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1987年 第2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87-07-20
      
    无栏目
    植物诱导抗性对病毒侵染的作用及诱导物质NS-83机制的探讨
    雷新云,李怀方,裘维蕃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1-6 . 
    摘要 ( )   PDF (2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室内和田间相结合的方法、病理和生理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NS-83诱导抗性机制的探讨。室内试验表明,NS-83具有体外钝化TMV、抑制TMV初侵染的作用,经根部吸收可降低叶部的侵染;可诱导与抗性相关的细胞分裂素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的番茄、辣椒、烟草上NS-83均具有降低发病率的抑制侵染作用和压低病情指数的治疗作用,推迟了田间发病。
    小麦黄矮病毒4种株系鉴定与应用
    周广和,张淑香,钱幼亭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7-12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明确我国小麦黄矮病毒至少有4种株系类型。它们是麦二叉蚜禾缢管蚜株系(GPV)、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和玉米蚜专化性株系(RMV)。血清学测定证明GPV为我国新株系。GAV、PAGV与美国MAV、PAV等株系相关,RMV与美国的相似。从超薄切片中在国内首先看到密集而清晰的球状病毒粒体。GPV与GAV抗血清具有明显的专化性,并以该株系为毒源对15000多份麦类种质资源进行了有效鉴定,同时从理论上阐明为什么麦二叉蚜是我国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为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测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浙江省棉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戎文治,还进,申屠广仁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13-18 . 
    摘要 ( )   PDF (2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于1982年-1985年,对浙江省棉根结线虫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此病主要发生于金衢盆地的6个县市,肖山个别棉区也有少量发生,慈溪棉区尚未发现。重病地的病株率达80%以上,株高仅为健株的1/3或1/2,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鉴定证实病原线虫系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4号生理小种,除为害棉花外,还能侵染常见的12种作物和17种杂草。试验表明,病原线虫每年发生不完整五代,每代历期约25-30天;营养钵育苗移栽有一定的防病增产作用;沟施3%呋喃丹颗粒剂有良好的防效;不同栽培品种的抗性差异比较明显。
    陕西省农业土壤钾肥肥效及钾素丰缺指标的研究
    杨鉴昉,范德纯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19-24 . 
    摘要 ( )   PDF (2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八十年代以来,陕西省的农业土壤开始出现了缺钾症状,施用钾肥有着明显的效果。以陕南汉中盆地的白墡土、关中的砂土及陕北的滩地砂土施钾效果最好,小麦盆栽试验结果增产30-40%,汉中盆地的田间试验结果,施钾有效率约60%,水稻平均增产14.8%,小麦增产16.5%。本研究提出用硝酸溶钾作为土壤供钾能力指标,它比用速效钾作指标数据准确可靠,比用缓效钾单因子或缓效钾和速效钾双因子作指标方法简便易行。可预测施钾效果。
    温室黄瓜产量形成的氮磷钾反应模式及其最优施肥参数的初步研究
    崔海信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25-31 .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回归设计方法,对温室黄瓜氮磷钾最优化施肥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温室黄瓜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式,利用回归模式对最优施肥剂量、各种肥料要素的单独产量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研究
    孙旭初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32-37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茎秆抗倒性的类型可由RG/CH·W公式而计算得出。RG/CH·W = 茎基抗折断力/茎长·单穗谷重。抗倒性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不抗倒伏(RG/CH·W<2.50),较抗倒伏(RG/CH·W 2.51-3.00),抗倒伏(RG/CH·W 3.01 - 4.00),高抗倒伏(RG/CH·W>4.01)。在中矮秆的类型中,株高与每穗粒数、单株草重和谷重都达到极显著相关。茎秆的坚韧性与茎粗、单位茎长干重、节数都达到显著相关。
    小麦杂种后代若干性状的选择研究
    张作仿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38-45 . 
    摘要 ( )   PDF (3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对小麦杂种F#-2→F#-4代9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多年实际选择,并根据实际选择所得结果计算了性状的遗传实现率和遗传进度。主要结果如下:⒈对小麦杂种F#-2、F#-3、F#-4 3个世代9个性状的选择,一般都是有效的。性状亲代选择的获得量在子代实现程度如何,与选择效率高低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在一定选择强度下,遗传实现率低的产量性状也可获得最高的相对遗传进度。⒉性状选择的相对效率高低在组合间主要取决于性状选择的遗传实现率,而在组合内却与性状选择差的关系密切。⒊性状选择的遗传实现率高低与理论遗传力高低在趋势上一致,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狭义遗传力估值。⒋在杂种后代中,推迟选择世代可以适当提高选择的效果和相对效果,却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差异水平。⒌性状实际选择的遗传进度年度间不存在互作,表现一致。遗传实现率的差异也较小。
    ph#-(1b)基因在小麦–黑麦八倍体杂种中的表达
    郑成木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46-51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h基因突变系[ph#-(1b)]及中国春小麦(作为对照)与春黑麦杂交。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一些小穗的染色体数加倍并结实。由F#-1加倍成功株所结种子生长发育而成的F#-2植株是自交可育的。对F#-1和F#-2花粉母细胞(PMC)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h#-(1b)基因促进了八倍体小黑麦形成多价体。在F#-1加倍成功株中,平均每个PMC形成2.4个多价体,其F#-2平均每个PMC形成3.5个多价体。因此,可以利用ph#-(1b)基因来诱导近缘属(如黑麦)的外源基因,组合到小麦染色体组上。
    棉属野生种的开花结实性研究
    钱思颖,黄骏麟,彭跃进,应苗成,徐英俊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51-55 . 
    摘要 ( )   PDF (2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属野生种及变种29个;在南京棉株经9-10小时短日照处理,温室(25-30℃)越冬,开花当天及花后,苞内、外点滴赤霉素保蒴果(铃),收到种子的有23个,开花而未收到种子的5个,仅现蕾的1个。继续从调节温度进行探索,所有野生种在南京地区生长、开花、结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红麻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邓丽卿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56-62 . 
    摘要 ( )   PDF (2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自然条件分期播种与定光试验结合,研究57份红麻不同类型品种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一)分五期播种,无论何期播种,供试红麻品种的现蕾期出现在9月中、下旬;播种后约60天;介于上述二者所需日数之间等三类。(二)根据红麻品种的感光感温特性和最短营养生长期,可将供试品种分为12种光温反应类型。(三)不同光长和不同温度对麻株生长速度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自播种到现蕾的活动积温变化与品种感温性密切相关。
    辽宁省大豆soja亚属各类型地理群体遗传结构
    王克晶,余建章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63-69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辽宁省的soja亚属各类型地理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看到栽培种、宽叶蔓豆、野生种三种进化程度类型大豆Ep和fr各等位基因频率不同,并且在地理纬度上按一定规律分布。野生种遗传结构分布与地理位置有关。遗传距离表明,栽培种的浅色豆与深色豆、天然野生群体中的宽叶蔓豆与小粒野生豆都有较大的遗传分歧。根据野生种的8个性状对13个地理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4个种群类型。
    芝麻杂种F#-1、F#-2优势及亲子关系的研究
    丁法元,蒋居平,张定选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70-76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50个芝麻品种间杂交组合的杂种F#-1、F#-2的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和相对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杂种性状,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的表现程度。用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明确杂种亲子间关系,从而看出高产组合的单株蒴数、千粒重和蒴粒等产量因素的互补作用,为进一步选配高产组合提供依据。
    甘蔗栽培品种的更替与光合膜关系的研究:Ⅲ.品种更替与叶片维管束鞘细胞的关系
    卢川北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77-81 . 
    摘要 ( )   PDF (2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解放后我国甘蔗栽培品种几次较大更替的内在原因,我们在比较了竹蔗、POJ2878和台糖134等3个品种叶肉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石蜡切片法,又进一步对它们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变量分析表明:最大脉间距之间的大、中、小型维管束的宽度之和以及它们中的韧皮部的宽度之和,在不同个体发育期间差异是极显著的;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是显著的,台糖134的和POJ2878的比竹蔗的达显著差异。糖分累积期的叶片最大脉间距平均含有的维管束数、维管束总宽度和韧皮部总宽度是按竹蔗→POJ2878→台糖134的顺序而逐渐增加。
    仿土黄羽广源肉鸡三系配套杂交的羽色遗传原理及对江-13隐性白羽系的测交选择
    温汝波,缪宪纲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81-86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利用江-13白洛克品种鸡的优良肉用性状,用以和优质地方黄羽鸡种构成优质高产的肉鸡繁育体系——广源鸡繁育体系,使商品肉鸡具有与广东地方鸡羽色相似的浅黄羽色,参加杂交的江-13白洛克鸡必须是隐性白羽,而且基因型为iiccOObbeess最为理想。通过用棕黄羽的海红黄鸡与江-13白洛克鸡进行正反交试验,弄清了控制江-13白洛克鸡白羽的基因型有iiccOOAAPP和IiccOOAAPP两种,此外还带有B、E、S等基因。在此基础上选出了符合育种要求的、隐性白羽率达95%以上的小群体,并扩群在生产中使用。隐性白羽江-13白洛克品系与棕黄羽色的海红黄鸡杂交,后代的羽色接近浅黄色,可见白羽还具有冲淡羽色素的作用。单交种母鸡与杏花鸡杂交,使所得商品肉鸡杏花型广源鸡羽色近似杏花土种鸡,符合消费者的要求。
    梅花鹿生茸期不同日粮对鹿茸生长的影响
    金顺丹,金得哲,陈克斌,郗凌波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87-92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研究于1982-1985年期间对3、4、5、8岁梅花公鹿分别进行了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和代谢试验,目的在于摸清梅花鹿生茸期适宜的日粮蛋白水平和蛋能比,筛选最佳饲料配方。结果表明:3、4岁鹿日粮蛋白水平为23%、蛋能比为54的处理组,鹿茸产量、增重和饲料报酬均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5岁鹿日粮蛋白水平为19%、蛋能比为45时,鹿茸产量增重和饲料报酬最高。3、4岁鹿的能量、蛋白质消化率也以日粮蛋白水平为23%的处理组最高;5岁鹿的能量、蛋白质消化率也以蛋白水平为19%的日粮处理组最好。能量代谢率和N沉积率与上述结果一致。试验说明,梅花鹿每日食入的营养物质用于生茸的代谢能仅占食入代谢能的0.098-0.192%,用于生茸的N仅占食入N的0.37-0.68%。但日粮不同的蛋白水平和蛋能比却对增重、产茸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影响很大。在生茸期,3、4岁鹿日粮蛋能比为53-54、蛋白水平为23%比较适宜;5岁鹿则以日粮蛋能比为45、蛋白水平为19%比较适宜。
    两个果树合理密植模型
    陈凯,周遇清,江广恒,胡国谦,周武忠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3-93 . 
    摘要 ( )   PDF (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冀东条桑高产增值综合技术
    刘廷印,李云祥,和庆良,孟桂元,杨恒,戴有清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3-94 . 
    摘要 ( )   PDF (1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白菜品种对细菌性软腐病抗病性检测方法
    董汉松,王金生,方中达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4-95 . 
    摘要 ( )   PDF (1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菠萝黑膜覆盖增产效应的研究
    赵文振,沈雪玉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5-95 . 
    摘要 ( )   PDF (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2FT-1型追肥机深施碳铵、尿素的技术与肥效
    刘立新,陈培森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5-96 . 
    摘要 ( )   PDF (1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慢型大豆根瘤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葛诚,徐玲玫,樊惠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04):  96-96 . 
    摘要 ( )   PDF (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