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88年 第2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88-01-20
无栏目
贯彻十三大精神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刘志澄,黄佩民,刘寄陵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1-5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小麦叶锈病研究中小麦品种和叶锈菌相互作用的辩证分析
王焕如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6-11 .
摘要
(
)
PDF
(2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我校在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发现,从小麦品种和叶锈菌的相互作用,对小种鉴定和品种抗病性测定,毒性的个性和共性,毒力的强弱与小种消长的关系,毒性的专化性和寄主范围,毒性的地区性和品种的抗病性等方面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群体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是以群体对群体起相互作用的。用传统的方法研究锈菌的生理分化,不仅鉴别寄主的有用性是局限的,並且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的毒性不一定相同,任意选一菌株测定品种的抗病性,並且研究的是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片面性,把在局限情况下测定的抗病品种推广到自然间锈菌群体中去,就很容易发生抗病性“丧失”问题。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生态观点,因为小麦品种锈菌及其相互作用无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群体的毒性不一定相同,培育抗病品种应注意农业生态系的特殊性。今后研究锈病还应有进化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锈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共存和共同进化的,应该从遗传学角度来研究锈菌的适合度和小麦品种抗性的持久性。
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计算机管理系统(SCDPM)
谢贤元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12-18 .
摘要
(
)
PDF
(2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CDPM是陕西省小麦、玉米、粟、棉花、油菜病虫害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为植保推广人员设计的。当用户输入简单初始数据后,即可直接获得未来病虫为害程度和何时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共包括1个主程序15个子程序,占用15K,外加数据贮存。经过三年验证后,现已开始投入生产试用。
黄淮海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研究
王维敏,张镜清,王文山,蔡典雄,张美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19-26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得出,本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多在2-5%,各种还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约为0.2-0.4。连续4年测定,玉米秸还田形成的新腐殖质的分解速率(r)为0.2458,减半期为2.8年。采用腐殖化系数0.3及新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0.2458作为代表值,计算了每年定量加入超过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所需要的有机质情况下的腐殖质积累速度。据此估测出,本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7-0.9%左右的低产田,适当增施化肥使粮食年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每年以其秸秆产量的一半(约350公斤)以上还田,5-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便可增长到1%以上,从而可以基本满足作物稳产高产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要求。
地膜内由温度梯度引起的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应用
易福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27-32 .
摘要
(
)
PDF
(2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覆盖地膜后增加了温度梯度,综述土壤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土壤水分是从热区向冷区运动,通过含水均匀的封闭覆膜系统中水分运动的观测和田间测定,以及覆膜防止返盐的效果分析,认为覆膜有抑制深层水分上行的作用。膜内土壤疏松,当含水不太多时,气相比例大,有利于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运动。近地表温度梯度大,水分的下行显著。地膜覆盖作物播种时应考虑到这种水分运动,要求足墒播种,在水分稍差时可适当加深播种深度,或采用深播浅盖的方法。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顾铭洪,潘学彪,李欣,董桂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33-40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 Ⅲ.我国主栽品种对若干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分析
章琦,王春莲,林世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41-49 .
摘要
(
)
PDF
(3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华南、长江流域和华北的6个白叶枯病菌系测试32个籼稻和42个粳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籼稻中有78%全感6个菌系。其中青华矮、二九丰、910、929、威优6号及对照IR20高抗全部菌株。粳稻品种中,40%抗6个菌株,约占56%抗其中的3-5个菌系。秀水48、城特232、邳早15、垦系2号、早生爱国3号及对照品种银河表现突出。本文试分析其系谱渊源,这些籼稻品种的亲缘大多不抗白叶枯病,而这些粳稻品种的培育计划中有意或无意地广泛采用了抗病亲本。
粳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研究 Ⅲ.A/R分离世代植株自交结实率与恢复力的关系
洪德林,马育华,汤玉庚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50-55 .
摘要
(
)
PDF
(2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BT型六千辛A/羡见3号的68个F#-3分离植株与BT型六千辛A或L型平壤3号A测交,考察F#-3单株自交结实率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3植株的自交结实率和恢复力都呈连续性变异;与BT型六千辛A测交的,F#-3单株自交结实率基本上能代表单株恢复力,相关系数r=0.9130;与L型平壤3号A测交的,则不能代表单株恢复力,相关系数r=-0.060。由于L型不育系可恢复性好,虽然被测交的22个植株自交结实率变异范围为16.37-95.99%,但恢复力变异不大,21株在80%以上,1株为78.17%。还考察了该组合F#-3植株和相应F#-4株系自交结实率之间的关系,表明F#-4株系内平均自交结实率与F#-3单株自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一般地说,F#-3单株自交结实率越低,F#-4株系和tF#-1的变异系数越大,而F#-4株系的变异系数又大于tF#-1。
普通小麦胚乳谷蛋白亚基的遗传研究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变异的多样性及其在F#-1的遗传行为
刘广田,许明辉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56-61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70个普通小麦品种和4个烘烤品质优良的亲本与4个农艺亲本间配置的20个正反交F#-1,以及1个杂交小麦F#-1的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发现它们在品种间的变异较大,在品种内是稳定和一致的。它们在杂种F#-1呈现共显性遗传和倾母现象。讨论了杂种F#-1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共显性遗传在杂种判断和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花生四个类型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詹英贤,吴爱忠,程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61-67 .
摘要
(
)
PDF
(2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四类型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⑴四类型的染色体数,2n = 4x = AABB = 40,20对的同源染色体中,有1对具随体的B染色体的B染色体组和1对最小的A染色体的A染色体组。⑵四类型的染色体长度范围分别为5.7-15.1μ(西班牙型),4.9-14.4μ(秘鲁型),5.30-14.7μ(巴伦西亚型)和4.5-12.1μ(弗吉尼亚型)。四类型的染色体组型都不同,西班牙型2n = 4x = 17m + 1sm(SAT)+ 2 st,秘鲁型2n = 4x = 17m + 2sm(1SAT)+1st,巴伦西亚型2n = 4x = 12m + 7sm(1SAT)+1st和弗吉尼亚型2n = 4x = 16m + 3sm(1SAT)+1st。
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对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抗性的分析
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68-72 .
摘要
(
)
PDF
(2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霜霉病感病性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利用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进行自交或杂交,在其后代群体中也能出现一些抗病单株,虽然它们的比例较少;后代群体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与亲本的感病性呈反相关。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叶片抗病性与果穗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对利用欧亚种葡萄品种间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进行优质抗病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中国主要茶树品种茶籽皂素含量的研究
田洁华,朱全苏,夏春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73-77 .
摘要
(
)
PDF
(2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中国主要茶树品种茶籽中茶皂素含量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与茶籽皂素含量有关的影响因素,为茶皂素的工业生产和广泛利用提供了依据。
一种新的丹顶鹤病毒病的研究
王永坤,雷兆寿,王宝安,高红萍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78-84 .
摘要
(
)
PDF
(3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病是在我国发现的尚未见报道的丹顶鹤病毒性传染病。患鹤肝脏肿大。实验表明,人工感染雏鹅和成年鹅能引起发病和死亡;该病毒还可致死鹅胚、鸭胚和鸡胚,并能在鹅胚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该病毒有囊膜,呈球形,大小约为130-180nm,无囊膜颗粒为95-105nm在CsCl里浮密度为1.29-1.34g/cm#+3,沉降系数为83.4s,对pH3.0敏感,而对pH5.0有抵抗力,1克分子MgCl#-2溶液对病毒无保护作用。该病毒不凝集禽类及动物红细胞。中和试验表明本病毒与小鹅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法氏囊病病毒、鸭瘟病毒、小鸭肝炎病毒和猪瘟病毒没有抗原关系。
雄烯二酮抗原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繁殖力的影响
黄赐华,王利智,马海正,屈成奎,曾繁珠,蔡正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84-87 .
摘要
(
)
PDF
(1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雄烯二酮-7α-羧乙基硫醚·人血清白蛋白免疫甘肃高山细毛羊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提高了繁殖力。排卵率比对照组提高59.4%,主要是提高双卵率;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27%,比全场羊群提高25%。增加的全是双羔。产羔结束后一个半月羔羊的繁殖成活率注射组比对照组增加16%。
制粉新工艺的小麦细胞学观察和面粉品质的分析
章学澄,荆立祥,张宝田,王忆平,周卫,林燕卿,李美琴,林家永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88-95 .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扫描电镜检验“分层碾磨系统”制粉新工艺生产出来的碾皮小麦,从照片可以看到麦粒表面布满蜂窝状糊粉层细胞,容易磨入面粉。采用布勒自动磨粉机和刷麸机进行研磨试验,新工艺生产的特制粉和粗粒优质二号粉的出粉率,分别比传统工艺生产的同级面粉提高0.12%和3.91%。对糊粉层内含量最丰富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其中矿物质含量分别增加6.15%和11.0%;烟酸含量增加5倍多和48.2%;核黄素含量增加25%和60%。拉力仪测定,新工艺面团的阻力、廷伸度和能量(面积)均有显著改善。蒸出馒头的韧性、弹性增强、外观优良。结果表明,新工艺更适于加工粗粒优质面粉。
分期播种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剑叶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徐树华,杨慧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94-94 .
摘要
(
)
PDF
(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32)P同位素标记的PGP178质粒DNA分子探针检测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单头蚜虫
成卓敏,周广和,王立阳,P.,M.,Waterhouse,W.,L.,Gerlach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94-95 .
摘要
(
)
PDF
(1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小麦杂种异质体
薛淑伦,仲裕泉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95-95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北部绵羊脱毛症的病因学研究
钟永安,张敏红,柯晓东,白玉白,王亚民,张高迪,杨醉宇
中国农业科学. 1988, 21(01): 96-96 .
摘要
(
)
PDF
(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