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出版伦理声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2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2-07-20
无栏目
1992年 第4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0-0 .
摘要
(
)
PDF
(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
李奇真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1-6 .
摘要
(
)
PDF
(3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物栽培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建国后在总结我国丰富的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建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近十几年来,在区域化、指标化、规范化栽培;周年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开拓增产增收途径;提高作物群体光合利用效率及高产栽培;作物高产需肥规律及配方施肥;作物抗逆综合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机械化、除草化学化、地膜覆盖栽培以及“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杨建昌,朱庆森,曹显祖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7-14 .
摘要
(
)
PDF
(3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冠层倒4叶至倒1叶叶长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层各叶叶长与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抽穗后冠层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与杂交籼稻和中籼品种的结实率、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粳品种的结实率、产量相关不显著;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叶片的净同化率,对促进杂交籼稻汕优63籽粒生长的作用较大,对中粳品种盐粳2号的作用较小;抽穗期顶3叶叶面积占冠层最大叶面积之比是衡量群体发展合理与否的一个指标,适当提高这个比值,有利于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产量。
大豆抗冷性生理生化指标的筛选
顾增辉,宋剑陶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15-23 .
摘要
(
)
PDF
(3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10个大豆品种在吸涨期对低温敏感性的生理生化差异。 根据冷浸后发芽特性的不同,可将10个品种分为3个类型;敏感型、抗冷型和中间型。抗冷品种脱氢酶活性高,且因冷浸导致的下降幅度小。受冷后ATP水平的下降与品种抗冷性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873,P=0.01)故ATP的测定可作为筛选抗冷品种的有效指标。除个别品种外,低温导致电导率的增大与抗冷性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性(r=+0.748,P=0.05)。此外,抗冷性越强的品种,SOD酶活性越高,MDA含量越低,且低温导致的MDA含量的增加也越小。 建议用发芽的生理测定,ATP含量测定及电导测定作为大豆抗冷性的评价指标。
北方麦区主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地理差异的研究
赵成松,徐风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24-29 .
摘要
(
)
PDF
(2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的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影响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几个生理参数
朱德群,朱遐龄,王雁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30-35 .
摘要
(
)
PDF
(2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6-1989年于田间高肥水平下研究了10个冬小麦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和成熟时N积累量、生物产量、茎叶N输出量、碳、氮收获指数(HI、NHI)及花后10天旗叶叶N量(N/LA)8个生理性状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通过方差、相关和逐步回归等分析表明:各性状品种间差异显著;所有性状均与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不相关。性状间除开花前N积累量与NHI及生物产量与Hl和NHI不相关外,其他性状彼此之间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花后10天叶N量也与其它7个性状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影响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主要性状分别为生物产量、HI和生物产量、HI和NHI。初步明确了适合冬小麦产量6000公斤/公顷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3%以上及蛋白质产量780-800公斤/公顷左右各性状的取值范围。
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种间可交配性及亲和基因型的筛选
吴江生,孟金陵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36-40 .
摘要
(
)
PDF
(2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国内外116个甘蓝型油菜为母本,分别与7个芥菜型油菜品种杂交,共配制种间杂交组合366个。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较低,虽然杂交结角率高达58.5%,但受精指数为4.173,可交配指数仅为0.529,即只有大约1/10的受精胚珠能发育成熟和近成熟。在对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上,不同的甘蓝型油菜母本基因型间有极显著差异。已从中筛选出每果杂交受精胚珠数高于10,具亲和基因型的品种4个,可交配指数高于2的品种3个。尚未发现受精指数和可交配指数都高的品种。受精指数与结角率、角果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9和0.7155。均达极显著水准。因此,通过田间检测杂交结角情况,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识别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的高受精指数母本基因型。杂交花序的分枝部位对受精率高低影响不大,日平均气温为5.3-12℃时,较低的温度似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水稻纹枯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陈志谊,王玉环,殷尚智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41-46 .
摘要
(
)
PDF
(2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选择5个对纹枯病抗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就它们的细胞组织结构、生化反应与抗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数目都明显多于感病品种;人工接菌后,抗病品种的过氧化酶活性增加的速度和峰值都大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转氨酶活性也强于感病品种。试验还表明: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性没有相关性。
我国改良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来源与抗赤霉病性改良中的问题
刘宗镇,汪志远,赵文俊,黄德崇,黄晓敏,孙锡娟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47-52 .
摘要
(
)
PDF
(2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3万多份小麦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及主要抗赤霉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中发现,我国改良小麦品种的抗赤性最初起源于中度感病品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中度感病的意大利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70年代以来,抗赤性来源几乎局限于意大利品种Mentana、Funo和我国地方品种台湾小麦等几个基因型,以致80年代我国抗赤育种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因些,很有必要广泛开拓和利用新抗源。抗赤性的选择应当在低世代和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条件下进行,把抗赤性分为O、HR、R、MR、LR、S和HS更合理。
水稻-固氮粪产碱菌内根际体系的探讨
李继平,尤崇杓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53-59 .
摘要
(
)
PDF
(4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接种固氮粪产碱菌后,可清晰看到细菌紧密地附着在稻根的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根系的伸长区和根毛区,根尖端分生区内侧较少。从冰冻断裂的根横剖面中发现,进入稻根内的细菌成蔟地存活于外皮层、皮层大通气腔、直至中柱维管组织中。大约有0.01%-0.1%附着于根表的粪产碱菌进入根内,多数存在于细胞间隙中,少量进入根细胞内,在根内的粪产碱菌仍可以繁殖。粪产碱菌进入根内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根表皮细胞间隙和根毛基部。粪产碱菌同样也存在于淹水茎内。接种量的多少与菌在水稻植株中的数量、水稻的长势及植株重量呈正相关。与整体根系相比,研碎后的根系具有较高的乙炔还原活性,且根系的乙炔还原活性显著高于茎段的活性。
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营养元素浓度的效应
陈铭,尹崇仁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60-69 .
摘要
(
)
PDF
(3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石灰性缺锰(DTPA-Mn=3.54ppm)土壤施用锰、锌肥对冬小麦体内氮、磷、钾、钙、镁、铁、锰、铜、锌和钠浓度季节性变化和分布模式的效应。结果表明,随冬小麦生长发育的进程,磷和钾明显降低,镁、铁、锰、铜、锌趋于升高,在拔节期以前取样和分析测定对大多数元素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是适宜的。在同一生育期,不同元素的浓度分布模式不同,移动性相近的元素分布模式大致相似。在不同生育期,钙和锰的浓度分布模式稳定,不受施锰、锌肥影响;钾、铁、铜、锌则因施锰、锌肥而改变;磷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及氮、钠在收获期的浓度分布模式也随施锌肥而改变。
我国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区系调查
袁永隆,张礼华,刘纯传,杨玉英,侯奕昭,李宏胜,潘虎,张志常,郁杰,李新圃,张永欣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70-76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研究是在对23省、市、自治区,30个城市40所大中型奶牛场所作的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奶样3006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以探讨我国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的区系分布。结果分得细菌和霉菌共24种3650株,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12种206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2.52%。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乳房链球菌等。并建立了dBASEⅢ“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研究资料数据库检索系统”,制定了“奶牛乳房炎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为进一步综合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科学数据,并为乳汁的病原菌监测提出可靠的检验方法。
母牛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宫颈-阴道粘液电导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殷国荣,王建军,杨建一,王成元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77-81 .
摘要
(
)
PDF
(2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自行设计安装的MFR-1型母牛发情鉴定及早期妊娠诊断仪,将特制探测电极插入母牛阴道穹窿部,测定了94头母牛宫颈-阴道粘液的电导率(CVMEC)。结果表明,母牛在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CVMEC呈规律性变化。发情周期正常的母牛,CVMEC在间情期处于较低水平(5.64mS/cm),前情期开始上升(8.93mS/cm),发情期达峰值(13.40mS/cm),后情期开始下降(9.84mS/cm),最后降至间情期水平。输精后,未妊与妊娠母牛CVMEC的变化规律不同。在发情周期的各时期,未妊母牛高于妊娠母牛;未妊母牛在输精后21天左右返情,CVMEC再度出现峰值;妊娠早期母牛则保持与间情期相近的较低水平(5.08mS/cm)。笔者认为,母牛CVMEC的规律性变化的生理学基础是体内激素水平和宫颈-阴道粘液的周期性变化,据此进行发情鉴定和早期妊娠诊断是可行的。与目前使用的方法相比,CVMEC法更具有实用价值。
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基因在花椰菜愈伤组织的整合与表达
华学军,陈晓邦,范云六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82-87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双元载体系统,通过土壤根癌农杆菌A281和B6S3菌株的介导,将B.t. aizawai 7-29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我国栽培花椰菜品种瑞士雪球,得到转基因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Southern分子杂交证明B.t.杀虫蛋白基因已整合到花椰菜基因组中。用组织化学法检测GUS活性,观察到愈伤组织的转化细胞呈蓝色,由于B.t.杀虫蛋白基因与GUS基因翻译融合,GUS基因的表达为杀虫蛋白基因在花椰菜组织中表达提供了证据。
根癌农杆菌Ti质粒携带抗菌肽基因导入烟草
黄自然,徐飞,庄楚雄,李乃坚,袁四清,崔植琳,戴冕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88-89 .
摘要
(
)
PDF
(1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中国春Tal kr phlb综合体与Ag. intermedium杂交直接将有益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
樊路,韩敬花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88-88 .
摘要
(
)
PDF
(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快速超干种子的新方法
张庆昌,郑光华,林坚,陶嘉龄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89-89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
方自若,杨岱筠,郑美媛,姜峰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90-90 .
摘要
(
)
PDF
(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4): 91-96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