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3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2-12-20
      
    无栏目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朱作峰,孙传清,付永彩,张培江,王象坤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37-1441 . 
    摘要 ( )   PDF (2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遗传单一性及其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
    胡瑞法,黄季焜,Scott Rozelle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42-1449 . 
    摘要 ( )   PDF (2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亲本系数 (COP)是常用的度量遗传多样性的指标之一 ,但采用亲本系数法得出的遗传多样性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呈现出不一致的结论。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遗传单一性这一新的多样性分析指标。结果表明 ,遗传单一性与小麦产量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陆地棉高强纤维品系和Bt基因抗虫棉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
    张正圣,李先碧,刘大军,肖月华,罗明,黄顺礼,张凤鑫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50-1455 . 
    摘要 ( )   PDF (1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NCⅡ设计 ,以 5个高强纤维品系为母本 ,12个Bt基因抗虫棉品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分析了高强纤维品系与Bt基因抗虫棉品系杂交组合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籽、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具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 (显性 )方差 ,衣分的一般配合力 (加性 )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 ,纤维品质2 .5 %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具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单株铃数 >铃重 >衣分 ;纤维品质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 2 .5 %跨长 >麦克隆值 >比强度 ,竞争优势比强度 >2 .5 %跨长 >麦克隆值。利用高强纤维品系与Bt基因抗虫棉品系配制的杂交组合 ,F1代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 17.0 %以上 ,纤维比强度提高 ,长度增加 7.0 %以上 ,细度提高 4 .0 %以上。
    北疆50年来主栽棉花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刁明,褚贵新,李少昆,曹连莆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56-1460 . 
    摘要 ( )   PDF (3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北疆 5 0年来棉花品种演变过程中的 12个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 ,通过RAPD指纹图谱 ,结合辈序分析研究和评价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基础。结果表明 ,RAPD可将北疆 5 0年来 12个主栽棉花品种划分为五类 ,其结果与实际系谱基本吻合。随着品种演变 ,品种间亲缘关系从简单趋向复杂 ,品种遗传基础得到丰富 ,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性得到加强。每更换一次品种 ,平均皮棉产量提高 81.4 9kg·ha-1。同时表明RAPD技术可以用来分析棉花品种的亲缘关系。
    水稻叶色分布特点与氮素营养诊断
    王绍华,曹卫星,王强盛,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61-1466 . 
    摘要 ( )   PDF (4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叶色不同的粳稻和籼稻品种 ,测定了植株不同含氮水平下主茎各叶的叶色和氮含量。发现顶 4叶在稻株氮素营养丰缺演变过程中表现较活跃 ,植株含氮量较低时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明显低于上部各叶 ;随植株含氮量提高 ,顶 4叶的叶色和氮含量迅速提高 ,与其上位各叶的差距缩小。顶 4叶是反映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理想指示叶。同时还发现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与稻株含氮量关系密切 ,且不受品种和生育进程影响 ,因此 ,用顶 4叶与顶 3叶的叶色差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具有普适性。研究提出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倒 2叶出生期和抽穗期顶 4叶与顶 3叶叶色相近为高产水稻的标志 ,粳稻植株含氮量 2 7g·kg-1DW和籼稻植株含氮量 2 5g·kg-1DW可作为水稻氮素丰缺的临界指标。
    花铃期不同时段水分亏缺对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马富裕,李蒙春,杨建荣,季新疆,申屠向东,陶会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67-1472 . 
    摘要 ( )   PDF (2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棉花花铃期前期 (开花以后前 10d)、中期 (开花后 10~ 4 0d)、后期 (开花 4 0d以后 ) 3个时段水分亏缺(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为 0~ 6 0cm ,土层 4 0 %~ 5 0 %田间相对持水量 )的群体光合效应研究表明 ,花铃期中期水分亏缺对棉花群体光合影响最大 ,导致群体光合速率 (CAP)最大值 (CO2 ,3.6 g·m-2 ·h-1)比适水 (CO2 ,4 .5 g·m-2 ·h-1)下降 4 2 .2 % ,最大值出现日期提前 7d ;对冠层上部影响最大 ,其次是中部 ,下部最小。其中冠层上部CAP下降2 8%、中部 13.3%、下部 10 % ;并且使棉株果枝成铃空间分布由线性的三角形变为抛物线的“凹槽”形 ;单株平均成铃 3.7个 ,皮棉单产 114 8kg·ha-1,分别比适水对照减少 1.7个和 74 1kg·ha-1;水分利用效率为皮棉 0 .2 4kg·m-3 ,比对照下降 2 7%。若将水分亏缺时段移至花铃前期或后期 ,可减轻水分亏缺对群体光合效率、棉株成铃分布、产量的影响 ,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随机天气发生器的可视化编程及其将来在农业生态学上的应用
    马晓光,沈佐锐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73-1478 . 
    摘要 ( )   PDF (8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实验室 (IPMist)多年来对天气模拟模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又进行了天气发生器的可视化编程研究。本研究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波谱分析和弱平稳过程理论等方法 ,利用北京市地面气象站 4 0年的观测数据 ,以matlab6 .0作为开发工具 ,产生了常用的天气数据。其中包括 ,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量。使模拟的各功能参数实现了可视化编程 ,称之为可视化随机天气发生器 (visualprogrammingofstochasticweathergenerator ,VS WGEN)。同时又增加了 2 0个模型参数 ,使其对天气数据的模拟更为准确。天气模拟模型无论是在硬件方面 ,如控制人工气候室或温室等 ,还是在软件方面 ,如有害生物测报、管理和风险分析等都有着广阔的实用前景 ,对生态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无栏目
    棉铃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王桂荣,郭予元,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79-1482 . 
    摘要 ( )   PDF (4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棉铃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 70~ 82节鞭节组成 ,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 5种感器 ,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感器 ,各种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触角表面存在表皮隆起结构 ,特别是在中部和基部 ,表皮隆起形成了明显的三角棱形刺状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棉铃虫触角上起嗅觉作用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由表皮壁、鞘细胞、感受器淋巴液和感觉神经细胞树突等结构组成。它们的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毛形感器表皮壁较厚、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数量很少而且毛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通常有 1个或少数几个 ,而锥形感器的表皮壁很薄、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以及锥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的数量较多。
    无栏目
    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
    黄启良,袁会珠,杨代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83-1486 . 
    摘要 ( )   PDF (3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微乳剂分散质点流体力学半径变大 ,直至成为双连续结构 ,并依此提出了一种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农药微乳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指导热力学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 ,并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水基化制剂热贮稳定性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可能。
    Bt水稻“克螟稻”稻米毒理性评价研究初报
    王忠华,王茵,崔海瑞,舒庆尧,夏英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87-1492 . 
    摘要 ( )   PDF (2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大鼠急性中毒试验确定 ,转Bt基因抗虫水稻稻米属无毒级。大鼠 90d喂养结果显示 ,各试验组大鼠体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对大鼠肝、肾、胃、肠及睾丸进行组织切片检查 ,均未见病理性改变。大鼠脏体比、血象及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王朝辉,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493-1499 . 
    摘要 ( )   PDF (2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为每公顷 12 .8(N0 )、2 2 .0(N12 0 )、33.0 (N2 4 0 )和 6 4 .5kgN(N36 0 ) ,氨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3.8%、4 .2 %和 7.2 %。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测定的冬小麦生育期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每公顷小于 1kgN ,氮肥的硝化 反硝化损失率仅为 0 .2 1%~ 0 .2 6 %或痕量。夏玉米季硝化 反硝化总损失量为每公顷 1~ 14kgN ,相当于当季施氮量的 1%~ 5 %。在北京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 ,氮素的气体损失不超过总施氮量的 10 % ,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淋洗出 0~ 10 0cm土体 ,在下层土壤中累积。
    新疆棉花氮营养诊断及追肥推荐研究
    危常州,张福锁,朱和明,侯振安,郭冠山,鲍柏洋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00-1505 .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反射仪测定棉株叶组织硝态氮含量 ,研究了硝态氮作为棉花氮营养诊断和追肥推荐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棉花不同部位硝酸盐含量依次为叶柄 >主茎 >叶片 ,植株顶部 >植株底部 ;不同生育期棉花硝酸盐含量变化明显 ,盛花期最低 ,蕾期最高。棉花倒四叶叶柄硝酸盐含量比较稳定 ,可以灵敏的指示棉花氮素营养状况 ,可作为棉花追肥推荐的诊断部位。棉花蕾期倒四叶叶柄硝酸盐含量与产量显著相关 ,可以灵敏地指示棉花氮素营养状况 ,可作为棉花追肥推荐的诊断时期。盛花期由于灌溉和追肥的影响 ,倒四叶叶柄硝酸盐含量只与硝酸盐含量微弱相关。初步确定了棉花蕾期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和追肥推荐量。用反射仪快速准确测定棉花蕾期硝酸盐含量并进行追肥推荐 ,速度快 ,诊断结果可靠 ,是一项前景很广的农业技术。
    表面分子膜抑制稻田氨挥发的模型研究
    庄舜尧,尹斌,朱兆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06-1509 . 
    摘要 ( )   PDF (2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温室盆钵和田间试验中 ,研究了表面分子膜对氨挥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 ,表面分子膜可以有效抑制氨挥发 ,其效果因膜用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时 ,应用Jayaweera Mikkelsen氨挥发模型 ,并引入分子膜的氨挥发阻力系数kf,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 ,以应用于表面膜存在下的氨挥发模拟。为此 ,根据不同膜用量的盆钵试验结果对参数kf 值进行了计算 ,并用不同kf 值对氨挥发进行了模拟。在该模型中 ,用选定的kf 值对表面分子膜抑制氨挥发的效果与 pH、风速、水深和温度等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模拟分析。根据修正后的模型 ,对田间试验结果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 ,在田间试验中模型预测效果较差 ,需要对田间条件下的kf 参数作进一步研究。
    不同光温环境对日光温室黄瓜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
    裴孝伯,张福墁,王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10-1513 . 
    摘要 ( )   PDF (1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华北地区秋冬、冬春不同季节茬口日光温室内的不同光温环境对黄瓜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室内黄瓜结瓜期的光温环境变化 ,冬春茬较秋冬茬利于黄瓜根系发育和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冬春茬黄瓜根系生长速率、根系活力均比秋冬茬高。冬春茬黄瓜对氮、磷、钾的吸收不断增加 ,秋冬茬则不断下降。结瓜期的光温环境显著影响氮、磷、钾在黄瓜不同部位的分配。黄瓜生育前期氮、磷、钾以向茎叶分配为主 ,结瓜后向果实的分配增加
    水分胁迫诱导平邑甜茶叶片衰老期间内肽酶活力的变化及其生化特性研究
    曹慧,韩振海,许雪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14-1518 . 
    摘要 ( )   PDF (2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平邑甜茶叶片在水分胁迫下内肽酶活力的变化可分为低值缓降期和速升期 ,对应于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和速降期 ,用激活剂和抑制剂处理。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引起叶片老化过程中存在 3种以上的内肽酶 (巯基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 ) ,而在蛋白质降解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巯基蛋白酶。以牛血红蛋白、酪蛋白为底物时 ,最适 pH为 5 .2 ;以Rubisco为底物时 ,最适pH为 4 .8。这表明水分胁迫在平邑甜茶叶片衰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酸性蛋白水解酶 ;3种底物内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 4 5℃。另外 ,用不同浓度放线菌酮、激素、H2 O2 处理的试验表明 ,放线菌酮和BA可抑制内肽酶的活性 ,而ABA和H2 O2 可促进内肽酶活力的提高。
    日光温室黄瓜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研究
    艾希珍,张振贤,何启伟,孙小镭,邢禹贤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19-1524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Pn和CE以中、上位较高 ,尤其是第 4位叶最高 ,顶部叶和中下位叶次之 ,下位叶最低 ,光合作用饱和光强也以中位叶最高 ,但光补偿点多随叶位的下降而降低 ,基部弱光和CE降低是导致下位叶Pn降低的主要原因。在黄瓜生长期内 ,各叶位叶片的Pn随PFD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叶位叶片Pn的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均呈单峰曲线型 ,高峰出现在 12时左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植株各层次叶片的光量子通量密度逐渐降低 ,尤其是中下部叶片降低幅度较大。种植密度对上位叶的Pn影响不大 ,但对光补偿点影响较大 ;下位叶的Pn及其饱和光强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但不同密度处理的光补偿点差异不显著。黄瓜叶片对光强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表现为光照越弱 ,AQY越高 ,对光的利用能力越强。
    猪肝脏组织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初步分析
    李宁,赵志辉,刘兆良,赵兴波,连正兴,吴常信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25-1528 . 
    摘要 ( )   PDF (1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了猪肝脏组织cDNA文库 ,并对文库中随机挑选的 4 38个克隆的表达序列标签 (EST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 4 38个ESTs中 ,186个在猪种中已有匹配序列 ,37个在人类及其它物种中可以找到同源序列 ,2 15个为未知功能基因。试验还测定了文库中 4 5个cDNA克隆的全长插入序列 ,结果表明 ,19个为已知功能基因 ,11个没有发现开放阅读框 ,其它 15个具有开放阅读框 ,但基因的功能未知。这些结果初步代表了肝脏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谱。
    纤维类饲料的阳离子交换量与其营养特性的关系
    邢廷铣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29-1536 . 
    摘要 ( )   PDF (2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介绍了国内外通过测定阳离子交换量 (CEC值 )来评价纤维类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现状 ,着重论述了CEC值的测定方法、CEC值对反刍动物消化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认为 ,不同饲料CEC值不同 ,且与饲料的氮素、酸洗涤纤维 (ADF)和木质素 (LIG)密切相关 ,同时 ,CEC值对反刍动物食糜在消化道中的流动量、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和消化率有重要影响。
    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电激活及其激活后的体外培养
    吴中红,邢凤英,刘国世,曾申明,朱士恩,张忠诚,伏彭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37-1542 . 
    摘要 ( )   PDF (2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研究了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电激活的条件以及孤雌激活胚胎的体外培养体系。用不同场强、脉冲时程和脉冲次数激活猪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电激活最佳场强和脉冲时程为 130V·mm-1/ 80 μs ,其囊胚发育率为 (2 0 .12± 8.18) % (P >0 .0 5 )。多次脉冲并不比单次脉冲的激活效果好 (P >0 .0 5 )。孤雌激活胚胎用不同培养方式和气体环境在体外培养 7d ,发现 7d不换液与第 5天换液和第 5天换含 10 %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其囊胚发育率 [分别为 (2 5 .30± 7.5 5 ) %、(2 6 .4 4± 8.35 ) %和 (17.6 8± 5 .39) %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后两者换液培养方式其囊胚细胞数 (15 .78± 5 .4 6、14 .5 5± 4 .81)明显低于不换液的 (18.0 1± 6 .79,P <0 .0 1)。同时发现低氧 (5 %CO2 ∶7%O2 ∶88%N2 )气体环境培养的胚胎囊胚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和高氧环境 (5 %CO2 的空气 )无明显差别 ,分别为 [(2 0 .78± 8.80 ) %、17.0 0± 6 .12和 (2 5 .30± 7.5 5 ) %、18.0 1± 6 .79,P >0 .0 5 ]。表明激活后第 5天换原液和换含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不能提高囊胚细胞数。低氧 (5 %CO2 ∶7%O2 ∶88%N2 )气体环境培养猪胚胎的效果不比高氧环境 (5 %CO2 的空气 )好。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李文东,叶恭银,吴孔明,王小奇,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43-1549 . 
    摘要 ( )   PDF (3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是培育转抗虫基因植物的两大类基因。为了正确评价转抗虫基因作物花粉对非靶标重要经济昆虫的安全性 ,本试验以家蚕为对象 ,研究转cry1Ac基因棉花、转cry1A +CpTI双价抗虫棉花以及转cry1Ab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非转基因常规棉花或玉米花粉以及无花粉对照相比 ,转抗虫基因棉花或转抗虫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各龄期的死亡率、蛹重、茧重、茧层重、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均无多大影响 ,且无明显的剂量效应。虽然取食转抗虫基因花粉后家蚕一龄历期有所延长 ,但与非转基因的花粉处理相比 ,则无显著差异 ;同样 ,家蚕三龄眠蚕体重虽与无花粉对照相比表现出较大差异 ,但其体重均大于对照。可见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的历期和体重亦无多大影响。综上所述 ,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利用RAPD技术进行杂交油菜杂油59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
    王灏,王道杰,李成梅,李殿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50-1555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建立了简便快速微量提取油菜DNA的方法 ,并从 37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个可明显区分CMS杂交油菜品种杂油 5 9及其亲本系的引物。利用两个引物将杂油 5 9杂种和目前生产上应用或即将应用的 2 2个品种组合或自交系得以完全区别开 ,并用其中 1个引物对油菜杂交种的种子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选择合适的引物进行RAPD分析 ,不仅是杂交品种种子纯度分析的有效手段 ,而且通过多种引物的交互使用 ,也是进行品种之间鉴别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
    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朱永生,陈葆棠,秦发兰,余舜武,张端品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56-1559 . 
    摘要 ( )   PDF (2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我国特有的疣粒野生稻成熟胚和幼穗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挑选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并分离原生质体 ,将原生质体固体包埋后添加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调节培养体系渗透压诱导产生胚状体 ,成功得到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对提高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硅和接种黄瓜炭疽菌对黄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孙万春,梁永超,杨艳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60-1564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抗、感炭疽病的 2个黄瓜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硅酸盐和黄瓜炭疽菌诱导接种对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诱导接种能使处理叶 (第 3叶 )和非处理叶 (第 4、第 6叶 )的POD活性显著增强 ,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而加硅与不加硅处理之间的POD活性差异不显著 ,加硅不接种处理 (Si+C- )与CK的POD活性的差异也不显著 ,硅酸盐本身不是一种诱导剂 ,对POD活性无影响 ;叶位越高 ,接种与不接种处理的POD活性差异越小 ,甚至在第 6叶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由下向上 ,所获得的系统抗病性逐渐减弱 ;在接种后的第 4天接种与不接种处理差异较小 ,第 8天时差异显著增大 ,但在第 12天时 ,第 4和第 6叶片POD活性在接种与不接种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得不显著 ,有逐渐扩大又缩小的过程 ,所产生的系统抗病性大约维持 2周左右。经诱导接种处理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 ,相对免疫效果达 33.2 % ,而Si -C +处理与接种加硅 (2 0mmol·L-1)处理之间的植株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
    鸡新城疫病毒F48E9株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免疫诱导免疫保护的初步研究
    刘胜旺,孔宪刚,童光志,马云燕,卢景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65-1569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我国新城疫病毒标准强毒F4 8E9株的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中 ,进行鉴定后筛选阳性质粒。将此阳性质粒进行大量法提取并纯化后作为基因疫苗以每只鸡 10 0 μg的剂量肌肉接种 4 5日龄SPF鸡 ,并以 pcDNA3 空质粒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新城疫基因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新城疫病毒特异的血清IgG抗体反应 ,但产生抗体所需的时间较长 ,抗体滴度的增加较为缓慢。人工接种新城疫强毒后 ,基因疫苗免疫组 4 / 6的鸡得到保护 ,而且保护鸡具有明显的抗体反应 ,2只鸡未得到保护 ,但其死亡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鸡 ,死亡鸡具有典型的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高粱优良恢复系4930的选育
    胡广群,王文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70-1572 . 
    摘要 ( )   PDF (1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粱优良亲本系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优良恢复系 4 930是通过精选亲本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 ,具备配合力高、恢复性能强、抗性优、综合性状好等优良特点。利用 4 930组配的杂交种熊杂 3号、熊杂 4号和熊杂5号 ,表现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抗性强、稳产。
    同源四倍体皇家嘎啦苹果的生物学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刘庆忠,刘鹏,赵红军,孙玉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73-1578 . 
    摘要 ( )   PDF (2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比较了皇家嘎啦苹果二倍体及同源四倍体的气孔特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四倍体的苹果叶片厚 ,气孔大 ,气孔密度小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多 ,叶绿素含量高。四倍体在光诱导过程中气孔导度增加缓慢且较二倍体低 ,诱导初期光合速率较低主要是气孔限制造成的。在光响应过程中 ,四倍体皇家嘎啦苹果叶片表观量子效率比二倍体大 ,而光饱和点及最大光合速率却比二倍体低 ,与二倍体相比较具有阴生植物的某些特点。
    紫花苜蓿愈伤成苗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张万军,王涛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12):  1579-1583 . 
    摘要 ( )   PDF (2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秘鲁苜蓿等品种的子叶和下胚轴愈伤再生植株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经筛选获得了以改良的SH大量元素 +MS微量元素及铁盐 +水解酪蛋白 +VB19.9mg·L-1+VB69.5mg·L-1+尼克酸 4 .5mg·L-1+琼脂 8g·L-1为基本成分的愈伤成苗高频再生体系。其中 ,诱导愈伤和保持愈伤的培养基加 2 .0mg·L-12 ,4 -D +0 .0 2 5mg·L-1KT ;诱导再生植株分化的培养基加 0 .4mg·L-1KT +2 0g·L-1的蔗糖 ;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 1/ 2MS ,其中蔗糖浓度为 10 g·L-1。秘鲁苜蓿子叶愈伤组织分化率达 10 0 % ,下胚轴愈伤组织分化率达 92 %以上。以该体系完成苜蓿愈伤植株再生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 ,完成植株再生仅需 6 0~ 7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