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0-05-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提高转基因植物标记基因安全性策略的研究进展
    李文凤,季静,王罡,王海勇,牛宝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761-177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1
    摘要 ( )   PDF (4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广泛使用的转基因植物抗性标记基因对环境和食品存在潜在风险。提高转基因植物标记基因安全性策略有3种:利用无争议的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剔除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基因;利用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化系统。本文综述了这3种策略的作用原理、种类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转基因标记基因安全性技术途径的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桑种质资源ITS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陈仁芳,余茂德,刘秀群,陈龙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771-178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2
    摘要 ( )   PDF (4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桑ITS序列,为桑系统位置、进化关系、DNA指纹鉴别、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收集的73份桑资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 ITS序列,软件分析ITS长度、变异位点、G+C含量、遗传分歧、同源性百分比差异、系统位置与进化关系。【结果】获得ITS完整序列,基本序列全长576 bp,G+C含量59.55%。(ITS1:174 bp,G+C含量61.49%,ITS2:302 bp,G+C含量62.25%,5.8S:100 bp,G+C含量48.00%)。序列比对表明,共166个变异位点,(ITS1:100,ITS2:66,5.8S:0),一些变异位点有明显的种性特征,可作为特异DNA指纹鉴别位点。最大遗传分歧4.0,山桑(M. bombycis)与其它栽培种遗传分歧0.9—1.4。基于ITS桑系统位置,在非洲硬木树(Milicia excelsa,MEU93585)与新西兰鹊肾树(Streblus glaber,DQ499105)之间,与非洲硬木树(MEU93585)亲缘关系最近。Mrbayes分析,新疆黑桑(M. nigra),北美默里桑(M. murrayana,FJ605515)最原始,进化顺序为新疆黑桑,北美默里桑→白桑(M. alba)→华桑(M. cathayana)→长穗桑(M. wittiorum)。【结论】ITS长度、G+C含量、变异位点均可作桑种质资源DNA特异指纹鉴别的依据,特别是碱基变异位点。桑属劳亚古陆(Laurasia)高纬度起源,由北向南迁移。桑属可由地理分布间接反映系统进化关系。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不同品种和氮肥条件下水稻根系主要几何参数动态量化
    刘永霞,岳延滨,刘岩,曹宏鑫,葛道阔,魏秀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782-179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3
    摘要 ( )   PDF (3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基于生物量的水稻根系主要几何参数动态模型,为水稻功能-结构模型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08和2009年设置3个品种[两优108(V1,杂籼)、86优8(V2,杂粳)和南粳43(V3,常规粳稻)]和2个氮肥水平盆栽试验获取根系形态及根干重等指标,采用SPSS v13.0与Excel 2007处理试验数据,RMSE检验模型。【结果】利用2008年观测资料,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与施肥处理下水稻单株总根长及根直径与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单株总根长动态模型;根据立体几何原理,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水稻总根体积与总根表面积动态模型。经2009年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单株总根长、总根体积及总根表面积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分别为490.660 cm/plant、131.859 cm2/plant和2.532 cm3/plant,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所建水稻根系主要几何参数模型具有一定机理性、解释性和通用性,对水稻功能-结构模型研究及水稻可视化奠定了基础。

    高产冬小麦对锌的吸收、积累与分配
    党红凯,李瑞奇,孙亚辉,张馨文,李雁鸣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791-179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4
    摘要 ( )   PDF (2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高产(9 000 kg•hm-2)冬小麦的锌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为确定锌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6两年中各采用4个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锌的含量。【结果】小麦各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含锌量为9.5—112.5 mg•hm-2(干重),含锌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期叶片中锌的积累量最高,拔节前叶片中锌的分配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0%以上;生育后期籽粒中锌的积累量最高。小麦一生锌的总积累量为384.9—475.9 g•hm-2,生产100 kg籽粒吸收锌4.3—5.2 g。籽粒由再分配获得的锌占籽粒总锌量的58.2%—60.3%,各器官对锌的净吸收积累量、转移量及对籽粒锌的贡献均为叶片>穗>叶鞘>茎秆。【结论】各器官生育前中期含锌量和积累量较高,后期籽粒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各器官锌的再分配。根据锌的这些吸收积累特点,锌肥主要应作为播种前拌种或基肥施用,以促进小麦生育前期的生长和锌的吸收。

    高密度种植专用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宋稀,刘凤兰,郑普英,张学昆,陆光远,付桂萍,程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00-180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5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与适宜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间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方向提供借鉴。【方法】对2008—2009年中国冬油菜区试中22个机械化高密度种植组合(品系)和72个常规密度种植的组合(品系)9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高密度专用油菜组合的每角粒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结角密度与小区产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结角密度(0.881)>分枝部位高度(-0.614)>株高(0.586)>每角粒数(0.360)>分枝数(-0.144)>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143)>单株有效角果数(0.111)>主花序有效长(0.095)>千粒重(-0.055)。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以及分枝部位高度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对产量的直接效应顺序则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412)>株高(0.29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260)>每角粒数(0.249)>主花序有效长(-0.224)>千粒重(0.156)>分枝部位高度(-0.104)>分枝数(0.095)>结角密度(-0.003)。【结论】相比于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应重点加强对结角密度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选择,努力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并适当减少无效分枝数。
    植物保护
    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及其有效成分
    陈桂华,唐文邦,张志飞,蔡海林,柏连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07-181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6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中药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成分。【方法】以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为追踪目标,对前胡的丙酮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活性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 LH-20和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诱抗活性的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 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与鉴定。【结果】该植物的丙酮提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得到7个馏分,其中4、5、6三个馏分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强的诱导抗病性,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5.18%、59.54%、54.36%,经过Sephadex LH-20 和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3个主活性成分,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2.77%、60.76%、60.28%,波谱结构解析表明,三者分别为北美芹素、前胡香豆素Ⅱ、前胡香豆素Ⅲ,其中前胡香豆素Ⅲ为国内首次从前胡中分离得到。【结论】香豆素是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主要活性成分。

    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的虫源分析
    张云慧,程登发,姜玉英,张跃进,孙京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15-182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7
    摘要 ( )   PDF (5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越冬代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在北京地区的灯下消长动态和迁飞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09年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探照灯和相关设备对旋幽夜蛾的迁飞过程开展实时监测,通过GRADS图形处理软件分析其迁飞高峰期盛行的空中风场,结合Hysplit_4软件对其迁飞轨迹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地区越冬代旋幽夜蛾迁飞扩散的虫源。【结果】旋幽夜蛾迁飞高峰期,卵巢发育进度集中为2—3级,雌雄性比>1,高峰期过后雌雄性比<1;夜间迁飞主要集中在风向有利风速较大的300—500 m高度,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 h以上;轨迹分析显示,虫源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盟等中西部地区,随偏西气流向东北、东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越冬代旋幽夜蛾具有明显的迁飞现象,根据其迁飞行为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智能化研究进展
    范德耀,姚青,杨保军,周营烽,管泽鑫,唐健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23-183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8
    摘要 ( )   PDF (2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田间杂草识别与除草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除草系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对组成田间杂草识别与自动除草系统的4个主要模块(系统导航模块、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杂草识别模块和除草控制模块)分别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张璐,徐永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34-184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09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农田、裸地、割草和休闲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又包括对照处理(CK)、循环猪圈肥处理(M)、化肥处理(NPK)和化肥+循环猪圈肥处理(NPK+M)。【结果】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PLFA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居中,裸地最低;农田各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自然撂荒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较高的G+ PLFA/G- PLFA比值(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而耕作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这个比值;休闲和割草处理具有较低的细菌与真菌的PLFA比值,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较高;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相关。【结论】长期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长沙市郊不同种植年限菜地土壤磷状况及淋失风险分析
    秦红灵,全智,刘新亮,李明德,宗勇,吴金水,魏文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43-185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0
    摘要 ( )   PDF (3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提出长沙市郊蔬菜土壤磷淋失临界值,对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淋失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择长沙市郊3种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测试方法分析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素淋失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Olsen-P与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Olsen-P浓度的增加,CaCl2-P和土壤溶液中磷也随之增加并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通过分析Olsen-P含量与CaCl2-P含量和土壤溶液中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80 mg•kg-1为长沙市郊菜地土壤磷淋失的临界值。利用GIS和指示克立格法得到长沙市郊蔬菜土壤超过临界值的磷淋失概率并划分为4个淋失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超过30年的老蔬菜基地(陈家渡)和15年左右种植年限的蔬菜基地(黄兴镇)均存在高强度磷淋失风险,磷淋失风险系数分别为3和2.93。1-2年新开辟蔬菜基地(宁乡)磷淋失风险最低,淋失风险系数为0.06,基本不存在磷淋失的风险。【结论】长沙市郊菜地土壤磷淋失风险严重,种植年限越长,淋失风险越大。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王亚静,毕于运,高春雨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52-185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1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 595×104 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 231×104 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 261×104 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 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 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 764×104 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 831×104 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 600×104 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 700×104 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成迪芳,王文峰,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60-1867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2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制度一级区种植界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位面积周年产量的可能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281个站点自建站至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0℃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热量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地区种植制度零级带的变化,综合考虑热量和降水两个指标研究了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的变化,并利用2000-2007年各省粮食产量分析了种植制度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果】(1)南方地区≥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1℃•d/10a,≥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9 mm/10a,空间差异大。(2)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方一年一熟与一年二熟区的分界限无明显变化;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的界限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向西推进约0.2个经度,向北移动约0.20个纬度;研究区域一年三熟区面积扩大,一年二熟区面积有所缩小,一年一熟区也稍有缩小。与1980年前相比,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变化较大:黄淮海地区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的南界向北移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区整体向北推移,且总面积扩大;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北界在四川东北部向南移;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西界向西推移,东南界向西推进,总区域面积变化不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北界平均向北移动,西界也平均向西推进,总区域扩大;华南晚三熟二熟与热三熟区,其北界平均向北移动,区域扩大。(3)种植制度的改变有利于大部地区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气候变化对南方地区种植制度界限有较大影响,造成多熟种植界限的向北、向西推进,多熟种植区域扩大,总体上有利于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增加。

    园艺
    bzr1基因的转化对番茄果实性状的影响
    李振,魏佳,贾承国,汪俏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68-187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3
    摘要 ( )   PDF (6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将BR信号转导因子BZR1转入到番茄中,研究其对果实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bzr1基因转入到番茄栽培品种中蔬4号中,并对转化植株进行分子鉴定以及T1代遗传学分析;以转基因系和对照为材料,分析转基因植株果实典型发育时期的主要品质性状、色素和乙烯含量的变化,并分析BR生物合成基因Dwarf和调节基因LeBR1,以及乙烯生物合成关键基因LeACS4,乙烯响应基因ERF1和信号转导受体基因(LeETR1和LeETR3)的表达。【结果】转基因株系果实在转色期,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有机酸、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乙烯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幼苗期和果实发育的前3个时期BR调节基因LeBR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从绿熟期开始一直到转色期,转基因株系中乙烯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基因LeACS4的表达均高于同期的对照;在破色期,转基因株系中乙烯响应基因ERF1和信号转导受体基因(LeETR1和LeETR3)的表达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结论】bzr1基因在番茄中的转化使番茄食用器官(转色期果实)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改善番茄的营养品质。

    番茄根特异表达基因LeGRP2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拟南芥的表达分析
    李志邈,杨悦俭,杨飞,叶青静,王荣青,阮美颖,周国治,姚祝平,Yong-Ling Ruan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77-188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4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获得番茄根特异表达启动子,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制番茄新种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lontech公司的基因组步移(genome walking)技术,扩增番茄根特异表达基因LeGRP2的上游调控序列,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以GUS为报告基因研究该调控序列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结果】以番茄基因组DNA为模板,经过2次基因组步移,获得了LeGRP2基因上游1 959 bp的调控序列(GenBank登录号:EU262719),分析发现含有9个与根特异表达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ROOTMOTIFTAPOX1。转基因拟南芥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GUS基因主要在拟南芥的根部特异表达。【结论】克隆获得了番茄LeGRP2基因启动子,该启动子主要在转基因拟南芥根部表达GUS基因,具有较强的根表达特异性。

    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的表达序列标签分析
    吕桂云,郭绍贵,张海英,耿丽华,许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83-189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5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整体水平上阐明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基因表达的特征。【方法】用SSH方法构建枯萎病菌接种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cDNA文库,对其中获得3 895条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测定4 431条cDNA序列中,序列拼接后获得1 756条unigene,经过注释和分析,发现可能参与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的转录因子、激酶和防卫基因,及茉莉酸和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等。【结论】 在西瓜与枯萎病菌互作的SSH-cDNA文库中,与抗病防御相关基因约占36.3%,初步了解了西瓜与枯萎病菌非亲和互作过程中基因表达信息,这些基因的发现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西瓜与枯萎病菌的互作机制以及相关重要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嫁接对薄皮甜瓜果皮和果肉中主要酯类、游离氨基酸及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齐红岩,关小川,李岩,李金燃,邱丽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95-190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6
    摘要 ( )   PDF (3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嫁接对薄皮甜瓜不同发育时期果皮和果肉中主要酯类、氨基酸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明确嫁接对薄皮甜瓜果实中芳香物质影响的初步机制,并阐明氨基酸与酯类物质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气相色谱法(GC)结合定量检测4种主要挥发性酯类物质含量,测定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及酯类合成关键酶醇脱氢酶(ADH)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结果】嫁接提高了果皮和果肉中乙酸乙酯含量,降低了乙酸己酯和乙酸苯甲酯含量;提高了果皮中乙酸-2-甲基-1-丁酯含量,但降低了其在果肉中含量。共检测到16种游离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且嫁接果实氨基酸含量在前期高于自根,而在发育中后期低于自根,并验证了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参与了乙酸-2-甲基-1-丁酯的合成。嫁接极显著地降低了果皮中ADH和AAT活性,显著降低了果肉中AAT和ADH活性。【结论】嫁接改变了甜瓜果皮和果肉中主要酯类含量,成熟期果皮中酯类含量高于果肉。嫁接使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其中部分氨基酸参与了支链酯类的合成。嫁接总体上降低了ADH和AAT活性。

    贮藏·保鲜·加工
    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费率厘定分析及设计
    娄伟平,吴利红,陈华江,毛裕定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04-191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7
    摘要 ( )   PDF (3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设计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为开展柑橘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柑橘减产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应用极值理论分析导致巨灾结果的气象风险的尾部分布,确定保险费率,综合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优点,设计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结果】确定了浙江省西部地区各县的纯保险费率和气象灾害赔付金额。淳安、兰溪、金华市区、丽水市区气象灾害纯保险费率为1.8%—3.0%,建德、常山、江山、龙游、衢州市区气象灾害纯保险费率为5.5%—6.6%。【结论】气象指数保险合同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需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保险和国外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设计成气象衍生品进入金融市场。

    蒸煮腌肉色素的结构分析
    孙卫青,周光宏,徐幸莲,彭增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12-191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8
    摘要 ( )   PDF (3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蒸煮腌肉色素(CCMP)的结构。【方法】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HR-M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红外激光拉曼光谱4种波谱综合分析鉴定。【结果】CCMP丙酮溶液的EPR图谱出现卟啉铁3d轨道上的未成对电子与一个-NO基团的14N原子的核自旋发生相互作用,在g3处产生3个一组信号的超精细分裂。FTIR和拉曼图谱分别在1 653.31和1 656.69 cm-1出现5配位的CCMP的Fe-NO结构的特征吸收,CCMP的ESI-HR-MS图谱中未出现二亚硝酰亚铁卟啉血色原的分子离子峰,而出现一亚硝酰亚铁卟啉血色原不同碎片离子的质荷比。【结论】本研究认为CCMP的结构为五配位的一亚硝酰亚铁卟啉血色原。

    龙眼果肉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苏东晓,张名位,廖森泰,侯方丽,张瑞芬,唐小俊,魏振承,张雁,池建伟,邓元媛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19-1925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19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NK细胞活性等不同角度研究龙眼水溶性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以12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按体重随机分5组,阴性对照组、龙眼水溶性提取物低、高剂量组(130 mg•d-1、380 mg•d-1)和龙眼果肉低、高剂量组(150 mg•d-1、450 mg•d-1),每组24只,连续35 d。测定淋巴器官相对质量、脾淋巴细胞转化值、血清溶血素值、NK细胞活性和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数等免疫学指标以及血清丙二醛水平、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抗氧化指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龙眼水溶性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血清溶血素值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值显著升高(P<0.05),而龙眼果肉各剂量组效果均不显著(P>0.05);高剂量龙眼水溶性提取物NK细胞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龙眼果肉剂量组无显著效果(P>0.05)。龙眼果肉高剂量组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龙眼水溶性提取物各剂量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龙眼果肉高剂量组和龙眼水溶性提取物高剂量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提高。【结论】一定剂量的龙眼水溶性提取物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及抗氧化活性,但抗氧化活性非其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机制。

    畜牧·资源昆虫
    表达在猪卵巢组织的新直向同源基因SLC25A3的模拟分析及其试验研究
    潘增祥,张金璧,林飞,李齐发,谢庄,刘红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26-193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0
    摘要 ( )   PDF (5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借助比较基因组学、模拟分析和具体试验,快速获取直向同源序列结构和功能信息。【方法】通过“基于模式生物基因导向的EST功能注释法”鉴别出猪直向同源ESTs,以一个直向同源的线粒体磷酸载体编码基因SLC25A3为基础,结合组织表达信息,筛选卵巢组织中表达的ESTs序列进行该基因的虚拟克隆,并通过引物步移法进行具体的试验序列研究。【结果】鉴别、获取了直向同源基因SLC25A3的基因结构及功能信息,进行了试验具体研究,获得了该基因的cDNA全序列,实现了功能信息的物种间传递。【结论】结合基于模式生物基因导向的EST功能注释法和大量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以快速获得直向同源基因及其序列和功能信息,实现有价值信息在物种间的快捷转移和传递,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序列功能注释与分析提供可靠的选择。

    硫辛酸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脂肪代谢和肝功能酶的影响
    朱家桥,曹随忠,熊桂林,顾建红,汪纪仓,刘宗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33-193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1
    摘要 ( )   PDF (2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硫辛酸对围产期奶牛血清脂肪代谢和肝功能酶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前约20 d的干乳期奶牛48头,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分别每头补饲硫辛酸3、5、8 g•d-1,连续50 d,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非酯化脂肪酸(NEF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结果】第Ⅲ、Ⅳ组血清NEFA含量第20天后低于对照组,第Ⅳ组第3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清AST活性第30天后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其它指标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辛酸可改善围产期奶牛的脂肪代谢,有效保护奶牛围产期肝脏功能的损伤。

    兽医
    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作用的比较
    周磊,颜其贵,吴聪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39-1947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2
    摘要 ( )   PDF (4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红霉素为对照,探讨泰拉霉素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利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过度表达致炎因子而构建的体外炎症模型,采用SYBR Green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分子水平研究了不同浓度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影响。【结果】20 μg•mL-1和10 μg•mL-1浓度的泰拉霉素与20、10和5 μg•mL-1浓度的红霉素均能显著抑制猪PBMC细胞合成NO和PGE2,并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基因的转录;而5 μg•mL-1的泰拉霉素无明显的这种调节作用。【结论】泰拉霉素和红霉素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调节致炎因子的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的影响
    陈正礼,罗启慧,程安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48-195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3
    摘要 ( )   PDF (4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 在成功造模60只去卵巢青年大鼠的基础上,分别皮下注射补充大豆异黄酮高、中、低剂量(1.5、1.0、0.5 mg•kg-1 BW)和溶媒剂,补充至第2、4和6周时每组各宰杀5只,运用原位组织杂交方法,对大鼠脾脏IL-2 mRNA的表达和分布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IL-2 mRNA主要分布于被膜下方的红髓区,在白髓区的脾小结外周、边缘区、动脉周围淋巴鞘外层等处也有分布。大鼠去卵巢后脾脏中IL-2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下降,并且随着去除卵巢时间的延长更趋明显;而补充大豆异黄酮高、中、低剂量后,各组IL-2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表现时间依赖性。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补充大豆异黄酮剂量的升高,IL-2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也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脾脏内IL-2 mRNA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研究简报
    小麦品种陕253新型avenin-like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
    陈瑞佶,高翔,陈其皎,董剑,赵万春,李艳亮,王明霞,李敏,庞红喜,李哲清,刘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54-196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4
    摘要 ( )   PDF (8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小麦品种陕253中的新型avenin-like(类燕麦储藏蛋白),并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方法】利用PCR方法从小麦品种陕253中克隆新型avenin-like,将克隆的avenin-like亚克隆至表达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宿主菌 Escherichia coli Rosetta-gami B (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从小麦品种陕253克隆获得3个新avenin-like,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903577、GQ903578和GQ903579。序列分析表明,其中GQ903579为假基因,利用所构建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实现了对登录号为GQ903578的基因在原核系统的特异性表达。【结论】新型avenin-like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的成功,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研究基础。

    钙对高温下巨峰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郑秋玲,谭伟,马宁,翟衡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63-196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5
    摘要 ( )   PDF (3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钙对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探明钙在高温胁迫下对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高温时期,以田间生长的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CaCl2、CaCl2+Ca2+螯合剂EGTA、CaCl2+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CPZ)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光合、荧光参数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喷施CaCl2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使光系统Ⅱ(PSⅡ)维持较高的活性,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天线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初始荧光(Fo)极显著小于对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稍低于对照;添加抑制剂EGTA、CPZ明显抑制了光合作用,2个处理的Pn分别比钙处理的低29.4%、26.5%;其PSⅡ功能和活性也受到了显著抑制,导致叶片中MDA含量分别比钙处理高33.7%和40.2%。【结论】喷施CaCl2有效缓解了高温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以及对PSⅡ系统的损害。

    菠萝杆状DNA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李华平,吴丽婷,阮小蕾,沈文锦,谭小勇,翟国会2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969-197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09.026
    摘要 ( )   PDF (4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证明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是否存在菠萝杆状DNA病毒(Pineapple bacilliform comosus virus,PBCoV),并获得PBCoV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该病毒与其它 Badnavirus 病毒分离物间的分子差异。【方法】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反向PCR及分段克隆两种方法扩增PBCoV,克隆后测序获得PBCoV基因组全序列,利用不同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BCoV基因组为环状结构,全长7 543 bp;含有3个典型的ORFs,推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20.4、14.0 和 217.6 kD。其基因组与GenBank 登录的 PBCoV ORF3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7%—97%,其ORF3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 Badnavirus病毒ORF3氨基酸序列间一致率小于50.8%。Southern blot 分析显示该病毒基因组能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结论】在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存在PBCoV,该病毒属于Badnavirus属病毒,与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Mys分离物( BSV-Mys)亲缘关系最近。这是PBCoV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