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7-08-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大青芒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玲丽,王 辉,李立会,李洪杰,李小军,李秀全,杨欣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579-1586 .
摘要
(
)
PDF
(4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长期种植于中国东北春麦区不同环境的小麦地方品种大青芒的遗传变异。【方法】采用14个形态和农艺性状、种子贮藏蛋白分析以及84对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种植地区的5份大青芒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供试材料间在形态和农艺性状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在编码种子醇溶蛋白的Gli-1位点、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Glu-B1位点,以及57.1%的SSR引物位点上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5份供试材料内共检测到异质性SSR引物位点27个,有4份材料(ZM4401,ZM4402,ZM4407和ZM4421)内的个体间在醇溶蛋白或HMW-GS组成上具有异质性。多态性SSR引物位点揭示的遗传差异分布具有基因组、部分同源群和染色体间的不均衡性。【结论】不同来源的大青芒地方品种在14个形态学性状及农艺性状上表现一致,但由于在不同地点多年种植等原因,导致了材料间和材料内在蛋白质和DNA水平上遗传变异的产生,建议对不同来源的同名地方品种在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时分别处理。
黑麦染色体组中一个新重复序列的发现、定位与应用
刘 成,杨足君,冯 娟,迟世华,周建平,任正隆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587-1593 .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找黑麦基因组中新的重复序列作为特异PCR标记。【方法】以普通小麦中国春、川农18、育成品系R111、绵阳11为对照,以荆州黑麦、秦岭黑麦、非洲黑麦、森林黑麦为材料,用RAPD法筛选到黑麦基因组中的一个高拷贝DNA片段OPD15940,将OPD15940输入到NCBI的BLAST框中进行比对。根据OPD15940设计特异PCR引物D15F和D15R,利用这对引物对小麦族物种进行扩增,验证OPD15940的特异性。进而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定位pScD15940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结果】序列比对后发现OPD15940与重复序列Sukkula中近60个53bp的小片段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又不同于Sukkula,是一类新的重复序列。通过特异PCR确定仅含黑麦染色质的物种能扩增出OPD15940,因而OPD15940为黑麦所特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除端部区域外,pScD15940弥散状分布在黑麦整套染色体上。【结论】OPD15940可以作为分子标记检测导入到小麦背景中的黑麦染色体。
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马燕斌,荣廷昭,杨克诚,潘光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594-1601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以及SSR标记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数性状与季节互作不明显,群体间多数性状差异极显著。多数农艺、经济性状的GCA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少数经济性状的SCA组合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246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除群体P1外,各群体遗传重组比较充分,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结论】群体P4、P2和P7除自身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外,主要经济性状GCA较高,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较多,育种潜力较大。群体P1、P3和P5 经济性状GCA低,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相对较少,需进行必要的改良。
编码棉花胞质铜锌超氧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胡根海,喻树迅,范术丽,宋美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02-1609 .
摘要
(
)
PDF
(6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编码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特性。【方法】采用 RACE 技术克隆基因,Northern blotting 检测基因的表达谱;采用氮蓝四唑(NBT)光下还原法测定不同生育期的酶活性。【结果】获得了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cDNA 全长序列(GenBank 注册号:DQ445093);该基因cDNA全长共682 bp,开放阅读框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分子结构预测结果:酶蛋白理论分子量约为15.03 kD,理论等电点为6.09,与其它植物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2%~87%之间。Southern blotting显示不同棉种该基因的拷贝数基本一致,均属于低拷贝基因。Northern blotting显示该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生育期表达量不同;酶活性测定显示盛花期最高。【结论】棉花胞质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在陆地棉中属于低拷贝数基因;在整个生育期中mRNA的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在盛花期达到顶峰;变化曲线与不同时期的酶活性变化一致;不同器官的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叶片次之,花中的表达最低。
中国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蒲晓斌,王茂林,栾 丽,王湘君,张锦芳,李浩杰,张启行,李熠毅,曹 毅,蒋梁材 ,赵 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10-1621 .
摘要
(
)
PDF
(6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芥菜型油菜资源遗传多样性,为芥菜型油菜资源的保护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益的数据。【方法】选取以西南地区为主的73份芥菜型油菜资源,分别进行14个随机引物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和15个主要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显示为3大类,共15个亚类:四川盆地资源为第1大类,含川东、川南、川北和重庆来源等6个亚类;盆周及盆周高原和云南部分资源为第2大类,分川东南、川西南和川西北来源等4个亚类;云贵高原及长江两岸为第3大类,以贵州、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贵阳周边、金沙江流域和云南中部来源等5个亚类。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显示为4大类,共14个亚类:第1大类以川东南、重庆和云南来源的资源为主,分3个亚类;第2大类以川南、川北、云南和贵州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3大类以贵州、四川来源的资源为主,分4个亚类;第4大类以川西北来源的资源为主,含3个亚类。【结论】西南地区芥菜型油菜资源间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和植物学性状量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类主要遵循地域和生态环境规律,可分清芥菜型油菜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远近;在分子水平上,分类结果可能更深入和准确可靠。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高温胁迫对不同早稻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的影响
李木英,石庆华,胡志红,潘晓华,谭雪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22-1630 .
摘要
(
)
PDF
(5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高温胁迫对水稻胚乳灌浆影响的酶学生理特征。【方法】选用水稻耐热型品种082、农大228和热敏感品种协青早B、茉莉占,采用高温胁迫与常温对比试验方法,研究灌浆前期高温对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胚乳淀粉合成酶活性高峰出现在花后9~12 d。高峰期间及之前,胚乳SS、AGPase、SSS和Q酶受高温影响活性上升,高峰之后,除Q酶外,均较对照下降,耐热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类活性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影响淀粉积累速率与AGPase、SSS、SS和R酶活性相关显著。【结论】不同水稻品种胚乳淀粉合成酶对高温的感应存在差异,AGPase、SSS、SS和R酶是高温影响淀粉积累速率的关键酶。高温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下降与Q酶活性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小麦冠温的多态性及其与品质变异的关联
张嵩午,刘党校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30-1637 .
摘要
(
)
PDF
(4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对小麦冠层温度长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麦冠温多态性研究,以揭示其和小麦籽粒品质变化的关联。【方法】将具有不同冠温状态的小麦材料置于不同环境条件尤其气象条件的影响之下,以引起小麦籽粒品质的变异。【结果】小麦按其冠温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冷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冷型态;暖型小麦,其冠温年年表现为暖型态;中间型小麦,其冠温主要表现为包括冷型态,暖型态在内的6种状态。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冷型小麦的品质变异最小,最为稳定;暖型小麦次之;中间型小麦变异最大,最不稳定。其实质在于小麦植株体内所进行的有关生理生化过程的稳定性因小麦温度型而异。【结论】鉴于冷型小麦具有品质变异小的特性,因而,降低小麦株温、培育出冷型小麦可能是解决小麦品质广幅生态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及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孙红春,冯丽肖,谢志霞,李存东,李金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38-1645 .
摘要
(
)
PDF
(4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氮素营养对棉株主要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CCRI29)为材料,在田间进行不同氮肥水平(高氮:225.0 kg•ha-1;中氮:112.5 kg•ha-1;低氮:0 kg•ha-1)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CCRI29中、下部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及铃重的空间分布。【结果】(1)与中氮、低氮相比,高氮促进了中部果枝叶生长后期叶绿素的合成,延长了叶片功能期。(2)氮肥水平对棉花器官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有重要影响,低氮促进了果枝叶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中氮水平下碳水化合物代谢较为协调。(3)施入氮肥可以增加POD、SOD酶活性。不同部位棉铃对位叶的SOD、POD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下部棉铃对位叶中各处理间比较为:中氮>高氮>低氮,而中部棉铃对位叶各处理间顺序为高氮>中氮>低氮。【结论】不同氮肥水平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有一定调节效应。中氮水平可以改善棉花的早衰现象,源库关系较为协调,从而促进了铃重的增加。
湖北省气候变化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响应
冯 明,刘可群,毛 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46-1653 .
摘要
(
)
PDF
(4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方法】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整合、统计相应的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与以前的分析结论比较,经过延长10 a的资料分析,温度变化结论有所改变。【结论】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呈增多趋势,日照变化呈减少趋势。26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有17种呈减少趋势,有9种呈增加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利。所得结论增强了气象部门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也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了决策依据。
利用EPR技术快速预测不同含水量杜仲种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于文文,林 坚,孙红梅,辛 霞,程立宝,景新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54-1659 .
摘要
(
)
PDF
(3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试验基于玻璃态理论,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波谱技术快速预测杜仲种子的最适贮藏条件。【方法】以3-carboxy-proxyl(3-羧基-2,2,5,5-四甲基吡咯烷-1-氧)探针标记杜仲种胚,利用EPR技术扫描不同含水量种胚在不同温度下的EPR波谱,选用波谱参数2Azz的变化作为反映分子运动快慢的指标,以温度为横坐标,2Azz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温度-2Azz关系曲线,2Azz发生大幅度变化时所对应的温度就是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含水量为4.4%、5.7%、8.6%、10.3%、11.6%杜仲种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约为44℃、25℃、4℃、-31℃、-43℃。试验所得出的含水量-玻璃化转变温度曲线可以用来预测种子的最适贮藏条件。【结论】利用EPR技术测定杜仲种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含水量-玻璃化转变温度曲线可以较快捷准确地预测其种子最适贮藏条件。
植物保护
建立以lipA和purH为靶基因的RTQ-PCR方法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侵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孙 蕾,吴茂森,何晨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60-1666 .
摘要
(
)
PDF
(5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的分子定量法,测定Xoo侵染水稻植株后不同时间的种群量及其变化。【方法】选用以lipA和purH为靶基因序列的引物P4和P5,用SYBR Green I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在水稻接种植株内的病菌种群量。【结果】与细菌平板计数法相比,RTQ-PCR法定量结果基本相近或略高(≤10倍),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用2对引物P4和P5进行RTQ-PCR定量无显著差异。接种3 d的植株内己有菌量积累,但不显症;从接种5 d开始,细菌明显增加,植株显症并逐渐加重;接种9~14 d菌量增加到峰值,并进入稳定平台期,植株显症严重。病菌种群量与植株显症间的关系可能与细菌群体感应机制有关。【结论】用RTQ-PCR分子定量法可以直接对水稻植株内的Xoo进行动态定量研究;提出了水稻病害分子定量“病菌靶基因拷贝数-DNA总量-种群量-植物病症”的研究模式。
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的分离及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功能分析
廖 勇,张增艳,杜丽璞,徐惠君,姚乌兰,石建业,任正隆,辛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67-1674 .
摘要
(
)
PDF
(5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RAR1是大麦抗白粉病基因和多种植物抗病(resistance, R)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元件。为明确RAR1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的作用,为小麦广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开展了本研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克隆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通过酶切和连接构建该基因的单子叶高效表达载体,采用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对转基因小麦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达分析和抗病鉴定。【结果】分离克隆出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其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RAR1功能结构域;构建了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的单子叶高效表达载体pUBI∷RAR1;用基因枪法轰击小麦推广品种扬麦12幼胚愈伤组织1 545个,获得152株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出阳性植株18株,转化率为1.17%;对T1、T2代转基因材料进行PCR检测、RT-PCR分析和白粉病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入的RAR1基因能够在小麦背景中遗传,RAR1基因的超量表达可提高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拓宽小麦的抗病谱。【结论】分离出中间偃麦草RAR1基因,RAR1基因在小麦中超量表达可提高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拓宽其抗病谱,可以作为小麦白粉病广谱抗性分子育种的潜在的重要基因资源。
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研究
王秋红,陈 亮,林营志,朱育菁,蓝江林,杨淑佳,刘 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75-1687 .
摘要
(
)
PDF
(4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福建省的40株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细胞内的脂肪酸,分析其脂肪酸分布的多态性;研究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青枯雷尔氏菌现有种下分化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分布;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聚成的各类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的特点以及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理小种、生化型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和不同寄主分离的青枯雷尔氏菌,其脂肪酸都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对40株青枯雷尔氏菌的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聚成3类,即group Ⅰ、group Ⅱ和group Ⅲ;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1存在着不同的脂肪酸类群,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其生化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是脂肪酸和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group Ⅰ为无致病性菌株,group Ⅱ为过渡性菌株,group Ⅲ为强致病性菌株。【结论】福建省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多态性与致病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脂肪酸有望成为青枯雷尔氏菌小种鉴定的新指标。
湘西黑藤的杀虫活性及其杀虫成分
李有志,徐汉虹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88-1696 .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湘西黑藤的杀虫活性及其有效成分。【方法】通过叶片浸渍法和叶碟法测定了该植物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拒食活性,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该植物仅根有杀虫活性,根甲醇提取物对桃蚜无翅蚜成虫、3龄菜青虫、白纹伊蚊4龄幼虫、玉米螟3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棉蚜无翅蚜成虫和甘薯天蛾3龄幼虫都有毒杀效果,其24 h的LC50值分别是30.9 mg•L-1、38.4 mg•L-1、135.4 mg•L-1、161.7 mg•L-1、180.3 mg•L-1、212.9 mg•L-1和244.5 mg•L-1。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和鉴定了5个活性化合物,即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Tephrosin、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和Tephrosin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3龄菜青虫、黄曲条跳甲成虫和棉蚜都表现出毒杀活性,在浓度为100 mg•L-1时,死亡率为62.3%~100%;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有拒食活性,48 h的AFC50值分别是195.5 mg•L-1和106.6 mg•L-1。【结论】湘西黑藤各部位中仅根为活性部位。该植物根的甲醇提取物对棉蚜等多种害虫有较高的活性。首次从该植物的根中分离5个活性成分,即鱼藤酮、6a,12a-脱氢鱼藤素、Tephrosin、Isolonchcarpin和Pongaflavone。前3个成分对多种害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后2个成分对甘薯天蛾幼虫有拒食活性。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吴文斌,杨 鹏,唐华俊,Ongaro Luca,Shibasaki Ryosuke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97-1702 .
摘要
(
)
PDF
(2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方法】选择4类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林、人工林、灌丛和耕地),分别在山西寿阳县和四川丹棱县野外采集土壤样方进行测定,利用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差异显著。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含盐量等普遍高于人类影响较强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即便在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措施(灌溉、施肥、农药等)也会造成土壤特性的区域异质性。【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地”的复杂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在区域土地规划、作物栽培布局和水土保持政策制订等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方式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章明奎,郑顺安,王丽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03-1711 .
摘要
(
)
PDF
(2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解林地转化为农地对砂质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自然林地、桔园和蔬菜地等3种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C)、氮(N)和磷(P)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林地开垦种植柑桔和蔬菜,表土有机碳平均分别减少了79%和67%,全氮平均分别下降了64%和31%,而土壤磷却成倍的增加。农业土壤(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C/N比(11~19)低于林地土壤(25~37)。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对土地利用变化极为敏感,在林地开垦为桔园和蔬菜地后,颗粒态有机质形式的碳(POM-C)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非颗粒态有机碳,林地、桔园和蔬菜地土壤POM-C占土壤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分别为69.1%、41.0%和12.5%。林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 0.5 mm 和0.25~0.5 mm 的团聚体中;而桔园和蔬菜地土壤的有机碳和氮素主要分布在0.25~0.5 mm 和0.053~0.125 mm团聚体中。磷素主要分布在>0.5 mm 和<0.053 mm等2个粒级中。农业土壤磷素主要以HCl-P形态存在,而林业土壤的磷主要以NaOH-OP (有机磷) 和H2O-P形态存在。【结论】研究证实了由原始林地开垦转变为农业用地不利于砂质土壤有机碳和氮的积累;利用方式改变可极大地影响砂质土壤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形态及其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中的分布。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李忠佩,吴晓晨,陈碧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12-1721 .
摘要
(
)
PDF
(3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亚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特点,为制订合理的耕作施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亚热带地区的一个小流域,通过田间采样分析,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矿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结果】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的呼吸强度变化均表现为稻田(菜地)>竹林>园(旱)地,0~15 cm、15~30 cm稻田(菜地)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平均比园(旱)地土壤高76.4%、59.8%和80.8%、67.3%,0~15 cm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分别是园(旱)地土壤的6.36倍、3.63倍、3.20倍。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园(旱)地>林地>稻田,稻田土壤的代谢熵仅为园(旱)地土壤的47.7%。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稻田>竹林>园(旱)地。土壤细菌数量稻田≥园(旱)地>林地,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吸光值和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稻田>园(旱)地>林地。研究还揭示,稻田改种蔬菜5 a后,由于大量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呼吸强度显著下降了53%、41.5%和41.3%,代谢熵升高了23.6%,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也有下降的趋势;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真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下降了。【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性状有显著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指标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等均较该区的旱地和林地土壤高。但若在高肥力稻田上继续过量施用化肥,将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性状和生化功能衰减,导致土壤生物质量退化。
活化磷肥的磷素释放特性、肥效及活化机理研究
孙克君,赵 冰,卢其明,廖宗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22-1729 .
摘要
(
)
PDF
(3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活化磷肥的磷素动态释放特性、分子结构及活化材料与磷矿粉之间的作用和肥效。【方法】采用连续浸提、红外光谱分析仪、差热热重联用仪和盆栽试验。【结果】连续浸提表明,两种活化磷肥连续6次水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是磷矿粉的3.29、3.59倍;活化磷肥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结果表明,活化材料与磷矿粉之间发生化学作用,而且活化磷肥中H2PO4-特征吸收谱加强,并出现新的H2PO4-特征吸收谱,使磷矿粉中的磷向有效状态转变;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活化磷肥的磷肥利用率、玉米生物量显著高于磷矿粉,甚至高于过磷酸钙。【结论】与磷矿粉相比,活化磷肥的水溶性磷含量、生物量和磷肥利用率均显著提高。
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张 伟,王进军,张忠明,秦 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30-1737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安全使用及对水资源的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衡振荡法和液相色谱法测定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5种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及迁移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氯嘧磺隆等温吸附-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常数(Kads-f)在0.740~9.703之间,其中在2#(江西黏壤土)和3#(江西砂壤土)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属S型等温吸附线,而在其他土壤中属L型等温吸附线;其解吸存在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在0.259~0.980之间。此外,Kads-f和解析常数(Kf-des)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黏土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H与有机质含量和黏土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氯嘧磺隆在土壤中具有较低的吸附值,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对水体存在风险。土壤有机质含量、黏土含量和pH在吸附-解吸过程中均属支配因素。
园艺
利用CAPS标记转育野生番茄的高产基因
李 红,杜永臣,王孝宣,宋 明,高建昌,国艳梅,朱德蔚,戴善书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38-1745 .
摘要
(
)
PDF
(10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将野生多毛番茄中的高产基因渗入到普通番茄骨干亲本以创造高产番茄育种材料。【方法】TA1229是野生多毛番茄(Lycopersicon hirsutum acc.)LA1777的一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源于LA1777的高产基因(QTL)。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TA1229×9706的BC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获得23个比TA1229含有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更短的渐渗系,其中16个渐渗系为高产番茄材料,并检测到了一个影响番茄成熟果实平均重量的QTL,将其定位于标记TG53和TG158之间。【结论】16份渐参系可用作为高产番茄新种质。
白菜转录因子BcBHLHogu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向 珣,曹家树,叶纨芝,王华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46-1752 .
摘要
(
)
PDF
(5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白菜‘矮脚黄’OguCMS核质互作的机制。【方法】采用cDNA-AFLP技术分析白菜‘矮脚黄’OguCMS及其保持系花蕾基因的表达差异,获得一个在保持系早期花蕾不表达但在OguCMS早、中、晚花蕾中稳定表达的差异片段。利用RACE技术获得其cDNA全长,命名为BcBHLHogu(GenBank 登录号:EF127860)。【结果】该基因编码122个氨基酸,具有basic helix-loop- helix(bHLH)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BcBHLHogu与拟南芥AtBHLH060同源性最高,是冗余基因AtBHLHs060/048的直系同源基因,其功能与BEEs1/2/3(3个油菜素内酯信号的早期应答冗余基因)相似。【结论】BcBHLHogu是白菜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涉及到花器官发育信号事件,其功能与油菜素内酯应答有关。
蛋白质含量对花生粕组织化产品质量的影响
张 汆,魏益民,张 波,康立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53-1759 .
摘要
(
)
PDF
(6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挤压原料中花生蛋白质含量对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感官评价法对挤压产品的感官质量进行分析描述,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挤压产品的微观结构,以物性分析仪测定产品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花生蛋白质含量在34.69%~63.48%范围内,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组织化花生蛋白产品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口感明显改善,产品硬度和咀嚼度显著增加;扫描电镜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为致密,气孔变小且分布更均匀。【结论】(1)在设定挤压条件下,原料中花生蛋白质含量低于40%时,不能形成具有良好纤维状组织结构的高水分组织化产品。要获得具有良好纤维状组织结构的挤压产品,原料中低变性花生蛋白的含量应在50%~60%。(2)物性测定仪对HM-TPP产品流变学特性的分析结果与产品的感官质量的变化相关性较好。花生蛋白质含量在34.69%~63.48%范围内,产品的硬度、咀嚼度、横切力、纵切力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分析HM-TPP产品的微观结构变化,具有清晰、直观和真实的特点,可以为分析挤压产品流变学特性与感官质量变化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有力的佐证。
小波变换在脐橙维生素C含量近红外光谱预测中的应用
夏俊芳,李小昱,李培武,王 为,丁小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60-1766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快速检测柑橘Vc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不同分解水平的Daubechies3小波变换,对100个脐橙整果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号进行了消噪处理,并利用消噪后的重构光谱对脐橙Vc含量进行了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结果】小波分解尺度水平不同,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效果各不相同,在分解水平为4时效果最好,其预测值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R达到0.9574,交叉验证预测均方差RMSECV仅为3.9 mg/100g。比较了11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其中,小波消噪后的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模型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真值的相关系性最好。【结论】小波消噪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能准确地对脐橙Vc含量进行无损快速的定量分析。
外源草酸延缓采后芒果成熟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郑小林,田世平,李博强,徐 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67-1773 .
摘要
(
)
PDF
(5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外源草酸对采后芒果(Mangifera indica L.)的保鲜效应,为芒果贮藏保鲜提供新方法。【方法】芒果栽培种‘圣心’采后经5 mmol•L-1草酸溶液浸果10 min后在常温(25℃)下贮藏,研究草酸处理对果实的成熟进程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草酸处理后在贮藏期间果实的软化、可溶性固形物(SSC)增加、可滴定酸(TA)降低和果皮细胞的电解质渗漏量增加的速率都显著低于未处理的果实;处理果实果皮的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在采后6~15 d提高,脂氧合酶(LOX)活性在6、9 d时降低,同时,超氧阴离子(O2•–)在采后贮藏的前12 d和过氧化氢(H2O2)在9、12 d时含量分别降低;13 d后处理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显著降低;贮藏结束时(18 d),草酸处理果实的表皮红色着色好于对照,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果肉口感没有产生变异。【结论】外源草酸有效地延缓采后芒果的成熟进程;草酸提高果皮的SOD活性和降低LOX活性从而导致活性自由基(ROS)含量下降,以及降低果实的乙烯释放量等生理效应与延缓果实成熟密切相关,同时有助于果实的抗病性;草酸处理是采后芒果贮藏保鲜的一种可选新方法。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猪血液和肌肉组织DNA甲基化含量的测定
梁秋菊,刘丽娜,彭 健,孙智达,蒋思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74-1789 .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纯种亲本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及其正反交大白猪×长白猪、长白猪×大白猪、大白猪×梅山猪和梅山猪×大白猪等杂种猪血液和肌肉组织DNA甲基化含量,分别比较基于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组织,亲本与子代之间在DNA甲基化含量上的差异,为揭示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和组织中甲基化含量。【结果】经过测定及计算,163份肌肉组织样平均甲基化含量为16.92%;182份血液样平均甲基化含量为6.49%,两者之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相同组织不同杂交组合中杂种后代表现不同。同样地,在相同杂交组合不同组织之间杂种后代表现也不尽相同。【结论】杂种甲基化含量升高,可能是利用甲基化关闭了一些影响生长的不利基因的表达。杂种甲基化含量的变化表现为杂交组合和组织特异性。
一个重要的精子受体—猪透明带糖蛋白β-D-半乳糖残基
宋学雄,曹国强,张进玉,张 圆,于晓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80-1785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证明末端半乳糖残基在猪透明带糖蛋白中的分布以及它在精子结合和侵入中的作用。【方法】体外成熟的猪卵母细胞去除周围卵丘细胞,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 络合西非单叶豆凝集素(Bandeiraea simplicifolia lectin-I,BS-I) 或蓖麻凝集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tinin,RCA-I)处理30min,分别观察末端-D-半乳糖残基或-D-半乳糖残基在透明带中的定位分布。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BS-I和RCA-I都标记于整个透明带上且比较集中于透明带的外层,其中BS-I显示微弱荧光反应,而RCA-I呈强荧光反应且在透明带的外层反应尤为强烈。植物凝集素处理的卵母细胞用于体外受精,分别在受精2h或12h观察精-卵结合和精子入卵情况。【结果】RCA-I处理组卵母细胞平均精子结合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8 vs 95),而精子入卵则完全被阻断;可是BS-I处理组的卵母细胞的精子结合数少量被抑制(59 vs 95),而且精子入卵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猪透明带末端-D-半乳糖残基作为精子受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精-卵结合和受精。
东亚及南亚固有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
耿荣庆,常 洪,王兰萍,杨章平,孙 伟,冀德君,角田健司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86-1794 .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东亚及南亚固有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以多座位电泳法检测中国4个绵羊群体结构基因座上的变异,同时引用11个绵羊群体的同类资料作为参考。【结果】15个群体结构基因座平均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2746和1.559;平均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都是蒙古国绵羊群体最大,蒙古国、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减小。绵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在0.0126~0.3083之间,平均为0.148,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2%。群体地理位置的远近与遗传距离间无相关性;大多数群体间基因流通畅,使得群体间地理位置的远近与遗传距离不完全一致。东亚及南亚15个固有绵羊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包括了中国和蒙古国的部分群体,另一类则包括了中国云南绵羊、尼泊尔以及孟加拉国的部分群体,其余群体逐步汇入这两大类群。【结论】东亚及南亚15个固有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不高;地理隔离不是影响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可将15个绵羊群体大致分为两大类群。
犬蝠源呼肠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冉旭华,邵昱昊,韩宗玺,陈露菲,孔宪刚,刘胜旺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795-1801 .
摘要
(
)
PDF
(4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野生蝙蝠体内分离病毒,为开展蝙蝠的病原监测奠定基础。【方法】从广东省韶关采集了30份野生犬蝠样品,研磨后接种Vero E6细胞,从中分离到2株病毒,对其中一株病毒进行研究,使用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结果】该毒株在Vero E6细胞上盲传至第4代开始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内颗粒增多,细胞收缩、变圆,最后细胞从瓶壁脱落。反复冻融3次后,收集细胞及培养液,电镜观察发现,病毒粒子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将病毒命名为Bat/China/2003(B/03)。红细胞凝集试验表明该病毒能凝集健康人O型血红细胞,不能凝集SPF鸡、实验用普通级牛、大鼠和豚鼠的红细胞。理化特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对氯仿有抵抗力、能耐受pH3.0的酸性环境、50℃水浴1 h病毒丧失感染能力、1 mol•L-1 MgCl2能提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病毒基因组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大、中、小3个区段。用哺乳动物呼肠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片段。测序结果经NCBI BLAST分析表明,与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的Ndelle virus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1.2%。用DNAMAN Multiple Alignment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哺乳动物呼肠病毒血清1、2、3型的代表株T1L,T2J,T3D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9%、76.9%、89.9%。【结论】由以上结果推断该病毒为呼肠病毒科的成员。
重组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对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因子mRNA转录的抑制作用
孙延鸣,严若峰,Charles I Muleke,徐立新,李祥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02-1808 .
摘要
(
)
PDF
(6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体外试验观察雌雄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重组蛋白(rHco-gal-m/f)对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用2岁健康山羊5只,分别从颈静脉无菌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以ConA或LPS刺激的同时分别加入0 μg•ml-1,10 μg•ml-1、20 μg•ml-1和40μg•ml-1的rHco-gal-m/f,进行体外培养。用RT-PCR方法,以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作内标,定量分析单核淋巴细胞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丰度。【结果】重组雄性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rHco-gal-m)可以抑制上述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重组雌性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rHco-gal-f)可抑制IL-1β、IL-4、IFN-γ and TNF-α的转录,也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重组捻转血矛线虫半乳糖凝集素能降低多种细胞因子在体外的转录。
家蚕TCTP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其表达
周 博,黄健华,贾世海,张 勇,黄勇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09-1816 .
摘要
(
)
PDF
(5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家蚕基因表达谱研究中鉴定了近4万个特异的SAGE标签,为了研究这些标签所对应基因的功能,选择了其中一个SAGE标签,探索这个SAGE标签对应的基因序列,表达特征以及相关的功能。【方法】在SAGE结合GLGI结果的基础上,利用5’RACE获得基因的全长,根据不同物种间该基因的同源性来构建系统发生树,通过PCR检测该基因在家蚕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该基因。【结果】从cDNA中获得了家蚕TCTP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了不同物种间TCTP的系统发生树,PCR结果表明TCTP基因在家蚕的各个时期、各个组织中都稳定的表达,并且成功的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该基因。【结论】从cDNA中获得了TCT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且成功在原核系统中表达,证明了通过笔者的实验方法能够获得新的基因;系统发生树显示亲缘性越近的物种TCTP间的同源性越高;家蚕TCTP基因在家蚕生命的各个时期、各个组织都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其具体功能奠定了基础。
研究简报
鲜食糯玉米不同品种授粉后籽粒品质主要成分的变化
刘 萍,王从亮,王凤格,陆卫平,郭景伦,王继丰,刘小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17-1821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试图阐明糯玉米籽粒品质主要成分授粉后的变化动态。【方法】以15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分析灌浆期籽粒粗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及与品尝品质和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品质的主要因子是:外观品质、糯性和柔嫩性。灌浆各时期籽粒粗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品种间差异显著。籽粒粗淀粉积累呈“S”型增长曲线,符合Richards方程,y=K/(1+Ae-Bx)1/N,粗淀粉积累起始增长势高、活跃增长期长、快增期灌浆速率高有利于籽粒粗淀粉积累。可溶性糖含量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以吐丝后4~12 d较快,12~20 d渐慢,20~24 d又变快,24 d后又转慢,到成熟期降至最低值。蛋白质含量与授粉后天数的变化符合方程Y=a×ebx,b绝对值小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结论】授粉后糯玉米不同品种籽粒品质主要成分分别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方程参数值不同体现了籽粒品质成分品种间差异。
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沈玉芳,李世清,邵明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22-1829 .
摘要
(
)
PDF
(3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对指导旱地施肥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以肥熟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在全生育期遮雨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采用分层隔水土柱试验法研究与田间土层分布相同土柱不同土层水分、氮、磷组合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分蘖数、生物量、根冠比和收获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整体湿润水分处理相比,上干下湿水分处理(0~30 cm土层干旱胁迫,30~90 cm土层湿润)下,抽穗期小麦旗叶面积、株高分别降低7.03%和3.77%;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及收获指数也不同程度降低,但根冠比增加。从肥料处理看,单施磷和氮磷配施处理,小麦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和总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单施氮和CK,这与供试土壤各土层严重缺磷,而氮素供应相对丰富有关。从不同土层施肥看,在两种水分处理下,单施氮时,以均匀施入0~90 cm土层小麦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地上部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最高,施入0~30 cm土层最低;单施磷和氮磷配施时,0~90 cm与0~30 cm土层施肥间总叶面积、旗叶面积、株高、有效分蘖数以及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30~60 cm和60~90 cm土层相应施肥处理。【结论】由于土壤供氮充分,将氮肥集中施于0~30 cm土层对生物量形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均匀施入0~90 cm土层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上层干旱胁迫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两种水分处理下氮磷配施,特别是在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保证0~30 cm土层较充分的养分供应对改善形态指标和增加生物量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旱地养分和水分应同层供应较好的观点,应予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
杜 宾,杨生超,刘翠琼,李 云,刘有贵,王云月,朱有勇,周江鸿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30-1834 .
摘要
(
)
PDF
(4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调查、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观察发现感病后植株地上部先萎蔫,然后整株枯死。根部和茎基部变为黑褐色,将根切开,可以明显看到维管束组织完全变为黑色。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标准培养基上初生菌落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状;小型分生孢子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在弱培养基(2%的水琼脂)上产生厚垣孢子。【结论】这种新发现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本文是国内外对该病害的首次报道,而且灯盏花是拟枝孢镰刀菌的新记录寄主。
天然保鲜液对冷却猪肉保鲜效果的研究
孙卫青,马俪珍,南庆贤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35-1842 .
摘要
(
)
PDF
(4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求对实际生产有效的天然保鲜液,延长冷却猪肉的货架期,提高其安全品质,推动中国冷却猪肉的发展。【方法】利用前面筛选研究所得的天然保鲜液,分别是1#保鲜液(壳聚糖0.5%、混合香辛料浸提液2.5%、蜂胶0.1%、Nisin-溶菌酶0.15%和茶多酚0.5%)、2#保鲜液(丁香0.66%、桂皮0.97%、乳酸菌发酵液17.65%、生姜9.16%和大蒜6.15%)和3#保鲜液(乳酸菌发酵液)浸泡冷却猪肉1 min,真空包装,冷藏,通过定期测定其在贮存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特性以及贮存末期生物胺含量来考察各组的保鲜效果。【结果】1#保鲜液的贮存稳定性好,对各种菌的抑制力均较强,可使冷却猪肉表面的初始菌数降低1~3个数量级,在贮存第21天,细菌总数、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乳酸菌、热死环丝菌和嗜冷菌的对数值分别为5.176、5.342、5.000、5.447、3.114和3.980。TVB-N值为11.0 mg/100g,7种生物胺指标均达到保鲜目标要求,产品色泽为紫红色,保鲜效果很理想;2#保鲜液能抑制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和嗜冷菌,对乳酸菌和热死环丝菌作用较弱。TVB-N值和生物胺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色泽鲜红。3#保鲜液处理组在贮存初期能抑制假单胞菌属的生长,但在末期TVB-N值(15.39 mg/100g)较高,且腐胺含量为30.14 mg•kg-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结论】1#、2#保鲜液可用于实际生产,3#不适合作为真空包装冷却猪肉的保鲜液。
化学去核卵母细胞为受体的小鼠体细胞核移植
杜卫华,李世杰,郑 敏,戴蕴平,李 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843-1848 .
摘要
(
)
PDF
(3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崭新的、化学试剂诱导去核卵母细胞为核受体的、无透明带的、手工体细胞核移植方法。【方法】将第一次减数分裂期小鼠卵母细胞进行诱导去核并去除透明带,去核卵胞质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粘合、电融合和SrCl2激活后,体外培养重构胚。【结果】重构胚融合率和激活率分别为84.8%和93.6%;胚胎2-细胞发育率为24.7%,4-细胞率为6.74%;2-细胞期克隆胚移植假孕受体后,没有获得怀孕受体;分别以“血清饥饿”胎儿成纤维细胞、新鲜细胞和冷冻保存细胞为供体作核移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细胞的融合率(69.3%)与其余两组(80.6%和84.8%)呈显著差异(P<0.05);激活率、2-细胞和4-细胞发育率,则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文将小鼠卵母细胞的化学去核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获得的克隆胚目前已发育到4-细胞期;另外,供体细胞的3种准备方式均不影响胚胎发育率。该方法属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提高核移植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