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7-07-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籼稻巨胚种质的诱变获得及遗传研究
章清杞,张书标,黄荣华,林 光,杨仁崔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09-1314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诱发产生巨胚突变的频率和巨胚基因的遗传规律。【方法】以11个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60Co-γ射线辐射干种子,种植后收获自然成熟的M2代种子。将种子去壳后肉眼鉴别巨胚突变体(比原胚大至少1倍),计算水稻巨胚性状的突变频率;用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2个籼稻巨胚品系98-14geB和Mge86与其相应原亲本杂交配成一套F1、F2和BC1F1材料,调查种子胚的大小,研究巨胚性状的遗传。【结果】在M1代混收的M2种子中,水稻巨胚突变的出现频率平均为0.00125%,变幅为0.00029%~0.00285%。本研究以250Gy和350Gy2种剂量分别照射11个籼稻品系的干种子,在其中9个品系中获得巨胚突变体。【结论】本研究取材的2个籼稻巨胚突变体均为单隐性基因突变,且均与粳稻巨胚品种1137的巨胚基因等位,无非等位巨胚基因发现;胚的大小直接由种子基因型决定,而同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体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
Pina和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硬粒小麦中的转化
李根英,夏兰芹,夏先春,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15-1323 .
摘要
(
)
PDF
(5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验证Pina和Pin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籽粒质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以软质小麦京411作为Pina和Pinb基因的供体,将Pina、Pinb基因融合后,与基础质粒pG4AB上的Ω和poly(A)等增强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及pAHC25上的Ubiqutin启动子和bar基因表达盒相连接,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转化硬粒小麦幼胚,并对硬粒小麦幼胚再生体系进行探索。【结果】在构建完成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FUBPaPb的基础上,转化硬粒小麦幼胚16 000多枚,经biolaphos筛选、PCR鉴定和斑点杂交鉴定,得到再生植株2 390株,35株为阳性植株。共得到T1代籽粒356粒,对种子量较多的16个单株籽粒进行蛋白表达分析,有2株检测到基因表达产物,其籽粒SKCS硬度值比受体品种分别降低了10和12。培养基SD2适于硬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MS+8 mg•L-1玉米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再生频率。【结论】Pina和Pinb的共同表达降低了硬粒小麦籽粒硬度,具有软化籽粒质地的功能。
六倍体小麦(AABBDD)及其近缘种属野生二粒小麦和粗山羊草叶绿体SSR遗传差异研究
杨新泉,宋 星,杜金昆,倪中福,孙其信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24-1330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系统分析不同小麦种的细胞质基因组遗传差异,用以发掘和利用新的小麦种质资源。【方法】采用24个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 Host.)和中国特有小麦(新疆稻麦T. petropavlavskyi、西藏半野生小麦T. tibetanum和云南铁壳麦T. yunnanense)等不同类型六倍体小麦(AABBDD)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普通小麦相比,斯卑尔脱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等群体内的叶绿体遗传变异更丰富,可以作为普通小麦新的细胞质遗传变异来源;与粗山羊草相比,野生二粒小麦与六倍体小麦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与前人关于二粒小麦是六倍体细胞质供体的研究结果相印证;研究还发现,新疆稻麦与普通小麦在叶绿体基因组上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为新疆稻麦是由波兰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再由普通小麦回交后产生的假说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结论】斯卑尔脱小麦和西藏半野生小麦等群体内的叶绿体遗传变异比普通小麦更丰富;野生二粒小麦与六倍体小麦以及新疆稻麦与普通小麦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为不同小麦种的遗传差异提供依据。
粗山羊草(Ae.tauschii)幼苗和根全长cDNA文库构建及其EST注释与比较分析
赵光耀,孔秀英,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31-1336 .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小麦D基因组供体粗山羊草根和叶的全长cDNA文库,探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掘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利用Cap-trapper方法构建全长cDNA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大批高质量EST序列,在基于Linux系统的本地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上对上述EST进行了电子注释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粗山羊草根和叶的全长cDNA文库,测序获得根EST序列6 973条和叶EST 6 616条。利用本地化数据分析平台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利用GO-Diff软件,发现了两个文库间表达基因的功能差异,找到组织间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和组织内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结论】利用构建的全长cDNA测序获得大量ES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差异表达或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方法是可行的。
棉花油菜素类固醇合成酶基因GhDWF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罗 明,周建平,肖月华,李先碧,侯 磊,肖忠意,裴 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37-1344 .
摘要
(
)
PDF
(1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油菜素类固醇物质(BRs)在棉花纤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棉花EST序列的筛选和整合,从陆地棉徐州142纤维中克隆了一个BRs合成酶基因GhDWF1。【结果】其cDNA序列全长1 849 bp,包含一个1 692 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编码563个氨基酸,与水稻、玉米、豌豆、番茄和拟南芥的BRs合成酶DWARF1/DIMINUTO有较高的同源性,具有该类蛋白的典型结构。GhDWF1基因在开花当天的胚珠和纤维中表达最强,在根、幼茎和纤维发育的各个时期表达较高。与徐州142野生型相比,无绒无絮突变体胚珠中表达量较低。【结论】暗示GhDWF1基因的表达与棉花纤维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
张桂莲,陈立云,张顺堂,刘国华,唐文邦,贺治洲,王 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45-1352 .
摘要
(
)
PDF
(5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含量上升;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品系996。【结论】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耐高温品种的生理基础。
剪叶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刘万代,尹 钧,朱高纪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53-1360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讨高产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方法】选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剪叶对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地上干物质积累、茎节重、籽粒结实与粒重的影响。【结果】抽穗期剪叶均导致两种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和籽粒产量降低,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受影响较大;剪叶提高了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增幅较大;剪叶提高了茎秆内贮存物质的转移率,以大穗型品种宿2001转移率增幅较大,表现为茎节干重明显减轻。剪叶后,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茎秆内贮存物质转移率的提高,均不足以弥补剪叶造成的损失,最终表现为结实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随被剪叶片数增加、叶位升高,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更多。【结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存在差异,多穗型品种大于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小麦抽穗后,多穗型品种叶片对增加籽粒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水分和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抗逆性
张卫星,赵 致,柏光晓,付芳婧,曹绍书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61-1370 .
摘要
(
)
PDF
(4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玉米对水分胁迫和低氮条件的响应及其所受的影响,明确不同杂交种的抗旱耐瘠性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和土壤贫瘠地区选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个杂交种,设置不同水分和施氮处理的田间肥水耦合试验,研究水分和低氮胁迫对不同杂交种生长发育、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产量抗逆指数对其抗旱耐瘠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抗逆性密切相关的8个指标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结果】不同水分和低氮胁迫下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明显降低,粒数减少,粒重下降,果穗变短小,秃尖增多,散粉至吐丝期间隔延迟。水分胁迫与低氮条件下受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氮胁迫。水分胁迫下增施氮肥或低氮条件下增加供水均能明显提高产量。水分与氮肥间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这种交互作用也表现一定的复杂性,与品种密切相关。供水与不供水或施氮与不施氮以及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也均呈极显著。各胁迫处理的产量、行粒数、千粒重、秃尖长、穗粗、穗长、ASI与产量抗逆指数之间有较密切关系,平均ARI与胁迫下的产量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此为评价依据并结合聚类分析表明:抗旱耐瘠性表现最好的是黔2599、黔玉3号和中单2号,其次是兴黄单89-2、黔2411、遵玉3号、贵毕302和贵毕303;而安单136表现最差,其次是黔玉1号和黔兴4号。【结论】玉米对低氮胁迫的响应要高于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而不同品种因抗逆性差异,对水分和低氮胁迫响应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水分与氮肥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以产量抗逆指数对不同杂交种的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是合理的。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李潮海,梅沛沛,王 群,郝四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71-1378 .
摘要
(
)
PDF
(3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 各处理上层(0~20 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 cm、40~6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均产生交互影响,且20~40 cm土层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远大于40~60 cm土层。【结论】通过调整下层土壤容重,尤其是20~40 cm土层容重,可以促使玉米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并使营养元素更多地向生长中心分配,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水分胁迫对水稻结实期活性氧产生和保护系统的影响
王贺正,马 均,李旭毅,李 艳,张荣萍,汪仁全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79-1387 .
摘要
(
)
PDF
(5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不同抗旱品种在结实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活性氧对水稻膜脂的伤害和清除机制。【方法】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干旱棚内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结实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双氧水(H2O2)、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及保护性酶活性等生理性状变化。【结果】结实期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和时间延长,细胞膜脂过氧化加重,抗旱性弱的品种膜脂过氧化更为严重;O2- 和H2O2积累迅速,抗旱性弱的品种比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速度快、幅度大;GSH、AsA、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且表现为,抗旱性弱的品种降速快、幅度大。抽穗后0~14 d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升高,随后下降。【结论】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O2-积累速率、H2O2含量、叶片MDA含量、GSH含量、AsA含量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与品种的抗旱性密切相关。
植物保护
油菜根肿病菌的形态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
黄 云,马淑青,李晓琴,王 靖,胡晓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88-1394 .
摘要
(
)
PDF
(4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油菜根肿病菌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研究油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油菜根肿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油菜根肿病菌的形态特征和休眠孢子至管腔的形态演变过程。采用地衣红染色,观测不同根分泌物和条件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休眠孢子近球形,有乳突,直径为1.9~4.3μm(平均3.5μm),大于甘蓝根肿菌休眠孢子(2.5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近球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6~3.5μm(平均2.8μm),同侧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休眠孢子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休止孢、休止孢再生出侵入结构管腔。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4℃,最适pH值是6.3,腐烂处理促进休眠孢子萌发,光抑制休眠孢子萌发,休眠孢子在过滤灭菌的根分泌物中萌发率最高为62.50%。致死温度为48℃。【结论】油菜根肿病菌与十字花科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大小有明显差异,观察到休眠孢子至管腔的过程。油菜根肿菌休眠孢子的萌发条件与该病发生条件相一致。
葡萄根癌生防菌株E26生防效果的离体检测方法研究
王 靖,郭岩彬,王建辉,李金云,王慧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395-1402 .
摘要
(
)
PDF
(4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葡萄离体茎段和叶片的最适表面消毒条件、离体培养基和接种方法,建立生防菌株E26防治葡萄根癌病效果的离体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比较6种表面消毒方法,4种培养基和2种接种方法,建立最优的E26生防效果离体检测方法;并通过与温室、大田生防效果的比较以及瘤组织切片观察、冠瘿碱纸电泳检测验证该离体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在1/2 B5培养基的基础上改良出适合于葡萄离体茎段培养用的MSC 1/2B5培养基;筛选出葡萄离体茎段的最佳消毒条件和接种方法,建立了检测E26生防效果的离体茎段接种法。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葡萄活体植株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E26的防效;并且,瘤组织切片观察和冠瘿碱纸电泳检测结果证实了该离体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叶圆片法检测时,根癌瘤只能在葡萄叶圆片的叶脉处形成,瘤组织较小,难以准确反映E26的生防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离体茎段检测E26的生防效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离体检测E26生防效果的方法。
α-三联噻吩致斜纹夜蛾SL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王玉健,胡 林,张志祥,徐汉虹,廖美德,廖绍裕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03-1409 .
摘要
(
)
PDF
(9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光敏剂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α-T)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SL)细胞的毒杀活性及其机理。【方法】MTT法测定α-T对离体培养的SL细胞的细胞毒力,并与鱼藤酮进行比较。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的生成量,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定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相对含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α-T对SL生物膜及细胞器的影响。【结果】光活化后的α-T对SL细胞48h的IC50值为0.21μg•ml-1,而鱼藤酮为12.25μg•ml-1。同时发现α-T光照处理后细胞内MDA生成量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表明细胞受到α-T的氧化损伤,而GSH相对含量与α-T浓度呈负相关。透射电镜显示,α-T光照处理后SL细胞膜和核膜缺损、肿胀,内容物外泻,胞内出现不明深色颗粒,线粒体膨大,膜和亚细胞器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结论】SL细胞受到α-T的氧化损伤后,MDA生成量显著增加,GSH含量下降,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弱,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L细胞在α-T的试验剂量下受到了严重的氧化损伤。
烟草愈伤组织对苯磺隆的抗性诱导及抗性植株筛选
刘 伟,王金信,杨广玲,隋标峰,鲁 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10-1415 .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烟草(NC-82)为试验对象,运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对苯磺隆对烟草愈伤组织抗性发展的影响、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对愈伤组织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和抗性筛选再生烟草苗抗性潜势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以期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研究和科学合理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以及对作物的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烟草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在含有不同剂量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的MS培养基上继代培养进行抗性诱导,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及其ALS对苯磺隆敏感性进行跟踪检测;对抗性筛选再生烟草苗进行抗性检测。【结果】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愈伤组织对苯磺隆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经过12代的培养,0、2、3、5 a.i.mg•L-14个剂量下的抗性指数分别达到1.4、3.6、11.6、18.5,LC50分别为4.2、10.8、34.9、55.7 a.i.mg•L-1,组织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也逐渐降低。高剂量苯磺隆30a.i.g•ha-1茎叶处理抗性再生烟苗,4个剂量下的成活率分别为5.8%、27.3%、43.8%和63.3%。在培养过程中烟草愈伤组织的分化率逐渐降低,并对苯磺隆产生轻微抗药性,但与苯磺隆的诱导无密切关系。【结论】烟草愈伤组织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药性的速率很快,且选择压越高,抗药性发展越快。苯磺隆显著抑制烟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在形态上也发生变化,较对照色泽略深,质地紧密,组织内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对苯磺隆的敏感性也逐渐降低;烟草愈伤组织苯磺隆产生的诱导抗性可以在烟草整株水平上表达,诱导抗性随着诱导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秦岭霉素产量提高的影响
龙建友,唐世荣,吴文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16-1421 .
摘要
(
)
PDF
(3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No.24菌株及其诱变株Ms-24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再生条件及融合子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秦岭霉素的产量提高与融合条件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对融合子进行了标记,秦岭霉素含量的测定采用了HPLC法进行。【结果】融合后得到的3株高产秦岭霉素的融合子即为pf77,pf126和pf138菌株,其发酵产物的杀菌活性比原始No.24菌株分别提高了43.48%,60.87%和65.22%。HPLC检测发现,融合子pf77,pf126,pf138菌株发酵产物中秦岭霉素的含量与No.24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36.59%,74.39%和91.46%。【结论】进行原生质体再生时,添加甘氨酸、溶菌酶的浓度要适中;原生质体融合时,酶解时间、聚乙二醇(PEG)的浓度和分子量也要适宜。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几种生物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金发会,李世清,卢红玲,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22-1431 .
摘要
(
)
PDF
(3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目前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生物方法较多,但基于土壤氮素形态的复杂性、土壤和微生物的高度变异以及生态条件的差异,不同土壤及不同测定方法结果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对石灰性土壤采用哪些生物培养方法较好,目前仍无明确结论。【方法】以采自于黄土高原差异较大的25个农田耕层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样,以淋洗和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小麦和玉米两季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为参比,对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淹水培养法、通气培养2周法、通气培养4周法、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法、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等8种生物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干湿交替通气培养法和通气培养4周法,是我们对通气培养2周的修订方法。【结果】在不包含起始矿质氮条件下,以上8种生物培养方法与淋洗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530,0.700,0.777,0.768,0.764,0.650,0.555和0.465(r0.05=0.369,r0.01=0.505),其中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确定的氮素矿化势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为0.790;在包括起始矿质氮后(起始矿质氮+矿化氮),以上8种生物方法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盆栽试验作物吸氮量相关系数依次为0.351,0.963,0.962,0.959,0.825, 0.963,0.289和0.095(r0.05=0.369,r0.01=0.505),其中氮素矿化势与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为0.812。【结论】在排除起始矿质氮,特别是硝态氮的影响后,在反映旱地石灰性土壤可矿化氮量上,以氮素矿化势最佳;其次为通气培养4周、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和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包括起始矿质氮后,即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各种通气培养法与未淋洗土壤起始NO3--N作物吸氮量相关性均大幅度提高,其中通气培养2周、通气培养4周、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和短期淋洗通气培养法相关系数均在0.950以上。而淹水培养法和微生物量碳、氮在表征石灰性土壤供氮能力上均比其它通气培养法逊色。综合考虑各方法在反映土壤可矿化氮和土壤供氮能力上的优劣,以及考虑到间歇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和以此获得氮素矿化势需培养时间较长,不适于作为实验室常规分析和快速测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方法。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将干湿交替通气培养2周作为旱地石灰性土壤供氮指标,该方法不仅更加符合旱地土壤实际水分变化特征,而且既可反映土壤可矿化氮,也可用于评价土壤供氮能力。
新疆农田不同施肥区土壤昆虫群落丰富性与多样性
林英华,刘 骅,张树清,张夫道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32-1438 .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新疆国家灰漠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对10种施肥处理,即(1)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Aband.)、(2)对照(种植、不施肥,CK)、(3)施氮肥(N)、(4)施氮磷肥(NP)、(5)施氮钾肥(NK)、(6)施磷钾肥(PK)、(7)施氮磷钾化肥(NPK)、(8)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有机氮和化肥氮的比例为7﹕3)(MNPK)、(9)化肥用量增加50%配施有机肥(1.5 MNPK)、(10)化肥配施秸秆(SNPK)与新疆灰漠土区农田土壤昆虫群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分离土壤(0~20 cm)中的土壤昆虫,同时利用陷阱法收集活动在地表的各类土壤昆虫。【结果】两种方法共获得土壤昆虫4 915只(未知标本128只),隶属9目33科。大型土壤昆虫个体数和类群数在Aband.处理中分布最多,中小型土壤昆虫则分别在N和PK处理中分布最多;MNPK处理土壤动物组成最丰富,N处理土壤动物分布最均匀。农田土壤昆虫类群分布受施肥影响极其显著(X0.05(9)=23.38,P<0.005),Aband.区土壤昆虫群落与其它施肥处理土壤昆虫群落差异极显著(P<0.01)。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法对土壤昆虫群落分类排序,则灰漠土土壤昆虫群落划分为5组,即NPK、MNPK、1.5MNPK和CK为一组,NP和PK为一组,NK和N为一组,SNPK和Aband.各为一组,表明土壤昆虫分布与肥料性质有关。主成分中前两个主成分解释总变量的98.51%,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单施N肥和SNPK还田对土壤昆虫群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主成分反映了1.5MNPK对土壤昆虫群落促进作用,表明施肥处理对土壤昆虫类群影响不平衡。【结论】新疆灰漠土区,肥料的种类与性质影响着土壤昆虫类群多样性与丰富性,且其影响具有不均衡性。
豫西地区不同类型农田化肥增产效益及增产潜力研究
毛军需,徐晓锋,石兆勇,苗艳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39-1446 .
摘要
(
)
PDF
(3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化肥在豫西地区不同地形农田的增产效益与增产潜力,为引导和实现化肥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施用、提高豫西地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豫西地区平川地、坡平地、坡地等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3种典型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的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豫西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作物单产以平川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坡地最低。尽管在3种类型农田上使用化肥均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但化肥增产效益以坡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平川地最低;对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未来豫西地区粮食产量及增产潜力进行的预测表明,当采用本研究中最大施肥量时,豫西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到4.24×109 kg,是2003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2.1倍;并预测在增加粮食产量中,坡地贡献率占50.1%、坡平地占33.7%、平川地占16.2%,坡地和坡平地粮食生产对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作用。【结论】豫西地区3种典型地形农田中化肥增产效益存在差异,以坡地化肥增产效益最大。因此,加强坡地化肥投入,可有效地提高本区粮食总产量,对今后本区粮食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结构特征及养分控/缓释性能
杜建军,廖宗文,王新爱,毛小云,崔英德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47-1455 .
摘要
(
)
PDF
(10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结构特征及养分控/缓释性能。【方法】以不同类型和吸水倍率的高吸水性树脂为包膜材料,以大颗粒尿素和改性矿物包膜尿素为原料肥料,研制出高吸水性树脂单层包膜尿素、高吸水性树脂复式包膜尿素系列产品,利用电子扫描电镜研究了其结构特征,并以水中溶出率法和模拟土柱淋溶法研究其养分释放特性。【结果】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水中24 h氮素溶出率在18.22%~83.87%之间,土壤中4周氮素累积淋出率在40.91%~65.38%之间,较尿素降低5.21%~40.68%。控/缓释性能与高吸水性树脂的类型、吸水倍率及用量有关。聚丙烯酰胺型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控/缓释效果好于交联聚丙烯酸盐型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随着高吸水性树脂用量的增加,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水中溶出率和土壤淋出率均明显下降;扫描电镜图显示高吸水性树脂复式包膜尿素的包膜效果明显优于高吸水性树脂单层包膜尿素,其控/缓释效果还与内膜材料有关。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的内外膜均是由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包膜材料微粒无序紧密堆积,并由胶粘剂填充空隙胶联而成,包膜叠层间和叠层内有微小孔隙,它们是尿素溶出的通道。【结论】高吸水性树脂包膜尿素兼具吸水、保水和养分控/缓释性能,是具有较好开发和应用前景的保水型控/缓释肥料。
生物节水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陈兆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56-1462 .
摘要
(
)
PDF
(2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节水是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潜力巨大。本文论述了在中国发展生物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作物抗旱和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指标体系、新品种选育以及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外生物节水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生物节水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生物节水研究的发展方向。
园艺
半根及半根交替水分胁迫对苹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牛铁泉,田给林,薛仿正,温鹏飞,李绍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63-1468 .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模拟研究定位灌溉及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嘎拉’苹果幼苗光合反应,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光合效率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作用。【方法】采用18% PEG 6000(w/v)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半根(HRS,模拟定位灌溉)、半根交替(AHRS,模拟分根区交替灌溉)及全根水分胁迫(WRS)下苹果光合参数、光合色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叶绿素荧光反应特点。【结果】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细胞间隙CO2浓度显著降低,叶温显著升高。HRS叶片MDA含量和SOD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反应与对照不存在显著差异;AHRS从交替后第2天起,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Fv/Fo与Fv/Fm则显著低于对照;WRS在胁迫第5或6天后,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Fv/Fo和Fv/Fm、SOD酶活性显著降低,而MDA含量则显著增加。【结论】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存在差异:HRS主要由气孔限制所引起;AHRS既存在气孔限制,也存在非气孔因素限制;而WRS前期由气孔限制引起,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非气孔限制起着重要作用。
铁锌互作对苹果锌、铁吸收分配的影响
王衍安,董佃朋,李 坤,李新会,刘 娣,李德全,束怀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69-1478 .
摘要
(
)
PDF
(3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锌在苹果营养器官之间的分配特性以及锌铁交互关系,解释锌铁吸收和分配机制,指导合理施用锌铁肥料。【方法】测定了盛果期‘红富’士苹果缺锌小叶病树和正常树夏季不同器官的锌铁浓度;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方案、通过溶液培养法培养幼苗,分析不同锌铁供应水平下营养器官的锌铁分配特性及其锌铁交互作用关系。【结果】夏季,缺锌小叶病树各器官锌浓度低于正常树,铁浓度高于正常树。水培试验中,锌铁供应水平提高,‘平邑甜茶’幼苗各器官锌铁累积均显著升高,其变化幅度依次是根>茎>叶;锌铁交互对根、茎、叶锌、铁浓度影响的显著性逐渐降低,缺锌时各器官转运系数均高于1.00;在中、低锌水平下,根部锌、铁呈正相关,与大田结果一致,高锌处理则呈负相关;叶锌、铁均呈负相关。高铁水平下,根中锌铁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在苹果树中,根系是锌的调节库,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树体的锌铁平衡;锌促进了铁在根系的累积,高铁对缓解锌的毒害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锌与铁在叶中相互抑制。
矮牵牛细胞的长期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ISSR分析
宁国贵,白三平,包满珠,黄文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79-1485 .
摘要
(
)
PDF
(4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实现矮牵牛细胞的长期离体培养和再生,不但可以获得矮牵牛体细胞突变体,从中选出优良株系,而且可以为研究外源基因在矮牵牛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提供技术体系。【方法】以重瓣矮牵牛叶片为外植体,使用不同浓度BA与NAA的组合在黑暗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在不同光条件下,将愈伤组织在MS+ BA 2.0 mg•L-1+0.5 mg•L-1 NAA+200 mg•L-1 CH 与 MS+ BA 0.5 mg•L-1+0.5 mg•L-1 NAA+200 mg•L-1 CH两种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3年多的继代培养,并利用筛选的8个引物对20个再生植株的总DNA进行ISSR分析。【结果】不同的生长素与分裂素配比诱导的愈伤组织状态明显不同,继代后的愈伤组织在低激素培养基上分化出不定芽,再生芽复壮后可得到正常植株。对再生植株的总DNA进行ISSR分析发现,再生植株之间存在很大的遗传变异。【结论】矮牵牛愈伤组织在高BA浓度培养基上可长期继代保存;在低激素培养基上可实现植株再生。长期离体培养矮牵牛是获得其突变体的有效方法。
鱼源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腐败特性相关关系的研究
綦国红,董明盛,陈晓红,姜 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86-1491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信号分子,以密度依赖的方式调控某些生理特性的表达,即群体感应(QS)现象。假单胞菌是一种导致蛋白类食品腐败的重要腐败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腐败特性的关系。【方法】利用AHLs检测菌对3株假单胞菌AHLs产生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AHLS降解菌株对所产生的AHLs进行降解。【结果】3株菌均产生AHLs信号分子;菌株FML05-1、FML05-2至少产生两种AHLs分子,二者所产生的主要信号分子是N-3-氧代-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3-oxo-C8-HSL);FML05-2与降解AHLs的菌株共同培养,发现嗜铁素的产量与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FML05-2嗜铁素的产生和蛋白酶活性与AHLs有关。为以干扰腐败细菌群体感应为靶点的食品防腐保鲜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不同采收期枸杞干燥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马文平,李 赫,叶立勤,陈 敏,张 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92-1497 .
摘要
(
)
PDF
(3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了枸杞功能成分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和主要酯化类胡萝卜素在干制加工中生物合成和降解规律,为改善加工条件,最大限度保存枸杞中类胡萝卜素,提高枸杞感观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定量测定不同采收期枸杞在干燥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变化。【结果】干制起始阶段,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大幅增加,是鲜果含量的2~22倍;干制中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秋果的降解幅度较大;干制后期,两种色素含量有小幅增加并达到平衡状态。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在干制起始阶段全面降解,降幅达到40%以上;干制中期有小幅增加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夏果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明显比秋果高。【结论】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在枸杞干制后含量增加而酯化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含量下降,从而对枸杞感观色泽产生影响。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牛AGPAT6基因遗传特征与奶牛产奶性能相关性研究
昝林森,张佳兰,刘新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498-1503 .
摘要
(
)
PDF
(3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牛AGPAT6基因的遗传多态及其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以期找到可用的分子标记,为奶牛的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RFLPs方法分析了3个不同品系荷斯坦牛AGPAT6基因第3内含子PstI等7种酶切多态性,分析了2个多态位点对3个品系奶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及乳中体细胞评分的影响。【结果】牛AGPAT6基因第3内含子的PstI-RFLPs和BanI-RFLPs普遍存在于中国荷斯坦、澳洲荷斯坦和加拿大荷斯坦3个试验群体。PstI-RFLPs和BanI-RFLPs与荷斯坦牛的乳脂率呈显著的相关(P <0.05);PstI-RFLPs与荷斯坦牛的体细胞评分呈显著的相关(P <0.05);BanI-RFLPs与荷斯坦牛的305 d产奶成年当量呈显著的相关(P < 0.05)。【结论】牛AGPAT6基因第3内含子的PstI酶切位点突变,等位基因B为乳脂率和体细胞评分的优势等位基因。BanI酶切位点突变,等位基因D为乳脂率的优势等位基因;等位基因C为产奶量的优势等位基因。
不同锰源对肉鸡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吕 林,计 成,罗绪刚,刘 彬,余顺祥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04-1514 .
摘要
(
)
PDF
(2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用336只1日龄AA肉公鸡进行试验,研究饲粮添加不同锰源对肉鸡胴体性能、肌肉品质、腹脂和肌肉中相关酶活性及肌肉中MnSOD 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3×3两因子安排的完全随机设计,将试鸡按体重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添加锰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在基础饲粮中以无机硫酸锰、氨基酸锰A(Mn AA A)和氨基酸锰B(Mn AA B)形式分别添加100和200mg•kg-1锰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添加锰对肌肉pH、滴水损失、剪切力、肌间脂肪、L* 值、a* 值等均无显著影响 (P﹥0.10);各添加锰组鸡腹脂率、腹脂脂蛋白脂酶(LPL)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及腿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锰的对照组 (P﹤0.10),添加Mn AA A组和添加Mn AA B组腹脂LPL活性均显著低于添加MnSO4组(P﹤0.05);各添加锰组腹脂激素敏感脂酶(HSL)活性、胸肌和腿肌细胞线粒体中MnSOD活性和MnSOD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锰的对照组(P﹤0.02), 添加Mn AA A组腿肌细胞线粒体中MnSOD mRNA水平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硫酸锰组(P﹤0.02)。【结论】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锰(Mn AA A)比无机硫酸锰更能有效降低肉鸡腹脂LPL活性及增强腿肌细胞线粒体中MnSOD的基因表达,并进而改善了肉鸡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
日粮添加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猪胴体品质和脂肪代谢相关激素和酶活性的影响
姜锦鹏,韦习会,陈 杰,陆天水,池 豪,赵茹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15-1522 .
摘要
(
)
PDF
(4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口服型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生长肥育猪胴体品质和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体重27 kg左右的杜×长•梅三元杂交商品猪160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添加75 mg•kg-1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等量阴性抗体辅料,饲喂104d后屠宰,采集血液和组织样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insulin)和瘦素(leptin)浓度,组织学方法测量脂肪细胞直径,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肪组织DNA、RNA浓度、脂肪组织氧化型辅酶Ⅱ-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活性以及脂肪与肌肉组织中脂蛋白脂酶(LPL)活性。【结果】 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及瘦肉率分别提高13.03%(P<0.01)和10.30%(P<0.01),背膘厚以及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和皮下脂肪比率分别下降24.14%(P<0.01)、27.27%(P<0.05)、20.42%(P<0.01)和29.21%(P<0.01),而肌内脂肪含量则不受影响;试验组血清insulin浓度降低26.19%(P<0.05),leptin 浓度下降26.53%(P<0.05);不同部位脂肪细胞的直径显著降低;脂肪组织NADP-MDH活性变化不显著;脂肪组织脂蛋白脂酶活性以及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脂蛋白脂酶活性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口服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可显著改善猪的胴体品质;血清insulin、leptin以及组织脂蛋白脂酶活性的改变可能参与这种作用的调节。
山羊白细胞介素-18成熟蛋白的表达
刘文强,赵宏坤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23-1527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阐明重组蛋白的活性,置备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白细胞介素18,应用于畜牧业生产。【方法】将含有山羊白细胞介素(gIL)-18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1mmol•L-1 IPTG诱导4h或者更长时间进行表达。【结果】经SDS-PAGE试验检测到了gIL-18与pET载体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与佐剂混合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血清。经Western-blotting 试验证实该重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经过包涵体变性、层析柱纯化和复性,证实该蛋白具有诱导MDBK细胞分泌IFN-γ和刺激PBMC增殖的生物学活性。这表明重组蛋白保留了天然蛋白大部分的生物学活性。另外,该重组蛋白还可以保护小鼠抵御PRV强毒的攻击。【结论】这为gIL-18作为免疫佐剂和免疫治疗剂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梁宏德,菅复春,张 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28-1534 .
摘要
(
)
PDF
(6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掌握鸵鸟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动态,以及研究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鸵鸟新鲜粪样404份,详细观察、测量卵囊形态大小;收集纯化阳性样品中的隐孢子虫卵囊,分别人工经口感染幼鸵鸟、雏鸡和小白鼠并利用组织病理学试验技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检测到阳性样品10份,总阳性率为2.48% (10/404),且感染率与鸵鸟日龄有一定的关系。其卵囊平均大小为5.43×4.38μm(4.0~6.0×3.7~5.0μm),形状指数1.24(长/宽),(n=50)。分离到的卵囊能成功感染雏鸡和幼鸵鸟,但不能感染小白鼠。受试雏鸡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幼龄鸵鸟呼吸道症状较轻微。此外,在两种动物体内的排卵囊规律差别较大,在鸵鸟体内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和幼鸵鸟的泄殖腔和法氏囊,引起法氏囊萎缩、微绒毛大量脱落等病理变化。【结论】根据其卵囊形态、宿主范围和虫体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结合文献报道,笔者在国内发现并初步鉴定出鸵鸟源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
中国境内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Ⅱ基因多态性研究
姜玉锁,赵慧婷,姜俊兵,曹果清,张桂贤,朱文进,郭传甲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35-1542 .
摘要
(
)
PDF
(5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线粒体水平上探讨中国境内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方蜜蜂亚种分化的研究及我国境内东方蜜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公开的E2、H2引物对11个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Ⅱ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利用相关软件和网站进行了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该序列长度为471bp;序列中共有9个位点发生变异;序列相似性均在99%以上;限制性酶切分析表明:云南保山东方蜜蜂缺少一个SwaⅠ酶切位点;部分编码蛋白序列比对表明,海南海口和吉林安图东方蜜蜂各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异。与GeneBank上公开登录的国内外有关东方蜜蜂相关序列的比较表明,单纯利用非编码区序列对比,不能把日本蜜蜂同中国大陆的东方蜜蜂区别开来;COⅡ基因部分序列对比显示,东方蜜蜂的线粒体类型包括:日本-韩国型、中国大陆型、中国台湾型、马来西亚沙巴州-印度黑色蜜蜂型、中国海南型、印度黄色蜜蜂型、泰国南部型和印度黑色蜜蜂型。【结论】中国境内不同地理型东方蜜蜂存在着较明显的遗传分化,其中海南东方蜜蜂由于长期的海岛隔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类群,支持了通过形态学认定的海南东方蜜蜂为东方蜜蜂的一个新亚种的观点。本研究部分测序结果已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网站Gene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DQ385854,DQ388602~DQ388609。
研究简报
甘蓝型油菜3种类型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聂明建,王国槐,朱卫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43-1549 .
摘要
(
)
PDF
(5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甘蓝型油菜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与细胞学特征。【方法】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92A、隐性核不育系86A与显性核不育系629A为材料,保持系392B作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败育过程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86A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629A花粉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分裂后解体、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而392A是否败育,则受温度的影响,在高温下(日均温≥10℃)不产生花粉囊,花药败育,低温条件下则发育正常,雄蕊可育。【结论】86A和 629A同属花粉母细胞败育型,392A属无花粉囊败育型,392A的温度敏感时期是在孢原细胞期前。392A、86A和629A的花药败育与绒毡层发育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生殖期形态学与细胞学研究
王华忠,吴则东,韩 英,方智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50-1558 .
摘要
(
)
PDF
(17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生殖期形态特点和花粉败育时期及花药花粉败育过程的发育特征。【方法】以3对单胚型甜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方法,对花蕾和花药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花药结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结果】甜菜单胚雄性不育植株与保持系正常植株比较,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主茎开花初期提前1~2d,花萼和雄蕊个数为4~6个,花药室数为2~4个,开花后花药呈白色或淡绿色,表面无皱纹,并延迟脱落;其花药和花粉发育明显异常,败育初期在四分体期绒毡层与中层分离,中期小孢子形成时期发育停滞,后期绒毡层与小孢子粘连后逐渐消失,终期花药干瘪,不能形成花粉。【结论】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生殖生长期其花药和花粉的形态学与细胞学差异非常明显,花药和花粉败育过程大体划分为4个阶段。本研究将败育初期确定在四分体时期的绒毡层细胞与中层脱离开始,与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败育初期在四分体时期以后的看法有所不同。
青枯雷尔氏菌在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研究
刘 波,朱育菁,林抗美,肖荣凤,葛慈斌,蓝江林,冒乃和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59-1566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发病植株、在同一寄主不同侵染状态植株和同一寄主不同发病阶段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从生态位角度来初步探讨该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田间采样,室内测定样本的含菌量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弱化指数),统计分析比较青枯雷尔氏菌在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和致病力的异质性。【结果】番茄和茄子病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含菌量>100×108 cfu/g,显著高于烟草、花生和生姜(<70×108 cfu/g)。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布在番茄体内依次为根部>中部以上茎>中部以下茎;茄子和花生从根到上部茎依次含菌量逐渐降低;烟草根部和中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下部和上部茎;生姜下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姜块和中上部茎。不同寄主植物植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弱化指数的划分标准,平均弱化指数的大小依次为茄子>烟草>花生>番茄>生姜;生姜体内的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弱化指数为0.49(<0.60),明显表现为强致病力,茄子体内的为0.80,接近于无致病力,烟草、花生和番茄为0.64~0.70,属于致病力不确定的菌株。茄子、生姜和花生的健康和发病植株检测的结果表明,仅有花生的健康与发病植株同时存在着青枯雷尔氏菌,而茄子和生姜健株无青枯雷尔氏菌侵染。【结论】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不同发病状态、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致病力呈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的特征,了解这一特性对于青枯雷尔氏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温度对南方水蜜桃贮藏生理及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陈杭君,毛金林,宋丽丽,陈文烜,周拥军,郜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67-1572 .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贮藏模式对南方‘湖景蜜露’水蜜桃贮藏生理及货架期品质的影响,探索适宜的贮藏温度,为南方软质型水蜜桃贮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设置不同贮藏温度25℃、5℃、2℃和0℃,测定桃果实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总酸以及Vc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0℃贮藏与25℃、5℃和2℃相比,能较好保持‘湖景蜜露’桃果实整个贮藏期间TSS和TA的含量,显著降低果肉硬度的下降,明显抑制果实贮藏过程中呼吸强度的增加,推迟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延缓桃果实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果肉未出现糠化等冷害症状,表现出较好的贮藏效果。同时经0℃贮藏28 d出库后,桃果实在常温3 d的货架期内,果肉可以正常软化,食用品质未发生明显劣变。【结论】南方软质型水蜜桃较适宜的贮藏条件为0℃贮藏28 d,出库后放置在20℃条件下货架期约为3d。
猪卵母细胞透明带弹性系数—杨氏模量测定
卢晟盛,宋立峰,滕维中,杨绿峰,卢克焕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 1573-1578 .
摘要
(
)
PDF
(4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探讨猪卵母细胞的生物物理特性,该文研究了猪卵母细胞透明带的力学性质。【方法】在39℃环境下,利用微管吸吮的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通过显微操作装置用显微玻璃管吸吮猪卵母细胞,通过自制的专用于卵母细胞透明带杨氏模量测量软件,测量了经过44~48 h体外成熟培养的核成熟和核未成熟猪卵母细胞(n=76,共7次重复)的透明带杨氏模量。【结果】计算得到猪卵母细胞透明带的弹性模量为(1.43±0.29)×104Pa。【结论】该研究结合了生殖生物学和力学的内容,为评判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