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7-12-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关于转基因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研究的思考
付亚萍,刘文真,胡国成,斯华敏,孙宗修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659-2666 .
摘要
(
)
PDF
(3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水稻终将进入商品化生产,为此需要在理论、技术和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认为:确认常规育种的主体地位,制定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整合载体构建、花药培养、分子标记新技术的技术路线对提高育种效率至关重要;在实验室层面,需要根据育种目标精心选择目的基因,构建高效、安全的表达载体,优化转基因体系,努力提高籼稻转化频率,减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探索叶绿体转化技术;在田间试验阶段,需要确定合适的参试株系数,建议每个载体以100~200个株系为宜;区试阶段是对参试品种(系)进行转基因监控的最有效时机;提出水稻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技术修复污染环境的一些原则;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转基因水稻走向市场的保证。
欧洲与东亚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王兰芬,BALFOURIER F,郝晨阳,EXBRAYAT-VINSON F,董玉琛,盖红梅,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667-2678 .
摘要
(
)
PDF
(5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回答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差异;同时对Genomic-SSR(gSSR)和EST-SSR(eSSR)多态性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38个Genomic-SSR引物对和44对EST-SSR引物对分析371份欧洲小麦品种和363份东亚品种。【结果】共检测到865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对的等位变异数为1~50,平均为10.4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91, 平均为 0.53;欧洲和东亚品种分别检测到730、716个等位变异,特有等位变异分别为150、135,平均遗传丰富度分别为8.80和8.61,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0.46 和0.52。欧洲和东亚小麦品种在聚类图上明显地划分为两大类群;每个国家或大区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即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品种亲缘关系更近一些。近一半基因座的等位变异频率及其分布在欧洲与东亚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在4B、5A、6A、7B染色体上发现6个影响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抽穗期、有效分蘖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座,其中个别基因座优势等位变异差异可能与东亚、欧洲品种的分化密切相关。中国20世纪50~80年代育成品种在大的聚类上明显靠近欧洲材料、而远离中国50年代以前的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这与中国的育种实际相吻合。基于Genomic-SSR和基于EST-SSR的聚类图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但由前者估算的遗传距离远高于后者,因此,一般的SSR较功能基因SSR更易发生变异,由育种选择所引起的分化更快。【结论】在中国今后的小麦育种中,需要通过杂交、回交,对欧洲品种的一些重要基因座等位变异(基因)进行置换,方有可能实现“洋为中用”的目的。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的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曾维英,杨守萍,盖钧镒,喻德跃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679-2687 .
摘要
(
)
PDF
(7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同型保持系NJCMS1B的二胞花粉期花药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蛋白质进行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使用PDQuest软件分析蛋白质图谱,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用Profound和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初步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其功能。【结果】 在分子量18.4~116.0 kD、等电点4~7线性范围内,检测到约212个蛋白点,差异表达蛋白点24个。其中10个在NJCMS1A 中出现而在NJCMS1B中缺失,12个在NJCMS1A中缺失而在NJCMS1B中出现,2个表达量在NJCMS1B中比在NJCMS1A中明显增强。鉴定出1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个在NJCMS1A中出现而在NJCMS1B中缺失,4个在NJCMS1A中缺失而在NJCMS1B中出现。【结论】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如ACC氧化酶、半胱氨酸蛋白酶、V型H+-ATP酶A亚基、MADS盒蛋白、淀粉分枝酶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等进行功能分析,推测不育系NJCMS1A雄性不育性可能与能量代谢紊乱、细胞程序化死亡(PCD)、乙烯过度合成、淀粉合成受抑制和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作用失控等有关。
芥菜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严明理,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刘显军,袁谋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688-2695 .
摘要
(
)
PDF
(3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和克隆芥菜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同源克隆基因的方法,参照拟南芥等植物控制类黄酮合成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分析。【结果】有13对引物扩增的17个基因拷贝与参考基因序列相符,这些克隆属于13个已知功能基因,其中查尔酮合成酶基因有3个不同的基因拷贝,花色素形成(Production of anthocyanin pigment)基因和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分别有2个不同的基因拷贝,其余引物的扩增只获得一个拷贝。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表明,所克隆的基因拷贝中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基因(TT2、TT8、TTG2) 、花色素形成基因(PAP)和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TT6),在芸薹属植物中未见报道。【结论】克隆芥菜型油菜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拷贝为阐明油菜种皮颜色形成的遗传调节奠定了基础。
芝麻空间诱变品系(种)的DNA指纹分析
孙 建,涂玉琴,张秀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696-2701 .
摘要
(
)
PDF
(3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芝麻空间诱变品系(种)的DNA水平上的变异,探讨芝麻空间诱变的分子机理,以期为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首次应用AFLP标记对芝麻空间诱变的3个品系(种)及原始对照种豫芝4号(未搭载处理的留地种子)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随机组合的30对AFLP引物对原始对照种及3个空间诱变品系(种)进行扩增,共获得1176条DNA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625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53.15%,每对引物均扩增出多态性,并且每一个空间诱变品系(种)与原始对照种间均扩增出多态性DNA谱带。利用NTSYS软件进行类平均法(UPGMA)聚类发现3个空间诱变品系(种)明显地聚在一起,与原始对照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通过空间诱变能够在DNA水平上导致芝麻遗传物质变异,空间诱变是一种有效的育种途径。AFLP是一种研究植物空间诱变材料的高效率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高旺盛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02-2708 .
摘要
(
)
PDF
(2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到农田“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以及“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的耕层土壤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特征与病情严重度的估测
陈 兵,李少昆,王克如,王方永,谭海珍,刘国庆,陈江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09-2715 .
摘要
(
)
PDF
(4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特征并对其病情严重度进行估测,为今后通过航空、航天遥感大面积监测棉花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不同品种棉花黄萎病的病叶材料,在不同发病时期的病谱田和大田同步测定其光谱和发病严重度,定性和定量地分析病叶光谱反射特征、微分光谱特征差异。【结果】棉花不同品种、不同发病时期的黄萎病的病叶光谱均随发病严重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可见光(400~700 nm)到近红外区(700~1 300 nm)波段,光谱反射率随病情加重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光520~680 nm波段范围内尤为明显。当病叶严重度达到b2(25%)时,可作为病害识别的临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对光谱一阶微分特征研究表明,在红边范围内(680~780 nm)处理间变幅最大,分析后发现红边斜率减小,红边位置发生了“蓝移”,表现出了病害特有的特征。试验证明:434~724和909~1 600 nm为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敏感波段,建立的多个遥感估测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棉花黄萎病病叶光谱特征明显,建立的相应病害反演模型中利用一阶微分光谱723 nm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可用来定量反演棉花单叶黄萎病的发生情况。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刘 秦,杨仁义,武军艳,王学芳,叶 剑,曾 军,张亚宏,康艳丽,郭秀娟,魏文惠,杨 杰,蒲媛媛,曾潮武,刘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16-2726 .
摘要
(
)
PDF
(4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 477~2 300 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 mm、无霜期150~172 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 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 500.0~4 400.3 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 000多公里,海拔由1 000 m提高到2 300 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镉积累型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根际低分子量有机酸与镉吸收的关系
范洪黎,王 旭,周 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27-2733 .
摘要
(
)
PDF
(4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低镉积累型苋菜紫背苋和高镉积累型苋菜天星米在镉胁迫下低分子量有机酸分泌特征及其与苋菜镉生物积累的关系。【方法】采用溶液培养法进行试验。【结果】随供镉浓度增加,紫背苋根、茎和叶生物量显著降低,而天星米生物量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镉暴露条件下,苋菜分泌的有机酸总量表现为天星米远高于紫背苋,有机酸含量均表现为柠檬酸>苹果酸>乙酸>丙酸>丁酸,且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两品种各有机酸数量占有机酸总量的比例基本一致。随供镉浓度增加,两个苋菜品种根分泌的各有机酸量增加,各有机酸分泌量的增幅均表现为天星米大大高于紫背苋,植株根、茎和叶镉含量与积累量也相应表现为天星米大大高于紫背苋。【结论】苋菜镉的生物积累与有机酸种类没有特异性关系,但与有机酸的总量有关。镉胁迫诱导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在引起两品种对镉吸收的差异方面起重要作用。
植物保护
人工接种测定水稻干尖线虫在水稻上的病害发展动态
刘维红,林茂松,李红梅,孙敏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34-2740 .
摘要
(
)
PDF
(3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近年来江苏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水稻—“小穗头”和水稻干尖线虫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在水稻“小穗头”上分离出干尖线虫,经人工培养,在温室中接种到镇稻2号和武运粳7号的芽鞘部和叶鞘部,通过测定发病程度,稻谷饱满度,谷粒中线虫虫量和线虫死亡率等指标来确定对“小穗头”形成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镇稻2号“小穗头”与健康稻穗相比水稻株高下降6.7%、稻穗长度减少16.4%、稻谷粒数下降13.5%。在开花期之前,线虫主要分布于叶鞘部和生长点周围,虫量增加40%;花期后,线虫主要分布于稻穗上并且虫量增幅达90.8%。饱粒种子中带虫率、线虫虫量最高,空粒种子则最低。线虫死亡率在胚乳发育正常的种子中要比胚乳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低。【结论】水稻干尖线虫是造成水稻“小穗头”症状的病原。武运粳7号仅表现“小穗头”而无叶片干尖症状,说明该现象是干尖线虫在水稻上呈现的新症状。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5种葫芦科作物病毒的斑点杂交方法
孟 娟,古勤生,林石明,彭 斌,刘丽锋,田延平,李 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41-2746 .
摘要
(
)
PDF
(4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5种葫芦科作物病毒即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apaya ringspot virus watermelon strain,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的斑点杂交检测技术,为葫芦科作物种子带毒的快速准确鉴定、流行病学研究和转基因检测等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以构建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合成了相应的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通过斑点杂交检测西葫芦病叶汁液来考察探针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设计了3种不同长度的SqMV探针(0.55、1.6、2.7 kb)对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ZYMV、WMV、CMV、PRSV-W和SqMV的5种探针检测各自侵染西葫芦病汁液的稀释低限分别为1﹕160、1﹕160、1﹕320、1﹕160、1﹕320,而每种探针与健康西葫芦和其它4种病毒的反应均为阴性。不同长度的SqMV探针杂交结果相同。【结论】用PCR方法合成的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5种病毒检测出来,具有较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探针的长度对杂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没有影响。
表鱼藤酮对映体杀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张 帅,曾鑫年,马莉敏,茹慧坤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47-2752 .
摘要
(
)
PDF
(3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表鱼藤酮对映体(-)-5′α-表鱼藤酮与(+)-5′β-表鱼藤酮的杀虫作用与机理。【方法】以3龄家蚕幼虫为试虫,比较药剂处理24、72 h后中毒症状,及对线粒体呼吸酶复合体Ⅰ、Na+,K+-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差异。【结果】表鱼藤酮对映体处理后的3龄家蚕幼虫中毒症状明显不同;对线粒体呼吸酶复合体Ⅰ都有抑制活性,5′α-表鱼藤酮、5′β-表鱼藤酮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7.81、54.14 mg•L-1;对家蚕头部Na+,K+-ATP酶都有抑制作用;5′β-表鱼藤酮对中肠Na+,K+-ATP酶表现为抑制作用,5′α-表鱼藤酮表现为激活作用;对琥珀酸脱氢酶5′α-表鱼藤酮有激活作用;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没有影响。【结论】表鱼藤酮对映体的毒力及对线粒体呼吸酶复合体Ⅰ抑制活性有差异;对映体间引起的中毒症状差异与线粒体呼吸酶复合体Ⅰ的结合方式和中肠Na+,K+-ATP酶,琥珀酸脱氢酶有关。
毒死蜱微胶囊化及释放性能表征
赵 德,韩志任,杜有辰,慕 卫,刘 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53-2758 .
摘要
(
)
PDF
(7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获得脲醛树脂制备毒死蜱微胶囊的配方,表征其释放性能,为优化该农药的使用性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摄像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研究了成囊促进剂、分散剂和添加氯化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表征毒死蜱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结果】配方中成囊促进剂选择SMA,质量分数为2.5%,分散剂为PAAS,质量分数为2.0%,添加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4%,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貌良好,平均粒径约10 µm。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前5 d为初期快速释放阶段,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R2=0.9820),累计释放量达到37.32%;5~42 d为匀速释放阶段,符合零级释放特征(R2=0.9927)。【结论】以该配方得到的毒死蜱脲醛树脂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有助于延长控制期。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药性的研究
杨彩宏,董立尧,李 俊,杨玉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59-2765 .
摘要
(
)
PDF
(3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油菜田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对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R- methyl)的抗药性及对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水平。【方法】利用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江苏、安徽11个点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并用同样方法进行了相关药剂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基本相符。种子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江苏句容点日本看麦娘对此药剂的相对抗性倍数达61.13,整株测定结果为1 331.68,说明句容点的日本看麦娘对此药剂已产生明显抗性。交互抗性测定结果显示,日本看麦娘对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酯类(aryloxyphenoxypropionates,简称AOPP)其它药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水平依次为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精噁唑禾草灵;对具相同作用靶标的环已烯酮类(cyclohexanediones,简称CHD)除草剂烯禾啶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室内测定结果与田间实际反映情况相吻合。【结论】种子生物测定法可作为杂草抗性水平测定的方法之一。油菜田日本看麦娘对AOPP类高效氟吡甲禾灵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句容点抗性最高,对同类产品精吡氟禾草灵的交互抗性水平也最高;对与AOPP类除草剂具有不同结构、相同作用机制的CHD类烯禾啶交互抗性水平较低。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用高程辅助提高土壤属性的空间预测精度
柴旭荣,黄元仿,苑小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66-2773 .
摘要
(
)
PDF
(4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土壤属性变量与高程之间在何种条件下,可利用高程变量来辅助提高土壤变量的预测精度。【方法】用两种将高程作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插值方法(协克里格法和简单克里格加变化局部平均值法)与没有考虑高程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用均方根预测误差和预测精度的相对提高值作为标准对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于交换性钾和pH值,协克里格法获得最精确的预测;对于Olsen-P、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锌,简单克里格加变化局部平均值法得到最精确的预测;而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锰的最精确的预测结果则由普通克里格法产生。【结论】高程数据能够用来提高土壤特征的空间预测精度,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土壤属性都适合;在利用高程数据来提高土壤属性空间预测之前,应该先对高程和土壤特征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构相关关系和全局趋势等进行仔细地分析,然后再选择适宜的方法。
植物冠层氮素淋失研究进展
李世清,吉春容,范亚宁,陈小莉,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74-2779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冠层在养分循环及改变养分流量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课题。本文在综合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植物冠层氮素淋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应重点研究的问题:(1)进一步完善测定方法,开展对农田植物冠层氮素淋失的研究;(2)如果确定农田植物存在冠层氮素淋洗,需明确冠层氮素淋洗形态,并与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开展揭示植物冠层氮素淋失途径与过程的机理研究,特别是应该将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叶片自由空间和自由空间中可溶性氮素等可能影响冠层氮素淋洗的指标与冠层氮素淋洗相联系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冠层氮素淋失机理,对冠层氮素淋失赋予理论支持。
氯化钾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刘晓燕,金继运,何 萍,高 伟,李文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80-2787 .
摘要
(
)
PDF
(4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氯化钾(KCl)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探讨和揭示KCl对提高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KCl对玉米不同抗性品种在接种禾谷镰刀菌(Fursarium graminearum)前后茎基部髓组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抗病品种吉单180茎基部髓组织原生木质素含量低于感病品种吉单327,但诱导木质素高于感病品种;而施用KCl则可降低原生木质素含量,增加诱导木质素含量。抗病品种茎基部髓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早于感病品种。虽然KCl降低了接种前玉米茎基部PAL、T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本底值,却提高了接种后PAL、TAL和POD的活性,尤其是高峰值。而且在接种前后,KCl处理的玉米茎基部髓组织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结论】诱导玉米在接种后PAL、TAL、POD和CAD酶系的快速反应,提高诱导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是KCl增强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之一。
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
杜 雄,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88-2795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讨论华北农牧交错区以退耕为特征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为区域保持持久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提供思路和技术依据。【方法】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退耕后的生态系统中,退耕子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比农作子系统降低38.34%~72.3%,其主要功能应偏重社会性的资源环境生产力,使理想中的“退耕-还草-养畜-赚钱”的良性循环难以实现。伴随退耕子系统的分化,农作子系统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等方面汇集叠加,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启动经济生产力新属性的阶跃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表明,通过退耕子系统与农作子系统的再度耦合,以及通过同田块创造以水肥为中心的微域生境分化与作物生产耦合,可使系统经济生产力提高8.85~13.35倍。【结论】退耕后生态系统的结构重建与开放运行,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是华北农牧交错区系统生产力增进的重要机制。
基于GIS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价值评价
李 晶,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796-2803 .
摘要
(
)
PDF
(4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土壤侵蚀是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且日趋紧缺的土地资源退化和损失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失正在全球悄然进行。定量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价值量,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采用无植被覆盖的潜在土壤侵蚀量来估算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然后利用估算的土壤保持量,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表土损失和减轻泥沙淤积3个方面来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结果】而从整个时间段上来看,2000年比1978年的土壤保持量增长94.18%,接近一倍。1978~2000年期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价值是逐渐增加的,1978~1990年期间比1990~2000年期间增加的要快。1978年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价值为18.503亿元;1990年比1978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价值增加了近8亿元;而2000年比1990年增加了2.414亿元。【结论】近20多年的时间里,1978~1990年时间段增长幅度比1990~2000年的增长幅度要大,这与植被覆盖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陕北黄土高原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通过对研究区三类不同地貌类型区进行水土保持价值评价,其结果为,南部低山丘陵区>北部风沙过渡区>中部黄土丘陵区。
园艺
芸薹属两个亚种间杂种光合作用优势及其机理
董德坤,师 恺,曹家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04-2810 .
摘要
(
)
PDF
(4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芸薹属作物杂种是否具有光合作用优势及其机理。【方法】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矮脚黄’白菜和‘白蔓菁’芜菁及其正反交杂种的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并对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进行了相对定量研究。【结果】在整个试验期间,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双亲,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气孔导度(Gs)也高于亲本,但其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与亲本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杂种总叶绿素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仅表现出微弱的中亲优势。杂种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亲本,其变化趋势和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qP)一致。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RuBisCO蛋白含量在杂种中均有所增加。【结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光呼吸均不是杂种光合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光合优势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碳固定效率的增加反馈上调了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引起的。
罗伦隐球酵母、褐腐病菌与甜樱桃果实在不同温度下的互作效应
王友升,田世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11-2820 .
摘要
(
)
PDF
(5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与甜樱桃果实在接种伤口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先锋’甜樱桃果实伤口处分别单独接种病原菌、酵母拮抗菌以及病原菌与酵母拮抗菌共同接种,分析不同处理体系下果实的发病、酵母拮抗菌的生长动态、果实的脂质过氧化以及氧化酶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在25和1℃下均能有效抑制甜樱桃果实褐腐病M. fructicola发生。病原菌M. fructicola在接种初期刺激拮抗菌生长,而后期则抑制拮抗菌。单独接种病原菌M. fructicola或同时接种拮抗菌和病原菌均能诱导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并加速脂质过氧化作用。病原菌M. fructicola侵染甜樱桃果实发病后特异诱导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新酶带出现;而拮抗菌C. laurentii对甜樱桃果实的抗氧化酶体系、脂质过氧化程度以及PPO同工酶谱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弱。【结论】在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病原菌M. fructicola与甜樱桃果实的相互作用中,甜樱桃果实褐腐病病害发生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M. fructicola刺激拮抗菌的生长并诱导果实抗性相关酶活性升高。
红外光谱在研究改性淀粉结晶结构中的应用
陈玲 黄嫣然 李哓玺 李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21-2826 .
摘要
(
)
PDF
(4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察红外光谱分析在研究淀粉及改性淀粉结晶结构中应用的效果,为淀粉结晶结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表征方法。【方法】通过对红外光谱图1300-800cm-1波数段的改性淀粉特征峰进行解卷积处理,得到980、1022和1047cm-1处的峰面积,计算980/1022、980/1047、(980+1047)/1022和980/(1022+1047) cm-1的峰面积比值,研究改性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并与X-射线衍射分析相比较。【结果】发现醋酸酯化改性会导致淀粉结晶程度降低,结晶形态从A型转变为V型,而三氯氧磷交联对淀粉结晶结构影响不明显。【结论】利用红外光谱研究改性淀粉结晶结构所得的结果与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相符,说明红外光谱可同时用于表征淀粉改性过程中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变化。
一氧化氮处理对冬枣贮藏期间乙醇代谢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孙丽娜,刘孟臣,朱树华,周 杰,王明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27-2834 .
摘要
(
)
PDF
(4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NO处理对冬枣贮藏期间乙醇代谢及相关品质的影响,探讨NO对冬枣褐变软化的作用机理,为NO应用于冬枣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0、10、20、30 µl•L-1 NO气体熏蒸4 h白熟期冬枣,研究了冬枣室温[(22±1)℃]贮藏和冷藏[(4±1)℃]期间外观品质变化的相关参数,丙酮酸、乙醇、乙醛等含量以及乙醇脱氢酶(A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结果】20 µl•L-1 NO处理明显地减少了果实中乙醇、乙醛和丙酮酸的含量,且延缓了丙酮酸含量高峰的出现;显著抑制了乙醇脱氢酶(A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30 µl•L-1 NO处理促进了冬枣果实在室温或冷藏期间的酒化软化。【结论】20 µl•L-1 NO处理可以减少乙醇积累对冬枣的毒害,有效抑制了冬枣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变软化。
肉嫩度决定因子及牛肉嫩化技术研究进展
汤晓艳,周光宏,徐幸莲,杨曙明,钱永忠,叶志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35-2841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肉的嫩度是肉品品质的首要指标,肉嫩度(特别是牛肉嫩度)的改善,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肉品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肌肉的基本结构—肌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入手,阐述了二者影响嫩度变化的理化机制,并介绍了目前在牛肉生产中所采用的嫩化技术。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多元素分析判别牛肉产地来源研究
郭波莉,魏益民,潘家荣,李 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42-2847 .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多元素分析对中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筛选判别牛肉产地的有效指标。【方法】在代表中国4大牛肉产区的吉林、贵州、宁夏、河北共取牛肉样品61个,进行脱脂后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脱脂牛肉样品中的Na、Mg、Al、K、Ca、V、Mn、Fe、Co、Ni、Cu、Zn、Ga、As、Se、Sr、Zr、Mo、Sn、Sb、Ba、Pb共22种元素的含量,对其进行了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不同地域牛肉样品中元素含量有其各自的特征。河北样品的Mn、Fe、Co、Zn、Ga、As、Se、Sr、Ba和Pb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地区,吉林样品的Ni含量最高,贵州样品的K、Mo和Sb含量最高,宁夏样品的Na和Ca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使牛肉样品分成不同类别,类别与来源地基本一致。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了5项可判别牛肉产地来源的指标,依次为Se、Sr、Fe、Ni和Zn,它们对吉林、贵州、河北样品的正确判别率均为100%,对宁夏样品的正确判别率为91%,整体的正确判别率为98.4%。【结论】利用多元素分析技术对牛肉产地来源的判别是可行的。
生长激素释放肽-2对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的影响
兰云贤,陈代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48-2852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体外试验,研究了生长激素释放肽-2(GHRP-2)在不同处理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处理次数条件下对新生仔猪垂体细胞分泌生长激素(GH)的影响。【方法】分离1~3日龄新生仔猪腺垂体细胞,贴壁培养形成单层后,分别用0、10-12、10-11、10-10、10-9、10-8、10-7、10-6、10-5 mol•L-1浓度的GHRP-2处理垂体细胞2 h;用10-6mol•L-1浓度的GHRP-2处理垂体细胞5~180 min;连续用10-6mol•L-1浓度的GHRP-2处理垂体细胞6次,每次1h。【结果】10-12~10-5 mol•L-1浓度的GHRP-2都能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垂体细胞,刺激垂体细胞分泌GH(P<0.01),10-12~10-8 mol•L-1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0-7~10-5组极显著高于10-12~10-8 mol•L-1(P<0.01),GHRP-2适宜浓度为10-6mol•L-1;GHRP-2能引起GH的快速分泌,在10~20 min内就可使GH的分泌达到最大;在连续处理的前3次,GHRP-2能促进GH的分泌,从第4次开始,GH的分泌出现抑制状态,并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抑制状态更强。【结论】GHRP-2能够促进垂体细胞分泌GH,但其作用效果与处理剂量、时间和次数有关。
肉牛胴体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与大理石花纹等级相关性研究
陈银基,周光宏,邹晓葵,徐幸莲,汤晓艳,高 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53-2860 .
摘要
(
)
PDF
(2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及皮下脂肪含量与其脂肪酸组成相关性。【方法】选取大理石花纹等级2级以上(含1级和2级)、3级和4级的黄牛胴体各10头,分别测定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背最长肌水分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大理石花纹等级显著相关。肌内脂肪和皮下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顺式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饱和脂肪酸(SFA)中的棕榈酸和硬脂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很少,主要是亚油酸。背最长肌棕榈酸、硬脂酸及SFA与肌内脂肪含量没有相关性,膜脂和储存脂肪中SFA百分含量趋于一致。【结论】油酸、MUFA百分含量以及M/S与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正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油酸和MUFA百分含量越高,M/S比值也越高;而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大理石花纹越丰富,肌内脂肪中亚油酸、PUFA、n-6PUFA百分含量及P/S、n-6/n-3比值都越低。皮下脂肪中n-3PUFA含量显著低于肌内脂肪n-3PUFA含量。
雏鸵鸟脾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及脾内5-HT的分布定位
宋 卉,彭克美,李升和,王 岩,位 兰,唐 丽,杜安娜,靳二辉,王家乡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61-2868 .
摘要
(
)
PDF
(10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雏鸵鸟脾脏的解剖学、显微和超微结构特点,探明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脾内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光镜和电镜制片及染色技术,并结合免疫组化SABC法对5-HT在脾脏内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雏鸵鸟脾脏被膜较薄,小梁不发达;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薄,偶见脾小结,但无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内含较多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及少量RER,核膜双层,有明显的核膜孔;椭球体积小,其周围淋巴鞘较厚,且数量多,椭球与周围淋巴组织之间有强嗜酸性均质物形成的明显界限,鞘毛细血管外细胞胞质内富含RER、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体较大,胞质较多,核多位于细胞一侧,阳性产物位于胞质内;红髓内阳性细胞数量最多,阳性产物表达最强;动脉周围淋巴鞘内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但阳性产物表达较强;而椭球内有弱阳性产物表达。【结论】雏鸵鸟椭球周围淋巴鞘数量远比动脉周围淋巴鞘的多;椭球与周围淋巴组织之间界限明显,其间的强嗜酸性物质主要由纤维构成;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较多,主要位于红髓、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椭球,阳性产物表达强;脾脏是合成外周5-HT的重要场所,可能主要由浆细胞和原浆细胞合成分泌;外周5-HT可能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捻转血矛线虫DNA疫苗的构建及山羊免疫保护性试验
严若峰,徐立新,孙延鸣,赵光伟,李祥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69-2875 .
摘要
(
)
PDF
(3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捻转血矛线虫DNA疫苗,并研究该疫苗对山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捻转血矛线虫重要保护性抗原H11的编码基因分H11-1、H11-2和H11-3三部分,分别亚克隆到基因疫苗载体pcDNA4/His Max C中,用酶切反应、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疫苗。将纯化的DNA疫苗肌肉注射山羊后,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疫苗在山羊体内的转录、翻译和诱导IgG的产生。第2次免疫后2W用10 000条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攻击实验动物,检测山羊虫卵排出、虫卵孵化率、成虫数量等免疫保护性指标。【结果】获得了捻转血矛线虫H11 DNA疫苗,疫苗第1次免疫7d后在山羊肌肉组织中进行了转录,第2次免疫7 d后,DNA疫苗获得了翻译,并诱导机体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山羊排出虫卵减少58.8%、虫卵孵化率减少75.3%、成虫减少68.2%。【结论】构建了捻转血矛线虫H11 DNA疫苗,该DNA疫苗对山羊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四膜虫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虫体内的转化
杨秋峰,蒋 蔚,刘永杰,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76-2881 .
摘要
(
)
PDF
(5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一个适于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基因打靶载体,并分析转化四膜虫的特性。【方法】以嗜热四膜虫组蛋白H4-I基因作为启动子,利用H4-I基因的5′和3′侧翼区作为同源臂,并且保留H4-I基因编码区的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GA,中间嵌入巴龙霉素抗性标记基因neo,从而构建一个基因打靶载体。将该载体电击转化到嗜热四膜虫接合株体内,使其同源重组到四膜虫H4-I基因上。通过巴龙霉素抗性筛选、PCR扩增目的基因对抗性虫株进行鉴定。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抗性虫株形态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一个适于嗜热四膜虫的基因打靶载体,将其电击转化到四膜虫体内,抗性虫株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普通四膜虫,显微镜观察抗性虫株形态变小,大约是正常形态的1/20~1/30,抗性虫株表面光滑,未见纤毛。【结论】利用基因打靶载体将neo基因定向整合到四膜虫H4-Ⅰ基因内部,为今后在嗜热四膜虫体内表达外源蛋白奠定了基础。
gp64基因相应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增殖的抑制
夏定国,张国政,王文兵,赵巧玲,唐顺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82-2887 .
摘要
(
)
PDF
(3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gp64基因相对应的多个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合成dsRNA,通过病毒滴度试验、实时定量RT-PCR法研究gp64基因的不同区域、不同长度与RNAi干扰效果的关系。【结果】供试的6个dsRNA的最大抑制效果相当(滴度TCID50的最大抑制差值为4.00左右);经RNAi的不同时间点的gp64 mRNA 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其中48 h的gp64 mRNA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的1/300。【结论】6个dsRNA均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增殖;gp64 ORF第1 390~1 499位点(G3-3)是RNAi的较佳靶位点。
研究简报
Wx蛋白缺失对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
宋健民,戴 双,李豪圣,刘爱峰,刘建军,赵振东,刘广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88-2894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Wx蛋白缺失影响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加工品质的情况进行探讨。【方法】以6类Wx蛋白组成的14个品种为试材,测定其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品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Wx亚基的数目对其酶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Wx亚基数目的增加,Wx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应升高,面粉膨胀势和峰值粘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但面条品质的变化并不表现完全一致。糯小麦绝大部分淀粉理化指标显著较低。不同Wx亚基对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缺失Wx-B1亚基对直链淀粉合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Wx-D1亚基,缺失Wx-A1亚基作用最小。3类单一Wx亚基缺失材料中,Wx-B1亚基缺失品种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膨胀势和RVA峰值粘度最高,面条评分最高。【结论】从不同Wx亚基缺失类型小麦品种看,面条评分与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和糊化特性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尤其是直链淀粉含量,而是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膨胀势和峰值粘度升高,面条评分上升,超出这一范围面条评分下降。
转基因耐盐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分析
杨爱芳,张可炜,尹小燕,张举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895-2902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玉米新种质已成为玉米新技术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从玉米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选育出优良自交系及杂交种,深入研究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以转betA(来自大肠杆菌的胆碱脱氢酶基因)的玉米优良自交系DH4866纯合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表现分析。【结果】发现转基因纯合系植株及其杂交种具有明显提高的耐盐性,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地中转基因植株杂交组合的产量大幅度高于受体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不同含盐量的土地中,来自不同独立转化体的转基因植株多数保持受体自交系的基本特征,但部分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出现差异,甚至达到差异极显著程度。来自同一转化体的不同转基因株系的植株,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一般较小,但单株产量等性状可表现显著差异。在反映经济性状的各参数中,变异幅度大的是单株产量及小区产量,这种差异在T2代和T4代转基因植株配制的杂交种中都存在,由独立转化体的遗传基础差异产生。【结论】在以玉米自交系为受体的转基因育种中,加强早期时代的定向检测和配合力测定,能够较快地获得转基因玉米优良杂交种。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王丹英,章秀福,李 华,徐春梅,钱 前,廖西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03-2909 .
摘要
(
)
PDF
(3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不同类型枇杷果实着色期间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熊作明,周春华,陶 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10-2914 .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枇杷果实着色过程中果肉类胡萝卜素的变化特点,探讨果肉外观颜色差异形成的原因。【方法】以‘大红袍’、‘青种’分别代表红沙和白沙两类不同枇杷品种,自果实开始着色起,分期采样,进行枇杷果肉类胡萝卜素提取、纯化和HPLC分析。【结果】果实进入着色期后,果肉叶黄质含量迅速下降,至果实成熟时下降平缓,而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和玉米黄素成分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采收前7~14 d上升迅速。果实成熟后,‘大红袍’果肉的类胡萝卜素总量为‘青种’的2倍以上;两品种果肉叶黄素类色素含量接近,但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大红袍’ 的胡萝卜素含量是 ‘青种’的4倍左右。【结论】胡萝卜素积累的多少,尤其是β-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是造成‘青种’和‘大红袍’果肉类胡萝卜素总量积累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这两个品种果肉色泽深浅的主要因素。
黄瓜CSHSP70基因内含子结构分析
杨寅桂,娄群峰,陈劲枫,刘 强,李为观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15-2919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黄瓜CSHSP70基因的内含子数目及其结构特点。【方法】根据黄瓜CSHSP70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从gDNA中克隆CSHSP70基因,采用RT-PCR技术验证内含子的存在。【结果】经测序与拼接,得到长度为4 056 bp的黄瓜CSHSP70基因,它包含7个内含子。经分析发现这些内含子富含A•T,具有类似启动子和HSE核心结构的序列存在。对黄瓜、甜瓜和丝瓜CSHSP70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这3个葫芦科作物中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结论】内含子存在的特殊结构表明其可能对该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制备方法的研究
张翊华,窦忠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20-2925 .
摘要
(
)
PDF
(3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证明酶-去污剂法制备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制备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的新方法,制备比较理想的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提供支架材料。【方法】分别采用反复冻融-1%曲拉通(Triton X-100)加蛋白酶抑制剂(PMSF)法(蛋白酶抑制剂(PMSF)-1%曲拉通(Triton X-100)反复冻融法)和0.25%胰蛋白酶-1%Triton X-100法制备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标本进行大体、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力学性能检测并做比较。【结果】反复冻融-1%Triton X-100加PMSF法(PMSF-1%Triton X反复冻融法)不仅能完全脱除细胞、保持基质纤维的正常结构,而且制备的脱细胞基质能保持良好的形状和力学性能、不塌陷;0.25%胰蛋白酶-1%Triton X-100法虽能完全脱除细胞,但制备的脱细胞基质不能保持良好的形状和张力强度,有不同程度的管腔塌陷。【结论】与0.25%胰蛋白酶-1%Triton X-100法比较,反复冻融-1%Triton X-100加PMSF法是制备绵羊颈动脉脱细胞基质更好的新方法。
家蚕RAPD、AFLP和SSR标记的研究及比较分析
房守敏,余泉友,李 斌,代方银,苗雪霞,黄勇平,鲁 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26-2930 .
摘要
(
)
PDF
(2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RAPD、AFLP和SSR标记系统在家蚕遗传学研究中各自适用领域,为其在种质资源研究中选择适合的分子标记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APD、AFLP和SSR 3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15个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同时对3种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SSR标记位点的期望异质性(He)最大(0.40),AFLP标记位点的He最小(0.25),但AFLP有最高标记指数(MI,15.60)和最高的多态性检测效率(Ai,74.75)。【结论】SSR比AFLP和RAPD的信息含量高,使得它最适合用于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AFLP的检测效率高即能够在1次PCR扩增反应中检测到最多的DNA带型,非常适合于种质鉴定与保护和构建连锁遗传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