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5-06-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原、异位保存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杨庆文,余丽琴,张万霞,陈大洲,时津霞,任军方,苗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073-1079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明确我国异位保存的普通野生稻是否能够代表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性,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方法对江西省东乡县庵家山和水桃树2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原、异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庵家山居群原、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000和0.3555,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只有原位保存群体的71.1%,并且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聚集在一起,仅为原位保护材料聚类图中的一个分支;虽然水桃树居群原、异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00和0.4577,相差较小,并且原、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似乎异位保存群体能够代表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但异位保存的14份材料在聚类图中有6份相邻的材料聚集在一起,说明异位保存取样时没有考虑野生稻植株的空间分布,属于重复取样,重复取样的比率高达42.9%。将2个分布点原、异位材料合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与庵家山分布点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推测我国保存的普通野生稻资源所包含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少,重复频率较高。建议进行普通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再收集,并对已保存的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全面鉴定,剔出重复样品。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韩龙植,乔永利,张三元,曹桂兰,叶昌荣,徐福荣,戴陆园,芮钟斗,高熙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080-1087 . 
    摘要 ( )   PDF (4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200个F2:3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正常生长环境)、昆明(自然低温胁迫)、公主岭(冷水胁迫)、韩国春川(正常生长环境和冷水胁迫)等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进行了水稻秆长、穗长、穗粒数和穗抽出度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异地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上述农艺性状的QTL分析。检测结果表明,5种不同环境下检测到与上述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共44个,分布于除第9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qCL1a、qCL1b、qCL5a、qCL6b、qPL1a、qPL3a、qPL6b、qPL6c、qPL7b、qSP8b、qSP1c、qSP11a、qSP12和qPE1至少在2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受环境的影响较小,为较稳定的QTL。其中,qCL1a、qCL1b、qPL1a、qSP1c和qPE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4.2%~55.2%、22.7%~39.9%、12.5%~27.7%、14.4%~33.5%和26.6%~28.7%,为主效基因,主要表现为超显性。这些主效QTL在低温环境下对水稻秆长、穗长、穗粒数和穗抽出度有增效作用,与水稻耐冷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锋,李根英,耿洪伟,夏兰芹,夏先春,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088-1094 . 
    摘要 ( )   PDF (3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籽粒硬度是最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随着硬度测试方法的日趋完善,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逐步加快。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Pina和Pinb是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基础。PINA蛋白的缺失或编码PINB蛋白的基因突变均造成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中国目前该项研究较少,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小麦胚乳结构及硬度的生化和遗传基础,旨在为我国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温敏不育系A3314温敏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宋喜悦,何蓓如,马翎健,胡银岗,李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095-1099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建立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的二系杂交小麦种子生产体系,选育适应范围广泛的温敏不育系,利用发明专利技术(ZL00105488.0)选育的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与恢复系Silverstar的F2和BC1F1分离群体及可育条件下的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与非1B/1R类型K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F2代及BC1F1代分离群体的育性反应,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3314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A3314的雄性不育性与K3314A的雄性不育性一致,除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外,还受两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呈独立遗传。其中A3314中来自斯卑尔脱(T.spelta var.duh.)小麦的K型雄性不育基因rfv1sp为其主效基因,与1B/1R类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的雄性不育主效基因rfv1为一对等位基因,并具有温度敏感特性。
    转Bcl和Rip基因小麦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吴成君,任贤,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00-1105 . 
    摘要 ( )   PDF (4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和T3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功能基因Rip的分离比2.62∶1,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功能基因Bcl的分离比为4.50∶1,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已经稳定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T2代纯合稳定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在小麦染色体上多为双拷贝整合。白粉病和全蚀病鉴定结果表明,功能基因对白粉病和全蚀病均有一定的抗性。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除了株高外转基因植株其它农艺性状与受体品种一致。
    海岛棉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F1和F2代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梅拥军,张改生,叶子弘,郭伟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06-1112 . 
    摘要 ( )   PDF (1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9个海岛棉亲本及其20个F1组合(5×4)2个皮棉产量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3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零式果枝与长果枝品种间杂交的F1和F2代5个纤维性状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具有负向群体超高亲优势。F1和F2纤维强度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细度具有负向群体平均优势,但优势都较低;皮棉总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F1达到42.1%,F2达21.0%。一般来说,F1和F2代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弱,但存在着F1品质性状具有优势,F2优势衰退很慢的组合;F1和F2均存在着霜前皮棉产量和皮棉总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的组合。对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及与纤维细度的遗传改良可以同步进行;而对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的同步改良及对皮棉总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同步改良很困难。表型相关分析表明,海岛棉霜前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及与纤维细度可以同时利用杂种优势,同时利用海岛棉的皮棉总产与纤维长度及纤维细度的杂种优势较困难。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1,2,4-三氯苯和萘对水稻抽穗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泽港,骆剑峰,高红明,万定珍,葛才林,罗时石,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13-1119 . 
    摘要 ( )   PDF (5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1,2,4-三氯苯(TCB)和萘(NAP)对抽穗期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CB和NAP胁迫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Fv/Fm) 、PSⅡ潜在活性(Fv/Fo)、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 均呈下降趋势;而且TCB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明显大于NAP的影响,汕优63的敏感性要大于武运粳7号;有机污染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在低浓度时主要由于气孔限制引起,而在较高浓度下由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引起。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使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最终导致水稻产量显著降低。在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中,以PSⅡ潜在活性(Fv/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对有机污染胁迫最为敏感。建议将这两个参数作为衡量水稻发生有机污染伤害的参考指标。
    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籽粒淀粉合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李春燕,封超年,张影,郭文善,朱新开,彭永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20-1125 . 
    摘要 ( )   PDF (3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形成的机制,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对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其籽粒淀粉合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及相关生理基础研究表明,氮肥基追比7∶1∶2处理与5∶1∶4处理相比,花后7~28 d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低,成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高,剑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蔗糖含量低,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低,籽粒蔗糖含量高,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低,淀粉积累量低。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中AGPP、SSS、GBSS与直、支链及总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几种酶对促进籽粒淀粉的积累起重要作用。
    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董树亭,刘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26-1131 . 
    摘要 ( )   PDF (4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设置7.50、11.25和15.00万株/ha 3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饲用物质产量显著降低,但群体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增加,且在高密度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全株玉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以及总能量的产量显著增加。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动力2003进行调控,可以改善玉米的植株性状,获得较高的饲用物质产量,提高全株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
    花后干旱和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聚关键调控酶活性的影响
    范雪梅,姜东,戴廷波,荆奇,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32-1141 . 
    摘要 ( )   PDF (6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再设置2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对两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聚关键调控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干旱和渍水均降低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但水分逆境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GS和GPT活性。灌浆期籽粒-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GS和GP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水分逆境下小麦籽粒SS和GS活性降低,干旱提高GPT活性,而渍水使其降低。土壤水分适宜或亏缺条件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SS活性,而渍水下增施氮肥降低SS活性。干旱和渍水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SSS、GBSS、GS和GPT活性。干旱处理提高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和蛋白质含量,而渍水使其降低。土壤干旱和渍水下增施氮肥降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提高了蛋白质含量,且适宜水分或亏缺条件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蛋白质积累量,而渍水下增施氮肥不利于蛋白质积累。
    基于知识模型和GIS的作物生产潜力评价
    周治国,孟亚利,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42-1147 .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引入知识模型概念,通过光、温、水、土、施肥、灌溉、社会等因子的逐步衰减,建立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的知识模型。将知识模型与数据库有机结合,以Mapinfo5.5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MapBasic和VB程序设计语言,建立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系统,实现作物生产潜力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决策。以江苏省作物生产系统为案例,应用本系统对江苏地区作物生产潜力区域优势进行实例评价,并与实际单产相比较,进行单产潜力、潜力系数和总产潜力的对比分析,确定作物生产地域优势。
    植物保护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反应初析
    余腾琼,梁斌,叶昌荣,徐福荣,汤翠凤,毛孝强,戴陆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48-1155 .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 的SSR标记
    李星,杨文香,李亚宁,刘大群,闫红飞,孟庆芳,张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56-1159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小麦感叶锈病亲本Thatcher、6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为材料,开展了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从13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亲本及TcLr19×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Xgwm44,并获得了1个与小麦抗叶锈基因Lr19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gwm44139bp,此标记位点与Lr19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9cM。该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构建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转几丁质酶和 β-1,3-葡聚糖酶基因提高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
    程红梅,简桂良,倪万潮,杨红华,王志兴,孙文姬,张保龙,王晓峰,马存,贾士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60-1166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枯、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的两大重要病害。传统育种缺乏抗源,几丁质酶和 -1,3-葡聚糖酶是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据此构建了4个单价和2个双价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以及1996 2000年温室及病圃多代筛选鉴定,已培育出对枯、黄萎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将抗病基因导入国产抗虫棉品种GK19中,还获得了兼抗病、虫的转基因优系。
    天敌对烟粉虱捕食作用的SCAR标记检测
    吕志创,张桂芬,万方浩,邓国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67-1173 . 
    摘要 ( )   PDF (3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烟粉虱和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法,通过对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设计烟粉虱特征片段扩增引物,检验该引物的种、虫态及性别特异性,并利用该引物检测捕食性天敌对棉田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CAR标记法获得了长度为347 bp的烟粉虱特异性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AY841800),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烟粉虱特异引物1对TB-F/TB-R 94585, 其扩增片段约为240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烟粉虱具有扩增能力,对温室粉虱及其它相关种类不具有扩增效果;同时该引物对不同虫态、不同性别的烟粉虱具有同样的扩增效应。田间检测结果表明,同种天敌昆虫幼体捕食作用检出率高于成虫;在所检测的4类群9种捕食性天敌中,龟纹瓢虫幼虫、异色瓢虫幼虫、草蛉幼虫及东亚小花蝽成虫和蜘蛛对烟粉虱捕食作用的检出率高于50%。
    灰葡萄孢诱变菌株毒素的除草活性研究
    张金林,徐扩,李川,马娟,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74-1181 . 
    摘要 ( )   PDF (3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灰葡萄孢BC4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得到了15个诱变菌株, 经测定筛选出BC4-1、BC4-2和BC4-15等3个诱变菌株中以BC4-1菌株效果最好。试验发现,用于毒素产生的PD培养基的pH 值对产毒能力影响很大,以pH 4.0最优。用三氯甲烷、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培养滤液制备BC-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萃取所得粗毒素对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柱层析法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271 nm有最大UV吸收的化合物,该组分在100 mg·L-1浓度下对马唐的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50 mg·L-1浓度下可完全抑制马唐和反枝苋种子的萌发。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滇型杂交粳稻及其亲本稻米铁、锌元素含量的分析
    文建成,张忠林,金寿林,汤利,徐津,谭学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82-1187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208份滇型(滇1型)杂交粳稻(杂交稻及其恢复系和保持系)稻米的铁、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这些材料的铁、锌含量的变幅很大,糙米、精米的铁含量分别为14.49~38.06 mg·kg-1和5.50~27.81 mg·kg-1;锌含量分别为11.64~42.39 mg·kg-1和10.95~36.74 mg·kg-1。糙米的铁、锌含量分别是精米的2.11倍和1.23倍。糙米和精米中锌元素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84,铁的相关系数为0.271。铁含量与锌含量在糙米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铁含量与锌含量在稻米中的遗传机制可能不一样。无论是糙米还是精米,恢复系平均含锌量均显著高于保持系。同一亲本(保持系或恢复系)配制的不同杂交组合都有高于或不低于亲本含量的组合。虽然杂交稻亲本(保持系或恢复系)稻米铁、锌含量分别与其杂交稻的铁、锌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大部分杂交稻稻米的铁、锌含量居于双亲含量之间,但有少数组合的铁或锌含量超亲明显。因此,选配富铁、锌的杂交组合是非常可能的。
    冬小麦水氮配合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的确定
    翟丙年,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88-1195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的效应,以期确定出其水氮配合的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氮肥早施比晚施好,低量氮肥比高量氮好。而且不同施氮处理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差异显著,但对千粒重无明显影响。水氮配合条件下,氮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都产生显著的影响。拔节期是冬小麦对水氮配合效应的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拔节期供水供肥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同时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分析其机制发现拔节期供水供肥可以促进作物地上部的迅速生长和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和利用氮素的能力,同时还可延缓根系衰老,保持后期旺盛的根系活力。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
    唐劲驰,Ismael A.Mboreha,佘丽娜,廖红,陈怀珠,孙祖东,严小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196-1203 . 
    摘要 ( )   PDF (2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洞庭湖平原区土壤全磷含量地统计学和GIS分析
    路鹏,彭佩钦,宋变兰,唐国勇,邹焱,黄道友,肖和艾,吴金水,苏以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04-1212 . 
    摘要 ( )   PDF (5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洞庭湖平原区典型景观单元为试点,利用GPS定位共取得651个耕层(0-20cm)土壤样品。本文通过对数转化、稳健统计、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四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土壤全磷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数据集服从正态分布并消弱了异常值的影响。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土壤全磷的最好的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随后用普通克立格估值方法绘制了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图。在经过不同趋势阶数土壤全磷Kriging插值误差的综合比较的基础上,结果表明趋势效应参数宜选取二阶。Kriging 估值标准差(KSD)被认为是内插象素值的标准差,并为提高全磷的制图精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率克立格法研究了洞庭湖平原典型区的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全磷不同含量水平下的概率分布图对风险性评价、合理施肥和控制P的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实践将是十分有益的。
    长期施肥对黄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林英华,杨学云,张夫道,古巧珍,孙本华,马路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13-1218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两年4次共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获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 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差异性显著(F = 2.24,P<0.007)。土壤动物数量变化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SNPK、NPK、MNPK和1.5MNPK对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能力显著不同,SNPK和NPK对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正向作用,而MNPK和1.5MNPK则相反,对其它的解释不明显。从第一主分量看,各种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综合影响最明显,对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多样性影响最小;从评价值大小看,第一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较大,表明6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平衡。
    园艺
    温室番茄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倪纪恒,罗卫红,李永秀,戴剑峰,金亮,徐国彬,陈永山,韩利,邰翔,陈春宏,卜崇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19-1225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的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以作物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利用不同地点、播期、品种试验,建立了温室番茄发育模拟模型,并用南京和上海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个发育阶段(发芽、苗期、开花、结果和采收)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日数。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1、1.87、2.69、3 d,明显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模拟模型预测精度(RMSE分别为0、7.91、8.86、13.58、12.59 d)。
    温室番茄发育模拟模型研究
    倪纪恒,罗卫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19-1225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的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以作物生理发育时间为尺度,利用不同地点、播期、品种试验,建立了温室番茄发育模拟模型,并用南京和上海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个发育阶段(发芽、苗期、开花、结果和采收)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日数。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1、1.87、2.69、3 d,明显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模拟模型预测精度(RMSE分别为0、7.91、8.86、13.58、12.59 d)。
    短时低温胁迫对甜椒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光系统的影响
    李新国,毕玉平,孟庆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26-1231 .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荧光参数、膜脂脂肪酸组成、活性氧及相关清除酶活性,研究了短时低温(4 oC)胁迫对冷敏感甜椒叶片光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6 h低温弱光(100 μmol·m-2·s-1)胁迫结束时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35.6%,氧化态的P700下降约60%,而暗中低温处理对二者没有影响。低温弱光胁迫对膜脂脂肪酸组成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均比暗中低温胁迫严重,而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有所下降,活性氧积累。因此,叶绿体膜系统的完整性与活性氧积累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低温弱光胁迫引起了PSII和PSI的光抑制,而活性氧的积累可能是氧化态P700下降的一个原因,而且PSI对低温弱光比PSII表现得更敏感。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C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危文亮,王汉中,刘贵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32-1237 . 
    摘要 ( )   PDF (4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Ca不育系是从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的远缘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NCa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NCa雄性败育发生于单核花粉晚期。其主要特点是:花粉母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四分体可以释放出小孢子,释放出的单核小孢子可以继续发育并在早期形成花粉壁,但是晚期单核花粉细胞质和细胞核相继降解,仅剩下含大液泡或内空的花粉壁;在四分体时期以前绒毡层与正常花药组织的无异,但随后细胞质开始逐渐小液泡化并最终解体。与已经研究过的其它油菜细胞质不育系相比,该不育系的败育时期相对较晚;其花药败育特点明显不同于已研究过的所有油菜胞质不育类型。
    三倍体西瓜种子萌发障碍及吸水促萌技术研究
    郑晓鹰,李秀清,许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38-1243 . 
    摘要 ( )   PDF (3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克服三倍体西瓜种子的萌发障碍,采用过氧化氢结合吸水促萌技术处理了6个无籽西瓜品种。种子用0.1%过氧化氢、水、水加气浸泡2 h,并在饱和相对湿度下保持24 h、34 h和48 h后回干,3种处理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能力,发芽率分别提高了38%~56%,过氧化氢浸种结合34 h和48 h培养为最佳处理组合。吸水促萌提高了所有参试品种的萌发能力,提高程度从14%至66%因品种而异。促萌后的种子用适当的速度回干保存后仍能保持促萌效果。用软-X射线对无籽西瓜种子和胚结构的分析表明,萌发障碍的形成主要与种皮有关,吸水促萌提高了种胚的活力,克服了种皮造成的萌发障碍。
    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
    陈美霞,陈学森,周杰,刘扬岷,慈志娟,吴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44-1249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绿熟期、商熟期及完熟期等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新世纪杏果实香味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新世纪杏的香味共68种,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酮类、内酯类、酯类和酸类,但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香味组分及含量差异很大。绿熟期检出香味成分35种,含量较多的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E)-2-己烯-1-醇、己醛、1-己醇;商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5种,主要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己醛、罗勒烯醇、香叶醇;完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4种,主要包括芳樟醇、(Z,Z,Z)-9,12,15-三烯十八酸甲酯、α-萜品醇、γ-癸内酯、(E)-2-己烯醛、γ-十二内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C6醛类和醇类的含量在绿熟期最高,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下降;而大多数萜烯醇类在商熟期含量达最高;内酯类和酮类直到商熟期才检测出;还检测出大量的酯类化合物,如乙酸丁酯、乙酸-3-己烯酯、乙酸己酯、乙酸-2-己烯酯等。除丁酸-2-己烯酯和己酸-2-己烯酯外,其它酯类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而逐渐增多。
    爱格丽白葡萄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李华,王华,刘拉平,王贞强,淑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50-1254 .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爱格丽白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共检出32个峰,鉴定出21种香气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9.58%。主要含有正戊醇、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醇、(+)-羟基丁二酸二乙酯、4-羟基-苯乙醇、2-羟基-3-甲基-丁酸二乙酯、3-甲硫基丙醇、5-氧化四氢呋喃-2-甲酸乙酯、5-乙基二氢化-2(3H)-呋喃酮和酒石酸二乙酯。与对照白玉霓白葡萄酒相比,香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影响兔胚胎细胞核移植效率的因素
    崔奎青,刘庆友,谢英,韦精卫,石德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55-1259 . 
    摘要 ( )   PDF (2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兔胚胎细胞核移植(NT)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电场强度100 V·mm-1,脉冲时间15μs,电脉冲3~4次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融合前激活卵母细胞,分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融合后激活(P <0.05);当用8~16-细胞胚胎的卵裂球作供核时,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致密桑椹胚卵裂球为供核组;当重组胚在含3%发情牛血清(OCS)的TCM199中培养48 h后,转入含10% FCS的TCM199中继续培养,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一直在3% OCS或10% 胎犊血清(FCS)中培养的重组胚(P < 0.05)。将22枚2~4-细胞期重组胚移入同期发情的受体母兔输卵管内,34 d后产下NT仔兔1只。结果表明,电融合参数和供体胚胎的发育阶段以及受体卵母细胞的状态对NT效果有显著影响,在NT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血清种类和浓度可提高其胚胎发育能力。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抗猪脂肪细胞膜单抗的筛选
    苗向阳,朱玉良,丁淑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60-1263 .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猪脂肪细胞以免疫删减法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RT-PCR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克隆入噬菌粒表达载体pCANTAB5E中,构建单链抗体(ScFv)文库。用猪脂肪细胞,对其进行3轮吸附-洗脱-富集,筛选抗猪脂肪细胞膜单抗。经ELISA检测,51/96克隆具有与猪脂肪细胞结合活性,阳性率为53%,与猪肝细胞则成阴性反应,初步证明了单抗的特异性,为猪脂肪细胞膜单抗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猪链球菌2型MRP与EPF基因串联表达蛋白及其免疫保护作用
    李明,何孔旺,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64-1269 .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和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PF)的基因序列,各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以猪链球菌2型江苏分离株SS2-1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mrp基因1 801~2 513位序列和epf 基因1 783~2 563位序列,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rp 、pET32a-epf,确定诱导表达的两种蛋白都具有免疫原性后,提取阳性克隆质粒各自进行双酶切并纯化,通过PCR串联两片段,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74kD的融合蛋白。用制备的两种抗血清与纯化融合蛋白进行免疫转印,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分别具有MRP与EPF的中和表位。用融合蛋白MRP-EPF免疫新西兰兔,以最小致死量猪链球菌强毒株SS2-1攻击,兔的存活率达50%(2/4),存活率明显高于单个表达产物。证实串联表达的融合蛋白为重要的保护性抗原。
    新城疫病毒F基因重组噬菌体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刘铀,毕英佐,曹永长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70-1274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PCR方法扩增不含信号序列、长度为1 566 bp、编码522个氨基酸的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R质粒获得重组质粒pR-F,以此转化大肠杆菌E2,用溶菌酶缺陷噬菌体T4-Z1感染重组E2菌,F基因经同源重组整合到噬菌体基因组中,用PCR方法筛选重组噬菌体并命名为T4-Z1-F。将T4-Z1-F制备成油乳剂疫苗免疫10日龄SPF鸡,25日龄加强免疫1次。结果表明,表达F蛋白的重组噬菌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免疫鸡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对NDV强毒攻击提供部分免疫保护。
    研究简报
    中棉所47及其亲本苗期根和叶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邢朝柱,喻树讯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75-1281 . 
    摘要 ( )   PDF (2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审高优势杂交棉中棉所47及其亲本苗期的根尖和顶尖叶为研究材料,采用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分析了苗期杂种与亲本的根、叶基因表达差异,并结合中棉所47及其亲本的产量性状,分析了苗期基因表达差异与产量性状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苗期根和叶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带分别占总统计带数的38.8%和65.2%,叶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带比根丰富得多,说明一些对杂种优势起作用的基因可能在叶中开始表达;(2)杂种和亲本间存在显著的基因表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分为4种类型:I.双亲共沉默型;II.单亲表达沉默型;III.杂种特异表达型;IV.单亲表达一致型。在根中,这4种比例分别为6.5%、10.6%、6.5%和15.2%;在叶中,这4种类型比例分别为 4.4%、17.9%、15.1%和27.8%,两器官基因差异表达的类型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单亲表达一致型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苗期这种表达类型可能对杂种优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3)进一步分析中棉所47的产量构成因素,单株铃数增加是杂种高产主要原因,进一步表明,苗期单亲基因表达一致型可能对杂交种后期单株成铃数的增加有较大的贡献。上述结果表明,苗期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
    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德保矮马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初探
    马月辉,周向梅,关伟军,李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6):  1282-1288 . 
    摘要 ( )   PDF (4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德保矮马耳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法培养成原代细胞,并成功建立起该组织成纤维细胞系。这种细胞贴壁生长,具有密度接触性抑制性质;该方法获得的原代细胞经传代后接种,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为35.9 h;细胞染色体众数2n = 64的细胞数占91.3%~92.8%;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分析,没有其它细胞系污染;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检测阴性。该系符合ATCC要求的细胞系鉴定项目,成为保护矮马这一国家重要畜禽品种的宝贵遗传资源,并为相关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材料。同时得出胶原酶消化培养法比组织块培养法在获得原代细胞速度快;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为4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