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28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1995-09-20
无栏目
1995年 第5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0-0 .
摘要
(
)
PDF
(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
单卫星,陈受宜,吴立人,李振岐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1-7 .
摘要
(
)
PDF
(3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流行小种的11个模式分离系(CY17,CY19,CY21,CY22,CY23,CY25,CY26, CY27,CY28,CY29,水源11-1)以及5个分属于两个新发现小种CY30和CY31的分离系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7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RAPD标记,其中75.4%表现多态性。选取共中的58个RAPD标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分离系间的亲缘关系,并与以毒性标记为基础确定的分离系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NA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利用RAPD标记检测到了小种间以及小种内的遗传变异,有些引物扩增到了分离系特异的RAPD特征图谱。与其它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技术相比,RAPD分析可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分子标记,且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以及仅需微量的模板DNA等优点,对该活体营养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极 具潜力。
植物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8-13 .
摘要
(
)
PDF
(3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概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类,杀虫蛋白的特性,杀虫蛋白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Bt杀虫蛋白基因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讨论了它在植物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并提出了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与我国栽培大豆共生有效性研究
梁绍芬,姜瑞波,关妙姬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14-21 .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株快生型大型大豆根瘤菌(R.fredii)与我国25个栽培大豆品种共生试验表明:R.fredii能与我国栽培大豆有效共生,固氮酶活性[C#-(2)H#-(4)]一般在3~6nmol·L#+(-1) g#+(-1) h#+(-1),接种在跃进5号、山宁2号、鲁豆4号、民权圆蛋粒和上海早毛豆等品种上共生效果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 15006(P.R.C. 005)相当或超过之。但R.fredii对大豆品种的选择性更明显,26个菌株的接种有效率平均为49%,其中15067(USDA191)为89%。4株R.fredii接种在夏大豆跃进5号、鲁豆4号和山宁2号上的田间小区实验每亩增产大豆10.6~32.1kg,增产幅度9.4%~31.4%。大田接种平均每亩增产大豆22.1kg。
非洲长雄蕊野生稻的遗传特性及其固定杂种优势研究探讨
陈建三,尹林,曹婉君,薛领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22-28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洲长雄蕊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80-0001具有系统分离、系统遗传、固定杂种的遗传特性。把它作为一种遗传材料,能固定种间、亚种间、品种间的第二代或近似第一代杂种,特别是固定籼稻与粳稻之间杂种,并能直接利用,意义更为重大。固定水稻杂种的育种技术比常规稻育种技术可缩短育种周期2/3,克服了杂交水稻年年制种的限制,解决了优质与高产之间的矛盾。笔者选育的能多代利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使用性广、技术稳定、价格便宜的优点。这种育种技术可谓快速、优质、高产、多抗育种的新途径。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品质特性鉴定结果及评价
李鸿恩,张玉良,吴秀琴,李宗智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29-37 .
摘要
(
)
PDF
(3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先进方法,对全国25个省(区)、市提供的2万多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蛋白质、赖氨酸、沉淀值、硬度等项目的分析鉴定。基本上摸清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发现了一批珍贵优质资源,明确了小麦品质的地理差异,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为建立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黑农35的选育及大豆矮化育种等问题
王连铮,胡立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38-47 .
摘要
(
)
PDF
(6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0年利用当地优良推广品种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日本高产高蛋白品种十胜长叶杂交,经多代选育鉴定育成黑农35,199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2年已累计推广近700万亩,并已大量出口。选育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在选择亲本时要选择高产性状突出、综合性状好的亲本,同时亲本之一蛋白质含量应较高,这样易于成功。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必须选育秆强不倒的品种,可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用钴60等射线处理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利用农家品种中的矮秆材料。对大豆后代材料可用不同肥水条件进行鉴定,同时用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来缩短育种年限。在大豆育种中要利用和保存好中间材料。
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
傅同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46-53 .
摘要
(
)
PDF
(3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33个糯玉米自交系的数量性状进行遗传主成分分析,初步认为自交系遗传主成分与它的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联系,并初步提出评选糯玉米自交系优劣的遗传主成分标准。测定33个糯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共528个,最小为0.51,最大是11.5,2.1~6.0的占84.8%。根据遗传距离,将33个糯玉米自交系聚为17类,其类间距离大于类内距离。糯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大小与地理差异、亲缘关系无必然联系,同一品种自交后代选育出的姊妹系间也可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糯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糯玉米杂种F#-1单株粒重平均优势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03**。
苎麻纯系培育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
熊和平,蒋金根,喻春明,郭运玲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54-64 .
摘要
(
)
PDF
(4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自交系、双胚苗和孤雌生殖3条途径,选择和培育苎麻纯系,并采用配合力方法,预测纯系间杂种优势。从91个苎麻栽培品种中,培育出自交材料204份,其中8~9代的材料有49份。从228份材料中筛选出双胚苗9份,其频率为0.25%~0.90%。若用人工处理方法可使双胚苗出现频率提高到2.02%~2.05%。人工加倍双胚苗小苗,从加倍得到的30份2n材料中,初步鉴定出纯系材料5份。用2.0%二甲基亚砜加0.1%秋水仙碱诱导出苎麻孤雌生殖材料12份,其中有纯合的二倍体材料3份。通过早代与晚代自交系配合力测定预测杂种优势,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C#-2和C#-1。细度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HP4和7510-5。并获得高产(比对照增产25.7%)优质(细度1900支以上)的强优势组合7510-5×HP4。
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65-72 .
摘要
(
)
PDF
(3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10个中熟水、陆稻品种(含杂交组合)的抗旱性以及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旱系数为:旱-A03>旱-501>珍珠矮>扬稻4号>汕优63>六优1号>亚优2号>南京11>盐粳2号>盐粳235,而抗旱指数和在水分胁迫下的产量则以3个杂交组合汕优63、亚优2号和六优1号最高;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较好(抗旱系数较高)的品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的叶水势阈值较高,叶片质膜透性明显增加的叶水势阈值较低,抗旱性较差(抗旱系数较低)的品种则相反;水分胁迫下库源比、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的相对比率(胁迫处理/对照×100%),抗旱性较好的品种较高,抗旱性较差的品种较低;在水分胁迫下剑叶的气孔密度增加,但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增加较少,抗旱性较差的品种增加较多。
柚和葡萄柚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柚苷的消长规律研究
吴厚玖,汪晓红,王华,孙志高,焦必林,蒋大斌,唐忠海,余恩惠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73-77 .
摘要
(
)
PDF
(1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HPLC法对3个柚(Citrus grandis)品种和1个葡萄柚(C.paradisi)品种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柚苷消长规律的测定研究表明,不同柚品种的发育果实果皮柚苷的绝对和相对含量亦不一样,葡萄柚的柚苷含量明显高于普通柚。这几个品种果实发育中柚苷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柚苷的快速积累(生物合成)时期为6-8月,这也正是果实快速生长时期,以后随着果实的成熟,柚苷的含量也逐渐下降,由此说明柚苷的消长同果实发育明显相关,柚苷不会抑制果实的生长。
八种食用菌多糖成分测定及其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
傅幼英,何庆邦,路易·夏旺,克斯托夫·肖维沃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78-82 .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表明,香菇、金针茹、猴头菇、毛木耳、黑木耳、平菇、凤尾菇等菌类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其含量分别变化在70%~94%之间,并且均以墨角藻糖最低,仅1%~2%。各菌类中除猴头菇不含甘露糖,毛木耳不含半乳糖外,其余尚含一定数量的半乳糖和甘露糖。金耳的多糖组成特殊,其多糖组成以甘露糖为主,数量变化顺序是:甘露糖(73%)>葡萄糖(15%)>半乳糖(11%)>墨角藻糖(1%)。本试验中,8种食用菌多糖均较对照(不加多糖)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其转化值大小顺序是:猴头菇多糖>黑木耳多糖>金针菇多糖>平菇多糖>凤尾菇多糖>金耳、香菇多糖>毛木耳多糖>对照。其中黑木耳、猴头菇、金针菇中的任一种多糖与5μg/ml浓度的伴刀豆球蛋白A相配合,则较单纯使用脂多糖或伴刀豆球蛋白A更能促进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加它的转化值;反之,毛木耳多糖若与伴刀豆球蛋白A或脂多糖配合使用,则可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珍珠鸡和雉鸡贝氏隐孢子虫实验感染研究
史美清,林辉环,翁亚彪,陈淑玉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83-89 .
摘要
(
)
PDF
(4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鸭源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口感染珍珠鸡和雉鸡,感染后的4~30天和4~25天,分别在珍珠鸡和雉鸡的粪便中检出卵囊。贝氏隐孢子虫在珍珠鸡和雉鸡的喉头、气管、支气管、法氏囊和泄殖腔的粘膜上皮发育。珍珠鸡感染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眶下窦肿大、气管和法氏囊水肿、表面有大量粘液、肺暗红、气囊增厚呈云雾状外观。组织学检查可见气管和法氏囊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和脱落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感染后33天,珍珠鸡体重明显低于未感染对照组。与珍珠鸡相比,雉鸡感染后只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大体及组织病变均较轻,且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珍珠鸡和雉鸡是贝氏隐孢子虫的新宿主。
浙农大A系意蜂王浆高产试验
陈盛禄,林雪珍,胡福良,苏松坤,方章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89-93 .
摘要
(
)
PDF
(1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王浆高产为主要特征的浙农大A系意峰20群,通过1年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运用适合浙农大A系意蜂的多项生产技术,全年共产王浆154.1kg,平均每群产浆7.7 kg,刷新了国内外王浆高产记录;同时,生产蜂蜜950 kg,平均每群47.5 kg;花粉35 kg,平均每群1.75 kg;蜂蜡17 kg,平均每群0.85 kg;蜂群发展到60群,增加了2倍。全年群均创利739.1元,创造了我国群均效益的最高记录。
一个粳型雄性不育新胞质种质——K52
郑家奎,文宏灿,王文明,蒋开锋,万先齐,朱永川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94-95 .
摘要
(
)
PDF
(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系选育成功
陈凤祥,胡宝成,李成,李强生,张曼琳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94-95 .
摘要
(
)
PDF
(1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花花药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张宝红,李秀兰,李凤莲,李付广,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95-96 .
摘要
(
)
PDF
(1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沤肥浸渍液对小麦叶锈病的抑制作用
马利平,高芬,武英鹏,乔雄梧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28(05): 96-96 .
摘要
(
)
PDF
(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