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2-15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小麦avenin-like的克隆、原核表达与品质效应研究
    魏慧, 董剑, 陈其皎, 高翔, 王蕾, 李晓燕, 赵万春, 吴丹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07-6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1
    摘要 ( )   PDF (149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普通小麦不同品种的类燕麦贮藏蛋白(avenin-like)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及其表达产物的加工品质效应。【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构建JN542444原核表达载体后转入表达菌株Escherichia coli Rosetta gami B(DE3),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并通过His-Trap HP柱纯化蛋白后进行微量掺粉试验。【结果】克隆获得22条avenin-like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N542443—JN542464),长度均为855 bp,且均具有可编码284个氨基酸残基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内含子;半胱氨酸数目及位置相对保守,除JN542452含有17个Cys外,其余avenin-like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均含有18个Cys,且位置相同,预测可能形成7个分子内二硫键和4个分子间二硫键;发现3条罕见的avenin-like假基因(JN542448、JN542455和JN542456),均因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引起基因沉默;7份小麦品种共享一条avenin-like亚基,并与GenBank中来自普通小麦的HM027636完全一致,暂将该亚基命名为“Avenin-likeⅠ”;系统演化分析表明avenin-like编码蛋白与LMW-GS关系最近,与ω-gliadin的亲缘关系最远;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成功表达,对纯化蛋白进行微量掺粉试验,发现Avenin-likeⅠ型蛋白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结论】avenin-like在供试小麦品种中具有很低的多态性,且Avenin-likeⅠ型亚基能提高面粉加工品质。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黄冰艳, 张新友, 苗利娟, 刘华, 秦利, 徐静, 张忠信, 汤丰收, 董文召, 韩锁义, 刘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17-62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2
    摘要 ( )   PDF (39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性状的主基因个数、加性或显性效应值、遗传力等。【结果】获得控制油酸和亚油酸性状遗传的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性状的2对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89%和70%—85%,并存在多基因效应。控制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控制亚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正值。【结论】花生的油酸和亚油酸性状分别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互作及多基因效应。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大于第二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同时变异形成高油酸性状;2对主基因之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差异导致在1对主基因变异时形成中低油酸含量和中高油酸含量的性状表现。
    桑树肌动蛋白MaACT3启动子的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李军, 赵爱春, 王茜龄, 祝娟娟, 张琼予, 金筱耘, 李镇刚, 鲁成, 吴存容, 余茂德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25-6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3
    摘要 ( )   PDF (45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桑树肌动蛋白MaACT3的启动子。【方法】采用抑制PCR技术获得肌动蛋白的5′端侧翼序列;采用农杆菌感染成熟叶片瞬时表达检测启动子活性。【结果】获得的5′端侧翼序列含有基因的翻译起始位点、第一外显子、第一内含子和第二外显子的一部分,外显子部分与已报道的桑树肌动蛋白MaACT3序列完全相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了绿色荧光,在mRNA水平上也检测到表达,证实了获得的5′端序列具有启动活性。【结论】获得的桑树肌动蛋白MaACT3的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可以应用于桑树转基因研究。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姚义, 霍中洋,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33-64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4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延迟,生育期依次变长。同一试验点,随播期的推迟一般晚粳品种较中粳品种生育期天数缩短略多。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24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2—1 d。各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差异主要源于抽穗前积温与光照时数的不同,其中尤以拔节前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试验点,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的积温与光照时数均表现为晚粳品种大于中粳品种;同一类型品种,随试验点纬度升高,积温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光照时数除杂交品种以外均呈依次增加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温光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和生育期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或日照时数的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不尽一致。【结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的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直播适宜布局范围进行了初步区划,并综合分析后给出其能够安全成熟的可能播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基于对数比转换的成分数据空间插值研究
    李春轩, 罗毅, 包安明, 张艳, 杨传杰, 崔林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48-65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5
    摘要 ( )   PDF (70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新疆玛纳斯河绿洲表层土壤质地数据为例,研究对数比转换方法在成分数据空间插值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加法、中心化和等角3种不同对数比转换方法,对土壤颗粒含量数据进行转换,针对数据中的零值不能进行对数比转换问题引入了零值替换方法,空间插值采用普通克里格法。【结果】零值替换后土壤颗粒之和仍为100%。基于对数比转换的插值结果满足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定和100%的要求,而对土壤颗粒单独插值不满足定和100%的要求。插值结果精度评价表明基于等角对数比转换方法的插值结果最优,但3种方法的结果差别甚小。【结论】零值替换方法的引入在不改变成分数据定和的前提下避免了零值不能进行对数比转换。基于对数比转换的普通克里格法满足成分数据空间插值的非负、定和、误差最小和无偏估计4个要求。
    植物保护
    植被及土壤对西藏飞蝗产卵的影响
    李庆, 廖志昌, 杨刚, 封传红, 杨群芳, 罗怀海, 蒋春先, 王海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56-66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6
    摘要 ( )   PDF (55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产卵量及产卵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及室内笼罩模拟法,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构建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模型。【结果】西藏飞蝗对不同植被的土壤有产卵选择性,其中草地和青稞地的产卵量最大(分别为36.03%和21.20%)。土壤的理化性质能显著影响西藏飞蝗对产卵地的选择,其中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影响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含盐量区间内选择产卵量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含水量和pH值各有一最适值。双因素分析表明3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影响,其中含盐量的影响最大。统计频率优化法得出最适宜产卵的土壤综合指标为含盐量0.08%—0.12%、含水量2.91%—3.75%、pH 7.35—7.65。【结论】西藏飞蝗在不同的植被上生活,其产卵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显著影响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性。
    雾滴密度及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
    徐德进, 顾中言, 徐广春, 许小龙, 董玉轩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66-67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7
    摘要 ( )   PDF (49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条件下,雾滴密度和雾滴大小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的影响,为稻田农药的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动行走式喷雾塔模拟田间喷液量,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使不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在水稻叶面上有同等润湿展布能力,利用图像处理方法计算水敏纸上收集到的雾滴密度。【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为2.00 mg•m-2,增加雾滴密度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剂量增加到4.00 mg•m-2,雾滴体积中径VMD 200 μm和VMD 75 μm的雾滴密度在分别达到26.06和66.96 个/cm2后,防治效果即可与高密度处理效果相当。VMD 200 μm的雾滴密度为82.09 个/cm2时,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00 mg•m-2,防治效果没有显著降低。VMD 75 μm的雾滴密度为140.06 个/cm2,剂量从4.00 mg•m-2减少至2.50 mg•m-2,防治效果同样没有显著降低。相同喷液量条件下喷施相同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药液,VMD 75 μm的喷头增加了雾滴密度,提高了防治效果。【结论】氯虫苯甲酰胺低用量时,雾滴密度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密切相关。雾滴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减少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仍可保证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低容量喷雾时,可通过减小雾滴粒径,增加雾滴密度提高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治效果。
    不同时期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刘文娟, 刘勇, 黄小琴, 周西全, 宋君, 尹全, 王东, 陶李, 张富丽, 常丽娟, 张蕾, 雷绍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75-68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8
    摘要 ( )   PDF (31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期喷施草甘膦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变化,阐明一定浓度的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生长繁育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过程中草甘膦喷施时间及浓度的合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1—V5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研究草甘膦对不同时期转基因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同期监测该浓度梯度草甘膦的实际除草效果。【结果】1.23—12.30 kg•ai•hm-2的草甘膦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草甘膦超过推荐剂量1.23—2.46 kg•ai•hm-2会抑制GTS-40-3-2主茎节和主茎复叶的生长及降低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GTS-40-3-2的单株有效荚数和百粒重在喷施不同浓度草甘膦后保持对照水平,株高、结荚高和有效分枝数等产量相关性状在较低浓度草甘膦处理后还有一定增长。草甘膦对GTS-40-3-2生长繁育的影响因施药时间的不同存在差异,4.92—7.38 kg•ai•hm-2的草甘膦显著抑制V1和V2期大豆的生长和产量,但对V3—V5期大豆的产量构成没有明显影响;V3—V5期大豆茎叶生长的减缓发生在喷施一定浓度草甘膦后10—20 d,30 d后茎叶生长恢复至对照水平,但较高浓度(9.84—12.30 kg•ai•hm-2)的草甘膦仍会导致V4和V5期大豆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明显下降,V3期GTS-40-3-2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受喷施草甘膦的影响。【结论】1.23—2.46 kg•ai•hm-2的草甘膦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1—V5期均能安全使用而不会造成大豆的生长抑制和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推荐剂量,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对不同时期转基因大豆生长繁育的影响程度为:V1、V2>V4、V5>V3,田间除草时选择V3期喷施草甘膦,从对转基因大豆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角度而言,相对最为安全有效。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基于AMMI模型评价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冀建华,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侯红乾, 刘秀梅, 李絮花, 罗奇祥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85-69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09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评价土壤砷生物有效性研究
    王进进, 白玲玉, 曾希柏, 孙媛媛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697-70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0
    摘要 ( )   PDF (3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 DGT)在表征土壤砷生物有效性方面的准确性与优势,为正确评价土壤砷污染风险提供新技术。【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DGT方法测定土壤砷有效浓度(CE)、土壤孔隙水中砷含量、NaHCO3提取态砷含量、NH4Cl提取态砷含量及土壤总砷含量与油菜体内吸收砷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尝试利用DGT测定结果和DIFS(DGT Induced Fluxes in Sediments and Soils)模型对土壤中砷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结果】DGT测定土壤砷有效浓度(CE)与植物吸收砷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0,DIFS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砷生物有效性高的土壤,具有较高的解析速率(kb)和较短的特征响应时间(Tc)。【结论】 DGT能较准确地表征土壤砷生物有效性,并可根据DIFS模型计算出土壤中砷迁移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进一步阐释土壤中砷的生物有效性。
    园艺
    基于中红外光声光谱的梨树叶片氮含量的测定
    赵化兵, 李艳丽, 谢凯, 宋晓晖, 董彩霞, 徐阳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06-71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1
    摘要 ( )   PDF (5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光谱学手段,寻找一种快速、简单的梨树叶片中氮含量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声光谱仪(FTIR-PAS)研究环渤海湾地区4个梨试验站200个梨园叶片的光声光谱特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R)对叶片氮素含量进行建模和预测。【结果】通过分析PLSR中的主成分数和样本氮素浓度范围对PLSR定量预测能力的影响,当烟台、泰安、昌黎、营口试验站及综合的主成分数分别为6、6、6、4和8时,所建模型最优;用所建的5个模型预测了未知样品的氮素含量,发现预测误差(RMSEP)介于1.26—2.18 g•kg-1,预测相关系数(Rp)介于0.644—0.806。【结论】FTIR-PAS与PLSR相结合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满足梨树叶片氮素含量快速、方便检测的需要。
    丽穗凤梨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葛亚英, 张, 飞, 沈晓岚, 刘建新, 王炜勇, 田丹青, 张, 智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26-7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3
    摘要 ( )   PDF (62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丽穗凤梨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并建立其分子指纹图谱,为今后丽穗凤梨杂交育种和品种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41个丽穗凤梨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2个清晰可辩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4.70%。41个丽穗凤梨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311,平均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101,平均 Shannon信息指数为0.4668,品种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3561~0.9394之间;基于ISSR分子标记数据建立的UPGMA亲缘关系聚类图,41个丽穗凤梨品种在相似系数0.601处被划分为两大类群;同时利用4条多态性ISSR引物构建了41个丽穗凤梨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结论】供试41个丽穗凤梨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亲缘关系与叶片横纹的有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丽穗凤梨品种资源评价和指纹图谱构建。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
    翟丽丽,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滕年军, 管志勇, 韩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34-7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4
    摘要 ( )   PDF (42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品种的筛选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对20个国庆小菊品种的22个观赏性和耐旱、涝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品种等级。【结果】筛选出22个与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密切相关的评价因子,并确定了各因子最终的综合权重值;依据评分标准对20个品种评分,乘以各因子的权重得出各品种的综合分值;利用最小距离法并根据各等级国庆小菊性状综合得分的聚类中心值划分为优、良、一般3个等级,各级品种个数分别为5、11和4,所占比例分别为25%、55%和20%。【结论】应用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法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对国庆小菊品种进行评价和分级,最终筛选出5个等级为优、11个等级为良的品种,可用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贮藏·保鲜·加工
    葡萄农药残留及其对葡萄酒酿造的影响
    李记明, 司合芸, 于英, 段辉, 梁冬梅, 姜文广, 李学慧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43-7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5
    摘要 ( )   PDF (38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烟台地区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为材料,分析葡萄与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比较农药残留对葡萄酒发酵过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气相-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和气相-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对样品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结果】在烟台地区4个地块的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品种中,均存在三唑酮,平均浓度71.09 µg•kg-1;地块1的霞多丽、地块3的赤霞珠中检测出六六六,浓度分别为2.23 µg•kg-1和4.86 µg•kg-1;地块2和地块3的2个葡萄品种中均检测出三氟氯氰菊酯,浓度在2.36—7.51 µg•kg-1,平均浓度为4.28 µg•kg-1。农药百菌清对供试的蛇龙珠葡萄酒发酵过程抑制作用最明显,当浓度高于0.20 g•kg-1时,其酒精发酵后期将出现停滞现象;供试的赤霞珠发酵结束后,葡萄原料中农药残留六六六、三唑酮、百菌清、三氟氯氰菊酯到葡萄酒中的转移率分别为32.14%、0.67%、0、0。【结论】烟台地区酿酒葡萄原料的农药残留较低,均符合中国相关标准要求;农药残留对葡萄酒的发酵过程具有一定影响,并给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从葡萄原料引入的农药残留种类和含量均减少,不同种类农药残留的转移率不同。
    热空气处理诱导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孔祥佳, 林河通, 郑俊峰, 林艺芬, 陈艺晖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52-76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6
    摘要 ( )   PDF (4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热空气处理对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的影响及其与脂氧合酶(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后‘檀香’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 cv. Tanxiang]果实38℃热空气处理30 min,采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1)℃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橄榄果实冷害指数和细胞膜透性,果皮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结果】与对照果实比,38℃热空气处理30 min降低冷藏橄榄果实冷害指数、细胞膜透性和果皮LOX活性,提高果皮棕榈油酸(C16: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抑制果皮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结论】热空气处理通过降低冷藏橄榄果实果皮LOX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维持较高的膜脂脂肪酸不饱和程度,从而增强橄榄果实抗冷性、减轻冷藏橄榄果实冷害的发生。
    畜牧·资源昆虫
    饲粮尿素添加水平对生长育肥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兰, 孟庆翔, 任丽萍, 霍云龙, 王黎文, 丁健, 赵金维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61-76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7
    摘要 ( )   PDF (26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肉牛饲养试验研究饲粮尿素添加水平对生长育肥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肉牛生产中合理添加尿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头利木赞×复洲杂交的F1公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头,分别接受1个尿素添加水平的饲粮处理。设置6个粗蛋白和代谢能值相近(14% CP,11.3 MJ•kg-1,DM基础)的饲粮处理,其中尿素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0.4%、0.8%、1.2%、1.6%和2.0%。试验期14周,其中预饲期1周,正试期13周。【结果】随尿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干物质摄入量(dry matter intake,DMI)无显著变化(P>0.1),但日增重呈线性规律显著下降(L,P<0.05),饲料转化效率(DMI/ADG(average daily gain))呈现线性规律显著上升(L,P<0.05)。其中,尿素添加水平在0.8%以内未见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DMI/ADG)有显著变化。提高饲粮尿素添加水平,血氨浓度线性上升(L,P<0.001);而血浆总蛋白和血浆尿素氮(plasma urea-N,PUN)浓度呈二次曲线规律升高(Q,P<0.001),其中血浆总蛋白和PUN浓度分别在1.50%和0.64%(%DM)尿素添加水平下出现拐点。提高饲粮尿素添加水平对谷丙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1),但会导致谷草转氨酶活性呈线性升高(L,P<0.001)。在反映肉牛应激状况的激素指标中,除肾上腺素外,肌酸激酶活性、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皮质酮和醛固酮浓度等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规律上升或下降(Q,P<0.05);其中,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变化出现在0.8%—1.2%尿素添加水平。【结论】生长育肥牛饲粮中尿素添加水平在0.8%以内,或尿素氮占总氮比例在16%以内,可认为是适宜的安全添加水平。
    ESR基因在苏姜猪世代选育中的遗传变异及与猪群繁殖性状的关联
    王宵燕, 何庆玲, 经荣斌, 宋成义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68-77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8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苏姜猪ESR基因的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在世代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及与猪群繁殖性状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906头、2—6世代苏姜猪ESR基因PvuⅡ酶切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单因子方差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苏姜猪群的繁殖性状的关联效应。【结果】ESR基因在苏姜猪的第2—6世代中B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BB基因型个体从第三世代开始出现,并且频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仅考虑公猪基因型时,与配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死胎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基因型公、母猪交配后母猪产仔数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ESR基因的PvuⅡ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对不同基因型公、母猪交配后母猪的产仔数有显著影响。
    鸭腺苷琥珀酸裂解酶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与肌肉肌苷酸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徐善金, 虞德兵, 汪峰, 何宗亮, 张剑锋, 于海龙, 杜文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74-78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19
    摘要 ( )   PDF (88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鸭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CDS),对其进行核酸和蛋白序列分析,研究该基因在各品种肌肉组织mRNA表达水平;对该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肌肉组织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acid,IMP)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揭示中国优良地方鸭种的风味基因结构、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及与重要风味物质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鸭ADSL基因部分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鸭ADSL基因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鸭肌肉组织中ADSL基因mRNA表达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IMP含量。【结果】①鸭ADSL基因CDS全长均为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与鸡的同源性为94.77%。②ADSL蛋白为偏碱性,有较为强烈的信号肽和细胞内跨膜结构,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③鸭和鸡首先聚为一类,后与人、鼠等哺乳动物聚为一类,而与两栖、鱼类相聚较远。④ADSL基因表达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品种内雌性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同一性别内胸肌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樱桃谷鸭除外,为P>0.05)。⑤IMP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品种内雌性含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同一性别内胸肌含量显著高于腿肌(P<0.05)。【结论】鸭ADSL基因CDS序列与鸡的同源性极高,在肌肉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及对应IMP含量表现为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性别、同一性别不同部位间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两者并显现出显著正相关。
    兽医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MARC-145细胞的差异蛋白
    周伦江, 王隆柏, 方勤美, 吴学敏, 车勇良, 陈如敬, 魏宏, 庄向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86-79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20
    摘要 ( )   PDF (53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生长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明确差异蛋白的功能信息,为深入研究PRRSV病毒复制和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通过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对高致病性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后表达量差异蛋白质进行了胶内酶解、质谱分析鉴定及数据库检索,明确差异蛋白质的相关信息。【结果】得到7个表达稳定、重复性好的蛋白点,其中有5个蛋白点找到匹配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硫氧还蛋白、S100钙结合蛋白A6、3-磷酸甘油脱氢酶和内参肌动蛋白,其余2个蛋白点为未知蛋白。在MARC-145细胞感染PRRSV后,热休克蛋白70和S100钙结合蛋白A6表现为下调,而硫氧还蛋白、3-磷酸甘油脱氢酶和内参肌动蛋白表现为上调。功能预测分析发现,5个蛋白与MARC-145细胞抗应激、抗氧化、生长、凋亡和信号转导等作用息息相关。【结论】高致病性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后,能诱导细胞部分功能蛋白表达量的增加或减少。
    Mitf-M在羊驼皮肤组织的表达与序列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朱芷葳, 贺俊平, 于秀菊, 程志学, 董常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794-80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21
    摘要 ( )   PDF (67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 CDS序列,比较分析羊驼皮肤组织Mitf-M的特征,进一步定位分析Mitf-M蛋白表达的位置,为深入研究羊驼毛色基因表达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扩增方法分段扩增Mitf-M CDS区,分别利用Clustal X和BioEdit生物学软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较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itf-M蛋白定位分析。【结果】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的CDS区由419个氨基酸组成,具有bHLH-zip转录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该基因与牛和犬亲缘关系最近,Mitf-M蛋白主要分布于羊驼皮肤组织毛球基底层细胞之间与毛乳头周围的黑色素细胞中。【结论】与其它物种相比较,羊驼皮肤组织表达的Mitf-M蛋白保守性很强,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异不大,可见Mitf-M为毛发的色素沉积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研究简报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田中伟, 王方瑞, 戴廷波, 蔡剑, 姜东, 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801-80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22
    摘要 ( )   PDF (39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选育高产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2个20世纪不同年代代表性小麦品种于2007—2009年进行大田试验,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品种改良进程,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逐步提高,而20世纪60年代品种生物产量显著降低随后保持稳定;开花期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光合速率逐步提高,为花后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小麦拔节前和开花后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速率,但降低了拔节至开花期积累量和生长速率;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小麦籽粒产量与拔节前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及花前干物质贡献率显著正相关,与拔节开花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及花后干物质贡献率显著负相关。【结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平衡了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因此,提高拔节前营养生长、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物质转运是小麦产量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
    固相微萃取技术收集水稻挥发物的比较
    苏贻娟, 王瑞龙, 叶茂, 宋圆圆, 曾任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809-81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23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不同萃取头萃取到的水稻诱导挥发物的异同,为研究植物挥发物提供方法依据。【方法】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水稻,分别用3种萃取头:100 µ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7 µm PDMS和85 µm聚丙烯酸酯(PA)萃取水稻的挥发物。用GC-MS和GC对挥发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3种萃取头在萃取水稻挥发物的总量、成份和组成方面的异同,并与动态顶空收集法(DHS)收集的挥发物成份相比较。【结果】在同样条件下,100 µm PDMS萃取的挥发物总量和种类最多,7 µm PDMS最少。SPME法与DHS法获得的挥发物组成类别相似,但有些组分不同。【结论】不同萃取头对水稻挥发物的萃取效率和选择性是不同的。用SPME法研究水稻等植物挥发物,需根据目标组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萃取头。SPME法与DHS法在植物挥发物的收集和分析中各有优缺点。
    3个紫花苜蓿乙烯应答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陈婷婷, 杨青川, 康俊梅, 丁旺, 张铁军, 张新全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  815-82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2.04.024
    摘要 ( )   PDF (51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克隆3个紫花苜蓿乙烯应答因子基因,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特性;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对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根据已获得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扩增MsERF5、MsERF8和MsERF11的DNA序列,并分析基因结构;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其组织表达特异性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鉴定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烟草的表型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验证其功能。【结果】MsERF5、MsERF8和MsERF11都不包含内含子。MsERF5在根、叶和花蕾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和花;MsERF8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高于茎、花蕾和花;MsERF1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3个基因都能被多种非生物胁迫(盐、干旱、铝)和激素(脱落酸、赤霉素、乙烯利、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诱导,但表达模式不同。在盐浓度为200 mmol•L-1的筛选培养基上只有导入目的基因的愈伤组织能产生不定芽,250 mmol•L-1 NaCl处理再生植株10 d,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叶片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但野生型植株叶片的电导率显著高于转基因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则显著低于转基因植株(P<0.05);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野生型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转基因植株(P<0.05);盐胁迫条件下,转化不同基因的再生植株的电导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3个紫花苜蓿乙烯应答因子基因都不包含内含子,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都能被多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诱导,能够使烟草愈伤组织在含盐培养基上形成不定芽并最终产生转基因植株,且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高于野生型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