混作毛叶苕子分别降低3.3%—5.8%和1.6%—1.9%,较箭筈豌豆混作油菜分别降低4.9%—7.5%和2.3%—2.4%。箭筈豌豆混作青稞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提高20.0%—22.3%、8.3%—9.7%、11.2%—15.6%、14.6%—16.4%、14.8%—20.1%、16.8%—18.9%、16.4%—19.4%和23.8%—24.6%,较箭筈豌豆混作毛叶苕子分别提高12.6%—13.8%、3.9%—4.2%、3.1%—4.9%、4.8%—5.5%、7.5%—8.2%、8.2%—8.7%、6.1%—7.7%和6.9%—10.7%,较箭筈豌豆混作油菜分别提高26.7%—35.4%、14.3%—14.4%、7.0%—8.2%、7.9%—9.8%、23.5%—28.0%、23.5%—25.3%、11.5%—12.3%和16.5%—19.6%。减氮30%处理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习惯施氮分别提高3.2%—4.1%和4.5%—4.9%。此外,箭筈豌豆混作青稞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提高20.1%—24.7%、10.5%—14.4%、12.2%—16.9%和12.2%—12.6%,较箭筈豌豆混作毛叶苕子分别提高12.0%—12.5%、4.2%—5.2%、6.4%—7.6%和4.7%—6.2%,较箭筈豌豆混作油菜分别提高28.1%—33.6%、15.2%—19.1%、18.7%—24.2%和5.7%—5.8%。减氮30%处理土壤质量指数较传统施氮提高17.1%,箭筈豌豆混作青稞和箭筈豌豆混作毛叶苕子土壤质量指数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提高142.3%和76.6%。在氮肥减施30%条件下,箭筈豌豆混作青稞的小麦籽粒产量与传统施氮差异不显著,但较箭筈豌豆单作和箭筈豌豆混作毛叶苕子分别提高10.4%—12.5%和4.8%—5.9%。Mantel检验表明,土壤质量指数和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发现,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蔗糖酶、脲酶等指标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结论】减氮30%结合箭筈豌豆混作青稞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可作为青海高原地区适宜的生产模式。

    园艺
    辣椒自噬相关蛋白CaATG8c互作蛋白CaIAA8的耐热功能分析
    李倪菲, 杨巧敏, 杨可成, 邢誉腾, 王梦园, 臧天宝, 逯明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32-474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646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自噬是真核细胞中一种保守的蛋白质降解系统,在植物抗逆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相关基因CaATG8c沉默表达会降低辣椒耐热性,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获得一个CaATG8c的候选互作蛋白——生长素响应蛋白CaIAA8。分析CaIAA8的序列特征,验证其与CaATG8c的互作关系,并研究其对辣椒耐热性的调控作用,为阐明辣椒耐热机制及选育辣椒耐热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使用NCBI数据库的BLASTP工具、IQ-TREE软件、MEME在线工具分别进行CaIAA8蛋白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和保守基序分析,使用ExPASy、SignalP-6.0、TMHMM-2.0、NetPhos工具分别进行蛋白理化性质分析,以及信号肽、跨膜域和磷酸化位点预测,利用在线工具SOPMA和SWISS-MODEL进行蛋白二、三级结构预测。利用酵母双杂交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CaATG8c和CaIAA8的相互作用,采用基因瞬时表达技术探究CaIAA8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aIAA8在辣椒中的表达模式,使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基因瞬时过表达技术研究其对辣椒耐热性的影响。【结果】CaIAA8编码349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7.48 kDa,等电点为7.52,具有65个预测的磷酸化位点。CaIAA8为碱性亲水性蛋白,结构不稳定。CaIAA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且与叶绿体存在共定位。CaIAA8在辣椒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果和花,叶中的表达量较低。45 ℃热胁迫处理期间,CaIAA8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对照植株相比,CaIAA8沉默辣椒植株的耐热性增强,表现为热胁迫条件下叶片萎蔫程度减轻、相对电导率较低、死细胞和H2O2积累较少,并且热激蛋白基因和热激转录因子基因表达量增高。相反,与对照相比,CaIAA8瞬时过表达降低了辣椒的耐热性,表现为植株热损伤程度更严重,死细胞和H2O2积累增多。【结论】验证了CaIAA8与CaATG8c的相互作用,且CaIAA8负调控辣椒耐热性。

    番茄品种KAS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苏晓梅, 杨宗辉, 刘淑梅, 张宗杰, 吕宏君, 侯丽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46-475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716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KASP核心标记,建立番茄高通量分子鉴定体系,为番茄品种鉴定、纯度鉴定和新品种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番茄高代自交系重测序数据,筛选覆盖全基因组的高质量SNP位点,并将其转化为KASP标记。利用从不同育种单位和公司收集的360个番茄品种验证开发的KASP标记,根据基因分型数据结果,筛选出一套多态性信息含量(PIC)高、稳定性好且在染色体上相对均匀分布的KASP核心标记组合,并对收集的番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构建DNA指纹图谱,同时进行番茄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种子纯度鉴定应用。【结果】基于300余份番茄材料重测序数据分析获得的SNP位点,从中筛选出600个用于标记开发,平均每条染色体50个。最终,517个成功转化为KASP标记,转化率为86.2%。根据染色体上的物理距离,每条优选10—12个,总计128个标记,使用不同类型的番茄品种对其进行验证和筛选。最终筛选出一套含有68组引物的核心标记,平均每条染色体4—8个。利用这68个核心标记对360个番茄品种进行基因型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品种间相似系数为0.32—1.00。依据普通鲜食番茄、口感番茄、樱桃番茄和加工番茄4种类型,分别精简为含有48、32、36和36个核心标记的组合,其PIC值均大于0.35,这些核心标记可将不同品种的番茄进行有效区分。为了验证标记的适用性,利用核心标记组合对2个口感番茄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发现二者有2个标记存在差异,表明这两个品种并不相同。另外,选择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2个标记对番茄品种‘品番4031’的F1杂交种子纯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种子纯度均为100%,与田间鉴定结果吻合。【结论】获得的KASP标记可用于番茄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品种真实性鉴定和杂交种纯度鉴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基于非挥发性代谢物特征的福安大白茶产地溯源
    罗钦, 陈谢勇, 徐玉英, 韦航, 黄彪, 姚清华, 叶乃兴, 郑德勇, 颜明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57-47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193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基于非挥发性代谢物特征的小区域白牡丹茶叶产地判别技术。【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定政和县(Zhenghe County,ZH)、松溪县(Songxi County,SX)和福安市(Fu’an City,FA)等3个不同产区福安大白茶的白牡丹茶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组成及含量,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筛选特征性化合物,构建白牡丹茶叶产地判别模型。【结果】3个地区的白牡丹茶中被鉴定出的非挥发性代谢物经筛选过滤后得到10类219种,其中多酚类代谢物在3个产地茶样中占比最高,在产地福安、松溪、政和中分别占30.921%、29.046%、29.110%。方差分析显示,多酚类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物在3个产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酚类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FA、SX、ZH,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H、FA、SX,P<0.01),有机酸与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在3个产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19种代谢物中,5-甲酰水杨酸、槲皮素3-D-半乳糖苷等158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未出现过拟合,模型验证效果较好,模型的预测指数与判别准确率分别为0.859和98.89%,变量重要性投影量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的特征非挥发性代谢物85个。逐步线性判别分析(stepwis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SLDA)共筛选出16种代谢物进入模型,构建的判别模型初始和交叉验证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00%。【结论】建立了基于非挥发性代谢物特征的小区域白牡丹茶叶产地判别技术,OPLS-DA和SLDA两种判别模型均能基于非挥发性代谢物有效判别白牡丹茶的原产地,可为茶叶原产地溯源及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畜牧·兽医
    基于猪肠道类器官模型的甘草次酸抗氧化功能及机制研究
    李蕊彤, 陈清梅, 徐建芳, 张军民, 司玮, 张铁鹰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71-47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6
    摘要 ( )   HTML ( )   PDF (792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氧化应激是影响猪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开发天然高效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对提升动物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GA)是一种来源于甘草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目的】基于猪肠道类器官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评估GA的抗氧化功能及其潜在机制,为GA作为畜禽饲料抗氧化添加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仔猪空肠组织为材料,分离并收集肠隐窝,采用三维培养体系构建猪肠道类器官。通过免疫荧光标记肠上皮干细胞及分化标志物(LGR5、β-catenin、Ki67、PCNA、C-Myc、CDX2和Lysozyme),验证类器官具备典型的肠上皮谱系结构。类器官传代培养48 h 后,分别给予0、100、250、500、750、1 000、1 500和2 000 μmol·L-1 H2O2处理类器官3 d,通过观察其出芽率、分支系数及分支情况,并结合EdU掺入试验评估细胞增殖活性,ROS荧光探针检测氧化水平,同时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基因(Lgr5C-mycCyclin D1β-cateninPCNAAXIN2)表达水平,筛选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的最适H2O2浓度。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0、50和100 μmol·L-1 GA,评价其对猪肠道类器官氧化应激损伤的缓解效果。通过综合分析类器官的形态学指标(出芽率、分支系数及分支情况)、EdU阳性细胞比例、ROS水平,以及Wnt/β-catenin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PCNA、LGR5、CDX2)表达水平,探讨GA的抗氧化潜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传代培养48 h 后,用1 mmol·L-1 H2O2处理猪肠道类器官3 d可稳定诱导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为出芽率、分支系数和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Ki67表达下调,ROS水平升高,同时伴随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C-myc表达显著上调)。在正常培养条件下,10、50和100 μmol·L-1 GA均未对类器官的生长状态产生不良影响。在氧化应激条件下,100 μmol·L-1 GA缓解作用最为显著,可显著提高出芽率与分支系数,促进细胞增殖(EdU阳性细胞比例及Ki67表达上调),降低ROS积累水平,并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β-catenin、PCNA和LGR5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成功构建了猪肠道类器官氧化应激模型,明确了GA在缓解类器官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GA可通过改善类器官生长状态、促进细胞增殖、降低氧化水平,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其抗氧化作用。本研究为GA在畜禽营养调控中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FTO基因对鸡肌内脂肪细胞脂沉积的调控作用
    黄华云, 隋雨乐, 孔熠, 梁忠, 杨苗苗, 刘星, 韩威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86-479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7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作为与人类和畜禽脂肪沉积密切相关的基因,其在鸡肌内脂肪沉积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通过明确 FTO 对鸡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及脂滴沉积的影响,筛选响应其调控的关键通路与基因,为解析鸡肌内脂肪沉积分子调控网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FTO慢病毒表达载体,外源转染FTO慢病毒表达载体和阴性对照载体至鸡原代肌内脂肪细胞,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FTO mRNA的表达变化,确保FTO慢病毒表达载体成功转染至细胞;FTO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72 h和96 h后,CCK8试剂盒检测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变化;转染后6 d,油红O染色,异丙醇萃取脂滴,检测肌内脂肪细胞脂滴沉积的变化,甘油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甘油含量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蛋白互作(PPI)分析,筛选响应FTO调控肌内脂肪细胞脂沉积的关键通路和基因。【结果】FTO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至肌内脂肪细胞,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FTO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P<0.01),表明FTO慢病毒表达载体成功转染至细胞;转染FTO慢病毒表达载体72和96 h 后,与对照组相比,肌内脂肪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FTO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肌内脂肪细胞6 d后,转染组细胞脂滴沉积能力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培养基中的甘油含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共筛选到164个差异表达基因响应FTO调控肌内脂肪沉积,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93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3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其中黏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间隙连接,细胞因子 - 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 叉头盒蛋白 O 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C 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 转化生长因子 -β 信号通路(P<0.05)通路与脂肪代谢相关;进一步筛选响应FTO调控的关键通路和基因,将显著富集通路里的差异基因做PPI分析,结果显示 PIK3R2, FGF16, FGF9RHOA为响应FTO调控鸡肌内脂肪细胞脂沉积的关键基因,显著富集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通路为核心通路。【结论】FTO具有抑制鸡肌内脂肪细胞增殖、促进脂沉积、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PIK3R2FGF16、FGF9 RHOA(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通路)是响应FTO调控肌内脂肪细胞脂沉积的关键基因/通路。

    研究简报
    连南大叶茶树种质资源生化特性分析与适制性评价
    田先先, 冯韶芳, 王青, 潘晨东, 李波, 方开星, 吴华玲, 秦丹丹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2):  4797-481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5.22.018
    摘要 ( )   HTML ( )   PDF (402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广东连南大叶茶树资源进行系统的生化成分分析,并结合茶叶试制与感官评审,全面评估其在绿茶和红茶加工中的适制性及品质特征,为连南大叶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地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功能性茶产品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选取了19份具有代表性的连南大叶茶树资源进行生化成分分析,测定包括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类、生物碱等16种关键成分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成分进行系统性评估。此外,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评估各品种绿茶和红茶的品质表现。【结果】19份连南大叶茶树种质的生化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氨基酸、茶氨酸、茶多酚、苦茶碱和咖啡碱等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氨基酸、茶氨酸等含量较高,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含量较低,且所有资源的酚氨比均小于8.0,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绿茶适制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连南大叶制绿茶的品质普遍较好,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表现优异,尤其是连南大叶16号、29号和38号的整体品质较为突出。制红茶时,连南大叶31号和38号的品质表现也较为优秀。聚类分析将19份广东连南茶树种质资源分为3类,且筛选出特异资源8份,包括高氨基酸资源2份、高茶氨酸资源3份、高苦茶碱资源2份、低咖啡碱资源1份。【结论】不同连南大叶茶树种质资源在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氨基酸、茶氨酸、苦茶碱等含量,这些差异影响了其在绿茶和红茶生产中的适制性。高氨基酸、高茶氨酸、低咖啡碱的资源表现出较好的绿茶适制性,而高苦茶碱资源则适合功能性茶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