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0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2007-12-31
      
    农业宏观研究
    2020年中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发展战略与展望
    卢良恕;许世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31-2940. 
    摘要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2020年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开展战略研究,对我国的粮食与主要食物发展状况做了详细分析阐述,并针对粮食及主要品种、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分析了各自的生产、消费特点,预测了2010、2015和2020年三个阶段的产量和消费量,并提出了各主要食物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1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粮食和食物的合理安排和相关政策、重大措施等战略咨询建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50年科技创新成就与展望
    刘旭1;叶志华2;李建萍2;陆建中2;朱晓峰3;孙丽萍4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41-2949. 
    摘要 ( )   PDF (5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50年来在构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现代农业学科发展体系,组织国内、国际农业科研协作,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创新领域。
    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研究回顾与展望
    屈宝香,朱忠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50-2955. 
    摘要 ( )   PDF (6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实现粮食生产和需求平衡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政治、经济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供求不平衡,地区之间及品种之间不平衡普遍存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粮食区域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增加,以及耕地面积的日趋减少,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回顾曾经取得的粮食问题研究成果是我们的骄傲,展望未来,中国粮食问题依然需要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研究回顾与展望
    秦富,王东阳,李锁平,吕开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56-2961. 
    摘要 ( )   PDF (5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目旨在建立国际先进的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开放实验室,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同时,基于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提供咨询服务。项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模型、数据库原理及方法,建立了不同领域子系统程序化、网络化的政策分析平台。通过系统集成,辅以相关专用经济分析软件和统计软件支持,实现了整个模型系统的动态链接,由此构建出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开放实验室,实现了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的可视化、一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以实验室为平台的政策分析模式,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研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咨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饲料区划研究回顾与展望
    周旭英,梁业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62-2964. 
    摘要 ( )   PDF (3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该项目当时的立项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与本项目相关联的饲料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饲料生产与畜禽结构研究、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秸秆养畜示范推广项目等5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与展望进行了分析。
    全国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回顾与展望
    孟繁琪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65-2970. 
    摘要 ( )   PDF (5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国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部共同委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孟繁琪研究员主持,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委农工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15个单位75名研究人员参加,于20年前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杜润生老前辈认为“在这一领域中可以说是首次作了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作者曾参加987年中央5号文件的起草讨论,“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正式写入文件。如果说20年前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多是引起了一些轰动,实质性进入政策的并不多,那么20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本文分4个部分作了回顾和展望。第一部分扼要描述了立项的背景。第二部分简要叙述了取得的整体成果与成果的整体影响。第三部分概要论述了成果的6个“亮点”: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因素影响的两重性;定义和规范“适度经营规模”;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农业机械化”;“双层经营”自身将走向自我否定;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是“合理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群落”;对价格补贴与生产补贴的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第四部分实事求是地检讨了在经营主体和土地制度选择问题上的历史局限和认识局限。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吟隆;居辉;熊伟;林而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71-2978. 
    摘要 ( )   PDF (61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适应性研究的背景,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家自“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以来在构建中国区域气候情景、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与供给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课题,最后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展望。
    作物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成果研究回顾与展望
    方嘉禾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79-2987. 
    摘要 ( )   PDF (5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概述了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项目研究的主要进展与突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展示了20世纪后20年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利用等基础性工作和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这些成果为21世纪我国作物育种和生产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提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任务,展望了努力目标和前景。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曹立勇,陈深广,占小登,吴伟明,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88-2994. 
    摘要 ( )   PDF (7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和国内超级稻育种的基本情况,回顾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和生理特征及育种成就,对今后加强该项育种研究进行了讨论。
    作物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
    张慧廉,沈希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2995-3002. 
    摘要 ( )   PDF (6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野败不育系作鉴别,从栽培稻(野败恢复系)中发掘获得10个含有新不育胞质的品种。利用其中的印尼水田谷6号不育胞质,先后育成了印水型系列不育系Ⅱ-32A、优1A、中9A。印水型不育系有配合力高、稻米品质好、开花习性好、制种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至2005年,利用印水型不育系配制的印水型杂交稻组合在国家和各省市审定的已达203个,印水型杂交稻组合在全国已累计推广2.8×107 ha以上,年应用面积达3.5×106 ha以上,占我国杂交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4,成为我国第二大不育胞质类型杂交水稻。
    矮败小麦与矮败小麦育种技术
    刘秉华;翟虎渠;杨丽;王山荭;刘宏伟;周阳;孟凡华;杨建平;朱光;崔淑兰;张清海;位运粮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03-3007. 
    摘要 ( )   PDF (5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在矮败小麦中,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有0.18%。矮败小麦后代群体中有一半是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一半是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笔者建立了简单有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包括基础群体组建,花粉源的选择与控制,矮秆不育株分期多次选择和互交重组等技术环节。利用该技术使矮败小麦轮选群体得到显著改良,从中选育出轮选987、轮选518等国审小麦新品种。
    高产小麦品种中麦9号的选育与应用
    石社民;马志强;肖世和;张秀英;李登春;张秋芝;祖茂堂;朱光;于兵;孙厚银;闫长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08-3014. 
    摘要 ( )   PDF (67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麦9号由多亲本复合杂交并经连续16年系谱法选择育成。其在大田生产中的实际亩产达到9 603 kg·ha-1,在国家黄淮北片区试中比对照平均增产6.7%;对条锈、叶锈、白粉等病害均为持久的中抗水平,抗吸浆虫,抗倒伏,不易穗发芽;光截获性能好,籽粒灌浆中期充实速率快,生育后期遇高温时表现气-冠温差大,有利于形成大粒。通过完善中麦9号的良种繁育体系,研制和推广了可发挥该品种大穗大粒特点的缩小行距栽培和“推迟春一水”肥水调控技术,使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农户种植该品种可少浇水一次。示范推广10年来经受了种植结构调整的考验,播种面积连续稳定在每年15万公顷左右。中麦9号的育成和推广,打破了北部冬麦区以多穗型为主的产量结构模式,建立起新的大穗大粒育种技术路线,将本麦区小麦产量育种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核质杂种小麦的研究和利用
    陈孝,张文祥,林志珊,黄惠宇,叶兴国,杜振华,肖世和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15-3020. 
    摘要 ( )   PDF (5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核质杂种(D)丰抗13衍生系NC3、NC4、CN37的成功选育为实例,叙述了小麦核置换的方法,核质杂种的鉴定、利用及其产生核质互作优势的生理、生化特点。证明核质杂种是一种可以获得稳定杂种优势的育种新途径。回顾国内外异源细胞质小麦的研究历程,展望(山羊草)小麦异质系在创造核质杂种,改善小麦品种抗逆性、抗病性、品质和利用(D2)型细胞质创建两系法选育杂种小麦的潜力和前景。
    小麦品质改良研究回顾与展望
    何中虎1;2;夏先春1;陈新民1;张艳1;张勇1;王德森1;夏兰芹1;庄巧生1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21. 
    摘要 ( )   PDF (6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小麦品质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1~1995为起步阶段,以实验室筹建和优质品种筛选为主;199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在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主要包括5个方面:(1)从食品加工品质—籽粒和面粉品质—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四个层次对我国300份小麦品种的7类77个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建立了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国面条标准化实验制作与评价方法,明确了选种指标,建立并验证其分子标记选择体系,还优化并完善面包、北方馒头和饼干的评价方法与选种指标;(2)开发并验证品质性状基因功能标记16个,并在国内外广泛应用;(3)建立了可同时鉴定高低分子量亚基的SDS-PAGE方法,确定了面包和面条对亚基组成的要求,明确了贮藏蛋白组份含量变异是造成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变异的主要原因;(4)阐明了从农家种、历史改良品种到目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演变规律和等位变异特点,发现7个新等位基因,修正硬度形成的分子理论;(5)制定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优质小麦育种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为全国品质育种提供了3批亲本。
    区域治理·农业生态
    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
    章力建,蔡典雄,朱立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25-3031. 
    摘要 ( )   PDF (73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农业立体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综合防治新思路,回顾国内外农业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的历史并论述相关理论,分析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重点和研究进展, 通过阐明总体思路和重点发展领域对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进行展望。
    农业信息技术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分子改良研究进展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29-3033. 
    摘要 ( )   PDF (5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研究棉花纤维品质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辐射诱变、杂交、回交、系谱选择等技术培育、挖掘优异纤维资源384份;利用徐州142棉纤维无长绒无短绒突变体筛选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用体外培养方法验证乙烯、BR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部分次生物质在纤维生长过程中作用;构建了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建陆地棉7235 BAC文库;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棉纤维发育过程中一些重要蛋白质的变化,构建棉纤维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利用抑制扣除杂交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或从纤维cDNA文库中筛选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199个,并用模式系统和棉花对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和验证;建立了高效农杆菌介导、花粉管通道、基因枪轰击三种规模化的快速基因功能验证体系术体系;开发新标记,构建陆海、陆陆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选择有用分子标记和生化辅助育种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棉花纤维品质分子改良育种体系。
    作物遗传育种·品种资源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锐,王远,孟志刚,孙国清,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34-3044. 
    摘要 ( )   PDF (8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抗虫棉的研制成功与大规模产业化在保障我国植棉业的稳步发展、促进棉纺工业的快速增长、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从单价、双价到融合研究的重要历程,介绍了国产抗虫棉产业化的突出成绩,并对抗虫棉的深化研究、育种技术等做出展望。
    麻类遗传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熊和平,唐守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45-3048.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麻类遗传育种及其相关科研工作取得的进展。主要成果有:保存麻类种质5000余份;育成苎麻、红麻、黄麻新品种、新组合20余个;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红麻化学杀雄技术和苎麻快速繁殖技术。对麻类作物研究进行了展望:从常规育种技术向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育种目标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专用品种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基因定位、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将进入育种程序。
    我国甜菜雄性不育单胚品种的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
    王华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49-3056. 
    摘要 ( )   PDF (6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美诸国早已不用甜菜多胚品种,甜菜单胚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是当今世界甜菜育种的主流,也是我国目前生产上急需的甜菜品种类型。我国西部地区已开始直播单胚种,东北地区多以纸筒育苗移栽使用单胚种,以单胚种取代多胚种已成必然趋势。因此,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及其丰产抗病杂交种的选育是我国甜菜育种的主攻目标,加速单胚种推广是甜菜生产者的首要任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甜菜雄性不育及其利用的研究,在”七五”到”八五”期间,主要育种目标片面追求产糖率指标,而忽略了丰产性状的选择。在“九五”与“十五”期间加强了育种材料创新及高效育种技术研究,把重点放在育种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上,丰富了种质资源,加快了单胚品种的选育速度,选育甜菜单胚品种十几个,优良不育系及保持系几十对,且含糖率与抗病性显著高于外国品种。我国目前严重缺少丰产型单胚品种,必须设法研究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在线粒体DNA等分子水平开展甜菜雄性不育性的研究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国加快普及种植甜菜单胚品种,是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种子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增强我国甜菜糖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朱德峰,章秀福,张玉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57-3062. 
    摘要 ( )   PDF (5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稻田种植制度改革和水稻品种改良,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历程。阐述了近年来水稻栽培集成技术研究的成果及其应用。评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需求和发展。
    水稻栽培及稻田农作制度研究回顾与发展
    林贤青,林兴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63-3070. 
    摘要 ( )   PDF (5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栽培及稻田农作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对我国水稻和稻田生产具重大的影响。中国水稻栽培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稻作科技工作者对劳模生产经验进行调查、总结和研究,开始了水稻高产栽培的综合理论研究;60年代以来,主要围绕提高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开展单项高产栽培技术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围绕水稻生长发育模式化、指标化和规范化进行研究,成功地建立了“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法”;80年代开始,在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研究领域中影响较大的是从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江苏提出的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优化控制栽培技术。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已从单项高产技术向多项高产栽培措施叠加复合形成水稻集成技术发展;中国稻田农作制度已从提高复种指数向优质高效多元化可持续种植模式的转变。最后探讨了中国水稻栽培及稻田农作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方向:(1)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2)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3)农业机械的应用;(4)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5)多元复合农作制度优化的应用。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中国小麦的光温特性研究
    曹广才1;吴东兵1;李希达1;苗果园2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71-3076. 
    摘要 ( )   PDF (5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1~1985和1988~1990年期间,用61个小麦品种在全国经度、纬度、海拔不同的42个试验点,开展了小麦生态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中国小麦的光温特性和诸多生态问题。研究建立了二层次九等级小麦品种温光生态型分类体系。研究表明:低温不是冬小麦完成春化反应的唯一因素;强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早期无低温要求;小麦生育过程中不存在独立的“光照阶段”;小麦对日长的生态适应性相当强;在温光互作上有温光叠加和温光互补效应。研究归纳了小麦主茎叶数的变化规律。从穗分化的角度明确了春化反应的完成标志。研究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生态现象。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成果
    赵广才,张保明,刘利华,杨玉双,常旭虹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77-3082.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提出:(1)超高产小麦优势蘖组的概念、指标及合理利用模式;(2)超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动态指标及高效施肥策略;(3)超高产小麦群体结构和质量指标;(4)超高产小麦栽培应具备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与优化施肥技术指标;(5)以优势蘖利用为核心的“三优二促一控一稳”超高产栽培技术。三优:一是优良(优质)超高产品种选用,二是优势蘖组的合理利用,三是优化群体动态结构和群体质量;二促:一促冬前壮苗,打好高产基础,二促穗多穗大粒重,高产优质;一控:合理控水控肥、控苗壮长;一稳:后期健株稳管,促粒防衰。
    中国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
    毛树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83-3091. 
    摘要 ( )   PDF (77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旨在论述中国棉花栽培技术的成就及其需求和发展方向。针对季风气候和绿洲沙漠干旱的气候特征,中国棉花生产普遍应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早熟功效,居国际领先水平。针对人多地少的国情,发展形成小麦/棉花与油菜/棉花套作的一年两熟种植制度,提高周年全田产出,但麦棉复合群体共生期存在光温水的竞争和胁迫,棉花迟发晚熟,研究提出麦棉两熟规范配置方式,采用促进早发早熟技术,协调同步增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需求,研究提出棉花叶枝利用,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等简化种植技术。针对市场对信息化的需求,研究提出全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和生长指数的监测预警指标。迄今,我国棉花栽培形成油菜/棉花、小麦/棉花模式、“密矮早”和叶枝利用种植技术体系,以精准农业技术、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为代表的现代化棉花生产技术也初见端倪。根据现代农业的需求,急需集约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和信息化技术支持。棉花栽培学科要力争单项技术取得突破,通过集成形成新模式,推进棉花生产的技术进步。
    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成浩1;曾建明1;周健1;王丽鸳1;常杰2;葛滢2;袁海波1;谷保静2;张小飞1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92-3095. 
    摘要 ( )   PDF (52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茶树种苗工厂化繁育的光合生理与环境调控方案优化研究以及茶树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通过建立茶树新品种原种组培苗在温室内的直接生根技术,实现了组培技术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的高效衔接。通过工厂化繁育车间条件下的光、温、水等多种生态因子对茶苗光合作用影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出了茶苗工厂化繁育的温室环境调控技术,将茶树育苗周期从大田生产的12~14个月缩短到180 d左右,实现了新品种茶苗一年两季的快速繁育。同时,讨论了这一技术在茶树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方面的应用前景。
    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回顾与展望
    徐宜民;王树声;李雪震;张忠锋;孙福山;梁洪波;石屹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096-3099. 
    摘要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中国南、北方有代表性的福建省三明市和山东省诸城市烟区为项目研究开发基地,针对我国烤烟香气不足的突出问题,以提高香气为主攻目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成果综合组装,关键限制因素重点研究突破,形成一套以提高烟叶香气为主攻目标的优质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以千亩示范区的形式示范验证。形成了适合北方旱作和南方湿润烟区的综合技术体系,示范区烟株个体长相和群体结构合理,肥水调控得当,烟叶落黄好,达到了高香气烟叶的田间长相。烟叶成熟度好、组织疏松,身份适中、色泽鲜明、油份足、柔韧性好、弹性强。烟叶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比较合理;钾含量明显提高;淀粉含量均在较适宜的范围内。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刺激性等评吸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达到了研究、示范、辐射推广同步进行的目标。
    植物保护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沈瑛1;李成云2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00-3106. 
    摘要 ( )   PDF (6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MGR586/EcoR1组合,将中国分属48个不同致病型的475个菌株区分为56个系谱;用国际4个稻瘟病菌的标准菌株,测定了中国、印度、尼泊尔、孟加拉、越南522个稻瘟菌的交配型及其能育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率先用SSR标记分析湖南烟溪病圃3年125个稻瘟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水稻品种与病菌系谱的互作,将其中105个菌株区分为6个系谱群。选用18省市21小种、9系谱、30个代表菌株,测定了159个国内外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筛选出CH63、CH72、PH14、PH14D3C12No.7、101/1/1、101/4/8等13个稻瘟病菌稳定鉴别菌系;合作筛选出5组可供稻瘟菌无毒基因分析的菌株。分别用346对SSR引物,于2539×Guyll、CH63×TH16、95-23-4a×94-64-1b三个组合上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及作图研究.根据后两组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菌株对K59等12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分离结果,通过SSR标记,分别定位于1、4、7号染色体上,并用RAPD引物对Avr-Xiu进行了标记,为我国稻瘟病菌新的无毒基因标记、定位及其遗传图谱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承担的国内外科研项目,回顾了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与持续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万权,徐世昌,吴立人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07-3113. 
    摘要 ( )   PDF (6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通过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50多年的长期大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流行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品种抗病性遗传与变异以及病害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查明了中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越冬地区、方式和条件,明确了病害大区流行规律、菌源传播规律以及病菌致病性变异与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切合中国实际的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监测系统,对各时期流行小种组成、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先后发现了32个生理小种和24个致病类型;研究发现陇南、川西北等地区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重要菌源基地、病菌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和品种抗病性变异的易变区。根据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制定出了“综合治理越夏易变区,保护广大冬麦区”的防锈策略,提出了可行的病害预测预报方法,准确率达78%,研发出包括粉锈宁药剂拌种、适期晚播、深翻灭苗、停麦改种以及作物多样性和品种抗病基因多样性利用在内的一系列病害关键防治技术,并在菌源基地进行较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控害保产效果显著。分别以Taichung29(春性)和铭贤169(冬性)为轮回亲本,成功选育出分别携带13个和7个不同抗条锈病基因的2套小麦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采用SSR、RAPD、AFLP等技术,研发出与13个抗条锈病基因(Yr1、Yr2、Yr5、Yr7、Yr8、Yr9、Yr10、YrSp、YrKy2、YrVir1、YrJu4、YrC591和YrV23)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Yr1、Yr2Yr7、Yr9、YrVir1、YrV23定位在小麦遗传图谱上,部分标记已在抗病基因检测和抗病育种中应用。文中还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测及其作用范围分析、病菌致病性变异早期预警以及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技术体系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与对策
    马存;王武刚;张永军;简桂良;邹亚飞;吴孔明;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14-3117. 
    摘要 ( )   PDF (4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70~80年代棉花病、虫严重为害,其综合防治被列为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经过5年多的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控制棉花主要病虫综合防治对策及关键技术”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该文综述回顾了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内容及社会、经济效益;90年代棉花病虫再度大发生;转Bt基因抗虫棉大面积防治棉铃虫的成效;转基因抗黄萎病棉花研究的新进展,及目前棉花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对策。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回顾与展望
    简桂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18-3122. 
    摘要 ( )   PDF (5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国不同棉区的枯萎病的致病力分化研究,发现中国棉花枯萎病菌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 Snyd.& Hans.)。用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对中国各地采集的菌系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力与当时国际上已报道的6个小种有所区别。为此,将中国的棉花枯萎病菌分为3个小种,分别为3、7、8号小种,其中7、8号小种是世界上首次报道,7号小种是中国的优势小种,广泛分布于国内的各主产棉区。在温室条件下,对采自北方植棉区落叶和非落叶病株,从中分离、纯化出的109个黄萎菌系和对照落叶型黄萎菌T9、V991,筛选出抗感不同的一套三大棉种的6个鉴别寄主上进行致病性测定,划分出落叶型强致病力菌系、混合型中度致病力菌系和非落叶型弱致病力菌系的3个致病类型。落叶型强致病力菌系为V56、V73等30个,占测试菌系33.7%。建立了可区分棉花枯萎病不同小种和黄萎病落叶型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分子标记体系。获得落叶型菌系VD8菌系基因组的探针PVD8-3和PVD8-5基因探针,对于黄萎病的落叶型菌系的快速准确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出高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多个,在病区推广利用,并最早将抗病品种引入新疆病区,对当地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危害,使其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的新增直接经济价值8亿元以上。间接经济价值300亿元以上。该项成果获得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乡示范区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郭予元,梁革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23-3128. 
    摘要 ( )   PDF (5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86年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虫研究组在河南省新乡县建立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逐步提高完善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和关键防治技术,成功地控制了棉花病虫的危害。本项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1994年起,示范推广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累计在冀、鲁、豫、陕等省的18个主产棉县(市、区)直接推广应用47 900 ha,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研究了棉花对棉铃虫为害的反应,明确了黄河流域棉区不同世代棉铃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并依此提出了“1代监测、2代保顶、3代保蕾、4代保铃”的新对策;准确开展棉铃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中期预测,在全国首创以麦田扫网法取样预测棉田2代发生期与发生量的中期预测法,准确率达到90%以上;研究适用于不同肥力水平棉田的科学的防治指标,获得了减少棉田用药次数和剂量、降低治虫成本、保护环境和适时防治的综合效益;开展了棉花种质资源抗虫性鉴定、筛选及其应用的研究,筛选得到了10多个高抗、高产、优质的抗棉铃虫品种材料;通过棉铃虫生命表调查研究,明确了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棉铃虫各虫期的主要天敌种类及其控制作用;坚持系统监测棉铃虫对菊酯类和有机磷等主要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棉铃虫抗药性的对策。迄今为止,转Bt基因棉花的种植在中国逐渐普及,原来的棉铃虫、红铃虫等重要害虫已经成为次要害虫,而一些非靶标刺吸害虫的危害却逐渐加重。本文就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抗性的监测、合理作物布局和耕作降低田间抗性的增长及进一步研究非靶标害虫的生态学和防治策略等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柑橘黄龙病防治研究项目回顾与展望
    赵学源,蒋元晖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29-3136. 
    摘要 ( )   PDF (5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调查明确在中国大陆,除了广东、福建和广西外,浙江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的局部地区、贵州部分地区、云南以及四川与云南相邻的部分地区亦有黄龙病发生。调查中,进一步明确斑驳型黄化叶可用作田间诊断黄龙病的主要依据。1974~1975年试验证明黄龙病对四环素敏感,初步证明黄龙病病原是类菌原体,推荐用四环素消毒接穗生产无病苗木。试验证明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和通过茎尖嫁接可以脱除黄龙病病原体。在嫁接传播中,用枝皮作接种源的传病率明显低于芽与枝段;5~7月病树芽的带病率低于其它季节。组织、参与有关柑橘黄龙病的科学研究协作、科学普及和国际交流。进一步调查黄龙病在中国的流行区域,进一步研究柑橘木虱传病规律,病原菌在寄主体内分布和潜育期,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抗(耐)病品种的转基因育种。
    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宗懋,韩宝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37-3142.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率先对茶树—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之间化学通讯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茶树释放顺-3-己烯-1-醇和反-2-己烯醛等绿叶气味引导害虫朝茶树定向,虫害茶树以及外源信号分子诱导茶树释放互利素。研究表明所释放的利它素苯甲醛、水杨酸甲酯、C5和C6醛和其它挥发物可引导天敌昆虫和蜘蛛向害虫定向搜寻。研制以色板为主结合使用信息素的专利产品用于黑刺粉虱和其它害虫的诱捕,研究了利用外源诱导物对害虫的拒食和对害虫天敌的诱集技术。此外还研究了茶树主要害虫的性信息素。在此基础上,今后将探究茶树互利素产生的生化和分子机理及其实用性技术,克隆和分析重要互利素基因,进一步扩大应用化学生态学进行茶树害虫防治的可能性。
    潜在入侵植物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冯洁1;郑小波2;陈万权1;康振生3;王晓鸣4;王源超2;胡白石2;张国珍5;韩丽娟6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43-3150. 
    摘要 ( )   PDF (5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2002CB111400)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小麦矮腥黑穗病、梨火疫病及大豆疫霉根腐病等潜在外来入侵植物病害,围绕快速检测的技术问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制出了小麦矮腥黑粉菌(TCK)快速分子检测的特异性SCAR标记;建立了以梨火疫病菌基因组和质粒DNA序列为基础的一步双重PCR检测方法及以生物富集PCR技术为核心的受侵组织梨火疫病菌快速检测程序;研究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土壤中大豆疫霉菌的分离方法及以大豆疫霉菌ITS序列为基础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和卵孢子的检测理论精度可达0.5 个孢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梨火疫病、小麦矮腥黑穗病及大豆疫霉根腐病快速检测试剂盒。
    土壤肥料
    消除土壤障碍因子,促进红壤稻田持续高产
    陈福兴,张马祥,陈永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51-3155. 
    摘要 ( )   PDF (49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壤稻田低产到高产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补充营养元素,不断消除障碍因子的过程,每解决一个问题,生产就提高一步。研究揭示了土壤缺磷、氮、钙、钾、锌、氧以及砷毒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并研究了磷、氮、钙、钾、锌、氧、砷等元素在红壤稻田中的作用。反映在农业技术措施上为施磷肥、种绿肥、施钾肥、施锌肥、沾秧根、防治棉花水稻生理病害、水稻起垄栽培、水插旱管消除缺氧条件下产生的毒害等措施。并结合各种栽培措施,形成红壤稻田一整套土壤管理和栽培施肥制度,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明显作用。
    土壤养分综合系统评价法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杨俐苹,金继运,白由路,黄绍文,程明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56-3162. 
    摘要 ( )   PDF (6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技术应用联合浸提剂和系列化操作规程以及网络化的数据管理,快速准确测定土壤中各种大、中和微量元素的营养状况并对土壤肥力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取自全国不同地区和土壤类型的40 000多个土壤样品的测试和7 000多个田间试验的校验,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各主要类型农业土壤和作物的完善的土壤养分评价指标体系和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目前可对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100多种作物进行测土推荐施肥、指导各种作物的高产高效平衡施肥和作物专用肥生产。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高效土壤养分测试设备,该技术及设备在当前我国开展的全国性的测土配方施肥中发挥巨大作用,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含氯化肥科学施用和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家康,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63-3173. 
    摘要 ( )   PDF (7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氯化铵和双氯化肥(氯化铵+氯化钾)科学施用为主攻方向,从氯离子入手,探讨我国适宜施用含氯化肥的地区、土壤和作物,以及安全高效施用技术。研究表明,我国土壤含氯普遍较低,平均含氯为59.6 mg·kg-1,高氯地区仅限于西北,平均含氯126.0 mg·kg-1,高氯土壤为盐土,平均含氯607.0 mg·kg-1。施用含氯化肥引起土壤氯积累和土壤酸化有明显地域性,西北旱地氯积累可高达50%~100%,西南和华南基本无积累,土壤酸化仅限于中性和酸性土区。通过研究,将33种作物按耐氯临界浓度划分为强耐氯作物(>600 mg·kg-1)、中等耐氯作物(300~600 mg·kg-1)、弱耐氯作物(<300 mg·kg-1)。研究提出了含氯化肥安全高效施用技术。研究结果可供含氯化肥农业应用和联碱工业布局参考。
    北方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高效施用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程明芳1;金继运1;黄绍文1;刘荣乐2;杨俐苹1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74-3179.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加拿大政府间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9个科研单位经过10多年的联合攻关,对我国北方主要土壤的钾素状况和供钾能力、各种主要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规律、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上钾的丰缺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上钾肥有效施用的条件和技术措施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项目采取统一方案、点面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同步展开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建立了25个研究作物-土壤体系内钾素循环的定位试验。从各定位试验点上采集耕层土壤样品,研究土壤钾素存在形态、各形态土壤钾素的植物有效性、土壤对钾素的吸附固定能力、土壤固有钾素释放特征和土壤对外源钾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动力学。在25个定位试验点上研究主要作物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规律和相应的钾素调控技术。同时,在各主要省区,重点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安排了大量田间试验和示范,系统研究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主要作物的需钾特性、吸钾规律、施钾反应、高效施钾条件及技术。结合土壤钾素定位试验和田间试验与示范,从各省区主要土壤类型上选取8 500多个有代表性的耕层土壤样品,研究分析各省区和主要土壤类型的钾素状况和供钾能力。将我国北方主要农区土壤按其供钾能力分区,应用GIS建立我国北方土壤钾素信息系统,绘制了北方土壤钾素现状图,对我国北方土壤的钾素状况和供钾能力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价。在项目执行期间,积极推广取得的技术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物硫钙营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周卫,李书田,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80-3185. 
    摘要 ( )   PDF (5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高养分低含硫肥料使用的增加,含硫农药施用减少以及对大气硫排放的控制,我国土壤缺硫呈急剧增长态势,酸性和砂质土壤缺钙以及果树和蔬菜的生理缺钙严重发生,但作物硫、钙营养研究较少。经过全国9家单位长达11年的努力,对作物硫和钙营养理论和应用技术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1)阐明了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硫矿化、硫磺的氧化和外源硫在土壤中的转化与生物有效性机理,发现土壤中存在有机硫与无机硫相互转化的固定-释放机制,水稻根系可促进硫磺氧化,为硫肥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2)发现荚果组织钙通过共质体运输,钙只有直接施在苹果幼果表面才能被果实有效吸收,萘乙酸可高效促进果实钙吸收,苹果果肉质膜微囊Ca2+的主动运输是由Ca2+-ATP酶推动。提出了钙养分的非维管束吸收机理和果面营养概念,具有原创性,为作物高效补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3)系统阐明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硫素营养特点,研究提出了水田和旱地土壤的缺硫临界值;系统提出了主要作物硫肥高效施用技术。(4)系统阐明花生、苹果、桃、大白菜和西红柿等作物钙素营养特点,建立了花生钙素营养土壤诊断新方法,系统提出了花生、果树和蔬菜的高效施钙新技术。本文还提出了未来作物硫钙高效施用及其生物学机理的研究重点。
    茶树钾镁营养特性与养分管理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阮建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86-3196. 
    摘要 ( )   PDF (10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项目采用溶液培养、土壤盆栽和大田试验等多种试验体系,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钾、镁和陪伴阴离子氯在茶树氮素营养、游离氨基酸代谢和运输生理方面的作用,发现钾、镁营养供应促进茶树对氮的吸收,提高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镁还促进茶树游离氨基酸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的试验发现氯化钾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提出了过量氯主要抑制茶树对氮(NO3-)的还原利用以及影响茶氨酸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和在新梢中进一步代谢的观点。本项目还研究了我国茶园土壤钾镁状况及其空间分布与变化特点,采取多点多年和基本一致的试验方法,系统地评价钾、镁肥应用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增强茶树抗病、抗旱能力的效果,提出了钾、镁肥施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包含钾、镁肥的平衡施肥是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丛枝菌根研究和应用的回顾
    汪洪钢,吴观以,李慧荃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197-3204. 
    摘要 ( )   PDF (8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菌根是某些土壤真菌与植物的根系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有益的共生现象(Symbiosis)。菌根分为二大类一为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另一类为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至90年代针对内生菌根中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所进行的研究:(1)丛枝菌根对提高磷肥利用率的作用;(2)豆科植物实行双接种(Dual inoculation)即接种根瘤菌和菌根真菌对提高磷的吸收和加强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接种丛枝菌根能使农作物节约用水,使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一倍;(4)试验研究了二种药用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接种丛枝菌根对生物碱和挥发油合成作用显著;(5)从广西南宁和北京的土壤中分离出过去从未发现的我国2个新的纪录种—弯曲波纹状实果内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和稀有内养囊霉(Entrospora infrequens)并对在丛枝菌根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把发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的Ri T-DNA转移到胡萝卜的肉质根的切片上,诱导出大量毛根,因为根内有了生产植物生长激素基因,无需外加激素,离体根器官就能旺盛生长,与新纪录种弯曲波纹状实果内囊霉共生,形成大量丛枝菌根的菌丝和孢子,为菌根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手段。在四川绵阳地区多个县市开展了田间接种应用菌根的试验,帮助农民培养丛枝菌根的接种剂,训练接种方法,在大麦、小麦、玉米和果瓜等多种作物上进行田间应用试验,均获得显著增产效果,受到农民群众欢迎。西瓜接种不仅提高产量而且还提高了西瓜的含糖量。
    区域治理·农业生态
    中国北方旱区综合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
    信乃诠1;张燕卿1;王立祥2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12-3220. 
    摘要 ( )   PDF (60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旱缺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中国农业具有全局性问题。在“六五”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与示范工程列入了国家科技关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部分省农业科学院、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参加,经过3个5年计划的协作攻关,我国北方旱地科学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并通过转化与扩散,促进了北方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旱农科学理论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旱农技术体系。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成果研究回顾与展望
    杨炎生,侯向阳,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21-3226. 
    摘要 ( )   PDF (4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研究,是针对我国南方红黄壤不同类型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试验区综合试验示范为核心,系统地进行红黄壤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示范的攻关研究。通过研究,阐明了南方红壤主要类型区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允许阈值;揭示了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以及气候干旱、土壤干旱、作物干旱的形成原因,提出利用丘陵坡地陆面拦截降水潜力的综合抗旱技术。研究提出南方中低产田有效磷的退化机理,发现土壤镁素缺乏问题并提出镁肥有效的临界指标,系统阐明了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衰减导致土壤退化的现状、条件、过程与原理及综合防治技术。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南方不同类型区新型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并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技术与模式,在6个类型区建立和发展8种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研究成果对我国红黄壤地区农业综合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国家有关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盐碱土改良研究50年
    张树勤,谢承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27-3236. 
    摘要 ( )   PDF (7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50年来盐碱土改良研究工作成果作一概述。内容包括:黄淮海平原盐碱土水盐运动规律特征,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气候、地下水、土壤质地、地形地貌、土壤肥力诸因素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机理和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薄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总结研究提出的系列盐碱地改良技术和理论依据。50年来,盐碱地改良技术随着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由单项技术改良发展到黄淮海区域的综合治理阶段,这些技术都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旱地农业研究支撑我国农业发展
    梅旭荣1;2;张燕卿1;王庆锁1;严昌荣1;李玉中1;郝卫平1;2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37-3240. 
    摘要 ( )   PDF (4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20多年的旱地农业综合研究,系统划分了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区、查明了我国北方旱农区的降水利用状况,揭示了我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动态和水分平衡规律,探明了我国北方旱农区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的障碍因素和适宜开发度,研制了一系列抗旱节水关键技术,发展了若干旱地高效用水的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集成了寿阳旱地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取得了累累硕果,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编制了与旱地农业有关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规划,为我国旱农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回顾与展望
    李英能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41-3249. 
    摘要 ( )   PDF (59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目是李鹏总理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而下达的研究任务。通过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灌溉农业适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节水增产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和管理用水技术与措施,并因地制宜地将其组装配套,付诸实施,做出示范,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华北主要缺水区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节水型农业技术体系,为华北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提供示范样板和成套技术成果。
    园艺·加工
    甘蓝杂种优势育种技术研究和中甘系列新品种选育回顾与展望
    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王晓武,庄木,张扬勇,孙培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50-3254. 
    摘要 ( )   PDF (3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遗传课题组成立近40年来,先后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选育两项关键技术,育成甘蓝新品种21个,累计推广约700万公顷。研究工作大致分为4个阶段:1970年至80年代初,以突破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和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选育丰产型甘蓝杂交种为主要目标;1983年至90年代初,以抗病抗逆育种为主要目标;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以选育优质品种、突破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为主要目标;90年代后期以来,以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实现甘蓝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选育商品性好、品质优、耐裂球、耐贮运的品种为主要目标。总结了课题组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题组近期的主要方向任务。
    保护地番茄新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的选育
    高振华,李树德,朱德蔚,戴善书,杜永臣,王孝宣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55-3259. 
    摘要 ( )   PDF (53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选育适宜保护地栽培的番茄新品种,根据地理远缘杂交优势和基因组合原理,有目的地由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引进杂交种,在保护地中多代自交分离,结合添加杂交、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配合力测定筛选的技术方法选育不同抗病,生长势强,果实性状好的优良自交系892-43、882-32、892-54、882-7。杂交组合892-43×892-54和882-32×882-7经配合力测定、多年多点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均表现优良,最终分别定名为‘中杂9号’和‘中杂8号’。‘中杂8号’和‘中杂9号’的突出优点是:(1)复合抗病性强:高抗ToMV,中抗CMV,抗叶霉病和枯萎病;(2)耐低温弱光;(3)果实品质好,畸型果、裂果率低,品质好;(4)丰产性好。[结论]‘中杂9号’和‘中杂8号’是国内首次育成的含cf5基因,同时抗ToMV、中抗CMV、抗枯萎病的保护地新品种。
    “中椒”系列甜(辣)椒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宝玺,毛胜利,王立浩,郭家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60-3263. 
    摘要 ( )   PDF (4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辣椒组自成立以来在辣椒抗病、抗逆育种及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设想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温室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贺超兴,张志斌,王怀松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64-3271. 
    摘要 ( )   PDF (6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简要回顾设施蔬菜已往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10年来温室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开发方面特别是在蔬菜周年长全季节生产技术、精准数字农业技术和有机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并指出了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中国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建设与研究回顾及展望
    钟广炎,江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72-3277. 
    摘要 ( )   PDF (4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中国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和发展历史,描述了目前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的现状,对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柑橘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洪棋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78-3286. 
    摘要 ( )   PDF (56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柑橘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品种选育经验,但系统的柑橘选育种起步较晚。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柑橘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在柑橘新品种和新材料的选育和引进、育种方法的探索和应用、育种有关遗传规律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绩。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柑橘育种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自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建立以来柑橘选育种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并对今后国内的柑橘育种重点和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油料高效加工与多层次增值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黄凤洪,钮琰星,李文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87-3292. 
    摘要 ( )   PDF (5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2 500万公顷,总产近6 000万吨,为了推动油料产业的技术进步,项目组进行了油料脱皮低温制油技术、饼粕蛋白深加工技术和油脂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油料脱皮(壳)设备、双螺旋冷榨机、调节血脂保健产品、油料脱皮低温压榨膨化浸出工艺技术、菜籽饼粕联产浓缩蛋白和植酸等工艺技术。随着油料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油料加工技术、油料功能产品的开发、菜籽饼粕的综合利用技术和高效的皂脚等油脂加工下脚料的生物柴油转化技术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麻类纤维提取工程微生物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正初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93-3297. 
    摘要 ( )   PDF (5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与展望麻类纤维提取工程微生物研究,旨在为缓解森林和石油资源短缺现象,保证生态和粮食安全,推动中国生物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利用微生物分泌的酶催化苎麻等草本纤维原料中非纤维素物质降解,提取纤维素纤维用作纺织、造纸等纤维质工业原料为主线,系统而概括性论述了麻类纤维提取微生物工程研究的学术意义、重要进展、国内外概况、现有科技成果水平以及关键科学问题。由此说明,麻类工程微生物研究从天然菌种选育到基因工程菌株构建、从发酵条件摸索到生化反应工艺改造、从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到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工程,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交叉学科。
    畜牧
    动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何晓红;关伟军;李奎;文杰;储明星;杜立新;浦亚斌;赵倩君;郭军;马月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298-3303. 
    摘要 ( )   PDF (5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动物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该所在动物遗传资源分子水平研究(包括中国小型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北京油鸡相关研究、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体细胞库建设、自然科技资源条件平台建设、畜禽资源活体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展。
    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研究回顾与展望
    赵克斌,王立贤,程笃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04-3308. 
    摘要 ( )   PDF (4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回顾了“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研究”成果研究的历史背景、开创性的研究进展和在我国猪育种历史上的突出意义,并将其与国内外当时的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项目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目前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借鉴意义。
    五指山小型猪实验用近交系培育研究成果
    冯书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07-3315. 
    摘要 ( )   PDF (67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历经近20年的努力,将我国体型最小、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五指山小型猪(WZSP)异地保种获得成功,并培育出世界上首批近交系猪,已获近交F19,成年体重(24月龄)35~40 kg,其近交系数高达0.983。通过近交繁育与验证、生长发育规律、血液生理指标测定、分子遗传基础等研究发现:群体、家系微卫星座等位基因纯合度较高,SLA分型与人有较大的相似性,含有特异等位基因,不含MHSn 基因,GH和GH受体基因序列特异。初步揭示其矮小性、遗传稳定性、与人类相似性分子遗传基础;在人类比较医学,如烧伤植皮、心血管模型、口腔牙齿疾病、异种器官移植等深层次、多方位研究和开发利用结果表明:它不仅是肉猪育种、高档肉食加工的优良素材,更是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最佳选择。WZSP近交系在人类比较医学研究、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中将发挥特殊的作用和不可估量的贡献。
    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
    许尚忠,陈幼春,李俊雅,王雅春,任红艳,高雪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16-3319.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其它14家科研和推广单位,历经4个五年计划的系统研究,成功培育了适合中国特定自然、经济和生产条件下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详细介绍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技术路线、良种扩繁体系、种群生产性能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中国养牛业特点,提出了西门塔尔牛的发展方向应继续开发其乳肉兼用功能,以优质牛肉生产为主导、特色奶和功能奶为配套,全面推进我国肉牛业和特色奶业进程。
    园艺·加工
    中国地方鸡种资源基因库建立和资源利用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学余,周新民,陈宽维,邹敛敏,韩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20-3324. 
    摘要 ( )   PDF (5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在地方鸡种调查、抢救和保护的基础上,测定了中国地方鸡种种质特性,研究地方鸡种保种方法,保存了地方鸡种27个,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活动资源基因库,在中国的养禽业中产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畜牧
    幼畜早期断奶关键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刁其玉,屠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25-3330. 
    摘要 ( )   PDF (5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乳品是犊牛和羔羊早期断奶的必要条件,将大豆和小麦作为主要原料,根据动物营养学原理,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乳品。代乳品研制中所取得了一系列营养物质代谢参数和相关创新技术及幼畜生长性能的进展。代乳品可以使羔羊10 d断奶,犊牛出生后5 d断奶,节省成本120元以上。
    植物及微生物畜禽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开发
    佟建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31-3335.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目以替代饲用抗生素促生长剂为目标,自1996年1 月至2005年12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福建三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鞍山天胜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历时10年,利用现代生物学研究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在研究揭示饲用抗生素促生长机制的基础上,以资源丰富的紫花苜蓿和抗逆性强的有益微生物为资源,研究明确了它们的生物活性作用,并通过现代植物提取工艺和微生物高效发酵工艺,结合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出了新的、功效确切、质量稳定的无公害畜禽促生长剂,从而为解决当前饲用抗生素所带来的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畜产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
    兽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回顾与展望
    蔡雪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36-3343. 
    摘要 ( )   PDF (67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随后迅速遍布欧洲各国。1995年该病在中国开始大规模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6年郭宝清等率先在国内分离并鉴定了该病病原,为中国开展针对该病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蔡雪辉和童光志等完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得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文对该项成果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学术价值、研究水平进行了介绍。
    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研究成果的回顾
    马思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44-3349. 
    摘要 ( )   PDF (5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研究包括TGE与PED二联灭活疫苗及二联弱毒疫苗,两个二联疫苗的主动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6%及97%,被动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4.7%和98%,主动免疫的免疫期为6~7个月,仔猪的被动免疫期是哺乳期至断奶后一周。用克隆纯化方法培育成弱毒株,新的免疫途径是后海穴位一次接种,经田间试验、区域性试验向全国推广应用后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分别于1999年及2003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是我国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研究回顾与展望
    冯力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50-3357. 
    摘要 ( )   PDF (65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研究是在该病危害比较严重的时候立项的,获得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的支持。该项研究通过在培养液中加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的方法,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27 - 4代华毒株强毒适应于胎猪肾细胞,传至175代,自92代进行了5轮克隆纯化,并自116代开始选直径1 mm以内小空斑单斑传代,该项措施的采用明显的提高了对仔猪的安全性及免疫保护率,是加速弱毒株培育的关键措施。第100代以后的病毒滴度为104.67~106.0TCID50/0.3 ml。以鼻内途径免疫接种的母猪中和抗体价最高,持续期最长为13个月。对三日龄哺乳仔猪主动免疫保护率为98.1%,被动免疫的保护率为98.5%以上。第120及135代毒分别作猪体连续返祖传代5及6代,均未见毒力增强。以5 ml剂量经肌肉、鼻内途径接种3头母猪,免疫持续期可达两产。连续几年在几个大型养猪场试用证明,本弱毒苗安全有效,收到了防制本病的效果。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研究分别于1986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研究回顾和展望
    仇华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58-3362. 
    摘要 ( )   PDF (4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瘟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毁灭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创了举世闻名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即C株),随后创制了不同的疫苗制造工艺,如细胞培养苗、乳兔组织苗和牛体反应组织苗等。C株是一株非常安全的弱毒疫苗,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没有副作用,并且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它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不同基因型的猪瘟病毒株均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免疫母猪通过母乳可对仔猪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但过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影响仔猪对C株疫苗的主动免疫应答。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C株及其亲本株在内的几十株猪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注释,建立了猪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初步解析了猪瘟病毒主要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构建了不同基于C株的反向遗传操作标记疫苗,赋予了C株疫苗新的生命和内涵。C株疫苗可以用于猪瘟的控制和根除,借助于C株疫苗密集接种和综合控制措施,有关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甚至消灭了猪瘟。尽管如此,要在全球范围内根除猪瘟,今后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可能有赖于对C株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利用。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及免疫保护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相文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63-3368. 
    摘要 ( )   PDF (5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简述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给我国畜牧业造成的严重危害,研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的重要性以及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研制成功及应用该疫苗防治马传贫病毒而获得的巨大效益,反映了我国科学家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及其免疫保护机制而付出的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初步阐明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与其亲本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组结构差异及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致弱的分子基础和免疫保护机理,建立了多个EIAV研究技术平台和评价系统,为进一步研究马传贫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提供了技术手段。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为其它慢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借鉴。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弱毒疫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辛九庆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69-3373. 
    摘要 ( )   PDF (5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 CBPP)曾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后在50年代末随着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兔化绵羊化适应菌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使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步地在中国消灭CBPP。为此,由吴庭训教授和吴裕祥教授分别主持研究开发的研究成果“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兔化绵羊化适应菌苗和微量凝集诊断技术”1999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本文对该项成果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学术价值、研究水平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该成果仍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相关疫苗研究所起的借鉴作用进行了讨论。
    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回顾与展望
    田国彬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74-3378. 
    摘要 ( )   PDF (3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成果中的禽流感灭活疫苗(H5N2亚型,N28株)和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1亚型,Re-1株)在我国禽流感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对该成果的研究历史、开创性人物及其贡献、相关追随性或验证性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本成果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与应用展望等展开了讨论。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回顾与展望
    王云峰,童光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79-3385. 
    摘要 ( )   PDF (61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依靠弱毒活疫苗的主动接种免疫来预防。目前用于预防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疫苗均是中强毒力的活疫苗,使用时均有较强的副反应,仅能在疾病的流行地区使用。1996年,童光志等率先开展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获得了表达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与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相比,该疫苗更安全,不形成潜伏感染,既可用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流行地区,又可在清净鸡群使用,且对疫苗接种或强毒感染的鸡可用血清学方法加以鉴别。2006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文对该成果的研究历史、开创性人物及其贡献、相关追随性或验证性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本成果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与应用展望等展开了讨论。
    中国家畜日本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矫矫,沈纬,蔡幼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86-3389.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了我国家畜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和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家畜血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今后家畜血防工作的重点。
    特种经济动物
    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
    孙红梅,邢秀梅,杨福合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90-3393. 
    摘要 ( )   PDF (3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梅花鹿、马鹿高效养殖增值技术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课题具有系统性强、源头创新性强、应用效果明显、适应范围广泛等特点。200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文综述了该成果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项目对相关研究的影响;提出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梅花鹿、马鹿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蚕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展望
    徐安英,林昌麒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394-3399. 
    摘要 ( )   PDF (41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了5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和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今后中国蚕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任务。
    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周婷1;王强1;姚军1;黄双修1;黄智勇2;姜秋玲1;冯峰1;代平礼1;王星1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增刊):  3400-3406. 
    摘要 ( )   PDF (76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在蜜蜂寄生螨的分类、成蜂主要病毒病的诊断、细菌性病害病原的鉴定、高效低残留药物的筛选及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将这些成果有机地的整合在一起,首次在国内及国际养蜂业中提出了完整的蜜蜂病虫害防控体系的概念,改变以往国内单纯药物防治的传统方法,制订了国家标准《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并在全国一定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使我国蜜蜂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仅2002~2004年就为蜂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 420万元,因增加蜜蜂授粉等产生社会经济效益9亿多元。该防控体系的应用,不但可以控制蜜蜂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少化学药品在蜂群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为养蜂业的健康发展,蜂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