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5-09-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多个相关数量性状主基因的联合分析方法
肖静,徐辰武,胡治球,汤在祥,隋炯明,李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17-1724 .
摘要
(
)
PDF
(3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多个相关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首次提出利用多个相关数量性状进行主基因检测、主基因效应与变异估计的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该方法以EM算法实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主基因的效应估计,以似然比统计量进行主基因的各种遗传假设检验。大量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多性状联合分析不仅可以提高主基因的被发现能力,而且可以增加主基因效应估计值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水稻杂交组合多蘖矮×中花11的F2群体597个植株株高和分蘖数为例演示了分析程序。结果表明该组合的株高和分蘖数受同一主基因控制。该主基因对株高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1.3 cm和40.6 cm,表现为超显性;对分蘖数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则分别为22.7和-25.3,表现为接近完全显性。
利用水、旱稻DH系定位产量性状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
穆平,张洪亮,刘立峰,李自超,姜德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25-1733 .
摘要
(
)
PDF
(3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水、旱栽培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QTL表达的影响,以粳型陆稻IRAT109和粳型水稻越富杂交的116个株系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其中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在水田、旱田栽培条件下,定位了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单株产量等性状的QTL。结果表明,水田条件共检测到11个加性QTL和13对上位性QTL,旱田条件下检测到18个加性QTL和17对上位性QTL,其中控制千粒重的2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及控制有效穗数的1个加性QTL在水田、旱田条件下都检测到。 检测到11个控制产量性状QTL区域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其中3个区域也是控制根系性状QTL的热点区。 发现8个加性QTL和8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以下简称贡献率)大于10%(其中4个加性QTL和5对上位性QTL为旱田条件下检测到),这些高贡献率QTL特别是旱田条件下的高贡献率QTL对旱稻产量性状分子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软质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饼干加工品质的关系
张歧军,何中虎,钱森和,张艳,姚大年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34-1738 .
摘要
(
)
PDF
(1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戊聚糖是影响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将17份软质小麦品种进行了两年多点试验,分析了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含量的遗传变异和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其影响;同时研究了3种戊聚糖含量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软质小麦品种3种戊聚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54%~1.07%、0.87%~1.43%和1.51%~2.47%。基因型和环境对3种戊聚糖含量的影响均达1%显著水平,且基因型是影响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其影响未达显著水平。3种戊聚糖含量与粉质仪吸水率呈5%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55和0.66;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峰值时间之间的相关均达1%显著水平,r值分别为-0.72、-0.72、-0.66和-0.70;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含量与饼干直径的相关皆达1%的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69。因此,在软质小麦育种中应注意选择戊聚糖含量较低的品种。
不同穗发芽抗性的小麦胚对ABA敏感性的蛋白质组分析
孙果忠,肖世和,张秀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39-1747 .
摘要
(
)
PDF
(5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其对ABA敏感性关系密切,一般认为ABA处理可导致基因表达的变化。本研究用不同穗发芽抗性的白皮小麦品种陕优225和冀麦1号扬花后25 d的胚在±1 ?mol·L-1ABA溶液中处理48 h后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依据蛋白质表达差异,鉴定出胚发育后期丰度蛋白(LEA)、NAD(P)H脱氢酶亚基Ⅰ、盐胁迫后根表达的蛋白(RS1)、生长素反应蛋白IAA19、20 kD的钙结合蛋白、钙调蛋白(CAM)和肌动蛋白解聚因(ADF5)等7个蛋白点。按其表达丰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如LEA,在抗穗发芽品种中的表达量比易穗发芽品种高,ABA处理可以增加其表达。第二类如生长素反应蛋白IAA19,在易穗发芽品种中的表达量较高,ABA处理可以降低其表达。抗穗发芽品种的离体胚更易于表达ABA上调的蛋白质。这些结果为了解抗穗发芽基因表达蛋白质的过程提供了实验数据。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中的应用
宋敏,张世煌,田清震,李新海,李明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48-1754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opaque-2(o2)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优质蛋白玉米育种。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检测了QPM群体中群13、中群14内o2基因的频率分布,发现中群13、中群14在o2基因位点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检测了从QPM群体中选育的高代系中o2基因的频率,发现在CA、CD、CB和R高代系中o2o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7%、80.0% 、0.0和100%。表明用常规方法选育QPM自交系,不能有效地保证o2基因纯合。为了拓宽QPM种质基础,利用分子标记追踪普通玉米与QPM自交系回交后代的o2基因,将普通自交系转育为QPM,结果表明非常有效。
抗锈高产种质汕油27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
郑奕雄,郭丹丹,陈贤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55-1760 .
摘要
(
)
PDF
(1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汕油27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抗锈病、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由该品种衍生的许多品种在不同时期成为中国南方花生产区的当家种或推广良种。为了了解该优良种质在花生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剖析了以汕油27作为直接或间接亲本选育的后代优良品种的系谱、遗传特性以及与汕油27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由汕油27作为直接亲本先后衍生出优良花生新品种5个,进而由这些品种又衍生出的通过审定(或在省级区试中表现较突出)的花生新品种17个;在这22个优良衍生品种中,通过国家审定的有6个,包括粤油223、粤油79、粤油7号、粤油9号、汕油21和湛油30;所有衍生品种都保持了汕油27高产、抗锈病等优良特性。因此,作者认为汕油27是一个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优良中心亲本;选准中心亲本对提高花生育种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范立春,彭显龙,刘元英,宋添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61-1766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东北寒地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值(SPAD值)在穗分化期、抽穗期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卡值(LCC值)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初步确定寒地水稻的SPAD阈值为38~40,LCC阈值为3.5。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SSNM)氮肥用量减少25%,千粒重增加0.75 g,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SSNM可以降低氮肥用量,具有在广大寒地稻区推广的前景。
分蘖期节水处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周广生,徐才国,靳德明,崔克辉,曹凑贵,蔡明历,骆炳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67-1773 .
摘要
(
)
PDF
(2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分蘖盛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节水处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节水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有机物的运转及根系分布均可发生改变,以减轻干旱伤害;分蘖盛期节水处理导致水稻耗水量的下降由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耗水量的减少两部分所组成,节水潜力大,但在品种及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蘖期适度节水胁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处理期及处理结束到完熟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处理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品种与处理间存在差异,一定程度节水处理可提高某些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但也可使一些品种的产量下降,故节水抗旱栽培应选择适当品种。
草酸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机构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孙艳,樊爱丽,徐伟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74-1779 .
摘要
(
)
PDF
(4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40℃高温胁迫条件下,研究了外源草酸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前3 d用5 mmol·L-1草酸处理叶片减小了高温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下降幅度,而对气孔导度(Gs)没有影响。草酸处理可提高叶黄素循环库的大小和(A+Z)/(V+A+Z),并使高温胁迫下叶黄素循环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和(A+Z)/(V+A+Z)在胁迫后期的下降幅度减小。这些结果说明,草酸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低温防御灌水理论与技术
邹江石,吕川根,姚克敏,胡凝,夏士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80-1786 .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归纳了中国南方稻区8月中下旬低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明确了保证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纯度的灌水增温幅度以2℃为宜。测定了培矮64S育性敏感期的幼穗高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了灌水后冠层增温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的有效增温高度在株高40 cm以内,以20 cm处最为显著,平均可达3.1℃。提出防御低温的灌水技术为:15~20 cm的灌水深度;流动灌水;晴(昙)天17时灌水,次日10时排水,阴(雨)天24 h灌水;田块比较大时,适当增加入水口和出水口数量。通过不育系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的观测,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刘广才,李隆,黄高宝,孙建好,郭天文,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87-1795 .
摘要
(
)
PDF
(2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分别为1.32和1.3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不显著;玉米覆膜时,间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大麦/玉米间作中籽粒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为间作劣势而无贡献;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0%和2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交互作用对间作氮素养分吸收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60%与40%,钾则分别为45%与55%。
植物保护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AFLP标记
李星,杨文香,刘大群,闫红飞,孟庆芳,张汀,李亚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796-1800 .
摘要
(
)
PDF
(2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F2代植株为材料,利用AFLP技术开展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分子标记研究。共获得7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P-AGT/M-GAG289bp(3.3cM)、P-ACA/M-GGT102bp(4.1cM)、P-ACA/M-GGT106bp(4.1cM)、P-AAC/M-CAG123bp(4.9cM)、P-AAC/M-GGT203bp(5.0cM)、P-ACA/M-GGT290bp(5.7cM)和P-ATC/M-GAG293bp(9.6cM)。这些特异性片段经回收、克隆、测序得出了特异带的序列。该研究可促进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构建和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克隆。
与马铃薯晚疫病菌无毒基因Avr1连锁的AFLP标记
郭军,Rob Weide,屈冬玉,王晓武,谢开云,Francine Govers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01-1804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具有和不具有无毒基因Avr1表现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80029 (AVR1) 和88133 (avr1)以及其杂交F1代50个菌株群体为试材,限制性内切酶PstI和HhaI为酶切组合,采用荧光AFLP技术和混合分组分析法(BSA),通过256对引物筛选得到了5个与Avr1连锁的候选AFLP标记并进行了菌株个体验证,遗传分析表明5个标记中有2个标记与Avr1连锁且在F1代中共分离,无交换重组发生。
侵染广州番木瓜的曲叶病毒DNA-A分子特征及生物学测定
张鲁斌,李华平,周国辉,张曙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05-1810 .
摘要
(
)
PDF
(3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中国广州番木瓜上检测获得双生病毒分离物GT,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GT分离物 DNA-A全长2 769个核苷酸,编码6个ORFs,其中病毒链编码AV1(CP)和AV2两个ORFs,互补链编码AC1~AC4四个ORFs。DNA-A全序列、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及各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GT与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分离物GD2亲缘关系最近(96.7%)。生物学初步测定表明,该病毒可通过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到番木瓜、烟草和番茄植株上。
产Zwittermicin A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筛选及抗性基因zmaR的克隆与表达
邵铁梅,宋福平,李卓夫,张杰,姜声华,刘大群,黄大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11-1816 .
摘要
(
)
PDF
(8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PCR方法筛选160株苏云金芽孢杆菌,其中94株含有zmaR基因。测定了含zmaR基因的菌株培养物上清液对草生欧文氏杆菌(Erwinia herbicol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有67株菌有抑菌活性,其中21株抑菌活性较高。经鉴定,抑菌活性较高的G03菌株含有cry1Ac、cry1Aa、cry1Ca和cry2Ab等高毒力杀虫基因,并从G03中克隆了zmaR全长基因,完成了序列测定。该基因编码区为1 125 bp,由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残基组成为375个,分子量为43.5 kD,等电点pI4.945。通过载体pET-21b将zmaR基因导入大肠杆菌BL21,可正常表达43.5 kD蛋白,并使宿主菌产生对Zwittermicin A的抗性。
烟青虫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吴少英,王桂荣,吴孔明,郭予元,原国辉,郭线茹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17-1824 .
摘要
(
)
PDF
(4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已经报道的棉铃虫普通气味结合蛋白I(GOBP1)和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以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触角cDNA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获得2条特异性条带,约400 bp。将以上两条片段分别连接到T-easy载体上,获得重组子T-GOBP1-Hass和T-PBP-Hass。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表明,Hass-GOBP1开放阅读框全长441bp,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7.2 kD和4.71。Hass-PBP开放阅读框全长405 bp,编码135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5.1 kD和5.2。Hass-GOBP1和Hass-PBP具有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即氨基酸序列中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呈酸性。这2个基因已在GenBank中登记,序列号分别是AY864774和AY864775。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基于多年产量数据的精准农业管理分区提取与尺度效应评价
李翔,鲍艳松,王锦地,潘瑜春,赵春江,王纪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25-1833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带有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接收机和产量监测传感器的联合收割机获取的4年产量数据进行精准农业管理分区的提取研究。对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4年的产量数据进行栅格平均运算,得到分辨率为4 m的综合产量图。分别采用尺度为12、20、28、36、44、52、60 m 的正方形窗口对分类后的综合产量图进行众数过滤,并从方差减少率、差异显著性、空间破碎化、空间一致性4个角度进行了尺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分类后众数过滤法有效地去除了由随机变异造成的孤立像元或碎片,保留了实际的产量变异,增加了管理分区的有效面积,提高了管理分区的连续性。分区结果可以直接作为精准农业目标产量分区图,用于作物种植前或产中适时肥料推荐管理决策。
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模型的修正和验证
刘明强,刘云慧,宇振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34-1840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收集的黄淮海平原不同点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对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QUEFTS进行了修正和验正。QUEFTS是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半机理养分模型,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考虑到了氮、磷和钾3种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包括4个部分:(1)土壤潜在供肥量计算;(2)作物氮、磷和钾实际吸收量计算;(3)产量范围的确定;(4)最终产量预估。模型第一步建立了新的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式,取代了原模型中表观利用率的常数项;第三步中将夏玉米籽粒最大和最小养分含量(kg·kg-1)分别校正为:氮21~64;磷126~384;钾20~90。通过验证,模型计算的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及产量与实测值比较结果显著。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41-1848 .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集安排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上长达25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小区耕层的土样(0~20 cm土层),采用干筛法将供试土样分为5~2、2~1、1~0.25 mm等3个等级团聚体,研究长期施肥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5~2 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长期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该粒径团聚体的形成。②长期施肥处理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硝态氮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③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经过长期施肥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在不同粒级的团聚体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均表现为1~0.25 mm粒径团聚体中的含量最高。④长期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影响较大,除化肥+中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团聚体中硝态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降低。⑤5~2 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硝态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1~0.25mm团聚体与土壤全氮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5~2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的主要载体。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1~0.25 mm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的贡献率最大。
不同水氮管理对蔬菜地硝态氮淋洗的影响
于红梅,李子忠,龚元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49-1855 .
摘要
(
)
PDF
(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3年(1999~2001)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中国北方露地蔬菜种植中不同水氮管理方式对蔬菜地NO3--N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蔬菜生长期内,通过减少灌溉水量不但能够降低蔬菜地水分渗漏量,而且明显降低蔬菜地NO3--N淋洗量。减少施氮量同样明显降低蔬菜地NO3--N淋洗量。说明在蔬菜生产中将施氮量降低到传统施氮量的20%~40%,土壤含水量保持在蔬菜生长的有效土壤含水量的50%~80%,能够明显降低NO3--N的淋洗风险,且蔬菜产量未受到影响。
园艺
甜菜幼苗低温和长日照诱导表达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戴建军,常缨,张美萍,李彩凤,马凤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56-1862 .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代表性差异分析cDNA-RD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DNA)方法获得在低温和长日照诱导甜菜(Beta vulgaris L)幼苗茎尖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DP3,并进行了cDNA的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经RT-PCR 扩增和基因组DNA中PCR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1个全长609 bp的cDNA和855 bp的DNA序列,分别命名为Ty7Br600 和Ty7Br900,并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分别为AY324115和AY324114。在GenBank中比较未发现同源序列,可能为新基因。序列分析发现,Ty7Br600具有1个编码136个氨基酸的开放读码框(ORF), Ty7Br900序列中存在1个内含子。分别以克隆的低温诱导甜菜幼苗cDNA为探针,分别进行Northern印记和Southern印记杂交。结果表明,cDNA差异片段只在低温诱导的甜菜中表达,在甜菜基因组中以2个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
杏杂种一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趋势研究
陈学森,吴燕,陈晓流,孙永华,何天明,冯建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63-1868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6年生的凯特×新世纪、凯特×红丰、凯特×泰安水杏及泰安水杏×凯特等杂交组合的F1群体为试材,对杏的自交亲和性、有效花比率、果实大小及甜仁/苦仁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凯特杏的S基因位点为杂合型,自交亲和对自交不亲和为显性遗传;(2)3个杂交组合的自交坐果率、有效花比率及平均单果重等性状在F1中 广泛分离,杂种群体的平均值低于亲中值,表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表明这3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但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H2)均差异很大,其中自交坐果率的变异系数(101.5%~139.1%)和广义遗传力 (87.1%~91.4%)均较大,表明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并且自交坐果率的遗传潜能大;有效花比率的广义遗传力最小(36.8%~49.1%),表明其遗传效应较小;平均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小(24.0%~29.7%),说明平均单果重的遗传潜能小;③凯特与泰安水杏正反交的杂种一代甜仁与苦仁的比例分别为18∶16和13∶12,经χ2检验符合1∶1的分离比例,证明控制凯特杏甜仁与苦仁这对性状的基因位点是杂合的。
基于图像识别的小麦品种分类研究
何胜美,何中虎,李仲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69-1875 .
摘要
(
)
PDF
(3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数字图像分析,利用小麦籽粒的20个形态特征和12个颜色特征对来自中国4个地点7个春小麦品种共28个样本进行分类和识别。对于不同品种和地区的样本,分别利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显著性较大的特征参量,建立各地区和品种的贝叶斯分类器模型。结果表明,对各地区品种识别的正确回判率和测试集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100%。将各样本按品种合并,再对合并后的样本进行品种识别,除了新克旱 9号的回判率为98.3%外,其它品种的回判率均为100%。测试集中,龙麦26和青春566正确识别率分别为97.5%和95.0%,其它品种均为100%。品种来源地识别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甘肃、宁夏、新疆和黑龙江的正确识别率分别为88.6%、92.9%、72.9%和95.7%。说明利用籽粒图像对小麦品种进行识别高效可行。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与挤压膨化特性的关系
杜双奎,魏益民,张波,蒋长兴,张明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76-1881 .
摘要
(
)
PDF
(2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黄淮海平原玉米主产区53份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德国布拉本德食品仪器公司DSE-25型双螺杆挤压膨化实验室工作站为膨化设备,研究了玉米籽粒品质性状与挤压膨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挤压膨化工艺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物的径向膨化率、容积密度、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硬度差异较大。与夏玉米品种相比,春玉米品种挤压膨化物具有较高的径向膨化率、吸水性指数和产量,较低的水溶性指数和机械能耗。玉米容重与挤压膨化物质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百粒重、百粒体积与径向膨化率、扭矩、五区压力以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低的玉米品种,其挤压膨化物有较大径向膨化率,较小容积密度和硬度,挤压膨化时的扭矩、五区压力以及机械能耗较大。玉米品种的糊化特性与挤压膨化特性之间有相关性。糊化参数可用来预测挤压膨化物的质量。
烤烟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变化与其降解香气物质关系
韦凤杰,刘国顺,杨永锋,李亚娟,郭巧燕,王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82-1889 .
摘要
(
)
PDF
(4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四川攀西地区烤烟成熟过程中下部、中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及其降解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烤烟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含量随成熟时期推进而逐渐降低。攀西地区烤烟下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降解香气物质于成熟-完熟时期增加较快,而中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降解香气物质于未熟-成熟期间随成熟推进而增加,成熟-完熟期含量有所降低。其中大马酮随成熟时期的推进而增大;二氢猕猴桃内酯随成熟时期的推进呈逐渐降低趋势,成熟前期含量较高;β-紫罗兰酮成熟过程中含量较低,且完熟期、烤后样均检测不到含量;巨豆三烯酮类致香物随成熟时期推进而呈整体增长趋势。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利用结构基因座分析小尾寒羊、滩羊群体遗传分化水平
鲁生霞,常洪,常国斌,角田健司,任战军,孙伟,杨章平,任湘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90-1897 .
摘要
(
)
PDF
(3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方法和多种电泳技术检测60只小尾寒羊、73只滩羊编码血液蛋白17个结构基因座上的变异,引用国内外14个绵羊群体相同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遗传分化水平。研究表明:(1) 小尾寒羊、滩羊结构基因座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2360和0.258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1974、0.21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723和1.5751。(2) 4个组合(分别为4个、6个、13个及16个绵羊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049323、0.059987、0.1728和0.201256,说明湖羊、同羊、小尾寒羊和滩羊4个绵羊群体结构基因座的基因分化程度低;这4种绵羊与蒙古国绵羊的基因分化程度次之;蒙古羊系绵羊和南亚羊及欧洲羊之间基因传分化程度较高。(3) 前人关于小尾寒羊、滩羊由蒙古羊分化而来的考证得到遗传学实验的进一步证明,湖羊、同羊、小尾寒羊和滩羊受蒙古羊血统的影响递减。群体间亲缘关系远近与其所处地理位置远近并未表现出紧密相关。
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强毒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王晓钧,沈荣显,魏丽丽,相文华,张晓燕,吕晓玲,赵立平,朱远茂,邵一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898-1904 .
摘要
(
)
PDF
(4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驴强毒株DV是一株经过驴体传代获得的而具有超强毒力的毒株,对马和驴均可100%致死。用PCR方法分段扩增了DV其前病毒基因,将包含全基因片段的3个基因克隆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顺次连接克隆到pLG338上,命名为pD70344。将此克隆体外转染驴胎皮肤细胞和驴白细胞,连续盲传3代并以反转录酶活性测定,RT-PCR鉴定其病毒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物中存在大量典型病毒粒子,证明获得了1株具有感染性的EIAV病毒粒子,命名为pD70344V。经序列测定确认了本试验首次构建了1株完全来源于EIAV强毒基因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将此克隆病毒接种驴,可以引起典型的马传贫症状并导致试验动物死亡。该分子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考察病毒的毒力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低剂量恩诺沙星对SPF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刘健华,陈杖榴,李云,柳阳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05-1910 .
摘要
(
)
PDF
(2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PF小鼠动物模型研究了低剂量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细菌数量、细菌耐药性和定植抗力的影响。连续饮水给药(1、10 和100 mg·L-1)48 d后,恩诺沙星对SPF小鼠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为:10和100 mg·L-1恩诺沙星可抑制部分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生长(P<0.05或P<0.01);100 mg·L-1恩诺沙星可抑制肠球菌和部分拟杆菌的生长(P<0.05或P<0.01);1、10 和100 mg·L-1恩诺沙星使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加(P<0.05或P<0.01);100 mg·L-1恩诺沙星使拟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加;1、10 和100 mg·L-1恩诺沙星可降低部分SPF小鼠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使菌群对外源细菌的屏障作用下降。低剂量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数量和定植抗力影响不大;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是使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耐药率增加;中国现行规定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日允许摄入量(ADI)可能也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主要为选择出耐药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半定量RT-PCR测定中药成分对小鼠脾T细胞IL-2mRNA水平的影响
储岳峰,李祥瑞,胡元亮,颜新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11-1916 .
摘要
(
)
PDF
(3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了9种中药成分对小鼠脾脏T细胞IL-2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内注射黄芪多糖、淫羊藿多糖、当归多糖、蜂胶黄酮和黄芪皂甙能够使ConA诱导的小鼠脾T细胞IL-2mRNA水平显著升高,蜂胶多糖、板兰根多糖、人参皂甙、淫羊藿黄酮不能影响细胞内IL-2mRNA丰度;中药成分体外诱导时与体内应用时的作用效应相同,但与对照相比较,蜂胶多糖在体外能够显著促进IL-2mRNA的诱生,与体内不同。
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肉鸡肺细小动脉PKCα表达变化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
谭勋,孙卫东,王小龙,刘艳娟,潘家强,李锦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17-1922 .
摘要
(
)
PDF
(4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环境低温复制肉鸡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肺细小动脉蛋白激酶Cα (PKC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PKCα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160羽艾维茵-2000商品代肉鸡于14 d时随机等分为常温对照组(NT组)和低温组(LT组)。自14 d起,LT组舍内温度从28 ℃以每天1~2℃的速度下降,至21 d降至14~12℃,并维持到试验结束;NT组仍继续按常规饲养(21 d起舍温控制在20℃)。记录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病率,并分别于24、32、39、45 d从各组随机抽样,测定右心室/全心室质量比(RV/TV)、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Hb)、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和平均中膜厚度(mMTP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PKCα,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肺细小动脉光密度值(OD),以OD值代表PKCα的表达。结果表明,LT组肉鸡PHS发病率显著升高(P < 0.05);RV/TV值在45 d时显著升高(P < 0.05);PCV和Hb值在32 d后显著升高(P < 0.05);血管mMTPA值和WA/TA值在各日龄段均显著升高(P < 0.05);肺细小动脉OD值升高,在39d 时差异显著(P < 0.05),且OD值与mMTPA和WA/TA值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肉鸡肺动脉高压发生过程中, 肺小动脉PKCα表达上调,并可能促进了肺血管重构的形成。
研究简报
水稻第2染色体上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检测
郑景生,方宣钧,李义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23-1925 .
摘要
(
)
PDF
(2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中抗和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两个籼稻品种明恢86和佳辐占为亲本构建了F2群体,应用SSR标记在水稻第2染色体的RM279~RM154之间检测到1个与水稻细条病抗性有关的QTL,其可解释遗传表型变异的13.7%,其加性效应为0.9576,来自抗病亲本佳辐占。
辽宁水稻穗型指数品种间差异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徐正进,陈温福,张树林,张文忠,马殿荣,刘丽霞,周淑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26-1930 .
摘要
(
)
PDF
(2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的水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增加穗数和千粒重、减少每穗粒数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提高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二次粒率高对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食用品质均有负面影响。提出用穗型指数(PTI,二次枝梗粒数最多的一次枝梗所在穗轴节位与一次枝梗数之比)表示二次枝梗籽粒在穗轴上分布特点,试材PTI分布在0.29~0.61之间,据此将试材划分为二次枝梗籽粒上部优势型、中部优势型和下部优势型3种穗型,二次枝梗籽粒偏向穗轴中上部分布即PTI较大不但有利于提高结实性和产量,还有利于改善品质。
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
王晓明,谢振文,曾慕衡,乐素菊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9): 1931-1936 .
摘要
(
)
PDF
(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杂种优势和Hayman分析方法,研究了超甜玉米商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秃顶长和行粒数易受双亲影响,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含糖量和果皮厚度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对数都在3对以上,它们的狭义遗传力分别是53.0%和29.6%;其中控制含糖量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而控制果皮厚度的显性效应比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同时有超显性现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