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2-20
      
    无栏目
    转反义 Wx基因糯稻的显性遗传及对稻米粒重的效应分析
    刘巧泉,王兴稳,陈秀花,王宗阳,汤述翥,洪孟民,顾铭洪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17-122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至 2 %左右的 3个转反义Wx基因糯稻为研究材料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转基因糯稻的遗传及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后对于稻米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糯性性状与其它转基因性状一样 ,表现为显性遗传 ,这与一般的糯性变异不同。导入反义Wx基因使直链淀粉含量从 17%下降至糯稻水平时 ,其稻米粒重相应降低 6 %~ 8% ,且下降幅度与直链淀粉含量的下降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由此获得的转基因糯稻仍具有原受体亲本的高产潜力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既高产又优质的水稻品种 ,尤其是高产糯稻新品种是切实可行的
    K型和T型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形态与细胞化学定位
    姚雅琴,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刘红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23-126 . 
    摘要 ( )   PDF (1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光镜、电镜和酶细胞化学定位技术 ,比较研究了T型和K型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ATP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反应变化。结果表明 ,T型不育系花粉粒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粒后期 ,败育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从液泡膜开始 ,花粉粒败育与单核花粉粒时期细胞核和核仁中ATP酶活性的缺乏有关。K型不育系花粉粒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后期和三细胞时期 ,败育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从线粒体开始 ,花粉粒败育与花粉粒内壁的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小麦-簇毛麦单体异附加材料外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李瑞芬,梁宏霞,赵茂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27-131 . 
    摘要 ( )   PDF (1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 簇毛麦单体异附加材料中的外源染色体 ,并结合细胞学分析 ,追踪研究减数分裂期外源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 ,在中期I ,2份单体异附加材料花粉母细胞 (PMCs)中的二价体配对频率比预期值低 ,出现了未配对的小麦单价染色体 ,附加的簇毛麦 6V染色体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小麦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 ;在后期I ,2 0 .3%~ 2 9.3%PMCs中的 6V染色体落后 ,2 9.0 %~ 34.1%PMCs中的 6V姐妹染色单体提早分裂 ,18.2 %~ 2 6 .1%PMCs中的 6V染色体随机走向一极 ,6V染色体断裂的频率为 1.2 %~ 2 .9% ,同时有少量小麦染色体也发生了不规则分裂现象 ,表明附加的 6V染色体也影响小麦染色体后期的正常分离。另外 ,在减数分裂后期 ,观察到 1.2 %的PMCs中有簇毛麦 6V染色体和小麦染色体发生重组易位的现象。这为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间产生易位提供了依据。
    河北省野生大豆天然群体中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的多态性
    王克晶,王英典,海林,戴昕,李福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32-136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河北省搜集了东北部山区、东北部平原、白洋淀湖泊区、西南丘陵山区等 18个天然野生大豆群体的 4 6 1份植株种子样本 ,调查其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 (KTI)的形态及蛋白位点在野生大豆天然个体群体及地理的频率变化。结果显示超过 5 0 %个体群体的KTI位点是多态的 ,18个天然个体群体中 12个群体形态是由Tia和Tib构成的混合群体。这次测定的河北野生大豆中没有发现Tic形态存在。在 12个混合群体中 ,4个群体发现存在Tia/Tib杂合种子 ,约占调查群体的 2 2 % ,在野生大豆总群体中至少有 1%的异交率。河北天然野生大豆Tia基因频率约占 85 % ,Tib约 15 %。地理上 ,东北部山区和平原生态区比南部的白洋淀和西南丘陵山地生态区有较高的Tib频率 ,无论在南部或北部 ,山区生态区Tib频率高于平原生态区 ,同时山区生态区内的个体群体间的基因频率差异变化程度高于平原群体间的变化 ;个体群体的基因频率没有看到与地理距离有相关性。白洋淀湖泊生态区虽然有河北最大的野生群落 ,但是KTI位点是Tia单态的 ,湖内和湖外群体KTI位点是一致的单态性 ,暗示白洋淀区域野生群体间受湖水流动的影响 ,使Tia型种子在群体传播形成一个单态优势型 ,也许这个区域的野生大豆遗传背景较其它地区群体狭窄。在这个研究中 ,我们还首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
    王学德,李悦有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37-141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谷胱甘肽S 转移酶基因 (gst)导入待改良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中。从转化植株的后代中 ,筛选到一个对雄性不育系具有强恢复力的恢复系 ,暂记为“浙大强恢”。“浙大强恢”与受体恢复系“DES HAF2 77”比较 ,对不育系的恢复力提高了 2 5 .8% ,从而使杂种F1单株结铃数多 3.6个 ,不孕籽率降低了10 .1% ,皮棉产量提高了 10 .6 %。以基因 gst作为探针进行的Southern和Northern核酸杂交分析表明 ,“浙大强恢”中含有外源基因 gst,并有较高水平的表达。
    Bt水稻的抗虫性鉴定及转基因的遗传分析
    姚方印,朱常香,李广贤,温孚江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42-145 . 
    摘要 ( )   PDF (1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Basta抗性选择技术快速检测Bt转基因水稻及杂交后代群体单株。试验表明 ,阳性单株在室内和田间有良好的抗螟虫性能 ;在杂交后代中抗除草剂bar基因和目的基因cryIA(b)紧密连锁与协同表达 ;外源基因在F2和BC1群体中遵循孟德尔分离规律 ;应用杂交、回交育种方法将抗虫基因转育到推广品种中是可行的。本研究为进一步选育双价抗虫和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蜘蛛对稻虫的控制作用
    李剑泉,赵志模,吴仕源,罗雁婕,明珂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46-151 . 
    摘要 ( )   PDF (4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方法 ,选择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蜘蛛优势种拟水狼蛛 (Piratasubpirati cus)、粽管巢蛛 (Clubionajaponicola)、锥腹肖蛸蛛 (Tetragnathajaponica) 及水稻主要害虫褐飞虱 (Nilaparvatalu gens) 和稻赤斑沫蝉 (Callitettixversicolor) 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 ,探讨蜘蛛对稻虫的控制作用 ,分析天敌之间、害虫之间以及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获得了 6个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模型。对模型进行主效分析表明 ,害虫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总捕食量影响较大 ,其中又以褐飞虱对捕食量的影响最大。天敌中对捕食量作用最大的是拟水狼蛛 ,其次是锥腹肖蛸和粽管巢蛛。分析天敌间的交互作用表明 ,天敌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生态位窄及其重叠值高、捕食量大 ,它们的种内种间干扰程度也大 ,特别是粽管巢蛛和锥腹肖蛸蛛各自的种内干扰、拟水狼蛛与粽管巢蛛的种间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最后讨论了天敌蜘蛛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最大密度 ,以及在该害虫密度下各种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水稻免耕抛秧高产稳产的生理基础研究
    刘军,黄庆,付华,陆秀明,刘怀珍,李康活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52-156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常规耕作抛秧水稻为对照 ,通过连续 4年的对比试验发现 ,免耕抛秧水稻具有以下特点 :前期分蘖稍慢 ,但无效分蘖时间短 ,营养损耗少 ,个体发育健壮 ,且与群体发育协调。免耕抛秧水稻灌浆期叶片光合能力较强 ,后期不易早衰 ,有利于同化物的转运和结实率的提高
    施氮水平对高产小麦蔗糖含量和光合产物分配及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姜东,于振文,李永庚,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57-162 . 
    摘要 ( )   PDF (2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 2 10kg/ha施氮量处理相比 ,2 70和 330kg/ha处理明显提高了具 90 0 0kg/ha产量潜力的鲁麦 2 2旗叶和茎蔗糖含量及旗叶蔗糖合成能力。 2 70kg/ha施氮量处理开花前和开花后营养器官中贮存光合产物量 (14 C放射性活度 )明显高于 2 10kg/ha处理 ,但处理间贮存光合产物的输出率无差异 ;开花后 2 0d ,高氮处理植株即时光合产物 (生产后直接输送至籽粒的光合产物 )比例小于低氮处理 ,而临时贮存光合产物 (先贮存于营养器官 ,在灌浆中后期再输出到籽粒的光合产物 )的比例大于低氮处理。提高施氮量促进鲁麦 2 2籽粒中蔗糖含量上升 ,淀粉积累量增大 ,产量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小麦光合器官生产的即时光合产物和营养器官中的临时贮存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与籽粒淀粉合成密切相关
    开花期和果枝部位对短季棉纤维品质及超分子结构的影响
    单世华,施培,孙学振,周治国,边栋材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63-168 . 
    摘要 ( )   PDF (2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中棉所 16研究了开花期和果枝部位对棉纤维品质与棉纤维超分子结构各项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棉纤维长度、细度、成熟度及棉纤维强度等品质性状均随开花期推迟温度降低逐渐变差 ,相同开花期条件下果枝部位对棉纤维品质性状有一定影响 ,呈现出下部棉纤维品质略高于上部的趋势 ,但不显著。前期开花较早温度较高时下部果枝的超分子结构参数呈现出优于上部的趋势 ,与下部果枝的棉纤维品质略高于上部相一致 ,但果枝部位的影响并不能改变由于开花期推迟温度降低而对棉纤维超分子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风沙土土壤的磷素状况及施磷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周涛,张富国,白国胜,惠开基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69-173 . 
    摘要 ( )   PDF (1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研究了风沙土土壤的磷素状况对酿酒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风沙土土壤中磷的形态特征是 :无机磷占全磷的 90 %以上 ,无机磷中Ca P约占 90 %以上 ,在Ca P中Ca10 P又占 90 %左右 ,施磷以后主要向Ca2 P、Ca8 P转化积累。土壤磷素活性 (有效磷 /全磷 )的高低顺序为紧沙土 >轻沙土 >沙土。施磷对酿酒葡萄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包括百粒重、结果枝数、鲜重和含糖量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史吉平,张夫道,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74-180 . 
    摘要 ( )   PDF (2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不仅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组成 ,还影响腐殖质的理化性质。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的E4和E6值 ,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单施化肥也能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 ,但对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E4和E6值影响不大。长期施肥对土壤耕层富里酸可见光谱的影响与胡敏酸不同 ,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 ,单施化肥对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基本上没有影响。长期施肥也影响腐殖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 3种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紫外吸收光谱值 ,但这种作用只在短波长方向明显 ,随着波长的增加影响减小。单施化肥也可以提高富里酸的紫外吸收值 ,但只能提高潮土胡敏酸的紫外吸收值。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 3种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总酸性基、羧基和酚羟基含量 ,单施化肥对胡敏酸和富里酸含氧功能团含量的影响不大
    尿素与DCD和有机物料配施条件下氮素的转化和去向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81-186 .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好气土壤培养试验 ,研究了尿素配施有机物料和DCD条件下土壤不同氮库的动态。结果表明 ,尿素、尿素与小麦秸秆、苜蓿秸秆、鸡粪配施的条件下 ,硝化作用在 7d之内完成。DCD处理的NH4 N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说明DCD对土壤硝化过程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与单施尿素相比 ,C N高的小麦秸秆显著地降低了NH4 N、NO3 N的含量 ;C N低的苜蓿秸秆和鸡粪显著地增加了NH4 N、NO3 N的含量。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不仅含量低 ,且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 ,施肥后土壤微生物氮的含量有所增加 ,但处理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15N标记结果表明 :肥料氮的回收率在 84 .1%~ 92 .0 %之间 ,加入DCD显著提高了肥料氮的回收率 ,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DCD处理肥料氮主要以有机固定态或粘粒矿物固定态存在 ,其次以NH4 N形式存在 ;其他处理肥料氮在土壤中主要以NO3 N形式存在 ,加入秸秆增加了化肥氮被土壤固定的比例 ,鸡粪中的氮素几乎全部以极易矿化的形式存在。
    氨基酸和尿素替代硝态氮对水培不结球白菜和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陈贵林,高秀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87-191 . 
    摘要 ( )   PDF (3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的不同组合及尿素替代 2 0 %硝态氮对水培不结球白菜和生菜硝酸盐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采收前 12d替代处理 ,与对照相比 ,以甘氨酸对不结球白菜和生菜硝酸盐含量降低效果最好 ,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三者混合氨基酸其次 ,尿素次之 ;同时氨基酸处理也提高了两种蔬菜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 ,并显著增加了叶片全氮量。氨基酸替代硝态氮后 ,增强了不结球白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但削弱生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氨基酸和尿素都降低了不结球白菜和生菜体内硝酸盐含量 ,而且对不结球白菜 ,氨基酸与尿素效果相近 ,但对生菜氨基酸比尿素更有效。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不但可以显著降低两种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 ,而且可以改善品质
    芸薹属蔬菜中硫代葡萄糖苷鉴定与含量分析
    何洪巨,陈杭,W.H.Schnitzler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92-197 . 
    摘要 ( )   PDF (2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芸薹属中白菜类、芥菜类和甘蓝类蔬菜的硫代葡萄糖苷 (简称硫苷 )组成与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散叶甘蓝硫苷总含量最高 ,其次是包包青菜、包心芥菜、芥蓝 ,小白菜的含量最低。不同的品种硫苷的类型和含量不同。白菜类中 ,小白菜主要的硫苷为 3 丁烯基和 1 甲氧基 3 吲哚基甲基硫苷 ,菜心中为 3 丁烯基和 2 羟基 3 丁烯基硫苷 ,薹菜中为 1 甲氧基 3 吲哚基甲基和 4 戊烯基硫苷。在芥菜类中 ,发现了两种不同硫苷类型 ,烯丙基硫苷是包包青菜、包心芥菜主要的硫苷 ,约占总含量的 90 % ;而在小叶芥中 3 丁烯基为主要的硫苷 ,约占总含量的 70 %。甘蓝类中羽衣甘蓝主要含有 3 吲哚基甲基硫苷和 3 甲基硫氧丙基硫苷。 4 甲基硫氧丁基硫苷的含量以芥蓝中最高 ,此外 ,3 丁烯基硫苷的含量也比较高。在散叶甘蓝中 ,2 羟基 3 丁烯基硫苷是主要的组成 ,约占总含量的 4 3% ,烯丙基硫苷和3 吲哚甲基硫苷占总含量的 2 0 %左右。芥蓝中萝卜硫素前体 4 甲基硫氧丁基硫苷的含量可达 12 4 .1μmol/10 0gFW ,是很有抗癌价值的十字花科蔬菜
    猪脑内微量注射大豆黄酮对血浆LH水平的影响
    王根林,陈杰,陈伟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198-201 . 
    摘要 ( )   PDF (1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去势格丁根小公猪 (n =9)下丘脑MBH和VM部位注射大豆黄酮 (10 μl/头 ,8pg/ μl) ,注射后血浆LH浓度变化呈上升趋势 :在MBH部位 ,注射后 0 .5~ 2h有 4例 (4/ 5 )LH水平较注射前升高 ,1例 (1/ 5 )变化不明显 (P≤0 .0 5 ) ,注射 2 .5h后与注射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在VM部位 ,注射后 3例 (3/ 4 )升高 ,1例变化不明显。对照组除 1例外 ,其他在处理前后LH水平的变化不明显。结果说明 ,大豆黄酮可在下丘脑水平上增加去势公猪LH的分泌
    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gC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肖少波,陈焕春,方六荣,洪文洲,何启盖,马相如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02-206 . 
    摘要 ( )   PDF (3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伪狂犬病病毒国内地方分离株 (鄂A株 )为材料 ,采用核酸杂交、DNA重组技术直接从基因组DNA中克隆了最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基因gC ,测定了全序列并对其原核表达产物作为血清学诊断抗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所克隆的 gC基因全长 175 5bp(含启动子序列和 poly(A)信号序列 ) ,具有典型I型膜蛋白结构特征。同具有代表性的国外标准株NIA 3株、IndianaS株相比 ,多个酶切点不同 ,尤其是具有分型意义的BamHI位点消失 ;氨基酸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鄂A株 gC可编码 4 87个氨基酸残基 ,而以往所报道的gC均只编码 4 78或 4 79个氨基酸 ,有意义的是功能区突变较多 ,并存在连续 7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同 pET 2 8a的 6xHis Tag融合的gC基因完整编码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 ,融合蛋白分子量为 6 2ku ,能同伪狂犬病病毒高免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纯化的表达产物作为ELISA和乳胶凝集诊断抗原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应用猪精液抑制素主动免疫法诱导黄牛孪生
    杨利国,张居农,王进荣,叶荣,桑润滋,牛树理,刘成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07-212 . 
    摘要 ( )   PDF (2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70头经产母黄牛分成 3组 ,每组 90头 ,分别在产后 13个月用 2mg(Th组 )或 1mg(Tl组 )精液抑制素和福氏完全佐剂进行主动免疫 ,3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所用抑制素剂量减半 ,佐剂为福氏不完全剂。另一组牛用不含抑制素生物活性的精液提取物和上述佐剂进行主动免疫和加强免疫 ,用作对照组 (C组 )。母牛发情时 ,间隔 8 12h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在主动免疫和加强免疫后 812d采集颈静脉血 ,收集血清 ,分别用双扩散凝胶沉淀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抗抑制素抗体的效价。根据记录完整的 2 4 7头牛资料 ,发现Th组 87头母牛中有 73头(83.9% )发情 ,其中 5 1头排单卵 ,19头排双卵。妊娠期末 ,15头产双胎 (孪生 2 6 .3% ,15 / 5 7)。而在T1组 (72头 )和C组 (88头 )中 ,分别只有 4 4头 (6 1.1% )和 5 5头 (6 2 .5 % )母牛发情 :其中排双卵的母牛分别为 4头和 0。妊娠期末 ,孪生率分别为 3.1% (1/ 32 )和 0 (0 / 34)。分析血清抗体水平 ,证明排双卵的母牛血清抗抑制素水平显著高于排单卵和不排卵的母牛 ,排卵数与抗抑制素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r=0 .75 0 7,P <0 .0 1)。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别控制基因转移方法研究
    何克荣,祝新荣,黄健辉,夏建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13-213 .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的。但现行蚕品种缺乏平衡致死系的性别控制基因 ,不能人为控制性别。本文通过一个生物实例 ,介绍一个把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的性别控制基因导入现行品种的方法 ,使现行品种也具有性别控制能力 ,达到生产上专养雄蚕的目的
    红麻雄性不育株的发现
    周瑞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13-213 . 
    摘要 ( )   PDF (1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柞蚕丝素基因5′端部分序列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李文利,金礼吉,范琦,安利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18-221 . 
    摘要 ( )   PDF (2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PCR技术从中国柞蚕品种 74 1中扩增并克隆出柞蚕丝素基因 5′端部分片段 ,它由CAAT盒、TATA盒 (Hognessbox)、primtranscript、丝素蛋白的起始密码子ATG和部分结构基因及内含子组成。通过与天蚕丝素基因的 5′端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 12 4~ 5 0 6bp、796~ 1194bp、12 16~ 12 98bp同源性高 ,同源率分别为91.6 %、95 %、95 %。将柞蚕丝素基因 5′端的CAAT盒、TATA盒、primtranscript序列与KikuchiY所测家蚕、HuiCC所测家蚕及家蚕P2 5蛋白、天蚕丝素基因相应序列进行比较 ,发现柞蚕与天蚕相应序列的同源率远高于家蚕。从序列中可以看出 :若转录起始点第一个核苷酸标为 +1,则TATA盒位于 - 2 5处 ;CAAT盒位于 - 70处。符合真核生物的启动子特征
    农业信息技术
    脱毒与未脱毒马铃薯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栾运芳,王建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22-224 . 
    摘要 ( )   PDF (1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便携式LI 6 4 0 0光合作用测定仪对马铃薯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脱毒马铃薯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中 ,分别比未脱毒处理高 10 .0 5 %和 12 .82 % ;在比叶重 (SLW )和叶面积系数 (LAI)变化中 ,脱毒处理分别比未脱毒处理高 32 .15 %和 6 8.0 %。因而 ,脱毒马铃薯光能利用率高 ,积累的光合产物多 ,有利于高产
    无栏目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评价
    吕仲贤,俞晓平,陶林勇,巫国瑞,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25-229 . 
    摘要 ( )   PDF (2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 1986~ 2 0 0 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 332 8份水稻新品种(系 )进行了抗褐飞虱特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国家育种攻关组提供的新品种 (系 )的抗性品种鉴出率以“七五”期间的 17.2 5 %为最高 ,“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虽有下降 ,但均在 11%~ 13%之间。浙江省育种攻关组提供的品种 (系 )的抗性鉴出率以“八五”期间的 18.96 %为最高 ,“七五”为 11.5 4 % ,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显著比国家育种攻关组的低 ,仅为 5 .5 1%。分析了不同时期水稻品种抗性鉴出率差异的原因 ,同时提出了提高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有效途径
    冰核细菌对液体食品过冷却点的影响
    赵廷昌,孙福在,郑传临,刘伟,何松,胡卓炎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2):  230-232 . 
    摘要 ( )   PDF (1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 2 2℃下在KB培养基上培养冰核活性细菌 (Xanthomonascampestris菌株XcIN 1) ,对数生长期离心获得的细胞冰核活性最强。该细胞在 - 3℃时能够起到冰核的作用使纯水结冰。把冰核细菌与液体食品 (如蔗糖、蛋清、牛奶、番茄汁、苹果汁、橘汁、梨汁、酱油、豆酱和食醋 )混合 ,观察其对过冷却点的影响。结果是 ,加入冰核菌使液体食品的过冷却点提高了 0 .3~ 3.7℃ ,表明在冷冻食品工业中应用细菌冰核可以节约能源并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