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出版伦理声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2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0-07-20
无栏目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曾三省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1-9 .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978—1987年中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生产和1984—1988年全国大区区域试验的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玉米杂交种生产已完全进入单交种时代,国内系×国外系的杂交种面积增加较多,1987年已达到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65.68%。玉米杂交种的亲本系利用更趋集中,1987年自330、黄早四和Mo17的面积已分别占百万亩以上杂交种总面积的11.43%、14.61%和28.29%,我国玉米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我国玉米新自交系的主要来源是单交组合(42.3%),综合种或群体(13.4%),地方品种(12.6%)和回交(10.6%)。近几年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冠层光分布的比较研究
徐正进,陈温福,张龙步,杨守仁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10-16 .
摘要
(
)
PDF
(3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颈穗弯曲度将水稻划分为直立、半直立和弯曲三种穗型,并将弯曲穗型进一步分为穗弯曲型和颈穗弯曲型。穗型主要影响群体中上部的光分布。直立穗型群体中上部光照条件好,光的分布比较均匀;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群体穗位以下的光照条件远不如直立穗型群体。不同穗型群体下部光分布的差异不大。弯曲穗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穗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有利于上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因而可能优于半直立穗型。穗型也是影响消光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比较不同穗型品种的冠层特征时,以消光系数作为综合指标有一定局限性。此外,还讨论了株形与光能利用的关系和直立穗型的利弊。
波斯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3抗白粉病特性的基因定位
陈尚安,董玉琛,许树军,周荣华,李秀全,王剑雄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17-21 .
摘要
(
)
PDF
(1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合成的波斯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Am3进行了抗叶锈病和白粉病不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在合成的六倍体小麦中,DD组的抗叶锈性受到AABB组的抑制。对Am3进行抗白粉病4号小种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表明,Am3具1对显性抗病基因,位于2A染色体上。DD组上的抗白粉病基因也受AABB组抑制。但其抑制程度因病害小种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认为,只要适当选择亲本,并针对一定的病害小种,利用粗山羊草改良普通小麦的抗病性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波斯小麦PS5是值得重视的白粉病抗源。
显性无腺体陆地棉(G.hirsutum L.)新类型的选育
靖深蓉,占先合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22-27 .
摘要
(
)
PDF
(2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海岛棉(G.barbadense L.)显性无腺体品系海1与陆地棉(G.hirsutum L.)有腺体品种杂交,把控制无腺体的显性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中,选育出显性无腺体陆地棉新类型的结果。转育过程经过了三次回交和两次自交及严格的人工选择。选出的株形,叶形,花冠大小、颜色、花无红心,铃,苞叶等器官与陆地棉亦无明显区别。
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籽粒生产能力的影响及籽粒败育过程的观察
赵久然,陈国平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28-34 .
摘要
(
)
PDF
(3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玉米植株进行分期遮光试验,认为;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始期是影响玉米穗粒数的关键时期;雌穗小花分化期至籽粒快速灌浆高峰期是玉米植株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吐丝期是决定单株产量和穗粒数的临界期;对百粒重有显著影响的时期是胚乳游离核期和快速灌浆期;果穗顶部籽粒比中、下部籽粒发育较迟,当中、下部籽粒进入快速灌浆期时,顶部籽粒则停止干物质积累,成为败育粒。
石灰性紫色土改良措施对枳砧锦橙吸铁及生长的效果
李学柱,罗泽民,何绍兰,邓烈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35-42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在本所盆栽场控制条件下进行,用沙溪庙组幼年紫色土,含1.0%的CaCO#-3,并加进1.5%的CaO,PH7.7。定植枳砧锦橙幼苗,共计10组处理,试验进行了3年。CK在PH7.7的土壤条件下,枳砧锦橙显曲型缺铁黄化以至白化,濒于死亡。经灌硫酸与施硫磺处理,都使土壤Ph降为4.8-5.0,枳砧锦橙叶色浓绿,生长最佳。埋沙供铁处理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半,但在沙穴中须根增加很多,从而增加了对铁的吸收,促进了锦橙显著的复绿与生长。靠接耐碱砧木两年,使锦橙须根增加最多,秋叶叶色及柑桔的生长均比较正常,且效果愈益明显。埋瓶法虽有效果,但引起严重落叶。在春梢生长期施用颗粒螯合铁肥,春叶有复绿效果,但很快失效,秋叶仍黄化。叶面喷布Fe-EDTA与FeSO#-4无效,只显斑状复绿。
草莓病毒种类鉴定及培育无病毒种苗的技术研究
王国平,刘福昌,薛光荣,朱秋英,杨振英,王焕玉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43-49 .
摘要
(
)
PDF
(3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法鉴定,明确了我国草莓主要栽培区的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提出了草莓病毒的鉴定和检测方法。利用草莓花药培养培育成12个品种的无病毒母株,建立了适合于我国情况的无病毒种苗生产体系。隔离繁育的无病毒种苗,在17省(市)栽培取得了无病毒草莓增产7.8-45.1%的效果。
夏型棉蚜对棉花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初报
戴小枫,郭豫元,李修立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50-56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8-1989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研究了高产棉田中棉蚜夏季生态型Aphis gossypii Glover(按国内习惯,下统称伏蚜)的数量消长和为害损失。结果表明:整个6月份棉田蚜量一直很少,自7月初伏蚜产生,其后数量急剧上升,至7月20日前后进入数量高峰期。此期棉株对伏蚜为害反应敏感,造成有效真叶大量脱落、株高降低、果节减少、蕾铃脱落率增加等,而使产量受到损失。7月份单株三叶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式为y=68.5-70.6878×0.9993#+x±1.28。文章提出7月10-15日为防治适期,以此期高产田伏蚜为害指数达到34或单株三叶蚜量达到66头作为防治指标。
石灰性土壤的有效氮测试方法
陈同斌,杨守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57-62 .
摘要
(
)
PDF
(2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碱解扩散法和碱性高锰酸钾法两大类方法在石灰性土壤有效氮测试中的适用性。各种碱解扩散法和经过我们修改包括NO#-3-N的碱性高锰酸钾法,都能很好地预测土壤中的有效氮。旱地土壤的有效氮测试中应把NO#-3-N的测定包括在内。
双峰驼的人工授精及精液冷冻技术
苏学轼,薛忠义,冯建忠,孙昶,王殿才,吴志忠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63-69 .
摘要
(
)
PDF
(3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骆驼配种采用人工授精。其操作技术基本同于马、牛,采输精借用牛的假阴道和输精器。原精用12%蔗糖溶液或7%葡萄糖溶液稀释,实行阴道输精,每次输0.5毫升以上,有效精子数不低于0.8-1.0亿,受胎率达80%(42/52),产羔率75%(39/52)。驼精以蔗甘液稀释和铜纱网漂浮液氮熏蒸慢速降温法。制安瓿冻精65批665支,平均活力0.4,高者达0.5;制颗粒冻精1200余粒,活力0.3-0.5。解冻后室温(14—16℃)保存,平均存活86小时,长者达190小时。1983-1986年共输精92峰,受胎率为76.1%(70/92),产羔率为61.96%(57/92)。在第一次输精的同时,给发情母驼肌注LRH-A诱导排卵,排卵率可达94.4%。
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种间杂交F#-1能育性的细胞遗传学基础的研究
俞秀璋,胡振东,马昆,施立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69-76 .
摘要
(
)
PDF
(4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的F#-1代杂种鹿的能育性进行了研究。从F#-1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Ag—NORs的观察表明,F#-1双亲鹿的染色体高度同源,差异只涉及一个罗伯逊易位;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显示出F#-1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能很好的配对,形成31个完整的常染色体联会复合体,1个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染色体的三价体和XY双价体。三价体的顺式构型有利于同源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产生平衡配子;睾丸组织切片证实了F#-1的生殖腺生长发育正常。所以,F#-1两性皆育。说明其亲本鹿之间隔离机制不完善。这两种鹿应属同一个孟德尔群体。
控制结球白菜贮藏期乙烯产生与积累的新技术研究
宗汝静,高丽朴,李武,吴萍,Leonard,L,Morris,江忆,彦启森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74-79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形成了以通风措施控制乙烯产生和积累的结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贮藏新技术。其技术特点是:收获后不晒菜,使贮藏中乙烯产生量和呼吸强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一半左右,并减少晒菜损耗15%。利用自然冷源选择适温通风,菜温在入窖后3—7天内迅速下降,并在整个贮藏期中保持恒定适温,排除并阻遏了贮藏叶球乙烯的产生和积累。应用此技术生产示范贮藏三个月损耗较传统窖藏下降12.3%,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的保存率分别比对照高5%和18%,粗纤维降低18%,当年增收为投入的29.6倍。
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演变特征的初步分析
王馥棠,王石立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80-87 .
摘要
(
)
PDF
(3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探讨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特征。对粮食产量的预测预报以及逐年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和部分省(区)单产序列的分析表明: 1. 近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年多于减产年,增产持续时间和增产幅度亦均大于减产年; 2. 各省(区)的增减产年频数呈准正态分布,其累积频率曲线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间型三类; 3. 增向转移概率大于减向转移概率,尤以减转增的概率为最大,减转减最小; 4. 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低产缓慢发展—波动发展—高速增长不稳定发展的3个阶段; 5. 增减产年的历史演变具有较明显的准4年及其倍数周期的波动特征,各地主要波动周期的变化说明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地区上的差异。
生长调节剂对锦橙留树保鲜的效果
沈兆敏,刘晓东,王晓云,Fausto,Gorini,Mario,Damico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88-89 .
摘要
(
)
PDF
(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蔬菜中的维生素K#-1
韩雅珊,戴蕴青,马仁懿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88-89 .
摘要
(
)
PDF
(1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蔬菜中的B族维生素(B#-1、B#-2、B#-5、B#-6)
韩雅珊,宋小清,戴蕴青,赵金城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89-90 .
摘要
(
)
PDF
(1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60不育系对温度和光照的反应特性
蔡俊迈,肖承和,周元昌,李维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90-91 .
摘要
(
)
PDF
(1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贵州地方稻种资源对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曾令祥,周维佳,谢海呈,代继跃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91-91 .
摘要
(
)
PDF
(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4): 92-96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