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6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3-11-16
      
    目录
    2023年第56卷第22期中英文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0.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籼型血缘渗入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海, 李秀坤, 芦佳浩, 姜恺, 马玥, 徐正进, 徐铨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359-43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1
    摘要 ( )   HTML ( )   PDF (434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籼型血缘利用的北方粳稻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组资源。【方法】以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及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收集的74份不同年代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结合基于Illumina HiSeq2500平台的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多地表型调查,分析籼型血缘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籼型血缘渗入所引入的不利基因进行基因敲除。【结果】分析RIL发现籼型血缘与穗长、粒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碾磨品质呈负相关,其中,与整精米率达到显著水平。籼型血缘在江苏省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籼型频率与粒形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与穗长和整精米率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通过调查粳稻主要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发现籼型血缘渗入位置和比例并不是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第1、10、11和12染色体上,籼型血缘分布较多。江苏省和辽宁省主栽品种的籼型血缘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山东省,而且2000年后育成的品种籼型血缘显著高于2000年之前的品种。各粳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籼型血缘渗入显著增加了每穗粒数,籼型血缘渗入区域中包含多个抗性和育性相关基因。在盐丰47的第5染色体上有一段籼型血缘渗入片段,包含籼型粒型调控基因GS5和籼型垩白调控基因Chalk5,增加了盐丰47的千粒重,但影响了其垩白性状。应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盐丰47的Chalk5,纯合基因编辑植株的粒形与盐丰47相似,其垩白性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籼型血缘渗入主要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增加粳稻产量潜力,但对碾磨品质有负面影响。通过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挖掘品种不良等位基因,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打破籼粳杂交育种中的遗传累赘是一种高效的育种辅助手段,可以针对目标性状进行快速准确的改良。

    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自上而下评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李俊, 赵新, 陈红, 李飞武, 梁晋刚, 李允静, 王颢潜, 高鸿飞, 张华, 陈子言, 吴刚, 沈平, 徐利群, 武玉花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371-43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2
    摘要 ( )   HTML ( )   PDF (56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定量检测标准体系是实施转基因定量标识的基础,而不确定度评定是定量检测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建立适合一般实验室采用的标准化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自上而下评定方法,以便检测实验室自行评定定量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评定有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不确定度函数”的一般概念,利用15个不同浓度的常规样品,建立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评定公式;另一种是重复测量有证标准物质,根据检测数据的中间精密度,计算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实验室配制样品作阳性定量质控品进行偏倚不确定度评定,实验室配制样品标称值的不确定度由实验室根据制备过程采用简易程序自行评定。将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测量过程的偏倚不确定度合成,评定试样定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然后乘以包含因子k,获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定量检测方法为例,分别用模拟的DBN9936常规样品和有证基体标准物质(GBW(E)100901)评定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分别为0.76%和0.33%,与常规样品相比,用有证标准物质评定的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显著偏小。用有证标准物质(GBW(E)100901)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为0.26%;用实验室配制粉末样品和基因组DNA样品(标称值均为3.0%)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分别为0.20%和0.19%。采用简易程序评定实验室配制样品标称值引入的不确定度时,部分不确定度分量被忽略,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偏小。将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和偏倚不确定度分别合成,用常规样品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26%、1.20%和1.20%;用有证标准物质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84%、0.78%和0.76%。【结论】建立了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自上而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检测实验室要优先选择用常规样品评定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在评定偏倚不确定度时,检测实验室原则上要优先选择有证标准物质作阳性定量质控品。

    基于转录组分析花生单粒精播与多粒穴播植株荚果产量差异的分子机制
    杨莎, 刘珂珂, 刘颖, 郭峰, 王建国, 高华鑫, 孟静静, 张佳蕾, 万书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386-44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3
    摘要 ( )   HTML ( )   PDF (592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中国,为保证出苗率及播种质量,田间常采用多粒播种。然而,多粒穴播植株间的竞争往往限制了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团队前期研究建立了单粒精准播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单粒精播技术的节种作用和增产效果结合起来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实现节本增效。挖掘不同种植方式花生叶片、根系及荚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单粒精播栽培技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花生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材,测定单粒精播和多粒穴播种植产量相关指标,分别取花生开花后30 d倒三叶和主根及侧根、鸡头幼果期花生荚果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分子水平阐述不同播种方式花生产量的差异。【结果】与多粒穴播相比较,单粒精播种植方式下花生单株荚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果重、经济系数均显著提高。转录组数据组装后,平均每库包含4 430万个读数。通过不同比较组合中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通路分析,与多粒穴播相比较,单粒精播种植植物叶片中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光信号传导等过程的转录因子及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叶绿体膜、氧化还原反应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根系中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诱导的苯丙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基因、氧化还原基因、胁迫反应转录因子和信号调节蛋白显著富集。荚果发育初期淀粉和蔗糖代谢基因显著富集,更加有利于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籽仁充实。【结论】花生叶片中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能够促进光合效率提升,与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单粒精播提高了根系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结合荚果发育初期能量物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均有利于地下部花生荚果的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基于综合指标协同优化的冬小麦植株水分含量预测
    高晨凯, 刘水苗, 李煜铭, 吴鹏年, 王艳丽, 刘长硕, 乔毅博, 关小康, 王同朝, 温鹏飞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03-44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46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冬小麦冠层温度参数、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3种综合指标构建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植株含水量(PWC)反演模型,探寻更全面、精准的水分亏缺监测方法,为冬小麦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分梯度,分别为水分亏缺处理(W1):35 mm和(W2):48 mm,对照处理(W3):68 mm;2个小麦品种洛麦22(一般耐旱品种)和周麦27(弱耐旱品种)。分别获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参数(冠层温度标准差(CTSD)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和生理指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按照平均权重原则分别构建综合温度参数指标(comprehensive temperature parameter indicator,CTPI)、综合生长指标(comprehensive growth indicator,CGI)和综合生理指标(comprehensive physiological indicator,CPI)。分析植株含水量与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生育时期构建基于综合指标的PWC反演模型。【结果】不同生育时期内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参数、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水分亏缺处理(W1、W2)较对照处理(W3)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与PWC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78)、0.84(0.80)和0.83(0.76)。采用MLR、PLSR和SVM方法,基于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构建PWC反演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以SVM构建的孕穗期PWC模型最优,R2calR2val)、RMSEcal(RMSEval)和nRMSEcal(nRMSEval)分别为0.878(0.815)、2.06%(2.37%)和3.10%(3.33%)。【结论】基于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构建的SVM-PWC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水分亏缺状况,可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

    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及叶脉性状的影响
    高静, 陈吉玉, 谭先明, 吴雨珊, 杨文钰, 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17-442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5
    摘要 ( )   HTML ( )   PDF (213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光合特性和叶水势的影响,分析叶脉性状对不同生长光强的适应机制,为提高大豆光能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用强耐荫型的大豆品种南豆12和弱耐荫型的大豆品种桂夏7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盆栽试验,设置高光强((424.47±12.32)µmol·m-2·s-1,HL)、中光强((162.52±20.31)µmol·m-2·s-1,ML)和低光强((93.93±9.87)µmol·m-2·s-1,LL)处理。在处理20 d后研究不同生长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光合参数、叶片水势及叶脉性状的影响。【结果】相对于高光强处理,低光强处理下南豆12和桂夏7的叶片水力导度显著降低,南豆12的叶片水力导度在3个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桂夏7。与高光强处理相比,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南豆12的叶片水力导度分别降低7.56%和21.24%,气孔导度分别降低43.96%和58.89%,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29.44%和46.49%。同样,桂夏7的叶片水力导度分别降低42.16%和23.71%,气孔导度分别降低54.55%和45.79%,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37.03%和42.06%。南豆12和桂夏7的叶片水势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大豆的叶片水力导度与气孔导度在3个光强处理下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光强的降低,叶片水力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于叶脉结构,与高光强相比,中、低光强处理下两个大豆品种的小叶脉密度以及主叶脉和小叶脉的木质部导管面积均显著降低,且南豆12的小叶脉密度和主叶脉木质部导管面积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桂夏7。南豆12的主叶脉密度在处理间无显著变化,桂夏7的主叶脉密度在中、低光强处理下较高光强显著降低11.4%和15.0%。光强降低显著增长了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南豆12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叶脉到气孔的距离较高光强增长21.33%和60.01%,桂夏7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增长31.50%和53.59%。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叶片水力导度与小叶脉密度、主叶脉和小叶脉的木质部导管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光强会通过调控大豆叶脉结构影响叶片水力导度,弱光降低大豆叶片水力导度,但叶片水力导度和气孔导度保持协调,维持叶片水分供需平衡。弱光下具有较高的叶脉密度能够缩短水分运输的距离,保证较好的叶片水分供应能力,从而有利于CO2的扩散和光合作用,这是耐荫型大豆适应弱光环境的又一策略。

    基于图像特征识别的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研究
    唐振三, 袁剑龙, 康亮河, 程李香, 吕汰, 杨晨, 张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28-444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6
    摘要 ( )   HTML ( )   PDF (339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研究可以提供块茎外观品质性状无损检测方法,为客观评价品质质量和高通量筛选品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79份马铃薯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利用相机采集有/无芽眼的薯皮图像。基于MATLAB R2016a软件对薯皮图像预处理,随机选择8份材料用相关函数指标比较图像灰度化、增强及去噪效果。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提取图像特征参数角二阶矩(angular second moment,ASM)、熵(entropy,ENT)、对比度(contrast,CON)和相关度(correlation,COR),并确定矩阵最适像素距离(d)。比较两类薯皮图像特征参数间的差异,选择差异较小的薯皮图像特征集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识别。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对薯皮粗糙度分级分类,模型分级精度评价指标为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及调和平均数。【结果】加权平均值法进行灰度处理后的薯皮图像纹理结构清晰,图像清晰度评价值为2.5698±0.5959,显著高于平均值法(1.8035±0.4856)和最大值法(1.0535±0.4088);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后的薯皮图像灰度级范围由100—200扩大为0—200,灰度分布更加广泛;中值滤波对3×3窗口下的薯皮图像椒盐噪声去噪效果明显,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最大((28.6250±3.9784)Bp),显著高于3×3和5×5窗口下对高斯噪声去噪后的PSNR。通过GLCM(d=4)提取的两类薯皮图像特征参数间差异显著,选择其中差异较小的无芽眼薯皮图像特征集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该特征集变异系数差异明显,对比度变异系数最大(0.40),其次是角二阶矩(0.24)和相关度(0.23),熵变异系数最小(0.18)。将该特征集作为分类模型输入变量用于薯皮分类,相较于BP神经网络,SVM对马铃薯薯皮粗糙度的整体分类性能较高,准确率为87.5%。其中,对光滑皮和重麻皮的预测准确度和识别能力最高,精准率均为100%,召回率分别为85.7%和100%,调和平均数分别为92.3%和100%。【结论】综合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图像处理技术及GLCM提取的纹理特征参数能有效表征马铃薯块茎薯皮粗糙度差异;通过构建SVM分类模型可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且准确率达87.5%。

    植物保护
    基于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抗性评价及利用价值分析
    李莉, 孙玲, 张金花, 邹晓威, 孙辉, 任金平, 姜兆远, 刘晓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41-445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7
    摘要 ( )   HTML ( )   PDF (67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62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CDV抗性表型可将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G1、ZA1和ZA17,出现频率为35.48%、9.68%和8.06%;致病率在40%以上的中等致病力小种为ZA49、ZA1、ZB15、ZB23和ZC15。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苗期单菌株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在80%以上的品种占比为48.89%;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表现为中抗(MR)以上的品种有14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5.56%;中感(MS)品种27个,占比为30%;感病(S)品种35个,占比为38.88%;高感(HS)品种14个,占比为15.56%。通过品种组合联合抗性分析,RAC值高且VAC值低的品种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吉林省62个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稻区优势生理小种不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性较好、抗谱较宽,部分品种间组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玉米腐霉茎腐病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分析
    郭宁, 孙华, 马红霞, 刘树森, 张海剑, 石洁, 郑晓娟, 董跃广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53-446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8
    摘要 ( )   HTML ( )   PDF (5215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对玉米腐霉茎腐病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木霉(Trichoderma spp.)菌株,明确其分类地位以及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和抑菌机理,为腐霉茎腐病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候选木霉菌株对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和芒孢腐霉(P. aristosporum)的抑制作用,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Tr21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常规抑菌方法观察Tr21对腐霉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溴化丙啶(PI)染液检测法及对不同处理时间菌丝上清液中蛋白和核酸吸光值的检测,分析Tr21发酵液对腐霉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不同浓度Tr21发酵滤液浸种试验,检测Tr21发酵滤液对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明确Tr21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实验室保存的109株木霉菌中,筛选到7株木霉菌对肿囊腐霉、强雄腐霉和芒孢腐霉具有拮抗活性,抑制率均>60%,其中Tr21菌株对3种腐霉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其5×、10×和20×稀释液对3种腐霉菌的抑制率均达到100%。50×稀释液对3种腐霉菌的最低抑制率也达到55.56%。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r21为非洲哈茨木霉(T. afroharzianum)。显微镜观察显示Tr21发酵滤液能够造成腐霉菌菌丝变粗、菌丝分枝增多、节点缩短、断裂、内含物溢出等畸形现象。PI荧光染色试验显示Tr21发酵滤液导致3种腐霉菌的细胞膜受损,PI染液更易穿透受损的细胞膜进入到菌丝体内,使菌丝染成红色。核酸、蛋白泄露试验发现发酵滤液处理过的菌丝吸光值变化较大,处理5 h后,肿囊腐霉、芒孢腐霉和强雄腐霉菌丝的OD260均增加了0.08,OD280分别增加了0.10、0.11和0.10,表明腐霉菌菌丝细胞膜受损或其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菌丝内含物外溢。不同浓度Tr21发酵滤液对玉米种子的发芽性状无影响,且当Tr21发酵滤液浓度为20×稀释液时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盆栽试验结果表明,Tr21发酵滤液浓度为5×稀释液时,对3种腐霉茎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60.67%、63.15%和59.66%。用Tr21的5×稀释液进行种子处理,当药种质量比例为1﹕100时,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82.25%。【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玉米腐霉茎腐病的木霉菌株Tr21,经鉴定该菌为非洲哈茨木霉,该菌株发酵滤液可导致腐霉菌菌丝畸形、断裂、细胞膜受损、内含物溢出等,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的生防微生物。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张卫建, 尚子吟, 张俊, 严圣吉, 邓艾兴, 张鑫, 郑成岩, 宋振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67-447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09
    摘要 ( )   HTML ( )   PDF (463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也是人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尤其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及其减排的重要部门。开展科学规范的GHG统计核算,不仅是农业碳排放清单编制、碳减排交易核验、碳减排补贴以及低碳农产品认证等工作的基础,也是农业减排固碳政策制定和技术选用及行动方案落实的决策依据。为此,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GHG统计核算相关规范和方法及标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现有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计量方法不完善和核算结果不确定等问题,就农业GHG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健全和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和面源污染监测报告等体系基础上,加强统计监测(Monitoring,M)、报告(Reporting,R)和核验(Verifying,V)的MRV体系建设,优化调整现有政策与机构安排,明晰农业GHG统计核算和减排固碳行动的责任主体。其次,补充和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和方法。结合国际最新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与发展规划,对我国农业领域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比如补充生物炭施用、生态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综合固碳和光伏农场能源替代,以及石灰和尿素施用、反刍动物饲养和农区淡水养殖等GHG排放的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修订间接排放的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并针对农业减排固碳开发新的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方法学。第三,加强数据库更新与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积累,并结合田间监测和模型估测等,对现有基础数据、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等进行更新升级。另外,还需开发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配套的应用软件,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与应用示范。本文可以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为农业碳减排交易的核验和低碳农产品认证的碳足迹评价体系构建等提供支撑。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周颖, 杨鹏, 王立刚, 雷秋良, 张雅南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78-448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0
    摘要 ( )   HTML ( )   PDF (107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补偿政策优化路径,为补齐制度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结合实地调研,全面总结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补贴标准,定性分析补贴政策面临的现实约束,理清目前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补偿政策指向性不明确;二是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不科学;三是补偿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政策机制优化路径:一是强化赋权和组织化激活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性路径,从完善赋权定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建立配套政策;二是构建环境-经济属性协同定量的补偿标准评估方法,以技术产生的外部效应和主观效用作为补偿标准定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由替代市场技术、假想市场技术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等多方法融合的评估方法体系;三是创设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及差异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互利的市场生态图景,建立保护性耕作多主体协同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的保护性耕作农业绿色技术应用评价体系;优化垂直管理纵向补偿机制,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调节,构筑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生态管理制度屏障,为生态补偿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园艺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芦笋EST-SSR标记的开发及通用性分析
    仪泽会, 赵婧, 毛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490-450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1
    摘要 ( )   HTML ( )   PDF (267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芦笋转录组中SSR位点的分布规律,开发高信息量的EST-SSR标记并分析通用性,为天门冬属植物系统进化分析、功能基因挖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工具。【方法】以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15个芦笋根系RNA-seq数据为基础,采用MISA软件检索SSR位点、Primer 3.0软件批量设计引物及TB-tools软件批量e-PCR与Primer-blast程序逐一e-PCR相结合的方法剔除非有效引物。通过与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取标记所属基因ID、物理位置、潜在功能等信息。随机合成引物50对,以9份芦笋、7份天门冬、5份文竹和3份蓬莱松种质为材料,检测引物有效性、多态性和通用性。【结果】共检索出SSR位点36 590个,分布于30 229条Unigene,发生频率为4.78%,平均间距为9.17 kb。SSR位点非均匀分布于10条染色体,7号染色体数量最多(4 642个),3号染色体密度最高(37.86 SSR/Mb)。SRR位点从单核苷酸至六核苷酸均有分布,以三核苷酸(46.92%)类型最丰富,AG/CT(16.58%)基序最具优势。成功设计EST-SSR引物19 695对,经e-PCR检测共剔除非有效引物15 147对,其中,3 085对无扩增产物、10 102对扩增产物条带大小与预期严重不符、1 289对物理位置未知、402对存在与目的条带大小相似的其他扩增产物、269对扩增产物无SSR序列。以位于基因区域的2 517个EST-SSR标记为基础,构建染色体密度分布图,总覆盖长度1 125.51 Mb,平均图距447.16 kb,潜在功能涉及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等多方面。随机合成的50对引物均可扩增出清晰目标条带,其中36对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330,在天门冬、文竹和蓬莱松中的通用性分别达到100.00%、92.00%和88.00%。基于EST-SSR鉴定结果的聚类分析,可将24份材料分为芦笋、天门冬、文竹和蓬莱松4类,与植物学分类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开发出高信息量的芦笋EST-SSR标记2 517个,有效扩增率100%,总覆盖长度1 125.51 Mb,平均图距447.16 kb,可用于芦笋及其近缘物种的系统进化分析。同时,可为其他物种的EST-SSR标记开发提供借鉴。

    基于转录组和WGCNA筛选丝瓜果长和果径发育调控相关基因
    陈敏氡, 王彬, 刘建汀, 李永平, 白昌辉, 叶新如, 裘波音, 温庆放, 朱海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506-45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2
    摘要 ( )   HTML ( )   PDF (309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鉴定丝瓜果长和果径发育基因共表达模块并筛选关键调控基因,为后续丝瓜果形控制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丝瓜9个发育阶段(开花前2 d以及花后0、2、4、6、8、10、15和20 d)果实为研究材料,测定各阶段的果长和果径,利用WGCNA方法联合分析转录组与果长和果径数据,鉴定与果长和果径发育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筛选关键调控基因。【结果】利用WGCNA鉴定出14个共表达模块,与果长和果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9)的共表达模块有2个,显著正相关的模块为Turquoise模块,显著负相关的模块为Lightpink4模块。KEGG富集分析发现,Turquoise模块显著富集在内吞作用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与果实膨大、伸长调控密切相关,可作为研究丝瓜果长和果径的关键基因模块。根据Turquoise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以及功能注释,筛选出10个关键调控基因,包括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水解酶基因XTH23、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ADF2、伴侣蛋白基因DnaJ10、扩展蛋白基因(EXPA1EXPA4EXLA5)、驱动蛋白基因Kinesin-13A、生长素反应基因SAUR21Aux/IAA11。RT-qPCR结果显示,10个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均在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花后8 d)后显著升高,增加倍数约为2—50倍。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发现部分调控基因与WRKY、bHLH和HSF转录因子家族存在互作关系。【结论】获得了丝瓜果长和果径基因共表达重要模块Turquoise模块,筛选到10个调控基因可作为丝瓜果形控制的潜在候选基因,并发现丝瓜果长和果径的发育调控主要涉及细胞壁的重构、细胞的发育与分化、生长素的调控等过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水合环境/磁场对肌红蛋白氧化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邓雨诗, 夏民权, 马静, 周元华, 孙卫青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523-453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3
    摘要 ( )   HTML ( )   PDF (167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磁场作用下水合环境影响肌红蛋白(myoglobin,Mb)氧化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为改善Mb的氧化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在4 ℃下,设置低强度(3 mT)和高强度(12 mT)两种磁场环境,磁场分别处理Mb水溶液、Mb粉末、去离子水(磁场处理去离子水后再溶解Mb),磁场处理时间为1 h,以未经磁场处理的Mb水溶液作为对照。通过高铁肌红蛋白的相对含量、血红素铁含量以及紫外吸收带的变化情况来分析Mb的氧化稳定特性;同时,利用圆二色谱、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分析Mb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卟啉铁结构的变化,探究磁场对Mb氧化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磁场直接处理Mb粉以及磁场处理溶剂水,然后再溶解Mb,两种处理方式均对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3 mT和12 mT磁场处理Mb水溶液均显著提高了高铁肌红蛋白的相对含量。血红素铁含量和血红素邵氏带紫外吸收结果显示,血红素卟啉环结构对磁场环境很敏感,不同强度的磁场对Mb血红素结构均有显著的破坏,并且高强度的磁场环境对卟啉环结构破坏程度相对更大。Mb三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结果表明,3 mT磁场先处理溶剂水再溶解Mb,以及3 mT和12 mT磁场处理Mb水溶液均显著促进Mb二级结构的展开和侧链基团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氧化损伤。拉曼光谱结果显示,12 mT磁场处理Mb水溶液促使Mb通过二硫键进行交联。【结论】Mb水溶液中水合作用直接影响磁场对肌红蛋白氧化特性的作用效应,磁场处理促进Mb中心铁以及血红素卟啉环的氧化,可能是磁场改变了水分子的介电性、电离程度等物理性质,以及Mb与水之间的氢键状态,进一步影响了Mb的结构,α-螺旋结构展开,侧链基团暴露,加速了血红素结构的破坏和血红素铁的流失,促进了中心铁的氧化。

    畜牧·兽医
    饲粮纤维水平对猪肠道屏障功能、结肠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刘畅, 崔子旭, 左周, 贠红梅, 牛瑾, 杨阳, 郭晓红, 李步高, 高鹏飞, 赵燕, 曹果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532-45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4
    摘要 ( )   HTML ( )   PDF (410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添加纤维原料是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探讨不同纤维水平饲粮对马身猪和杜长大猪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纤维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初始体重为(20±0.5)kg的马身猪(MS)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各80头,品种内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公母各半)。试验饲粮分别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0%、9.35%、18.64%和28.03%的大豆皮,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为9% (9N)、13.5% (13.5N)、18% (18N)和22.5% (22.5N)。试验期30 d。【结果】对于马身猪,18N组回肠IL-10含量、13.5N和22.5N组盲肠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空肠、回肠、盲肠杯状细胞数目随纤维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和MUC2表达水平在13.5N和18N组均显著增加(P<0.05);18N和22.5N组Claudin-2Occludin、E-cadherinZO-1ZO-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13.5N、18N和22.5N组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13.5N组的乳酸杆菌属、18N组的普雷沃氏菌科_NK3B31属、22.5N组的甲烷杆菌属的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13.5N、18N和22.5N组的棕榈酸、硬脂酸、月桂酸、癸酸均显著上调(P<0.05),石胆酸、胆酸均显著下调(P<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关通路上。对于杜长大猪,22.5N组盲肠TNF-α含量显著提高(P<0.05);13.5N、18N、22.5N组的各肠段的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9N组(P<0.05),结肠MUC2表达水平在13.5N、18N组显著增加(P<0.05),在22.5N组则显著下降(P<0.05);18N、22.5N组的Claudin-2Occludin、E-cadherinZO-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13.5N的甲烷杆菌属、18N组的链球菌属、22.5N组的毛螺菌属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L-酪氨酸、L-谷氨酸、L-焦谷氨酸、苯丙氨酸等羧酸及其衍生物在13.5N、18N组中显著上调,而在22.5N组中显著下调;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上。马身猪和杜长大猪的微生物区系与肠道屏障相关基因及色氨酸和胆汁酸代谢产物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提高饲粮纤维水平能够增强猪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有益菌的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调节结肠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过微生物途径影响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和胆汁酸代谢,可促进肠道健康。

    1-60日龄文昌鸡母鸡净能需要量预测模型研究
    徐小静, 魏立民, 赵少猛, 赵桂苹, 张敏红, 冯京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2):  4552-456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3.22.015
    摘要 ( )   HTML ( )   PDF (58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1—60日龄文昌鸡母鸡净能需要量预测模型进行研究,为文昌鸡的高效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析因法,通过2个试验分别测定1—30日龄和31—60日龄两个阶段文昌鸡母鸡的生长净能需要量(NEg)和维持净能需要量(NEm)。试验一选择1日龄健康母雏300只,随机分为6个重复,常规饲养至56日龄。每周测定文昌鸡的体重(BW)和体净能(BE),以BW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斜率即为文昌鸡每克增重所需的NEg。试验二分两个阶段研究文昌鸡母鸡的NEm。分别选择1日龄和31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母鸡24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4个处理组饲喂相同的代谢日粮,分别为自由采食组、限饲20%、40%和60%组。每个阶段试验期30 d。在试验中期(14日龄和44日龄),连续收集3d排泄物,测定不同饲喂水平下日粮的表观代谢能值(AME);每个阶段的起始和结束时,测定文昌鸡母鸡的BE,计算净能沉积量(RE)、代谢能摄入量(MEi)和产热量(HP,HP = MEi-RE),建立HP的对数与MEi之间的回归模型:lg(HP) = a + b×MEi;计算当MEi = 0时的HP,即为文昌鸡母鸡的NEm。【结果】随日龄增加,文昌鸡母鸡的BW、日增重(ADG)、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和BE呈线性显著增加(P<0.001)。1—30日龄和31—60日龄文昌鸡母鸡的NEg分别为8.20和12.07 kJ·g-1。限饲显著影响饲料的AME值(P<0.001);随采食量降低,MEi及HP显著降低(P<0.001);MEi与HP之间呈显著的对数回归关系(R2=0.91和0.90,P<0.001),计算得出1—30日龄和31—60日龄文昌鸡母鸡的NEm分别为300.61和398.11 kJ·kg-1BW0.75·d-1。【结论】文昌鸡母鸡1—30日龄和31—60日龄两个阶段的NEg和NEm存在明显差异;根据BW和ADG可以预测文昌鸡母鸡的每日净能需要量,预测模型分别为:NE1-30d = 300.61×BW0.75 + 8.20×ADG和NE31-60d = 398.11×BW0.75 +12.07×A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