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28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1995-11-20
无栏目
1995年 增刊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0-0 .
摘要
(
)
PDF
(1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矿质营养育种的研究进展
陈化榜,李振声,李继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6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养分胁迫是全球性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育种手段,改良植物的矿质营养遗传特性,使其能活化和利用被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变无效态为有效态,以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一条可行的途径。随着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一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矿质营养育种的发展历史、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高效益、低投入、少污染的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措施及理论依据。
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叶片中IAA-ox和Cpox的研究
何之常,徐乃瑜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7-13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C-型、Mt#+2型、G-型的3种细胞质类型的4种雄性不育系材料,以保持系中国春为对照,研究它们拔节期叶片中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x)和阳离子过氧化物酶(Cationic peroxidase,Cpox)活性及其同工酶谱的特征。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叶片中吲哚乙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保持系中国春,且吲哚乙酸氧化酶和阳离子过氧化物酶酶谱带型在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与对照中国春相比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不育系的酶带弱于保持系。而阴离子过氧化物酶(Anionic peroxidase ,Apox)的同工酶谱带数未见到明显的差异。这反映出吲哚乙酸氧化酶和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在小麦雄性败育过程中可能比阴离子过氧化物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小麦光合作用的遗传和改良潜力的初步研究
胡延吉,赵檀方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4-21 .
摘要
(
)
PDF
(2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变异系数及相对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果较好,有较大的改良潜力。它们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F#-1代杂种优势出现低于低亲、超过双亲均值、超高亲等多种类型。参试品种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有明显差别。在株型改良的基础上,依靠提高光合速率以进一步增加品种产量,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要广泛筛选高光效种质资源。根据亲本的表现、性状的遗传特点及配合力选配组合,有可能培育出综合性状好的高光效新品种。
小麦遗传资源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面包烘烤品质关系的研究
毛沛,李宗智,卢少源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22-27 .
摘要
(
)
PDF
(2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历经3年,对利用SDS-PAGE技术分析的5071份小麦遗传资源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面包烘烤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亚基组合共118种。在中国材料中发现90种,其中所含优质亚基5+10的比例只有国外材料的1/3。在部分品种中发现2、5、8、10、12等亚基单独出现,另在一个品种Glu-B#-1位点上发现一种新亚基组合6+9。依据各亚基对泽伦尼沉降值、粉质仪评价值及面包评分3个性状的效应值制定了新的Glu-1品质评分系统,它可解释中国小麦面包烘烤品质变异的48%~78%。
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
雷振生,林作楫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28-33 .
摘要
(
)
PDF
(2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建国以来河南省小麦历次品种更换中产量及有关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换,产量潜力递增,同时产量结构发生改变。早期品种穗数较多,而现代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所增加,但收获指数的增长幅度显著大于生物产量。随着品种演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植株结构朝着增大株高构成指数方向演变。该地区今后的育种方向应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而增加每穗粒数则应主要从增加结实小穗数着手;同时应在较高生物量的基础上,在早代针对收获指数进行选择。另外,还提出了高产品种应具有的合理株型结构及其生理指标。
同源四倍体荞麦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魏益民,张国权,Sietz,W.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34-40 .
摘要
(
)
PDF
(2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3种荞麦籽粒和面粉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同源四倍体甜荞榆荞1号籽粒明显大于原二倍体牡丹荞和苦荞榆荞6-21,但单粒重的变幅也增大。不同的磨粉方法和面粉细度可以使面粉的化学成分以及营养和利用价值产生较大的差异。同源四倍体和原二倍体荞麦以及苦荞在蛋白质、氨基酸、灰分、矿物质、粗纤维含量上没有明显不同。荞麦面粉的氨基酸、灰分、矿物质、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小麦面粉。荞麦面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阻力也均高于小麦面粉。
籼粳亚种间杂交花培育种及其遗传效应研究
李竹英,邢祖颐,袁龙江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41-48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两个籼粳交组合的F#-1、F#-2、B#-1F#-1及亲本进行花药培养力和后代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⑴籼粳交花药培养力与亲本呈正相关,单交、回交及各世代培养力顺序为:B#-1F#-1>F#-2>F#-1;⑵籼粳交花培产生的二倍体花粉植株约86%是纯合的;花培后代不仅具有与相应常规后代同样丰富的遗传类型,而且使某些隐性基因在早代得以充分表达;⑶统计分析了花培与常规后代各主要性状的差异,其中B#-1F#-1H#-2较B#-1F#-2、F#-2H#-2较F#-3结实率均显著提高,且同一组合的B#-1F#-1H#-2较F#-2H#-2结实率高。总之,花药培养为籼粳交育种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途径。初步明确利用籼粳交选育粳稻新品种时,应以粳稻作轮回亲本,从B#-1F#-1或B#-2F#-1中选株进行花培效果较佳。
“七五”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分析及育种展望
杨仕华,熊振民,陈志谦,蔡国海,谢芙贤,张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49-55 .
摘要
(
)
PDF
(2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七五”早中熟早籼、中熟早籼、中籼、晚籼和晚粳参试品种平均相对产量(以对照品种绝对产量为100)分别为102.5、105.3、96.0、97.7和103.0。与“六五”相比,平均相对产量早中熟早籼、中熟早籼和中籼分别提高5.9、4.2和4.8,达显著水平;晚粳提高2.2,不显著;晚籼降低9.7,达极显著水平。在比对照增产显著的品种中,早中熟早籼和中熟早籼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适应性,中籼适应性较好,稳产性欠佳。晚籼和晚粳则稳产性较好,适应性欠佳。在产量性状方面,每穗实粒数增加是增产的最主要因素。早籼(早中熟早籼+中熟早籼)、中籼、晚籼和晚粳对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具单抗以上品种比率分别为42.4%、77.3%、72.7%和77.8%,分别比“六五”增加22.4%、23.5%、27.2%和22.2%。早籼、中籼、晚籼和晚粳稻米品质性状平均达标率分别为36.7%、43.1%、54.0%和77.8%,与“六五”相比未见明显改善。
分子标记与QTL之间重组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及通用程序设计
徐云碧,申宗坦,陈英,朱立煌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56-60 .
摘要
(
)
PDF
(1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描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作图的统计方法——单个遗传标记与QTL之间重组率的最大似然估计法,并将LOD值与似然比检验相结合,应用于重组率估值及连锁强度的显著性检验。编写了可在微型机上运行,适合于F#-2、DH、BC等群体QTL作图的通用计算机程序,并提供了水稻广亲和基因及与生育期有关的QTL作图的应用实例。
我国低酚棉研究进展
房卫平,吴中道,吴耀芳,彭伟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61-69 .
摘要
(
)
PDF
(3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自1973年开始研究低酚棉,已培育出豫棉2号、6号,中棉13号、18号,湘棉11号、13号,浙棉9号,皖棉5号,辽棉11号,新陆早1号、3号,新陆中2号等十几个低酚棉品种。这些品种棉仁游离棉酚含量均低于国际卫生标准(0.02%~0.04%),皮棉产量相当于当地有酚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优质棉指标,并且多数品种高抗枯萎、耐黄萎,棉仁蛋白质含量40%左右,脂肪含量35%左右。研究还认为,棉蚜、棉红蜘蛛对低酚棉的危害比有酚棉轻,棉铃虫、地老虎、造桥虫等对低酚棉和有酚棉的危害无明显差异,棉盲椿蟓、棉蓟马对低酚棉的危害比有酚棉重。1993年全国种植低酚棉10万多公顷。各地对低酚棉副产品的饲料、食品、医药等用途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有关低酚棉的基础研究,并获有益进展。
大豆地方品种种质保持中适宜样本容量的研究
章元明,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70-75 .
摘要
(
)
PDF
(2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大豆的绿种皮品种作为标记基因型与黄种皮品种合成具有不同频率的混合群体,以模仿大豆群体种质。通过田间试验和蒙特卡罗计算机模拟,研究标记基因型频率的抽样变异和群体种质保持的适宜样本容量。所用统计指标为稀少基因型频率的标准差、95%置信下限及丢失频率。大豆播种样本容量264-330粒,种植行长3.33m,4~5行,相应田间株数150~200,可以权衡既保持大豆群体种质又节省繁殖工作量。群体种质繁殖次数增加或持续发生混杂均将增加稀少基因型丢失的可能,因而改善贮存条件、减少繁殖次数、避免混杂也是群体种质保持的重要措施。
不同类型大豆双列杂交遗传参数分析
杨琪,王金陵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76-80 .
摘要
(
)
PDF
(2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秣食豆类型、早期种植的无限类型和新推广的亚有限类型大豆,采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15个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主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大部分植株形态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是可以用加性-显性模型加以描述的。部分品质性状和形态性状的基因作用以加性为主,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中非加性超过加性。不同类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显性、隐性基因分析表明,秣食豆种质含有较多增加株高、节数、分枝数、主要产量性状和减少百粒重、收获指数的显性基因;亚有限类型大豆含有较多增加百粒重、收获指数和减少株高、节数、分枝数等性状的隐性基因。
我国甜菜杂交种的遗传基础
张春来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81-89 .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甜菜育种工作已实现了由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到杂种优势育种的过渡,育成了一批多粒型的含糖高、抗病性强的杂交种;培育雄性不育、多倍体的单粒型杂交种仍是育种的趋势。杂交种亲本系的利用更趋集中,范育1号8-8、334、双丰1号(K. Bus. CLR)、双丰8号[K .Bus. P×US#-(215×216)]和工农202A(KW. Ems)等优良品种组配的杂交种占育成杂交种的18.6%、14.0%、14.0%、9.3%和7.0%,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我国甜菜杂交种亲本系的主要来源是,已育成优良品种的选择和杂交改良,诱变四倍体品系和回交转育雄性不育系。文中对拓宽甜菜杂交种遗传基础和培育丰产兼高糖型杂交种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杂交水稻种子活力与田间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
颜启传,李稳香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90-98 .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以杂交水稻汕优6号新种子、不同年份产的自然老化陈种子和具有相应发芽能力的人工老化种子为材料,就杂交水稻种子活力与田间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低温库贮藏陈种子的利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子活力与种子批增产潜力的关系。结果发现,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活力与田间生产性能存在本质的差异。自然老化种子总体修复功能比人工老化种子弱,且植株变矮,生育期缩短,产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而相应降低,而人工老化种子则没有这种表现。还发现,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种子各项活力指标与田间早期生产性能具有较好的相关,而人工老化种子活力指标中呼吸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产量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从综合指标分析,低温库贮存的一年陈种子仍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SOD模型化合物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扶惠华,田廷亮,廖展如,石巨恩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99-103 .
摘要
(
)
PDF
(2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7.87μmol·L#+(-1)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SODMC)浸种72h,并于低温胁迫前24h喷洒幼苗1次,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幼苗对5±1℃低温的抵抗力,促进低温胁迫后在25/18℃(昼/夜)下的恢复生长。经处理的幼苗存活率提高21.6%;幼苗高度、根长和根数均高于对照。SODMC还能有效地减轻低温胁迫对细胞膜系统的损伤,降低相对电导率;维持体内较高的SOD和CAT,较低的POX活性。SODMC还具有一定的保绿作用。
水稻叶片氮素营养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吴良欢,陈峰,方萍,陶勤南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04-107 .
摘要
(
)
PDF
(1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盆栽条件下从叶绿体密度、基粒结构、光合色素、气孔导度四方面定量研究了水稻叶片氮素营养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剑叶净光合速率随含氮量增加而提高,其原因为叶绿体数目、表面积密度(S#-v)和体积密度(V#-v)增加,以致光合场所增加,且叶绿体与外界能量、物质的交换界面扩大;基粒直径扩大、基粒类囊体变厚、垛叠数增多,致使基粒圆柱体表面积及体积剧增,而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即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叶绿体光合能力;叶片气孔导度上升,二氧化碳供应充足,使叶绿体光合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不同类型大豆干物质及氮的动态变化研究
杨琪,王金陵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08-114 .
摘要
(
)
PDF
(2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合丰25(亚有限)、荆山朴(无限)和绿秣食豆(半野生)3种不同类型大豆干物质及氮的积累和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合丰25在整个生育期间茎叶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小,但后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向籽粒转移效率高,因而收获指数最高。绿秣食豆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供试材料中最高,但其叶部干物质积累比例过大,收获指数最低。荆山朴居中。无论何种品种类型及生态条件,大豆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有随着肥力水平提高,相关系数降低的趋势。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条件下,大豆经济产量与粒茎比、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肥力水平中等及瘠薄土壤条件下,大豆经济产量与非经济器官重呈显著正相关。
黑龙江省大豆种子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生态区划
张国栋,王金陵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15-121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划分化学品质生态区的6条依据:⑴化学品质的变异及其地理分布;⑵化学品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⑶自然地理状况;⑷土壤类型及其肥力要素;⑸气候条件;⑹大豆在商品贸易和利用方面的动向。在试验的基础上将黑龙江省划分为5大蛋白质、油分生态区,初步探讨了蛋白质、油分含量生态地理分布的机制。建议在黑龙江省中西部黑土带和东部平原建立对前苏联和东欧出口及供国内制油的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在西部和南部建立对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及供国内副食品加工用的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
新兴优质高档蔬菜的发展及应注意的问题
王德槟,张德纯,王小琴,李先珍,马宾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22-125 .
摘要
(
)
PDF
(1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稀特蔬菜、芽类蔬菜、野生蔬菜等新兴优质高档蔬菜悄然兴起的社会背景、生产发展概况以及它们的种类、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淹水胁迫对烤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宫长荣,汪耀富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26-130 .
摘要
(
)
PDF
(1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NC89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淹水胁迫对烤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淹水胁迫下烤烟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水势(ψw)、蒸腾强度、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而叶片气孔阻力(γs)、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表明上述指标对淹水胁迫的反应较为敏感,而且淹水对烤烟植株的伤害似乎与烟株体内活性氧代谢失调有关。
泥河沟土地利用动态的遥感研究
全志杰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31-136 .
摘要
(
)
PDF
(2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淳化县泥河流域为试验区,利用不同时期航空像片为主要信息源,编制各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一种新的图种—土地利用动态图,量算动态变化资源数据,进而进行该区域土地资源动态分析,并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土地利用趋势进行了预测。
中国六省土壤中大豆根瘤菌血清类群及其分布的研究
江木兰,张学江,宋玉萍,胡小加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37-142 .
摘要
(
)
PDF
(2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从湖北、湖南等6个省的5种土壤、13个大豆品种(次)分离、鉴定出800多株快(Rhizobium fredii)、慢(Bradyrhizobium japonicum)生大豆根瘤菌。快生根瘤菌在其中的4个地区出现,分离频率为0~56.5%。我国土壤中的快生大豆根瘤菌主要是USDA217、2048、DE1611、2120、2077等血清型。6个大豆栽培地区都分离到慢生大豆根瘤菌,113-2/C224/005、USDA110、LL120、005、C224血清型菌株是优势的群体。此项研究为大豆根瘤菌剂的田间应用和大豆遗传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验材料。
夏大豆高产群体与施肥量分析及超高产栽培研究
李永孝,李增禄,李佩珽,赵经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43-149 .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不同类型的3个夏大豆品种,研究了施肥量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齐丰84适宜大密度高肥水栽培,7517-88和齐丰850适宜稀植高肥水栽培。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齐丰84公顷株数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百粒重次之,株粒数最小;7517-88百粒重直接贡献最大,株粒数次之,公顷株数最小;齐丰850株粒数对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百粒重次之,公顷株数最小。通过试验提出了3个品种超高产(4500kg/hm#+2)栽培措施。
陆地棉抗性细胞系耐枯萎病菌毒素的生化机制研究
张献龙,姚明镜,刘金兰,孙济中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50-156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毒素,从经诱变的珂字棉201愈伤组织中筛选出了一些耐毒细胞系T#-(10-1)、T#-(10-43)、T#-(10-28)、T#-(10-45)、N#-3T#-(10-11)、N#-3T#-(10-12)、ET#-(10-4)、T#-(10-4)对耐毒素细胞系进行了与抗病有关的一些生化物质分析。毒素处理2d后,耐毒细胞系的还原性糖、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质、单宁、棉酚及一些氨基酸的含量均比毒素处理前有明显增加,而对照细胞系则相反。毒素处理前后生化物质的变化,说明耐毒细胞系的耐毒性是由于受毒素侵害时一些化学保护性物质迅速提高所致。
解决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问题的技术思路
王加启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57-161 .
摘要
(
)
PDF
(2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国情提出了建立反刍动物蛋白质补充料生产体系的构思。节约植物蛋白质资源和开发利用非蛋白氮饲料资源是该体系的核心内容;脲酶抑制剂技术、氨基酸保护技术和添加剂技术是该体系的关键技术。
猪体外成熟、受精卵的体外培养研究
吴光明,秦鹏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62-166 .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自己改良的发育培养基使3.9%~20.1%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卵在体外发育越过了4-细胞阻滞期,到达8~16-细胞期,个别发育到桑椹期;培养中还观察到葡萄糖对猪胚胎的体外发育没有抑制的作用,说明葡萄糖不是猪胚胎体外培养中出现阻滞的原因;在培养基中添加pFF可促进猪胚胎体外发育,使发育至8~16-细胞期的胚胎率从3.9%(6/154)提高到10.2%(12/118)。
日粮磷和锰水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齐广海,林济华,王和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67-170 .
摘要
(
)
PDF
(1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果表明:0~3周龄,提高日粮有效磷水平,日增重提高,耗料量增加(P<0.05),以0.75%有效磷水平最高。3~6周龄,提高日粮有效磷水平对日增重和耗料量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以0.55%有效磷水平最高。日粮锰由100mg/kg提高到200mg/kg时,3~6周龄日增重和耗料量降低(P<0.05),但对0~3周龄的增重和耗料量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有效磷与锰的互作对0~3周龄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日粮有效磷水平提高,腿病增加,以0.75%/0.70%最为严重(P<0.01);本试验日粮锰水平的提高及其与有效磷的互作对腿病无显著影响(P>0.05)。
生长豁鹅对富含纤维饲料利用率的研究
杨曙明,杨忠源,张甫山,时建中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71-176 .
摘要
(
)
PDF
(2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日粮粗纤维水平对生长豁鹅的日增重、饲料报酬、屠体性能及蛋白质、能量代谢率和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豁鹅的生产性能随日粮粗纤维(CF)水平上升均有所下降,但不同来源、不同水平粗纤维影响程度不同。日粮苜蓿粉添加0%、15%、25%(CF水平以5%到11.7%)时,生产性能不降但差异不显著,而且以基础日粮计算的饲料报酬提高10.8%、8.0%。当添加35%(CF水平为14.5%)时,生产性能显著下降。日粮中甜菜渣添加0%、15%、25%(CF水平仅为7.25%、8.82%),就显著地阻碍鹅的生长。代谢试验证实,日粮CF水平上升,代谢能摄入量下降,是造成鹅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生长豁鹅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随日粮CF水平呈双曲线型上升,实测CF消化率在8.92% ~ 25.38%范围内。日粮代谢能浓度随CF水平上升而下降,蛋白质代谢率与日粮CF水平的相关性不一致。
小型猪脊髓灰质内动脉构筑学研究
路广会,李谦正,陈耀星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77-183 .
摘要
(
)
PDF
(3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血管铸型法制作出小型猪脊髓动脉明胶墨汁铸型15例。冬青油透明后作连续横切、纵切和额切切片.解剖镜观察结果:供应脊髓灰质内动脉除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腹侧动脉分支外,还有周缘支的穿质支,包括背连合动脉、背角内侧动脉、背角外侧动脉、中间外侧动脉、腹角外侧动脉、腹角腹侧动脉、腹角内侧动脉和中间内侧动脉等。发现在中央管两侧存在串连沟连合动脉的中央管旁动脉。证明脊髓灰质内各动脉与相邻动脉吻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动脉网络。认为这一结果对临床治疗脊髓供血障碍性截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家兔黄艾美耳球虫活虫苗免疫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张龙现,林昆华,杨汉春,殷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83-189 .
摘要
(
)
PDF
(2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建立的ELISA成功地检测了家兔黄艾美耳球虫活虫苗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在首免15d可检测到血清IgG抗体,首免25d左右血清IgG抗体达到高峰值,二免30~35d左右又测到一个高峰值。攻虫后血清IgG抗体明显升高;重复免疫所诱发的血清抗体IgG水平明显高于一次免疫所诱发的血清抗体IgG水平;但是血清IgG水平与保护率无相关性。孢子化的可溶性卵囊抗原同非孢子化的可溶性卵囊抗原比较测定结果表明,卵囊制作抗原方便易行,孢子化卵囊的抗原性更强,孢子化卵囊的可溶性抗原更适于作为ELISA包被抗原。
用微型猪测定氨基酸消化率的生物学试验研究
张宏福,张子仪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90-197 .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回肠末端食糜取样评定猪饲料氨基酸生物学效价是近年来被普遍公认的方案。但如何制作耐受力强、可利用期限长的荷术猪是该方案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本试验研究了回-直肠吻合五指山微型猪和长白猪对三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6%、13.5%和20.6%的D#-1、D#-2、D#-3半纯合日粮的干物质和氨基酸消化率和对两组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0%和8.0%的NF#-1、NF#-2纯合无氮日粮的干物质消化率和内源氨基酸的排泄量,为制定氨基酸生物学效价评定研究方案中荷术猪的选择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⑴回-直肠吻合五指山微型猪较长白猪对D#-1、D#-2、D#-3半纯合日粮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低2.9(P<0.05)、5.0(P<0.05)和5.3(P<0.05)个百分点,对NF#-1、NF#-2纯合无氮日粮的干物质表观代谢率低3.0(P<0.05)和5.6(P<0.01)个百分点;⑵回-直肠吻合五指山微型猪较长白猪对D#-1、D#-2、D#-3半纯合日粮中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分别低2.2~3.1(P<0.01)个和1.6 ~2.1(P<0.05)个百分点;前者较后者对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低0.3~8.6个百分点;⑶回-直肠吻合五指山微型猪与长白猪间内源氨基酸排泄量基本无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证明五指山微型猪较长白猪对氨基酸消化率低。因此,用微型猪评定猪饲料氨基酸生物学效价时,其测值应作适当校正。
火鸡隐孢子虫内生发育超微结构的研究
查红波,蒋金书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198-204 .
摘要
(
)
PDF
(4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鸡隐孢子虫各期虫体均寄生于粘膜上皮微绒毛包围融合所形成的带虫空泡之中。在虫体和宿主细胞质接触处,宿主细胞形成致密带,虫体表膜反复折迭形成营养器。由子孢子或裂殖子发育而来的滋养体,经核分裂、外生形成含有8个裂殖子的裂殖体,裂殖子具有膜下微管。小配子体成熟后含有16个小配子。大配子体发育分3期,中期含有成囊体Ⅱ、Ⅰ和支链淀粉。大配子含有大配子物质,发育为折光体,大配子成熟。受精后合子的成囊体碎裂,形成二层卵囊壁。卵囊于带虫空泡中孢子化,形成4个子孢子和1个残体。在虫体各发育阶段均未见到线粒体和微孔。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火鸡隐孢子虫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
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分布、变异和特性的考察
杨冠煌,林桂莲,孙庆海,韩胜明,张全华,柳建勋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202-206 .
摘要
(
)
PDF
(2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于1987~1989年调查了四川省西北部海拔2000m以上高原地区,发现从海拔2600m以上的大渡河上游区各点采集的阿坝蜜蜂工蜂的吻总长、肘脉指数无显著差异,各种主要经济形态特征与中华蜜蜂亚种存在明显差异,属于阿坝蜜蜂的稳定种群。通过酯酶同工酶电泳测定,证实阿坝蜜蜂是东方蜜蜂新亚种。由高原到丘陵平原不同海拔的高山峡谷地段有不同变异的类型。观察表明:阿坝蜜蜂抗寒性好,采集力强,维持群势强,但抗热及防卫蜡螟的能力较差,适应范围狭窄。
探索解决我国食物供需矛盾的新途径
蒋玉铭,应汉清,罗玉坤,胡振尉,陈德富,杨万江,徐正浩,王雅芬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增刊): 207-212 .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目前生产的粮食供给口粮有余、人畜共粮不足,增加粮食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问题。作物植株在全生育期中的光能利用率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在作物生育中期结束时收割绿色营养体作饲料,能够增加作物种植次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可获得最高的营养物质产量,并通过转化效率最高的动物转化成为优质食品。这是我国解决粮食、动物蛋白短缺和营养平衡供给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