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3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4-06-20
      
    采用参与式方法评估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
    胡瑞法 , Meng Erika CH, 张世煌, 石晓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781-781 . 
    摘要 ( )   PDF (7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参与式方法,对全国5个玉米生态区进行了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并邀请专家以参与式学术研讨的方式对PRA所获得的玉米生产发展限制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不同生态区的限制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结果表明,干旱是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也是玉米科研最优先的研究领域。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是近期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领域。
    水稻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张坚勇, 万向元, 肖应辉, 王春明, 刘世家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788-788 . 
    摘要 ( )   PDF (6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MMI模型对18个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性状——米饭光泽度、粘性、柔软性、弹性和综合口感进行了2年3点的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和AMMI分析的前三维主成分值(IPCA1~3)为性状指标,对18份供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项食味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地点和年份间的差异以及G×E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栽培方式也能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且对各项食味指标的作用方向完全一致,即绿色食品栽培>有机栽培>常规栽培>高产栽培;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整体上要优于
    小麦根高亲和NO_3~-转运体全长基因(TaNRT2.1)的克隆和鉴定
    印莉萍, 黄勤妮, 黄海明, 米国华, James O Berry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795-795 . 
    摘要 ( )   PDF (5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前期获得的 pTaAF 的工作基础上,采用 RACE 方法进一步克隆和鉴定了小麦根 NO3 转运体全长基因-(TaNRT2.1)。将TaNRT2.1和已知的硝态氮转运体基因家族进行同源性比较,指出TaNRT2.1属于HATS中的NRT2家族。Southern 印迹揭示小麦基因组中有1个TaNRT2.1拷贝。Northern 分析示出硝态氮可瞬时诱导TaNRT2.1 mRNA积累,NO 处理 1 h TaNRT2.1 mRNA很快增加,4 h 达到最大,24 h恢复至诱导前水平,具根专一表达特点。 - 3
    陆地棉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聚合育种——Ⅱ.抗棉铃虫的选择效果
    易成新, 郭旺珍, 朱协飞, 闵留芳, 张天真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01-801 . 
    摘要 ( )   PDF (6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室内生测的虫龄加权值、田间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百分率、含Bt基因植株百分率3种方法检测陆地棉的抗虫性,3种方法的符合率达 96%以上。因此,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可作为转 Bt基因的标记加以利用。C0、P1、M1、M2、MP1、P2 和 MP2等 7 个群体的平均虫龄加权值分别为30.585、24.182、16.615、10.601、10.123、7.440和7.215,方差分析显示C0群体的虫龄加权值极显著高于其它6个选择群体,即其抗虫性水平极显著低于其它群体。同样,P1 极显著低于 M1、M2、MP1、P
    利用冠层反射光谱和叶片SPAD值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范雪梅, 刘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08-808 . 
    摘要 ( )   PDF (5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氮条件下小麦抽穗后叶片氮素状况和籽粒蛋白质及淀粉积累动态与叶片SPAD值、冠层光谱反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叶片氮积累量与叶片SPAD值、冠层反射光谱分别呈显著的指数和线性相关;籽粒蛋白质积累量与叶片氮积累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而成熟期籽粒蛋白质积累量与抽穗后叶片氮转运量呈线性正相关。叶片SPAD值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比值指数R(1 500,610)和R(1 220,560)分别与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和淀粉积累量呈显著负指数相关。因此,叶片SPAD值和比值指数可以
    基于知识模型和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朱艳, 曹卫星, 王其猛, 田永超, 潘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14-814 . 
    摘要 ( )   PDF (6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小麦栽培管理知识表达体系,通过解析和提炼小麦生育、管理指标与环境因子、生产水平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和定量化算法,创建了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WheatKnow);进一步结合小麦生长模拟模型(WheatGrow)和小麦管理智能系统,充分利用软构件的语言无关性、可重用性及简便快捷的系统维护机制等特点,在Visual C++和Visual Basic平台上构建了综合性、数字化和构件化的基于知识模型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MBDSSWM),实现了预测功能和决策功能的有机耦
    环境调控对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崔瑾, 徐志刚, 李式军, 丁为民, 丁永前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21-821 . 
    摘要 ( )   PDF (4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甘薯组培苗为材料,在特定CO2浓度,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相对湿度(RH)条件下,研究其生长发育状况和叶片的超微结构。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在环境因子CO2浓度、PPFD和RH分别调控为800~875μmol·mol-1、250 μmol·m-2·s-1和75%~85%的条件下,组培苗的叶片数、茎粗、单株鲜重、叶鲜重、叶面积、根鲜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无论培养基中有无添加蔗糖,环境调控方式下培养的组培苗,叶片下表皮细胞的气孔大多数处于开放状态,气孔的开度最大达50 μm;叶肉细胞中的叶
    麦棉两熟共生期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周治国, 孟亚利, 陈兵林, 张立桢, 孙学振, 王立国, 施培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25-825 . 
    摘要 ( )   PDF (5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淮棉区主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3∶1和3∶2 式)共生期遮荫对棉苗叶片光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叶位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叶位相同,变化趋势随遮荫程度增大而降低。与 3∶1式比较,3∶2式棉苗基部叶片叶绿素降解慢,叶绿素a/b 值增大,暗呼吸作用增强,其相应叶片有效捕捉光能的能力和生理活性提高。共生期遮荫降低了功能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CO 饱和点,可提高叶片在较低光2强条件下对光能的捕捉能力,利于光合作用进行。与常规棉比较,麦棉共生期3∶2式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小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
    朱有勇, Hei Leung, 陈海如, 王云月, 汤克仁, 赵学谦, 周金玉, 涂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32-832 . 
    摘要 ( )   PDF (9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一评述。
    中国主要稻区稻瘟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其育性能力的差异
    陈庆河, 王源超, 郑小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40-840 . 
    摘要 ( )   PDF (5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4 个稻瘟病菌的标准交配型菌株,对1998~2003 年中国13个省(区)、市,670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广泛存在MAT1-1、MAT1-2两种交配型菌株。可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40.3%,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为21.9%、18.4%。不同稻区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有很大差异。用PCR技术对中国稻瘟病菌交配型进行快速分子测定,发现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2.5%和37.5%,绝大多数稻区同时存在两种交配型菌株。结果提示,尽管
    中国水稻条纹病毒两个亚种群代表性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魏太云, 林含新, 吴祖建, 林奇英, 谢联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46-846 . 
    摘要 ( )   PDF (4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测定了中国水稻条纹病毒(RSV)常年流行区云南楚雄 (CX)分离物及病害暴发区江苏洪泽 (HZ)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其中CX 分离物全长为17 093 nts,HZ分离物全长为 17 150 nts。与已报道的日本T分离物全长序列(17 145 nts)相比较,CX分离物变异较大。3个分离物基因组结构组成一致,5′端和3′末端非编码区最为保守;7个编码区保守性次之;变异主要发生在IR上。同源性分析表明,HZ分离物与日本T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中国2个分离物间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表明HZ和CX分离物基
    粗糙脉孢菌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序列的组成和分布
    李成云, 李进斌, 周晓罡, 张绍松, 许明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51-851 . 
    摘要 ( )   PDF (6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已经公布的粗糙脉孢菌基因组测序结果,对该真菌基因组中的微卫星(SSR)序列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38.0 Mb 的基因组序列中,共有14 788 个以1~6个核苷酸为基序的 SSR序列(长度大于15 bp,匹配值大于80%),其碱基总数占整个基因组碱基数的 0.95%,平均2.57 kb 就分布有一个大于15 bp的SSR。其中数量最多的三碱基 SSR,数量达到 4 729个,其次为六碱基 SSR (2 940个)和单碱基 SSR(2 489 个),这3 类SSR 总数达10 158 个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李世清, 李生秀, 邵明安, 郭大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59-859 .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 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 低量秸秆、化肥
    风干对土壤主要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封克, 汪晓丽, 陆海明, 赵海涛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65-865 . 
    摘要 ( )   PDF (5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含磷量差异较大的黄棕壤、水稻土和酸性红壤种植黑麦草、白羽扇豆、荞麦、油菜和籽粒苋等不同植物,并于植物生长90 d后采集新鲜土样,测定其风干前后的主要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无机磷总量及组成间存在极大差异。风干过程可增加黄棕壤和水稻土无机磷总量,降低红壤无机磷总量。无机磷总量的最大改变值可达原有量的70%左右。风干过程对不同土壤的不同无机磷组分消长的影响不一。它导致黄棕壤Al-P减少,O-P 和Ca-P增加;水稻土Al-P 和Ca-P增加,Fe-P 与O-P 不变;红壤 Al-P与Fe-P增加,Ca
    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林英华, 张夫道, 杨学云, 宝德俊, 石孝均, 王胜佳, 王伯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71-871 . 
    摘要 ( )   PDF (6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
    温度对潮土和褐土钾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龙怀玉, 李韵珠, 张维理, 蒋以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78-878 . 
    摘要 ( )   PDF (6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潮土、褐土在 3 种温度下吸附K+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 K+浓度恒定时,在不同温度下一级动力学方程均是描述K+吸附表观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温度对其适宜性没有明显影响,Elovich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好,幂函数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的适宜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差;一级动力学的表观平衡吸附量q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 及其与q 的乘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 K+浓度项的反应级数 ∞a∞和吸附位的反应级数均没有明显影响,皆为1,如果同时考虑浓度和吸附位,潮土和褐土对K+的吸附为
    自交不亲和甘蓝授粉过程中蛋白质磷酸化活性研究
    吴能表, 朱利泉, 陈京, 龙云, 王小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86-886 . 
    摘要 ( )   PDF (4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 SI)甘蓝为材料,研究了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过程中甘蓝花柱内蛋白激酶的动态变化和该激酶与多种离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蓝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后3 min时,蛋白质磷酸化活性有显著差别。Ca2+、Mn2+、Mg2+都是磷酸化活性充分发挥所必需的,添加 Ca2+浓度以 2 mmol·L-1为最佳浓度,Mg2+和Mn2+在此磷酸化活性发挥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它们同时存在能极大地提高磷酸化活性,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ethyleneglycol bis(2
    梨内源与外源核糖核酸酶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张绍铃, 徐义流, 陈迪新, 徐国华, 赵彩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91-891 . 
    摘要 ( )   PDF (4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从沙梨(Pyrus pyrifolia)花柱中分离出的 RNase(内源 RNase)和外源RNase 添加于花粉萌发培养基培养二十世纪梨花粉。结果表明,低活性量(0.006 U)的RNase 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弱;较高活性量(0.010 U)的RNase T 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二十世纪花柱S-RNase 和RNase 1A;新水花柱S-RNase对花粉管生长抑制作用最弱;在添加这4种RNase的培养基中,二十世纪花粉管生长的长度分别是对照花粉管长度(410 μm)
    陕西不同地区银杏叶能量及热解特性研究
    许春霞, 李向民, 王星, 张一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896-896 . 
    摘要 ( )   PDF (6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量热计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银杏(Ginkgo biloba)叶热值(caloric content,亦称等容燃烧热,Qv)不同,显示地域性条件对银杏叶能态具有较大影响。热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银杏叶的差热(differentialthermal analysis,DTA)、热重(thermogravimetry,TG)和微分热重(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y,DTG)曲线及其特征相似,表明不同地区银杏叶的基本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共性,但其DTA、DTG曲线的特征参数、峰高、
    糯小麦配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影响
    刘爱峰, 宋建民, 赵振东, 刘建军, 吴祥云, 李豪圣, 刘广田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02-902 . 
    摘要 ( )   PDF (4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5个非糯小麦品种添加不同比例糯小麦面粉后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烘烤品质的变化。结果表 明,糯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较高,但质量差,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只是吸水率较高。非糯小麦面粉添加少量糯麦粉(低于10%),对绝大部分面团流变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但随添加比例增加,除吸水率提高外,面团特性显著变劣。 烘烤试验表明,糯麦粉面包体积小、结构差、色泽暗、评分较低。非糯小麦经糯小麦配粉后,面包加水量显著增加, 体积增大,重量有增大趋势,但结构变差,色泽变暗,面包评分和总评分显著下降;面包保水性能提高,短期放置 后面包松
    卵黄免疫球蛋白配基亲和纯化碱性磷酸酶
    王山, 许晓楠, 包永明, 王翔宇, 安利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08-908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yolk,IgY)为配基,对小牛肠组织来源的碱性磷酸酶进行免疫亲和纯化。采用1.5mol·L-1的NaCl进行洗脱,可使酶的纯化倍数达到64倍,活力回收率达到90%。IgY抗体对碱性磷酸酶亲和力的测定结果显示固有亲和力和相对亲和力分别为6.275×10-7 mol·L-1和5.0 μg·ml-1。
    内皮素对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的影响
    周东海, 郭定宗, 杨世锦, 李素华, 万春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12-912 . 
    摘要 ( )   PDF (5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高能日粮常规饲养大群艾维因肉鸡的方法,获得自然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肉鸡病例。应用放 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2~6 周龄正常组和肺动脉高压(PH)组肉鸡血浆及心、肝、肺、肾等组织中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含量,并测定了腹水心脏指数(AHI)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同时还应用硝酸还原酶法 测定了血浆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显示:PH组AHI、mPAP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 从 3周龄开始,PH组ET-1水平开始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组
    细胞外高钙致鸡肾小管上皮原代培养细胞损伤的试验研究
    唐建霞, 黄克和, 郭小权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17-917 . 
    摘要 ( )   PDF (5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鸡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作为高钙对肾小管损害的体外研究模型。在此模型上应用不同浓度的钙进行处理,通过MTT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法观察对细胞活性和细胞膜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分别用 2.5(试验组Ⅰ)、4.0(试验组Ⅱ)、5.5(试验组Ⅲ)、7.0(试验组Ⅳ)、8.5(试验组Ⅴ)和10.0mmol·L-1(试验组Ⅵ)Ca2+处理细胞,各组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且细胞外钙浓度越高,细胞活性降低越明显。但用不同浓度的Ca2+处理细胞,对培养液中LDH的活性
    蜜蜂(Apis mellifera)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cDNA的电子克隆
    陈大福, 牛宝龙, 翁宏飚, 孟智启, 吕顺霖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23-923 .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果蝇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蜜蜂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克隆了蜜蜂腺苷酸转移载体基因(Am ant)的cDNA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AY332626),该基因全长1 251bp。经RT-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蛋白为300个氨基酸,通过对人、果蝇、家蚕及烟草天蛾的腺苷酸转移载体蛋白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说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进行跨物种EST数据库的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基因克
    网围养殖对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杨再福, 施炜纲, 陈立侨, 陈勇, 周忠良, 刘欢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28-928 . 
    摘要 ( )   PDF (5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984~2001年中国的几种网围养殖方式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网围养殖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与效益型的方向发展,从污染量大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过渡,养殖种类从常规养鱼向特种养殖方式发展,网围养殖对湖泊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并提出了网围养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龙须草生物制浆过程中单糖浓度变化规律
    刘向华, 刘正初, 邹冬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6):  933-933 . 
    摘要 ( )   PDF (2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T85-260纯培养溶液中葡萄糖的变化规律、龙须草原料中的可溶性单糖、龙须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消耗单糖的规律和龙须草发酵过程中鼠李糖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纯培养溶液中葡萄糖的变化规律与T85-260的生长曲线一致;龙须草原料含有少量游离葡萄糖,但几乎没有游离鼠李糖及其它可以被T85-260用做碳源的单糖,如甘露糖、木糖等;在龙须草发酵过程,鼠李糖不能被T85-260用做碳源;龙须草发酵过程中,鼠李糖浓度在龙须草纤维分散(发酵工艺完成)以前总是加大的,一旦发酵工艺结束,其浓度则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