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2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6-07-20
无栏目
1996年 第4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0-0 .
摘要
(
)
PDF
(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1-10 .
摘要
(
)
PDF
(5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就以下6个方面讨论了分子标记的最新进展及存在问题:(1)用于种质资源鉴定及植物育种的主要分子标记,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DNA(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以及染色体原位杂交等;(2)分子标记遗传图谱;(3)分子标记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4)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5)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分子标记;(6)分子标记育种目前存在问题。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程式华,孙宗修,斯华敏,卓丽圣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11-16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工控制的9种光温处理下,对7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自交结实率的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的分析,供试的两用核不育系中,占96%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可归为以下3种:(1)光周期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和光周期效应显著而温度效应不显著;(2)温度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显著而光周期效应不显著、光温互作效应显著或不显著;(3)光温互作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不显著,仅光温互作效应显著。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有34.8%、13.0%和47.8%的材料分属上述3种光温反应型;在供试的籼型不育系中,有73.6%和22.6%的材料分属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没有一份材料为光敏型。结果表明现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是多型性的。文中还对实用性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筛选与遗传
杨光圣,傅廷栋,马朝芝,杨小牛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17-22 .
摘要
(
)
PDF
(1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大量的筛选,在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中分别新发现了4个、3个和3个恢复系,并将已筛选到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恢复基因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遗传研究表明,这些不同来源的恢复基因均为一对主效基因,并与原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等位。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徐利远,杨吉秀,宣朴,刘大钧,杨世湖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23-29 .
摘要
(
)
PDF
(2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提高小麦×玉米胚培养植株产生频率的研究
陈新民,徐惠君,周俊芳,刘俊秀,张宏哲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29-32 .
摘要
(
)
PDF
(1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1/2MS培养基与Taira和Larter(TL)培养基培养胚龄10~14d的小麦与玉米杂种胚,结果表明:未加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植株产生率为84.2%,TL培养基为34.8%,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大部分400μm以上的胚均能萌发正常植株,而400μm以下的胚较难萌发。12~14d胚龄的胚具有较高的植株产生率。
大豆抗灰斑病的遗传分析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杨庆凯,张晓刚,王金陵,武天龙,徐淑芬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33-38 .
摘要
(
)
PDF
(2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对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抗感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5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F#-3,B#-1,B#-2各群体用8个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孢子——菌丝悬浮液混合接种,进行了田间抗性表现的遗传分析。根据其分离和均值表现指出其数量遗传特征,并分析比较了病斑型、病斑数、病斑面积百分率和病斑型级数的世代相关和遗传力,指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我国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沈瑛,朱培良,袁筱萍,赵新华,J.Manry,C.Rojas,A.K.M.Shahjahan,M.Levy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39-46 .
摘要
(
)
PDF
(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重复序列探针MGR586与限制性内切酶EcoRI组合,分析了我国1980~1994年12个省(市)108个不同稻区401个稻瘟病菌株(下简称菌株)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依其MGR-DNA指纹(下简称指纹)的相似率,结合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将表现为45个不同致病型的401个菌株区分为54个谱系,每个谱系的寄主范围有限,且与不同稻区稻瘟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菌株的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构表明,稻瘟菌有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并在适宜的气候和人工接种条件下,草瘟菌和稻瘟菌可彼此互交。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稻区稻瘟菌谱系和毒性之间的关系,以期明确该菌的致病性变异及其演化过程,为改进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和持抗育种的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的研究
李琼芳,蔡应繁,谭永久,何洪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47-52 .
摘要
(
)
PDF
(23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737和川2802是新培育的抗源种质。采用棉黄萎病和枯萎病不同菌系,在人工接菌病圃或病床鉴定抗病性,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两个抗源种质对我国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棉黄萎病菌系抗性均好,又抗强致病力的3个棉黄萎病菌系,高抗棉枯萎病。抗性稳定,遗传传递力强,配合效应高,易于转育,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
花生缺钙症状与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周卫,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53-60 .
摘要
(
)
PDF
(4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砂培试验结果表明,正常供钙时花生植株高大,生长点健壮,叶片深绿,根系大而呈黄白色。而缺钙时花生植株矮小,地上部生长点枯萎,顶叶黄化有焦斑,根系弱小、粗短而黑褐。扫描电镜下,缺钙花生侧根细胞壁松驰扭曲畸形,电子探针测得侧根皮层细胞间Ca/K值,加钙处理的为0.56,而缺钙时则趋于零。Ca/K过低是花生根钙胁迫下受伤害的重要原因。应用焦锑酸钾沉淀技术结合透射电镜观察,研究花生根叶细胞中钙的定位和缺钙下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正常供钙花生根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上均有钙的分布,尤其是核膜和核质中大量含钙且在核质中均匀分布;花生缺钙时根细胞出现质壁分离,核质中钙颗粒减少且分布不均,核膜断裂。正常供钙时叶肉细胞壁和细胞膜上有钙存在,液泡内侧有钙积聚,叶绿体中大量含钙,尤以基粒片层含钙密集;缺钙时叶肉细胞液泡膜破裂,分室作用消失,含钙颗粒及细胞器散失在整个细胞中,叶绿体松散膨胀,被膜断裂,基粒片层结构破坏且含钙减少。这说明花生根叶细胞超微结构与钙行为关系密切,钙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58-66 .
摘要
(
)
PDF
(3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粳盐粳2号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氮素营养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轻度干旱(土壤水势为-30kPa)下,产量为高氮(450kg/hm#+2)> 中氮(225kg/hm#+2) > 低氮(0),当土壤水分充足(土壤水势为0)或土壤干旱较重(土壤水势为-60kPa)时,产量为中氮 > 高氮 > 低氮;增施氮肥后颖花数增加,但在土壤干旱较重的高氮水平下,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降低;轻度土壤干旱下的中氮和高氮营养以及土壤干旱较重的中氮营养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籽粒中的ATP酶活性,在土壤干旱程度较重的高氮营养下,结果则相反。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程宪国,汪德水,张美荣,周涌,金轲,郭世昌,王自力,王书子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67-74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表明,土壤底墒水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冬小麦的出苗与生长状况。供水量与供水时期对冬小麦生长、产量、NPK养分携出量及产量因素均产生明显影响。冬小麦前期水分供应对根系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主导地位。供水量和供水时期直接影响到产量及养分的携出量,供水量与冬小麦地上部N、P、K养分携出量间均呈明显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耗水量高于148.8mm时才有经济产量的形成,耗水量与产量呈非线性关系。供水时期直接影响到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基本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上升,在高产范围内适当减少供水量,可保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于冬小麦关键需水期进行50mm的补充灌溉,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大额牛肉质特性研究
葛长荣,田允波,陈韬,伍勇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75-78 .
摘要
(
)
PDF
(1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对大额牛的肉质特性作了系统的评价,并与云南瘤牛作比较。结果表明:大额牛的肌纤维直径明显小于云南瘤牛(如背最长肌,前者57.48μm,后者109.45μm);肌纤维密度和肌束内纤维数明显高于云南瘤牛(前者201.54根/mm#+2和73.23根,后者105.96根/mm#+2和34.32根)。肌肉的嫩度、系水率与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有密切关系,且明显优于云南瘤牛。肌肉营养价值高,具有极为突出的高蛋白(19.56%)、低脂肪(0.36%)的特性。证实大额牛在完全野生放牧条件下就具有优良的肉用品质。
鸡盲肠对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侯水生,赵玲,喻俊英,黄俊纯,王述容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79-84 .
摘要
(
)
PDF
(2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去盲肠和未去盲肠公鸡,用改进的“Sibbald真代谢能法”测定豆饼、鱼粉和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消化率。结果表明:玉米蛋白粉和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极显著高于豆饼(尿酶活性为1.00△pH);除赖氨酸和精氨酸外,豆饼和玉米蛋白粉的其它氨基酸及氨基酸总和的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在去盲肠和未去盲肠鸡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粉的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未去盲肠鸡显著高于去盲肠鸡(P<0.05),从而得出盲肠微生物可显著提高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
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性状遗传研究的标准化问题的商榷
章琦,杨文才,施爱农,王春莲,朱立宏,沙学延,诸培新,陆志强,谢岳峰,张端品,林兴华,余功新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85-92 .
摘要
(
)
PDF
(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1~1994年,通过协作,探索了我国水稻抗白叶枯病性状遗传研究方法标准化的有关问题。内容是:(1)取材和方法,包括选择感病亲本和确定待测抗病材料的基本要求、采用菌系的依据、接种鉴定的时间、调查标准等。(2)抗性遗传分析方法,包括配组方式及其群体样本容量、遗传分析内容,以及新基因的鉴定、定位及命名等方法和步骤。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设想,拟与本领域的科学家们进行研讨,便于进一步完善,这将对我国今后科学地鉴定发掘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促进水稻抗性育种和实现高产稳产具有积极意义。
稻茎毛眼水蝇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秦厚国,叶正襄,罗任华,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93-94 .
摘要
(
)
PDF
(1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菌肽基因介导的柑桔抗溃疡病基因工程研究
陈善春,张进仁,黄自然,高峰,陈凤珍,何汉生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94-94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种质资源对南京地区重要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
崔章林,盖钧镒,吉东风,任珍静,赵团结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95-96 .
摘要
(
)
PDF
(1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工诱发小麦类根瘤的固氮作用
谢应先,冯瑞华,陈廷伟,陈婉华,王瑾,姚允寅,陈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95-95 .
摘要
(
)
PDF
(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抗除草剂基因型谷子实行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王天宇,杜瑞恒,陈洪斌,亨利达门西,阿兰弗郎夷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04): 96-96 .
摘要
(
)
PDF
(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