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2-20
农业信息技术
谷物胚乳性状数量基因图的构建方法
徐辰武,何小红,蒯建敏,顾世梁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17-122 .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三倍体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和二倍体数量性状基因(QTL)图构建方法相结合,导出双侧标记基因型下有关胚乳性状QTL的遗传组成、平均数和遗传方差分量,据之提出以某一区间双侧标记基因型胚乳性状的平均值为依变数,以该区间内任一点假定存在的QTL的加性效应d、显性效应h1和/或h2的系数为自变数,进行有重复观察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的显著性测验该点是否存在QTL,并估计出QTL的遗传效应。给定区间内任一点,皆可以此进行分析,从而可在整条染色体上作图,并以之确定QTL的数目和最可能位置。同时,在检测某一区间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将该区间外可能存在的QTL的干扰进行统计控制,以提高QTL检测的精度。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将之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的DNA不对应资料以及具复杂遗传模型的胚乳性状资料。
无栏目
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包劲松,夏英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23-127 .
摘要
(
)
PDF
(3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稻米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RVA谱的遗传变异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另外还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胚乳基因型×环境和母体基因型×环境互作,而不存在细胞质× 环境互作。RVA谱的遗传力在 65.3%~74.8%之间.其中胚乳遗传力比母体遗传力和细胞质遗传力之和都大。不同亲本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RVA谱的影响很大。
小麦遗传转化几个因素的研究
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辛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28-132 .
摘要
(
)
PDF
(3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响小麦遗传转化的因素很多,如基因型、转化方式、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和筛选标记,以及转化后的有效筛选。为此,对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载体上的 NPTⅡ筛选标记基因.G418的适宜用量为 25~50mg/L,而不能用卡那霉素和新霉素,针对载体上的Bar基因筛选标记,PPT或Bialophos的适宜用量为 3~5mg/L,针对载体上的 Hpt筛选标记基因,潮霉素的适宜用量为 100~150mg/L;从 25个小麦基因型中,筛选到了扬麦158和扬麦10号等几个幼胚培养力比较高的基因型;选择培养基中选择剂浓度的合理变化对于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是有益的。
应用RAPD分析川西北高原青棵的遗传背景
洪棋斌,侯磊,罗小英,李德谋,肖月华,裴炎,杨开俊,甲错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33-138 .
摘要
(
)
PDF
(4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了四川西北部青稞42个农家品种及2个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筛选出了17个10 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9条稳定的多态性谱带,据之建立1,0型数据,计算各品种间的NL相似系数,再转化为相应的遗传距离矩阵.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获得聚类图;取距离值T=0.6,可将44个品种分为4个大类。分析了各大类内品种地理来源、主要品种特性等,发现大部分品种在各类内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分布。通过不同多态性位点数的遗传距离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所得到的位点数已能可靠地对研究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估计。
中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域划分的研究
盖钧镒,汪越胜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39-145 .
摘要
(
)
PDF
(5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前人关于中国大豆栽培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地256份大豆地方品种在南京分季播种、延长或缩短光照长度各处理条件下的生育期表现,结合供试材料的来源地地理与气候条件、播种季节类型、熟期组归属以及光温反应特性等因素,将我国大豆品种生态区划分为北方-熟制春作大豆品种生态区、黄淮海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中南多熟制春夏秋作大豆品种生态区、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种生态区和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品种生态区等6大区,并在其中3个区内进一步划分亚区。
甘薯脱毒薯特性鉴定及亲本利用评价
马代夫,李秀英,李洪民,谢逸萍,王毅,张立明,李强,刘章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46-152 .
摘要
(
)
PDF
(4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几个品种,经多年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脱毒甘薯不同地点、品种、年份均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14.95%~91.61%。甘薯脱毒后干物质含量、抗病性则无明显变化。脱毒薯比非脱毒薯地上部生长旺盛,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突出。用脱毒苗作有性杂交亲本比对照结实率略高,植株开花性状、实生后代表现无明显差异。
第四代棉铃虫卵在华北夏玉米田的时空分布
王振营,何康来,文丽萍,张广义,郑礼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53-156 .
摘要
(
)
PDF
(2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8~1999年在华北夏玉米田对穗期棉铃虫卵在不同播期玉米上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在玉米田的产卵高峰在8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有多个.虽然在不同播期的玉米田落卵数量不同,但有相同的产卵高峰;产卵部位主要在花丝和雌穗位上的叶片叶鞘上;在早播和中播夏玉米田以散粉期落卵为最多.灌浆期次之.而晚播则以抽雄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若落卵高峰推后,则不同播期的夏玉米上均以灌浆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在中、晚播夏玉米田的落卵量明显高于早播,且为害明显比早播重,晚播玉米田又比中播的落卵量大。因此为害则更重。
棉花色素腺体和棉酚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
祝水金,季道藩,刘胜安,汪若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57-162 .
摘要
(
)
PDF
(4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3对陆地棉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棉花色素腺体和棉酚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抗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色素腺体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于棉铃虫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对棉铃虫体内的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取食无色素腺体棉的棉铃虫体内的两种解毒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取食于相应的有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的棉铃虫。不同棉酚含量的半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的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棉铃虫的生长发育与饲料中的棉酚含量成负相关,而与棉铃虫的抗药性成正相关.棉铃虫体内的2种解毒酶活力随所取食饲料中的棉酚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棉酚含量超过0.3%时,棉铃虫体内的两种解毒酶活力均受到抑制。
丝孢酵母对苹果采后灰霉病和青霉病抑制效果的影响
范青,田世平,徐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63-168 .
摘要
(
)
PDF
(4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sp)的不同处理和接种时间对“富士”苹果灰霉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接种灰霉菌和青霉菌孢子浓度分别为1×105个/ml和5×104个/ml时,在25℃下.1×108CFU/ml的酵母悬浮液完全抑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在 1℃下冷藏 30d后.灰霉病和青霉病的发病率分别为 13%和 0。接种酵母菌的滤液对病害没有抑制作用。Trichosporon sp能在苹果伤口迅速繁殖,以 25℃ 下最初的 48h内和 1℃下的最初 5d内增长最快,分别增加了50和20倍以上,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酵母菌和病菌孢子的接种时间与生物防治效果有关,先接种拮抗菌的抑菌效果显著地好于同时或后于病菌接种的效果。
葡萄浆果着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万怡震,贺普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69-172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8~1999年.通过外观观察及利用冰冻切片解剖法对葡萄属植物的12个种(其中10个种是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种)的43个 株系浆果着色过程进行了研突: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的大多数种的浆果从果买顶部或向阳一侧开始着色.熟时果面色译均匀一致。葡萄果实从表皮与下表皮相邻的几层细胞开始着色,表皮由内向外、下表皮由外向内的顺序着色:多数种的果实表皮细胞稍先于下表皮细胞开始着色。葡萄着色初期表现出不同层次色素细胞间及同一层不同部位的色素细胞间颜色深浅不一的不均衡性;葡萄果实着色过程体现为色素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及细胞内色素浓度不断增大的统一;色素细胞由个别出现色素到全体色素细胞都出现色素持续时间较短;就某一色素细胞而言.从其开始着色直到果实成熟色素浓度可能一直在增大.直到果实成熟时达最大。
土壤通气性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史春余,王振林,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73-178 .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鲁薯7号和徐薯18为材料.研究了土壤通气性对甘薯某些生理特性和块根产量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善土壤通气性.可以增加功能叶片ATP含量、提高功能叶片ATP酶活性;增加块根中ATP含量和脱落酸(ABA)含量.提高块根中 ATP 酶活性。促进14C同化物由叶叶向块根的运转和分配,提高干物质在块根中的分配率;极显著地提高了块根的产量。棍据植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分析了 ATP、ATP酶和ABA在促进14C同化物由叶片向块根运输中的作用。
旱地玉米N吸收及其N肥利用率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高绪科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79-186 .
摘要
(
)
PDF
(5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我国目前化肥大量使甲中出现的施肥效益下降和化肥利用率不高.以及旱地肥效低而不稳等问题.主要探讨了旱地农田降水、秸秆还田、施肥等对作物N吸收和肥料N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年降水520mm的一年一作春玉米区,化肥N用量以105 kg·ha-1为宜·配施牛粪和秸秆还田各1500和6000kg·ha-1,作物N吸收、肥料N利用率和产量均较高;旱地玉米N吸吹明显受生育期降水和土壤底墒水含量的影响,肥料N的表观利用率从丰水年约 58%可降到土壤严重干旱年约 7%.7年(1993~1999年)平均约为 30%。15N示踪研究表明,肥料N和土壤N对当季作物N吸收的贡献分别约占40%和60%。15N示踪年度内(1997~1999年),秸秆还田和秸秆未还田处理的当季肥料N利用率分别为24%和17%,3年累计肥料N利用率分别为36%和25%,秸秆还田提高N利用率约11个百分点;3年累计肥料 N损失分别为 26%和 45%.秸秆还田减少 N损失约 19个百分点。
土壤腐殖酸与~(109)Cd、~(65)Zn及其复合存在的络合物稳定性研究
华珞,陈世宝,白玲玉,韦东普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87-191 .
摘要
(
)
PDF
(3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 Cd、Zn为单一离子及复合存在时.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与Cd、Zn的络合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Cd、Zn为单一离子时.HA-109Cd(65Zn)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均大于FA-109Cd(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而HA(FA)-65Zn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大于HA(FA)-109Cd。109Cd、65Zn为复合体系共存与单一存在相比较.HA(FA)-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有明显的提高,HA(FA)-109Cd络合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则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施用大分子的腐殖酸较小分子的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植物有效性,Zn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较Cd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毒害。而 Cd、Zn复合存在时与单一离子存在时相比较,施用腐殖酸将增加 Cd污染的危害,而减少Zn污染的危害。
酶法水相提取大豆油难点的解决方法
钱俊青,何国庆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92-196 .
摘要
(
)
PDF
(2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含油量较低,酶法水相提油困难。为提高得率而加大酶用量,则成本高,无法应用。本研究以水浸提大豆含油蛋白,最适条件下96%大豆油随蛋白进入水提液,少量蛋白酶降解水提液中的大豆蛋白.使部分大豆油释放,再离心分离,释放的部分大豆油被分离出的蛋白吸附,得到高含油量大豆蛋白,通过优化工艺条件,蛋白含油量达40.5%,总油脂分离得率达93.4%。高含油量的大豆蛋白则可按已有的适用于高含油量油料的水提法进行提油,解决了大豆油酶法水提的难点。
竹笋采后活性氧代谢对木质化的影响
席玙芳,罗自生,程度,冯国斌,章雪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197-199 .
摘要
(
)
PDF
(2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竹笋在 5℃ 和 10℃下,木质素含量、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OD、CAT和 POD 3种酶活性虽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 H2O2呈持续上升趋势,由于 H2O2的积累,致使木质素含量不断增加。5℃的 SOD、POD活性和 H2O2含量均显著低于 10℃下的数值,5 ℃下木质素含量极显著低于 10℃下的数值。
持续、低剂量金霉素对肉仔鸡免疫机能的抑制作用研究
佟建明,张日俊,萨仁娜,潘淑瑗,黄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00-204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0只 Abore Acre商品代肉用公鸡随机分成 3组,金霉素在饲料中添加水平分别为 0.50和 150mg/kg,研究饲用金霉素对肉仔鸡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以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50mg/kg的金霉素对肉仔鸡脾脏和 21日龄的胸腺无明显抑制作用,对 T、B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无明显抑制作用;150mg/kg的金霉素对肉仔鸡的胸腺和脾脏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且显著促进法氏囊的萎缩(P<0.05)。金霉素对T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的直接抑制作用;50mg/kg和150mg/kg的金霉素对BSA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研究结果表明,持续、低剂量的金霉素对肉仔鸡免疫器官发育和免疫应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加强。150mg/kg的金霉素对肉仔鸡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
急性感染肝片吸虫水牛血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陈龙,毛鑫智,王丙云,Award Daugschies,J.Gonzalez-Gallego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05-209 .
摘要
(
)
PDF
(3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水牛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免疫反应在抗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水牛感染后.WBC的总体水平在整个感染期高于对照组;DC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第 2周即显著高于对照组直到 19周.以后下降并接近对照组;嗜中性粒细胞(%)在第5~16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两组接近;淋巴细胞(%)在感染后的第2~5周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后接近.至第14周又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直至21周;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期无显著差异;T-淋巴细胞(%)从第1周起显著下降,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11周后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BC-CR1花环率在2~16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后逐渐恢复接近对照组,而RBC-IC花环率在2~18周高于或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水牛在急性感染肝片吸虫后,血细胞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变化剧烈,共同参与抗肝片吸虫感染机制。
沙拉沙星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
沈建忠,沈川,肖希龙,李俊锁,刘金凤,张素霞,周宗灿,傅娟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10-215 .
摘要
(
)
PDF
(4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Wistar大鼠和昆明系小鼠对沙拉沙星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沙拉沙星在抑菌剂量之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不产生致突变作用;沙拉沙星不引起小鼠骨髓有微核多染红细胞率增加;显性致死试验中,沙拉沙星试验结果为阴性;5和 50mg/kg b.w.剂量沙拉沙星对母鼠的生殖机能和胎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对胎鼠不产生致畸作用,而 500mg/kg b.w.剂量沙拉沙星对胎鼠体长和骨骼发育有一定影响,但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沙拉沙星无明显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利用RAPD标记鉴定绿豆组植物种间亲缘关系
程须珍,Charles Y.Yang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16-218 .
摘要
(
)
PDF
(1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56个绿豆组品种(系)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在选用的45个随机引物中,均发现有不同的扩增产物。通过聚类分析将它们分成黑吉豆、野生绿豆和栽培绿豆3个种群。在栽培绿豆中又可分出印度抗豆象、巴基斯坦抗黄花叶病毒、中国Ⅰ组、中国Ⅱ组和亚蔬绿豆5个类型组。获得绿豆组3个豆种及其代表品种的独特标记,为今后食用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和遗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豇豆种子耐贮性的三种人工老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陈晓玲,卢新雄,陈叔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19-222 .
摘要
(
)
PDF
(2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个豇豆品种经 40℃ 、100/RH老化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的变化趋势均与自然老化种子的死亡规律相似,呈近似反S型曲线;两用58±1℃ 热水和50%甲醇溶液老化处理去、2个品种的表现与自然老化种子的不同。因此.40℃、100%RH高温高湿适用于评价豇豆种子耐贮性的人工老化,其最适老化时间为5~6d;适宜的生理生化指标为电导率。
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
林久生,王根轩,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23-226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 pGR202和 pBin19两种质粒经过 pBI 222的改建,含有 CaMV35S启动子和 Nos终止子的 CN区DNA片段与 pBin19的 Bin区 DNA片段的不对称连接和目的基因 GR的 cDNA重组于真核表达双元载体三步亚克隆,筛选出一正向插入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真核表达双元载体质粒pBin-CN-GR。再利用此质粒转化的农杆菌LBA4404进行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并分化出卡那霉素抗性苗。过氧化物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显示转化材料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转化材料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对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选择压(Km)添加浓度及加入时机是影响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青菜品种锌效率特性研究
胡学玉,李学垣,谢振翅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27-231 .
摘要
(
)
PDF
(3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6个有代表性的青菜品种吸收利用锌能力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菜地上部分千物质重、锌的累积吸收量可以较好地反映品种间吸收、富集锌能力的差异;在缺锌或施锌条件下,品种五月慢均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累积吸锌量,缺锌时的累积吸锌量与其它品种呈极显著差异,其锌利用效率较高;五月慢较大的根系活性吸收表面积与较长的根系长度,是其具有较强耐低锌能力和吸收富集锌的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缺锌时,五月慢的根冠比明显减小,而矮脚黄、黑油白菜两个一般性品种的根冠比呈增加趋势。
农业信息技术
高秆隐性杂交稻研究进展
杨仁崔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2): 232-232 .
摘要
(
)
PDF
(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