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3-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大麦Amy32b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姜晓东, 张京, 郭刚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23-83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1
摘要
(
)
PDF
(6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Amy32b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的等位变异。【方法】设计能够覆盖Amy32b序列的特异引物,研究该基因在中国大麦的等位变异类型: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及插入(insert)、缺失(delete)等。利用RT-PCR获得Amy32b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将携带等位变异的全长cDNA和截短cDNA连入表达载体pET-28a(+),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活力测定及比较研究。【结果】根据对已公布的Amy32b(x05166)的扩增,发现在基因编码区有一多态性位点G/A(cSNP)和1个A碱基的插入/缺失突变。分别位于Amy32b的碱基序列2 269 bp和2 403 bp,其中,G/A转换导致第355位氨基酸由谷氨酸(E)替换为赖氨酸(K);A碱基插入导致终止密码的形成,引发了碱基片段缺失以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和α-淀粉酶蛋白C端的提前终止。克隆出Amy32b全长和截短cDNA,长度分别为1 314 bp和1 266 bp。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全长重组酶(rAmy32b_A和rAmy32b_G)均具有正常且相同的淀粉酶活性,而截短的突变酶(rΔAmy32b)未能测出淀粉酶活性。【结论】Amy32b的碱基插入/缺失突变形成终止子,引发碱基片段缺失和编码α-淀粉酶C端截短,造成酶活性的丧失;而G/A转换造成的氨基酸替换则对该酶活性没有影响。
紫色马铃薯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克隆及分析
胡朝阳, 周友凤, 龚一富, 金思, 王何瑜, 赵群芬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32-83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2
摘要
(
)
PDF
(5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紫色马铃薯中克隆CHS的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组织表达水平以及诱导剂处理后基因的表达与花青素含量积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紫色马铃薯CHS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在线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半定量RT-PCR检测StCHS在紫色马铃薯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以及蔗糖和赤霉素处理后StCHS的表达。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结果】克隆获得紫色马铃薯CHS的cDNA全长1 490 bp,包含1 170 bp的ORF,该基因编码389个氨基酸。推测StCHS蛋白含有Cys164、Phe215、His303和Asn336 4个活性位点,构成CHS蛋白的催化中心。StCHS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茎、叶柄和叶中表达较强,在根、块茎和叶轴中几乎检测不到CHS的表达。赤霉素能促进CHS的表达从而促进花青素的积累;蔗糖能够显著促进紫色马铃薯花青素的积累,但对CHS的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从紫色马铃薯中克隆获得CHS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StCHS是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限速酶基因。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作用
王如芳, 张吉旺, 吕鹏,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40-84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3
摘要
(
)
PDF
(2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发生与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对玉米分蘖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不同分蘖能力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调查研究分蘖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于分蘖高发期与消亡期测定基部茎节和功能叶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分蘖能力受基部茎节中激素含量及其之间比值的控制,分蘖高发阶段,基部茎节和功能叶中玉米素核苷(ZR)值较高或呈升高趋势,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值较低或呈降低趋势;激素之间平衡状态对分蘖的影响表现为,在分蘖高发阶段,IAA/ZR、ABA/ZR值较低,分蘖停止发生时其值较高。不同玉米类型之间,分蘖高发阶段,分蘖能力最强的墨西哥玉米(MXG)的ZR值较高,IAA、ABA、GA值较低,IAA/ZR、ABA/ZR较低。【结论】ZR促进分蘖发生,IAA、ABA和GA抑制分蘖发生,促进分蘖衰亡。分蘖的发生,还由激素间的平衡状态决定,更重要的是以互作的方式影响分蘖发生,即低IAA/ZR、ABA/ZR值促进分蘖发生;高IAA/ZR、高ABA/ZR值则抑制分蘖的发生,促进分蘖的衰亡。
异三聚体G蛋白在UV-B诱导拟南芥气孔关闭中的作用
马鲜歌, 贺军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48-85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4
摘要
(
)
PDF
(34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异三聚体G蛋白在紫外线B(UV-B)辐射诱导气孔关闭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植物细胞转导UV-B辐射信号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G蛋白α亚基基因缺失突变体及其超表达株系和组成活化型株系为材料,并结合药理学试验,通过气孔开度分析确定G蛋白在0.5 W•m-2 UV-B辐射诱导拟南芥叶片气孔关闭中的作用。【结果】细菌毒素试验表明,G蛋白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能显著抑制UV-B诱导的气孔关闭,而其活化剂霍乱毒素(CTX)能模拟UV-B的作用诱导可见光下叶片气孔关闭。遗传学试验显示,UV-B不能诱导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GPA1功能缺失突变体gpa1-1和gpa1-2的气孔关闭,却能诱导其超表达株系wGα和组成活化型株系cGα的气孔关闭,且cGα在可见光下气孔开度明显小于野生型,在UV-B辐射初期其气孔关闭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结论】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参与了UV-B辐射诱导拟南芥叶片气孔关闭的信号转导过程。
植物保护
大豆孢囊线虫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g-pel-5的克隆与分析
彭焕, 彭德良, 黄文坤, 贺文婷, 胡先奇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54-86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5
摘要
(
)
PDF
(108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和分析与大豆孢囊线虫寄生密切相关的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为研究大豆孢囊线虫寄生和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控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EST分析结合RACE-PCR扩增方法,从大豆孢囊线虫中克隆出1个果胶酸裂解酶新基因;通过原位杂交和半定量PCR的方法确定基因的表达部位和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采用Southern杂交方法分析基因的拷贝数。【结果】 从大豆孢囊线虫中克隆出1个全长为957个碱基编码227个氨基酸残基的新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g-pel-5(GenBank 登录号HQ123259)。Hg-pel-5 基因组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预测蛋白含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4段细菌结构的果胶酸裂解酶第三家族的保守位点。原位杂交确定Hg-pel-5在大豆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中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Hg-pel-5在寄生前和寄生过程早期的2龄幼虫大量表达。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Hg-pel-5存在于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组中并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结论】对大豆孢囊线虫中1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Hg-pel-5进行克隆和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早期寄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烟草黑胫病菌的寄主范围
马国胜, 高智谋, 曹舜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67-87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6
摘要
(
)
PDF
(3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的寄主范围,为烟草黑胫病菌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烟草黑胫病菌所致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人工模拟烟草黑胫病菌在田间的侵染途径,采用菌丝块创伤和不创伤接种61种农作物及杂草的活体或离体组织,结合柯赫氏法则鉴定,对烟草黑胫病菌的寄主范围进行较为系统的大样本研究。【结果】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创伤条件下可侵染21科41属51种植物,在不创伤条件下可侵染10科15属16种植物,首次发现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创伤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21科40属47种植物,在人工不创伤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10科12属12种植物。【结论】烟草黑胫病菌在人工模拟条件下的寄主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一些常见农作物和烟田常见杂草,当这些植物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高温阴雨潮湿气候条件下,在田间农事活动中受到机械创伤或遭受虫伤甚至没有损伤时,烟草黑胫病菌可能会对这些植物造成侵染,生产中应注意避免烟草同潜在寄主作物间作或连作。及时防除烟田杂草对烟草黑胫病菌所致病害的有效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的mRNA表达及功能
余志涛, 刘晓健, 马恩波, 郭亚平, 张建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77-88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7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几丁质合成酶1(CH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实现基于RNAi的蝗虫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已知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保守区域部分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214491)设计特异性表达引物,运用RT-PCR和qPCR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采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OcCHS1在中华稻蝗各龄期都有表达,其体表为高表达,其次是气管,其它组织部位表达量低。RNA干扰试验发现,4龄第4天若虫注射OcCHS1的双链RNA(dsRNA)后,与对照组相比,OcCHS1 mRNA表达量被沉默了70.8%,稻蝗出现蜕皮时间延迟、不能完成蜕皮或腹部皱缩死亡等现象,注射dsOcCHS1组死亡率为85.2%,与对照组(7.4%)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几丁质合成酶1对中华稻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参与体表和气管几丁质的合成。采用RNA干扰技术使该基因沉默后可导致中华稻蝗死亡。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氮素供应及吸收的影响
梁斌, 赵伟, 杨学云, 周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85-89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8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氮素固持、供应和损失情况。【方法】以连续19年不施肥(NF)、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和有机肥与化学氮、磷、钾配施(MNPK)田间定位试验处理为对象,设置施氮和未施氮微区,研究了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矿质态氮、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及小麦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施用氮肥显著提高长期不施肥土壤(NF)矿质态氮含量(P<0.05),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期增幅分别为239%、70%和62%,在小麦收获时施用的氮肥约50%淋溶到30 cm土层以下。氮肥施用使NPK处理土壤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矿质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90%(P<0.05),但对MNPK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对NF处理SMBN无影响,使拔节期NPK和MNPK处理土壤SMB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和3.4倍(P<0.05)。从拔节期到开花期,施用氮肥处理NPK和MNPK土壤SMBN显著降低49%和63%(P<0.05)。MNPK处理土壤小麦氮肥的利用率(69%)显著高于NF、NPK处理土壤(分别为5%和40%)。【结论】有机无机长期配施增强了土壤对氮肥的缓冲能力,协调了土壤中氮素固持、释放与作物吸收之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水肥供应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牛晓丽, 周振江, 李瑞, 胡田田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893-9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09
摘要
(
)
PDF
(4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及有机肥用量对番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方法】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并对各单一因素及两两因素的耦合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其它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随施氮量、施钾量和有机肥用量的变化,均表现为线性增长,但不随施磷量而变化。交互效应表现为,施氮量与有机肥用量,施磷量与灌水量、施钾量及有机肥用量呈正交互作用,施氮量与施磷量为负交互作用,其中以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交互效应最大。【结论】灌水量过高不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合理增施氮、钾、有机肥和磷肥均可有效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铝胁迫下钙信号抑制剂对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影响
王明霞, 周志峰, 袁玲, 黄建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02-90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0
摘要
(
)
PDF
(3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铝胁迫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调控机理,为减轻树木铝害、指导抗(耐)铝菌株的筛选和保持森林健康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从强酸性森林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Suillus luteus(Sl 08和Sl 14)、Boletus sp.(Bo 15)为材料,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铝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与草酸分泌的关系,以及钙信号抑制剂对抗铝菌株草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液铝浓度为0.4 mmol•L-1时,Sl 14的生物量显著降低,Sl 08 和Bo 15在铝浓度达到1.2 mmol•L-1时,生物量才受到显著抑制。说明Sl 14对铝敏感,Sl 08 和Bo 15的抗铝性较强。同时,Sl 14的草酸分泌量很低,不随铝浓度的增加而变化;Sl 08 和Bo 15在铝浓度为0.2—0.8 mmol•L-1范围内,随铝浓度提高草酸分泌量显著增加,说明草酸分泌是外生菌根真菌拮抗铝胁迫的重要因子。无铝培养时,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异搏定(VP)、内膜钙通道抑制剂钌红(RR)、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四乙酸(EGTA)、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TFP)对Bo 15分泌草酸无显著影响,但VP、TFP和EGTA均不同程度地显著抑制Sl 08分泌草酸。说明在无铝时,Bo 15未启动钙参与诱导草酸分泌的信号转导,而Sl 08则启动了钙参与的信号转导。在铝胁迫条件下,钙信号抑制剂都不同程度地显著降低Sl 08和Bo 15分泌草酸。说明铝诱导下,Bo 15和 Sl 08的草酸分泌均受到钙信号转导的调控。其中,Bo 15分泌草酸对TFP敏感;而Sl 08分泌草酸对RR和TFP敏感,草酸分泌量减少最多。【结论】在铝胁迫条件下,钙信号是介导外生菌根真菌分泌草酸的信号因子。
园艺
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评价
高登涛, 郭景南, 魏志峰, 范庆锦, 杨朝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09-91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1
摘要
(
)
PDF
(28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的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进行评价,为本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测定单株结构参数以及枝(梢)量、枝类组成、覆盖率等果园群体参数,研究冠层光照,调查果实产量和品质。【结果】细长纺锤形果园每667m2枝量为5.4×104条,果园覆盖率为76%,叶面积指数为1.9,长中短枝比例1﹕1﹕8,产量3 263 kg/667m2,一级果率85%,冠层光截获率为58%,优质冠积比例为65%;改良纺锤形果园每667m2枝量为9.3×104条,果园覆盖率为77%,叶面积指数为3.3,长中短枝比例1﹕2﹕7,产量3 931 kg/667m2,一级果率85%,冠层光截获率为73%,优质冠积比例为35%。【结论】采用M26中间砧、以细长纺锤形和改良纺锤形整形的中密度栽植模式可为中部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分离椪柑枯水相关基因
杨明, 王日葵, 周炼, 葛文东, 焦雁翔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17-92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2
摘要
(
)
PDF
(112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椪柑枯水分子机理,寻找柑橘枯水应答基因,为柑橘枯水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以椪柑正常果肉cDNA作为Driver,以枯水果肉cDNA作为Tester构建正向差减文库。【结果】挑选了300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分析,260个测序成功。经BLASTx比对分析,197条表达序列标签(ESTs)找到了分属于52个基因的同源序列;63条ESTs同源性较低或没有同源性。对文库中编码β-微管蛋白、衰老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转运蛋白、天冬氨酸蛋白酶前体、WRKY转录因子21的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显示这8个基因均明显上调表达。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衰老、抗逆防御、几丁质和细胞壁代谢、蛋白降解等过程。【结论】通过构建椪柑果肉枯水正向文库,得到一些与枯水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反映了果实对枯水的调控情况,可作为今后防治枯水病害的候选基因。
利用cDNA-AFLP技术鉴定菊花品种‘紫荷’的抗白锈病相关基因
黄河, 王顺利, 戴思兰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26-93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3
摘要
(
)
PDF
(9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菊花中抗白锈病相关基因,研究菊花抗白锈病的分子机理。【方法】以菊花中对白锈病完全免疫的品种‘紫荷’为供试材料,对其叶片喷施106个白锈病冬孢子/mL蒸馏水,处理时间梯度为0 h、3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使用cDNA-AFLP技术分析这一接种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RT-PCR方法对表达结果进行验证。利用RACE技术克隆其中重要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采用MEGA 4.0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利用76对引物组合,共筛选出了约4 950条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对其中80个表达差异显著的片段进行测序,最终得到51个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Blastx同源性比对发现,其中18个序列与已报道的抗病基因具较高同源性,其功能涉及到抗病、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和光呼吸、反转录转座子以及植物基础代谢。RT-PCR验证结果表明,利用cDNA-AFLP技术获得了稳定表达的序列;使用RACE技术获得了其中两个编码植物14-3-3蛋白的基因:CmGFR01、CmGFR02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为1 062 bp和1 098 bp,分别编码含260和271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对序列进行分析发现,CmGFR01、CmGFR02属于高等植物中一类新的14-3-3基因亚家族。【结论】构建了菊花品种‘紫荷’在白锈病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谱,从基因组水平上识别了一批与抗白锈病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有助于解析植物抗白锈病的分子机理。分离得到的CmGFR01、CmGFR02可用于栽培菊花抗白锈病的分子育种。
贮藏·保鲜·加工
活性氧在热处理诱导香蕉耐冷性中的作用
王海波, 庞学群, 黄雪梅, 张昭其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36-94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4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活性氧在热处理诱导果实耐冷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0 μmol•L-1的活性氧合成酶NADPH氧化酶的专一性抑制剂二苯基碘(diphenylene iodonium, DPI)预处理香蕉果实,然后于52℃热水处理3 min,之后置于7℃低温贮藏,测定冷害指数、叶绿素光化学效率Fv/Fm、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 )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与单独热水处理香蕉果实相比,热处理前预先用DPI处理的香蕉果实具有较高的冷害指数和较低的Fv/Fm值;在冷藏前3 d减少了由热处理导致的H2O2含量和 产生速率的快速积累;降低了CAT和APX的活性;抑制了MaCAT和MaAPX基因的表达。【结论】DPI预处理减少了香蕉果实由于热处理而导致的活性氧的迅速积累,相应地也减弱了热处理诱导的耐冷效果,表现为冷害症状加剧。推测热水处理诱导的早期活性氧爆发为香蕉果实的耐冷诱导所必需,其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此过程。
饲喂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对高脂日粮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
张勇, 杜瑞亭, 何秋雯, 礼贺, 张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43-9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5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生菌L. casei Zhang(2.0×1010 CFU/d、2.0×109 CFU/d和2.0×108 CFU/d)及其发酵乳饮料(2.0×108 CFU/mL/d)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肝脏脂质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采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粪便总胆汁酸水平与胆固醇水平以及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与ApoB水平。【结果】益生菌各剂量组和发酵饮料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肝脏总胆固醇水平(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或P<0.01)。各试验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脂大鼠粪便总胆汁酸水平和血清载脂蛋白ApoAⅠ水平以及显著降低血清载脂蛋白ApoB水平(P<0.01),但对粪便胆固醇水平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益生菌L. casei Zhang主要通过增加总胆汁酸的排出和调节载脂蛋白水平来改善高血脂大鼠肝脏脂质水平。
畜牧·资源昆虫
单色光间歇性刺激胚蛋对肉仔鸡胸肉生长及肉品质的影响
张林, 张海军, 武书庚, 岳洪源, 姚军虎, 齐广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51-95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6
摘要
(
)
PDF
(31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灯作为光源,探讨孵化期间歇性单色光刺激对肉仔鸡出雏后生产性能、胸肉化学成分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1 480枚爱拔益加(AA)鸡商品代受精蛋(蛋重65—70 g,平均重68 g)被随机分配到绿光组(560 nm,490枚)、蓝光组(480 nm,490枚)和黑暗组(对照组,500枚)3种不同处理的孵化器中,采用间歇光照(15 min开灯,15 min关灯),光照强度为15 lx。肉仔鸡出壳后,从每个处理组各选取120只公雏分配到3个处理中,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自由采食和饮水,统一采用30 lx日光灯补光,光照时间23L﹕1D。【结果】各处理组种蛋孵化率、肉仔鸡初生重及平均采食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黑暗组和蓝光组相比,胚胎期绿光刺激可显著增加肉仔鸡21和42 d体重(P<0.05)。42 d时,绿光组肉仔鸡的胸肌重和胸肌率均最高,分别较黑暗组提高了38.3 g和0.67%,较蓝光组提高了44.6 g和0.78%。整个生长期绿光组饲料转化率为1.81,显著优于黑暗组(1.88)和蓝光组(1.92,P<0.05)。各组肉仔鸡42 d胸肌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蓝光组胸肌24 h肉色b*值显著高于黑暗组和绿光组(P=0.05),而绿光处理组胸肌滴水损失(P=0.10)和蒸煮损失(P=0.07)均较黑暗组和蓝光组有升高的趋势。【结论】孵化期15 lx间歇绿光刺激可促进肉仔鸡肌肉生长,提高胸肌产量并改善饲料转化率,对胸肌化学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但绿光组肉仔鸡胸肌系水力有降低的趋势。
piggyBac转座子在绒山羊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及其特征分析
白丁平, 方堃, 杨明明, 屈雷, 陈玉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58-96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7
摘要
(
)
PDF
(3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piggyBac(PB)转座子表达载体系统,研究PB转座子在绒山羊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方法】构建pB-CMV-EGFP-Neo转座载体和pcDNA-Trans辅助载体,利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共转染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转基因细胞系。提取转基因细胞基因组DNA,利用反向PCR检测piggyBac转座子整合位点。【结果】构建了转座系统并成功介导外源基因在绒山羊成纤维细胞染色体中整合,获得了转基因细胞系;反向PCR检测显示在绒山羊基因组中有21个PB转座子整合位点;整合位点TTAA毗邻一侧的5个碱基组成中,PB转座子3′倾向于插入到富含AT(58.35%)碱基的区域,PB转座子5′倾向于插入到富含GC(57.8%)。【结论】PB转座子可在绒山羊基因组中发生高效转座,获得的整合位点信息可为利用PB转座子开展绒山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乌骨鸡黑色素皮质激素受体-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
迟良, 李兰, 潘庆杰, 刘焕奇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66-97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8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乌骨鸡黑色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 1-receptor,MC1R)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采集乌骨鸡的肌肉组织,提取其总RNA,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原鸡(Gallus gullus)MC1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RT-PCR克隆乌骨鸡MC1R基因,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C1R,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结果】乌骨鸡MC1R序列由945个碱基组成,编码314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MC1R的原核表达系统,并且体外诱导获得了MC1R蛋白。【结论】成功克隆了乌骨鸡MC1R基因并分析了其与乌骨鸡乌色性状的关系,其与原鸡的亲缘关系最近,达99.4%,经原核表达获得了乌骨鸡MC1R蛋白。
蜜蜂患白垩病虫体内一株球囊菌拮抗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江红, 郑志阳, 洪双燕, 齐香凤, 梁勤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73-98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19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找抑制蜜蜂球囊菌的拮抗菌,用于白垩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细菌纯化技术从患白垩病的蜜蜂幼虫体内分离纯化了一株对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并结合形态学、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同时通过蜜蜂体内、体外接种试验研究其对蜜蜂球囊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该细菌被初步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它在培养基中能够完全抑制蜜蜂球囊菌的生长,但其发酵液对蜜蜂球囊菌的生长没有影响。将含菌饲料喂蜜蜂幼虫,蜜蜂幼虫的死亡率和生长发育没有受到影响,说明该细菌对蜜蜂幼虫没有致病性。蜜蜂幼虫体内同时接种细菌和球囊菌孢子,发现细菌对球囊菌在蜜蜂体内的萌发和初期菌丝的生长没有影响,蜜蜂依然能够患病,但生长后期该细菌能够降解球囊菌菌丝,对球囊菌子代孢子的产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蜜蜂白垩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兽医
外种猪SLA-MS分型与免疫参数的关联
于辉, 刘荣辉, 左启祯, 李岩, 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81-98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0
摘要
(
)
PDF
(3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大白猪、长白猪的白细胞抗原复合体(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区域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探讨单倍型与免疫参数的相关性,为猪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SLA区域内筛选了13个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座位计算遗传多样性,并在Ⅰ、Ⅱ类区域筛选靠近功能基因且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进行单倍型分型,分析单倍型与免疫参数的关联。【结果】大白猪的期望杂合度( =0.70)和多态信息含量( =0.65)均分别高于长白猪( =0.67, =0.62);Ⅰ类区域6种单倍型与免疫参数的多重比较表明,H2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分别显著高于H3和H5的值(P<0.05,P<0.01);H2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显著低于H3的值(P<0.05)。Ⅱ类区域的12种单倍型与免疫参数的多重比较表明,H1′的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差异显著低于H6′、H9′对应的值(P<0.05);H1′的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百分比显著低于单倍型H7′的值(P<0.05),极显著低于H6′、H9′和H11′的值(P<0.01);H6′的MCHC的数值显著低于H7′的值(P<0.05),极显著低于H1′、H11′的值(P<0.01);H9′的MCHC的值显著低于H1′、H7′和H11′的值(P<0.05);H9′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显著低于单倍型H1′、H6′和H11′的值(P<0.05),极显著低于H7′的值(P<0.01);H11′的单核细胞(monocytes,MONO)百分比显著低于H6′、H7′(P<0.05)和H1′的值(P<0.01),H6′、H7′和H9′的值分别显著低于H1′的值(P<0.05,P<0.01)。【结论】大白猪的SLA微卫星遗传多样性高于长白猪,SLA区域不同微卫星单倍型与免疫参数PDW、MCHC、RBC、MCV、LYM、MONO存在关联,这可进一步用于猪的健康指数的评价。
鸡突变型和未突变型Mx蛋白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傅德智, 孙敏, 郑蒙蒙, 高波, 张亚妮, 窦套存, 王克华, 李碧春, 孙怀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90-99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1
摘要
(
)
PDF
(6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鸡Mx蛋白第631位氨基酸变异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方法】用已经构建成功的中国狼山鸡Mx蛋白基因突变型pcDNA3.0-MMx和未突变型pcDNA3.0-Mx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鸡成纤维(CEF)细胞和鼠成纤维(NIH-3T3)细胞;利用RT-PCR检测突变型MMx基因和未突变型Mx基因的表达,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重组蛋白抗新城疫病毒(ND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的效果。【结果】诱变鸡Mx基因的表达重组蛋白可保护CEF细胞在孵育48 h内免受NDV的感染;转染突变型pcDNA3.0-MMx真核表达载体的NIH-3T3细胞在孵育60 h内亦未受到VSV的浸染;而转染未突变型pcDNA3.0-Mx真核表达载体的CEF和NIH-3T3细胞在24 h内均发生了病变。【结论】体外重组突变的Mx蛋白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延缓NDV和VSV感染的能力。
鹅β-防御素10基因的分离、鉴定与表达
周财源, 张名岳, 韩宗玺, 邵昱昊, 刘胜旺, 马得莹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999-100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2
摘要
(
)
PDF
(7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鹅的组织中克隆鹅β-防御素10(avian β-defensin 10,AvBD10)基因,通过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检测重组鹅AvBD10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鹅的肾脏组织中扩增鹅AvBD10基因。根据已发现的禽β-防御素和部分哺乳类动物β-防御素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应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对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进行鉴定。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 上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该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测定体外生物学活性。【结果】从鹅肾脏组织中克隆出了鹅AvBD10基因,该基因的cDNA大小为207 bp,编码68个氨基酸。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鸭AvBD10的同源性最高,达92.7%。通过对重组蛋白抗菌活性的检测发现,该蛋白对12种致病性细菌均具有较强抑菌作用,但在高盐离子浓度下活性减弱。并且重组蛋白不具有溶血的特性。【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了鹅AvBD10基因,原核表达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且不具有溶血特性。
研究简报
基于多重串联式PCR的基因碟片技术检测转基因作物
魏霜, 陈贞, 马骏, 白卫滨, 吴希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1010-101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3
摘要
(
)
PDF
(5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基于多重串联式PCR(multiplexed tandem PCR,MT-PCR)的基因碟片技术,并使之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大量、快速和稳定地检测。【方法】以转基因作物研究中常用的调控序列NOS终止子、FMV35S启动子及外源基因NPTⅡ、Cry1Ab、Cry1Ab/Ac、CP4-EPSPS、PAT和玉米内源基因IVR、棉花内源基因sad1、菜籽粕内源基因PEP为检测对象,针对每个基因设计内外2对引物,先进行一次循环数较少(10—20 cycles)的高通量多重PCR,以便在均匀地扩增各基因和调控序列的同时避免引物之间的竞争,然后利用巢式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基因和调控序列,最后根据扩增曲线和熔融曲线分析结果。【结果】该方法能够快速(<2 h)、高通量、准确地(>0.000292 ng)检测出棉花、玉米、大米、菜籽粕中的多种转基因成分,可以分辨出3种转基因物种,适合大批量检测。【结论】该方法适合转基因作物的高通量、定量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孕激素受体在雌性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的表达
吴卫妮, 任妮, 王红梅, 徐永平, 范洁, 王志豪, 明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1017-102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4
摘要
(
)
PDF
(35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肠系膜后神经节是否对孕激素具有反应性。【方法】试验选取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在肠系膜后神经节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孕激素受体阳性神经元在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广泛存在,强阳性产物存在于神经元胞核中,阳性产物存在于整个神经元胞体以及神经元核仁中。在神经节中神经纤维,微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出现了阳性产物。【结论】在雌山羊肠系膜后神经节中存在孕激素受体。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对农民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设施番茄生产为例
蔡金阳, 胡瑞法, 肖长坤, 王晓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5): 1023-103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05.025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对农民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用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农户设施番茄生产为例,通过对农民田间学校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对农民环境意识影响的净效果。【结果】目前条件下,北京市农民在番茄生产上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比例还不足20%。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使田间学校学员采用环境友好灌溉技术的比例比非田间学校村农户高14.7%,而采用环境友好施肥技术农户的比例比非田间学校村农户高8.3%。【结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在生产上较多地采用了环境友好型灌溉和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