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1-05-15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v13(t)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
王军, 杨杰, 陈志德, 范方军, 朱金燕, 杨金欢, 仲维功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1973-197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1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温敏型白化转绿突变体
v13(t)
的表型特征鉴定的基础上,对其控制基因
V13(t)
进行精细定位。【方法】在籼稻品种9311中获得一个白化转绿自然突变体,并对其进行表型特征、温度敏感临界值的确定,同时对不同温度下叶片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
v13(t)
与武运粳7号的正反交F
2
群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的精细定位。【结果】在低温(<26℃)条件下,
v13(t)
前3张叶片均表现为白色,只有叶尖和叶鞘表现出少许绿色,以后逐渐死亡;在28℃条件下,1—3张叶片抽出时叶尖和边缘表现为白色,以后逐渐转绿;在30℃条件下,叶片表现正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
V13(t)
初步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RM3638与RM459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2和0.5 cM。进一步利用已公布的SSR标记和新发展的InDel标记将
V13(t)
定位在InDel5-11与InDel5-8之间的98.9 kb范围内,同时获得一个与
V13(t)
共分离的标记InDel5-2。【结论】白化转绿突变体
v13(t)
受1对隐性核基因
V13(t)
控制,
V13(t)
被定位在AC130729上约98.9 kb的物理距离区间内。
大豆芽期耐盐和耐低温位点的遗传重叠
邱鹏程, 张闻博, 蒋洪蔚, 刘春燕, 李灿东, 范冬梅, 曾庆力, 韩冬伟,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1980-198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2
摘要
(
)
PDF
(36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大豆回交导入系为材料定位芽期耐盐性QTL和耐低温QTL位点,并对芽期耐盐和耐低温的QTL位点进行遗传重叠分析。这些重叠QTL的辅助选择可用于培育芽期耐盐且耐低温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抗逆育种效率。【方法】将Harosoy导入到以红丰11为背景的回交导入系中,对BC2F4世代进行大豆芽期耐盐性和耐低温筛选,获得的超亲导入系用卡方检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定位QTL。【结果】芽期耐盐性筛选获得48个耐盐选择导入系,采用单项方差分析和卡方检测共定位了22个控制芽期耐盐QTL。芽期耐低温筛选获得40个耐低温选择导入系,采用2种遗传分析方法共定位到15个控制芽期耐低温QTL。分布于A1、B2、C2、E、J和O连锁群上的7个位点(Sat_271、Satt556、Satt726、Satt640、Satt411、Satt529和Sat_108)是大豆芽期盐胁迫和低温条件下共同检测到的。【结论】从整体上,31.81%大豆芽期耐盐性和耐低温位点存在遗传重叠。
农杆菌介导甜高粱转Bt cry1Ah的研究
朱莉, 郎志宏, 李桂英, 何康来, 岳同卿, 张杰, 黄大昉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1989-199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3
摘要
(
)
PDF
(46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甜高粱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并在甜高粱中验证来源于苏云金芽胞杆菌新型杀虫基因cry1Ah表达产物的杀虫活性。【方法】以甜高粱幼穗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密码子优化过的Bt cry1Ah导入2个甜高粱品种“BABUSH”和“MN-3025”中。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RT-PCR分析及除草剂抗性、目的蛋白表达水平和抗虫性鉴定分析。【结果】对336块幼穗愈伤组织块进行了农杆菌侵染,经双丙氨膦(Bialaphos)梯度筛选后共获得66株再生植株,PCR鉴定在8个转化事件中有22株为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2.38%。RT-PCR检测结果表明,cry1Ah在T0甜高粱转基因植株中能够正常转录。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ELISA定量测定显示,有5株可检测到Bt蛋白,但Bt蛋白含量差异较大,最高可达165.69 ng•g-1叶片鲜重(FW),最低的仅为1.93 ng•g-1叶片鲜重(FW),平均为87.50 ng•g-1 FW。饲虫试验表明,有2株转基因甜高粱植株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表现为抗性。【结论】利用建立的以甜高粱幼穗为外植体的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可获得具有玉米螟抗性的转基因甜高粱植株,其后代遗传稳定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
陈洁, 汤亮, 刘小军, 曹卫星, 朱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1997-200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4
摘要
(
)
PDF
(5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方法】基于不同地点、品种及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资料,通过解析花前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花后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动态特征及定量关系,构建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模拟模型。【结果】水稻籽粒中氮素积累速率取决于源限制下的可获取氮源和库限制下的氮素积累速率;源限制下的可获取氮源取决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的氮素和花后植株吸收的氮素,库限制下的氮素积累速率由潜在氮素积累速率及温度、水分和氮素因子效应来综合决定。营养器官中的氮素转运又分为叶片和茎中积累氮素的转运;花前叶片和茎中的相对氮含量随播后生长度日线性增加;花后叶片和茎中的相对氮含量随花后生长度日线性递减;花后吸收的氮素随籽粒重的增加对数递增。利用独立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花前叶片与茎秆氮素吸收量、花后籽粒氮素吸收量、花后叶片与茎秆中氮素转运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8、0.980、0.974、0.970和0.976,根均方差分别为16.55%、13.24%、9.53%、10.93%和9.29%;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0,根均方差分别为7.82%。【结论】模型对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植株氮素吸收与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积累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为水稻生产中籽粒蛋白质指标的动态预测提供了量化工具。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张一, 武文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05-201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5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小麦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提高玉米气生根条数、0—30 cm土层根条数及根系干重,同时,玉米株高和单株鲜重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后,在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玉米茎秆基部3—7节间的长度、直径、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基部节间的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提高。另外,玉米的根倒伏系数显著降低,而植株抗倒指数则显著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根倒伏系数与根倒率显著正相关,而与单株鲜重、根系干重和基3节压碎强度显著负相关。玉米总倒折率与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节间干重、充实度、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以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提高籽粒产量。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中颜色值和色素含量的变化
霍开玲, 宋朝鹏, 武圣江, 刘闯, 贺帆, 宫长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13-202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6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不同成熟度烟叶密集烘烤中颜色值和色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测色色差计,对比研究烘烤中未熟、尚熟、适熟和过熟烟叶颜色参数(L*、a*、b*)和色差参数(△L*、△a*、△b*)的变化特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成熟度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成熟度烟叶的L*、a*值在烘烤过程中均呈现升高的趋势,b*值在48℃之前升高,48—54℃有所下降,之后稍有回升。L*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过熟>适熟>尚熟>未熟,鲜烟叶a*值在不同成熟度之间差别不大,在变黄中期之前成熟度高的烟叶a*值上升较快,烤后烟叶b*值大小表现为尚熟>未熟>过熟>适熟。随着烘烤的进行,烟叶△L*总体趋势变小。在48℃烟叶△a*明显变大,△b*相对降低,尤其以未熟和过熟烟叶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尚熟和适熟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L*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 = - 0.979,-0.851,P < 0.01),类胡萝卜素含量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r = - 0.832,- 0.853,P < 0.05)。烘烤过程中适熟烟叶的L*、a*和b*与各种色素含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 245.67 x1 + 114.75 x2 - 211.69 x3 - 125.21 x4 + 118.69, = 416.9 x1 + 369.19 x2 - 404.38 x3 -78.38 x4 + 43.55, = - 1051.55 x1 -1270.02 x2 + 1106.42 x3 + 17.48 x4 + 40.1。【结论】烘烤中不同成熟度烟叶正反面颜色变化趋势基本同步,烟叶颜色参数和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可以用颜色值作为辅助指标来判断烟叶成熟度。
植物保护
粗山羊草Y192中抗叶锈基因LrY192的SSR定位
胡亚亚, 冯丽娜, 冀红柳, 孙一, 张娜, 魏学军, 杨文香, 刘大群,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22-202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7
摘要
(
)
PDF
(5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中寻找新的抗叶锈病基因,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种质。【方法】本研究对抗小麦叶锈病的粗山羊草Y192和感小麦叶锈病的Y2272进行杂交,通过F2代抗叶锈性分离情况确定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数量,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筛选D染色体上与抗叶锈性相关的SSR标记,用MapChart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分子辅助鉴定和抗叶锈表型分析推测Y192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结果】在接菌04-5-192(THNT)的杂交后代中F1代表现抗病,F2代表现3:1的抗感分离,表明该基因为一个显性抗病基因,将该抗病基因暂命名为LrY192。筛选到的3个SSR标记Wmc245、Xgwm296和Xgwm261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1、18.9和26.2 cM。根据连锁标记在小麦微卫星图谱的位置,LrY192被定位在2D染色体上。【结论】综合分析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及抗病特性,认为LrY192是一个新的抗小麦叶锈基因,获得的SSR标记Wmc245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
亚洲玉米螟GOBP2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程晓东, 安世恒, 王海亭, 王甜甜, 罗梅浩, 郭线茹, 原国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29-203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8
摘要
(
)
PDF
(11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OBP2(OfurGOBP2)的cDNA。【方法】以亚洲玉米螟触角为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方法克隆OfurGOBP2的cDNA序列,并在pGEX-4T-2/BL21(DE3)系统中进行原核表达, 进一步利用制备的抗体检测OfurGOBP2蛋白。【结果】从亚洲玉米螟触角中获得了GOBP2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673101),序列分析表明,OfurGOBP2开放阅读框489 bp,编码162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一致性分析显示,OfurGOBP2与其它鳞翅目昆虫GOBP2编码的氨基酸一致性较高,表明昆虫的GOBP2在分子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进一步将OfurGOBP2与表达载体pGEX-4T-2连接,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1 kD的可溶性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表明,OfurGOBP2能够高效表达,并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亚洲玉米螟GOBP2进行Western-blot分析,证明其能够特异识别OfurGOBP2蛋白。【结论】成功克隆了编码并表达亚洲玉米螟气味结合蛋白GOBP2 的cDNA序列,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深入研究亚洲玉米螟GOBP2的结构和功能。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紧实胁迫对不同类型土壤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活力的影响
王群, 李潮海, 李全忠, 薛帅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39-20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09
摘要
(
)
PDF
(5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时空分布、根系活力、玉米产量及其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区桶栽,设计土壤类型和紧实度两因素试验,研究紧实胁迫下玉米根分布、活力及产量变化特征。【结果】紧实胁迫下玉米根形态指标(根干重、根长度、根体积和根条数)及产量均呈下降趋势,3类土壤上根形态指标大小和产量高低均表现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根吸收活力(根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脱氢酶活性)及根系还原强度与根形态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但比吸收表面、比活跃吸收表面随紧实度增加而增大。降低紧实度促进了单株根系干重、长度、吸收活力和产量的增加,尤其促进了20—40 cm 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的增加,但单根的吸收能力呈下降趋势;3类土壤上玉米根系生长、根活力和产量对紧实胁迫的响应以砂姜黑土和黄褐土较为敏感。【结论】紧实胁迫严重限制了根系生长、分布和吸收功能以及产量形成,但根系并不是被动地忍受逆境的胁迫,而是积极主动地调节其生理代谢过程,以减缓紧实胁迫伤害,但缓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类型土壤上根系的响应程度与土壤本身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阿克苏河灌区棉花耐盐指标的确定
张豫, 王立洪, 孙三民, 陈秀龙, 梁玉纪, 胡顺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51-205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0
摘要
(
)
PDF
(41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建立阿克苏河灌区棉花产量与其相应的土壤含盐量的响应关系,即棉花盐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段式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确定该地区棉花的耐盐指标。【方法】根据3年4地大田定位观测的棉花产量和土壤盐分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2种模型,对比分析函数模型的适用性,依据适用性更强的土层模型计算棉花的耐盐指标。【结果】分别拟合出0—20 cm和0—40 cm土层的分段线性函数模型和非线性-S型函数模型,其中非线性-S型盐分生产函数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结论】阿克苏河灌区(0—20 cm土层)棉花的耐盐临界值、耐盐极限值、减产速率最大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减产50%时的土壤盐分含量分别为0.302%、1.119%、0.558%、0.581%。
密云水库上游白河磷浓度时间序列的傅立叶与小波分析
张微微, 李红, 孙丹峰, 周连第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60-206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1
摘要
(
)
PDF
(9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水质长期监测数据,获取流域水质时间格局特征。【方法】以密云水库上游白河上的S1和S2监测点总磷(TP)浓度1986—2003年时间序列为例,采用时域分析、傅立叶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比来综合揭示磷污染物的周期模式以及时间格局特征。【结果】S1和S2监测点时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不适合用时域方法进行水质的时间演化规律的研究。傅立叶分析得到两个监测点的隐含周期,S1和S2都有6年的周期模式,S2还包含一个2年左右的周期行为。小波分析得到了不同尺度的时间格局特征,S1和S2点都有中尺度的周期格局特征,S2点还有小尺度的周期格局特征。【结论】傅立叶分析和小波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应用在水质的时间演化规律的研究中,傅立叶分析方法比较粗糙,而小波分析方法以其多尺度、时频相结合的特点为研究水质时间特征的演化提供了更精细的方法。
园艺
花椰菜氮磷钾平衡施肥和阶段施氮效应函数的建立及在配方施肥中的应用
李光庆, 谢祝捷, 姚雪琴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70-208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2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越冬花椰菜氮磷钾平衡施肥效应和阶段施氮效应函数模型,用于计算推荐施肥量,为花椰菜不同生产目标的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越冬中熟花椰菜品种‘120天’为材料,通过“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和单形格子设计,分别开展氮磷钾平衡施肥效应和阶段施氮肥效应的田间试验研究,建立花椰菜氮磷钾平衡施肥的产量、外观成品率和与营养品质有关的硫苷含量效应函数模型,以及阶段施氮肥的产量效应函数模型。在不同地块土壤养分分析基础上,将施肥效应函数模型运用于花椰菜测土配方施肥。【结果】花椰菜产量、外观成品率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码值之间回归关系极显著并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寻优得到最高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372.83、P2O5 89.65、K2O 201.41 kg•hm-2,其最高产量为19 089.25 kg•hm-2,进一步通过频率分析寻优,获得最高产量下基肥、前期追肥、后期追肥的较优施氮比例为0.4313﹕0.2427﹕0.3260。寻优得到最高出口成品率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 434.20、P2O5 90.11、K2O 213.92 kg•hm-2,其最高成品率为84.95%。通过对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效应函数模型模拟及主效分析,花球中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主要受氮肥含量的影响,施氮量为394.62 kg•hm-2时,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的含量达到极大值。结合施肥模型,在分析土样养分含量基础上,运用推荐施肥量计算函数,完成30份地块不同生产目标的氮、磷、钾施肥量推荐。结果表明,生产目标和土壤基础肥力不同,施肥模型推荐的最优施肥量均有差异。以追求最高产量下不同地块的施肥推荐为例,氮、磷、钾最大推荐施肥量比最小推荐量分别高7.92%、10.21%和68.39%。【结论】建立施肥效应函数模型,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推荐施肥量计算函数,可以对花椰菜不同生产目标下的地块进行施肥推荐。
中国桃主要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分子身份证构建
陈昌文, 曹珂, 王力荣, 朱更瑞, 方伟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81-209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3
摘要
(
)
PDF
(5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桃圃保存的237份中国桃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为试材,进行种质分子身份证构建工作,并对构建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筛选后的SSR标记对品种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引物对不同品种扩增条带分子量的大小进行编码、组合。【结果】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来自桃8条染色体上的16对SSR引物,在供试种质间共检测出等位基因203个,每对引物平均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12.7个。根据等位基因既位于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又位于近缘野生种的选择方法,筛选出123对等位基因并赋值后可用于构建种质的分子身份证。【结论】在237份种质中有202份具有的可辨分子身份证编码,继续对不同引物组合对种质的筛选效率进行分析,筛选出8对核心引物使176份种质具有可辨的分子身份证,平均每对引物区分种质达22.1份,即在保证每对引物区分效率较高的基础上,兼顾了总的区分数量。最后,为使区分品种简便化,依据引物的多样性指数先后选择引物组合,达到用最少的引物组合区分不同品种的目的。
刺梨有机酸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分析
安华明, 刘明, 杨曼, 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94-210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4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刺梨有机酸各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方法】以‘贵农5号’为材料,采用HPLC方法分析刺梨有机酸组分以及不同器官内、果实发育和采后贮藏过程中主要有机酸各组分及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刺梨果实中主要含有苹果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草酸和琥珀酸6种有机酸组分和较高含量的抗坏血酸;不同器官有机酸含量分析发现,根主要含乳酸和酒石酸,茎和叶中乳酸含量较高,而花中主要积累琥珀酸。果实发育过程中各有机酸组分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抗坏血酸含量则一直呈增加态势;成熟果实内,抗坏血酸含量显著高于任一种有机酸组分,约占总酸量的67%;6种有机酸组分中,苹果酸含量最高(约占有机酸总量的53%)。研究还发现,不同贮藏温度对刺梨果实有机酸含量有较大影响。【结论】从有机酸组分分析,刺梨是一种以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的果实类型,但抗坏血酸的含量高于所有有机酸组分的总量。这种高抗坏血酸含量特点是刺梨果实独特的营养标志。
高温对设施甜樱桃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李燕, 李玲, 李少旋, 王慧, 叶宝兴, 高东升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01-210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5
摘要
(
)
PDF
(5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花芽萌动期短时间高温处理对设施甜樱桃花器官发育的影响。【方法】以人工气候室中培养的4年生盆栽‘红灯’甜樱桃为试材,于花芽萌动期雄蕊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短时间高温处理后,观察对花器官发育、花器官外观表现和花期的影响。【结果】设施甜樱桃花芽萌动期不同阶段的4 h 35℃高温处理对雌、雄生殖器官发育和花期花器官表现都有显著影响。较早高温处理对雄蕊发育的抑制程度强于雌蕊,花期雄蕊变褐率极显著增加,甚至会导致雄蕊完全败育,花期明显变短;越临近花期的高温处理,花期雌蕊枯萎率和花冠卷曲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并且对始花期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同阶段短时间高温处理后都未发现大孢子产生和分化异常。【结论】甜樱桃花芽萌动期的雌、雄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对短时间高温胁迫的敏感时期和敏感性不同。
贮藏·保鲜·加工
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及其单糖的组成
陈君琛, 翁敏劼, 赖谱富, 李怡彬, 周学划, 沈恒胜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09-211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6
摘要
(
)
PDF
(62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中提取多糖,并对其分子质量及组成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大球盖菇多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球盖菇多糖分子质量分布及提取过程中多糖分子质量的变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法对其组成糖进行研究。【结果】大球盖菇多糖水溶性多糖类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布于22 kD附近;大球盖菇多糖同时存在α和β糖苷键,以吡喃糖为主,由5种单糖构成,其中有D-果糖、D-葡萄糖和D-木糖。【结论】以稀盐溶液为流动相的检测手段更能真实地反映大球盖菇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大球盖菇多糖是由5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
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
黄业传, 贺稚非, 李洪军, 秦刚, 王庭, 马明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18-213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7
摘要
(
)
PDF
(4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贡献,为改善猪肉产品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猪瘦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或在去脂猪肉中添加肌内或皮下脂肪,热处理后,用GC-MS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在猪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不会使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上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在部分物质的峰面积上有不同程度改变;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或比例的皮下脂肪不会引起猪肉整体风味太大的改变。在去脂肉中添加5%的皮下脂肪后,挥发性物质中醛和酮的种类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50%左右;添加5%的肌内脂肪后,酮和醛的种类也会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150%左右,但会引起含氮化合物种类的显著减少;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在去脂肉中添加皮下脂肪不会引起样品整体风味的较大改变,而肌内脂肪的添加会使其整体风味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皮下脂肪的添加对猪肉整体风味的改变非常有限,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远大于皮下脂肪。
畜牧·资源昆虫
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中定位影响猪肉滴水损失的QTL
周利华, 郭源梅, 段艳宇, 张志燕, 杨凯旋, 麻骏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31-213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8
摘要
(
)
PDF
(34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扫描,鉴别影响猪肉滴水损失数量性状位点(QTL)。【方法】采用EZ-滴水损失测定法和袋测定法,测定了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群体884头F2代个体的背最长肌和半膜肌在采样后24和48 h的滴水损失。利用SAS软件分析了6个滴水损失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滴水损失与其它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检测了3个世代个体在19条染色体上194个微卫星的基因型。据此,应用QTL Express在线进行了影响滴水损失QTL的定位分析。【结果】滴水损失在两种肌肉间或两种测定方法间有较高的相关性(r = 0.50—0.58,P<0.01),而在两个连续测定时间点间相关性更高(r = 0.72,P<0.01)。滴水损失与24 h的pH、肉的亮度(Minolta L),肉色评分、大理石纹、水分含量及肌内脂肪含量呈中等或较低的显著相关(r = 0.09—0.35,P<0.05)。QTL分析共检测到9个影响滴水损失相关性状的QTL,6个背最长肌滴水损失QTL,分别位于SSC1、SSC10和SSC12,其中SSC10上的QTL达到5%基因组显著水平;影响半膜肌滴水损失的3个QTL分别位于SSC2、SSC6和SSC17上。【结论】在SSC6、SSC10、SSC12及SSC17上首次检测到滴水损失QTL。多个滴水损失QTL与早先定位的pH QTL或肌内脂肪含量QTL的置信区间重叠。检测到的QTL无一个既影响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又影响半膜肌滴水损失。大部分QTL有利等位基因(减少滴水损失)源自二花脸猪。
17beta-雌二醇通过beta受体和cAMP-ERK1/2级联调节仔猪睾丸支持细胞cyclinA2 mRNA的表达
左敬, 甘瑞, 张国升, 张姣姣, 朱峰伟, 孙燕, 王鲜忠, 张家骅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39-214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19
摘要
(
)
PDF
(3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雌激素是否通过雌激素受体以及在cAMP-细胞外调节的蛋白激酶(ERK1/2)调节培养条件下,未成熟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中cyclinA2 mRNA的表达。【方法】以培养的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以及各种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clinA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7beta-雌二醇(10-9 mol•L-1)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了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这一作用在30 min时到达到高峰。雌激素非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beta抑制剂(ERbetaAnt)和雌激素受体alpha抑制剂(ERalphaAnt)单独作用对cyclinA2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ICI 182780与 ERbetaAnt,而不是ERalphaAnt抑制了17beta-雌二醇诱导的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17beta-雌二醇(10-9mol•L-1)和 forskolin均促进了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而Rp-cAMP、H-89和U0126都抑制了17beta-雌二醇(10-9mol•L-1)的活性(P<0.05),但3种抑制剂单独作用时对cyclinA2 mRNA的表达与空白相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17beta-雌二醇主要通过ERbeta受体、影响cAMP的产生和ERK1/2激活,进而调节cyclinA2 mRNA的表达。
藏绵羊DQA1基因多态性分析
成述儒, 罗玉柱, 胡江, 王继卿, 刘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46-215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0
摘要
(
)
PDF
(5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藏绵羊DQA1基因多态性,确定其等位基因数、核苷酸多态位点、氨基酸多态位点及各等位基因间的遗传关系,同时分析其进化意义。【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900只藏绵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克隆、测序群体内变异产生的各等位基因序列,并分析序列数据。【结果】发现了17个DQA1的等位基因,包括缺失的1种基因,其中5个为发现的新等位基因。16个单倍型序列中发现5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27个氨基酸多态位点。【结论】藏绵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群体中可能蕴藏着更多的遗传资源;藏绵羊DQA1基因最初可能是由2个等位基因突变分化成两大类等位基因的;藏绵羊DQA1基因第2外显子序列与牛的DQA1基因第2外显子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预示绵羊和牛的DQA1基因最早可能来源于它们分歧以前的共同祖先原始序列;DQA1基因在与其相关的特定抗原刺激下发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在绵羊和牛上具有相似性;新等位基因C的139位发现了1个新的核苷酸突变位点(A/G),属同义突变;5个新发现的DQA1等位基因遗传关系较近,可能由同一等位基因突变产生。
蜂王浆对雄兔生长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许宝华, 刘志勇, 曾志将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54-216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1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蜂王浆提高动物繁殖性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高、低剂量组分别按体重0.2%和0.1%的量对2月龄的雄性日本大耳兔每天空腹灌胃新鲜蜂王浆,对照组灌胃0.1%体重的生理盐水。每周同一时间称重;70 d后分别检测精子密度、活力和畸形率;80 d后分别屠宰,分离主要脏器并计算脏器系数;右侧睾丸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形态观察。【结果】(1)第0—8周,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每周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9周后,高、低剂量组每周龄体重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屠宰测定时,高、低剂量组的雄兔睾丸、下丘脑和脾3个脏器系数都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脑、肺、心、肝、肾和膀胱等主要脏器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2)高、低剂量组的精子密度都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的精子活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又极显著高于高剂量组(P≤0.01)。(3)灌胃80 d后,对照组雄兔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蜂王浆灌胃组。生精上皮较薄,生精上皮细胞排列疏松,中央的管腔更大,管腔内出现的细胞大部分为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而蜂王浆灌胃组的曲细精管管腔相对缩小,被精子细胞以及精子所充实,细胞层数增多,精原细胞附于基膜上,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依次紧密排列延伸至管腔内,核染色明显,管腔中可见大量的精子。【结论】蜂王浆灌胃能促进雄兔下丘脑、睾丸等生殖器官的发育;灌胃体重0.1%的蜂王浆对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兽医
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感染模型的建立
林健, 韩春华, 陈华林, 蒋桃珍, 梁武, 何平有, 杨保收, 王英, 韩婧雯, 刘东艳, 潘洁, 段会娟, 丁佩佩, 胡胜强, 刘月焕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61-216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2
摘要
(
)
PDF
(4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实验动物感染模型并对其发病特点进行观察,为疫苗研究和筛选评价抗病毒药物提供工具。【方法】以每只约104个ELD50的剂量经滴鼻、点眼和口服途径感染196日龄北京鸭后,观察鸭临床症状,于感染后5、7、9、21、28、34 d采血和剖检鸭,应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测定血清中和抗体,取卵泡膜、肝脏、脾脏和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对主要组织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攻毒后3、4、5d采食量均显著下降(下降80%),6d采食量恢复至约正常量的50%,11d恢复到正常水平;攻毒后3、4、5d产蛋量出现明显下降,6、7、8d鸭群未见产蛋,36d发病鸭群的产蛋率恢复到60%,39d鸭群的产蛋率达到80%。攻毒后5d 3只(3/3)鸭的卵泡膜和肝脏均可以分离到病毒,7d 2只(2/2)鸭的卵泡膜中均分离到病毒,1只鸭(1/2)脾脏和脑组织中均分离到病毒,9d 1只鸭(1/2)的卵泡膜中分离到病毒,21d和28d卵泡膜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鸭的卵巢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卵巢、肝脏、脑、脾等组织和脏器均出现以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出血性卵巢炎、间质性肝炎、非化脓性脑炎、坏死性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轻度的心肌炎。感染后3周可检测出低效价的中和抗体。【结论】实验感染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后可引起急性出血性卵巢炎,利用产蛋北京鸭建立的鸭出血性卵巢炎模型,可用于评价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
动物转基因新技术研究进展
陈青, 曹文广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68-217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3
摘要
(
)
PDF
(72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体内,外源基因随机整合或定点整合(打靶)在染色体基因组上并得到表达和遗传的生物技术。该技术自发现以来,在畜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以及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慢病毒载体导入法、精原干细胞法、锌指核酸酶介导的基因打靶、RNA干扰介导的基因沉默等新的高效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概述。
研究简报
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吴进东, 马蓓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76-218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4
摘要
(
)
PDF
(43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外源NO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安妮, 田长平, 胡艳丽, 陈强, 毛志泉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184-219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10.025
摘要
(
)
PDF
(4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外源NO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生长、根系构型、土壤环境、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NO减轻连作障碍的机理,为生产上采取减轻苹果连作障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0—1 000μmol•L-1不同浓度的硝普钠溶液,浇至栽植平邑甜茶幼苗的营养钵中,定期取样测定植株株高、叶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土壤主要微生物数量、酚类物质含量、SOD、POD、CAT、APX酶活性、MDA含量和 释放速率等生理指标。【结果】试验范围内以200μmol•L-1 SNP 处理减轻连作障碍的效果最好,该浓度显著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与对照一相比,分别增加了59.69%、74.25%、45.70%和116.58%;该浓度显著增加了根系平均直径、总体积和根尖数等根系构型指标;提高了SOD、POD、CAT、APX等4种保护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 释放速率,对根际土壤主要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酚类物质含量影响不大。【结论】外源NO 可减轻平邑甜茶幼苗连作障碍现象。外源NO对连作土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酚类物质含量有一定影响,但二者不是NO 缓解平邑甜茶幼苗生长胁迫的主要原因,SOD、POD、CAT等酶活性提高与MDA含量、 释放速率的显著下降是NO 缓解平邑甜茶幼苗生长胁迫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