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5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12-12-15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2002—2009年东北早熟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变化
王玉莹, 张正斌, 杨引福, 王敏, 赵久然, 杨国航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4959-496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1
摘要
(
)
PDF
(63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品种栽培和育种目标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09年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生育期、产量和气候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早熟春玉米生产及育种的影响。【结果】对照品种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花粒期与相应期间的活动积温呈较强的正相关,随着活动积温的增加,生育期和花粒期均有延长的趋势。对照品种产量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47*,Sig.=0.041,α=0.05)。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对照品种产量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呈增加趋势。【结论】气候变暖显著影响中国东北早熟春玉米的生育期、产量、生产栽培和育种。选育总生育期长、营养生长期短但生殖生长期长,耐密植的高产品种是东北春玉米适应气候变暖的育种方向。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盐响应信号途径SOS与植物K+吸收关系
陈丹丹, 陈明, 薛飞洋, 徐兆师, 李连城, 马有志, 闵东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4967-497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2
摘要
(
)
PDF
(7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盐胁迫条件下研究SOS突变体K+吸收的变化,旨在解析植物高盐胁迫响应与K+吸收的关系。【方法】以SOS信号途径的3个主要基因sos1、sos2、sos3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WT)为试验材料,在含有不同Na+/K+浓度比例的培养基上处理试验材料,观察各突变体与WT的表型差异,进行根系扫描、测定植物的RGR(相对生长率),植株体内Na+、K+的含量,计算植株体内Na+/K+浓度比值,同时,利用qRT-PCR分析K+转运体基因AKT1、AKT2、SKOR在突变体和WT间的表达差异。【结果】不同浓度K+进行处理时,突变体和WT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30 mmol•L-1 NaCl处理下,植株形态、RGR和体内Na+/K+浓度比值,体内K+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当K+浓度从0.2 mmol•L-1 增加到60 mmol•L-1 时,K+浓度增加缓解了高盐胁迫对突变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所有植株体内的Na+/K+值降低,体内K+浓度提高。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突变体的Na+/K+值高于WT,WT体内K+浓度高于突变体;当K+浓度升高到80 mmol•L-1 时,突变体的生长又重新受到抑制。所有植株体内的Na+/K+值升高,体内K+浓度降低。3个K+转运体AKT1、AKT2、SKOR的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在30 mmol•L-1 NaCl处理时,在低钾条件下(0.2 mmol•L-1 K+)AKT1和SKOR表达比较低,而高钾条件下(20.05 mmol•L-1 K+或者60 mmol•L-1 K+)AKT1、AKT2、SKOR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这3个基因的表达方式在突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在中度盐胁迫条件下,外界K+浓度增加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但是当外界一价阳离子的总浓度高于110 mmol•L-1时,拟南芥的生长重新受到抑制。SOS信号途径对植物K+吸收没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低温胁迫对甘蔗叶绿体蛋白质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黄巧玲, 黄杏, 孙富, 孙波, 杨丽涛, 李杨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4978-498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3
摘要
(
)
PDF
(76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揭示低温胁迫对甘蔗叶绿体的影响,为探讨甘蔗抗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糖28号(GT28,抗寒性强)和新台糖22号(ROC22,抗寒性弱)为材料,对其进行9 d、15 d和24 d不同天数的低温胁迫,以及叶绿体蛋白质电泳分析,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相关基因受低温胁迫后的表达情况。【结果】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两个甘蔗品种的蛋白质条带都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减弱,且ROC22的降解幅度大于桂糖28号,其中分子量为39.92 kD、32.95 kD以及22.87 kD处的蛋白条带下降较为明显。质谱分析结果发现,它们分别是ATP合酶γ亚基、放氧蛋白1和光系统II 23 kD蛋白,分别由atpC、psbO和psbP基因编码。克隆出它们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937、996和721 bp。其中psbO基因片段是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GenBank登录号为JQ898540。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psbO基因和psbP基因受低温的诱导,在胁迫15 d时达到最大;而atpC 基因受低温抑制。【结论】低温胁迫促进了叶绿体蛋白质的降解,且ROC22的降解幅度大于GT28。低温抑制atpC 基因的表达,但却诱导了psbO基因和psbP基因的表达。
不同成熟度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刘朝营, 许自成, 邵惠芳, 宋朝鹏, 杨杰, 耿宗泽, 赵爽, 张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4988-499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4
摘要
(
)
PDF
(20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红花大金元(简称红大)为材料,探讨不同成熟度处理对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为红大品种合理成熟采收和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密集烤房内进行烟叶烘烤,在电镜下观察不同成熟度处理烟叶在鲜叶采摘及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38℃、42℃、48℃)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表明,不同成熟度鲜烟叶在细胞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叶绿体等细胞器与细胞壁的紧贴程度以及细胞间隙的大小不同,烟叶烘烤过程中叶绿体、细胞核以及相关膜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变黄期是烟叶中淀粉和色素类物质降解的主要阶段。在烘烤过程中,与尚熟、过熟相比较,烟叶适熟采收更有利于烟叶中部分糖类物质的转化,使淀粉及色素类物质进一步降解,从而提高烟叶品质。【结论】适熟采收对改善烟叶组织结构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
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脂肪酸生物标记鉴别特性
刘波, 胡桂萍, 肖荣凤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4998-501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5
摘要
(
)
PDF
(8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脂肪酸生物标记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特性,建立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脂肪酸生物标记鉴别模型。【方法】通过脂肪酸鉴定系统(Sherlock MIS)对来自于西瓜、香蕉和花生寄主的22株尖孢镰刀菌进行脂肪酸生物标记检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尖孢镰刀菌脂肪酸的同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特征脂肪酸,利用Bayes逐步判别方法,建立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判别模型。【结果】从供试的22个菌株中检测到8种脂肪酸,其中常见脂肪酸有6条,相对含量60%以上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0 和18:2 CIS 9,12/18:0a。对常见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的系统发育存在着对应关系。对常见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尖孢镰刀菌脂肪酸中的特征脂肪酸有5个,分别为14:0(X1)、16:0(X2)、16:1 CIS 9(W7)(X3)、18:0(X4)和18:2 CIS 9,12/18:0a(X5)。利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的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判别模型为Y1=-183.06+12.24X1+8.05X2+5.39X4+3.58X5、Y2=-174.09+10.40X1+ 7.96X2+5.40X4+3.42X5、Y3=-173.97+ 14.85X1+7.25X2+ 6.58X4+ 3.53X5,当1≤Yi<2时,菌株的寄主为西瓜;当2≤Yi<3时,菌株的寄主为香蕉;当Yi>3时,菌株的寄主为花生,且模型判对的概率为0.91。利用这套模型,对从西瓜、香蕉、花生上采集的56株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进行判别,准确率达92.86%。【结论】脂肪酸生物标记可以作为尖孢镰刀菌寄主鉴别指标,脂肪酸14:0、16:0、18:0、18:2 CIS 9,12/18:0a是判别尖孢镰刀菌寄主的4个重要指标,建立的判别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1980份小麦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韩德俊, 张培禹, 王琪琳, 曾庆东, 吴建辉, 周新力,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13-502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6
摘要
(
)
PDF
(5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找新的条锈病抗源并建立高效抗源筛选和评价体系,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1 980份尚未大量应用于中国小麦生产的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在陕西杨凌地区人工混合小种接种鉴定圃和甘肃天水地区自然诱发鉴定圃进行连续3年的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利用苗期抗谱分析,同时以Yr5、Yr9、Yr10、Yr15、Yr18和Yr26等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筛查,综合分析所筛选的抗病材料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结果】筛选出8份具有全生育期抗性和42份具成株期抗性的小麦条锈病抗源。结合抗病表现和已知Yr基因分子检测分析表明:50份抗病材料中有6份材料可能带有Yr9;2份材料可能带有Yr10;21份材料可能带有Yr18;未发现携带Yr5、Yr15和Yr26的抗源;品冬34、青春39等6份材料可能携带未发掘的全生育期抗条锈病新基因。【结论】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抗源鉴定和评价体系,筛选出50余份具有不同抗病性特征的抗源材料,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短小芽孢杆菌转座突变株的GFP标记及在水稻上的定殖
沈新迁, 刘通, 胡晓璐, 顾振芳, 陈云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24-503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7
摘要
(
)
PDF
(10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GFP标记的短小芽孢杆菌在水稻植株上的定殖规律,为其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短小芽孢杆菌GFP标记的转座突变株库中筛选强表达GFP且遗传稳定的突变株,用作水稻植株的定殖示踪。【结果】采用荧光酶标仪、流式细胞术检测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1 467株Tn5-egfp随机插入突变株的GFP表达作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终获得8株荧光表达较强的突变株,并对突变株作了T-DNA插入拷贝数鉴定。在开放和封闭系统中,标记菌在水稻幼苗根际土壤中均可以存活15 d以上,且前者标记菌的数量下降相对更慢。【结论】短小芽孢杆菌在根毛区及侧根分生处的数量最多,并在根表面形成菌膜。该菌可通过水稻幼苗根部的伤口或幼嫩根毛等部位侵入根系,主要分布在皮层细胞及其间隙,在植物的维管束内亦可观察到荧光标记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水稻幼苗根际土壤中有着良好的定殖能力。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稻田靶标病害和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
李伟, 郭建夫, 袁红旭, 李玥仁, 刘月廉, 黄永相, 蒋世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32-5039.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稻田非靶标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以过表达水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RAC22)和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H10)及转化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β-Glu)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RIP)的四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系E122-1和E127-1以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E32为材料,通过温室接种和田间调查开展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对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结果】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比对照明显提高,同时,E122-1和E127-1田间发生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带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而两者田间发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生三化螟的枯心株率和发生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株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植株中,E122-1和E127-1的0级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级植株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水平,田间种植,相比对照,不会显著引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上升。
稻纵卷叶螟危害孕穗期水稻的光谱诊断
孙启花, 刘向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40-504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09
摘要
(
)
PDF
(121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危害孕穗期水稻后,水稻冠层、未受害展开叶和受害已卷叶片的光谱特征,建立基于光谱参数的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诊断模型。【方法】利用便携式光谱仪测定不同卷叶率小区水稻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同时在不同卷叶率小区内采集未受害展开叶和已卷叶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单叶的光谱反射率测定,并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建模方法组建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光谱诊断模型。【结果】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光区域内随卷叶率级别的升高而降低,738—1 000 nm处的反射率可较好地表征出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程度。不同卷叶率小区内的未受害叶的光谱反射率也可很好地表征水稻的受害级别,在512—606和699—1 000 nm处的反射率与小区卷叶率级别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已受害卷叶的反射率在582—688 nm处与受害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在冠层、未受害叶及已受害卷叶光谱的红边幅值与红边面积有明显变化。利用水稻冠层光谱的红边幅值、未受害健康叶片550 nm处的反射率建立的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的一元回归模型的诊断误差较小,而同时利用冠层、受害叶和未受害叶光谱组建的逐步回归模型的诊断误差最小,可用于小区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监测。【结论】受害区域内水稻冠层在738—1 000 nm处和未受害叶片在512—606和699—1 000 nm处的光谱反射率,以及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均可较好地表征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后的卷叶率级别,可利用这两层次的光谱指标分别对小区水稻的受害程度进行诊断。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氮肥效应及其后效
卜容燕, 任涛, 鲁剑巍, 李小坤, 李云春, 汪洋, 鲁君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49-505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0
摘要
(
)
PDF
(5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周年轮作的角度分析了氮肥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氮素吸收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水稻季施用氮肥在油菜季的后效特点,比较和明确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经济效益的差异。【方法】2010—2011年在湖北省洪湖市布置前茬水稻不同氮肥用量以及后茬油菜裂区施氮和不施氮两个副区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和油菜的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稻油轮作系统氮肥后效及经济效应。【结果】由于氮肥用量和分配的不同,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差异,水稻季施氮165 kgN•hm-2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最大;水稻季施用的氮肥具有明显的后效,显著增加油菜产量107—644 kg•hm-2,氮素吸收量增加3.9—35.2 kg•hm-2,相当于油菜季施氮5—33 kgN•hm-2的增产效果。氮肥的后效与施氮量成正比,虽然水稻季高氮处理增加氮肥后效,但是降低了水稻产量、当季氮肥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季和油菜季施氮量均为165 kgN•hm-2时,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合理的氮肥施用能明显提高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在整个周年水旱轮作中水稻季氮肥具有一定的后效,油菜生长季应该在充分考虑前茬水稻氮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推荐施用。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的吸持与解吸
关连珠, 赵亚平, 张广才, 张昀, 颜丽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57-506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1
摘要
(
)
PDF
(69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室内分析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的吸持与解吸特性,以期为合理处理含金霉素废水和消减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 OECD Guideline106批平衡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动力学和吸持解吸热力学特征。【结果】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反应和慢速平衡两个阶段,适合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平均R2为0.9999),反应进行12 h时基本达到吸持平衡;不同温度下吸持等温线能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很好地拟合(平均R2为0.9174),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有很大的吸持容量(lgKf为3.6575—3.7377)和吸持强度(1/n为0.8647—1.0478),且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吸持等温线随温度升高由“L”型逐渐趋于线型;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持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熵推动的吸热过程,主要吸持机制为物理吸持;金霉素在生物质炭上的解吸率为2.57%—6.99%,且随环境温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结论】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够强烈吸持溶液中的金霉素且解吸率较低,因此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外源金霉素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贮藏·保鲜·加工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
杨文建, 单楠, 杨芹, 方勇, 赵立艳, 安辛欣, 马宁, 刘音宏, 辛志宏, 胡秋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65-507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2
摘要
(
)
PDF
(6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 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 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46%、22.5%、3.50 µmol•kg-1、161.89 U•g-1•min-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组的 1.86%、30.2%、4.66 µmol•kg-1和233.84 U•g-1•min-1,(P<0.05),而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留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含量。【结论】纳米包装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贮藏期间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的劣变,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提高综合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研究和应用方法探析
魏益民, 郭波莉, 魏帅, 孙淑敏, 赵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73-508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3
摘要
(
)
PDF
(5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品产地溯源和确证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或特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探析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原理和方法,推动食品溯源及确证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作者通过对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原理和应用分析,总结出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思路、步骤和方法。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的基本研究思路为:分析表征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立判别模型、验证判别模型、建立数据库、判别和举证分析;应用的基本方法为化学成分分析和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是基于能够表征食品地域特征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的一套甄别食品地域来源的技术体系。
畜牧·资源昆虫
20—35 kg杜寒杂交公羔羊能量需要参数
许贵善, 刁其玉, 纪守坤, 邓凯东, 姜成钢, 屠焰, 刘洁, 赵一广, 马涛, 楼灿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82-509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4
摘要
(
)
PDF
(57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确定20—35 kg杜寒杂交F1代公羔羊维持和生长的代谢能与净能需要量,为杜寒杂交羔羊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正试期66 d。筛选基本同龄的杜寒杂交公羔羊50只,其中35只用于比较屠宰试验,15只用于消化代谢试验。当用于比较屠宰试验的35只羊体重为(20.26±1.29)kg时,随机抽取7只进行屠宰用以估测试验羊初始体组成;剩余的28只羊分为自由采食组(AL,14只)、70%自由采食组(IR70,7只)和40%自由采食组(IR40,7只)3个饲喂水平组。当自由采食组的14只羊体重达到(28.54±2.29)kg时,随机抽取7只羊进行屠宰;将剩余的21只羊按上述3个饲喂水平饲喂,每个饲喂水平包括7只羊。当自由采食组羊只平均体重达到35 kg时,按屠宰规程进行屠宰。在消化代谢试验中,将体重为(32.38±2.23)kg 的15只杜寒杂交公羔羊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只羊),试验日粮及饲喂水平同比较屠宰试验,采用全收粪尿法收集粪、尿,采用开放式呼吸测热系统测定24 h甲烷产生量、CO2排放量和耗氧量。【结果】杜寒杂交公羔羊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分别为250.61和374.21 kJ•kg-1 SBW0.75,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为0.67;在20—35 kg体重阶段,日增重分别为100、200、300和350 g•d-1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的需要量变化范围在1.10—5.04 MJ•d-1和2.63—12.03 MJ•d-1,代谢能的生长利用效率为0.419。【结论】20—35 kg杜寒杂交F1代公羔羊能量代谢参数(包括维持净能、维持代谢能、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参数值略低于 NRC和AFRC肉羊能量需要量的推荐标准。
奶山羊SCD基因CDS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过表达
石恒波, 罗军, 朱越, 王紫骞, 赵旺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091-51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5
摘要
(
)
PDF
(74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奶山羊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基因(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对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相关基因的调控及对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用RT-PCR方法从西农萨能羊乳腺组织中扩增SCD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组织表达谱分析;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进行包装和扩增后,感染体外培养的奶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实时定量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细胞内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①获得了全长1 080 bp的山羊乳腺SCD基因CDS(GenBank登录号:GU947654)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②奶山羊SCD基因在乳腺、肺和皮下脂肪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心脏、瘤胃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③成功构建了奶山羊SCD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的重组病毒液,重组腺病毒感染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后,检测结果表明细胞中SCD基因过表达极显著,FASN、H-FABP、LEPR和LXRα等基因表达下调,而PPARγ和LP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性增加;④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结论】SCD基因在奶山羊乳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FASN、H-FABP、LEPR、LXRα、PPARγ和LPL基因的表达与其相关,这些基因共同影响乳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北京地区被检饲料及饲料原料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的调查
范彧, 李笑樱, 赵丽红, 贾亚雄, 计成, 马秋刚, 陈余, 王梁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102-510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6
摘要
(
)
PDF
(55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目前北京市养殖场所用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检出频率和特点,为饲料生产和养殖企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抽样采集北京市21个养殖场187份饲料样,采用免疫亲和柱-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含量。【结果】玉米、麸皮、豆粕、DDGS、猪配合饲料和家禽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分别为50.0%、46.2%、33.3%、94.1%、67.1%和94.3%,平均含量分别为5.98、0.25、1.00、9.83、2.89和1.06 µg•kg-1,超标率分别为6.2%、0.0%、0.0%、5.9%、6.6%和0.0%。【结论】各类饲料不同程度地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AFB1污染程度较严重;部分配合饲料、玉米和DDGS的AFB1平均含量较高,超标率也较高。
兽医
信号分子AI-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调控作用
白灏, 韩先干, 刘蕾, 单雪芹, 宋军, 刘瑞, 董洪亮, 刘海文, 丁铲, 于圣青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4): 5110-511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4.017
摘要
(
)
PDF
(5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AI-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法和荧光染色法检测AI-2对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AI-2对APEC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活菌计数法观察AI-2对APEC黏附和入侵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影响。【结果】AI-2在浓度为0.185 mmol•L-1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而浓度为0.037mmol•L-1和0.285mmol•L-1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显著变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加入AI-2后,APEC毒力基因pfs,vat,luxS,tsh,fuyA,iucD转录水平显著下调,ompA和iss则上调。加入AI-2后,APEC对DF-1细胞的黏附和入侵能力分别下降到原来的57.35%和36.64%。【结论】AI-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浓度依赖性,在适宜浓度下能显著增强。AI-2能减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转录水平和对DF-1的黏附和入侵能力。表明AI-2参与调控APEC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