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5-11-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
    罗彦长,吴 爽,王守海,李成荃,张端品,章 琦,赵开军,王春连,王德正,杜士云,王文相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57-2164 .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论。
    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及其稳定性分析
    田纪春,胡瑞波,陈建省,张永祥,王延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65-2172 . 
    摘要 ( )   PDF (2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是判别小麦品种类别及其用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针对生产上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变化很大的问题,选用山东省主要推广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9个不同的试点上,连续3年进行了面团稳定时间变异及其稳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年份和地点间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为24.29~49.60。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对面团稳定时间进行稳定性分析得知,面团稳定时间存在显著的品种和地点间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的固定效应导致的变异最大,品种和地点互作次之,地点(含重复)效应较小。但不同品种与不同试点的交互作用不同,每个品种(系)对试点都有其特殊的适应性。因此,在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种植时,要获得面团稳定时间达到标准的商品粮食,即要选准适宜的品种又要注意适宜的种植区域。
    中国冬小麦puroindoline类型分布及其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陈锋,钱森和,张 艳,夏先春,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73-2181 . 
    摘要 ( )   PDF (4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国4个冬麦区的24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籽粒硬度、面粉颗粒度大小、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和溶剂保持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冬小麦中有5种puroindoline类型,分别为Pina-D1a/Pinb-D1a(野生型)、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b、Pina-D1a/Pinb-D1d和Pina-D1a/Pinb-D1p。 Pina-D1a/Pinb-D1p为新变异类型,目前仅在我国品种(系)中发现。硬质麦中以Pina-D1a/Pinb-D1b类型最为广泛,占硬质麦的81.2%,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d和新类型Pina-D1a/Pinb-D1p分别占硬麦的9.7%、1.2%和7.9%。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大小与4种溶剂保持力之间的相关均达1%显著水平,其中以水溶剂保持力与硬度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SKCS和NIR硬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64。Pina-D1b/Pinb-D1a类型的水溶剂保持力和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8.1和85.8,均与Pina-D1a/Pinb-D1b类型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同时,各个麦区间的硬度值和溶剂保持力也有所不同,其中北部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水溶剂保持力间及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碳酸钠溶剂保持力间差异也达到了5%显著水平。这为改进我国小麦籽粒硬度及将溶剂保持力用于早代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82-2188 . 
    摘要 ( )   PDF (3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合作用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而以代换系为材料研究外源染色体对光合作用的效应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以小麦-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为材料,以旗叶为主要测定叶位,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31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于田间测定旗叶光合速率在各生育期变化,并测定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DS2Ee(2A)代换系在开花期具有在整个生育期最高的光合速率,2Ee染色体可在穗粒数性状的改良过程中加以利用。DS4Ee(4A、4B、4D)代换系其旗叶从抽穗期到灌浆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净光合速率,对籽粒形成和充实十分有利,4Ee染色体可在通过改良灌浆时光合速率来提高千粒重等产量指标的研究中加以利用。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
    李海明,胡瑞法,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89-2197 . 
    摘要 ( )   PDF (12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泛采用少数优良种质资源,会引起作物遗传多样性下降,降低品种抗病和抗逆能力,影响作物的产量。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是丰富作物遗传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20个玉米主产省区15年(1982-1997)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构成,研究外来种质资源,特别是美国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以下简称CG系统)对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和对中国玉米生产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种质和CG系统的种质对我国玉米的遗传贡献一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CG系统的遗传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美国遗传贡献率每增加1%,中国玉米单产将提高0.2%或者0.01吨/公顷;CG系统遗传贡献每增加1%,玉米单产将提高0.025吨/公顷,高于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产量潜力的作用。中国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研究人员在引进与利用美国种质的同时,加强对来自CG系统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高产油量优质杂交油菜中油杂8号的选育及优良特性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198-2204 .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含油量,从而获得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总体提升是发展高效低成本油菜产业的保证。介绍了利用辐射诱变、有性杂交结合单株成对测交等方法,改良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育性、产量和含油量性状,选育高产油量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8号的过程及其特性。在湖北省和中国油菜品种区试中,中油杂8号比对照中油821分别增产9.82%和10.64%,达极显著水平;含油量和产油量在湖北省区试中均居参试品种首位,分别达42.77% 和1 051.05 kg·ha-1,比对照品种分别提高3%和161.3 kg·ha-1,是目前长江中游区含油量最高的少数几个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之一。文中还对中油杂8号的强优势基础、增产高油因素及通过大粒性状培育高产油量油菜品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新株型水稻的光合效率
    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 K. Ladha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04-2210 . 
    摘要 ( )   PDF (2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株型(NPT)水稻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常规籼稻。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新株型水稻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高于常规籼稻;但是从单位叶绿素的饱和净光合速率、遮荫试验结果及PSII的光化学淬灭系数来看,新株型水稻的实际光能利用效率较常规籼稻低。这表明非光化学过程是限制新株型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作者从光能利用效率的角度讨论了新株型水稻的生理改良问题。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光合特性的研究
    朱伟,王学德,华水金,张小全,蒋培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11-2218 . 
    摘要 ( )   PDF (3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5类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对各叶形杂种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等性状的表现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发现,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与对照(中杂29)比,中鸡脚叶杂种的籽棉产量增加1.16%,皮棉产量增加2.06%,纤维长度增加3.60%,麦克隆增加2.33%,生育期缩短10d。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Pn与杂种产量的大多数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与籽棉产量相关性最大,铃数和铃重次之,果枝数最小。考察不同叶形杂种结铃期上、中、下层叶光合性状发现,超鸡脚叶和鸡脚叶杂种下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Pn和Gs高于其它叶形杂种,其中超鸡脚叶杂种透光率和Pn最大,分别比对照高94.12%和45.54%,但上和中层叶的Pn较低。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 上层Pn较对照高8.06%,中层Pn较对照高1.67%,下层Pn较对照高30.77%。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上层Pn较对照高5.4%,中层Pn较对照高1.7%,下层Pn较对照高30.8%。研究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变化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李友军,熊 瑛,吕 强,陈明灿,骆炳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19-2226 . 
    摘要 ( )   PDF (3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植物保护
    候选抗病基因在水稻品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孙雁,王云月,何月秋,李成云,周江鸿,朱有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27-2232 . 
    摘要 ( )   PDF (3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个来源于水稻和大麦、具有抗病基因NBS-LRR结构特点的探针对24个水稻品种的Dra I酶切DNA片段进行候选抗病基因分析,用26个稻瘟病菌株对供试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共检测到127个候选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探针为6.7个。除齐头谷、八宝谷和紫糯外,籼稻品种的位点数均高于粳稻品种,而这些籼稻品种表现较为抗病。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籼粳差异明显的2个类群和分群结果与其系谱关系及抗性基本吻合的5个亚群,表明候选抗病基因标记可用于水稻品种的遗传关系、水稻病害控制和抗病育种方面研究。
    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王桂荣,吴孔明,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33-2239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棉铃虫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722bp的cDNA序列,命名为CSPHarm。CSPHarm阅读框全长381bp,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特征。CSPHarm与已报道的其它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CSPHarm是一个编码棉铃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基因。CSPHarm具有强烈的亲水性,但是在第20~30位的氨基酸组成一个亲脂性的结构,这可能是结合亲脂性气味物质的区域。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显示,CSPHarm在棉铃虫头、胸、腹、足、翅和触角等组织中表达量都很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卵、幼虫、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在卵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成虫体内表达量较高。
    嗜线虫致病杆菌杀虫毒素对棉铃虫的中肠组织病理学研究
    南宫自艳,王勤英,宋 萍,杨 君,毛文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40-2245 . 
    摘要 ( )   PDF (3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与小卷蛾斯氏线虫HB310共生,对多种昆虫均具有较高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盐析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出具胃毒活性的蛋白毒素Ⅱ。经毒素Ⅱ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类似于发光杆菌Tca毒素和Btδ-内毒素。棉铃虫4龄幼虫口服毒素Ⅱ 6 h后中肠组织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围食膜前端破碎,中肠柱状细胞伸长;随着时间推移,12 h后整个围食膜被破坏消失,中肠组织病变加重,肠壁细胞排列疏松混乱;随着毒素作用的逐渐减弱,处理72 h后棉铃虫中肠围食膜又重新出现。毒素Ⅱ离体处理棉铃虫围食膜,同样可以导致围食膜破碎。
    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形成的HPLC分析
    刘波,朱育菁,Cetin Sengonca,冒乃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46-2253 . 
    摘要 ( )   PDF (4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理论和生物耦合技术,研制生物杀虫毒素BtA,为新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晶体进行酶解改造,形成带末端氨基的原毒素;将阿维菌素的羟基进行激活、衍生化,形成带羧基的阿维菌素衍生物(Abamectin-COONa);再利用氨基-羧基偶联剂(EDC)进行两种生物毒素的生物耦合。利用反相液相色谱(HPLC)检测不同反应时间的BtA生物耦合体系,以确定生物耦合反应的发生;通过反应底物两两组合的分析比较,识别生物耦合产物BtA生成的色谱特征,分析生物耦合产物---多位点生物杀虫毒素BtA的产生过程。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产品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的残留量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皇甫伟国,杨挺,何新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54-2260 . 
    摘要 ( )   PDF (3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快速测定果蔬产品中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果蔬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直接采用三氟乙酸酐(TFAA)-N-甲基咪唑(NMIM)-乙腈(ACN)法进行柱前荧光衍生化,后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阿维菌素残留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果蔬产品中的阿维菌素及其有毒代谢物残留量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μg·kg-1,在0.001~0.1mg·kg-1时,阿维菌素的添加回收率在84.2%~110.8%之间,变异系数(C.V.%)在1.9%~12.8 %。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小麦各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
    张丽娟,巨晓棠,张福锁,毕淑芹,高 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61-2267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为控制灌水的条件下,采用将15N标记到不同土壤层次的土柱试验,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扬花、成熟4个生育时期,小麦对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吸收量及利用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拔节期对10~20、40~50和70~80 cm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5.7%、3.4%和1.2%,孕穗期对3个标记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30.6%、10.7%和3.9%,扬花期分别为33.1%、13.1%和5.1%,成熟期分别为32.5%、12.4%和4.7%;小麦对10~20 cm深度标记15N的吸收利用在孕穗期基本接近最高值,40~50、70~80 cm中下层标记硝态氮吸收峰值出现较10~20 cm标记处理推迟,至扬花期达最高值;不同层次土壤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与相应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不同氮处理春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片全氮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研究
    王磊,白由路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68-2276 . 
    摘要 ( )   PDF (2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营养水平下的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与叶片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是玉米氮素光谱营养诊断的敏感时期;利用绿峰处叶片最大光谱反射率反演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精度为:喇叭口期>拔节期>开花吐丝期;不同生育时期诊断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时所采用的光谱波段也不同,拔节期和喇叭口期采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可靠性较高,而开花吐丝期采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可靠性较高;两波段组合光谱变量对叶片叶绿素和全氮含量的判别精度高于单一波段的判别精度。
    硝酸盐在两个小白菜品种体内的分布及调配
    陈巍,罗金葵,尹晓明,贾莉君,张攀伟,沈其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77-2282 . 
    摘要 ( )   PDF (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硝酸盐在作物体内的分布及调配规律研究是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提高植物体对硝态氮利用效率的基础理论问题。本试验采用水培和植物电生理方法测定了两个小白菜品种的不同器官组织硝酸盐含量和液泡中硝酸盐浓度(活度);氮亏缺条件下叶片、叶柄和根系组织硝酸盐含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叶片、根系的液泡和细胞质中硝酸盐活度。结果表明,叶片、叶柄和根系液泡中硝酸盐活度分别是组织硝酸盐含量的4.6、2.0和7.4倍,液泡硝酸盐活度远高于细胞质硝酸盐活度;亮白叶1号叶片、叶柄和根系液泡硝酸盐活度分别是上海青的2.4、1.9和3.6倍;不同器官组织硝酸盐含量呈叶柄>叶片>根系,而各器官液泡硝酸盐活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小白菜组织及液泡硝酸盐含量随氮饥饿时间急剧下降,而细胞质硝酸盐活度及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则基本维持稳定。硝酸盐主要累积于液泡内且可以再利用;叶柄及根系组织硝酸盐在氮亏缺时均可被运至叶片,而液泡硝酸盐则被释放至细胞质中,维持了细胞质硝酸盐浓度的稳定,使叶片硝酸还原酶得以稳定。高硝酸盐累积品种亮白叶1号液泡硝酸盐活度高,氮亏缺时其组织硝酸盐下降速度较慢,这可能由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低引起的。
    离子交换树脂膜吸附控释肥钾素养分的动力学特征
    李方敏,樊小林,汪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83-2289 . 
    摘要 ( )   PDF (3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土柱淋溶-培养条件下,以离子交换树脂膜模拟作物根系吸收,研究了几种速度复合型控释肥钾素释放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树脂膜对各控释肥处理累积吸附K2O净量的大小顺序为:FT1>FT4>FT2=FT7>FT5> FT6=FT3。在试验前期,树脂膜每周吸附钾的净量与其相应的淋溶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在试验后期,每两周吸附量与其相应的淋溶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树脂膜在第3周和第7周吸附养分净量较大。各处理的Richards 函数M值均很接近,且大于实测值;k值范围为0.1130~0.2722,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的差异;而各处理Logistic函数中M值差异较大,且均小于实测值;k值范围为0.5066~0.6006,差异不大,难以准确地反映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因此,Richards 函数比Logistic函数能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树脂膜对不同控释肥养分释放动力学特性。
    局部灌水方式对玉米不同根区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胡田田,康绍忠,张富仓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90-2295 . 
    摘要 ( )   PDF (2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根装置,在均匀灌水、固定部分根区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3种方式下,将15N标记的(15NH4)2SO4施入盆栽玉米的1/2根区,另1/2根区施入等量的(14NH4)2SO4,分期测定两个1/2根系及地上部吸收的15N和总N量,研究不同根区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交替灌水条件下,交替后恢复供水5 d内,供水区根系的氮素吸收速率较之均匀灌水及其它所有根区显著增大,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总体来看,两个根区的氮素吸收基本相同,其氮肥的利用率、损失率和残留率相近。固定灌水条件下,玉米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灌水区域;与非灌水区相比,灌水区15N肥料的利用率和损失率明显增大,残留率降低。与固定灌水相比,交替灌水的氮肥利用率比非灌水区明显增大,但比灌水区减小。与均匀灌水相比,交替灌水和固定灌水均可提高作物的氮素生产效率。
    园艺
    几个苹果主栽品种生长季钙含量动态的比较分析
    郑伟尉,翟衡,徐月华,张静,王晓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296-2300 . 
    摘要 ( )   PDF (1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8个品种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钙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叶片、新梢钙浓度随着发育而增加,不同品种生长初期差异较小,后期差异显著,特别是新梢后期差异极显著,以新红星最高,达19638.6 mg·kg-1,红富士最低,仅8751.3 mg·kg-1。果实中钙浓度以幼果期最高,随果实生长钙浓度降低,以果实迅速膨大期下降幅度最大。品种间差异极为显著,幼果期以新红星最高,达506.562 mg·kg-1,其次是粉红女士,而红富士的钙浓度只有新红星的66.27%。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时的钙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新红星>珊夏>粉红女士>千秋>嘎拉>红富士>红将军>新世界。通过分析果实钙吸收累积量发现,8个品种在整个生长季都持续摄入钙,以幼果期钙的吸收量较大,占总钙的35%~46%;6月25日测定的果实钙累积量较少;嘎拉、珊夏和新红星3个中早熟品种在7月27日(即较集中的果实迅速膨大期)吸收量约占果实钙吸收总量的30%,而晚熟品种果实膨大期较长,7月27日和8月29日2个测定时期均有钙摄入,红富士分别为22.6%、19.9%,粉红女士分别为26.7%、24.6%,合计累积量都超过了幼果期;各品种进入生理成熟后钙摄入量较其它时期均极显著下降。果梗中钙浓度亦随果实生长发育而增加,品种间变化规律与果实一致。
    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
    洪 柳,邓秀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01-2307 . 
    摘要 ( )   PDF (2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24个脐橙品种胞嘧啶甲基化模式和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脐橙基因组的CCGG序列中检测到4.7%~15.0%的DNA发生甲基化;18对扩增引物有10对显示有多态性,总共得到639条带,其中43条带为甲基化多态性带,平均甲基化多态性(P)比率达6.7%。结果显示DNA甲基化在脐橙中发生频繁,且品种之间的甲基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脐橙CCGG序列中胞嘧啶甲基化外部(15.0%)多于内部(4.7%)。本文首次运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胞嘧啶甲基化分析表明,使用MSAP检测脐橙品种多态性非常有效。
    柚类种质资源AFLP与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勇,孙中海,刘德春,吴波,陶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08-2315 . 
    摘要 ( )   PDF (4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SSR引物和AFLP分子标记对110份柚类基因型、12份野生近缘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的335个位点中99.1%为多态性位点,每个位点可检测到9.85个等位基因,基因多样度 (GD)变幅为0.1939~0.9073,获得了46个特异性SSR标记;AFLP标记的343个位点中72%为多态性位点,3对引物平均期望杂合度变幅为0.21863~0.2844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能产生82个多态位点,获得了44个AFLP特异性标记。UPGMA聚类结果显示,122份基因型在相似系数0.61时,分成8个组群,其中柚类主要由沙田柚品种群、文旦品种群与庞大的杂种柚品种群组成。分类结果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育种资源。
    烟叶烘烤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
    宫长荣,王爱华,王松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16-2320 . 
    摘要 ( )   PDF (2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河南不同产烟区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及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在烘烤开始后的前24 h呈增加趋势,之后则降低,至72 h降到最低,72 h后又迅速升高直到烘烤结束;绿原酸含量在烘烤0~24 h也呈上升趋势,其最低值出现在60 h或72 h处,之后则缓慢上升至烘烤结束;芸香苷含量随烘烤进程的推进,呈递增趋势,中间稍有起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在烘烤过程中芸香苷的含量变化与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2**),与淀粉、烟碱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甘薯花青素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分析
    王关林,岳 静,李洪艳,方宏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21-2326 . 
    摘要 ( )   PDF (3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甘薯块根花青素(sweetpotato anthocyanin,SPAC)的大孔树脂吸附制备技术,分析了其抑菌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在0.8%柠檬酸、物料比1∶200,60℃温水浴提取2 h的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的提取率3.81 mg·g-1。 粗提物经AB-8大孔树脂过柱纯化后可获得色价为225.1E的纯品,色价提高6倍。研究发现SPAC对3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并与其浓度呈正相关。通过电镜观察、SDS-PAGE分析及生长曲线比较表明,SPAC抑菌机理是通过SPAC与细胞中的蛋白或酶结合,使其变性失活,抑制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裂,而后使细胞质固缩、解体,导致细胞死亡。SPAC具有色素和抑菌双重功能,是理想的功能性天然色素。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藏鸡和隐性白羽鸡GH基因的SNP检测及其与生长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李长春,傅 田,强巴央宗,唐晓惠,朱猛进,樊 斌,熊统安,李 奎,刘 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27-2332 . 
    摘要 ( )   PDF (3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Modified Allele Specific PCR, M-ASP)结合PCR-RFLP以及直接测序方法对藏鸡和隐性白羽鸡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内含子4 (Intron4)的一个位点进行了SNP检测,并进行了该基因与藏鸡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检测结果显示,GH基因Intron4的这个位点同时具有M-ASP和SacI-RFLP多态。测序结果表明,该位点发生了C→G的碱基突变,产生了CC、CG和GG三种基因型。两个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在两鸡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基因型CC和等位基因C的频率最高。χ2检验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或者等位基因频率在两鸡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分别在两鸡种内部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与藏鸡的2周龄体重等12个生长性状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关联;基因型CC与藏鸡的7周龄体重存在显著关联(P<0.05)。这暗示了GH基因是影响藏鸡生长的主效基因或者它与主效基因相关,而该位点的碱基突变可以作为筛选藏鸡高的7周龄体重的分子标记。
    CSN3、CSN1S2和β-1g基因多态与西农萨能奶山羊产羔数的相关性研究
    蓝贤勇,陈宏,潘传英,李瑞彪,李向臣,房兴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33-2338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利用PCR-RFLP技术探讨κ酪蛋白(CSN3)、αs 2酪蛋白(CSN1S2)和β-乳球蛋白(β-lg)基因多态与69只西农萨能奶山羊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SN3-TaqI位点与产羔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如TC基因型个体第1胎产羔数高于CC型(P<0.01),CC基因型个体第2胎产羔数高于CC型(P < 0.05);CSN3-HindIII位点与产羔数之间不存在关联(P>0.05);CSN1S2-Alw26I位点与产羔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或P<0.01),如NF基因型个体第1胎产羔高于NN型(P<0.05),NN基因型个体第4胎产羔数高于NF型(P<0.01);β-lg-smaI位点与产羔数间不存在显著相关(P > 0.05)。结果提示CSN3和CSN1S2基因对奶山羊产羔数有显著影响, 从而推测酪蛋白基因可能与FecB基因连锁。因此,认为CSN3-TaqI和CSN1S2-Alw26I位点可作为奶山羊高产羔数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有效分子标记。
    己烯雌酚对成年仓鼠睾丸生精的影响
    杨筱珍,陈耀星,王子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39-2343 . 
    摘要 ( )   PDF (2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己烯雌酚(DES)对成年动物睾丸生精的影响。将DES皮下注射给成年仓鼠(剂量为1 mg·kg-1·d-1),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睾丸和生精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用甲基绿-哌咯宁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精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DES处理后睾丸萎缩,曲精小管变细。曲精小管内的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的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凋亡,少见长形精子细胞。电镜下,这些退化的精母和精子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髓样或空泡状结构。DES诱发生精细胞凋亡是造成成年动物睾丸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
    口蹄疫病毒VPg2基因克隆表达及VPg2-ELISA检测抗体评价
    田克恭,王宏伟,孙 明,王传彬,陈西钊,遇秀玲,曹 振,金 萍,许燕辉,赵心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44-2348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功亚克隆了口蹄疫病毒(FMDV)太保毒株3ABC中VPg2基因,并将其插入pGEX-4T-1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的VPg2蛋白与FMDV阳性血清发生反应。以VPg2表达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对背景清楚的试验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VPg2表达蛋白与空白对照组(C组)和灭活疫苗反复免疫组(CI组)牛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未免疫直接攻毒组(D组)和免疫后攻毒组(I组)血清均发生反应;对D组和I组,VPg2表达蛋白抗体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0d,最早呈阳性反应时间为攻毒后第10天。VPg2表达蛋白抗体持续时间与先前测定的3ABC表达蛋白抗体几乎相同。用VPg2-ELISA方法检测2 170份进口阴性牛血清,12份出现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55%,而用3ABC-ELISA方法检测,48份出现假阳性,假阳性率为2.2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山东分离株的血清型与Apx毒素型研究
    刁有祥,丁家波,姜世金,陈本龙,崔治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49-2354 . 
    摘要 ( )   PDF (3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85份具有严重呼吸道症状病死猪的肺脏、气管和扁桃体进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的分离鉴定,采用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和APX毒素型的检测。结果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到20株分属5个血清型的APP,其中,血清7型6株、血清5型5株、血清3型4株、血清4型3株、血清8型2株,血清7型、5型为优势血清型。不同地区分离的APP血清型不同,同一地区也存在不同的血清型。PCR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 APP共含有4种溶血毒素(Apx),其中,血清3、4、8型APP含ApxⅡ、ApxⅢ和ApxⅣ,血清5型含ApxⅠ、ApxⅡ和ApxⅣ,血清7型含ApxⅡ和ApxⅣ,20株APP分离株均含有ApxⅡ和ApxⅣ两种毒素,表明野毒株的血清型与毒素基因的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毒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毒素型APP,其毒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5%~100%之间,与血清型无关。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含毒素类型不同的APP对小白鼠的致病性不同,其中含ApxⅠ和ApxⅡ的血清5型APP毒力最强。该研究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免疫预防、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基于ApxⅣ的PCR检测奠定了基础。
    研究简报
    大豆籽粒高无机磷突变体的选育和特性研究
    袁凤杰,任学良,刘庆龙,舒庆尧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55-2359 . 
    摘要 ( )   PDF (2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种子中的磷(P)60%~80%以植酸的形式存在,而植酸对于人和单胃动物是一种抗营养因子。本研究采用60Co 射线辐射诱变,首次在中国大豆资源中创造出籽粒高无机P含量的突变材料LPA-4297和LPA-1216,并对其重要农艺性状作了初步的观察。根据突变体和亲本种子中不同P组分的变化,以及与前人在大豆和其它作物中有关低植酸突变研究所得结果的比较,初步确定LPA-4297为低植酸Ⅰ型(lpa1)、LPA-1216为Ⅱ型(lpa2)突变体。
    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中国的风险性初步分析
    杜予州,戴 霖,鞠瑞亭,顾 杰,刁春友,龚伟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60-2364 . 
    摘要 ( )   PDF (2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风险性分析模型,从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受害栽培寄主的经济重要性、移植的可能性及风险性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对西花蓟马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综合风险值R为2.33,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条件,据此提出了2条相关风险管理备选对策,并进行效率和影响分析,以期使风险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根系32P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毛志泉,张继祥,胡艳丽,张江红,王丽琴,束怀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65-2371 . 
    摘要 ( )   PDF (3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3种有机物料对平邑甜茶实生苗吸收根、生长根、褐色木质根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根对磷的吸收均符合离子吸收动力学模型。有机物料的加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Imax,而Km有所降低。不同处理间根系磷吸收动学力学参数有差异:在夏季各类根的Imax表现为鸡粪处理>羊粪处理>花生秧处理,秋季为羊粪处理>鸡粪处理>花生秧处理(Km值的大小顺序与之相反)。3类根的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吸收根其Imax是褐色木质根的7.4~8.7倍,生长根是褐色木质根的4.7~5.8倍。而褐色木质根的Km值是吸收根的1.1~1.5倍,是生长根的1.0~1.2倍。说明吸收根和生长根对磷的吸收潜力、与磷的亲和力均大于褐色木质根。夏季根系对磷的最大吸收速率与植株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未达到显著水平(褐色木质根除外)。
    简讯
    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法获得花椰菜与ogura 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
    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申书兴,赵 泓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1):  2372- . 
    摘要 ( )   PDF (1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甘蓝型油菜Ogu 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0、0.0750、0.3150 、0.4680和0.9600 J·cm-2 的紫外线辐照后, 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0~0.4680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0J· 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 CMS线粒体基因orf138特异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Ogu线粒体基因orf138已转入花椰菜中。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