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1-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胡单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163-2169 .
摘要
(
)
PDF
(3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野生稻DNA片段存在于高世代水稻变异系进一步的分子验证
王松文,赵炳然,邢全华 ,阳和华,金德敏,刘 霞,王 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170-2177 .
摘要
(
)
PDF
(4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小粒野生稻(O. minuta) DNA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第1代(D1)获得变异株,经过连续16代繁育,选出了完全稳定遗传的新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野威A”/“野威B”。本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野生稻DNA转移整合进栽培稻“野威B”基因组中,并能稳定遗传。【方法】通过RAPD分析、RAPD扩增特异条带测序分析及AFLP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远缘资源基因组DNA导入栽培稻的高世代变异系的基因组整合了远缘基因组片段。【结果】对供体(小粒野生稻)、变异系(野威B)和受体(V20B)进行RAPD分析发现,变异系含有供体存在而受体不存在的“特异带”,在此基础上,对“特异带”,DNA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 发现RAPD引物OPG-11在变异系与供体中扩增出的1对“特异带”DNA片段的长度均为975 bp, 二者间存在97%的同源性,有29个碱基的差异,碱基突变包括转换、颠换、插入及缺失4种类型;同时,AFLP分析表明:高世代(第16代)变异系“野威B”与受体(V20B)存在大量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AFLP标记。【结论】证明了野生稻DNA向栽培稻的转移整合。
热带温带玉米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力及遗传方差分量的剖析
梁文科,张世煌,戚廷香,邱法展,庹洪章,刘永忠,郑用琏,徐尚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178-2185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2个热带群体和7个温带群体的育种价值,并在这些群体之间寻找新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利用这些种质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方法】采用9个群体的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6个杂交组合;2002~2003年分别在河南省安阳和湖北省十堰进行田间鉴定,获取产量相关性状的试验数据,用混合线性(AD)模型和MINQUE(1)法(minimum norm quadratic unbiased estimation,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对各性状遗传力、遗传方差分量及其占总表型变异的比率、群体的加性遗传效应和显性遗传效应进行剖析。【结果】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的大多数遗传效应值都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各遗传方差分量的效应对小区产量贡献大小是显性>显性与环境互作>加性与环境互作>加性;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出籽率>百粒重>小区产量,加性效应最好的4个群体是Suwan1(31.69)、Stay green c4(25.44),WBM C4(14.15)和中综4号(10.29);而显性效应比较好的4个组合为3×6(883.65)、1×3(572.20)、1×2(404.2376)和6×7(384.59)。【结论】在温带玉米育种中Suwan1和Stay green c4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外来种质,它们都与BSSS C9构成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实践中,可以把Suwan1和Stay green c4杂交重组,并与BSSS C9构成一对温带和热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可以进一步进行相互轮回选择。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
宋彦霞,景蕊莲,霍纳新,任正隆,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186-2193 .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 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农业信息技术
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杨友才,周清明,尹晗琪,朱列书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194-2199 .
摘要
(
)
PDF
(8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选用4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EcoRI+3/MseI+3)对48份烟草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选择性扩增。【结果】共获得321条扩增带,其中174条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检出率为54.2%。对AFLP扩增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48份烟草资源分为两大类群,即黄花烟草群和普通烟草群,普通烟草可进一步分为4组;48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幅在1.41~11.0之间。【结论】AFLP标记技术能较好地从分子水平揭示中国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光合碳同化和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张建恒,李宾兴,王 斌,郭程瑾,李雁鸣,肖 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00-2207 .
摘要
(
)
PDF
(5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不同磷效率品种的光合碳同化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阐明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磷素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丰、缺磷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参数、碳酸酐酶活性和RuBPCase活性。【结果】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的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活性(CA)和光合速率(Pn)以及可溶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大致以磷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不同磷效率品种各测试时期的LAI和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也以H最高,M次之,L最低。【结论】磷胁迫条件下,H较高的Pn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光反应活性、较强的CO2传输能力和较高的暗反应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光合碳同化特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相对改善,主要是由于植株磷吸收数量较多,使细胞内部磷胁迫程度相对较低及由此导致的光合机构功能相对提高所致。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及其再生的研究
刘海学,王罡,季静,宋英今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08-2213 .
摘要
(
)
PDF
(4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向日葵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向日葵遗传转化、突变体筛选奠定基础。【方法】以不同基因型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不同外植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再生的频率。【结果】向日葵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在含适宜吲哚-3-乙酸(IAA)、6-苄氨基嘌呤(6-BA)等激素的培养基中均较易形成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能力则较弱;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依次为子叶节>下胚轴>子叶>真叶;诱导子叶节不定芽再生的适宜6-BA浓度为1.2~1.8 mg•L-1, 下胚轴为1.8 mg•L-1,子叶为0.6 mg•L-1,真叶却未见到诱导出不定芽;MS + 0.03 mg•L-1 IAA + 1.2~1.5 mg•L-1 6-BA培养基可用于向日葵子叶、子叶节和下胚轴再生体系;不同基因型向日葵诱导不定芽的能力差别较大,其中,基因型PR29再生能力较强。【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向日葵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再生途径,并获得了再生植株。
水稻种子室温贮藏最适含水量及其热稳定蛋白的研究
吴晓亮,辛萍萍,张志娥,陈晓玲,陶 澜,卢新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14-2219 .
摘要
(
)
PDF
(4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使用在不同气候区室温保存8年的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测定水稻室温贮藏的最适含水量,以及在贮藏过程中种子中的热稳定蛋白的变化。【方法】通过发芽试验和热稳定蛋白的测定,比较贮藏8年后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和热稳定蛋白的变化。【结果】在北京地区贮藏种子,籼稻桂早2号(Oryza sativa L. ssp. indica Kato)最适种子含水量为5.5%~6.0%,而粳稻幸实(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Kato)为6.5%~7.0%。在南昌地区,籼稻最适种子含水量为4.5%左右,而粳稻为5.5%~6.0%。耐超干的籼稻品种桂早2号种子中有一条分子量为39.4 kD的特异性蛋白条带,而不耐超干的粳稻品种幸实却没有这条带。当桂早2号种子发芽率为零时,该特异性热稳定蛋白条带消失。在分子量为41.6 kD处,桂早2号和幸实品种间的热稳定蛋白电泳图谱也存在差异。当幸实种子发芽率降至零时,该热稳定蛋白条带消失。【结论】在同一地区室温贮藏条件下,其最适含水量水平粳稻幸实高于籼稻桂早2号。而对于在不同气候地区贮藏,其最适含水量水平随该地区年平均温度和大于0℃积温升高而降低。发现的两类热稳定蛋白可能与水稻种子耐脱水性及其种子活力丧失有关。
抗寒种衣剂对早籼稻秧苗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张海清,邹应斌,肖国超,熊远福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20-2227 .
摘要
(
)
PDF
(3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抗寒种衣剂对水稻秧苗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研究了两个早籼稻品种经4种抗寒种衣剂(HET种衣剂、YKJ种衣剂、YKZYJ种衣剂和ABA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在低温胁迫下的若干生理生化效应。【结果】在低温胁迫下,抗寒种衣剂处理使秧苗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维持较高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降低,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受害株率大幅下降。【结论】抗寒种衣剂增强了秧苗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4种抗寒种衣剂的抗寒效果以YKZYJ种衣剂最优,YKJ和ABA种衣剂次之,HET种衣剂再次。
麦棉套作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孟亚利,王瑛,王立国,陈兵林,张立桢,束红梅,周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28-2236 .
摘要
(
)
PDF
(5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两熟中棉花根系对逆境适应的生理机制,为采取合理调控措施、解决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中棉花弱苗晚发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池栽和盆栽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套作(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纱网隔根套作(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塑膜隔根套作(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套作小麦对棉花根系活力、内源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麦棉共处期,麦棉自然套作复合根系中小麦根系对肥水的激烈竞争,导致棉花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和根冠比均显著低于隔根处理。而小麦根系强烈的生理活动,使套作棉花根系处理相对隔根处理处于一种逆境胁迫状态,其根系活力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内源保护酶活性明显提高。同时,根系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也相应增大。到小麦收获后,种间竞争解除,麦棉自然根系处理棉花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得以改善,根系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但由于前期影响还未能完成消除,其根重仍明显低于隔根处理。【结论】套作棉花通过提高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来适应小麦对其造成的营养逆境胁迫。
植物保护
基因表达分析稻瘟菌7个Rho GTP酶的关系
郑 武,陈继圣,郑士琴,刘文德,陈 晓,周 洁,鲁国东,王宗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37-2242 .
摘要
(
)
PDF
(5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Rho GTP酶是Ras超家族小G蛋白最主要成员。不同生物均含多种Rho GTP酶,相互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共同参与调控多个信号转导途径。稻瘟菌基因组中存在7个Rho GTP酶,分析它们相互关系意义甚大。【方法】通过RT-PCR分析了MgCdc42不同状态下以及MgRho3插入失活状态下其它Rho GTP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结果表明MgCdc42可能处于MgRho1、MgRho2和MgRhoX上游,对这些蛋白起正调控作用,对MgRac1和MgRho4起着负调控作用;MgRho3对MgRho1和MgCdc42的表达起正调控,对MgRac1和MgRho4的表达则起负调控作用;MgRho3与MgCdc42间关系复杂。【结论】稻瘟菌Rho GTP酶信号途径复杂,不同Rho GTP酶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稻瘟菌等丝状真菌Rho GTP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麦抗源Holdfast和Flinor抗条锈病主效、微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仝淑玫,蔺瑞明,何月秋,徐世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43-2243 .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Holdfast、Flinor是国际上已经报道在生产上具有持久抗条锈性表现的小麦品种,在成株期对中国条中29、30、31号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方法】本文采用常规杂交分析和潜育期变温处理方法,分别在常温(昼18℃/夜10℃)和高温(昼24℃/夜15℃)两种温域下,对其主效和微效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品种Flinor中至少含有1显1隐2对主效和2对温敏微效抗条锈基因,Holdfast中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和2对温敏微效抗条锈基因。主效基因均互补控制其抗条锈性,微效基因呈隐性,具累加效应,受高温诱导表达,控制中度抗性水平。【结论】Flinor和Holdfast均含有全生育期主效抗条锈病基因和对高温敏感的微效抗条锈基因,建议在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并提供了温敏微效抗条锈基因的快捷检测方法。
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张桂华,韩毅科,孙小红,李淑菊,魏爱民,杜胜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50-2254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黄瓜抗病材料鉴定和选择的分子方法。【方法】以黄瓜抗黑星病和感黑星病亲本组合(Q6×Q12)的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BSA法和AFLP技术筛选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AFLP引物组合E20M64在抗病池和感病池间约130 bp处表现多态性。经F2单株分析,在抗病个体中扩增出了约为130 bp的特异片段,而感病个体无此条带。该特异标记与黑星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4.83 cM。测序结果显示,目标片段的大小为125 bp,并将该标记转换为了SCAR标记。【结论】提供了黄瓜黑星病抗性鉴定的分子手段,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
赵锦,刘孟军,代丽,周俊义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55-2255 .
摘要
(
)
PDF
(3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枣疯植原体对枣树内源激素的影响,弄清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HPLC法分别对健株、病株和盐酸土霉素治疗后转健植株中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亚周年检测。【结果】在根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IAA、GA3和ABA的含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在7、8月份病株根部中Zeati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健株;在叶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的IAA、GA3和ABA的含量也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生长后期病株叶片中Zeatin含量显著高于健株。不同患病程度叶片中激素的比较结果表明,患病程度越重,Zeatin/IAA(C/A)比值越高。【结论】植原体侵染枣树植株后致使其内源激素失衡,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枣疯病症状表现。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小麦苗期根系三维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张吴平,郭焱,李保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61-2269 .
摘要
(
)
PDF
(5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小麦根系的三维动态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初步的评估。【方法】采用GREENLAB植物功能-结构模型的原理,在根系生长发育基本单元基础上,模拟了根系的拓扑结构;通过模拟不同根个体(库)对植株分配给根系的生物量(源)的竞争,实现了生物量在根系中的分配;根据异速生长规则实现了根个体几何结构计算。通过温室土柱栽培试验对小麦苗期根系结构与生物量进行了测定,获取了模型参数,进行了小麦苗期根系结构与生物量分配的模拟与分析,并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给出根系的形态结构空间分布。【结果】通过模拟根系生物量在各类根个体中的分配并依据根个体生物量与形态的关系,该模型可以定量化地模拟根系结构生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同类型根的长度测定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值在1.2~35.0 cm之间变化,相对误差值在0.01到0.23之间变化,R2在0.42~0.94之间变化;对模型参数灵敏性分析表明,模拟结果对参数变化的响应比较适中。【结论】GREENLAB模型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对作物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物量分配的动态模拟;模型参数的选择是合理的,构建的模型能够从机理层次反映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
基于地统计学的河北省降雨侵蚀力空间格局研究
门明新,宇振荣,许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70-2277 .
摘要
(
)
PDF
(6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搜集河北省气象台站降雨数据应用SPSS和ARCGIS地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模拟。【结果】建立适宜于河北省的降雨侵蚀力的简易模型,并计算各台站的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应用不同的插值方法进行估值,综合比较各种内插方法的预测误差、统计特征值及插值结果分布图;在2阶趋势条件下,半方差模型采用高斯模型、插值方法为析取克里格方法拟合结果优于采用球状模型与指数模型的其它插值方法。【结论】应用地统计学研究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格局,将有助于精确、定量化地估算土壤侵蚀风险,为科学制定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策略提供数字地图支持。
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对比研究
张晋科,张凤荣,张琳,张迪,吴初国,孔祥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78-2285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从各省的计算结果来看,除新疆以外,单位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均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5个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省区最低;位于中国广大北部、西南部的省市,受土壤质量、灌溉条件的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程度低,粮食生产虽有一定增产空间,但实施难度较大或需大量投入。【结论】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抓好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东部、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同时也要加大广大北部、西南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开发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彭显龙,刘元英,罗盛国,范立春,宋添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86- .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寒地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增产机理。【方法】2004和2005年,通过农民习惯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的大田对比试验和不同SPAD阈值的小区试验,探讨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使氮肥总量平均减少了33.8%,水稻成穗率平均提高了12.3%(P<0.05),灌浆期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了14.1%~27.6% (P<0.05),抽穗期以后水稻干物质增加了4.3%~29.1%,抽穗后干物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产量平均增加了9.8%;抽穗后氮积累量增加了11.8%~55.1% (P<0.05),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8.5%~133.4%(P<0.05)和 39.78%~194.26%(P<0.05)。【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LAI,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难以在菠菜叶柄中还原的原因初探
刘忠,王朝辉,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294- .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蔬菜硝态氮过量累积危害人类健康,叶柄是蔬菜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器官,揭示其累积硝态氮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方法】以3个菠菜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氮水平进行盆栽试验,在不同生长期采样,测定叶柄硝态氮含量、内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细胞的硝态氮代谢库与贮存库大小,以及加入叶片硝酸还原酶后叶柄组织的亚硝态氮生成速率。【结果】叶柄硝态氮含量与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代谢库大小无明显关系,但内外源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比值高、贮存库小,加入叶片硝酸还原酶后叶柄组织的亚硝态氮生成速率高的品种,其叶柄硝态氮含量低。【结论】叶柄潜在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实际表达程度、叶柄细胞液泡的大小、硝态氮由贮存库(液泡)进入代谢库(细胞质)的难易程度是造成硝态氮难以在叶柄中还原及品种间叶柄硝态氮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园艺
辣椒净光合速率配合力分析
邹学校,马艳青,刘荣云,张竹青,陈文超,戴雄泽,李雪峰,周群初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00-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选育高产杂交辣椒品种。【方法】选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对辣椒不同开花结果时期净光合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不同开花结果时期不同杂交亲本净光合速率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种一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晚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大,早熟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小,杂种一代熟性与特殊配合力关系不明显。特殊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遗传力小,环境影响大。净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抗病性间的配合力相关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是中、后期的相关性较强,与叶片性状、果实性状相关密切;特殊配合力是前期、后期的相关性较强,前期与叶片性状、株型性状相关密切,后期与株型性状和果实性状相关密切;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是特殊配合力大于一般配合力;开花结果不同时期净光合速率配合力都与单株产量配合力呈正相关。【结论】配合力是选育强光合杂交辣椒品种的重要参数。
莲藕膨大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李良俊,张晓冬,潘恩超,孙 磊,谢 科,顾 丽,曹碚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07-2307 .
摘要
(
)
PDF
(4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莲藕根状茎膨大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探讨其与莲藕淀粉积累的关系。【方法】以4个莲藕主栽品种为试材,采用比色法,分析了根状茎膨大过程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淀粉合成酶(SS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果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总糖、蔗糖的含量高峰分别出现在莲藕根茎的膨大前期、中期、后期。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在膨大中期前上升缓慢,到后期含量急增,总淀粉含量可达鲜重的11.1%~12.7%,其中支链淀粉始终约占总淀粉的70%。ADPGPase和SSase 在各相同膨大时期品种间差异明显,而Q-酶差异较小;3种酶表达上存在明显的时段特征,SSase表达最早,膨大前期即达峰值,ADPGPase和Q-酶活性的表达则相对较迟,均在中期达最大值;ADPGPase和SSase的活性峰值与后期总淀粉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0(P<0.01;n=12)和0.8458(P<0.05;n=12);Q-酶活性峰值与后期支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90(P<0.05;n=12)。【结论】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对成熟期莲藕根茎的总淀粉含量起关键调控作用;淀粉分支酶则调控根茎支链淀粉的含量。
基于小气候模型的温室能耗预测系统研究
戴剑锋,罗卫红,李永秀,乔晓军,王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13-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温室小气候模型的温室冬季加温所需基础能耗计算机预测系统,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温室环境的优化调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能量平衡原理,综合考虑作物蒸腾对温室运行能耗的影响,建立了温室加温所需基础能耗预测系统。利用温室作物蒸腾和小气候观测试验资料确定了温室小气候模型中的作物参数,并用上海两个Venlo型自控温室2001年~2003年3个冬季的实际耗煤量对系统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对两个温室冬季加温能耗预测结果与实际耗煤量统计分析回归方程分别为(x和y分别为实际值和预测值)y=0.8526x和y=0.8321x;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5和0.90;相对误差分别为27%和29%。结果表明,系统对能耗预测结果与实际耗煤量趋势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温室加温能耗预测系统是建立在温室小气候模型的基础上,其原理具有普适性,因此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
贵州省不同香气类型烟叶质量特征研究
秦松,王正银,石俊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19-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质量特征,探讨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及品质指标特点。【方法】对贵州4个香气类型烟叶366个样品的16个化学成分、4个化学品质指标和6个吸食品质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化学品质指标和吸食品质差异明显,但各烟叶化学成分的第1主成分组成较为相似,反映烟叶质量主要受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及其比值影响;第2至第7主成分组成差异较大,说明烟叶不同香型与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关系密切。4种香气类型烟叶的吸食品质分别与不同化学成分呈显著回归关系,清偏中类烟叶与蛋白质、总氮、氯、氮碱比、磷显著负相关,清香类烟叶与氮碱比、硫和锌显著正相关,偏清香类烟叶与总糖、钾氯比和硫显著正相关,中间香型类烟叶与糖氮比、总氮、还原糖和糖碱比显著正相关,显示在不同生态区域和栽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不同香气类型烟叶的吸食品质受控的主要因子各异。【结论】不同香气类型的烟叶与不同的化学成分、化学品质指标及其组成相适应。
Bacillus subtilis fmbR抗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别小妹,陆兆新,吕凤霞,赵海珍,杨胜远,孙力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27- .
摘要
(
)
PDF
(5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ull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母源抗体对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感染诱发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的预防作用
孙淑红,崔治中,曲立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35- .
摘要
(
)
PDF
(2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经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细胞适应毒免疫的种鸡提供的母源抗体在雏鸡抗REV感染中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分别对有母源抗体和无母源抗体的雏鸡人工感染REV野毒,比较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对新城疫病毒(NDV)和禽流感病毒(AIV)灭活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结果】在没有REV母源抗体的商品代肉鸡,1日龄感染REV不仅造成生长迟缓,还会显著抑制对NDV和AIV (H5和H9)疫苗的免疫反应。由致弱的REV疫苗免疫的父母代种鸡提供的母源抗体,不仅可预防REV野毒感染引起的生长迟缓,也可预防REV引起的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在1日龄攻毒REV后,有REV母源抗体组对所有三种灭活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都显著高于无母源抗体组。免疫后4周,有母源抗体组和无母源抗体组对NDV、AIV-H9和AIV-H5的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分别是3.36±2.04 vs 1.58±1.69(P<0.01),6.27±3.87 vs 0.71±1.60(P<0.01)和6.72±3.92 vs 0.54±1.44(P<0.01)。【结论】来自免疫种鸡的REV母源抗体不仅有效地预防雏鸡感染REV,而且有效地预防或减弱REV感染造成的生长迟缓及其对NDV和AIV灭活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
含E.coli F因子的马立克氏病病毒1型(MDV1)转移载体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邱亚峰,葛菲菲,陈溥言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41- .
摘要
(
)
PDF
(3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构建MDV1细菌人工染色体,以便快速有效地进行重组病毒的筛选,进行了含E.coli F因子的马立克氏病病毒1型(MDV1)转移载体的构建。【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含有E.coli F因子的马立克氏病病毒1型(MDV1)转移载体,利用脂质体,将线性化的转移载体转染入已感染CVI988病毒的CEF,用MX-HAT药物筛选3代以后,用X-gal染色,挑取阳性克隆。【结果】经测序分析发现,人工体外合成的单一loxP位点,序列正确,另外,同源重组左臂和右臂序列正确,并且相对连接。利用SphⅠ和NheⅠ双酶切,鉴定出含有同向LoxP位点的转移载体,将其命名为pUS-BGS。将该载体用NheⅠ线性化后,用脂质体转染已感染CVI988病毒的CEF,用MX-HAT药物筛选3代以后,X-gal染色,可以观察到呈现蓝色的重组病毒。【结论】本研究报道了含有E.coli F因子以及两同向的loxP位点的MDV1转移载体的构建,利用该载体可以有效地进行重组病毒的筛选,为下一步MDV1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镰形扇头蜱唾液腺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向飞宇,周金林,周勇志,龚海燕,沈 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47- .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找镰形扇头蜱吸血后较吸血前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抑制消减杂交法分别构建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和吸血雄蜱唾液腺以pGEM-T-easy为载体的cDNA文库,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别测得247个雌蜱有效EST序列和168个雄蜱有效EST序列,并预测雌蜱可能含有5′末端和3′末端的EST序列分别为25个和44个,雄蜱可能含有5′末端和3′末端EST序列分别为53个和74个。随机选择非重复的24个雌蜱序列和21个雄蜱序列以RT-PCR方法验证消减效果;在吸血后唾液腺中,雌蜱有13个基因表达上调或新表达,消减效率为54%,雄蜱有9个基因表达上调或新表达,消减效率为43%。对所测有效序列经BLAST分析,检索247个雌蜱序列获得141个匹配,匹配率为57%,其中有32个蜱基因,占141个匹配基因的23%;检索168个雄蜱序列获得125个匹配,匹配率为74%,其中有29个蜱基因,占125个匹配基因的23%。BLAST检索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包括帮助蜱口器固定免疫调节蛋白、抗凝血蛋白、加强能量代谢的线粒体蛋白和促进基因转录的各种转录因子。【结论】这些蛋白主要是为了适应蜱吸血的生理过程及应变蜱因吸血而产生的免疫防御和排斥。
家蚕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基因结构与表达分析
王华兵,徐豫松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54- .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家蚕精氨酸激酶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与表达特性,为揭示无脊椎动物体内能量代谢调节规律提供重要基础。【方法】通过分析家蚕EST、利用RACE法和基因组文库筛选法克隆了家蚕精氨酸激酶(BmAK, Bombyx mori arginine kinase)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克隆了BmAK基因, cDNA全长为1 2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具有精氨酸激酶典型的酶活性部位氨基酸序列,酶活性中心位点氨基酸和能形成离子偶结构氨基酸;该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5′调控序列存在BRCZ、E74A、FTZ等多个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但没有TATA盒启动子序列;该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BmAK具有精氨酸激酶的典型特征,BmAK基因表达随发育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基因的表达可能受蜕皮激素调控。
研究简报
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在旱稻中的表达及铁含量分析
董 阔,徐 杰,朱作峰,刘 燕,王象坤,付永彩,孙传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62- .
摘要
(
)
PDF
(3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尝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旱稻铁含量。【方法】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将水稻胚乳特异表达的谷蛋白基因启动子GluB-1驱动下的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转入2个优良旱稻品种“旱稻297”和“旱稻277”。利用PCR、Southern杂交分析方法验证转化结果。【结果】转基因植株T1代RT-PCR证明,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T1~T3代的PCR检测证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已经稳定遗传。多数转基因植株T0~T3代种子中铁含量高于未转化植株,最高达到未转化对照的2倍以上。【结论】利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可将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导入旱稻基因组中,并使转基因稻米铁含量增高。
黑米皮提取物的抗氧化与降血脂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张名位,张瑞芬,郭宝江,池建伟,魏振承,徐志宏,张 雁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68-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黑米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按血脂水平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5%,10%,20%黑米皮提取物组(5%,10%,20%黑米皮提取物1ml/100g bw)。饲养8周后,测定不同剂量的黑米提取物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提取物中花色苷和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摄入黑米皮提取物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较高脂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滴度显著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量也相应地减少(P<0.05);而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对黑米皮提取物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花色苷类化合物占43.43%,15.7%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结论】黑米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所含的花色苷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国家作物种质库长期贮藏的高粱种子生活力监测研究
陈晓玲,卢新雄,辛萍萍,张志娥,陈 辉,王鸿凤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74-2374 .
摘要
(
)
PDF
(2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高粱种子的生活力状况,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高粱种子及其它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及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达到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方法】对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10年以上的3 300份高粱种子的生活力进行了监测,分析了不同起始发芽率和来自不同供种单位和年份种子的生活力变化,探讨了种子起始质量对贮存效果的影响。【结果】90%的种子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10年后的发芽率仍保持在入库最低标准85%以上,有33份(占被监测份数的1.00%)出现了明显下降,发芽率从85%以上下降至70%以下。从总体上看,低发芽率水平的种子份数增加,高发芽率水平的种子份数减少。来自不同供种单位和不同年份种子间的发芽率下降差异显著。【结论】在进行种子生活力监测时应首先监测生活力出现显著下降的送存单位提供的种子。另外,监测时应按顺序一份一份地检测,不能进行抽测,因即使是同一单位在同一年份送存的种子生活力变化范围非常大。种子在繁殖或更新时还应将其生长季节,特别是种子成熟和收获时候的气候条件进行记录。
气调贮藏对冬枣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韩 冰,王文生,石志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79-2379 .
摘要
(
)
PDF
(3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气调组分入手研究不同的气体指标对冬枣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期得出比较理想的组分指标。【方法】采用2%~3% O2,0~0.5% CO2;5%~6% O2,0~0.5% CO2;8%~9% O2,0~0.5% CO2的气体指标,在温度为(-1.5±0.5)℃、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进行了冬枣气调贮藏研究,以(-1.5±0.5)℃、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无气调控制的冬枣作对照(21% O2,0~0.5% CO2)。【结果】在90 d的贮藏期内,5%~6% O2、0~0.5% CO2的气体成分,能更好地延缓冬枣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果肉硬度的降低,降低乙烯释放量,减少乙醇和乙醛在果肉内的积累量。【结论】试验肯定了气调储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补充了气体组分的数据参数。
苦马豆素-BSA免疫山羊的血清相关酶评价
童德文,董 强,赵宝玉,刘文明,李 立,赵 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84- .
摘要
(
)
PDF
(4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评价SW-BSA免疫山羊的血清相关酶,探索SW-BSA免疫接种后对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山羊随机分为免疫对照组、免疫攻毒组和攻毒组,其中免疫对照组和免疫攻毒组接种SW-BSA,免疫攻毒组和攻毒组拌料饲喂10 g/kg BW/d甘肃棘豆草粉攻毒。【结果】血清GOT、GPT、LDH、AKP、BUN、AMA和抗体效价的检测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山羊较攻毒组山羊LDH活性升高延缓28 d,AKP活性升高延缓14 d,AMA活性降低延缓21 d,BUN活性升高延缓14 d,GOT活性升高延缓28 d。攻毒后免疫攻毒组山羊抗SW抗体水平降低,但在攻毒的第21天有一反弹,之后逐渐下降。【结论】这些酶活性延缓变化和抗体水平变化,说明在甘肃棘豆攻毒的前30 d内,SW-BSA能够有效地延缓SW对山羊肝脏、心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
家蚕α淀粉酶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黄健华,贾世海,张 勇,李木旺,刘文彬,苗雪霞,黄勇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90- .
摘要
(
)
PDF
(7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家蚕品种间淀粉酶基因多态性差异,为家蚕的育种选择和遗传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根据网上基因数据库中的家蚕α淀粉酶基因序列(序列号:U07847),在第4和第5外显子区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在1个镇江野蚕和6个不同的家蚕品种基因组内进行PCR扩增,发现了该基因区域在不同品种间的多态现象。【结果】根据所得基因测序结果信息,用Clustalx软件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其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符合家蚕地理和化性的分布,而且镇江野蚕和家蚕品种距离较远。【结论】家蚕淀粉酶是一个为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简讯
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
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李亚兵,王香河,范正义,李小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95- .
摘要
(
)
PDF
(1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4年农业部专家鉴定的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是棉花(Gossypium L.)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接班技术。农业部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围绕此项技术已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国家发明技术和产品,获得和申报国家专利9项,研制专利产品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三步走的正确路线,棉花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于2003年进入生产初试,2004~2005年逐步扩大,2006年示范点分布于鄂、皖、湘、苏、赣、浙、豫、鲁、冀、川、晋和秦等13省(区),示范面积3.33×104 ha。同时,由于基质可以循环利用,在瓜类、蔬菜和花卉上的应用面积达到1.33×104 ha。经过近几年的示范转化,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表现出“三高五省,产品循环利用和多种用途”的技术效果,深受农民欢迎。 此项新技术体系包括5个核心产品和3项技术。5个核心产品分别是育苗基质(国家发明专利号ZL03149367.X)、促根剂(国家发明专利号ZL02153630.9)、保叶剂(国家发明受理号200510078459.4)、全自动裸苗移栽机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200420111782.8)和半自动移栽机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022720.9)。3项技术分别是基质育苗技术、裸苗移栽技术和基质育苗和裸苗移栽的操作问题及克服方法。 此项技术还初步揭示裸苗移栽棉花增产的若干机理。健株壮根是基质裸苗移栽棉花增产的植物形态学原因,据田间观测,裸苗移栽植株根多、茎粗,主茎节间密而不紧,呈典型高产棉花的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 根多根壮。返苗先长根,发苗先发根。据大量田间剖面观察,裸苗移栽后的1~2 d新根出生;20 d根系已形成,最大直径达到100 cm,后期根多根健壮是防早衰的基础。 生长稳健。基质裸苗移栽棉花前中期植株生长稳健,叶色深绿,叶片向阳上翘,株型密而不紧,为此,前中期“两无”棉花不或少进行化学调控。 主茎粗壮。基质裸苗移栽棉花的中下部8~10个果枝的节间生长密集。 株型呈宝塔型。第1个果枝生长的果节数最多达到8个,果枝长度由下向上缩短;株型也由下向上缩短,形成宝塔形状,是高产棉花的典型长相。 抗倒伏,防早衰。基质裸苗移栽棉花由于茎粗节密而抗倒伏,由于根多健壮而防早衰,做到青枝绿叶吐絮畅,这是增产的关键要素。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与早衰相比,在9~10月中旬的45 d,棉株每晚衰败1 d,即可增产子棉30~37.5 kg•ha•d-1,并且种子成熟,纤维洁白,品质好。 地下调节。促根剂在苗床灌根和移栽之前浸根,改地上化学调控为地下部调节,变被动化控为主动修饰。 因此,此项新技术体系采用育苗与移栽相结合,实行“订单品种”,“订单育苗”,“订单移栽”,为棉花生产提供集约型和节约型的技术支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和新需求。这必将推进棉花育苗和移栽的产业化,使棉花生产的前期管理工作将逐步转向公司经营,促进棉花生产的现代化,解决千家万户棉农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
油柿下胚轴培养再生植株
谢启鑫,庄东红,吴奕恒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1): 2396-2396 .
摘要
(
)
PDF
(1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于2004~2006在广东省汕头大学生物系遗传实验室进行。供试油柿幼果6月中旬采自汕头市澄海区栽培的成年油柿树。切取油柿幼果种子,用70%酒精表面消毒30 s,0.1%升汞浸泡15 min,无菌水冲洗6次。切开种子,取出幼胚,切除胚根、胚芽和子叶,将胚轴横切几处伤口后接种于预先配好的培养基上培养。分别以MS、1/2MS、MS(1/2N)为基础培养基,添加0.05 mg•L-1IAA和2.0 mg•L-1 ZT,将胚轴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试验基础培养基种类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以MS(1/2N)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IAA(0.01、0.05、0.1 mg•L-1)和ZT(0.5、2.0、5.0 mg•L-1),确定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0.1 mg•L-1 IAA和不同浓度的ZT(0.5、2.0、5.0 mg•L-1)和BA(2.0 、5.0、10.0 mg•L-1),试验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胚轴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培养8周后统计再生结果。所有培养基均添加0.8%琼脂、3%蔗糖和500 mg•L-1PVP,pH调至5.8后于121℃高温灭菌15 min(下同)。培养物置于28℃、光周期为12 h、光照度为60 µmol•m-2•s-1的条件下培养。 用两种方法诱导生根:一种是把再生芽基部浸入250 mg•L-1 IBA溶液中不同时间(15、30、45 s)后接种于无激素的MS(1/2N)培养基;另一种是切取再生芽直接接种于单独或组合添加了IAA(0、0.25、0.5、1.0 mg•L-1)、IBA(0、0.25、0.5、1.0 mg•L-1)、NAA(0、0.5 mg•L-1)的MS(1/2N)培养基。先暗培养9 d再移至光照下培养。 结果表明,外植体接种后逐渐从乳白色转为暗黄色,2周左右即有褐色、致密的愈伤组织形成,3周后开始出现绿色芽点。大部分不定芽形成于胚轴基部的伤口末端和侧面,而顶部较少,单个外植体最多可再生17个不定芽。试验的3种基础培养基中,MS(1/2N)效果最好,其愈伤形成率、不定芽再生率和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分别为100%、48.3%和4.3个;MS培养基效果最差,各指标分别为90.4%、22.4%和3.5个;1/2MS的效果居于前两者之间。 在不同浓度的IAA与ZT组合中,IAA 0.1 mg•L-1与ZT 2.0 mg•L-1组合的愈伤形成率、不定芽再生率和外植体平均不定芽数分别达到100%、81.7%和5.3个,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合。ZT浓度较高(大于2.0 mg•L-1)时再生率均超过40%,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形成的愈伤组织也增加。ZT诱导不定芽的效果明显好于BA,BA浓度从2.0 mg•L-1升高到10.0 mg•L-1,不定芽再生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从20.5%和2.2个下降到0。 试验结果显示,用250 mg•L-1IBA浸泡基部30 s和45 s时生根最快,第7天即有不定根出现,但形成的不定根较细,植株生长缓慢。添加了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生长素的培养基中,以IAA和IBA各0.5 mg•L-1的组合,再生苗生根较快,生根率和平均根数分别达到100%和3.2条,且愈伤少、侧根多、植株生长快且健壮,移栽后易成活,为本试验中的最佳组合。再生植株经炼苗后移栽,30 d时成活率达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