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3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10-12-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普通小麦中α-醇溶蛋白基因(GQ891685)的克隆、表达及品质效应鉴定
    李敏,高翔,陈其皎,董剑,赵万春,王明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765-477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1
    摘要 ( )   PDF (7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E. coli体外大量高效表达带有1个额外半胱氨酸残基的α-醇溶蛋白,经Ni+-NTA柱纯化获得目标蛋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其整合到基础面粉中,利用粉质仪研究其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以确定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加工品质效应。【方法】根据α-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从小麦品种陕253中克隆到1条含α-醇溶蛋白基因编码区的目的片段,长度为1 243 bp(GenBank登录号GQ891685),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253-Agli,在大肠杆菌E. coli BL 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及低温冷冻干燥回收、纯化,通过微量掺粉试验,在4 g粉质仪上测定其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该基因片段包含900 bp的完整编码序列及部分5′-调控元件;Uniq domainⅡ区第6位氨基酸密码子C→G的转换,导致丝氨酸Ser→半胱氨酸Cys的变化,这1额外的半胱氨酸将有可能参与形成1个分子间二硫键;用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融合蛋白表达成功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粉质结果表明,添加S253-Agli蛋白虽然能够增加面团的带宽及机械耐力系数,却因显著缩短面团稳定时间及形成时间而对面团的粉质参数产生了总体的负面效应。【结论】具有1个额外半胱氨酸残基的α-醇溶蛋白GQ891685增强了面筋弹性,但降低了面筋强度。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2个玉米窄基群体主要性状的改良效果
    李芦江,陈文生,杨克诚,潘光堂,荣廷昭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775-478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2
    摘要 ( )   PDF (4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5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窄基群体P3C0和P4C0的改良效果,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群体主要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型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群体单株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改良效果明显,但对群体与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SCA)却没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基础群体P3C0及其改良后代,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C5为最大,其GCA分别以C2和C5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4和C2为最大。基础群体P4C0及其改良群体,粒深和穗行数均以C0为最小,分别以C5和C4为最大,其GCA都以C4为最大,单株产量及其GCA都以C0为最小,分别以C2和C4为最大。改良群体其它多数性状及其GCA也都大于C0,不同群体的同一性状及同一群体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的改良轮次,其改良效果不尽相同。总体趋势表现为,控制双亲混合选择进行到一定世代后,群体一些性状及其GCA能得到同步有效改良,有些性状自身及其GCA的改良效果却不同步。当选择响应到达最大以后,持续的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则会导致窄基群体的选择增益下降,甚至出现负增益。此外,在群体容量为600株,入选率为10%的情况下,经5轮选择后,群体仍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结论】在改良窄基群体时,除应适当控制改良轮次外,还应处理好各性状的关系,做到有主有从,主从结合,并定期研究群体改良效果,针对群体存在问题,适当调整改良方案。对于产量和相关性状及其GCA已得到较好改良的群体,可根据杂优模式将群体配对,采用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在改良群体GCA和SCA同时,使种质改良与杂交种选育紧密结合,以提高群体改良利用效率。

    基于元分析与结构域注释的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挖掘
    常玮,韩英鹏,胡海波,李文滨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787-4795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3
    摘要 ( )   PDF (6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挖掘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CN)抗性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大豆品种中及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抗SCN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图谱整合软件BioMercator2.1将不同来源的QTL整合到遗传图谱GmComposite2003上,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获得一致性QTL。运用抗病基因注释的方法获得一致性QTL内包含的抗性候选基因,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预测得到的基因,并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进行表达分析。【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了27个一致性位点,根据hmmsearch的搜索结果显示,共得到77个SCN抗性候选基因,其中PK-LRR-TM和PK类的抗病基因为主要的类型,共占总数的77%。选择Gm16上抗病基因簇内的基因进行克隆,其中4个获得扩增产物,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Glyma16g31490.1只在抗线虫品种L-10中表达,而在感线虫品种黑农37中不表达,且在L-10根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叶片中的表达量。【结论】克隆得到4个SCN抗性基因与其它植物PK-LRR-TM类抗病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度。Glyma16g31490.1在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组织间的表达量存在差异,推测其在SCN抗性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元分析与结构域注释的方法挖掘SCN抗性基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生理特性
    许德海,王晓燕,马荣荣,禹盛苗,朱练峰,欧阳由男,金千瑜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796-480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4
    摘要 ( )   PDF (3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的重穗、超高产与生理特性的关系。【方法】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轻穗型常规晚粳稻秀水63和中穗型籼型杂交晚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组合(品种)间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源、流、库”等生理特性的对比考查与测定,研究和探讨甬优6号超高产的生理特性。【结果】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突出的生理特性是:①“源足”,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功能期较长、叶绿素含量多、叶片光合速率高、比叶重和粒叶比较大;②“流畅”,为齐穗期单株茎鞘物质向成熟期的穗部输出量大、输出率和转换率高;③“库大”,为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和有效颖花量多、库容量大、穗重5 g以上;④“根强”,为次生根发达、根量大、根活力强、根冠比值高,为地上部生长健壮抗倒、活熟到老并实现超高产提供根本保障。【结论】从重穗型的甬优6号优良生理特性得到启示:为实现籼粳杂交稻的超高产目标,育种者在选择亲本,尤其是筛选F1代时,应着重鉴别亲本、新组合物质生产过程中“源、流、库”的协调性,以及根冠比值的适宜大小。

    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赵亚丽,杨春收,王群,刘天学,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05-481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5
    摘要 ( )   PDF (3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深度(5 cm、15 cm、5/15 cm)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磷肥施用深度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5>T5/15>T5>CK,其中,施用磷肥可以使夏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5%—20.0%;磷肥集中深施比浅施和分层施籽粒产量增加5.9%—10.6%,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6.9%—14.7%、7.5%—17.1%、5.0%—13.4%,氮、磷、钾转移率分别降低10.4%—17.3%、8.4%—12.9%、12.9%—19.6%,磷素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55.8%—88.0%和40.4%—181.4%。【结论】夏玉米施用磷肥增产效果显著,磷肥集中深施效果优于分层施,分层施效果优于浅施,且以磷肥集中深施在15 cm土层时效果最好。

    不同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含量及清除DPPH・能力
    傅玉凡,杨春贤,赵亚特,赵文婷,刘小强,曾令江,廖志华,张启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14-482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6
    摘要 ( )   PDF (2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的含量及其清除DPPH?能力,为叶菜型甘薯的品种筛选、栽培及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6个不同生长期分别采收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的茎尖,测定并分析茎尖叶片、叶柄和茎绿原酸含量及其与DPPH?清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次采收期的不同甘薯品种茎尖绿原酸平均含量大小为:广菜薯2号(0.2920%fb)> 莆薯53(0.2750%fb)> 福薯7-6(0.1638%fb),其中叶片(0.3539%fb)> 茎(0.1444%fb)> 叶柄(0.1173%fb),叶片含量是叶柄和茎平均值的2.70倍;广菜薯2号、莆薯53和福薯7-6茎尖前3个采收时期绿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2.22、 2.68和2.41倍,其中叶片、叶柄和茎前3次采收期绿原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后3次采收期的2.49,2.53和2.20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根据3个品种6次采收期的平均值计算,叶片对茎尖绿原酸含量的贡献率为73.64%,叶柄为11.96%,茎为14.41%。(3)茎尖6次采收期的DPPH?清除能力平均大小为:广菜薯2号(34.99%)> 莆薯53(31.05%)> 福薯7-6(18.83%),其中叶片(32.52%)> 茎(23.64%)> 叶柄(17.91%);前3个采收时期的茎尖、叶片、茎和叶柄的DPPH?平均清除能力分别是后3个时期的1.91、2.02、1.69和1.99倍。【结论】叶菜型甘薯茎尖绿原酸含量在品种、部位和采收期间有显著差异;DPPH?清除能力与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茎尖绿原酸含量的变化特点。
    植物保护
    广西柑橘黄龙病植株韧皮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王爱华,殷幼平,熊红利,李颜方,李佳,贤家旭,王中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23-483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7
    摘要 ( )   PDF (3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柑橘健康植株和感染黄龙病植株的韧皮部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柑橘植株韧皮部内生细菌与黄龙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的方法和基于16S rD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的方法。【结果】用常规分离与分子鉴定方法获得10个属细菌类群,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为无症健株的优势菌群;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考克氏菌属. 为黄龙病罹病植株的优势菌群。PCR-RFLP方法得到29种酶切图谱,共鉴定出10属可培养细菌以及11种不可培养细菌。健株与病株中Dyella sp.、Pseudomonas sp.、Serratia sp.和未培养细菌所占比例均大于5%。柑橘健株与病株中细菌的种群密度和菌群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健株和病株韧皮部组织中的内生细菌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而伴生细菌的优势菌群与黄龙病菌的相互关系正在深入分析研究。

    稻蝗属特异性SCAR分子标记的鉴定
    张建珍,李大琪,李涛,马恩波,郭亚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34-483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8
    摘要 ( )   PDF (4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稻蝗属特异性DNA分子标记,为稻蝗属物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的分子检测方法。 【方法】基于稻蝗属物种及其近缘属种的大量RAPD-PCR结果,筛选出稻蝗属物种特异性的RAPD条带,对该特异RAPD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基于所测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稻蝗属不同物种和蝗总科其它物种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随机引物S823可在稻蝗属不同物种扩增出约650 bp的RAPD条带,经对该条带的克隆、测序,发现在3个受试的稻蝗属物种中序列同源度达92.3%—96.6%,序列G+C含量大于15%, 并富含大量的A、T重复区;基于已知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对稻蝗属7个物种可以扩增出目的条带 (550 bp),而对赤胫伪稻蝗及蝗总科其它物种均无扩增条带。【结论】鉴定了稻蝗属特异的RAPD条带,基于该条带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可用于稻蝗属物种的快速分子鉴定。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质量综合评价
    谢坚,郑圣先,杨曾平,聂军,廖育林,吴小丹,向艳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40-485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09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能力差。【结论】高产水稻土的总体土壤质量高,对双季稻生长不构成障碍;影响中产水稻土质量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供应不平衡,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使其土壤质量在短期内得以提高;低产水稻土的总体质量差,在这类水稻土上需要增加有机肥和无机养分的投入,改善其总体土壤质量。

    长期施肥对潮土玉米碳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苗惠田,张文菊,吕家珑,黄绍敏,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52-486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0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玉米植株碳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在玉米成熟期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施肥下玉米植株及器官的碳含量、碳同化物分配比例及碳氮比。【结果】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M,1.5NPKM)下植株碳含量平均约为464 g?kg-1,比偏施氮肥(N)与偏施磷钾肥(PK)处理的碳含量提高了3%左右。PK处理的碳同化物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约为57%,比最低的N处理高出了73%;在根茬中,PK处理的碳同化物分配比例也最高,高出N处理约为7%。但在籽粒中,PK处理的碳同化物分配比例最低,为30%。茎叶、穗轴、根茬的碳氮比,以PK处理为最高,1.5NPKM处理最低,前者比后者分别高121%、105%和120%。所有施肥处理中,玉米地上部分固碳量为NPKM处理最高,比CK处理高7.2 t?hm-2;地下部分固碳量则以NPK处理平衡施肥最高,比CK处理高0.3 t?hm-2。【结论】NPK配施及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的固碳量,提高碳同化物在玉米植株籽粒和穗轴中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碳同化物在茎叶和根茬中的分配比例及其C/N,对土壤培肥和碳固定具有双重作用,是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的施肥模式。

    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乙烯利对棉花植株氨挥发的影响
    唐光木,徐万里,葛春辉,马海刚,孙宁川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62-487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1
    摘要 ( )   PDF (4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乙烯利对新疆棉花植株氨挥发影响,揭示其影响机理,丰富棉花氮素营养理论。【方法】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和乙烯利后,应用密闭生长室抽气法定期监测棉花植株氨挥发变化,同时监测可溶性蛋白质、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气孔特性等指标。【结果】棉花花铃期,喷施1 g?L-1和1.5 g?L-1的缩节胺棉花植株氨挥发平均降低28.80%和35.15%,氨挥发量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气孔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喷施1.5 mL?L-1和2.5 mL?L-1的乙烯利叶片氨挥发平均增加47.30%和37.40%,氨挥发量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气孔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喷施缩节胺促进了叶片同化物向生殖器官转移,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了叶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缩小了叶片气孔面积,抑制了棉花植株氨挥发;喷施乙烯利加速了植株的衰老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了叶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大了叶片气孔面积,促进棉花植株氨挥发。

    园艺
    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传递及两个二体异附加系的获得
    陈雪平,申二巧,张成合,李晓峰,轩淑欣,申书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71-487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2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菜薹-芥蓝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传递,为其在基因定位和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观察和统计各单体异附加系减数分裂后期Ⅱ10/10/11/11分离的PMCs,估算n+1配子的形成频率;通过鉴定回交子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测定各单体异附加系n+1配子的传递率;从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筛选二体异附加系。【结果】依据减数分裂后期Ⅱ10/10/11/11分离的PMCs比率估算,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的形成频率在36.85%—45.15%;基于染色体数目鉴定,各单体异附加系n+1雄配子的传递率在7.14%—14.81%,雌配子在19.70%—36.51%;在一定范围内,n+1配子传递率与n+1配子形成频率、染色体大小、花粉量和花粉生活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自交子代中获得了两个不同的二体异附加系。【结论】菜薹-芥蓝各单体异附加系的额外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均能进行传递,但传递率因不同的附加系而异;从单体异附加系的自交子代中可以分离出遗传性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

    哈姆林甜橙果实油斑病砧穗特异性调控农艺因子筛选
    郑永强,邓烈,何绍兰,周志钦,易时来,赵旭阳,王亮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77-4885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3
    摘要 ( )   PDF (3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哈姆林果实油斑病砧穗特异性调控的主要农艺相关因子,为提出果实油斑病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发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筛选对哈姆林果实油斑病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农艺因子,并用模糊系统聚类分析(fuzzy cluster analysis, FC)对哈姆林甜橙砧穗组合植株果实油斑病抗性进行分类鉴定及成因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砧木通过调控果实成熟度调控因子和油斑病敏感度因子(穗砧比和叶片Ca含量)调控油斑病发生率,通过调控繁茂决定因子(植物学性状)、油斑病程度营养调控因子(叶片N、Mg和Cu含量)调控油斑病发生程度,而且油斑病植株营养生理决定因子(叶片P、Zn和S含量)参与油斑病发生率和发生程度的调控。利用果实油斑病各因子度量值进行模糊聚类,可将11种砧木的哈姆林甜橙植株果实油斑病抗性划分为4类,其中以兰普莱檬、玻美、路比和沃尔卡姆为砧木的哈姆林甜橙植株综合指标值最低,果实油斑病抗性最强,但抗性获得的成因不同。【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的方法较好地揭示哈姆林甜橙果实油斑病发生率调控因子(果实成熟度和油斑病敏感度)和发生程度调控因子(繁茂决定因子和油斑病营养调控因子),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柑橘果实油斑病抗性的调控机制,为柑橘果实生长期间油斑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三个梨树中间砧木对嫁接树的矮化效应
    姜淑苓,贾敬贤,王斐,欧春青,王志刚,宣利利,程飞飞,马力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86-489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4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S2、82-5和PDR54这3个梨中间砧木对嫁接树的矮化效应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为梨矮化栽培中间砧木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杜梨作基砧,S2、82-5、PDR54作中间砧(设3个砧段长度),分别嫁接不同品种的接穗,测定分析嫁接树的生长量等指标。【结果】S2、82-5和PDR54这3个中间砧木均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其矮化效应随着砧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强,但不是等比例增强,其中以10 cm砧段的矮化效果最强。3个砧木对嫁接树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S2、82-5作中间砧的嫁接树叶片中,N、Ca、Mg、Fe含量均表现升高的趋势,其中Fe含量分别升高了66.5%和53.6%;而以PDR54作中间砧的嫁接树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S2、82-5和PDR54中间砧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PDR54>82-5>S2;该3个中间砧木的应用,以10 cm砧段长度为宜;S2、82-5矮化中间砧能促进嫁接树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对Fe的吸收,而PDR54矮化中间砧作用相反,需增施肥加以改善。

    贮藏·保鲜·加工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刘海泉,赵强,孙晓红,吴启华,潘迎捷,赵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893-490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5
    摘要 ( )   PDF (6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多重PCR体系的优化,建立一种能够在食品样品中应用的四重PCR。【方法】采用热裂解提取菌液和菌落DNA,以 16S rRNA、inlAB、iap、hly 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从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其它5种同属异种菌即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威尔西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102 CFU/mL,模拟污染的生猪肉检测限不大于0.4 CFU/g。【结论】通过菌落获得DNA的多重PCR方法更好,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畜牧·资源昆虫
    猪COPG2和MEST克隆、印记状况和组织表达分析
    李顺,蒋曹德,石萍,董然然,魏晋,田家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01-490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6
    摘要 ( )   PDF (5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在猪中找到更多新的候选印记基因并分析它们在哺乳动物之间的保守性,以期为猪分子遗传育种提供基础分子生物学信息和分子标记。【方法】以长白与荣昌猪杂交F1 代一月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生物学的方法,克隆COPG2和MEST全长cDNA,并分析基因的序列特点,然后利用 IMpRH(法国农业科学院的辐射杂种克隆板)分析COPG2和MEST在猪染色体上定位信息。通过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了这些基因在一月龄F1代个体11个不同组织(心、胃、肌肉、肾脏、肺、肝、小肠、膀胱、舌头、脾和脂肪)的印记状况,并进一步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其在一月龄F1代个体11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得到2 817 bp COPG2和2 219 bp MEST序列。其中COPG2 包括2 616 bp 完整CDS(coding sequenc,编码序列)区域,分析表明其编码含87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MEST包括981 bp完整CDS区域,编码32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IMpRH分析结果表明,猪COPG2和MEST都位于猪18号染色体上并且与标记CL365941紧密连锁,LOD值分别为14.32和8.5。印记分析表明COPG2在11个组织中呈双等位表达,MEST在心脏、胃、肌肉、肾、肺、膀胱、舌头和脂肪中表达父方等位基因,但在肝脏、小肠和脾脏中呈双等位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OPG2 和MEST总的表达量在一月龄个体各组织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COPG2和MEST在肾脏中表达量均高于其它各组织(P<0.01)。【结论】在哺乳动物之间,COPG2序列较为保守但是印记状况却缺乏保守性;MEST序列和印记状况均较为保守,但MEST在猪中印记状况具有组织特异性。此外,染色体定位信息和印记状况证实了在猪的18号染色体上有由COPG2和MEST构成的新的印记域。
    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泌乳曲线模型的研究
    罗清尧,熊本海,马毅,庞之洪,邓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10-491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7
    摘要 ( )   PDF (2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满足对奶牛个体营养需要量的精确预测,探索乳成分的分泌规律。【方法】以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305 d产奶量为基础,从6 000—13 000 kg,按1 000 kg为间隔分为7个区间对289头奶牛进行分组, 分别采用Wood、Gompertz经验模型和Dijkstra机理模型对每月测定并校正到标准日期的产奶数据进行模拟。通过SAS非线性参数估计和均方误差(MSE)分析,筛选得到了21套泌乳产量区间的泌乳曲线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参数揭示了每个区间的起始产量(y0)、达到泌乳高峰时的天数(tm)、高峰产量(ym)和泌乳持续力(r(th))等泌乳特性指标。【结果】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及特性指标的规律表明,上述3类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反映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不同产量区间的泌乳规律,但是3种模型中的估测参数及其派生的泌乳特性参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Wood和Gompertz的模型参数a、b、c基本与泌乳区间平均产量(Yavg)呈现规律性变化(模型14例外),但Dijkstra模型的参数a、b、c和d与Yavg 未表现出规律性;由模型参数决定的泌乳特性参数对y0的估计Wood模型有局限性,由Gompert模型决定的y0的规律性最优,而Dijkstra模型得到的y0值变异大,不能反映实际结果;对tm 的计算结果, 总体上Wood模型值均高于其它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而后两种模型除在最低产量与最高产量区间上出现较大差异及变异外,其它5个泌乳区间上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而3种模型在不同泌乳区间上对Ym 和r(th)的计算结果的吻合性高度一致。【结论】上述建立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胎不同泌乳区间上泌乳曲线模型为准确预测奶牛营养需要、实施奶牛的精细饲养提供了依据。

    中国主要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共适应的检测及其与近缘物种山羊的比较
    孙伟,常洪,杨章平,马月辉,关伟军,储明星,角田健司,吴文忠,陈玲,钱建共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17-4927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8
    摘要 ( )   PDF (3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用于遗传共适应分析的合适组合座位模型,为遗传共适应理论增添关于绵羊品种间及与近缘物种山羊间遗传共适应进化机制差异比较的研究内容。【方法】以中国主要地方绵羊品种湖羊、同羊、小尾寒羊、滩羊和洼地绵羊为研究对象,以近缘物种山羊作为对照群体,选择多态程度不同的9个结构基因座。【结果】(1)“显隐性-显隐性”模型不适合遗传共适应的分析;“共显性-显隐性”和“共显性-共显性”模型可用于遗传共适应的分析。(2)对于与具有过多稀有等位基因的Tf座位组合的座位间的遗传不平衡的原因,经典的中性遗传不平衡原理并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解释的原因前后不一致。(3)不同物种、不同品种的遗传共适应系数、遗传不平衡系数以及连锁不平衡系数与座位的组合有关。【结论】(1)在“显隐性-显隐性”组合不存在遗传共适应现象,而在“共显性-显隐性”模型和“共显性-共显性”模型中有可能发现存在遗传共适应现象。(2)由于起源不同,绵羊与山羊间遗传共适应存在较大差异,而绵羊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由于起源相同,在遗传共适应上差异不大,有趋向一致的倾向。(3)本文首次拟合得到的不同座位组合模型的遗传共适应系数与遗传不平衡系数的回归方程,对于探讨遗传共适应的作用机理与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兽医
    牦牛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研究
    徐亚欧,袁忠,毛德才,毛亮,郑玉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28-4935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19
    摘要 ( )   PDF (8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解决医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来源的限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牦牛Cu,Zn-SOD原核表达系统,为重组牦牛Cu,Zn-SOD作为注射用药奠定基础。【方法】RT-PCR扩增牦牛Cu,Zn-SOD编码基因,构建Cu,Zn-SOD/pET22b(+)重组表达载体,并转化到E.coli BL21(DE3)宿主菌,经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活性染色及邻苯三酚法进行检测,采用Brad Ford方法测定融合蛋白浓度。【结果】本试验成功获得了牦牛Cu,Zn-SOD cDNA,长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与普通牛SOD编码基因序列cDNA一致率为99.6%,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98.7%,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32 kD。酶粗提取液比活约为35U?mg-1。重组蛋白浓度0.2772 (mg?mL-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牦牛Cu,Zn-SOD/pET22b(+)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量较高、稳定性强,重组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

    中国荷斯坦牛LYZ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房炎的关联分析
    陈仁金,杨章平,毛永江,陈莹,常玲玲,吴海涛,冀德君,李云龙,张亚琴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36-494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0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研究中国荷斯坦牛溶菌酶基因(lysozyme, LYZ)编码区多态性与乳房炎的关联性,寻找与乳房炎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中国荷斯坦牛的抗病育种进程。【方法】利用PCR-SSCP技术对30个公牛家系的610头中国荷斯坦牛LYZ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利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LYZ基因的多态位点与SCS和305 d产奶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YZ基因的外显子1上存在115(T>G)突变位点,突变使精氨酸变为亮氨酸;突变位点经PCR-SSCP法检测发现了3种基因型TT、TG和GG,频率分别为0.270、0.508和0.222,χ2检验表明中国荷斯坦牛在该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 平衡; GG基因型个体的SCS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低于TT基因型个体(P<0.01),显著低于TG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305 d产奶量最小二乘均值极显著高于TT基因个体(P<0.01),显著高于TG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115(T>G)位点GG基因型,对中国荷斯坦牛的SCS和305 d产奶量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奶牛乳房炎抗性的筛选。

    农业经济
    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浙江省为例
    吴利红,娄伟平,姚益平,毛裕定,苏高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42-495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1
    摘要 ( )   PDF (4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设计水稻农业气象保险指数产品,为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水稻产量灾损与气象因子、大气环流指数的密切关系,建立单季稻产量灾损模型。利用长序列的历史气象资料,基于Beta方法,计算全省各县(市)各级灾损的风险概率,设计不同诱发系数下的纯保险费率及保费,综合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优点,设计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结果】依据水稻减产风险概率,确定沿海台州、温州、舟山、宁波地区中18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7.5%,兰溪等16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5.0%,嘉兴等34个县(市)的诱发系数为2.5%;确定了3个区域不同诱发系数下的纯保险费率及保费;依据诱发系数及灾损模型,设计了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的合同。【结论】农业气象保险指数依据保险经营需求设计,充分运用气象部门水稻产量预测的成熟技术,采用客观的气象数据定损,是水稻农业保险方案的重要创新。该指数的运用,有助于降低逆选择,基本解决传统农业保险中理赔时效低、成本高以及理赔准确度低的弊病,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禽蛋产业链短期市场价格传导机制
    李哲敏,许世卫,董晓霞,李干琼,刘宏,王玉庭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51-496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2
    摘要 ( )   PDF (4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禽蛋产业链价格传导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笔者以禽蛋的主要产品——鸡蛋为研究对象,从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角度动态分析禽蛋产业链短期市场价格间的传导机制,以便能够适时监测及预警禽蛋产品的短期价格波动,减少短期价格波动的频繁发生。【方法】首次应用月度数据对中国禽蛋产业链短期市场价格传导机制进行研究,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鸡蛋产业链中的商品蛋用雏鸡价格(简称雏鸡价)、蛋用配合饲料价格(简称饲料价)、鸡蛋批发市场价格(简称批发价)和鸡蛋零售市场价格(简称零售价)的价格传导关系,并应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价格间的传导路径及强度。【结果】鸡蛋产业链各环节短期市场价格间存在协整关系,雏鸡价、饲料价、批发价分别变动1%,将会引起零售价变动0.23%、-0.09%和1.04%;鸡蛋产业链价格系统的长期均衡关系制约着短期价格波动,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其修正强度达17.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鸡蛋产业链短期市场价格间的传导并非通畅,在某些环节存在着阻滞现象。其中,下游零售价到上游饲料价、上游饲料价到中游批发价、上游雏鸡价到饲料价、下游零售价到上游雏鸡价、上游雏鸡价到中游批发价、下游零售价到中游批发价的价格传导均存在1个月时滞。【结论】中国鸡蛋产业链各短期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制约着短期价格波动,以自动减弱价格之间的偏离,促使各种价格走向均衡。鸡蛋价格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成本推进型,即由上游产品价格变化引起中游和下游产品价格变化。鸡蛋产业链各价格传导并非通畅,在一些环节存在着阻滞现象,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订相应措施,保证价格传导的顺畅,提高价格传导的效率。

    研究简报
    建立甜高粱(Sorghum bicolor)高频、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刘宣雨,刘树君,宋松泉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63-496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3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能源植物甜高粱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的高频、高效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以甜高粱品种凯勒的芽顶端分生组织为外植体,探讨在甜高粱直接诱导丛生芽的培养过程中,无菌实生苗的适合苗龄,适宜的激素组合与比例;并将获得的最佳培养方法应用于其它两个甜高粱品种:M-81E和意达利,以研究此途径的基因型依赖性。【结果】利用3 d苗龄的芽顶端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容易获得较高的分生组织膨大率。甜高粱丛生芽诱导的适宜激素组合为4.0 mg?L-1 6-苄基腺嘌呤 + 0.5 mg?L-1 2,4-二氯苯氧乙酸 + 0.5 mg?L-1噻重氮苯基脲,可获得91%的丛生芽诱导频率。适合甜高粱快速生根的激素配方为0.5 mg?L-1 萘乙酸。通过芽顶端分生组织直接诱导丛生芽途径,每个外植体可诱导出上百个芽,最终产生30—40株再生苗。M-81E和意达利具有与凯勒相似的丛生芽诱导频率及效率。【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甜高粱的高频、高效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且具有外植体来源不受限制,基因型依赖性弱,遗传稳定性好的优点。

    转Bt基因抗虫玉米根茬和根际土壤中Cry1Ab杀虫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
    邢珍娟,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70-497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4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转cry1Ab杀虫蛋白基因玉米收获后玉米根茬及其根际土壤中Cry1Ab杀虫蛋白的降解动态,比较两种Bt玉米根茬和根际土壤中Cry1Ab杀虫蛋白的降解速度。【方法】以两种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抗虫玉米MON810和Bt11为材料,采用ELISA方法测定玉米收获后根茬残体和根际土壤中Cry1Ab杀虫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结果】转Bt基因玉米根茬残体和根际土壤中杀虫蛋白是逐渐降解的,Bt玉米MON810根茬中Cry1Ab杀虫蛋白含量较高,降解的速度也较慢,收获后8个月时还不能完全降解;Bt玉米Bt11根茬中Cry1Ab杀虫蛋白含量较低,降解速度比MON810根茬中Cry1Ab杀虫蛋白降解速度快,到7个月时已检测不到Cry1Ab杀虫蛋白。Bt玉米MON810根际土壤中Cry1Ab杀虫蛋白的降解较Bt11的慢,MON810和Bt11根际土壤分别在8个月和7个月时检测不到Cry1Ab杀虫蛋白。【结论】种植过Bt11和MON810抗虫玉米的田块,在第二年春播农作物已经出土时,其根茬和根际土壤中残留的Cry1Ab杀虫蛋白尚不能完全降解,还有少量残留。

    清耕和生草梨园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变化
    徐凌飞,韩清芳,吴中营,魏鹏,杨宝平,聂俊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3):  4977-498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23.025
    摘要 ( )   PDF (2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清耕、生草梨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空间变化特征。【方法】以清耕、生草模式下砀山酥梨园土壤为对象,分别测定株间、行间及其不同土壤深度(0—60 cm)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在清耕梨园同一土层的株间、行间,每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在生草梨园同一土层的株间、行间,每种酶的活性也发生变化,表现出在水平方向活性变化。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大小也存在差异,表现出在垂直方向活性变化。清耕和生草梨园株行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在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行间表现出0—20 cm和20—40 cm土层高于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20—40 cm土层低于0—20 cm 和40—60 cm土层。生草栽培除40—60 cm土层的蔗糖酶活性低于清耕栽培外,3种酶活性在3个土层均表现出生草高于清耕,提高了梨园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高出清耕梨园22.94%、4.75%和21.12%。【结论】在清耕和生草两种栽培模式下,3种酶活性存在空间变化,生草提高了3种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