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5-12-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无抗性选择标记转AP1基因抗病水稻新品系的选育
于恒秀,刘巧泉,王 玲,赵志鹏,徐 丽,黄奔立,龚志云,汤述翥,顾铭洪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373-2379 .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得无任何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抗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将克隆自甜椒的两亲性蛋白AP1基因与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HPT)分别构建位于同一农杆菌双元载体上的两个独立的T-DNA区中,并经农杆菌介导,将其导入江苏省推广的两个粳稻品种广陵香粳和武香粳9号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水稻植株。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AP1基因和HPT基因已同时导入受体基因组中,并从共转化植株的自交后代中筛选到了无HPT基因的转AP1基因水稻植株。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选育了多个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纯合转AP1基因水稻新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AP1基因水稻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与未转化对照相比有显著提高,部分转基因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未转化对照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曾祥艳,张增艳,杜丽璞,辛志勇,陈孝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380-2386 .
摘要
(
)
PDF
(2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 +Pm13 +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 +Pm13 +PmV +YrX +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 +Pm13 +YrX +Bdv2d 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 +PmV +YrX +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 +YrX +Bdv2、PmV +YrX +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小麦TaDREB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陈吉宝,景蕊莲,员海燕,卫波,昌小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387-2394 .
摘要
(
)
PDF
(4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aDREB1是一种转录因子,调控抗旱等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抗旱性不同的20份六倍体小麦和3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用直接测序法筛查TaDREB1基因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23份材料的38 038bp序列中发现了271个SNP和14个InDel,平均140 bp中有1个SNP,2 717 bp中有1个InDel。核苷酸多样性(Л)分析表明,小麦二倍体近缘种的Л值(0.02188)明显大于六倍体小麦的Л值(0.01029),说明该基因在二倍体种中的变异程度大于六倍体小麦,可能原因是六倍体小麦长期承受强大的人工选择压力。单倍型分析揭示了TaDRE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表型的相关性,但同时也发现在个别单倍型里既有抗旱型材料又有对水分比较敏感的材料,揭示了抗旱性的复杂性,说明仅用TaDREB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还不能完全解释抗旱性复杂的表现型。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耐逆性增强的高羊茅转基因植株
吴关庭,陈锦清,胡张华,郎春秀,陈笑芸,王伏林,金卫,夏英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395-2402 .
摘要
(
)
PDF
(4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改良草坪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耐逆性,以成熟种子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耐逆相关CBF1基因导入4个供试品种的基因组,经GUS染色、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验证,获得了112株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为0.92% ~2.87%,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试验表明,在高盐与高渗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生长优势,存活率极显著高于非转化对照植株,经低温、高温、干旱和高盐等逆境胁迫处理后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平均较对照植株低25% ~ 30%,证明转基因植株的耐逆性有所增强。考察发现,非胁迫条件下CBF1基因的组成型超表达使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剑叶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刘萍,郭文善,浦汉春,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03-2407 .
摘要
(
)
PDF
(1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人工气候室控温,研究弱筋小麦扬麦9号和中筋小麦扬麦12在灌浆最快时期(花后19~21 d)、温度(25℃、30℃、35℃、40℃)、大气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对剑叶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高温胁迫对中筋小麦扬麦12 SOD、CAT活性的伤害大于弱筋小麦扬麦9号,对扬麦9号POD活性的伤害大于扬麦12,扬麦12 MDA积累速率大于扬麦9号。高温胁迫导致千粒重下降。
冬小麦根系对水分胁迫期间和胁迫后效的响应
杨贵羽,罗远培,李保国,刘晓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08-2413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土壤水分胁迫期间和胁迫后效对植株根系生物量累积的影响,本文以冬小麦为对象,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结果对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胁迫期间和胁迫后效对根重的抑制量不同,主要受胁迫程度和胁迫持续时间的影响;在胁迫期间,不同水分处理的根重抑制量源于此期间的胁迫强度,且重度胁迫处理大于中度胁迫处理;在胁迫解除后,尽管胁迫后效对根重的影响仍表现在相应时段的胁迫强度上,但是短期胁迫处理大于长期胁迫,中度胁迫大于重度胁迫处理;分析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根系的受抑制状况,集中表现为在短期胁迫和长期中度胁迫处理中,根重抑制量主要归因于胁迫后效应作用下的胁迫强度;而长期重度胁迫处理对根的抑制量源于胁迫期间的胁迫强度。结合前期的成果可见,水分胁迫对根生长的影响是源于前一个生育期已形成的基础、此生育期的环境响应以及前一个生育期环境效应的滞后作用的综合结果。
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形成膨大的关系
王庆美,张立明,王振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14-2420 .
摘要
(
)
PDF
(4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块根形成和膨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块根形成前后和膨大高峰期,甘薯栽培种徐薯18和Minamiyutaka的ZR、DHZR、ABA、IAA和IPA含量均显著高于近缘野生种I.trifida(K12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块根日鲜重增长速率与ZR、DHZR和ABA的含量变化动态高度一致。块根形成前后及块根膨大中期和高峰期,块根干重与块根ABA、ZR和DHZR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IAA、iPA和GA4间无明显相关性。ZR、DHZR和ABA含量的高低,在不定根能否转化形成块根和块根膨大的速率方面起关键的作用。块根不同部位(顶部、中部和尾部以及外部、中部和内部)各种激素含量差异显著,块根的顶部激素含量最高、生理活性最强,内部和中部(ABA除外)也是各种激素含量高的部位。膨大前期大块根的ZR、DHZR、ABA及IAA含量显著高于小块根,膨大中期中等大小块根激素含量最高,膨大后期小块根的激素含量显著高于中等大小的块根和大块根。
烟草根系形态发育模拟模型
马新明,杨娟,熊淑萍,席磊,虎晓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21-2427 .
摘要
(
)
PDF
(4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烟草根系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拟技术,定量地描述了根系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烟草根系形态发育的数学模型。根据 "根箱法"测定的资料,确定了根系模型的相关参数;通过运行模型,以较少的参数实现了烟草根系数量、长度、根长指数和根长密度等指标的输出,为根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2003年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烟草根系一级、二级侧根根长及其数量、根长密度和根长指数等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540~0.9896,表明模型对烟草根系形态发育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植物保护
稻瘟菌株CH63和TH16杂交后代毒性变异及其无毒基因组成
王艳丽,KAYE Claudia,ADREIT Henri,MILLAZZO Joelle,郑小波,沈瑛,THARREAU Didier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28-2433 .
摘要
(
)
PDF
(2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两个稻瘟菌株CH63和TH16的杂交后代在36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遗传分析以及无毒基因组成的分析结果。78个子囊孢子菌株中呈现显著的致病性分离,共出现71种致病类型,在不同品种上分别出现1∶1、1∶3、3∶1、1∶7、1∶15和15∶1等的无毒性/毒性分离,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是一个或多个基因控制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菌株对不同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控制存在多种类型。菌株CH63对品种K 59(Pi-t)、中98-18、特特普、T 641、C 102 TTP(Pi-4)、C 101 TTP 6、E No.11、农虎6号、C 101 PKT(Pi-4a)、C 105 TTP-1(Pi-4)、中156 和中98-19分别持有1个无毒基因;对品种1461选、6392选、麻谷泰引1号、Lemont、宫崎7号、Vandana、长香稻、青珍8号和珍优3号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于品种草笛(Pi-k)、品种20中-1 、C 104 LAC(Pi-1)、C 103 TTP(Pi-1+1b)、K 3(Pi-kh)、梅雨明 (Pi-km)和东农363分别持有2个以上无毒基因;亲本菌株对于品种四丰43、珍龙13、C101LAC和20中-2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关东51、欧244持有2个以上的无毒基因,但因亲本菌株对品种的致病型一致,难以判断控制菌株对品种非亲和性的基因来源。
柑橘青、绿霉病高效拮抗菌34-9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龙超安,邓伯勋,何秀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34-2439 .
摘要
(
)
PDF
(5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柑橘园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柑橘青、绿霉病菌有强烈拮抗作用的酵母菌株(34-9),在活体及离体试验中其抑制病菌的作用均较强,在柑橘果实表面接种6 d未发病。其上清液和灭菌液对柑橘青、绿霉病菌没有抑制作用,初步断定该菌株不产生抗生素。经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检测,确定其为柠檬形克勒克酵母菌(Kloeckera apiculata)。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酵母菌株(34-9)对柑橘青、绿霉病菌直接作用,可观察到酵母菌株(34-9)紧紧包围柑橘青、绿霉病菌菌丝或附着吸附在柑橘青、绿霉病菌菌丝上,最终使柑橘青、绿霉病菌菌丝浓缩,菌丝畸形。
石榴枯萎病病害分级标准研究
邓吉,陆进,李健强,潘 俊,朱春雨,吴新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40-2445 .
摘要
(
)
PDF
(3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榴枯萎病是最新报道在云南蒙自近年来发生和危害日益加剧的一种新病害。作者在石榴盛花期和采收期进行了田间普查,同时以10个石榴园中包括健康和病害严重程度不同的总计240棵石榴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详实的采样、数据测定和数码照相记录,在病害危害症状归类、图象分析、数据统计与拟合、文献追踪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首次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并提出了石榴主干基部病斑总宽度与主干基部周长的宽度比R,并以该参数区分石榴枯萎病9级严重程度的病害分级标准。该分级标准的制定在石榴抗枯萎病品种选择和药剂防控病害田间效果评价等相关研究中具有参考应用的价值。
HarpinXoo诱导烟草过敏性细胞死亡的细胞及分子特征
刘爱新,李多川,王金生,董汉松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46-2450 .
摘要
(
)
PDF
(5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arpinXoo是水稻白叶枯病菌分泌的蛋白质,用harpinXoo注射烟草后20 h,可表现过敏性细胞死亡(hypersensitive cell death, HCD)。对harpinXoo诱导的烟草叶片用DNA特异染料(DAPI)染色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烟草细胞在harpinXoo诱导后不同时间表现明显的染色质浓缩;对诱导后的烟草DNA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诱导后12 h烟草DNA开始出现弥散的条带,24 h后弥散的小片段大量增加;定量RT-PCR检测发现,harpinXoo诱导的烟草HCD早期即有标志基因hin1和hsr203J的诱导表达。这些结果表明,harpinXoo诱导的烟草细胞死亡,是植物的一种主动反应,具有细胞编程死亡的重要特征。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张珺,吴孔明,林克剑,李火苟,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51-2456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丁艳锋,凌 励,苏祖芳,徐 茂,阙新华,王绍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57-2467 .
摘要
(
)
PDF
(4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斯坦福方程为理论基础,配合现有阶段性的、单项的定量测试方法,对水稻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理论的3个参数进行测定及验证,初步找到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按产量等级测定需氮量的新方法,形成把秸秆还田归为土壤氮素供应量的研究新思路,并发现氮素化肥前后分配比例对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研究解决了施氮总量及施氮量分配两个方面的精确定量技术问题,使精确定量施氮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同时为"3S"技术的应用提供知识支持。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水稻土CO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
陈义,吴春艳,水建国,王家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68-2473 .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浙江省黄岩水稻土上开展的26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促使土壤有机质持续增长,增长幅度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通过数学模拟,估算出每年施用猪厩肥16.5~49.5 t·ha-1相应释放CO2 10.04~21.61 t·ha-1·a-1。每年施入鲜猪厩肥16.5~49.5 t·ha-1则相应固定CO2 1.885~3.463 t·ha-1·a-1。为此,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削弱土壤碳释放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影响是可行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不同施肥土壤中细菌多样性
吴展才,余旭胜,徐源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74-2480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探讨在小白菜栽培时,分别添加果蔬加工废弃物生产的堆肥和化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利用扩增16S rRNA基因来比较微生物群落的技术,分离出所有群落DNA,再以此DNA为模板,以专一性引物扩增出16S rRNA基因(rDNA)。随后建立16S rDNA基因文库后,再以计算机仿真的方式,选出能将上述引物扩增的16S rDNA基因中间切割成片段长度范围集中的一组限制性内切酶--AciI、BstUI、和RsaI。结果表明,无施肥土壤与添加堆肥土壤中微生物较接近。无施肥、添加堆肥、添加化肥土壤三者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90、0.986和0.962;均匀度为0.979、0.977和0.931。
华北高寒区不同潜水位萝卜田耗水特性与覆膜效应研究
黄亚丽,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81-2485 .
摘要
(
)
PDF
(2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华北高寒区蔬菜雨养旱作生产,通过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潜水位水平及其地膜覆盖的萝卜田耗水量与耗水组成,菜田耗水的时空特征及覆膜的水分产量效应。结果表明,3 m以下潜水对菜田耗水极少贡献;2 m与1 m潜水位菜田潜蒸水可有25.79 mm与71.78 mm,对萝卜旱作生产具重要作用。萝卜田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2.94 ~3.41 mm·d-1 ,30~60 cm土层是主要供水层次。覆膜萝卜田,较裸地水分蒸失减少15.51~39.1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0.00%~81.70%。地膜在萝卜生育期间"前保后供"的土体水分调节效应,成为旱区农作水分时序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
高分子吸水树脂对果树增产保墒的影响
韩玉国,杨培岭,徐磊,刘洪禄,毕勇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86-2491 .
摘要
(
)
PDF
(5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两年来对高分子吸水树脂在果树生长上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其与黄腐酸类产品配合施用情况下,对土壤墒情、果实生长、果实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分子吸水树脂可提高土壤墒情、加速果实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同时对叶片光合作用也有提高作用。平均年增产2 957~3 766 kg·ha-1,年均增加利润3 417~4 394元/ha。
园艺
黄瓜发芽期耐冷性与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
逯明辉,李晓明,陈劲枫,陈龙正,钱春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92-2495 .
摘要
(
)
PDF
(2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15℃低温诱导,采用cDNA-AFLP技术从耐冷性强的黄瓜品种长春密刺中分离到一条特异片段,该片段在耐冷性弱的北京截头中不能被诱导,命名为cctr132。将cctr132回收测序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用blastx和blsatp程序在NCBI 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相似性比对,结果发现cctr132与水稻推测的类赖氨酸脱羧酶蛋白同源性为88.37%,相似性为100%,并且在CCTR132中检测到了赖氨酸脱羧酶家族推测的保守结构域PGGXGTXXE,说明黄瓜发芽期耐冷性与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有关。
长寿沙田柚Ri T-DNA转型根优化培养体系研究
杨晓红,孙中海,仝瑞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96-2501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了长寿沙田柚不同外植体在光、暗条件下进行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试验,建立了长寿沙田柚Ri T-DNA转型根优化培养体系,该体系为:用对数期的发根农杆菌A4菌株感染活化胚中单片子叶的创伤腹面,25℃±2℃暗培养25~30 d,多数子叶上发出转型根(毛状根),遗传转化率达(83±11)%。继代脱菌5代后获得无菌转型根。外植体活化采用MT培养基,继代脱菌培养采用MS培养基。采用这个体系获得了大量激素自主的长寿沙田柚Ri T-DNA转型根。获得的新鲜转型根白色,长1.14±0.07 cm,粗0.73±0.04 mm,负向地性生长。
北海道黄杨下胚轴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尚爱芹,蔡汉,闫晓洁,胡海姿,赵梁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02-2507 .
摘要
(
)
PDF
(3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Cu zhi')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以MS和B5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KT)及生长素(NAA,IBA)诱导下胚轴直接再生不定芽。结果表明,不定芽未经过愈伤组织而直接产生于下胚轴的表皮或近表皮等表层细胞;不同的激素浓度和组合以及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定芽的分化有影响;下胚轴的不同部位不定芽的分化能力差异显著。适宜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体系为MS+1.5 mg·L-16-BA+0.05 mg·L-1NAA,最佳外植体为靠近子叶端的下胚轴部分,其分化率最高达63.64%;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2 mg·L-1NAA,增殖系数为3~5;1/2MS+1.0 mg·L-1IBA+100 mg·L-1活性炭适于再生幼苗的生根,生根苗经移栽成活。
双低菜籽脱皮冷榨膨化新工艺的研究
李文林,黄凤洪,黄庆德,钮琰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08-2514 .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菜籽脱皮分离系统、双螺旋榨油机、高含油料挤压膨化机组装集成,形成了双低菜籽脱皮冷榨膨化新工艺,分析了新工艺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新工艺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等突出特点。其生产成本为每吨142.85元,比预榨浸出工艺节约生产成本近20%;冷榨油达到国家二级菜籽油标准;浸出粕粗蛋白质含量达46%以上,达到一级饲料用低硫甙菜粕标准。脱皮冷榨膨化新工艺实现了双低菜籽的高效加工,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不同能量摄入对奶牛肝脏PC和PEPC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李红梅,李艳飞,夏成,徐闯,牛淑玲,王哲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15-2519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目的在于观测干奶期不同能量摄入对围产期健康奶牛肝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健康围产期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于产前第28天分别饲喂奶牛标准日粮(能量摄入100%组)、标准日粮增加20%日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日粮减少20%日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标准的产奶日粮,至产后第56天结束。使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分别于-28 d、-14 d、+1 d、+14 d、+28 d、+56 d采集的奶牛肝脏活体样品中PC和PEPCK mRNA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PC mRNA丰度在产前28 d~产后56 d,低能组奶牛最高;PEPCK mRNA丰度在产后1 d~14 d低能组奶牛降低,产前28 d~14 d和产后28 d~56 d低能组奶牛最高。说明干奶期低能饲喂奶牛,可以增强围产期奶牛的肝糖异生能力。
秦川牛及其杂种牛POU1F1基因多态与生长性能相关性
刘波,陈宏,蓝贤勇,雷初朝,张志清,张润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20-2525 .
摘要
(
)
PDF
(3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首次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相同季节4月(±10 d)龄纯种秦川牛(QQ)及杂种牛秦安(AQ)、秦德(DQ)、秦利(LQ) 4个群体164个个体POU1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QQ及AQ、DQ、LQ群体POU1F1-HinfI基因座的451 bp 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HinfI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分别为:0.232/0.768、0.333/0.667、0.178/0.822和0.181/0.819,且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4个群体POU1F1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群体内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P<0.05),即BB、AB>AA(P<0.05),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但在体长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宜作为体长指标候选基因。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相应地B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
猪SLA-DQA一个新SNP的发现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
彭勇波,李 奎,樊 斌,余 梅,朱猛进,熊统安,彭中镇,刘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26-2530 .
摘要
(
)
PDF
(2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RFLP方法对新发现的一引起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读码框第722位碱基)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DQA基因作为影响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经在6个中国地方猪种及大白猪中PCR-RFLP检测,发现除小梅山和大白猪外,其它几个猪种均存在多态性,同时对6个地方猪种间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进行了χ2检验。在通城猪、长白猪、大白猪及其三元杂种猪长大通和达长通猪中检测了该位点的基因型,并运用GLM进行基因型与生长、胴体性状间关联分析,发现该SNP位点与平均背膘厚、6-7肋间背膘厚存在显著相关(P<0.05),与胸腰椎间背膘厚也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与内脂率、眼肌高、肌肉失水率亦存在显著相关(P<0.05),但未发现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
猪排泄物中替米考星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李存,沈建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31-2535 .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排泄物用乙腈和磷酸二氢钾缓冲液提取,C18 SPE柱净化,甲醇-乙腈-乙酸铵溶液洗脱,紫外检测器290 nm处检测,成功建立了猪排泄物中替米考星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尿液、粪便中替米考星的定量限分别为0.025 ?g·ml-1和0.05 ?g·g-1,检测限分别为0.0125 ?g·ml-1和0.025 ?g·g-1。尿液在0.025 ?g·ml-1~2.0 ?g·ml-1添加范围内,回收率在83.4%~95.7%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6.6%~8.9%之间,日间变异系数在6.4%~9.3%之间;粪便在0.05 ?g·g-1~5.0 ?g·g-1添加范围内,回收率在58.8%~73.9%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8.7%~12.4%之间,日间变异系数在9.4%~16.5%之间。本方法检测限低,分析简便、准确,符合相关研究的要求。
肉鸡心脏热应激损伤和热休克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相关性
孙培明,鲍恩东,王志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36-2541 .
摘要
(
)
PDF
(5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光光度计、组织病理学和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技术,研究肉鸡心脏热应激损伤和热休克蛋白mRNA 变化的相关性。试验结果显示,热应激过程中肌酸激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呈现波动性变化,肌酸激酶的变化更明显;心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肌纤维变性和坏死;热应激过程中HSC70 mRNA也呈现波动性变化,而 HSP70 mRNA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结果提示,HSC70 mRNA与肌酸激酶活性变化呈现一定负相关,HSC70有可能作为心脏热应激损伤的标志物。
珍贵绢丝昆虫天蚕FXPRLamide家族神经肽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魏兆军,赵 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42-2548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Zooblotting、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天蚕的DH、PBAN等FXPRLamide家族神经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标记的蓖麻蚕的DH-PBAN cDNA片断能够与天蚕、樟蚕、柳蚕和棉铃虫的基因组DNA结合。这证明了天蚕可能存在FXPRLamide家族神经肽中的DH-PBAN基因;天蚕的咽下神经节中FXPRLamide神经肽含量最高,咽下神经节有三簇细胞合成FXPRLamide神经肽,在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也有明显的阳性细胞;天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中FXPRLamide神经肽含量比较稳定,化蛹前含量升高,蛹期含量降低。上述结果证明天蚕含有DH、PBAN等FXPRLamide家族神经肽,其对天蚕的滞育和性信息素合成等的调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简报
粳稻品种SSR多态性检出率的分析
鲍根良,富田桂,小林麻子,骆荣挺,张小明,王俊敏,叶胜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49-2554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95对SSR引物测得多态性检出率:日本近缘品种(粳型)间为11.12%,日本近缘品种与意大利品种(粳型)间、与美国品种(籼型)间及与菲律宾品种(籼型)间分别为17.58%、20.80%和38.62%,显示相同粳稻生态型品种间多态性检出率低于不同生态型品种间,而相同粳稻生态型内,日本近缘品种间的多态性检出率更低。在日本近缘品种中,不同品种间多态性检出率差异较大,其变幅为3.79~15.95%。此外,不同染色体间引物的多态性检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10染色体的供试引物多态性检出率无论在不同生态型品种间或相同生态型品种间均最低。
利用RAMP和ISSR标记分析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侯永翠,颜泽洪,兰秀锦,魏育明,郑有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55-2565 .
摘要
(
)
PDF
(8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MP和ISSR两种标记分别对60份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标记都能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ISSR标记多态性又高于RAMP标记。在RAMP分析中,每个引物可扩增出1~10条DNA片段,平均为5.27条;22个RAMP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98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84.48%;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277;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0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551~0.965,平均值为0.830。在ISSR分析中,每个引物可获得1~10条DNA片段,平均为5.95条;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片段,其中11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PPB)为98.23%;平均多态信息量(PIC)为0.427;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03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203~0.931,平均达0.676。聚类分析表明,两种标记都能将供试材料完全区分开,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异。Mantel检测表明,这两种标记极显著相关(r = 0.346, t = 2.808)。
决明属牧草60Co-γ射线辐射后代的若干特性研究
翁伯琦,徐国忠,郑向丽,应朝阳,黄毅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66-2570 .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6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豆科决明属5个牧草品种的种子,通过M1~M3代田间试验观察和筛选,选取5个变异株系后代进行M4代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其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2219、86134、92985辐射后代生物量分别比原种增加10.4%、42.8%、20.74%,植株的氨基酸营养成分也呈现较大程度的变化。RAPD分析表明,辐射后代与原种的DNA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
发根力作为栽培稻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周广生,崔克辉,靳德明,曹凑贵,徐才国,骆炳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71-2576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栽培稻抗旱育种过程中,对不同材料苗期进行抗旱性鉴定可对众多的种质资源或育种过程中大量的早代材料进行抗旱性的初步、简单快速鉴定,从而可以提高选择效率,加快抗旱育种进程。因此,鉴定指标的选择尤为关键。本研究表明,在25%(w/v)PEG条件下,新根总长、新根数、新根干重等3个发根力指标的降幅与不同栽培稻品种苗期的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该指标测定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大量材料苗期的抗旱性鉴定。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苎麻茎秆抗倒伏性的影响
曾维爱,谭济才,崔国贤,罗中钦,肖红松,黄艳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577-2581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赤霉素、烯效唑和抑芽敏对苎麻茎秆抗倒伏性及其抗倒指数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Y=87.10-9.03X1+8.30X2 -9.41X12-12.25X32。经模拟选优得出,当赤霉素取14.29 mg·kg-1,烯效唑取20.00 mg·kg-1,抑芽敏取357.00 mg·kg-1时,抗倒指数达最大值103.23 g·mm-1,这个方程可作为反馈试验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