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2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3-03-20
无栏目
1993年 第2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0-0 .
摘要
(
)
PDF
(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优化技术在确定最佳施肥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上的应用
张维理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1-8 .
摘要
(
)
PDF
(3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产品的品质,无论是加工品质和贮藏品质,还是食用品质,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均与一系列的品质性状有关。要想通过合理施肥,既使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加工和销售部门对产品品质的特殊需求,又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将涉及到在复杂的农业生物系统中综合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的方法,在微机上建立了非线性数学优化模型。优化计算的实例显示,利用优化模型可以迅速方便地计算出既能达到所要求的农产品品质指标,又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NPK施肥量。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由于优化模型一方面考虑到了NPK三种主要营养元素对作物生长的复合作用;另一方面,应用了多项产量和品质参数来衡量作物的肥效反应,因而较现行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更大的可靠性。此外,利用这一优化模型既可以评价作物的肥效效应,又可以确定获得期望达到的生长效应所需要的NPK施肥量,故较目前常见的模拟模型有更多的功用。
2,4-D对麦苗的刺激、抑制和致瘤效应的研究
刘庆城,许玉兰,张玉洁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9-17 .
摘要
(
)
PDF
(4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浓度2,4-D溶液作用于麦苗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以1.5ppm的2,4-D溶液喷于麦苗茎、叶,对小麦生长有刺激作用,但根部不形成瘤状物;如以同样浓度的2,4-D溶液浇根,麦苗根部形成瘤状物,但麦苗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用抗药性标记的田菁茎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接种,证明在30%左右的麦瘤中有该菌进入,但这种麦瘤测不出固氮酶活性,说明麦瘤中少量茎瘤菌是随机性的被动进入,也没有与小麦植株建立共生关系。
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陈万权,胡长程,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17-23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6-1991年间,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首次采用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FV)、毒性值(VV)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反映群体水平的参数,对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结构、频率、时间动态、空间格局及不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的异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 V2a、V9、V15、V19、V24、V28、V29的出现频率较低(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V1、V3ka、V10、V26的频率处于升高的趋势,V2a、V15的频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明显不同,我国和北美的叶锈菌至少存在4-5个毒性基因的差异;不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结构差异显著,叶中3号不具备V26基因,叶中34号不具有V1、V14a、V17和V27基因,而叶中4号携带有这些毒性基因。文中还对利用近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杂交晚稻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动态补偿模型
胡国文,陈忠孝,刘光杰,马巨法,潘群威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24-29 .
摘要
(
)
PDF
(2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间采用人工剪叶方法,测定杂交晚稻汕优10号组合不同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不同受害水平的补偿反应。结果表明:移栽后0-55天的稻株叶片受害时间的临界补偿方程为DFtco(d)=45.119±[(241.809+0.534DF#+2)]#+(1/2);叶片受害时间的临界耐害方程为:DFtto(d)=45.119±[(105.737+0.534DF#+2+5.34DF)]#+(1/2);叶片受害程度的临界补偿方程为:DFco(%)=[(3358.75-168.95DFt+1.872DFt#+2)]#+(1/2);叶片受害程度的临界耐害方程为DFto(%)=-5±[(3632.3-168.95DFt+1.872DFt#+2)]#+(1/2)。式中DF为模拟受害程度(%),DFt为受害时期(移栽后天数)。看出,汕优10号的临界补偿反应的时间为移栽后0-29.5天(播种后41-70.5天),受害程度为0%-58.0%。临界耐害反应的时间为20.6-34.8天(播种后61.6-75.8天),受害程度为0%-26%。
红麻高产杂优组合H116多代利用的研究
汤永海,李德芳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30-38 .
摘要
(
)
PDF
(3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产量性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分析了红麻高产杂优组合H116(7804×南选)F#-1和F#-2的优势表现。与大值亲本7804品种比较,F#-1和F#-2的纤维产量分别平均增产21.7%和10.7%,F#-2优势降低9.1%。而与生产上大面积栽培的青皮3号品种比较,F#-1和F#-2分别平均增产30.1%和18.3%。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实验证明,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优良品种配成的强优势组合,不仅F#-1可以利用,而且有的F#-2仍保持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抗病、高产、优质,具有生产实用价值,而F#-3的利用价值不大。
影响普通小麦加工馒头质量的主要品质性状的研究
张春庆,李晴祺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39-46 .
摘要
(
)
PDF
(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33个普通小麦(T .aestivum)品种(系)对影响馒头加工质量的3大类,19个小麦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馒头质量模糊综合评判系统,并首次对影响馒头白度、孔隙、比容、回弹的小麦品质性状及HMW谷蛋白对馒头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3大类性状对馒头的加工质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其作用顺序是:面粉物理性状大于籽粒化学组分,籽粒化学组分大于籽粒表型品质性状。⑵影响馒头质量的主要品质性状是:角质率、容重、湿面筋、支链淀粉的含量及支、直链淀粉比值、蛋白质含量、沉淀值、伯尔辛克值、发酵成熟时间及成熟体积、面粉需水量、降落值。馒头各质量指标受不同小麦品质性状影响,可利用这些关系对馒头各质量指标进行间接选择和预测。⑶影响小麦加工馒头质量的品质性状较多,且性状间相互影响。因此,对其协调选择是优质馒头小麦选育的关键。⑷HMW谷蛋白组分主要影响馒头的体积、白度,含Glu5+10的品种,加工的馒头体积较大,白度较低。
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分化研究
李福山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47-55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年生野生大豆(G. soja)在世界上分布范围仅局限在东亚温带地区,中国地处东亚的主要部分,野生大豆资源非常丰富。考察表明:从南起北纬24°左右的广东、广西北部地区开始到北纬52°55′左右的黑龙江畔都有野生大豆。特别是在北纬30°至45°区域内,野生大豆不但分布广、种群大、类型也极丰富,是我国野生大豆多样性分布区。野生大豆分布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限制该种分布的因子和知识的条件,明确了对野生大豆生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凡是一年中最暖月平均温度不足20℃或者年降水量不足300mm地区没有野生大豆。同样从小范围的地理、地形分布情况看,使我们了解到该种适宜生长在沟边、路旁、苇塘、河的两岸等低湿的环境中。物种是环境的产物,不同地区形成有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不同类型。我国野生大豆的茎秆长度从不足30cm到500cm以上;花色有紫色和白色两种;单株荚数从30-40个到2000-3000个;原产地始花期的光照时数从13小时15分到17小时5分之间;生育日数从120天到200天以上;种粒颜色及大小分化也很明显,种皮色有黑、褐、绿、黄、双色等,并分为有种衣和无种衣两种;百粒重从不足1g到5g以上。
甜菜花药、胚珠培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邵明文,张悦琴,黄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56-62 .
摘要
(
)
PDF
(2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概要总结出了甜菜花药和未授粉胚珠培养技术。以胚珠培养为例,对其后代进行了遗传性状分析。花药培养结果,选育出优良品系及组合,并分离出了新的甜菜生物型。对花药和胚珠培养在甜菜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牛精子体外获能前后元素变化的研究
冯怀亮,杨庆章,房,秀,秦鹏春,刘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63-70 .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x射线能谱技术,对获能前后精子质膜表面(头部、中段)和内部(顶体内、中段线粒体内)的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牛精子用肝素+咖啡因体外获能后,头部、中段质膜表面的Na、Al、S、K含量升高,Cl、Ca含量降低;顶体内Na、Mg、Si、P和Fe含量降低,而Ca、K、Cl和S含量升高;精子中段线粒体内Na、P、Si、Cl和Ca升高,而Mg、S、K和Fe却降低。获能过程中精子顶体内Na/Ca、Na/K、Cl/Ca、Cl/K和Na/Cl的浓度比分别为42.13、12.43、15.36、45.31和2.74;而摩尔比又分别为73.42、21.13、17.37、4.99和4.23。本文并对可能的获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孵化过程中种蛋内色氨酸-烟酸的关系研究
文,杰,王和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70-75 .
摘要
(
)
PDF
(2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30周龄Arbor Acre种母鸡80只,设5个处理。各处理为16只鸡,在饲喂相同基础日粮条件下,分别添加烟酸0、15、30、60和120mg/kg。试验期为12周。于试验结束前两周收集种蛋,进行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烟酸水平的提高,种蛋内烟酰胺含量依次递增。孵化后期种蛋内烟酰胺含量明显升高,出壳雏鸡体内烟酰胺含量比入孵种蛋高4-5倍。并发现增加的烟酰胺系由种蛋内色氨酸合成,而且这种转化似乎受到种蛋内烟酰胺含量的诱发,含量越高,诱发色氨酸转化为烟酰胺的效率越高。
Pecan果仁挥发性组份的分离鉴别及其在品种鉴定与贮藏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常碧影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76-83 .
摘要
(
)
PDF
(3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顶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可有效地分离鉴别食品风味,特别是气味的物质组成,监测其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这在质量控制与评价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素有“气相色谱鼻”之称。本文以一种原产美洲的山核桃Pecan为例,展示“气相色谱鼻”的作用和应用潜力。
新型陆地棉光籽1号的选育与应用
雷继清,张桂莲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84-84 .
摘要
(
)
PDF
(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诊断与防制
朱国强,王永坤,周继宏,金,山,郑玉英,周葆生,孙银华,伍仁福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84-84 .
摘要
(
)
PDF
(1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rylA杀虫基因的人工合成
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85-86 .
摘要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真核光诱导启动子的报告基因在水稻幼根中的瞬间表达
程,奇,赵,衍,王海波,王春林,王远程,章力建,沈桂芳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86-86 .
摘要
(
)
PDF
(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87-91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1987-1991年引文分析——兼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文献利用状况
何荣利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26(02): 92-96 .
摘要
(
)
PDF
(1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农业科学》1987-1991共五年中五个栏目下的250篇学术论文的引文进行分类统计,揭示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文献利用的类型、语种、年代以及离散与集中上的表现。最后根据被引频次的多少列出52种最常用的中外文农业科学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