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1996-09-20
无栏目
1996年 第5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0-0 .
摘要
(
)
PDF
(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向普通小麦导入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
陈孝,徐惠君,杜丽璞,尚立民,韩彬,施爱农,肖世和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1-8 .
摘要
(
)
PDF
(3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硬粒小麦(T.durum)-簇毛麦(H.villosa)杂种幼胚和F#-1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硬-簇双二倍体TH1,TH1W,TH2W,TH3,TH3W。平均加倍率为78.8%,最高为94.1%。通过与普通小麦(T.aestivum)回交,幼胚和花药培养,得到了6D/6V异代换系94G22-1,94G25-1,94G32-1,94G33-1。谷草转氨酶(GOT)和酯酶(EST)同工酶可作为这些材料的生化标记。RAPD分析中,引物OPAN3可作为其分子标记引物。
水分胁迫过程中茶树新梢内源激素水平的消长及其与耐旱性的关系
潘根生,吴伯千,沈生荣,钱利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9-15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耐旱性不同的浙农113、福鼎白毫、云旗和紫笋等4个茶树品种的2年生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强度水分胁迫下茶树叶片含水量、内源激素和Pro含量的消长。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茶树叶片含水量浙农113>福鼎白毫>云旗>紫笋;叶片内源IAA、ABA和Pro迅速积累,ZT含量下降,ABA含量的变化与IAA含量呈线性正相关;IAA含量变化与叶片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Pro含量的变化与叶片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与ABA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轻度干旱条件下Pro的增加与抗旱性有关。耐旱型茶树具有相对较高的ABA/ZT比值和水分利用率,两者可作为耐旱型茶树的育种指标。
硝酸还原酶活力作为甜菜氮素营养诊断及预测产糖量指标的研究
马凤鸣,高继国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16-22 .
摘要
(
)
PDF
(2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框栽与田间试验表明:(1)甜菜不同器官及各叶位中,中层功能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最高,是研究甜菜硝酸盐同化的指示器官。(2)糖分积累初期之前的各生育时期,功能叶片NRA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继后每公顷施氮超过120kg,NRA反而降低。甜菜产量、产糖量与幼苗末期、块根增长初期功能叶片NRA呈抛物线型相关(P<0.05)。(3)在黑龙江省目前生产条件下,幼苗末期功能叶片(6月上旬,第4、5、6叶)NRA达NO#-(2)0.70~0.75μmol·g#+(-1)·h#+(-1)(FW)为氮素诊断的适宜指标。块根增长初期功能叶片(7月中下旬,自内向外第16、17、18叶)NRA达NO#-(2)3.0~3.5μmol·g#+(-1)·h#+(-1)(FW)为高额产量和产糖量的适宜指标。
谷子光(温)敏不育系821选育及其不育性与光、温关系的研究
赵治海,崔文生,杜贵,杨少青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23-31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谷子光敏不育源292为父本,与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从杂交组合坝谷239×292中,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长日照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幼穗生长锥伸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诱导育性转换敏感期。(2)温度对育性的有效作用时期在四分体时期,短日照下温度作用显著,长日照下温度作用不显著。(3)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在张家口为代表的春谷区,长日照15h条件下分期播种821,没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温环境下,早播为不育期,晚播为可育期。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Ⅰ.恢复基因及其遗传效应
王学德,张天真,潘家驹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32-40 .
摘要
(
)
PDF
(4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7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2个独立遗传的恢复基因控制。笔者建议把它们定名为Rf#-1和Rf#-2;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的恢复效应大于Rf#-2。不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1rf#-2rf#-2)和S(rf#-1rf#-1rf#-2Rf#-2)可育株的基因型为S[Rf#-(1-)Rf#-(2-)]、S[Rf#-(1-) rf#-2rf#-2]和S(rf#-1rf#-1Rf#-2Rf#-2)。经育性基因的等位性测验,可将7个不育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湘远4-A、中12A和显无A,在2个育性恢复基因位点上与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的2个育性恢复基因Rf#-1和Rf#-2等位且性质相同;第二类是104-7A、NM-1A、NM-2A和NM-3A不育系,在rf#-1位点上有一个复等位基因rf#+m#-1,杂合等位基因rf#-1rf#+m#-1的不育效应大于纯合态rf#-1rf#-1或rf#+m#-1rf#+m#-1的效应,即rf#-1rf#+m#-1对Rf#-(2-)起隐性上位作用,从而使等位性测验群体中的不育株比例有所上升。
几类异质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与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张改生,赵惠燕,吴兆苏,俞世蓉,陈新宏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41-50 .
摘要
(
)
PDF
(4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考察了偏、粘、易和二角4种异质1B/1R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恢复性,测定了它们杂种F#-1中雌雄可育(1B)与不育(1BL/1RS)配子的传递率。结果表明:(1)其不育性可分为完全不育;转育过程中从低到高世代育性一直分离;低世代不育,高世代育性分离至全育3种类型。欲使不育性既稳定又易恢复,应注意选择仅含主效不育基因(或不带有任何修饰基因的1RS片段)的不育核型是一关键。(2)4种异质全不育系和它们的恢复系,各自核内的育性基因系列组成在不同品种(系)中分布不同,这与其恢复性直接相关。全不育系核内是以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或是1RS片段)A#-1]和单对主效不育基因+抑制基因(A#-2)两种形式存在。恢复系核内则有4种形式:即主效恢复基因+微效可育基因(C#-1);主效恢复基因(C#-2);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3);仅含微效可育基因(C#-4)。它们彼此结合后可构成8种育性表现,其中,仅3种育性基因组合方式(A#-1×C#-1 、A#-1×C#-2和A#-2×C#-1)恢复度最高,而且较稳定。而其余5种组配形式都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着较大的恢复度变异。(3)杂种F#-1中的1BL/1RS不育配子雌雄传递率明显不同,在雄配子中极低,甚至部分组合为零。从而使F#-1恢复度很大程度上由1B配子的数量和授粉时对1BL/1RS配子的补偿能力来决定。
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汤圣祥,张云康,余汉勇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51-55 .
摘要
(
)
PDF
(1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7个同期收获的籼粳交稻米群体(P#-1、P#-2、F#-1、F′#-1、F#-2、B#-1F#-1和B#-2F#-1)的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的遗传还存在基因剂量效应和某些质量-数量特性。
水稻84-15的无融合生殖鉴定
时光春,倪丕冲,宋家祥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56-61 .
摘要
(
)
PDF
(2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水稻84-15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84-15不存在无融合生殖材料所具有的无融合结实及隐性遗传特性,也未见F#-1或F#-2代株系的遗传早代稳定现象,F#-3代仅有个别组合的少数株系稳定(占1.25%),F#-4代株系稳定率略有增加(7.46%)。故据笔者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84-15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无融合生殖现象。
我国生物冰核研究进展
孙福在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62-67 .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从1986年起开展了冰核活性细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查明了我国冰核细菌种类、分布规律、冰核活性强弱程度,明确了影响冰核细菌冰核活性的某些因素和提出了菌种保存方法;验证了冰核细菌是诱发和加重植物霜冻的重要因素,研究揭示冰核细菌、低温强度和植物霜冻害三者的关系,并进行了药剂和生物防霜新技术研究;利用冰核细菌研制成功了冰蛋白降水催化剂,开展了促冻杀虫、克隆了编码冰蛋白的冰核活性基因及有关冰核细菌分子生物学应用技术研究;首次报道了大麦黄矮病毒冰核活性,对揭示未知生物冰核种类有一定意义。
中国稻田蜘蛛生态与利用研究
王洪全,颜亨梅,杨海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68-75 .
摘要
(
)
PDF
(3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中国稻田蜘蛛发生的多样性、种群结构、生态分布与保护利用意见。通过1976~1991年的研究分析,中国稻田蜘蛛有372种,隶属109属22科,其中三爪类蜘蛛最多,二爪类蜘蛛次之,新筛器蛛最少;有17个优势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东稻区。按动物区系与省区的蜘蛛种群生态分析,稻田蜘蛛主要分布于水稻主产区与动物区划的东洋界;稻株上不同蜘蛛种群分布的格局不同;不同类型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有明显差别。这充分表明,稻田蜘蛛资源丰富,中国稻田蜘蛛有保护利用良好的物质条件,均有保护与利用价值。
两种土壤中钙镁磷钾向根系的运移机理
徐明岗,张一平,张君常,孙本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76-82 .
摘要
(
)
PDF
(2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绵土和垆土中钙镁磷钾向根系运移中质流和扩散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根-土系统Ca、Mg的运移以质流为主,质流养分量为作物吸收量的数倍至数十倍;P、K的运移以扩散为主,扩散对吸收量的贡献率P通常为90%以上,且此贡献率基本不受作物种类、生育期及土壤水分、大气蒸发力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苗期扩散K占吸收量的90%以上,但在土壤含水量高的小麦生长盛期,其扩散贡献率可降低到70%左右,说明作物钾供应质流时常也有较大的作用。
超声显像检查蒙古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陈兆英,论士春,曹红,罗应荣,刘云海,朱成宽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83-90 .
摘要
(
)
PDF
(1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头妊娠的蒙古羊分为两组,用带5MHz直肠探头的B型超声波诊断仪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的系统观察,Ⅰ组4头从妊娠20~60d每周探查3次,Ⅱ组5头从妊娠30~60d每周探查2次,60~90d每周探查1次。测量了胎儿冠病-臀长、头长和胎盘直径。观测了胎心搏动、胎动、胎儿骨骼的声反射、充有液体的胃和膀胱、脐带及阴囊。结果表明:1.从超声影像学特点观察,妊娠前3个月胎儿发育,大体可分为1月龄时的胎体模糊和胎心搏动,2月龄时的显出胎儿固有形态和出现胎动,3月龄时的胎骨骨化、胃肠和泌尿系统功能活动3个阶段;2.根据胎儿体长、头长和胎盘直径可预测胎龄,但只适用于妊娠20~86d。如果结合不同阶段胎儿发育的影像学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将更为科学;3.妊娠47d及其后,可根据探查到胎儿阴囊预测胎儿性别。
用图形图像技术处理作物图像提取作物形态信息
张弦,严衍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89-93 .
摘要
(
)
PDF
(1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用微型计算机分析作物图像得到株型信息的方法,提出几个基于图像处理概念的描述作物株型的较为精确的定量化的指标,通过分析与重建玉米株型观察了玉米叶片夹角在日内的细微变化。
基因枪法转化籼稻及其有关因素的评价
薛锐,黄大年,杨炜,肖晗,田文忠,李良才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94-94 .
摘要
(
)
PDF
(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烟草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任延国,邹竹荣,于晓兰,山松,张中林,沈桂芳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94-95 .
摘要
(
)
PDF
(1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生大豆(G.soja)直接利用技术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纪锋,胡金海,王晓东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95-96 .
摘要
(
)
PDF
(1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苎麻雌性不育株的发现
周瑞阳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5): 96-96 .
摘要
(
)
PDF
(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