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3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6-01-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两个强优势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生长习性研究
宋兆建,杜超群,戴兵成,陈冬玲,陈建国,蔡得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9 .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水稻育种的新战略。在获得一批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株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大规模地展示这种杂种优势和更全面地研究多倍体籼粳亚种杂交稻的特点。【方法】以PSR073和PSR120为材料,对其叶龄、分蘖、开花习性及外部形态等进行观察统计,研究其生长习性。【结果】PSR073、PSR120在株高、穗长、粒长、粒宽、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多倍体优势,并且具有高达83%以上的结实率;叶龄、分蘖及开花习性等方面表现出与二倍体水稻相似的特点。【结论】这两个多倍体水稻杂种的特点与以前报道的多倍体水稻的情况明显不同,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并没有对其生长习性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这为其应用于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A-3中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殷学贵,尚勋武,庞斌双,宋建荣,曹世勤,李金昌,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0-17 .
摘要
(
)
PDF
(8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小麦育种史基本是育种家与条锈病的赛跑史。因此,筛选、鉴定、储备和利用新抗源是我国育种和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长远战略性课题。【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对来自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的杂交后代材料A-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所携带抗条锈病基因是否为新基因,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遗传分析表明,A-3对条中31号和32号的抗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经过对196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2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477-167bp与显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4 cM,将该显性基因定位于2BS上;7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364-208bp与隐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图位比较、系谱分析和抗谱分析表明,A-3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Tp1和YrTp2。【结论】可利用A-3中与条锈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rTp1和YrTp2将抗性基因转移到主栽品种中,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作用。
四种玉米幼胚培养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宋芸,夏燕莉,魏 昕,张志明,赵茂俊,荣廷昭,潘光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8-22 .
摘要
(
)
PDF
(1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玉米幼胚培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选用玉米高幼胚培养能力自交系R18-599(红)与低培养能力自交系R15获得6个世代,幼胚培养测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4个性状,采用6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世代联合分析法分别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非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再分化数受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克隆力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但2种方法对克隆力的上位性效应鉴定结果不同。【结论】比较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世代联合分析法不仅提高了试验结果的精确度,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遗传信息。
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沈俊儒,吴建勇,张剑,刘平武,杨光圣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23-28 .
摘要
(
)
PDF
(3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杂种优势机理,以期为最终揭示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积累试验数据。【方法】应用拟南芥cDNA芯片,以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杂种和亲本在花蕾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杂种和母本8086A之间,有83个上调的转录本和331个下调的转录本;杂种和父本7-5之间,有94个上调表达的转录本和423个下调表达的转录本。在上调表达的转录本中,存在较多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讨论了这些基因和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磷酸核酮糖(PRK)的Northern印迹结果与芯片显示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础代谢基因对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形成影响较大。拟南芥cDNA芯片可以广泛应用于甘蓝型油菜及其近源物种的基因表达分析。
超高产大豆育种研究的进展与讨论
赵团结,盖钧镒,李海旺,邢 邯,邱家驯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29-37 .
摘要
(
)
PDF
(2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现时大豆品种产量潜力水平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理想株型育种及杂种优势生产利用探索等方面综述了与超高产大豆选育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进行讨论。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根系化学讯号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杨建昌,常二华,张文杰,王志琴,刘立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38-47 .
摘要
(
)
PDF
(3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图阐明水稻根系化学讯号与米质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材料,测定结实期根系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以及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根系Z+ZR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2*~0.90**),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8*~-0.78**);灌浆中期根系ABA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 ~-0.91**),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灌浆中期根系ACC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97**~0.98**),灌浆后期根系ACC浓度与米粒的垩白度和垩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69*~0.96**)。结实期根系分泌的苹果酸和琥珀酸越多的品种,其稻米淀粉谱的崩解值越大,消解值越小;而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柠檬酸越多的品种,结果则相反。根系分泌乳酸较多的品种,稻米的胶稠度和碱化值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结实期外源ZR、ABA和ACC处理根系后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内源激素(Z+ZR, ABA, ACC)同稻米品质指标的关系基本吻合。施用菜籽饼作有机肥,可以提高根系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并增大崩解值和降低消解值。【结论】根系化学讯号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根系化学讯号,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夏玉米农田表面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史长丽,郭家选,梅旭荣,赵全胜,卢志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48-56 .
摘要
(
)
PDF
(5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农田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的研究,对于采用该指标进行农田墒情监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方法】以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了夏玉米全生育期内不同环境条件下农田能量平衡各分量及气温环境因素与农田表面温度的关系。【结果】在不存在土壤水分胁迫情况下,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日变化过程中,气温与农田表面温度的相关程度不同,叶面积指数(LAI)较低时二者高度相关,随着生长发育LAI的增加,二者相关程度降低且分散程度增大;净辐射和潜热通量的大小是确定农田表面温度高低的主要能量因子,二者相关程度随着生育期LAI的增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 晴天日农田郁闭时,农田表面温度与能量平衡各分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最高。季节变化过程中,日平均表面温度和瞬时表面温度与日平均气温和瞬时气温间呈高度相关。夏玉米生长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65%以上时,晴天或云天日表面温度与气温差值相差不大,基本稳定,平均为-5.3℃。【结论】农田表面温度的高低是由作物生长势和外界的辐射、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共同作用确定。
不同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
刘玉华,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57-60 .
摘要
(
)
PDF
(2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目前土地当量比在间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当量比概念的实质是评价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地利用效率。【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田间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研究土地当量比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一步就应用土地当量比评价复种套作、间混作及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土地当量比是评价不同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的客观指标。【结论】复种套作、间混作及轮作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68、1.38和1.21,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效率较单作分别提高68%、38%和21%。
植物保护
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诱导水稻细胞过敏反应的协同作用分析
齐放军,高世强,吴茂森,何晨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61-65 .
摘要
(
)
PDF
(3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文研究了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对水稻细胞过敏反应(HR)的诱导作用。【方法】用溴酚兰染色法定量检测这两种信号分子单独或协同诱导作用下水稻细胞的HR。【结果】该两种信号分子可以独立或协同诱导水稻细胞HR的产生,H2O2对NO诱导的HR具有调节作用,但NO与H2O2浓度平衡与否对HR诱导并无影响。【结论】H2O2和NO均是诱导水稻细胞HR的信号分子,诱导过程中并不存在"NO/H2O2 浓度平衡作用机制"。
特异性MEK抑制剂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致病性的影响
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董秉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66-73 .
摘要
(
)
PDF
(4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 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受U0126抑制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 tu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安凤秋,吴云锋,孙秀芹,顾沛雯,杨 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74-80 .
摘要
(
)
PDF
(4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电镜观察自然发病的小麦蓝矮病病叶;用引物fTufu/rTufu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PCR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韧皮部观察到大量典型植原体。通过PCR扩增得到约850 bp的特异片段。感受态转化后,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tuf基因片段长842 bp,编码280个氨基酸。分析比较15种植原体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与三叶草绿变(KVF)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结论】从亚组水平上确定了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的来源及致病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陈小军,徐汉虹,王玉健,胡珊,张志祥,张耀谋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81-87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法】以α-三联噻吩(α-T)为对照,首次研究了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结果】二苯基噻吩紫外光照射280 min后吸光度变化最大值为 A=0.438,α-T在200 min后吸光度变化值最大 A=0.480;二苯基噻吩和α-T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24h的LC50值分别为9.18×10-3 ?g·ml-1和9.69×10-4 ?g·ml-1,对小菜蛾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267.87 ?g·ml-1和 222.22 ?g·ml-1;二苯基噻吩和α-T在甲醇中半衰期为113.62 h和10.65 h。二苯基噻吩量子产率与α-T相当,对白纹伊蚊和小菜蛾具有较好的光活化毒杀作用,但稳定性好。【结论】二苯基噻吩克服了光活化杀虫剂稳定性差而难以在田间推广使用等不足,在杀虫的同时又能催化降解残留农药三唑磷,二苯基噻吩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氯化汞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遗传毒理研究
林健荣,邓平建,李喜梅,房师松,霍永康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88-94 .
摘要
(
)
PDF
(3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验以草地贪夜蛾细胞sf9作为受体,检测氯化汞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兰染料排斥法测定细胞活力,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的微核,对经氯化汞处理诱变的病毒AcMNPV 的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分子突变分析。【结果】sf9细胞在4 ?g·ml-1的氯化汞浓度作用下,其细胞表面变得粗糙,分裂生长减慢,当剂量增大到7 ?g·ml-1时,便可观察到一些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在9 ?g·ml-1时,某些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的微核现象时,9 ?g·ml-1氯化汞处理区的微核率高达6.8%,有些细胞出现三核甚至多核的核裂现象,反映部分细胞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AcMNPV病毒经氯化汞短时间处理后接种于sf9细胞,多角体在sf9细胞中的形成数目较对照区少,异常多角体的比例增加,抽提经氯化汞处理的AcMNPV 的DNA,采取PCR技术进行扩增反应,对获得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发现DNA序列上的碱基有2处G→C、T→C的转换和碱基缺失的现象。【结论】一定剂量的氯化汞将会引起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及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损伤与致突变。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含镁复合肥对黄花菜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孙楠,曾希柏,高菊生,王伯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95-101 .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红壤旱地、特别是低肥力红壤旱地中镁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镁肥的合理施用和含镁复合肥的研制奠定进一步的基础。【方法】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不同镁含量的复合肥对黄花菜生长、产量及红壤旱地养分含量的影响,并对其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等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两种含镁复合肥对促进黄花菜生长发育、提高黄花菜产量和抗病能力均具有良好效果,其中含镁量较高的镁肥II增产效果更优,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7.4%,比施氮磷钾处理增产32.8%,比含镁较低的镁肥I增产14.5%。两种含镁复合肥对土壤交换性镁和氮磷钾含量亦具有一定影响。其中施用镁肥II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钾及交换性镁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4.9%、46.5%、31.1%和35.3%。施用含镁复合肥可以明显提高黄花菜的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结论】在红壤旱地土壤、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下,为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在现有施肥结构的基础上,应考虑施用镁肥。
长期施肥对潮土土壤磷素利用与积累的影响
黄绍敏,宝德俊,皇甫湘荣,张夫道,徐明岗,介晓磊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02-108 .
摘要
(
)
PDF
(2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轮作方式下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对潮土土壤磷素积累与利用。【方法】采用14年28季长期肥料试验。【结果】不施磷肥土壤每年接收外源P 2.4~3.1 kg·ha-1,作物带走P16.7~21.6 kg·ha-1,每年亏缺P 14.3~18.5 kg·ha-1;施磷肥处理除每年无机磷肥带进78 kg·ha-1和107 kg·ha-1(1.5MNPK)外,有机肥、秸秆、雨水及灌溉水和种子带进土壤P 2.7~134 kg·ha-1,其中9.2%~38.3%被小麦、玉米吸收利用,14年小麦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在4.4%~51%之间,高低顺序为:NPK>NP>SNPK>MNPK>1.5MNPK>PK;玉米在13.4%~36.1%之间,高低顺序为:1.5MNPK>SNPK>NPK>NP>MNPK>PK。【结论】磷素施入越多,残留在土壤中越多,磷素利用率越低,其中38%~60%转化为0~40 cm土层全磷,6.7%~13.6%转化为有效态磷,有机肥处理磷的有效化高于无机肥;40%~62%成为非测定磷,即至少有40%~62%的外源磷素被浪费。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卢佳,胡正义,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董元华,丁金龙,郑云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09-117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黄壤旱地-水系统中磷释放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 方,罗海波,舒英格,刘元生,何腾兵,龙 健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18-124 .
摘要
(
)
PDF
(2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溶解态磷向水体迁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以及盆栽试验和模拟试验研究贵州中部黄壤旱地磷释放及影响因素。【结果】旱地向水体释放的磷量受施磷水平以及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在高磷黄粘泥土上施磷肥(P2O5)150~900 kg·ha-1,其渗透水中活性磷的平均含量达0.020~0.137 mg·L-1。旱地向水体释放的磷量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温度为30~35℃、水土比为15﹕1~25﹕1、淹水时间为12~18 h、酸雨pH值为3.82~3.43的条件下,土壤磷的释放量显著地增加。【结论】不同类型黄壤旱地地表径流中活性磷(磷酸根态磷)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活性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无定型铝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密切的负相关。
吉林省黑土区农业生境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
吴东辉,张柏,陈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25-131 .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农田、居民点园地和"三北"防护林等典型农业土地利用生境作为研究样地,于2003年7月和9月分别进行大型土壤节肢动物调查,研究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结果】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 357只,分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5纲9目70科。【结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生境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向土壤下层移动,其中7月下移最为明显;此外,不同类群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存在一定差异。
园艺
西葫芦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胚囊植株的产生
谢冰,王秀峰,樊治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32-138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高频植株再生体系,以加速自交系选育,有效缩短西葫芦杂种一代育种周期。【方法】将西葫芦未受精胚珠接种至附加2,4-D、NAA、BA的N6培养基上可形成胚状体,该胚状体转接至无激素的N6培养基上可形成再生植株。【结果】试验共获得120棵再生植株(R0),其中41株因生活力低下死亡,8株用于摸索移栽方法死亡,71株移栽成活且生长正常,其中42株性状表现符合二倍体特征且育性正常,已有10株获得自交果实及种子,其余29株育性异常。试验结果表明,胚珠发育时期、培养基、供体基因型及供体栽培季节等均显著影响胚状体诱导频率。【结论】胚状体起源于胚囊成员细胞,再生植株为胚囊植株。试验筛选出3种诱导频率较高的培养基;以开花前1日及当日的胚珠诱导频率较高;秋播材料诱导效果最好。
苹果加工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宋烨,翟衡,姚玉新,李明,杜远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39-144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增进对加工专用苹果品种的了解,为加工苹果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2对微卫星(SSR)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研究了18个苹果加工品种和2个鲜食品种的遗传差异。【结果】聚类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1类是高酸品种酸王,该品种与其它加工品种相似系数均小于0.42;第2类是龙丰和铃铛果,都含有中国小苹果的遗传因子;第3类包括大比耐、苦绯甘、苦开麦、美那和甜格力,都是单宁含量高的酿酒品种;第4类包括12个品种,主要是制汁品种和鲜食品种。各品种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14~0.83之间。利用主坐标分析也将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两种分析都表明,加工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酿酒品种与鲜食及制汁品种之间、中国小苹果与西欧小苹果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而制汁品种与鲜食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接近。
草莓植株中病毒dsRNA的分离和鉴定
李贺,代红艳,张志宏,高秀岩,杜国栋,张馨宇,张志宏,高秀岩,杜国栋,张馨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45-152 .
摘要
(
)
PDF
(8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病毒核酸分离是病毒基因组解析的基础,本研究旨在建立草莓病毒的dsRNA分离方法,获得草莓主要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序列。【方法】采用改进的dsRNA分离方法,对草莓病毒指示植物和栽培品种中的病毒dsRNA进行分离,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RT-PCR来鉴定。【结果】不同草莓品种中病毒dsRNA的含量不同,试管苗叶片中dsRNA含量高于露地苗幼叶,而露地苗幼叶中dsRNA含量明显高于完全成熟叶。dsRNA对DNase Ⅰ具有很强的耐性;当酶解缓冲液中含0.5 mol·L-1 NaCl时,dsRNA对RNase A具有较强的耐性。利用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能够有效回收凝胶中的dsRNA片段。应用RT-PCR技术,从凝胶回收的dsRNA及DNase Ⅰ/RNase A两酶酶解处理后的dsRNA中分别扩增出草莓斑驳病毒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特异片段。【结论】建立了从草莓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毒dsRNA的完整技术体系,为草莓病毒中国分离物的基因组解析奠定了重要基础。
黑米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张名位,郭宝江,张瑞芬,池建伟,魏振承,徐志宏,张 雁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53-160 .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黑米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为活性跟踪指标,对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部后得到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抗氧化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的5种溶剂萃取物以水部和正丁醇部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83和392 ku·g-1,其中,从水部可得到4种抗氧化主活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76、878、1 134和1 087 ku·g-1。波谱结构解析表明,4种成分均为花色苷类化合物,分别是锦葵素、天竺葵素-3.5-二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 5-二葡萄糖苷。【结论】花色苷类化合物是黑米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利用实时定量PCR对瘤胃甲酸甲烷杆菌定量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赵玉华,王加启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61-169 .
摘要
(
)
PDF
(3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解决传统微生物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寻找快速、准确、灵敏的瘤胃微生物评价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以16S rDNA为靶序列,建立了瘤胃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的分子定量方法。【结果】采用本文所设计的引物、探针以及相应的PCR反应体系,检测极限可达到30拷贝(15个甲酸甲烷杆菌),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要更为迅速、灵敏。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所测得的细菌数量与采用传统的最大或然数记数法所测的细菌数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0.957,P<0.01),表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利鲁杂交肉牛和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中甲酸甲烷杆菌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利鲁杂交肉牛瘤胃液中的甲酸甲烷杆菌浓度是荷斯坦奶牛的5.6倍。【结论】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建立的瘤胃甲酸甲烷杆菌的分子定量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瘤胃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不同BMPRIB基因型小尾寒羊同期发情处理后FSHR和LHR表达量的研究
贾存灵,李宁,魏泽辉,朱晓萍,刘海英,贾志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70-175 .
摘要
(
)
PDF
(4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根据小尾寒羊BMPRIB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发情期小尾寒羊BMPRIB基因型(BB、AB和AA)与FSHR和LHR mRNA表达量的关系。【方法】利用半定量PCR技术。【结果】在发情期BB型右侧卵巢FSHR 的mRNA水平(1.14±0.11)显著高于AA(0.44±0.11)和AB(0.36±0.08)型(P<0.01),但左侧卵巢在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异;BB型右侧卵巢LHR的mRNA水平(0.42±0.02)也显著高于AA(0.23±0.02)和AB(0.25±0.04)型(P<0.01),左侧卵巢各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SHR和LHR的mRNA的高表达量可能是引起小尾寒羊较高的产羔数的原因之一。
大肠杆菌vpr基因突变株的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
孙建和,严亚贤,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76-180 .
摘要
(
)
PDF
(4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进一步确定vpr基因及相关蛋白的功能。【方法】在获得vpr同源基因突变株MC1061△vpr的基础上,构建了vpr基因突变株的回复株MC1061-C,并进行了噬菌体裂解试验、细胞壁吸附试验、蛋白表达和印迹试验。【结果】亲本株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对VT2噬菌体C43b的裂解敏感,突变株MC1061△vpr抵抗噬菌体C43 d的裂解。噬菌体吸附细胞壁试验中,吸附30 min后,亲本株和回复株的上清液中分别存在6.4%和 5.2%的游离噬菌体,吸附到90 min时未有大量的游离噬菌体释放。噬菌体与突变株的细胞壁吸附30 min后,上清液中有85.4%的游离噬菌体存在,表明VT2噬菌体能与亲本MC1061和回复株MC1061-C的细胞壁不可逆吸附,但不能与突变株MC1061△vpr的细胞壁发生不可逆吸附。在蛋白表达中,Western blot显示回复株和亲本株均能转印出特异性90 000蛋白主带,而突变株没有。【结论】vpr基因表达的分子量为90 000的Vpr蛋白与VT2噬菌体的裂解敏感性有关,可能是VT2噬菌体的裂解受体。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间接ELISA方法
辛九庆,高玉龙,李媛,王砚范,钱爱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81-186 .
摘要
(
)
PDF
(4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SC(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 mycoides SC,MmmSC)是引起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CBPP)的病原体。成熟的脂蛋白LppQ N端是亲水性的,在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时,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早,持续时间长,抗体滴度高,因此有理由相信脂蛋白LppQ N端片段将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CBPP诊断抗原。【方法】由于TGA密码子在支原体中编码色氨酸(Trp),而在细菌中则为终止密码子,故利用一步重叠延伸PCR突变方法体外诱变中国生产抗原用毒株HVRI Ⅹ的lppQ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利用重组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结果】序列分析表明,将lppQ基因第198位的A成功突变为G, 并将突变后的脂蛋白LppQ N端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多克隆位点,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菌经诱导后,表达出了分子量约为42 kD、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融合蛋白,纯化后蛋白质纯度高达9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免疫活性。将纯化的蛋白质稀释至0.35 ?g·ml-1,包被酶标反应板,优化反应条件,P/N为4.8(0.934/0.193)。应用TG-ROC统计软件分析确定阴阳性血清临界OD值为0.376,敏感性为95.8%(46/48), 特异性为98.9%(161/163)。应用间接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CFT)对来自3个省自治区3 817头份牛血清进行了检测。【结论】Kappa值为0.63,两种方法存在中、高度一致性。
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运输应激猪热休克蛋白mRNA转录水平
李玉保,鲍恩东,王志亮,赵茹茜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87-192 .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应激时热休克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HSP90、HSP70和GAPDH mRNA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将PCR扩增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体外转录出RNA,梯度稀释作为阳性模板,用于标准曲线的制定和样品检测,建立了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平台,并用于检测长途运输猪心脏和肝脏中HSP70及HSP90 mRNA转录水平的改变。【结果】经1、2、4、6和10 h的运输应激后,组织中HSP70 mRNA的转录水平随着运输应激时间的延长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运输应激到10 h时HSP70 mRNA的转录水平升到最高,肝脏和心脏组织中HSP70 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5和4.1倍;HSP90 mRNA的转录水平则随着运输应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运输应激可以影响HSP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并且对不同家族的HSP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不同;HSP70 mRNA的转录水平有望成为猪运输应激的判定指标之一。
研究简报
一个耐盐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葛荣朝,张敬原,赵宝存,黄占景,沈银柱,赵茂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93-198 .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附加系Line15进行耐盐性验证,并了解其外源多枝赖草染色体的遗传背景。【方法】利用含0.4%(w/w)NaCl的人工模拟盐池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对Line15根尖细胞、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进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其遗传物质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小麦-多枝赖草杂交后代Line15为一个具有较高耐盐特性的材料,其染色体组成为2n=44=22 II,属于一个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根据SSR检测结果表明,Line15附加的一对多枝赖草染色体与小麦的第2部分同源群长臂、第3部分同源群着丝粒和第7部分同源群短臂密切相关。【结论】对小麦-多枝赖草二体异附加系Line15进行了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系统检测,较全面地揭示了Line15耐盐性的具体来源。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发生趋势及Bt棉花的控制效率
李号宾,吴孔明,杨秀荣,徐遥,姚举,汪飞,马祁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199-205 .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新疆南部棉花种植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棉花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棉铃虫具有在新疆南部猖獗危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本文报道了南疆棉铃虫发生趋势及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控制效率的研究结果。【结果】1993~2004年对麦田一代棉铃虫幼虫数量变化的监测显示,1997年后棉铃虫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表明南疆粮棉混作区种植制度的改革已导致棉铃虫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2002~2004年对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和 CpTI杀虫蛋白)和对照品种棉铃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显示,二代棉铃虫是南疆地区棉花的主要危害代别,抗虫棉花对幼虫的控制效率可达75%以上。在棉铃虫发生中等年份,转基因抗虫棉花可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结论】鉴于棉铃虫的严重危害,南疆地区有必要发展基于Bt棉花的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山楂加工中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含量变化的研究
高愿军,高 晗,郝莉花,郝亚勤,南海娟,李元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206-209 .
摘要
(
)
PDF
(2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山楂加工过程中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含量的变化。【方法】通过观测山楂打浆、糖煮和干燥工序中还原型VC和氧化型VC含量的变化,来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应用EDTA 二钠和茶多酚处理能控制打浆中还原型VC损失,添加六偏磷酸钠可控制氧化型VC损失。真空糖煮比常压糖煮有利于山楂还原型VC含量的保持,但对氧化型VC含量影响不大。干燥对山楂还原型VC与氧化型V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有利于山楂还原型VC含量的保持。【结论】山楂果实含有较多的氧化型VC,其在加工过程中变化较明显,对山楂制品的总VC含量有显著影响。
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中国分离株类M基因特性分析
范红结,陆承平,唐家琪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210-214 .
摘要
(
)
PDF
(2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国内不同区域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类M基因的特性,为疫苗研制提供指导。【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国内9省市从1974~2003年分离的9株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发现7株类M基因长度为1 137 bp,含一个阅读框,CG-74-63和CP-0104株的长度分别为1 143 bp及1 125 bp。除1株关节炎分离株CP-0104外,引致败血症的8株菌类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5.4%~99.9%,推导的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2.1%~100%。9株猪源菌与马源菌株及人源菌株类M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1.6%~87.0%、81.7%~91.8%。9株猪源分离株类M蛋白信号肽、C末端细胞锚定区的序列均高度同源;除CP-0104外,其余8株高变区高度同源。【结论】国内不同区域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类M基因同源性高。
SYBR GreenI模式荧光RT-PCR鉴别新城疫病毒毒力
弋英,陈继明,王志亮,孙承英,鲍恩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01): 215- .
摘要
(
)
PDF
(2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法】根据NDV的F蛋白裂解位点附近的序列,设计分别对应于NDV强毒和弱毒的两对引物,然后用SYBR Green I模式的荧光RT-PCR方法比较两对引物对同一NDV的RNA扩增效率以及扩增产物的Tm值,来区分NDV的毒力。【结果】对8株NDV进行检测并测定其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荧光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和MDT测定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此荧光RT-PCR法可用于NDV毒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