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4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11-12-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杂交玉米农大108及其亲本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刘洋, 左山, 邹媛媛, 王建华, 宋未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763-477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1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对其种子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16S rDNA文库的非培养方法,对杂交玉米组合农大108正、反交及其亲本种子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 两后代种子内生细菌分别含46和42个OTU,第一优势菌属均为Pseudomonas,丰度分别为34.29%和34.00%;亲本玉米黄C和178种子内生细菌分别含17和11个OTU,第一优势菌属分别为Enterobacter及Burkholderia,丰度分别为49.13%和89.72%。母本玉米黄C种子内生细菌群落中Roseateles、Enterobacter、Pseudomonas及Sphingomonas 4个菌属与父本178种子内生细菌群落中Pseudomonas、Ralstonia、Paenibacillus及Bacillus 4个菌属存在其正交后代种子中。母本178种子内生细菌群落中Acinetobacter、Pseudomonas、Ralstonia、Paenibacillus及Bacillus 5个菌属与父本黄C种子内生细菌群落中Roseateles、Citrobacter、Pantoea、Pseudomonas、Stenotrophomonas及Escherichia 6个菌属存在其反交后代种子中。【结论】遗传相关的杂交玉米农大108正、反交后代其亲本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苯丙氨酸与UV-C对苦荞芦丁含量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孙朝霞, 侯思宇, 杨武德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772-478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2
    摘要 ( )   PDF (51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与苦荞芦丁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序列,探讨外源前体物质及UV-C辐射条件下芦丁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分子选育高芦丁含量荞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简并引物结合3′RACE的方法,克隆苦荞芦丁合成途径相关基因;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持续添加外源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Phe)前体(1、2、4 mg•L-1)1—5 d和辐射时间(1、3、5、7 h)UV-C处理条件下叶片芦丁含量的变化,qRT-PCR分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he(4 mg•L-1)处理1 d,芦丁含量(26.15 mg•gFW-1)为未处理对照(12.55 mg•gFW-1)的2倍;UV-C辐射3 h,芦丁含量(17.36 mg•gFW-1)明显高于对照;克隆到3个基因FtCHS,FtF3H和FtFLS-like,qRT-PCR分析表明Phe(1 mg•L-1)处理4 d,FtCHS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4.84倍,Phe(4 mg•L-1)处理5 d,FtF3H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1.06倍,Phe(2 mg•L-1)处理5 d,FtFLS-like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的3.90倍;UV-C辐射1—3 h,FtCHS、FtF3H和FtFLS-like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对照。而FtFLS-like基因,仅在UV-C辐射1 h,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对照的127.71倍。【结论】添加不同浓度Phe前体及不同时间UV-C辐射,芦丁含量变化及与芦丁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芦丁生物合成途径及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常优3号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薛亚光,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781-479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3
    摘要 ( )   PDF (5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98.2%和70.1%。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变化
    陆大雷, 闫发宝, 陆卫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793-480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4
    摘要 ( )   PDF (62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糯玉米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在灌浆结实期的变化趋势。【方法】以糯玉米新品种NQ01和NQ11为材料,研究其灌浆结实期(花后10、20、30和40 d)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随着灌浆进程推进,籽粒干重和淀粉含量逐渐升高,籽粒含水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籽粒鲜重和体积先升后降。淀粉粒随灌浆进程逐渐增大,且以花后10—20 d增加最为明显。结晶类型和碘结合力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表明,随着灌浆进程,转变温度和糊化温度降低,热焓值在花后20—40 d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花后10 d,回生值和黏度特征值两品种表现不一。【结论】碘结合力、晶体类型和回复值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理化特性有显著差异,淀粉粒大小和品质成分的变化引起了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但品种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农产品追溯码的编码研究
    余华, 吴振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01-480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5
    摘要 ( )   PDF (2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设计一种农产品追溯码,实现公众不需查询专业数据库便可获知企业信息的愿望。【方法】根据每个区位码唯一对应一个汉字的特点,采用区位码表示生产企业信息,针对码长增加的问题设计加密算法。【结果】追溯码由产品码、产地码、生产日期码、认证类型码等部分组成,其中产地码由行政区划码与企业名称相结合构成;通过进制转换、划分区段等编码算法对产地码、生产日期码进行加密转换,并将产地码、生产日期码中的区段标识码与认证类型码进行排列组合生产校验码后,34位的追溯码缩短为20位。【结论】本文设计出的20位追溯码长度较短,加密性较强,可以脱离数据库追溯出与生产企业和农产品相关的关键信息,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到企业以采取应急措施。
    植物保护
    枯草芽胞杆菌Bs-916的全基因组分析
    王晓宇, 罗楚平, 陈志谊, 刘永锋, 刘邮洲, 聂亚锋, 于俊杰, 尹小乐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07-481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6
    摘要 ( )   PDF (5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枯草芽胞杆菌Bs-91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今后更好挖掘和利用该菌生防潜力提供较多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方法】通过应用比较基因组学软件与另一测序菌株Bs168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Bs-916菌株全基因组大小为3 925 958 bp,GC含量为46.4%,与其它已测序全基因组芽孢杆菌相比,其GC含量最高;预测所得CDS数为4 056个,152个串联重复区域,转座子103个,IS(插入序列)序列数量37个, tRNA 46个,rRNA 39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其含有8个NRPS/PKS基因簇,其中bacillomycin L,macrolactin,difficidin这3个基因簇在比较菌株Bs168中不存在;该菌还含有植酸酶基因、comAPQX及sfp等与生防因子相关的基因。【结论】Bs-916菌株全基因组含有多种抗菌物质编码基因簇,是一类具有极大生防潜力的典型根际革兰氏阳性菌株。该菌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其遗传操作方法的可行性,有利于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在未来开发成独特的农业生物工程制剂。
    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的致死作用及对其行为的影响
    刘娜, 程东美, 徐汉虹, 张志祥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15-48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7
    摘要 ( )   PDF (55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致死作用和行为影响。【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研究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后对红火蚁的击倒活性、致死作用及对红火蚁行走、攀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探讨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光活化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分别为93.08%、98.29%和100%,显著高于药剂黑暗处理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7.41%、18.52%和25.93%;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处理30 min,并黑暗放置1、30、60、90、120、150和180 min后,中型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6.25%、10.42%、18.75%、29.17%、37.50%、43.75%和52.08%;行走率分别为25.26%、18.75%、10.67%、6.58%、2.83%、2.08%和0;对倒置一次性塑料杯的附着率分别为20.83%、12.50%、6.17%、4.17%、2.01%、1.96%和0;聚集率分别为20.78%、17.19%、10.94%、15.63%、14.06%、27.08%和37.50%;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UVA光照处理30 min后,黑暗放置30 min,中型工蚁触角棒节的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大部分从中下部发生弯曲,呈倒伏状态,并出现明显指向杂乱的现象。【结论】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中型工蚁具有良好的击倒活性和一定的致死作用,显著降低其行走能力、对杯壁的攀附能力及聚集能力,显著改变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及指向,光活化成分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安全环保新手段。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直播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刘晓伟, 鲁剑巍, 李小坤, 卜容燕, 刘波, 次旦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23-48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8
    摘要 ( )   PDF (69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高产直播冬油菜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方法】高产栽培条件下,在冬油菜整个生育期内定期取样,测定油菜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甘蓝型冬油菜在4 500 kg•hm-2产量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结果】直播冬油菜总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表现为薹花期>苗期>角果成熟期。根、茎、绿叶、落叶的干物质量分别在播种后185、200、130、230 d达最大值,干物质量分别为2 286、5 450、2 306、2 162 kg•hm-2。各器官氮含量(籽粒除外)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降低,苗期变化平缓,蕾薹期后降幅较大。茎、绿叶中磷含量苗期略有上升,蕾薹期后迅速降低。根、落叶、角壳中磷含量则持续下降。根、茎中钾含量在苗期波动较大,蕾薹期后迅速降低。叶片中钾含量在苗期略有降低,其后一直稳定。落叶中钾含量一直波动变化,无明显规律。氮、钾的积累规律相似,出苗后持续增加,花期达最大值,而后略有下降,两者积累量均表现为苗期>蕾薹期>花期。整个生育期磷积累量持续上升,表现为角果期>苗期>薹花期。高产栽培条件下直播油菜N、P、K最大养分需求量分别为217.6、39.9、219.8 kg•hm-2,需求比例为1.00﹕0.18﹕1.01。【结论】除落叶和生殖器官外,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含量、养分积累量均呈现苗期升高花期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根、茎、叶中的部分养分在花期后会转移到籽粒中,保证直播冬油菜花期前充足的养分供给是高产的前提。
    聚类、粗糙集与决策树的组合算法在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陈桂芬, 马丽, 董玮, 辛敏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33-484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09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地力评价方法大多数有一定的主观性,较少考虑土壤各属性间的依赖关系。论文旨在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寻求地力等级划分的新方法。【方法】结合农安县耕地调查数据,应用K-means聚类方法、Johnson粗糙集属性约简算法与C4.5决策树算法相结合的优化算法评价地力等级。【结果】使用K-means聚类方法,得到最佳学习样本数;使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和决策树相结合的方法,去掉了冗余属性7个,决策树模型共有节点317个,其中叶节点个数为159个,生成规则159条,模型准确率为82.08%。与未聚类和未约简的方法相比,决策树结点个数减少41.62%。【结论】使用该组合算法,在保证模型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提高了挖掘效率。
    园艺
    矮化中间砧富士苹果初夏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特性
    韩明玉, 张芳芳, 张立新, 刘长虹, 赵彩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41-484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0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富士苹果生产合理施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大田栽培红富士苹果(基砧为秋子,中间砧为M26)为试材,以初夏土施15N-尿素为手段,研究2年不同时期主要器官对15N-尿素的吸收分配特性。【结果】初夏施肥后1个月,根系吸收了一定量的氮,但对新生器官供应较少。随着物候期的推进,新生器官15N肥分配势逐步增强,其中新梢吸收分配15N能力最强,其次为叶片和果实,采收期根系吸收分配15N能力又显著回升。施肥翌年各主要器官吸收氮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数均显著高于施肥当年。在果实采收期,一年生器官、多年生枝干和根系15N分配率当年分别为23.5%、40.4%、36.1%,翌年分别为27.7%、34.9%、37.4%。【结论】初夏施氮,主要满足了树体当年后期新梢生长发育对氮的需要,同时利于树体积累贮藏营养。初夏按本试验方法施氮肥,采收期树体的当年氮肥利用率为56.19%。
    欧李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功能表达
    张建成, 杜俊杰, 刘和, 王鹏飞, 薛晓芳, 穆霄鹏, 陈俊奇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48-485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1
    摘要 ( )   PDF (91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分析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hytoene synthase,PSY)基因,并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体系验证其功能。【方法】以欧李果实中分离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到PSY cDNA中间片段,再利用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cDNA全长并分析其序列;然后利用PCR技术获得欧李PSY cDNA编码区全长,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获得重组质粒pET-ChPSY,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并利用工程菌株验证融合蛋白6×His-PSY的催化活性。【结果】欧李PSY cDNA全长1 559 bp,最大开放读码框为1 194 bp,可编码398个氨基酸,命名为ChPSY。核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其它植物PSY核酸、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70%和65%以上,并且发现欧李PSY的N末端存在1—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转运肽信号序列,在37—58和219—240氨基酸区域包含2个跨膜结构域。SDS-PAGE分析表明,原核表达获得了具有较高表达水平的融合蛋白6×His-PSY,相对分子量约为45.8 kD。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证实ChPSY可编码一个功能蛋白,促进工程菌株中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结论】该研究成功地克隆了欧李PSY cDNA全长并在大肠杆菌中功能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蛋白特性和欧李果实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贮藏·保鲜·加工
    拟茎点霉侵染对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陈艺晖, 林河通, 林艺芬, 张居念, 赵云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58-486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2
    摘要 ( )   PDF (3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拟茎点霉侵染对龙眼果实采后果皮褐变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后龙眼果实用拟茎点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4个孢子/mL)浸泡接种5 min,以无菌水处理的龙眼果实为对照。经过处理的果实在(28?1)℃、相对湿度90%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果实病害指数、果皮褐变指数、MDA含量、 产生速率、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果实相比,拟茎点霉侵染提高了龙眼果实病害指数和果皮褐变指数。同时,拟茎点霉侵染促进龙眼果皮 产生速率增加,且在整个侵染过程维持较高水平;拟茎点霉侵染0—2 d内的果皮GSH含量和APX活性明显下降而SOD和CAT活性快速上升,侵染2—5 d内的果皮APX活性快速上升而SOD和CAT活性快速下降,侵染5 d后的果皮SOD和APX活性快速下降;在整个侵染过程的果皮AsA含量快速下降,而MDA含量增加。【结论】拟茎点霉侵染导致龙眼果皮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而积累大量活性氧,大量的活性氧对细胞膜结构的破坏会引起细胞区室化功能的丧失,使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接触,其结果引起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和黑褐色高聚物的形成而导致龙眼果皮褐变。
    海藻糖在酿酒酵母抗铜胁迫中的作用
    赵育, 李海兰, 杜君, 战吉宬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67-48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3
    摘要 ( )   PDF (4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铜胁迫下,酿酒酵母胞内海藻糖的积累情况及海藻糖对酿酒酵母的保护作用,为探讨铜胁迫下酿酒酵母的防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改良模拟葡萄汁为发酵培养基,分别对菌株AWRI、BH8和Freddo进行直接铜胁迫处理(Cu2+浓度为1.00 mmol•L-1)、热激预处理(37oC,1 h)、再铜胁迫处理,同时,设定无铜培养为对照。测定各种处理下酿酒酵母的存活率、胞内海藻糖的积累和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PS1)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1.00 mmol•L-1Cu2+胁迫处理使酵母细胞内海藻糖的含量增加,TPS1酶活性提高。热激预处理可诱导海藻糖的积累,且铜胁迫下细胞的存活率也显著高于直接铜胁迫处理。相同处理条件下,菌株Freddo胞内海藻糖的含量最多,细胞存活率也最高。【结论】铜胁迫处理可诱导胞内海藻糖的积累,并且这一积累对铜胁迫下的酿酒酵母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畜牧·资源昆虫
    日粮添加高水平硫酸锌和纳米氧化铜对鸡脏器组织锌铜沉积的影响
    潘娜, 朱风华, 王友令, 陈甫, 赵才兵, 朱连勤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74-488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4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高锌(硫酸锌)常铜(纳米氧化铜)日粮对鸡脏器组织铜锌含量的影响,探讨Zn2+与纳米氧化铜在消化道吸收时的互作关系。【方法】选取1日龄SPF白莱航蛋用公雏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8 mg•kg-1);2—4组为高锌组,以ZnSO4•7H2O的形式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锌250、500和1 000 mg•kg-1。【结果】日粮添加锌250—1 000 mg•kg-1,受试鸡肝、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锌和金属硫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鸡十二指肠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日粮添加锌1 000 mg•kg-1时,空肠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日粮锌添加组(锌添加量分别为:250和500 mg•kg-1,P<0.01)。试验至42 d,日粮添加锌500和1 000 mg•kg-1时,鸡肝脏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日粮锌添加组(锌添加量为:250 mg•kg-1,P<0.01)。日粮锌水平与鸡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腺胃锌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空肠铜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肝脏铜含量呈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腺胃和空肠金属硫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肝脏金属硫蛋白含量和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十二指肠、空肠金属硫蛋白含量和铜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日粮添加高水平硫酸锌没有拮抗鸡对纳米氧化铜的消化吸收,纳米氧化铜在消化道可能是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
    合生素对肉仔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杨会玲, 高玉鹏, 周利勇, 许尧兴, 李艳丽, 许少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82-489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5
    摘要 ( )   PDF (4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合生素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选择1日龄肉仔鸡450只,随机分成5个日粮处理,分别为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抗生素、基础日粮+益生素、基础日粮+益生元、基础日粮+合生素。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在21和42日龄,每个重复选择4只屠宰,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PCR扩增16s rDNA,用DGGE方法分析盲肠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中总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结果】在21和42日龄,日粮添加合生素比单独应用益生素、益生元或抗生素提高了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5),肉仔鸡盲肠DGGE条带数(菌群丰富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抗生素组、益生素组、益生元组;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肉仔鸡盲肠中特异条带主要是不可培养细菌。合生素能促进盲肠总菌数、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数量。【结论】合生素对肉仔鸡促生长的效用与其对盲肠菌群的调控作用有关,且合生素的效果优于益生素、益生元或抗生素。
    外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对体外培养牛乳腺上皮细胞SREBP-1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王红芳, 刘红云, 杨维仁, 刘建新, 杨在宾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892-490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6
    摘要 ( )   PDF (50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旨在观察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 CLA)对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甾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1)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加工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使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使用不同浓度t10c12 CLA处理乳腺上皮细胞后,用油红染色法检测胞质内的脂滴分布,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试剂盒法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随t10c12 CLA添加量的增加,细胞质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75、112.5和150 μmol•L-1 t10c12 CLA均对胞质内甘油三酯的积累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t10c12 CLA 的添加对SREBP-1基因和参与SREBP-1蛋白加工调节基因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根据蛋白质电泳结果推测,t10c12 CLA对SREBP-1前体蛋白的合成并无影响,可能对SREBP-1的加工活化产生抑制作用或对其分解产生促进作用。【结论】t10c12 CLA能抑制胞质内甘油三酯的积累,对SREBP-1基因的表达、蛋白质翻译均无影响,可能影响其加工活化过程和活性蛋白的降解过程。
    西藏牦牛mtDNA COⅢ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赵上娟, 陈智华, 姬秋梅, 柴志欣, 张成福, 信金伟, 钟金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02-491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7
    摘要 ( )   PDF (46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西藏牦牛类群111个个体的mtDNA COⅢ的全序列进行测定,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及分类。【结果】①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Ⅲ全序列长度均为781 bp,基因间没有内含子,共编码260个氨基酸,启始密码子AUG(ATG),含一个游离碱基。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2%(T)、29.4%(C)、26.1%(A)和15.2%(G),有一定的偏倚性。②发现西藏牦牛的mtDNA COⅢ共有18种单倍型,11个牦牛类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378—0.844。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mtDNA COⅢ遗传多样性。③在mtDNA COⅢ的20种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为11.92%,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为0.77%。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1.15%、4.62%、29.61%和54.61%。④从mtDNA COⅢ来看,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3大类,即帕里牦牛(PL)系、巴青牦牛(BQ)系、斯布牦牛(SB)系。【结论】西藏牦牛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牦牛属,Poephagus)的观点。
    中华蜜蜂csd多态性分析
    刘志勇, 王子龙, 王欢, 曾志将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11-491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8
    摘要 ( )   PDF (5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地理群体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csd的多态性。【方法】以吉林长白山、海南海口、广西南宁、湖北神农架和江西靖安5个省市的中蜂工蜂为试验材料,提取每个工蜂样品的基因组DNA,对csd 3区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csd的多态性。【结果】对中国5个省市的中蜂csd 3区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获得32条csd基因单倍型,其中吉林长白山和江西靖安群体csd的多态性显著高于其它群体,而吉林长白山群体和江西靖安群体之间,广西南宁群体、海南海口群体和湖北神农架群体之间csd的多态性没有显著差异。利用csd进行群体分析表明江西靖安中蜂与吉林长白山中蜂的核苷酸分歧度和遗传距离均最大,湖北神农架中蜂与广西南宁中蜂之间核苷酸分歧度和遗传距离最小。系统进化树表明来自5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在进化树上混杂在一起,并没有按照地理来源分为5支。【结论】中华蜜蜂csd在各个地理群体中均具有很高的多态性,并且多态性水平在群体间有差异。
    兽医
    猪圆环病毒2型不同基因型毒株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拯救毒株的体外生物学特性
    郭龙军, 陆月华, 黄立平, 危艳武, 刘长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18-492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19
    摘要 ( )   PDF (5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中国猪群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存在不同基因型毒株(PCV2a、PCV2b和PCV2d),有必要阐明不同基因型PCV2毒株的致病性差异。【方法】采用感染性克隆技术构建了不同基因型代表性毒株,对拯救的毒株进行体外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构建了4个不同基因型的PCV2感染性分子克隆,经转化细胞后拯救4个克隆毒株,经核酸序列分析、病毒形态学观察、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等证实属于不同基因型的PCV2毒株;拯救的毒株均通过细胞连续传10代,病毒增殖能力稳定,毒价均可达到105.0TCID50•mL-1;用具有中和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1D2株)进行抗原捕获ELISA检测,拯救的PCV2a/rCL毒株与该单抗产生特异性反应,另3个克隆毒株(PCV2b/rYJ、rJF和PCV2d/rBDH)与该单抗均无反应,表明不同基因型代表毒株抗原性不同。【结论】中国猪群中PCV2流行毒株基因组及ORF2长度存在差异,其病毒抗原特性不同,构建和拯救了4个代表不同基因型PCV2克隆毒株,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差异奠定了基础。
    鼠李糖乳酸杆菌对Caco-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崔志文, 黄琴, 黄怡, 吴红照, 文静, 李卫芬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26-49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0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对氧化应激状态下Caco-2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Caco-2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和氧化应激组(在培养液中加入100 µmol•L-1 H2O2),处理组Ⅰ和处理组Ⅱ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分别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约108 CFU•mL-1)和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2.75 µg•mL-1)各1 mL。Caco-2细胞培养至12和48 h时分别测定其上清液和裂解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减轻了Caco-2细胞氧化受损,使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高于氧化应激组:12 h时显著提高了细胞培养上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1)、过氧化氢酶(CAT)(P<0.01)活力以及细胞裂解液中超氧化物酶(SOD)活力(P<0.01)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48 h时显著提高了细胞培养上清液抗O2- (ASAFR) (P<0.01)、GSH-Px(P<0.01)、CAT(P<0.01)、SOD活力(P<0.01)和细胞裂解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力(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添加TBHQ组12 h时细胞上清中T-AOC(P<0.01)和CAT活性(P<0.01)及细胞裂解液中GSH含量(P<0.01)显著高于氧化应激组,而处理48 h后相应指标低于氧化应激组;此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抗O2-、SOD、GSH-Px、POD活力和细胞裂解液中POD活力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体外条件下,鼠李糖乳酸杆菌可以提高氧化应激状态下Caco-2细胞的抗氧化功能。
    农业经济与管理
    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信乃诠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33-493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1
    摘要 ( )   PDF (2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分析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十二五”农业科技的主要任务,深入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理论问题:即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自主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与科技投入、自主创新与管理体制改革等,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研究简报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与无毒蛋白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
    张月娟, 赵廷昌, 杨玉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39-494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2
    摘要 ( )   PDF (42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中筛选分别与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研究AvrPto、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在感病番茄中的作用通路。【方法】提取感病番茄中蔬四号的总RNA,合成中蔬四号cDNA文库,分别构建AvrPto和AvrPtoB的诱饵载体,从中蔬四号cDNA文库中筛选分别与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最终筛选到7个与AvrPto互作的蛋白,2个与AvrPtoB互作的蛋白,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和AvrPto、AvrPtoB都能够互作,说明AvrPto、AvrPtoB参与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与AvrPto互作的蛋白质还包括叶绿体原卟啉原氧化酶、叶绿体醛缩酶、叶绿体延伸因子TufA、翻译延伸因子等参与植物光合作用蛋白。【结论】分析筛选到的蛋白主要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蛋白,推测AvrPto、AvrPtoB通过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互作,或者影响卡尔文循环,或者影响叶绿素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破坏植物光合作用,促进侵袭位点叶肉细胞衰老、死亡,进而引起坏死症状。
    几种钝绥螨ITS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邹志文, 陈芬, 夏斌, 吴瑜, 张宇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45-49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3
    摘要 ( )   PDF (53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钝绥螨ITS基因片段,探讨其作为分子手段应用于种类鉴定,同时应用此分子标记来分析钝绥螨的亲缘关系,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和完善分类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江西桔园的尼氏真绥螨、江原钝绥螨、津川钝绥螨和东方钝绥螨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中下载5种钝绥螨的ITS序列,应用软件分析ITS片段长度、A+T%含量、变异位点和进化关系。【结果】得到总长度为644—655 bp的ITS序列片段,序列中A+T碱基比例较高,为58.2%。整个ITS基因片段存在204个碱基变异位点(ITS1:172;ITS2:22;5.8S:10)和32个碱基插入/缺失。真绥螨属的尼氏真绥螨和卵圆真绥螨的分类地位较近,遗传距离为0.013;而小新绥螨属的4个种与钝绥螨属的3个种在构建系统发育树时未能明显地分为2支,其中胡瓜新小绥螨和东方钝绥螨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83。【结论】ITS序列片段分析结果支持尼氏真绥螨和卵圆真绥螨现在的分类地位,而小新绥螨属与钝绥螨属似乎未达到属间差异,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超表达番茄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马铃薯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李超汉, 李青竹, 史庆华, 白龙强, 郭晓青, 李霞, 于贤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52-496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4
    摘要 ( )   PDF (54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番茄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MPase)在马铃薯中的超表达对其抵御温度胁迫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已经获得的超表达番茄GMPase的两个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用野生型马铃薯作对照,比较其在常温(25/20℃)、温度胁迫(10/5℃低温处理3 d,35/30℃高温处理3 d)及25/20℃恢复3 d后GMPase的相对表达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常温、温度胁迫与恢复阶段,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具有较高的GMPase相对表达量、GMPase活性、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高温和低温胁迫后,转基因马铃薯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H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均明显降低。【结论】番茄GMPase在马铃薯中的超表达可能有提高马铃薯植株抵御温度胁迫的能力。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基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农户调研数据
    韩洪云, 杨增旭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23):  4962-49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23.025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农户逐步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为的技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T检验和Bivariate Probit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样本地区农户“未采纳”、“部分采纳”和“完全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为在技术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地块特征、技术指导对农户“部分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农户的年龄对农户“完全采纳”该技术呈显著负相关;而农业收入比重、农户的耕地面积、施肥观念、技术理解能力、技术指导、技术获得对农户“完全采纳”该技术的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农户耕地采用平均分地的分配方式、与农技人员联系不方便会导致农户“未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农户的年龄偏高、农业收入比重相对较低、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具有传统施肥观念、未能全面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缺失配方卡是农户“部分采纳”该技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