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6-10-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孙明茂,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47-1955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人们微量元素营养普遍缺乏的现状和今后功能性水稻育种的发展需求,在概述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差异、环境效应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水稻微量元素含量的遗传、遗传相关和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富集微量元素水稻种质鉴定、筛选与创新现状,并探讨了今后以提高水稻微量元素含量为目标的功能性水稻研究内容和方向。
    小麦品种百农64的慢白粉病QTL分析
    王竹林,王德森,何中虎,王辉,陈新民,段霞瑜,周益林,夏先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56-1961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发掘慢白粉抗病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培育慢病性品种的基础。本实验利用100个SSR标记和58个AFLP标记,分析百农64×京双16组合218个F2:3系的基因型,构建了由158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在小麦连锁群上覆盖3114 cM。2003-04和2004-05年度将该群体种植于北京和安阳两点,鉴定各个家系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慢白粉病的QTL分析,发现3个控制慢白粉病的QTL,其中位于2B和2D 染色体的2个QTL在两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9.6%~11.3%和21.2%~26.1%。QTL遗传效应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其加性效应均来自抗病亲本百农64。
    玉米F1产量性状与RFLP分子标记多态性相关的研究
    黄益勤,李建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62-1966 . 
    摘要 ( )   PDF (2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花γ射线诱变后代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孙君灵,杜雄明,孙其信,周忠丽,潘兆娥,庞保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67-1976 .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39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了三个棉花品种辐射诱变后代M5材料(共74份)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各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占总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数分别为51.3%、48.7%和66.7%;且其基因型多样性(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7、0.648、1.187。三个品种诱变后代材料与其未辐射处理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分别为0.6515~0.9697、0.6970~1.0000、0.5524~0.8095,其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637、0.9206、0.6818。Arcot-1和Su9108两个品种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8.000的比例达到60.0%以上,J11诱变后代的成对相似系数主要集中在低相似性区域,其对成相似系数小于7.000的比例达62.5%。该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出辐射可创造丰富的遗传变异,拓宽了原品种的遗传基础。同时还明确了辐射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诱变效果的差异,为辐射诱变创新种质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和理论基础。
    共转化法获得蒙农杂种冰草转基因植株(征文)
    霍秀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77-1983 . 
    摘要 ( )   PDF (4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中的一个优质种间杂种——“蒙农杂种”冰草(A. cristatum хA.desertorum cv.‘Hycrest-Mengnong’ )为材料,在以幼穗为外植体建立的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上,以调控脯氨酸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关键酶的突变体基因p5CS为目标基因,bar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采用共转化法利用基因枪轰击冰草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植株,为冰草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外源基因p5CS已整合到冰草植物基因组DNA中;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在冰草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表达;p5CS基因的遗传转化率为0.11%。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革新稻作技术,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征文)
    王熹,陶龙兴,谈惠娟,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84-1991 . 
    摘要 ( )   PDF (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认为新中国50年稻作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是:遗传育种学的种性研究与有利基因成功利用,以及相应栽培技术与生理学基础研究。以遗传育种学成果为核心技术,辅以因种栽培配套技术的双力推动,使我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的主要表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是我国水稻总产量增加的主导因素。作者在分析我国淡水资源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内容的绿色革命的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并指出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肥,无序施用农药,是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经近十年研究实践,建议实施灌溉稻田“麦作式”水稻高产旱作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并实行旱作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近年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做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高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节省劳力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在文中还指出重点研究的灌溉稻田的旱作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田稻作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丰水地区,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其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是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中第一用水大户,该区域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工业先进,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我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其节水效果对优化我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以及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严峻挑战,我国更深层次的稻作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中,其核心内容当是在水稻生物技术支持下的遗传育种技术革命——综合利用有利基因,培育耐旱、氮磷营养高效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带动我国新一轮稻作技术的全面创新。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
    李淑文,文宏达,周彦珍,李雁鸣,肖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1992-2000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条件(N-)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N-下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对氮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和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氮效率品种的植株全氮含量(TN)无显著差异。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AA)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表明生育中后期N-下的植株氮素吸收能力是氮胁迫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氮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干物重(PDW)值;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各生育时期的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以H最大,M次之,L最低。叶片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的差异较小。研究表明,N-下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和较好的植株生长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小麦品种获得高氮效率特征的重要基础。在丰氮条件(N+)下,供试不同氮效率品种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植株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与N-下的表现规律不尽相同。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汪金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01-2008 . 
    摘要 ( )   PDF (3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对稻鸭共生稻田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生生物种类组成上看,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共39属,水生动物共33属,都以对照为最高。藻类植物在数量上以对照为最高,为6.075×106ind/L,显著高于放鸭小区,在生物量上以放4只鸭为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藻类构成比较分析,在数量上以硅藻、蓝藻和绿藻占优势,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3.96%、29.45%和23.58%,在生物量以蓝藻和裸藻占优势,它们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23%和26.72%,养鸭后绿藻的优势度下降,裸藻、蓝藻优势度上升。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其数量上以原生动物优势,而生物量上以蚌虫占优势。在多样性方面,藻类植物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65。可见,稻鸭共生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植物保护
    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09-2015 . 
    摘要 ( )   PDF (2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2002年采集了黄淮地区四省28个县市的大豆病样59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组织印迹检测,得到了50个SMV毒株, 采用王修强等筛选的10个鉴别寄主进行接种鉴定,检测到SC-3~SC-9等7个株系群,发现1个新的株系群SC-10。综合本单位1998-2002年的结果,黄淮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北、江苏北) 在SC-1~SC-10中,除SC-2未发现外,9个株系群中,以SC-3和SC-7为主,分别占29.21% 和23.60%,SC-4和SC-8其次(10.11%、8.99%)。在各省分布上,河南省有7个株系群,SC-3、SC-4为主,SC-5、SC-7其次;山东省4个株系群,以SC-3为主,SC-8也占相当比重;皖北7个株系群,以SC-7和SC-9为主,其次SC-10;苏北8个株系群,以SC-3和SC-7为主,其次SC-8。按株系群看,SC-3、SC-4各省均有;SC-5、SC-6 、SC-7 在河南、皖北、苏北3地;SC-1、SC-8在河南、山东、苏北3地;SC-9只在皖北发现;SC-10在皖北、苏北2地发现;SC-2在黄淮未发现。
    国家库保存小麦种质种传真菌检测
    段灿星,王晓鸣,朱振东,武小菲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16-2022 .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周国辉,李俊光,许东林,沈万宽,邓海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23-2027 . 
    摘要 ( )   PDF (33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
    唐建辉,王伟,王源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28-2035 . 
    摘要 ( )   PDF (6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目的】探索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ulare )的分子检测技术,为西瓜、甜瓜等生长期和采后炭疽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结果】根据GeneBank中Colletetrichum属的24个种的ITS系列,比较设计出一对引物CY1/CY2,可以特异的从西瓜炭疽病菌C. orbiculare和菜豆炭疽病菌C. lindemuthianum菌株中扩增到一条442bp的条带,将这两个种的炭疽菌和其它菌分开。进一步利用RAPD随机引物扩增C. orbiculare和C. lindemuthianum,找出在C. orbiculare中的特异性条带,经过克隆、测序后,设计出一对SCAR引物RB/RC,可以特异的在C. orbiculare中扩增出一条216bp的条带,将C. 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分开。采用两对引物组成双重PCR,能够将C. orbiculare和其它相关和近似菌株分开。【主要结论】利用上述两对引物组成双重PCR检测体系,可以快速鉴定C. orbiculare,并且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西瓜炭疽病菌C. orbiculare检测出来,灵敏度可以达到1pg/μl。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随加入无机磷量的变化
    来璐,赵小蓉,林启美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36-2041 . 
    摘要 ( )   PDF (3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植物磷素营养非常重要的来源,变化幅度很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向土壤中加入32P标记的KH2PO4,同时分别加入KH2PO4 0,10,20,40,80,240 mg P kg-1,再加入葡萄糖(5000 mg C kg-1土)和尿素(200 mg N kg-1土), 25℃下培养30d后,分别在2,6,12,18,30d采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旨在了解土壤无机磷含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磷及碳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的无机磷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的影响,但迅速被微生物吸收并富集在微生物量中。在培养的第2d,微生物量磷有一半以上来自加入的无机磷。并且,在一定范围内(Olsen-P约50 mg 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Olsen-P提高而增加,土壤Olsen-P每提高1个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0.65个单位。微生物量碳磷比则相反,随土壤Olsen-P增加而降低。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宁堂原,苏琳,焦念元,曹铭忠,赵 春,李增嘉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42-2047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 kg•ha-1)和N2(375 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一种新型保水缓释氮肥有关特征及性能
    何绪生,廖宗文,黄培钊,段继贤,葛仁山,李洪波,耿增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48-2055 . 
    摘要 ( )   PDF (5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水缓释肥料研究是水肥一体化研究的必然趋势。文章中作者研究了化学共聚合成反应制备的保水缓释氮肥的特征及性能。结果表明,保水缓释氮肥吸水倍率可达103g/g,含氮量达30%,酸碱度接近中性,是盐度指数极低的肥料。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保水缓释氮肥的原料氮肥与保水材料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共聚体,具有亲水基团,这是形成吸水保水的化学机制。吸水实验表明,保水缓释氮肥是一个吸水膨胀而不溶解的凝胶。电镜观察图显示,保水缓释氮肥是一个整体不均质而局部较均质的物质,其颗粒内部具有物理空间,在微观上具有网状网络结构,这是保水缓释氮肥形成吸水保水的物理结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表明,保水缓释氮肥所吸持水分主要以有效性很高的自由水和束缚水存在,占到其总持水量的95%之多,而有效性差的结合水含量低于5%。养分缓释实验测定表明,保水缓释氮肥具有延缓氮素养分释放的功能,是一种新型保水缓释氮肥。
    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玉米拔节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王金凤,康绍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56-2062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常规全部根系区域灌水(全灌)、固定1/2根系区域灌水(固定灌)和交替1/2根系区域灌水(交替灌)三种灌水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灌水方式下,轻度的水分亏缺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分、通气等条件,从而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发展。在不同灌水方式下,由于交替1/2根系灌水使根系区土壤处于交替干燥和湿润,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同时,使土壤孔隙处于良好的通气条件下,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有益的生存条件,因此显示出其明显的优越性。
    园艺
    弱光下长期亚适温和短期低温对黄瓜气孔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征文)
    艾希珍,王秀峰,郭延奎,邢禹贤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63-2068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为了探讨弱光下长期亚适温和短期低温对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机理的差异,本文研究了两种逆境对黄瓜气孔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7d)弱光亚适温处理(Ⅰ)后,黄瓜叶片的Gs和Ci降低;短期(3d)弱光低温处理(Ⅱ)的Gs明显降低,而Ci升高。条件改善后,前者的Gs和Ci均上升;而后者的Gs增加,Ci降低。处理后当天测定,长期弱光亚适温处理叶片的气孔多数处于关闭状态,而短期弱光低温处理的气孔开张比和开张度显著大于CK。表明较长时间的弱光亚适温处理Pn的降低与气孔开度减小显著相关;而短时间的弱光低温处理Pn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叶肉因素。长期弱光亚适温处理后淀粉粒数明显减少,而短期弱光低温处理黄瓜幼苗的生长过程基本停止,物质运输严重受阻。
    不同光强处理对设施桃树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刘文海,高东升,束怀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69-2075 . 
    摘要 ( )   PDF (4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二年生“春捷”毛桃为试材,研究了日光温室内遮荫处理桃树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特性以及荧光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桃树叶片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Rubisco活性、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光呼吸速率、乙醇酸氧化酶(GOX)活性和羧化效率(CE)均呈下降趋势;光合色素含量在不同光强条件下变化较大,两个弱光处理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的含量均比对照升高。不同光强条件对桃树叶片的荧光参数φPSⅡ、Fo和Fv/Fm的日变化影响显著,弱光照处理的φPSⅡ、Fv/Fm的日变化比较平稳而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对照的上述两个参数的日变化波动较大;三个不同光强处理的Fo的日变化均是在10:00开始上升,在13:00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超干处理与贮藏条件对一串红种子生活力与生理变化的影响
    曾丽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76-2082 . 
    摘要 ( )   PDF (3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硅胶干燥法对一串红种子进行超干处理,将含水量为8.9%的一串红种子含水量分别降低至4.5%、3.4%、3.0%、2.7%和2.2%;同时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对不同超干种子生活力与生理变化的影响。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电导率和脱氢酶活性等试验结果表明:超干处理后含水量为3.4 ~ 4.5%的一串红种子,经过13个月的贮藏(低温和室温)后,其生理指标保持在较好的水平,种子活力较高。
    秦川牛生产加工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研发
    昝林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83-2088 . 
    摘要 ( )   PDF (5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Visual Basic6.0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0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采用耳标与分割肉号码及对应的EAN/UCC条码技术等动物标识方法,对秦川牛高中档牛肉饲养及加工、销售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追溯,确保肉牛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建立快捷有效的反应机制,对牛肉生产、销售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快速追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我国牛肉安全生产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
    固定化酶催化桐油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徐桂转,张百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89-2094 . 
    摘要 ( )   PDF (4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桐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的产物主要为桐酸甲酯,该产物不仅可作为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生物柴油,同时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本文以桐籽油为原料,研究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桐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利用Novo435脂肪酶,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利用响应面研究方法,对桐油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得到了桐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比2.2:1、温度43℃、脂肪酶用量14%(与油脂的质量比)、搅拌转速200rpm,反应18h后,桐油的酯交换率达到了67.5%(理论为73.3%)。脂肪酶经有机溶剂洗涤后连续使用120h,桐油酯交换率减小了6%。理论上甲醇与油脂的摩尔比为3:1,甲醇不能一次加入,分两批加入,共反应36h后,桐油的酯交换率达到85%。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绵羊微卫星标记与体重的相关分析
    孙业良,刘国庆,谢庄,王刚,任航行,代蓉,刘守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095-2100 . 
    摘要 ( )   PDF (2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绵羊的遗传图谱及相关报道选择了位于4号和6号染色体上连锁的10个微卫星基因座,并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品系群体中对这些基因座进行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和体重的相关性分析。微卫星不同基因型在体重上的多重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对体重相关效应的F检验结果表明:紧密连锁的OARHH35 和BMS648 与体重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有一个影响体重的QTL;染色体进行同源比较发现表明:在这两个位点之间可能有一个ob基因;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基因型(BM9058(131/149 )、BM4621(149/181)、BM4311(119/119)、OARJMP8(131/145)、OARHH35(123/155)和BMS648(176/208))在体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我国牛肉大理石花纹等级图谱的改进研究
    汤晓艳,钱永忠,徐幸莲,王敏,叶志华,周光宏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01-2106 . 
    摘要 ( )   PDF (2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对牛肉眼肌截面照片的图像处理,提取其中大理石花纹的特征参数,建立了大理石花纹得分与大理石花纹总面积、大颗粒脂肪密度、中等颗粒脂肪密度和脂肪分布均匀度的线性预测模型,合理性较好(R2=0.8415);并在此模型和有代表性的样本参数统计的基础上对不同大理石花纹等级的特征参数进行了量化,对我国《牛肉质量等级》中的大理石花纹等级图谱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4级调整为7级,大理石花纹总面积百分比从1至7级依次为14%、11%、8%、6%、4%、2%和0.5%。
    牦牛肺脏的适应性结构
    陈秋生,冯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07-2113 . 
    摘要 ( )   PDF (5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牦牛肺脏的微细结构进行了系统观测,分析其结构特性与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牦牛肺小叶结构明显,肺泡I型上皮菲薄,构成肺泡壁的绝大部分。与其它动物不同,牦牛I型肺泡上皮见有间断处,为非连续型上皮。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分别为0.53±0.10µm和0.44±0.07µm,明显比体格较小的其它家畜还要薄,这有利于气体交换时增加氧的弥散量。肺脏微动脉中膜的肌层厚度与血管外径的百分比为5.00±0.93%,与高原驼马的比值近似,而比奶牛和公牛的要小,可减少牦牛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几率。肺胸膜、小叶间隔、肺泡隔、各级支气管管壁和血管壁内都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分布,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弹性系统,维持肺脏良好的扩张和回缩状态。杯状细胞不仅大量分布于各级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上皮中也出现杯状细胞,其分泌的粘液有助于牦牛在干旱环境下保护呼吸道的通气量。这些结构特点是牦牛世代生活于高原低氧环境下所获得的适应性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
    李静,王靖飞,吴春艳,杨彦涛,吉增涛,王洪斌,李曦,符芳,崔尚金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14-2117 . 
    摘要 ( )   PDF (2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评估,以在该病的控制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本研究在分析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汲取各类风险分析的原则,确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评估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函数,建立了包括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综合评分和数据采集五个方面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评估框架。
    兔脑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
    尹逊河,王树迎,蔡玉梅,邱建华,王传宝,刘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18-2123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兔脑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 nNOS阳性神经元呈深棕色,着色主要在胞质内,细胞核处较为浅淡;神经元胞体形态多种多样,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等,神经元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nNOS阳性神经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有些区域的阳性纤维交错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②家兔的各个脑区均有n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出现,其中在大脑皮质、小脑、丘脑下部、中脑和脑桥广泛分布,延髓分布极少。③nNOS阳性神经元,在仔兔时就已基本发育到成年兔水平,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至衰老,到2岁龄(老年兔)时就出现了显著的衰老变化,即密度减小,表达强度减弱,第一级突起数减少,最长突起长度变短等。结果提示:nNOS阳性神经元及其催化产生的NO在家兔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神经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SSR标记进行家蚕引进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
    侯成香,李木旺,张月华,钱荷英,孙平江,徐安英,苗雪霞,郭秋红,相辉,黄勇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24-2131 . 
    摘要 ( )   PDF (3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5个SSR标记研究了96个家蚕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包括包括47个欧洲系统一化性品种,13个日本系统一化性品种和1个日本系统二化性品种;以及35个中国系统二化性品种的指纹图谱。这些SSR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量在3~28个,平均为13.34个,多态性指数(PIC)在0.299~0.919,平均0.71。根据各品种的指纹图谱,用Nei(1978)的方法计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983,最小为0.0641,并用UPGMA方法进行了聚类,得到的分子系统图与传统意义上的形态分类方法接近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根据遗传分析结果,探讨了家蚕的起源与进化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SSR标记非常适合于进行品种资源的指纹图谱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标记。
    研究简报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李进波,夏明元,戚华雄,何光存,万丙良,查中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32-2137 .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目的】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三大病虫害之一,利用品种自身的抗性是目前防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选育抗虫品种,【方法】本研究以携带有抗褐飞虱主效基因Bph14和Bph15的抗虫品系B5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通过复交和回交,分别利用与Bph14和Bph15紧密连锁的SSR标记MRG2329和MS5在分离群体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最终获得一系列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稳定株系。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技术,对其中的38份重要材料进行了抗虫鉴定,在26份Bph14单基因纯合株系中,92.31%的材料抗性水平在中抗以上,6份Bph15单基因纯合株系全为抗或高抗,聚合有Bph14和Bph15双基因的6份株系抗性都达到了高抗水平。【结论】说明在育种进程中利用与Bph14和Bph1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开展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紫杉醇合成途径中紫杉烯合成酶cDNA的克隆
    肖颖,赵冬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38-2146 .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愈伤组织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中国红豆杉紫杉烯合成酶cDNA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该酶5’端长度为1201bp和3’端长度为1388bp的两个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 Vector上并转化到E. coli DH5α中, 5’端片段经XbaⅠ和BglⅡ双酶切鉴定,3’端片段经BglⅡ和SacⅠ双酶切鉴定后,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证实确为紫杉烯合成酶基因。将这两个cDNA片段拼接到一起,得到全长2589 bp的紫杉烯合成酶基因,编码862个aa,与中国红豆杉紫杉烯合成酶基因具有98%的同源性。两片段与双元载体pCAMBIA1300以T4 DNA连接酶连接并转化到E. coli DH5α中,经XbaⅠ和SacⅠ双酶切鉴定,证实紫杉烯合成酶cDNA全长连接成功并插入到pCAMBIA1300中,为下一步的转基因工作做好了准备。
    磷肥和有机肥对白菜产量及土壤磷库的影响(征文)
    刘建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47-2153 . 
    摘要 ( )   PDF (2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年的微区筒定位试验研究了磷肥和有机肥对白菜产量、白菜全磷、土壤全磷、有机磷、Olsen-P、水溶性磷及生物有效磷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用量150~600 mg·kg-1土,白菜产量增加14.9%~21.5%; 有机肥用量33.3~133.2 g·kg-1土,白菜产量增加18.2%~25.9%;施用150、300、600 mg·kg-1磷肥和施用33.3、66.6、133.2 g·kg-1有机肥及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磷肥,白菜产量均无显著变化。施用磷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白菜的全磷量,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导致白菜对磷的奢侈吸收。随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Olsen-P、水溶性磷、生物有效磷均显著增加;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磷显著增加。土壤Olsen-P与水溶性磷和生物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磷无显著相关性。
    温室番茄同步叶片修剪的TOMSIM模拟与验证
    肖深根,周朴华,Ep Heuvelink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54-2158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通过TOMSIM模拟与温室试验研究了同步叶片修剪对温室番茄品种 “Capita”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TOMSIM模拟试验与温室试验相当吻合。同步叶片修剪,一方面,显著降低LAI与生长率,从而导致单位面积植株总干重的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显著减少营养生长库强,有利于干物质分配到生殖生长库器官,提高果实累积干物质分配率,从而补偿因单位面积植株总干重降低而引起的果实干重的降低。植株密度对果实累计干物质分配率没有显著影响,增加植株密度能增加LAI。同步叶片修剪加高密度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果实干重。
    藏鸡生长曲线拟合和分析的比较研究
    朱志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0):  2159- . 
    摘要 ( )   PDF (2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运用Gompertz, Logistic, von 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饲养在青藏高原的藏母鸡和藏公鸡0至16周龄体重生长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的模拟藏鸡生长曲线,但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更佳;进一步分析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发现藏公鸡成年体重(1252.0g)显著高于藏母鸡(808.9g),但藏公鸡的拐点时间为13.20周较藏母鸡的拐点时间11.27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