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4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11-08-15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张福彦, 陈锋, 董中东, 尚晓丽, 崔党群, 殷贵鸿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289-329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1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基于EST-SSR的广东与广西茶树资源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
    乔小燕, 乔婷婷, 周炎花, 金基强, 马春雷, 姚明哲, 陈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297-331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2
    摘要 ( )   PDF (53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揭示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关系,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对广东、广西的105份茶树核心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比较分析;同时对广东和广西资源组群间、组群内白毛茶和茶种群间、种群内进行AMOVA分子方差分析,进一步剖析遗传结构,并绘制群体遗传结构图。【结果】109对核心EST-SSR标记共检测到43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NA)3.9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2.1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5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上述6个参数均小于广西茶树资源。广东白毛茶NA和H低于广东茶,NE、He、Ho和PIC与茶较为接近;广西白毛茶NA大于广西茶,但是NE、He和H低于茶。F-统计量分析表明白毛茶与茶种群内近交系数(Fis)、种群间近交系数(Fit)和种群遗传分化(Fst)都较低,基因流(Nm)都较高。广东白毛茶与广西白毛茶Fst为0.04,基因交流相对较低为6.26。AMOVA分析显示组群间遗传变异为3.09%,组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为2.22%,种群内遗传变异为94.69%。群体遗传结构显示10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由6份选育品种组成;类群Ⅱ由43份广东资源和16份广西资源组成;类群Ⅲ包括广西36份和广东4份资源。【结论】广东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程度低于广西。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比广东茶丰富,种群遗传分化低,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广东白毛茶遗传多样性低于广西白毛茶,遗传分化相对较高,基因流较低。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茶树资源群体内。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不同沟垄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儒, 崔荣美, 贾志宽, 韩清芳, 路文涛, 侯贤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12-33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3
    摘要 ( )   PDF (5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方法】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蓄水保墒作用最为明显,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分利用状况。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和垄覆液膜沟覆秸秆的产量最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平作不覆(CK1)提高39.3%(P<0.05)和29.4%(P<0.05),较垄不覆沟不覆(CK2)提高35.6%(P<0.05)和25.9%(P<0.05),WUE平均分别较CK1提高39.6%(P<0.05)和30.3%(P<0.05),较CK2提高33.4%(P<0.05)和24.5%(P<0.05)。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经济效益最高,3年平均达4 951.4元/hm2,较CK1增收1 452.1元/hm2,较CK2增收1 416.5元/hm2,其次为垄覆液膜沟覆秸秆,与CK1和CK2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垄覆液膜沟覆秸秆是半湿润区小麦旱作的高效栽培模式。
    油菜氮素的多光谱图像估算模型研究
    张晓东, 毛罕平, 左志宇, 孙俊, 张红涛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23-33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4
    摘要 ( )   PDF (59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充分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多谱段图像的反射强度分布信息进行油菜氮素诊断,实现对油菜氮素水平的定量估算,为油菜营养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多光谱CCD获取不同氮素水平的油菜冠层图像,采用中值滤波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二维最大信息熵阈值分割法对多光谱图像进行背景分割;对多光谱图像的均值和比值、差值融合特征进行提取。【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发现ARV1、AVS560、ADV1、AVS660、g等特征在整个生长期与油菜氮素的相关性均较高,考虑到多光谱变量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不同生长期油菜氮素的多光谱图像特征预测模型。【结论】初步探明了不同生育时期油菜氮素的多光谱图像特征,实现了采用多光谱图像技术对油菜氮素水平的定量估算。
    植物保护
    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分析
    齐会会, 张云慧, 蒋春先, 孙明阳, 杨秀丽, 程登发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33-33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5
    摘要 ( )   PDF (11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一株拮抗病原真菌的固氮菌Paenibacillus spGD812
    陈倩, 高淼, 胡海燕, 徐晶, 周义清, 孙建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43-335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6
    摘要 ( )   PDF (4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具有拮抗病原真菌功能的固氮菌,研究菌株的固氮酶活性、nifH、生理生化特征、菌株抗逆性与接种效果等,并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为微生物肥料生产筛选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无氮培养基富集、筛选固氮菌,用对峙法筛选拮抗菌;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PCR扩增16S rDNA和nifH;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采用温室盆栽小白菜试验接种效果。【结果】筛选到1株固氮菌GD812,该菌株固氮酶活性达到30.661 nmol C2H4/h•mg蛋白,同时具有拮抗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和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功能,抑菌率分别达到59.5%和49.3%;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GD812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该菌株的nifH基因长度300 bp,与Paenibacillus sp. Bs57 nifH基因序列相似性98%;GD812可以利用35种供试碳源中的20种,耐酸碱pH4—11,在4—50℃均可生长,盆栽试验接种比对照小白菜鲜重增加52%。【结论】固氮菌GD812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该菌株利用碳源广泛,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和拮抗病原真菌能力,盆栽试验显示较好的接种效果,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优良的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51-336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7
    摘要 ( )   PDF (4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纳米Fe3O4协同微生物对除草剂2,4-D的降解
    王伟萍, 司友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61-336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8
    摘要 ( )   PDF (4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纳米Fe3O4协同微生物降解水溶液中2,4-D,提高2,4-D的降解效率,为有机氯农药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纳米Fe3O4的还原作用脱去2,4-D环上的氯原子,使其毒性降低或消除;再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引入降解菌,协同降解2,4-D。通过分析纳米Fe3O4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纳米Fe3O4与微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机理。【结果】纳米Fe3O4对2,4-D有还原降解作用,投加纳米Fe3O4体系中2,4-D浓度降低、氯离子浓度升高,纳米Fe3O4对2,4-D的降解是一个还原脱氯过程;微生物能以2,4-D为C源,投加降解菌体系中2,4-D浓度降低、微生物生长的OD600值增大,2,4-D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纳米Fe3O4/微生物联合体系能明显加快2,4-D的降解,7 d时2,4-D的残留率降至35.7%,远低于纳米Fe3O4或微生物单独降解体系中2,4-D的残留率。采用微生物对中间产物2,4-DCP进行降解,反应5 d时,2,4-DCP 的残留率为50.1%,相应地,降解菌生长的OD600值为3.29。【结论】纳米Fe3O4/微生物联合体系对2,4-D的降解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纳米Fe3O4或微生物体系;纳米Fe3O4能够刺激微生物的生长,2,4-D还原降解的中间产物2,4-DCP比2,4-D更易于被微生物降解。
    园艺
    茄子温敏单性结实抑制差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张映, 陈钰辉, 张振贤, 方智远, 连勇, 刘富中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68-337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09
    摘要 ( )   PDF (5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茄子单性结实差减文库,分离获得茄子单性结实相关基因,研究茄子单性结实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茄子单性结实品系D-10低温条件下无籽的子房和果实,以及适温条件下有籽的子房和果实为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正向和反向差减文库。对阳性克隆测序、BLAST比对分析、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及分类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正反向文库共获得了2 347个阳性克隆;测序、序列拼接后,共获得1 248个高质量的unigenes;将其与非冗余数据库BLAST比对后,有1 109个unigenes找到同源序列,139个unigenes无同源序列为新基因。1 248个unigenes中527个在GO数据库中有功能注释,其中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的unigenes分别为206、445和361条,分析表明,茄子单性结实果实的差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内部,单性结实性状的表达可能受到一些因子和激酶的调控。【结论】成功构建了茄子单性结实不同时期果实的抑制差减文库,获得3个可能与茄子单性结实相关的unigenes,包括MADS-box基因、雌蕊伸展相关蛋白和果实膨大相关基因。
    北京山区油松林地菌根性食用菌发生规律
    陈青君, 牛玉蓉, 郝册, 张国庆, 秦岭, 李金海, 刘松, 隗合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77-33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0
    摘要 ( )   PDF (4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北京油松林地菌根性食用菌的发生规律以及与林地的依存状况,为松林的持续发展和野生菌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山区油松林地发生的菌根食用菌种类、发生时间、发生量与立地条件等进行4年的定位观测和临时调查。【结果】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和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是油松林地最常发生的2种外生菌根菌,其次为棕灰口蘑(Tricholoma terreum)。 点柄粘盖牛肝菌和血红铆钉菇分布于海拔400—1 100 m,于8—10月发生,多雨年份出菇达到4—5潮,持续时间可达2个月以上。其子实体发生后约5 d散发孢子,天热时 7 d后腐烂。点柄粘盖牛肝菌在春秋雨水较多的年份还发生于夏初和深秋。充足降雨之后,连续3—5 d的高温是子实体大量发生的必要条件。油松林地地下菌塘菌丝密集,地表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论】血红铆钉菇、点柄粘盖牛肝菌是北京油松林地的优势菌根性食用菌。降雨量、温度等气象因子是决定每年子实体发生时间和当年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不同海拔、不同坡位的油松林地,菌根食用菌发生时间、发生的优势种类不同。
    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菊花开花相关基因
    任洪艳, 孙霞, 郑成淑, 王文莉, 孙宪芝, 束怀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86-339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1
    摘要 ( )   PDF (47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光周期诱导下菊花茎尖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菊花开花相关基因。【方法】将菊花品种‘神马’分别进行长日照(16h/8h,昼/夜)和短日照(8h/16h,昼/夜)处理后,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菊花茎尖差异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TDFs),并对其进行验证、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64对引物组合检测到2 917个cDNA片段,获得差异表达的TDF共835个,其中584个为上调表达,251个为下调表达。对克隆测序成功的50个差异表达TD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个TDF可以在NCBI数据库中找到同源序列。其中31个TDF为已知功能的基因(dbEST登录号:JG700127-JG700157),5个TDF未找到同源序列。按照其功能分类,将31个差异表达基因分为7类:信号转导、分化发育、转录调控、蛋白质代谢、能量与代谢、抗病与防御等相关基因、未知或假定蛋白基因及未知基因。对选取的6个与开花相关的TDF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结果表明,6个基因片段在短日照条件下均特异表达或表达上调,而在长日照下均未见表达或表达下调,这与cDNA-AFLP表达谱结果一致。【结论】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了菊花花芽分化期多个与菊花开花相关的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可进一步用于功能鉴定和转基因利用。
    贮藏·保鲜·加工
    沙门氏菌内标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李小玲, 刘斌, 但现龙, 王大鹏, 周敏, 史贤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395-340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2
    摘要 ( )   PDF (5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制一种能有效指示假阴性的PCR检测产品,用于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试剂盒对147株沙门氏菌和28株非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沙门氏菌均能扩增出362 bp的目标条带,非沙门氏菌仅扩增出520 bp的内标条带。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限为8.0 fg/PCR,检测染菌量为4—5 CFU/10 mL的牛奶样品,增菌8—10 h即得到阳性结果。反复冻融60次或-20℃下贮存1年,均不影响试剂盒的使用效果。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30,与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符,比未添加扩增内标的PCR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1/30)准确。【结论】采用添加扩增内标的PCR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能有效指示假阴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
    畜牧·资源昆虫
    猪骨和皮脂性状相关ESTs的SNPs筛查与关联分析
    覃立立, 蔡更元, 张豪, 陈瑶生, 李加琪, 王翀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03-341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3
    摘要 ( )   PDF (63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性状的QTL位于多条染色体上,寻找猪骨和皮脂性状的新候选基因,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NCBI搜索到可能与骨和皮脂性状相关的ESTs 177条,通过cDNA池法测序筛选到其中9条ESTs上有21个SNPs,在长-蓝家系F2代进行关联分析,并用辐射杂交细胞系技术对其中的4条ESTs进行定位。【结果】发现其中6个SNPs与猪的骨和皮脂性状相关。E53不同基因型在后躯骨重上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骨率、前躯骨重和皮脂率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E82不同基因型在中躯骨重、中躯皮脂重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骨率、皮脂率、前躯皮脂重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E36在前躯骨重、后躯皮脂重,E42在中躯皮脂重、后躯皮脂重,E54在中躯骨重,E87在前躯骨重、皮脂率上不同基因型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E36定位在猪10q13处;E53定位在4q21-23处;E54定位在10号染色体SWC19处;E87定位在9p21处。【结论】E53和E82所在的基因有可能作为影响骨和皮脂性状的新候选基因进行而深入研究。
    马-牛无透明带卵异种克隆的研究
    朱化彬, 沈彦军, 杜卫华, 鞠光伟, 庞云渭, 郝海生, 赵学明, 王栋, 王宗礼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13-341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4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开展异种克隆,为濒危动物的保护、细胞核重编程与核质互作研究提供新途径。【方法】以马耳成纤维细胞为供体,牛卵母细胞为受体,采用无透明带手工克隆方法构建异种胚胎,比较不同的激活液、培养液、体细胞同期方式、核移植方法对马-牛异种克隆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1)A23187 + 6-DMAP联合激活获得的克隆胚胎发育较好,囊胚率2.60%;(2)克隆胚胎于mCR1aa中的卵裂率和桑葚率显著高于CR1aa和SOF(83.65%vs 77.49%,74.87%;22.36%vs19.37%,18.98%,P<0.05),且发育到囊胚(2.72%),CR1aa与SOF间无显著差异;(3)供体细胞经血清饥饿或接触抑制处理后,获得的异种克隆胚的融合率、卵裂率、桑葚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差异;(4)无透明带手工克隆法的融合率显著高于显微注射法(90.33% vs 72.94%),卵裂率、桑葚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差异;(5)马-牛异种克隆胚与牛同种克隆胚比较,融合率和卵裂率无差别,桑葚率和囊胚率有显著差异(21.78%vs63.52%;2.71%vs37.48%)。【结论】牛卵母细胞能支持马体细胞去分化,进行核重编程。但由于二者的物种距离较远,异种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远低于同种克隆胚胎。
    豚鼠发情周期不同时期的子宫LHR mRNA差异表达研究
    蒋进, 曹少先, 茆达干, 惠锋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20-342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5
    摘要 ( )   PDF (5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豚鼠子宫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片段并分析其进化关系,研究豚鼠子宫LHR mRNA在发情周期不同时期的表达特性。【方法】以豚鼠子宫总RNA为模板,根据小鼠、大鼠、猪LHR保守区设计引物,RT-PCR扩增LHR基因片段。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采用DNAMAN软件分析比对同源性。以?-actin为分子内参,采用优化的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豚鼠发情周期不同时期的子宫组织LHR mRNA表达量。【结果】测序得到686 bp的剪接变异体1和缺失75 bp 4号外显子的剪接变异体2。686 bp序列与人类LHR mRNA序列同源性为83.8%,与牛、猪及绵羊LHR mR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6%、84.2%及83.6%,而与大鼠和小鼠LHR mRNA序列同源性则分别高达93.7%和99.4%。LHR mRNA在豚鼠整个发情周期的子宫中都有表达,发情周期第0天的表达水平为0.635 ± 0.0194,第4天为0.617 ± 0.099,均显著低于第8天的表达水平(P<0.05),随之在第12天升至1.218 ± 0.049。【结论】克隆的片段为豚鼠LHR基因的部分序列,其mRNA存在着剪接变异体。豚鼠子宫LHR mRNA在发情周期第0、4天表达水平较低,第12天升至最高,即发情周期不同时期的LHR mRNA表达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该结果为探究哺乳动物非性腺组织中LHR的功能及生殖内分泌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8个不同来源DDGS蛋公鸡氨基酸代谢率及评价方法相关性研究
    李秋菊, 邓立康, 李超, 王志祥, 赵青余, 张军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27-343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6
    摘要 ( )   PDF (27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求快速评价DDGS氨基酸代谢率的方法,为家禽生产中合理利用DDGS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5只、(2.6±0.2)kg的健康成年海兰褐蛋种公鸡,采用2×9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进行2期代谢试验。用无氮饲粮法测定了中国8个不同来源DDGS(A—H)的氨基酸代谢率,并研究其与DDGS的色泽和水溶物含量的相关性。【结果】8个DDGS的总氨基酸表观代谢率和真代谢率范围分别为60.18%—74.06%和74.13%—89.15%,赖氨酸表观代谢率低于60%,真代谢率为63.08%—82.07%。DDGS的水溶物含量与赖氨酸真代谢率存在高度正相关(R2=0.7601)。【结论】不同来源DDGS间的各种氨基酸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测定DDGS的水溶物含量可以初步估测鸡赖氨酸真代谢率。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及其机理的研究
    张桂国, 杨在宾, 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36-344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7
    摘要 ( )   PDF (62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玉米(Zea mays L.)+苜蓿(Medicago sativa L.)间作模式下饲料干物质、营养物质生产能力和养分瘤胃降解率等的差异,为生产应用玉米+苜蓿间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和5﹕2,共4个间作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以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及营养物质产量、养分瘤胃降解率、可降解营养成分产量,以及苜蓿、玉米茎秆在瘤胃中降解前后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收获产物用作绵羊全日粮时瘤胃细菌总数的变化。【结果】玉米苜蓿间作系统及苜蓿单作干物质、营养物质及可利用营养物质产量均随苜蓿栽培年限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及各间作处理在干物质产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和苜蓿间作提高了粗蛋白质的产量、瘤胃降解率及可降解蛋白质产量,且随苜蓿间作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与苜蓿单作相比,玉米+苜蓿间作提高了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及总能产量,降解率及相应的可利用营养成分产量;间作系统收获产物在瘤胃内降解时增加了瘤胃细菌数量,使苜蓿和玉米茎秆中更多的组织细胞被降解,从而提高了营养物质的降解率。【结论】玉米+苜蓿间作系统在营养物质产出上比单作系统具有更大的生产潜力,同时提高了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和可降解营养物质产量,是一种可行的饲料生产模式,为今后在农区建立反刍动物饲料供应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兽医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ALV-J感染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冯少珍, 李娇, 吴晓婵, 曹伟胜, 廖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46-345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8
    摘要 ( )   PDF (52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ALV-J在宿主细胞中复制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将血管瘤病变型ALV-J毒株HN06和骨髓瘤病变型ALV-J毒株NX0101分别感染DF-1细胞,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IFA和ELISA等方法,观察细胞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病毒RNA表达水平和病毒蛋白表达水平等指标。【结果】HN06株和NX0101株在体外细胞中复制水平有差异。HN06株的早期感染可引起Akt转导通路的活化,病毒引起的Akt磷酸化具有病毒滴度依赖性,而且能被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所抑制,表明HN06株诱导的Akt活化是PI3K途径依赖的。LY294002可在病毒感染早期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降低受染细胞中HN06 RNA水平、囊膜蛋白水平和细胞培养物上清中的病毒粒子含量。【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对HN06株在细胞感染早期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结果与已报道的有关细胞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NX0101株的早期感染的结论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ALV-J入侵宿主细胞和复制的精确机制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壳聚糖为递送载体的鸭肠炎病毒gC基因疫苗诱导Balb/c小鼠
    蒋金凤, 程安春, 汪铭书, 路立婷, 朱德康, 贾仁勇, 陈孝跃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54-346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19
    摘要 ( )   PDF (5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壳聚糖对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gC基因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壳聚糖作为DEV gC基因疫苗(pcDNA-DEV-gC)递送载体,采用肌肉注射和口服单次免疫Balb/c小鼠50µg剂量基因疫苗,并以肌注不同剂量裸质粒组、弱毒组和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分别检测不同疫苗免疫后的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水平。【结果】肌注壳聚糖疫苗组诱导小鼠产生较肌注裸质粒50µg组和口服壳聚糖疫苗组高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且产生与弱毒疫苗相似的细胞免疫应答,但弱毒疫苗诱导体液免疫的能力更强,仅口服壳聚糖疫苗组产生粘膜免疫。【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具有一定的佐剂效应,为获得更有效的DEV gC基因疫苗提供了新策略,但该疫苗的推广应用还有待于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各因素进行进一步优化。
    玉米秸秆发酵垫料微生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高金波, 牛钟相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63-346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20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玉米秸秆为发酵床垫料,探讨发酵床垫料中的微生物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第1—3组小鼠分别置于用不同微生物配方发酵的玉米秸秆垫料中饲养,第4组作为对照组,放入未发酵的垫料中饲喂。期间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效价、IL-4和IFN-γ的含量,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红细胞总数及小鼠盲肠内乳酸菌数量,抗疲劳游泳时间等指标。【结果】发酵垫料组微生物能显著提高小鼠抗体效价和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盲肠乳酸菌数量(P<0.05);可增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和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抗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垫料微生物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P<0.05)。【结论】玉米秸秆发酵垫料微生物可显著提高动物体的免疫功能及健康状况。
    黄芪、红景天、当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机能影响的比较
    丁月云, 周芬, 张巍, 张陈华, 殷宗俊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69-347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21
    摘要 ( )   PDF (3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黄芪、红景天、当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机能的影响,探讨中药防治仔猪断奶应激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平均体重在(10.07±0.2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它各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1%、1.5%黄芪和0.5%、1%、1.5%红景天及0.5%、1%、1.5%当归,试验期共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1%黄芪、1.5%红景天、1.5%黄芪可使仔猪末重(P<0.01、P<0.05、P<0.05)、平均日增重(P<0.01、P<0.01、P<0.01)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P<0.05、P<0.05)显著提高;添加1%黄芪、1.5%红景天可使仔猪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P<0.05)。2)1%黄芪组、1.5%红景天组在试验第7天(P<0.01、P<0.05)和第14天(P<0.05、P<0.05)均有显著降低仔猪血清NO含量的效果;而1%黄芪组、1.5%红景天组、1.5%黄芪组和1.5%当归组在试验第7天(P<0.01、P<0.05、P<0.05、P<0.05)和第14天(P<0.01、P<0.01、P<0.05、P<0.05)均有显著提高仔猪血清GSP-Px活性的作用。3)1%黄芪组、1.5%红景天组和1.5%当归组有显著提高红细胞总数的效果(P<0.01、P<0.05、P<0.05),1%黄芪组提高仔猪血红蛋白含量的作用显著(P<0.05),1%黄芪组、1.5%红景天组、1.5%黄芪组和1.5%当归组均有显著提高白细胞总数的作用(P<0.01、P<0.05、P<0.05、P<0.05),1%黄芪组、1.5%红景天组和1.5%当归组提高淋巴细胞比率的作用显著(P<0.05、P<0.05、P<0.05),1%黄芪组和1.5%红景天组可使单核细胞比率显著提高(P<0.05、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芪、红景天和当归对断奶仔猪抗氧化力、血常规等相关生理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机体健康水平,促进仔猪生长,其中1%黄芪组效果最明显,1.5%红景天效果较明显、1.5%当归效果相对最弱。
    研究简报
    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张利辉, 冯江兰,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77-348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22
    摘要 ( )   PDF (3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确定了小米5 g、高粱5 g、麦麸5 g、玉米秸秆2.5 g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明确了该菌株在加入1%硝酸铵、1%蔗糖的培养基中,20℃黑暗条件下,接种量8%、含水量80%、静置培养15 d,得到的除草活性物质活性最强。【结论】固体发酵适合于灰葡萄孢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产生。
    DA-6强化龙葵修复高镉污染土壤的作用
    于彩莲, 刘波, 徐鑫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6):  3485-349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16.023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DA-6)对高镉污染土壤中龙葵生物量和镉提取量的影响,探讨DA-6提高龙葵修复镉污染效率的适宜浓度。【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DA-6浸种和叶面喷施对龙葵生长和镉富集的影响。【结果】5、10、20、40 mg•L-1的DA-6浸种和叶面喷施使龙葵成熟期地上部分干重增加了8.69%—27.54%(P<0.05),镉浓度提高了2.62%—6.75%,总镉提取量增加了10.12%—36.31%(P<0.05);DA-6处理降低了苗期和成熟期龙葵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增强了苗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成熟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苗期、花期和成熟期,DA-6处理的叶绿素值(SPAD)都有增加趋势。【结论】5、10、20和40 mg•L-1的DA-6通过浸种和叶面喷施能提高龙葵对镉修复的效率,尤以20 mg•L-1的作用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