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5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12-11-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李春燕, 杨永庆, 王大刚, 李华伟, 郑桂杰, 王涛, 智海剑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35-434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1
摘要
(
)
PDF
(3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拟南芥TUA2参与ABA胁迫下的种子萌发过程
刘海浩, 吴立柱, 岳智亮, 潘延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43-435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2
摘要
(
)
PDF
(4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学研究拟南芥TUA2与ABA途径相关基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PCR、Tail PCR和RT-PCR技术对来自ABRC的T-DNA插入TUA2突变体进行插入位点的鉴定和转录活性的分析;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TUA2超表达植株;检测了含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各突变体和TUA2超表达植株的种子萌发;通过RT-PCR检测了突变体中ABA途径相关基因HAB、ABI1、RD22和P5CS的表达变化。【结果】突变体tua2-1和tua2-2的T-DNA插入位点均位于TUA2的启动子区,且二者的TUA2表达量均升高。在含有ABA(0.8 μmol•L-1)的MS培养基中,突变体和转基因等5个株系的种子萌发延迟,播种第5天萌发率在6%—18%,相同条件下的野生型种子萌发率为76%;ABI1和HAB在TUA2超表达体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受ABA诱导后被诱导表达的程度也远低于野生型。【结论】TUA2可能参与了ABA信号途径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调节。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保卫细胞微管骨架参与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调节的气孔运动
叶子, 黄聪聪, 于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51-436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3
摘要
(
)
PDF
(54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在气孔运动的信息传递通路中,保卫细胞微管骨架与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两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进而深入了解气孔运动机理。【方法】以拟南芥野生型及GFP-α-tubulin-6植株为材料,利用药理学试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免疫印迹等细胞学及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化对保卫细胞气孔运动及微管骨架的影响。【结果】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星型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能促进光照下气孔开放,微管特异性抑制剂长春花碱(vinblastine)和微管稳定剂紫杉醇(taxol)分别减弱和增强其作用;1/2A型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花萼海绵诱癌素A(calyculin A,CalA)抑制光照诱导的气孔开放,微管特异性药物长春花碱和紫杉醇又能分别增强和削弱该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两种磷酸酶抑制剂OA和CalA处理后,正常开放气孔保卫细胞中整齐有序的辐射状微管数量显著减少,变为以交错网状及解聚态为主;蛋白激酶抑制剂STS处理则增加了辐射状微管的比例。微管特异性药物紫杉醇、长春花碱分别与以上3种抑制剂共同处理,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对保卫细胞微管骨架组织排布的影响。提取保卫细胞原生质体总蛋白进行免疫印迹检测,55 kD分子量处的微管蛋白发生明显的蛋白丝氨酸磷酸化。【结论】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可以通过调节保卫细胞微管骨架的动态排布进行气孔运动的信息传递。
不同品种和氮素条件下水稻茎鞘夹角动态模拟
张永会, 汤亮, 刘小军, 曹卫星, 朱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61-436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4
摘要
(
)
PDF
(47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水稻主茎上不同叶位叶片茎鞘夹角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方法】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水稻试验,连续观察并记录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的茎鞘夹角,进一步利用动态建模技术构建水稻主茎不同叶位茎鞘夹角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水稻茎鞘夹角随生长度日(GDD)不断加大,夹角从开始形成到基本稳定大致经历3个叶龄,且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第三叶的最大茎鞘夹角最大。利用Logistic方程可以描述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茎鞘夹角随GDD的变化过程,使用直线型分段函数可以描述最大茎鞘夹角随叶位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引入品种参数(第三叶位茎鞘夹角的最大值)量化了品种对茎鞘夹角的影响,同时在模型中添加氮素影响因子来体现氮素对茎鞘夹角的影响。【结论】利用独立的桶栽和池栽试验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茎鞘夹角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31°和2.87°;相对均方根差RRMSE分别为11.56%和14.77%,表明模型对水稻主茎茎鞘夹角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为水稻植株的可视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湿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
祝锦霞, 郭庆华, 王珂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69-437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5
摘要
(
)
PDF
(103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动态检测,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充分利用面向像元和面向对象两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多变量变化检测(MAD),提出对MAD变量的面向对象后分类方法(OB-M方法)。【结果】基于MAD变换的差异影像集中了两期影像的变化信息,基于像元差异影像的面向对象后分类方法能成功的检测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几何配准误差、单时相阴影、光照季节变化等“伪变化信息”,成功提取变化/未变化信息。【结论】比较传统的面向对象分类后比较和MAD方法,提出的OB-M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湿地变化/未变化信息检测的精度。
植物保护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丁俊杰, 顾鑫, 杨晓贺, 赵海红, 申宏波, 姜翠兰, 仕相林,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77-438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6
摘要
(
)
PDF
(7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基于SCAR标记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快速分子检测技术
亓晓莉, 彭德良, 彭焕, 龙海波, 黄文坤, 贺文婷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88-439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7
摘要
(
)
PDF
(76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群体中检测禾谷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方法】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的方法,运用PCR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本研究建立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对9种32个线虫种群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从混合线虫样品中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该检测方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孢囊、2龄幼虫具有扩增能力,最低检出阈值为1/2000个孢囊,1/80头2龄幼虫。【结论】本研究设计的SCAR标记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够从禾谷孢囊线虫及其近缘种的混合种群中快速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且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李娜, 韩立思, 吴正超, 王月, 兰宇,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396-440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8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32年连续不同施肥对耕地棕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去离子水淋洗土壤,连续液流法研究9个不同施肥处理耕层土壤钾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K+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变幅分别为26—65 min和65—130 min;平衡吸附量和平衡解吸量范围分别为7.40—19.44 cmol•kg-1和0.070—0.258 cmol•kg-1;反应速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符合方程V=A+Blnt,且线性关系良好;CEC、黏粒、有机质、速效钾与吸附解吸各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种方程中,Elov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是拟合吸附和解吸过程的最优模型。【结论】不同施肥处理K+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差异很大,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对钾素的吸附能力;施钾量越高的处理,解吸能力越强;长期定位不同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长期不同施肥钾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不同。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郝小雨, 高伟, 王玉军, 金继运, 黄绍文, 唐继伟, 张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03-441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09
摘要
(
)
PDF
(37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大幅减施肥料和合理灌溉的基础上,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利用芹菜-番茄轮作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监测土壤氨挥发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结果】施基肥后2—3 d出现土壤氨挥发峰值,8—10 d接近对照水平;追肥第1天出现氨挥发峰值,10—11 d接近对照水平。土壤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在基肥和前两次追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70%—80%。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春茬(番茄茬),春茬(番茄茬)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总量是冬茬(芹菜茬)的3.0倍。芹菜茬和番茄茬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0.0%和47.9%,且随着有机氮比例的增加土壤氨挥发率逐渐降低。等氮量投入时,冬茬和春茬(2/4)化肥氮+(2/4)秸秆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2/4)化肥氮+(2/4)猪粪氮处理的分别降低32.4%和30.0%。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是(3/4)化肥氮+(1/4)猪粪氮模式处理。【结论】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量,是经济效益显著、可操作性强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模式,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值得推广应用。
园艺
NaCl胁迫对不同耐盐黄瓜品种根系分泌物主要成分的影响
吴凤芝, 周新刚, 包静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15-442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0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NaCl胁迫与根系分泌物成分的关系。【方法】以耐盐和盐敏感两个黄瓜品种为研究对象,NaCl浓度分别为0、100、200和300 mmol•L-1,研究两个黄瓜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氨基酸种类与含量以及其它化合物种类的变化。【结果】定植后50 d,除300 mmol NaCl•L-1处理外,耐盐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盐敏感品种。从黄瓜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定植前耐盐品种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均高于盐敏感品种;定植后30 d,盐敏感品种在NaCl胁迫下和耐盐品种在100、200 mmol NaCl•L-1 浓度下氨基酸总含量低于非NaCl胁迫;各处理氨基酸的种类和总含量在定植后50 d高于定植后30 d,在200、300 mmol NaCl•L-1处理下,盐敏感品种氨基酸总含量高于耐盐品种,其它处理为盐敏感品种的氨基酸总含量低于耐盐品种;定植后70 d,氨基酸总含量高于其它两个时期,除300 mmol NaCl•L-1处理,盐敏感品种氨基酸总含量高于耐盐品种。盐敏感品种同一处理的根系分泌物中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的含量低于耐盐品种,而半胱氨酸的含量高于耐盐品种。GC-MS检测发现,黄瓜根系分泌物中可能存在65种化合物,化合物种类在定植后30 d有高于其它两个时期的趋势,而总含量在定植后50 d有高于其它两个时期的趋势。300 mmol NaCl•L-1处理的盐敏感品种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合物总含量在3个取样时期均高于耐盐品种。【结论】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受盐胁迫程度以及黄瓜生长时期的影响,盐敏感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盐胁迫可以增加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和黄瓜生长时间的延长,各处理GC-MS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和总含量呈减少的趋势。
UV-C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隐色花色素还原酶表达的影响
温鹏飞, 邢延富, 牛铁泉, 高美英, 牛兴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28-443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1
摘要
(
)
PDF
(47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阐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接受UV-C照射对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LAR表达进行分析,从底物、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阐明UV-C对Vv lar1、lar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UV-C照射并未改变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规律,但诱导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UV-C照射明显诱导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UV-C照射诱导葡萄果实LAR酶活性升高,LAR1、LAR2蛋白含量增加,Vv lar1、Vv lar2转录增强。【结论】UV-C能够诱导Vv lar1、Vv lar2转录,合成新LAR1、LAR2蛋白,LAR酶活性增强,导致黄烷醇类多酚在葡萄果实中积累。
国庆1号温州蜜柑果实成熟过程中极性代谢物的变化
刘淑桢, 韩静雯, 云泽, 王金秋, 徐娟, 张红艳, 邓秀新, 程运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37-444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2
摘要
(
)
PDF
(3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成熟阶段的国庆1号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cv.Guoqing No.1)果实极性代谢物的变化,为客观评价柑橘果实成熟度和果实品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初步建立柑橘果实初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检测绿熟期、转色期和完熟期温州蜜柑果实有色层和果肉组织的极性代谢物,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代谢物37种。随温州蜜柑果实不断转黄,其有色层中的果糖、甘露糖和大部分氨基酸(尤其是GABA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在完熟期达最高。相反地,柠檬酸和一些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逐渐降低。与有色层相比,果肉中显著变化的初级代谢物较少。其中甘露糖、阿拉伯糖、草酸、磷酸、琥珀酸、2 - 酮戊二酸、十六碳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烷酸、十四碳烷酸等在绿熟期含量最高,随着果实不断转黄其含量逐渐降低,而蔗糖,GABA以及多种有机酸则大量积累。PCA结果显示,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均很好的分离,且不同发育时期代谢物的差异小于不同组织间代谢物的差异。【结论】找到一些可以作为评价果实成熟度指标的代谢物。此外,发现果实成熟过程中有色层和果肉中多种极性代谢物发生剧烈的变化,且表现出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尤其是糖类和有机酸类物质。
贮藏·保鲜·加工
高温短时蒸汽处理对玛咖黑芥子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涂行浩, 郑华, 张弘, 甘瑾, 张雯雯, 李坤, 徐涓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47-445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3
摘要
(
)
PDF
(10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提高玛咖贮藏和加工后芥子油苷的含量及改善品质,探讨高温蒸汽烫漂在玛咖块根黑芥子酶钝化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蒸汽压力、蒸汽处理时间和载料量3个主要因素对玛咖块根黑芥子酶活性及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黑芥子酶活性以及芥子油苷含量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结果】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优化最佳蒸汽处理工艺条件为:蒸汽压力0.35 MPa,蒸汽处理时间50 s,载料量为240 g,在此条件下玛咖块根黑芥子酶相对酶活性降低到1.96%,且保留的芥子油苷含量达到0.98%。在达到烫漂终点的要求下,高温短时蒸汽处理的最佳工艺与热水烫漂、微波烫漂相比,营养成分保留较多。【结论】高温短时蒸汽处理能有效钝化玛咖块根黑芥子酶活性,且处理后感官品质较佳,与常规烫漂工艺相比,优势较明显。
畜牧·资源昆虫
体外法优化肉鸡日粮非淀粉多糖酶
何科林, 萨仁娜, 高杰, 李东卫, 庄晓峰, 张宏福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57-446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4
摘要
(
)
PDF
(44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玉米日粮和小麦日粮离体消化能的调控。【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测定非淀粉多糖酶与日粮离体消化能的剂量关系。5种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酶分别为: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β-甘露聚糖酶,在肉鸡玉米-豆粕和小麦-豆粕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和900 µg•g-1,分析NSP酶改善日粮离体消化能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两种日粮中5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离体消化能的测定采用胃蛋白酶-胰液素两步酶水解法。【结果】5种非淀粉多糖酶对离体消化能的调控效应显示规律性的“S”型曲线,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小麦-豆粕日粮的离体消化能提升程度较高,分别提高0.24和0.40 MJ•kg-1。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豆粕日粮的最佳酶谱为:木聚糖酶34 836.4 U•kg-1、β-葡聚糖酶6 762.0 U•kg-1、纤维素酶1 159.2 U•kg-1、果胶酶872.6 U•kg-1和β-甘露聚糖酶24 535.9 U•kg-1;小麦-豆粕日粮的最佳酶谱为:木聚糖酶65 405.5 U•kg-1、β-葡聚糖酶10 131.5 U•kg-1、纤维素酶980.0 U•kg-1、果胶酶501.6 U•kg-1和β-甘露聚糖酶5 141.4 U•kg-1。【结论】肉鸡玉米-豆粕日粮、小麦-豆粕日粮中5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改善日粮的离体消化能。
猪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
宋成义, 周家庆, 冯晓军, 谢雨琇, 李庆平, 吴晗, 高波, 王霄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65-447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5
摘要
(
)
PDF
(62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猪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的存在、蛋白的结构特征、进化关系及时空表达特性。【方法】利用电子和分子克隆技术鉴定猪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全长cDNA,并利用定性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进行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的时空表达研究。【结果】①分别获得了3 508 bp CatSperB和3 715 bp CatSperG电子转录子,分别包含3 330和3 483 bp开放阅读框,并经TA克隆测序验证,其CDS序列与人、牛、马和狗等的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在80%以上;②CatSperB分子质量为125.79 kD,为稳定蛋白;CatSperG分子质量为133.40 kD,为不稳定蛋白;③CatSperB和CatSperG 都包含 7 个通道蛋白保守的跨膜结构域,CatSperG蛋白C端含一个超螺旋结构,而CatSperB蛋白无明显的超螺旋结构信号;猪CatSperB和CatSperG与牛、狗和马的CatSperB和CatSperG蛋白同源关系较近,与人和小鼠的同源关系较远;④RT-PCR分析表明,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主要在睾丸中表达,但CatSperB在其它组织也有表达信号;⑤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猪性发育的重要阶段,精子发生(60日龄)、初情期(90日龄)和性成熟(150日龄)前后都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获得了猪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参数,揭示了CatSperB和CatSperG蛋白含7个保守的跨膜结构域及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证实CatSperB和CatSperG基因主要在睾丸表达,且其mRNA表达变化与公猪的性发育相一致。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核因子I/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荣恩光, 于磊, 杨华, 张永胜, 马春萍, 李辉, 王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75-448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6
摘要
(
)
PDF
(64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绵羊核因子I/B (nuclear factor I/B,NFIB)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并克隆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NFIB基因的全长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区)序列。【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NFIB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和皮肤表达特性,利用RT-PCR扩增绵羊NFIB基因的全长CDS区、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①NFIB基因在绵羊多种内脏器官和皮肤组织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在皮肤组织中表达较高;NFIB基因在超细毛品系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6个不同品系/品种绵羊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超细毛品系绵羊皮肤组织NFIB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绵羊NFIB基因编码区至少存在3种剪接形式,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长度依次为1 263、1 128 和1 038 bp,分别编码420、375和345个氨基酸。【结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NFIB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其在超细毛品系羊体侧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绵羊NFIB基因至少可以编码3种不同的蛋白剪接体(protein isoform)。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东北黑蜂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彭文君, 罗其花, 李长春, 刘晓东, 马玉珍, 郭军, 安建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84-449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7
摘要
(
)
PDF
(3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东北黑蜂(Apis mellifera ssp.)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蜜蜂群体遗传多态性情况。 【方法】采用16个微卫星位点对来自中国黑龙江省饶河县7个不同区域的东北黑蜂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245只东北黑蜂个体在16个微卫星座位上共发现725个等位基因;除A028、A024和A088外,其余的13个微卫星座位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东北黑蜂7组样本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0.05,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2±0.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5±0.19;除第2组样本外,其它样本的近交系数(Fis)均为正值,表明这些样本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7组样本间的分化系数(Fst)为0.03―0.14,遗传距离(DA)为0.08―0.35;群体的总基因流(Nm)为1.59,总分化系数(Fst)为0.1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黑蜂具有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东北黑蜂群体朝着2个不同的方向进化;总体遗传多态性程度较高;由于群体间的基因交流程度比较频繁,因此目前仅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本研究结果对东北黑蜂的选育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兽医
坦布苏病毒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于春梅, 刁有祥, 唐熠, 崔京腾, 高绪慧, 张颖, 鞠小军, 武利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492-450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8
摘要
(
)
PDF
(140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技术建立一种相对定量检测坦布苏病毒的方法。【方法】针对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同时设计1对扩增内参基因β-actin引物,将PCR扩增的片段分别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纯化后,倍比稀释作为质控样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NS5、E基因及内参基因β-a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并进行反应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值均在0.99 以上, 检测极限约为1.0E+01拷贝数质粒DNA;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的扩增曲线;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5%;用已建立的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3次重复检测,病毒RNA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坦布苏病毒NS5、E基因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为养鸭场诊断和监测坦布苏病毒提供了一种新的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农业经济与管理
黄土高原农林草牧耦合发展战略研究
刘维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01-450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19
摘要
(
)
PDF
(34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土高原地区“以耕为主”的农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置换农牧主辅关系,将“以耕为主”调整成“以牧为主”;通过农林草灌耦合重新配置农牧业资源,以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的思路实施草灌先行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草灌(木)林立体生态屏障和相关产业互补结构。黄土高原地区畜牧业应发展具有独特路径和创新机制的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提倡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经营方式,以养殖大户为主体、合作社为纽带、养殖小区为平台,培育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农林草牧耦合发展,大力强化产业培育、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利益引导等支撑点,形成“四轮驱动”的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格局。
初始禀赋差异、农业补贴与农地流转选择——全国8省30村的微观实证分析
侯石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08-451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20
摘要
(
)
PDF
(33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农户家庭土地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财产禀赋的差异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选择的影响,从而分析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因。【方法】基于2010年全国8省、1 585个农户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分位数选择模型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测算不同初始禀赋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转出和转入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各种资源禀赋和政策变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选择并不具有稳定的单调关系,而是呈现明显的分位数效应。【结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初始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更加显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激励作用有限;农业补贴政策应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小额信贷对农地流转具有明显作用。
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适用性筛选
米松华, 黄祖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17-452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21
摘要
(
)
PDF
(5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主要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适用性评价。【方法】在汇整多学科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得到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初始清单”;应用修正式德尔菲法筛选出农业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最终清单”。【结果】研究筛选出确定性强、可行性强、减排潜力大、对产量有增产或稳产影响、农户易于采纳的3大类18项具有适用性的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管理措施,其中:农田氧化亚氮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养分管理和耕作制度;稻田甲烷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水分管理和品种选择;畜牧业减排适用性技术侧重饲料管理和粪便管理。【结论】“最终清单”显示高产减排品种的选育推广应成为农业减排技术体系的重点;同时,配套补偿激励政策,加强对农户减排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户的采纳意愿。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
吴一平, 陈素云, 孙德中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28-453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22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研究简报
带有缺失数据的一种动态聚类方法
肖静, 骆如九, 宋雯, 汤在祥, 徐辰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21): 4534-454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21.023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实际问题研究中的不完全数据聚类。【方法】利用相关变量的辅助信息,对缺失数据进行推估,确定其合理的替代值,从而构造出一个“完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以EM算法循环迭代,参数的估计值和缺失数据的替代值都将逐渐收敛,以相应的贝叶斯后验概率判别个体的归类,进而实现动态聚类。【结果】模拟研究表明,缺值替代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对有缺失的数据基本都可正确地聚类。【结论】Fisher的鸢尾花花类识别数据验证了缺值替代法的可行性,其聚类的准确性高于缺值删除法,基本接近完全数据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