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应杰政,施勇烽,庄杰云,薛庆中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49-654 .
摘要
(
)
PDF
(3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002年推广面积达6.67×104 ha(100万亩))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检测到1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5.6个;多态性频率(frequency of polymorphisms, FP)变动范围为0.486~0.840,平均0.682。水稻恢复系比保持系/不育系遗传差异大;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籼稻品种主要来自华南稻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粳稻品种则分布于北方稻区和太湖流域(江苏和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微卫星标记所作的中国水稻品种聚类分析与传统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结果更为精确。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傅大雄,阮仁武,刘大军,宗学凤,殷家明,胡 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55-654 .
摘要
(
)
PDF
(3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矮(Olesen dwarf)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培育与征集的7个致矮力弱的显性矮源回交导入4个中、高秆(85~105 cm)轮回父本品种(BC4F1),建立了4套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2005~2006两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多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12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7.9~74.3 cm,显性矮源的株高与其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884),株高每上升1 cm,则株粒重增加0.24 g。随显性矮源株高的提升、致矮力减弱,其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显性矮源的株高提升到60 cm以上时,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中、高秆轮回父本的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此外,12个显性矮源具有一致的延迟早熟轮回父本抽穗以及降低轮回父本千粒重的多效性效应,这些不利的多效性效应可以通过轮回父本遗传背景的修饰作用加以改良。【结论】株高在50 cm以下的强致矮力显性矮源,难以直接用于小麦育种,但通过矮秆主基因突变以及特殊遗传背景的修饰等途径可以衍生出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以致达到70~80 cm理想株高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加强株高提升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的研究是将显性矮源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有效途径。推荐株高在60~75 cm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SW07、SW05、女水妖矮、SW02、Rht21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53份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旱性分析
武 斌,李新海,肖木辑,谢传晓,郝转芳,李明顺,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65-676 .
摘要
(
)
PDF
(4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53份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旱性,挖掘耐旱玉米种质。【方法】采用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保水力和叶片丙二醛含量,结合水分胁迫下的幼苗存活率,评价了53份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旱性,筛选出耐旱系13份、中等耐旱系16份和旱敏感系24份。【结果】在水分胁迫下,耐旱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叶片保水力强、丙二醛含量低,胁迫解除后,植株能恢复生长。随着胁迫强度增大,旱敏感系的叶片保水力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丙二醛含量迅速降低,复水后植株不能恢复生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保水力是玉米耐旱性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价玉米自交系的苗期耐旱性。利用63对SSR引物分析了53份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24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6。结合系谱资料和育种实践将53份自交系划分为Lancaster、BSSS、旅大红骨、PA、四平头和PB共6个亚群。除Lancaster外,其余5个亚群均含有耐旱系。根据自交系的耐旱性反应,发现BSSS、PB和四平头亚群的幼苗存活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保水力较高,为重要的耐旱种质类群。采用t测验,在8份耐旱系和10份旱敏感系间检测出21个具有显著频率差异的等位基因,可用于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评价。【结论】BSSS、PB和四平头亚群为重要的耐旱种质类群。检测出的21个具有显著频率差异的等位基因,可用于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评价。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及皮壳率的QTL分析
金梦阳,李加纳,付福友,张正圣,张学昆,刘列钊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77-684 .
摘要
(
)
PDF
(7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构建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对含油量及皮壳率进行QTL分析。【方法】以黄籽亲本GH06和黑籽亲本P174杂交得到的F2:6家系的188个株系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SSR、AFLP及TRAP四种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含油量及皮壳率两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图谱包含19个连锁群、300个标记位点,总长为1 248.5 cM。共得到7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单位点遗传贡献率在3.73%~10.46%之间;4个与皮壳率相关的QTL,单位点遗传贡献率在4.89%~6.84%之间。【结论】黄籽油菜具有高含油量的优势;皮壳率对含油量有显著影响;SRAP标记具有较好的检测QTL位点的能力。
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科技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框架研究及其著录信息管理系统
崔运鹏,钱 平,苏晓鹭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85-692 .
摘要
(
)
PDF
(6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制定农业科技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及其扩展原则,开发基于农业科技信息核心元数据的计算机著录信息管理系统。【方法】研究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农业元数据元素集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核心元数据标准的制定策略及方法,以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首创计划所建议的元素作为起点,结合农业科技信息的具体特征,确定相关数据元素及扩展原则。通过对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用户需求的分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著录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结果】确定75个元数据元素,5条扩展原则和7条应用方案创建方法,开发出B/S模式的著录信息管理系统。【结论】农业科技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框架及其著录信息管理系统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检索、共享、整合、交换及其他应用提供了支撑。
玉米叶片形态建模与网格简化算法研究
肖伯祥,郭新宇,王纪华,郑文刚,王丹虹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93-697 .
摘要
(
)
PDF
(2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协调禾本科作物形态模型的可视化效果和计算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出一种利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插值结合使用多直线段分裂算法(splitting)来重建玉米叶片三维形态并实现曲面网格简化控制的方法。【结果】该方法利用三维数字化仪采集的数据点,通过计算节点矢量、差值计算反求曲面控制点等步骤构造出玉米叶片曲面,具有较强地真实感效果;根据叶片形态特征,采用多直线段分裂算法的逆运算来对叶片曲面网格数量进行简化,在尽可能保持曲面特征的同时可显著降低网格数目。【结论】应用该方法进行玉米冠层可视化与光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不显著增大计算误差的前提下,可以明显地提高计算效率。
基于图像识别的玉米叶部病害诊断研究
赵玉霞,王克如,白中英,李少昆,谢瑞芝,高世菊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698-703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利用图像技术实现玉米叶部病害自动识别的方法。【方法】根据玉米叶部病害特点,综合应用阈值法、区域标记方法与Freeman链码法,对玉米叶部病害图片进行图像分割、统计病斑个数、去除冗余斑点、计算病斑形状特征,最后根据二叉检索法推断病害。【结果】研究提取了五种玉米叶部主要病斑的识别特征,确定了诊断流程,并开发了识别系统。经检验,该系统对玉米叶部的锈病斑、弯孢菌病斑、灰斑、褐斑、小斑等五种主要病害的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图像技术进行玉米叶部病害诊断是可行的,本研究开发的诊断系统为玉米病害自动识别与诊断奠定了基础。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田间籽棉品级抽样分级模型研究
王 玲,姬长英,陈兵林,刘善军,王 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04-711 .
摘要
(
)
PDF
(3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客观评价田间籽棉质量。【方法】依据中国籽棉品级分级标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选取棉花尺寸、色泽特征建立田间籽棉品级抽样分级模型。【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亮度修正后,图像特征与籽棉品级之间相关显著。贝叶斯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10折交叉验证建立的籽棉品级判别模型的识别率在75.00%~92.86%之间,模型的平均识别率达83.20%。基于“1个标准误差”规则选取较好的贝叶斯判别模型,它在独立数据集上的泛化精度达89.11%,其中,前3级籽棉的识别率均达到100%。【结论】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识别籽棉品级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籽棉品级抽样分级模型精度。
植物保护
植物与其它有机体的化学作用—潜在的有害生物控制途径
孔垂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12-720 .
摘要
(
)
PDF
(3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与其它有机体种间存在着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作用,这些化学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则表现为植物对有害生物的化学防御。面对动物取食、微生物侵染和其它植物竞争,植物能合成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抵御侵害。而且,植物这种对有害生物的化学防御机制常常是在侵害条件下诱导产生的。当前的研究显示,作物/害虫/天敌三营养食物链也有自然的种间化学作用关系操纵,作物和杂草种间除了有相互抑制的化感作用外,还存在着通过次生物质进行的信息传递关系。揭示并充分利用植物这种内在的化学防御机制不仅能拓宽认识植物与其它有机体种间关系的视野,而且能开拓植物保护的新途径。
赤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
李 华,祭 芳,徐剑宏,王裕中,史建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21-726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有效的毒素检测方法,以保证麦类作物的安全生产以及谷物食品的安全性。【方法】以主要赤霉病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对象,利用半琥珀酰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牛血清蛋白偶联物(3-HS-DON-BSA)作免疫原,分别采用腹膜腔注射法和颈、背部多点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和豚鼠,获得DON 的多抗血清,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多抗豚鼠血清的效价达到1∶6 400,而小鼠混合血清的效价则为1∶12 800。引起DON抗体最大结合50%抑制时,所需DON及其类似物3-Ac-DON和T-2毒素的量分别为 63μg•ml-1、114μg•ml-1和>1 000μg•ml-1;相对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100%,55.2%和6.3%。包被抗原的最适工作浓度为1/1 500,小鼠血清工作浓度为1/1 600。在包被原和小鼠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下,20%以上的甲醇稀释度对DON免疫分析有显著的影响,低于10%浓度的甲醇对DON免疫分析基本无影响。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范围为0.01~100μg•ml-1,检出限为0.02μg•ml-1,平均回收率为82%~93%,精密度(CV%)为4.65%~21.3%。【结论】本文提出的毒素检测方法,检测成本低,方便易行,不仅可以应用于小麦赤霉病的病理学研究,也可广泛应用于谷物及其制成品中DON毒素的含量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云南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及其群体演替研究
赵志坚,曹继芬,李灿辉 ,孙道旺,杨明英,王 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27-734 .
摘要
(
)
PDF
(4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 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 、9.4%和 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 、Ⅱa 和 Ⅰb 三种mtDNA 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 和 Ⅱa 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 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 和Ⅰb 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陈 雨,陈长军,王建新,金丽华,周明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35-740 .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3个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获得了50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比较了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突变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禾谷镰刀菌对氯酸盐和氰烯菌酯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且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将nit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学。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
苏永中,王 芳,张智慧,杜明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41-748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 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 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 g•kg-1,随土壤粘粉粒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类>0.25 mm的干团聚体平均变动在65.2%~94.6%,干团聚体组成以>5 mm的大块状团聚体(土块)为主,平均重量粒径(DMWD)变动在3.2~5.5 mm;>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动在23.8%~45.4%,团聚体破坏率(PAD)为52.4%~66.8%,团聚体组成和特征有利于抵抗土壤风蚀,但稳定性差,灌溉后易于分散、沉实板结、通透性差。土壤粘粉粒、有机碳、碳酸钙及铁铝氧化物均对团聚体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以土壤粘粒和细粉粒作用最大,有机碳和碳酸钙作用次之;但有机碳和碳酸钙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较粘粉粒的影响更为明显。退耕种植多年生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对生态脆弱的边缘绿洲区新垦土地,退耕还草或推行草粮轮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
长期施钾下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钾素固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会民,徐明岗,吕家珑,刘 骅,石孝均,黄绍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49-756 .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不同轮作方式和不同气候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即灰漠土、潮土和紫色土在长期施钾条件下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土壤钾素固定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外源钾加入浓度0.4~4.0 g•L-1的范围内,长期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水云母含量较低的紫色土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和固定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91~559 mg•kg-1和14%~23%;水云母含量较丰富的潮土固钾量和固钾率略有降低,分别降低了35~274 mg•kg-1和6%~8%;而水云母含量丰富的灰漠土固钾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施钾对3种土壤SOC、CEC和<0.002 mm粘粒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缓效钾和K+饱和度分别增加了11.3~349.9 mg•kg-1和11%~65%。【结论】长期施钾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含钾矿物组成的变化,即水云母向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转化,而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长期施钾延缓或阻止了这种转化,使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降低;土壤缓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增加,也使土壤固钾能力降低。
长期施肥对两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及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郝晓晖,刘守龙,童成立,苏以荣,吴金水,胡荣桂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57-764 .
摘要
(
)
PDF
(3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土壤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MBN)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并对土壤质量演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MBN和酸解有机氮(AHON)及其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省新化县和桃江县两个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解-蒸馏法分别对土壤的MBN及AHON进行了测定。【结果】不施肥处理(对照)土壤的MBN含量分别为30 mg•kg-1(新化)和28 mg•kg-1(桃江)。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MBN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则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含量。AHON占土壤全氮的69%~89%,是土壤氮的主体。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AHON含量及其组分有显著的影响。对照处理的土壤AHON含量在新化和桃江两试验点分别为821.54和1 471.35 mg•kg-1。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AHON及其组分中的氨基酸氮(AAN)、氨基糖氮(ASN)和氨态氮(AN)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酸解未知氮(HUN)的含量有所降低,而使非酸解性氮(NHN)的含量有所增加。土壤TN与MBN和AHON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土壤MBN与AHON和氨基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氮素含量的提高和演变与施肥措施密切相关,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氮及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增加了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氨基态氮含量。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来源和供氮特征
韩晓日,郑国砥,刘晓燕,孙振涛,杨劲峰,战秀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65-772 .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生育时期的数量、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玉米的供氮特征。【结果】各处理在同一生育期微生物量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施肥料种类的不同。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数量与来源不同,施入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贡献大,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较小,土壤氮仍是构成微生物量氮的主要来源。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存在竞争关系,在氮素胁迫条件下,竞争作用突出,其竞争强度取决于氮源和能源的供应强度以及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同一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数量差异很大,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能源)物质与氮源物质充足时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较强,作物的竞争能力较弱,随着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改变,作物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并显著超过微生物,微生物量氮减少。【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独施用化肥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与单施有机肥相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袁平,徐斌,章力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73-781 .
摘要
(
)
PDF
(3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县域(县级区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运用基于生物物理量计算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19822003年的发展进行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阿鲁科尔沁旗人均生态足迹以6.01%的年均增速从1982年的1.19gha增长到2003年的4.05gha,从1982年人均0.58gha的生态盈余,转变为200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1.47gha;全旗生物生产性面积供需不对称,存在结构性错位;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衡量的资源利用效益一直处于低水平。【结论】研究表明,阿鲁科尔沁旗的自然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远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扭转长期以来的不可持续状况。
园艺
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的FISH定位
轩淑欣,申书兴,赵建军,张成合,陈雪平,郄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82-787 .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确定rDNA在中国大白菜基因组中的位点数目和分布位置,并建立识别大白菜不同染色体的特异标记。【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分别检出了5对25S rDNA杂交信号和3对5S rDNA杂交信号。对应于大白菜中期染色体形态图,确定5对25S rDNA信号分别分布在大白菜1号染色体长臂(1L)的近末端,2号染色体长臂(2L)的近中部,3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3L、4L)的近着丝点处和10号染色体的随体上,信号强度为10号>2号>3号和4号>1号;而5S rDNA的3对信号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2L)和9号、10号染色体的短臂(9S、10S)。【结论】在分子水平上为大白菜部分染色体提供了识别标记。
花青苷对低温弱光处理的番茄(L.esculentum Mill.)幼苗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
陈 静,陈启林,程智慧,徐春和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88-793 .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幼苗叶片花青苷对低温弱光处理的番茄幼苗的光合作用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硫灯和氙灯下生长的番茄幼苗真叶之间以及野生型(WT)和光敏素双突变体(phyB1phyB2)幼苗真叶之间花青苷含量的差异,以叶绿素荧光为指标,研究花青苷对低温弱光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光合荧光变化的影响。【结果】低温弱光(2oC, 100 µmol photons•m-2•s-1)对番茄幼苗叶片PSⅡ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对PSI活性影响不大。低温弱光处理硫灯和氙灯下的番茄幼苗及硫灯下的WT和突变体番茄幼苗3 h后,硫灯下富含花青苷的番茄 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到处理前的76.3%,氙灯下的降低到63.3%;能合成花青苷的WT的Fv/Fm降低到处理前的64.3%左右,而不能合成花青苷的phyB1phyB2降低到处理前的53.7%;下降程度显著高于WT。在番茄幼苗叶片不能合成花青苷后,分别生长在硫灯和氙灯下的番茄植株叶片在经过低温弱光处理3 h后,叶片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幅度没有显著的差别;同样,硫灯下WT和phyB1phyB2植株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别。【结论】花青苷对低温弱光逆境处理的番茄叶片的光合机构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极可能与花青素对可见光和紫外光的吸收和屏蔽作用有关。
部分根区干旱对不同砧木嫁接玛瓦斯亚葡萄生长的影响
綦 伟,厉恩茂,翟 衡,王晓芳,杜远鹏,谭 皓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794-799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部分根区干旱对不同抗旱水平砧木嫁接同一葡萄品种植株生长的影响,为推广使用抗砧和交替灌溉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自制木箱对砧木3309C、420A和110R嫁接的玛瓦斯亚葡萄(Vitis vinifera cv. Malvasia)进行分区交替和固定灌溉,落叶后对植株进行解剖测定。【结果】与充分灌溉相比,交替灌溉显著促进了根系生长,3种组合新根重量增加了7.8%~22.2%,新梢生长主要是节间的伸长受到轻微抑制,根冠比由平均1.1增加到1.46;固定灌溉显著降低砧木嫁接植株的新根生长量和节间长度,M/3309C分别减少37.9%和36.9%,M/110R分别减少18.4%和22.5%,植株总生物量三者降幅为19.2%~34.3%。【结论】不同砧木组合适应水分逆境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砧木,110R强于420A和3309C,交替灌溉有利于增加葡萄的根系生长,提高御旱能力。
大花蕙兰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李冬梅,叶庆生,朱根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00-806 .
摘要
(
)
PDF
(4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花蕙兰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为大花蕙兰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及其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的48个大花蕙兰品种和2个国产兰属原生种的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进行了检测。【结果】从1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258条DNA带,其中253条为多态带(占98.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12.6条。50份种质之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64~0.817,平均相似系数为0.581。基于RAPD的扩增结果建立的UPGMA亲缘关系聚类图,50份种质在相似系数0.592处被划分为5大类群。【结论】供试50份种质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其来源地、花色、花枝类型和杂交系谱有一定的相关性。RAPD技术能很好的用于大花蕙兰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肉鸡结直肠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的分子克隆与发育性表达
王修启,苏海林,宋予震,谭会泽,冯定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07-814 .
摘要
(
)
PDF
(4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获得肉鸡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揭示不同基因型肉鸡结直肠SSTR2 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间比较。 【方法】运用RT-PCR和RACE方法进行肉鸡SSTR2序列扩增相对定量RT-PCR方法研究AA肉鸡和岭南黄肉鸡结直肠SSTR2 mRNA表达的发育规律。【结果】肉鸡SSTR2从起始密码子至Poly(A)长度为2311bp,其ORF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相同,核苷酸序列与人SSTR2的同源性为81.0%,与大鼠SSTR2同源性为79.5%。其翻译的蛋白由371个氨基酸组成,比人和大鼠的SSTR2多2个氨基酸,鸡SSTR2与人的同源性87.1%,与大鼠的同源性为86.3%。AA肉鸡30d的SSTR2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5);2d、16d、44d和58d差异不显著(P>0.05)。黄羽肉鸡的16 d的SSTR2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30 d、44 d和58 d(P<0.05),2 d、30 d、44 d和58 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SSTR2 mRNA表达丰度比较显示,AA肉鸡30 d、44 d和58 d均显著高于黄羽肉鸡(P<0.05)。【结论】不同物种间SSTR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基因型肉鸡结直肠SSTR2 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不同,AA肉鸡生长后期 SSTR2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黄羽肉鸡。
单倍型在QTL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 森,李 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15-820 .
摘要
(
)
PDF
(2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连锁不平衡分析在定位致病基因、检测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数据库采集了69个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和269个样本,研究了单倍型分析在QTL检测中的优势及应用策略。【结果】在连锁程度较低的情况下,用单标记分析方法,侧翼标记对功能位点的捕捉率为零,而在单倍型分析中两位点组合的捕捉效率达到了33.3%、三位点组合的捕捉效率达到了66.7%、四位点组合的捕捉效率为71.4%。【结论】建立在单倍型分析基础上的相关性分析,明显优于常规的单标记分析。本试验对采用单倍型分析方法检测QTL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重组亚单位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机制及其保护效力
邵美丽,刘思国,王春来,王 勇,宫 强,尹训南,郭设平,刘建东,佟恒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21-827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欲构建具有较好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的多组分重组亚单位疫苗,从而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分子克隆和重组表达技术获得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6种主要毒力因子rApxI、rApxII、rApxIII、rApxIV、rApfa和rOMP。并设立以灭活苗(5×108cfu)为试验I组,以重组蛋白rApxI、rApxII、rApxIII和rOMP为试验II组,以rApxI、rApxII、rApxIII、rApxIV、rApfa和rOMP为试验III组,以PBS为空白对照组。分3次免疫BALB/c小鼠,每次间隔2周,第3次免疫后的第7天以APP1型(5×109cfu)和APP2型(5×1010cfu)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试验II组的4种抗体水平(ApxI、ApxII、ApxIII和OMP)和脾淋巴细胞诱生IL-2水平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也一直高于其它3组(P>0.05)。且试验II组对APP1型保护作用(9/10)明显高于试验I组(6/10)、试验III组(5/10)和对照组(0/10),而对APP2型保护作用(无肺脏损伤)也明显优于其它3组(典型肺部损伤),显示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与免疫攻毒保护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结论】试验II组通过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不同血清型APP的攻击提供了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
小尾寒羊产后子宫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赵 凯,王晓华,丛 霞,周东坡,孙庆申,田文儒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28-833 .
摘要
(
)
PDF
(8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细胞、亚细胞水平来揭示羊子宫复旧过程中其组织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透射电镜对9只产程正常、产后健康状况良好的小尾寒羊子宫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产后第1~7天间,子宫平滑肌细胞体积小并且胞质内充满肌丝;在产后第7~13天之间,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质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以及初、次级溶酶体丰富,此时,子宫结缔组织内浆细胞数量少;毛细血管旁周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分娩第13天以后,子宫内膜层出现新生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其细胞器数量都减少;浆细胞和其细胞器数量增多;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细胞器也增多。从产后第19天起,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数量增多;而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细胞器数量都减少。到产后第25天时,腺上皮细胞被基底膜包围,腺体腔内出现微绒毛。在复旧期间,常见子宫结缔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现象。【结论】羊产后子宫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都有利于羊子宫复旧。
基因佐剂CpGDNA对生长抑素DNA疫苗pES/2SS的作用
薛春林,茆达干,杨利国,程 宝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34-841 .
摘要
(
)
PDF
(4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pGDNA对生长抑素DNA疫苗免疫小鼠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生长抑素质粒pES/2SS分别与CpG-ODN、pE-CpG、细菌DNA、脂质体配合免疫小鼠,疫苗剂量为20μg/只,佐剂等量混合,2周后加强免疫。【结果】雌性小鼠免疫后4、6周,疫苗组平均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pGDNA和DNA疫苗联合免疫后SS抗体P/N值、IgG2a/IgG1、脾细胞活性、GH和IGF-I均比单一使用DNA疫苗的高(P<0.05)。免疫后4周,P/N值以pES/2SS + CpGODN组最高,SI值以pES/2SS+ CpG-ODN组最高。CpGDNA佐剂组GH从第2周开始升高,至第6周达高峰,显著高于pES/2SS组(P<0.01),CpG-ODN组GH高水平持续时间最长,至免疫后8周,仍显著高于pES/2SS组(P<0.01)。CpGDNA组IGF-I值显著高于pES/2SS疫苗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基因免疫小鼠可以产生SS抗体,而含CpGDNA序列的核酸佐剂及脂质体粗品,可以增强生长抑素基因疫苗的效果。
昆虫抗真菌肽基因的分泌型表达及活性鉴定
桑延霞,邓小娟,杨婉莹,刘文权,王文献,黄亚东,曹 阳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42-849 .
摘要
(
)
PDF
(7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抗真菌肽Drosomycin (Drs)及其同系物Drosomycin-like C (Drs-lC)和斑腹刺螠蝽(Podisus maculiverntris)抗真菌肽Thanatin对丝状真菌具有广谱高效的抑杀作用。实现抗真菌肽基因在酵母中的高效分泌型表达,对探讨利用转基因酵母的发酵液直接进行果蔬、食品和农产品防腐保鲜的生物技术研发有重要意义。【方法】将Drosomycin基因(Drs)及其同系物基因Drs-lC和Thanatin基因分别与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A重组,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Drs、pPICZαA-Drs-lC和pPICZαA–Thanatin。利用电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毕赤酵母GS115,经表型筛选和PCR鉴定获得的重组毕赤酵母转化子,在甲醇诱导下进行抗真菌肽的分泌表达。【结果】3种抗真菌肽基因的酵母表达产物对6个供试真菌中的5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hanatin同时对供试细菌有抗菌活性。【结论】Drs、Drs-lC和Thanatin抗真菌肽基因成功地转化毕赤酵母,并实现其分泌型表达。
研究简报
普通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抑制成穗新种质的外源物质检测与遗传分析
武 军,李立会,王 辉,杨欣明,李秀全,刘伟华,李洪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50-854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普通小麦Fukuhokomugi(Triticum aestivum L.)-冰草Z559(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衍生后代中6个分蘖正常而成穗显著受抑制株系的外源物质,对成穗受抑制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微卫星(SSR)技术进行外源物质检测;以成穗受抑制小麦(♀)×京4841(♂)后代的F1与F2单株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通过GISH和SSR分析,在成穗受抑制株系中检测出2个插入易位和6个SSR易位标记;成穗受抑制材料与京4841的杂交后代F1单株均表现为正常成穗,F2正常成穗植株与成穗显著受抑制植株比值为3﹕1。【结论】有一些冰草的染色体片段被导入普通小麦Fukuhokomugi中,抑制成穗性状的基因是1对隐性基因。
弱光条件下桃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与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
姚允聪,王绍辉,孔 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55-863 .
摘要
(
)
PDF
(10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弱光条件下设施桃树叶片光合器官结构特征变化及品种间差异,为设施桃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设施栽培的庆丰和麦香桃树为试材,设置全光照(CK)、60%~70%光照(T1)和30%~40%光照(T2)3种处理,测定了弱光条件下桃树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观察了气孔形态;分析了桃树新梢的不同部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结构特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弱光条件下桃树新梢不同部位叶片的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了品种间差异。【结果】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桃叶片Pn 降低;而T1提高了麦香叶片10:00和14:00的Pn;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开张度和气孔导度(Cs)下降;叶片Chl总量、Chl a、Chl b的含量显著增加。叶片的叶面积、叶比重、上下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降低,而栅栏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升高;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增多,叶绿体基粒明显变厚,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增加,新梢上位叶片栅栏组织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数降低,下位叶片栅栏组织的淀粉粒数增加。【结论】弱光条件下新梢不同部位叶片间和不同品种间的叶片Chl、Pn、气孔行为、叶片结构特征、叶绿体结构特征表现显著差异。
猪可食组织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检测气相色谱法建立
马素英,袁 霞,王玉莲,陶燕飞,陈冬梅,袁宗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4): 864-868 .
摘要
(
)
PDF
(3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检测猪可食用组织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建立了同时检测这两种残留药物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蒸发、氯化钠溶液溶解,然后用预先活化的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水淋洗、乙腈洗脱固相萃取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吹干后和Sylon BFT(99+1)于70℃反应30 min。反应物用氮气吹干,重新溶解在正己烷和环己烷的混合溶液(6+4)中,终产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本法对猪肝脏和肌肉中氯霉素的检测限为0.5 μg•kg-1,定量限为1.0 μg•kg-1;对甲砜霉素的检测限为1.0 μg•kg-1,定量限为2.0 μg•kg-1。氯霉素在1.0~4.0 μg•kg-1和甲砜霉素在2.0~8.0 μg•kg-1添加浓度范围内,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回收率在70%~81%范围内,变异系数<16%。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标准溶液在10~640 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猪可食用组织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的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