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5-07-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王守海,杜士云,王德正,李成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289-1294 .
摘要
(
)
PDF
(2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SSR标记筛选鉴定与验证
孙道杰,何中虎,张立平,夏先春,葛秀秀,徐兆华,王 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295-1299 .
摘要
(
)
PDF
(2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引起面条和面团储存期间颜色褐变的主要因素。发掘可应用于籽粒PPO活性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小麦面粉颜色性状的遗传改良。本研究选用来自全国不同麦区的203份冬小麦品种,验证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引物Xgwm312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与籽粒PPO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98bp扩增片段的有无同籽粒PPO活性大小密切相关,该片段的出现通常意味着籽粒PPO活性较高。Xgwm312可应用于籽粒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叶绿体基因组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郭长虹,寺地徹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00-1305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了Ae. speltoides和Ae. ovata叶绿体基因组的一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并与普通小麦、四倍体Ae. crassa 以及Ae. squarrosa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从rbcL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到cemA基因内的HindIII位点,Ae. speltoides和Ae. ovata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 808 和 2 810bp。与四倍体Ae. crassa的序列相比,在普通小麦和Ae. speltoides中各有一个791 bp的大片段缺失,在Ae. ovata中存在一个793 bp的大片段缺失。Ae. ovata的缺失片段比普通小麦和Ae. speltoides的长2个碱基,推测Ae. ovata的大片段缺失在进化上是独立发生的。Ae. speltoides的大片段缺失与普通小麦的完全相同,支持Ae. speltoides是普通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供体的假说。除了大片段缺失外,在这个区域还检测到了7 个插入/缺失和15个碱基替换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长度热点突变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是研究小麦与山羊草叶绿体基因组之间遗传变异关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刘正理,程汝宏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06-1311 .
摘要
(
)
PDF
(2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所为加强育种工作主动性和目的性提出的一种新型常规育种方法,它成功地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结合在一起,在对亲本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以不育材料作工具,构建多个混合群体-目标性状基因库,利用各基因库内基因的累加效应开展超亲育种,进行种质创新;利用基因库间基因的重组、互作效应及基因突变进行组合育种、改良育种,将各基因库创新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用该法已创新出系列早熟、超早熟新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培育出了多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培育出4份超早熟谷子新品种,在河北省坝上地区正常成熟,其中超早熟1号还具有甜秆、多穗、秸秆粗蛋白含量高的特点,超早熟2号小米富铁、粗脂肪、粗蛋白含量高。
应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大豆遗传图谱
陈庆山,李文滨,张忠臣,刘春燕,王伟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12-1316 .
摘要
(
)
PDF
(3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美国半矮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高蛋白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0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利用164个在亲本之间表现多态的SSR引物对群体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张大豆遗传图谱。该大豆遗传图谱总长度1 91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89 cM。每个连锁群长度变动在0.4~309.5 cM之间,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2~28个之间。各连锁群上的SSR标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A1、C2、D1a三个连锁群存在标记密集区。与国内外已构建完成的5张大豆遗传图谱比较表明,该图谱与国外的大豆公共遗传图谱对应性较好。
胚乳性状主基因的分离分析方法
徐辰武,胡治球,王学枫,王 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17-1323 .
摘要
(
)
PDF
(2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胚乳性状的数量遗传模型,发展出专用于胚乳性状主基因检测、主基因效应与变异估计的分离分析方法。该方法以EM算法实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主基因的分离比例、主基因效应和剩余变异估计,以似然比统计量进行主基因检测。用水稻杂交组合IR50×CP231的P1、P2和F2胚乳世代直链淀粉含量(AC)资料演示了分析程序。结果表明该组合的AC遗传涉及一个主基因,该主基因无第一显性效应,其加性效应和第二显性效应分别为5.37和6.85;主基因变异尺度约为微基因变异尺度的两倍。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不同品种黑米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张名位,郭宝江,池建伟,魏振承,徐志宏,张 雁,张瑞芬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24-1331 .
摘要
(
)
PDF
(3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定量关系
李映雪,曹卫星,朱艳,田永超,尤小涛,周冬琴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32-1338 .
摘要
(
)
PDF
(2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性状与冠层反射光谱、植株氮素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冠层反射光谱可以用来直接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降落值,成熟期冠层反射光谱对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监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14 d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较好,并且花后14 d比值指数RVI (1220, 710)能准确反演叶片含氮量,进而可以间接地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据此提出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两种监测技术途径:基于灌浆期反射光谱的直接预测和基于花后14 d(灌浆中期)叶片含氮量的间接估测。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
杨文钰,樊高琼,任万军,王 竹,于振文,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39-1345 .
摘要
(
)
PDF
(4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烯效唑对小麦的增产机理,通过常规田间试验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根系活力,使根系对32P的吸收强度增加了20.2%,并大量分配给分蘖,比对照提高了5.7倍。叶面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增强,单株对CO2的同化力提高了25.9%,14C同化物分配给根系和分蘖节的比例提高。生育后期,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烯效唑的使用浓度以20 mg·kg-1为最佳。
中国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及组份分析
李培武,赵永国,张 文,丁小霞,杨 湄,汪雪芳,谢从华,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46-1352 .
摘要
(
)
PDF
(3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国499份甘蓝型油菜籽硫苷组份与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硫苷含量水平下各硫苷组份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硫苷分量对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硫苷、中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脂肪族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其含量在2种类型中分别为60.33、31.42和30.38 ?mol·g-1、20.18 ?mol·g-1,比例为81.16%和73.92%;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吲哚族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和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含量为7.36 ?mol·g-1和4.38 ?mol·g-1,占硫苷总量的51.52%。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在高硫苷油菜中含量最高,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2.4和16.6,是高硫苷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组份;二者在中硫苷油菜中表现同于高硫苷甘蓝型油菜;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在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变异系数最小,在高、中、低不同硫苷含量油菜中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6.04~7.98 ?mol·g-1,在高硫苷油菜中仅占5.34%,低硫苷菜籽中为32.31%,是低硫苷油菜硫苷的主要组份。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在低硫苷油菜籽中含量明显高于在高硫苷油菜籽中含量。
植物保护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蒋细良,朱昌雄,田云龙,王劲波,王慧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53-1357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白叶枯菌(HB84-17)、10?g·ml-1中生菌素和10?g·ml-1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水稻抗、感白叶枯病近等位基因系CBB4和沈农1033悬浮细胞,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研究了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叶枯菌、中生菌素和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都能诱导悬浮细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转录表达。对于CBB4,白叶枯菌处理3 h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开始诱导转录表达,6 h达到高峰,诱导表达时间持续至48 h;中生菌素处理3 h时开始大量表达,大量表达持续至48 h。对于沈农1033,白叶枯菌处理12 h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才开始诱导转录表达,诱导表达持续至24 h;中生菌素处理,3 h就开始大量转录表达,并持续至48 h。中生菌素+白叶枯菌处理的感、抗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诱导转录表达强度和模式与单用中生菌素处理相同。
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抗性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赵利辉,邱德文,刘 峥,杨秀芬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58-1363 .
摘要
(
)
PDF
(3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cDNA芯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从交链孢真菌(Alternaria spp.)中提取的新型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检测了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和稻瘟菌抗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幼苗经 2 g·ml-1激活蛋白喷雾处理后,NPR1基因从第天时转录水平开始提高,第3天和5天时转录活性继续增强;EIN2基因的转录在第1天、3天时转录水平显著提高,第5天时又有所回复,但仍高于对照;CTR1的转录在第1天时虽无影响,但第3天和第5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而PR4 的转录在各检测时段均未表现明显变化。5 d后叶片的稻瘟菌病情指数和平均每叶病斑数开始显著降低,14 d时对稻瘟菌的诱抗效果最为明显。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处理后1 d迅速增加,7 d和9 d时活性增加达到高峰期; -1,3-葡聚糖酶活性在处理后3 d开始增加,5 d时增幅最大,随后增幅降低,14 d时略低于对照水平;几丁质酶活性在处理后前3 d低于对照,5 d后活性平稳增加,14 d时降至略低于对照的水平。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的AFLP分子标记
张娜,刘大群,杨文香,闫红飞,褚 栋,孟庆芳,张 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64-1368 .
摘要
(
)
PDF
(2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AFLP技术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45进行了标记,从60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亲本及TcLr45×Thatcher 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引物P-AGG/M-GAG和P-ACA/M-GGT。其扩增片段为261 bp和105 bp,2个标记与Lr45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1.3 cM。测序比较261 bp片段与大麦属Vulgare HotrI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达86%,105 bp片段与一粒小麦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高达96%。2个测序片段均包含开放阅读框(ORF)序列。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的定位
刘华,王慧,李群,徐鹏,盖钧镒,喻德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69-1372 .
摘要
(
)
PDF
(2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豆组合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以斜纹夜蛾幼虫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9.85%。以该群体所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为基础,利用软件Cartgrapher(V.2.0)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wt-11和wt-12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分别为5.51cM、11.51cM,加性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0619、-0.0419,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7.22%和8.60%。
马唐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毒素α,β-dehydrocurvularin对马唐叶片PSⅡ功能的影响
姜述君,强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73-1378 .
摘要
(
)
PDF
(3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生防菌画眉草弯孢霉(Curvularia eragrostidis J.A. Meyer)菌株QZ2000产生一种具有除草剂活性毒素α,β-dehydrocurvularin。毒素对马唐叶片类囊体膜光系统Ⅱ(PSⅡ)的电子传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毒素浓度达到0.688 mmol·L-1时,电子传递速率比对照降低了19.37%。毒素对PSⅠ的电子传递影响较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显示,用0.516 mmol·L-1浓度的毒素处理马唐离体叶片24 h后,叶片的Fv/Fo、Fv/Fm、ΦPSⅡ、qP、qN、Fm都显著降低,而Fo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显示,该毒素对PSⅡ光化学活性的抑制作用与均三氮苯类除草剂阿特拉津(Atrazine)、西玛津(Simazine)和取代脲类除草剂敌草隆(Diuron)有相似之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该毒素损坏PSⅡ中心和抑制QA的再氧化。表明该毒素可能是通过损坏PSⅡ中心及抑制QA的再氧化,使PSⅡ反应中心向QA、QB电子传递受阻,从而影响马唐的光合磷酸化与碳同化,引起马唐叶片坏死。qN的显著降低,表明毒素对PSⅡ中心的损坏也可能是由于毒素导致还原型电子受体积累增加了自由基的产生所致。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微电极法测定水稻叶片液泡中硝酸根离子的再调动
贾莉君,沈其荣,尹晓明,曹 云,范晓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79-1385 .
摘要
(
)
PDF
(30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物液泡中硝酸根离子的再调动和再利用与作物氮素高效利用关系密切。利用硝酸根离子微电极技术测定了在外界继续供应和停止供应硝态氮后,不同水稻品种叶片细胞质和液泡中硝酸根离子活度在24 h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继续供应硝态氮后,水稻植株组织水平的硝酸根离子浓度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停止供应硝态氮的植株体内硝酸根离子浓度却有随缺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2)水稻叶片细胞质和液泡中硝酸根离子活度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停止供应硝态氮的24 h内,水稻叶片液泡中的硝酸根离子浓度逐渐降低,而细胞质中的硝酸根离子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且基本稳定;(3)扬稻6号液泡中和细胞质中的硝酸根离子活度均高于农垦57,且在停止供应硝态氮的不同时间段,液泡中硝酸根离子的释放速率也均高于农垦57。上述结果表明在受到硝态氮营养胁迫时,水稻先前积累在叶片液泡中的硝酸根离子可以在细胞中进行重新的利用和分配,而且籼稻品种扬稻6号对液泡硝酸根离子再调动能力显然高于粳稻农垦57。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
魏孝荣,郝明德,张春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86-1393 .
摘要
(
)
PDF
(3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 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 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胡敏酸变化的谱学研究
吴景贵,王明辉,姜亦梅,徐 岩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394-1400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红外示差光谱、13C-核磁共振波谱和激光解吸质谱对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土壤胡敏酸(HA)的谱学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土壤HA的变化具有阶段性,在开始的60 d,主要是以秸秆含有的类胡敏酸物质(秸秆HA)为基础,腐解产物发生聚合作用形成新的与秸秆HA相类似的HA,并且秸秆分解形成的小分子中间产物与土壤原有的HA发生作用而进入HA结构中。而在施入60 d后,碳水化合物和酰胺化合物以木质素分解的残体为核心发生聚合作用形成新HA,且在90 d后进入HA中的亚甲基成分发生了转化,并伴随有甲氧基和甲基的产生。玉米秸秆分解形成的中间产物与土壤HA发生聚合反应,一部分形成为亚稳态的聚合体。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土壤HA的芳香度降低,芳香碳减少,而烷基碳和烷氧碳增加,HA的脂肪族特性增强,同时,羧基碳减少,土壤HA的氧化程度下降,HA的平均分子量降低。
氮、钾、甜菜碱对减缓夏玉米水分胁迫的效果
张立新,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01-1407 .
摘要
(
)
PDF
(2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氮、钾和甜菜碱对2种不同基因型夏玉米(陕单9号和陕单911)各生育期干物质、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这些因子在增强作物抗旱性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干物质和籽粒产量明显降低,但各品种反应不同:陕单9号干物质和籽粒产量高,抗旱性强;陕单911相反。施用氮、钾和甜菜碱能不同程度提高玉米干物质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减缓水分胁迫,提高程度与品种关系密切。施用氮肥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陕单911干物质和籽粒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种氮肥用量有显著差异;陕单9号在低氮用量时增产,增加氮量并未进一步提高产量,低、高氮肥用量间无显著差异。正常供水时,氮肥作用明显下降,表明氮肥不仅能供应养分,还有增强抗旱的功能。施用钾肥和喷施甜菜碱对受水分胁迫的玉米有同样功能,且效果更突出。在供水条件下这些效果下降更明显,甚至消失,表明它们对增强作物抗旱性的贡献更大。
县级中大比例尺以土地类型划分为基础进行农用地分等的方法论研究—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
孙艳敏,林培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08-1413 .
摘要
(
)
PDF
(2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用地是土地的农用类型。根据FAO关于土地的定义,土地应当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该文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工作区采用了土地类型的系统分类中的小单元的分级理念,分为土地综合类、土地综合亚类和土地利用综合体三级分类系统,既解决了农用土地分等的理论问题,又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所困扰农用土地分等的最低评价单元的实际问题,并利用“面向对象”的土地资源的信息编码技术,将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土地类型划分为10个土地综合类、42个土地综合亚类和309个土地利用综合体。并在GIS支持下,绘制了该区1:3.5万土地类型图。该方法初步建立了利用土地类型概念进行农用土地分等的理论基础及其工作方法。
园艺
不同基因型孔雀草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齐迎春,包满珠,叶要妹,刘国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14-1417 .
摘要
(
)
PDF
(2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孔雀草品种T. patula'Little Hero Golden'的叶片、子叶和下胚轴接种于4种含有不同浓度IAA、NAA和BA的MS培养基上,比较不同外植体的再生植株的能力。结果表明,叶片再生植株能力较子叶和下胚轴强。随后,进一步将其叶片接种于9种添加不同浓度NAA和BA的MS培养基上,分化结果显示,在MS+NAA 1.5 mg·L-1+BA 1.0 mg·L-1的培养基上植株再生率最高,达75%。5份材料的叶片分别接种在该培养基上,再生率均达70%以上,其中T. patula21614的再生率达85%。所有再生植株均能成苗并表现出正常的形态特征。从而建立了适合于5种基因型孔雀草的离体高效再生体系。
一氧化氮延缓草莓成熟衰老的生理效应
朱树华,周杰,束怀瑞,王玲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18-1424 .
摘要
(
)
PDF
(4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硝普钠(SNP)为一氧化氮(NO)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NO对丰香草莓采后果实乙烯产生、呼吸强度、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失水腐烂和相对电导率,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 μmol·L-1 SNP释放NO可以抑制草莓果实乙烯的产生和呼吸强度,延缓乙烯产生和呼吸高峰的出现,并推迟了果实固酸比、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时期,抑制果实腐烂失水和相对电导率升高;使果实CAT活性显著增强,SOD活性在后期高于对照,但POD活性低于对照。10 μmol·L-1 SNP对果实产生轻微毒害作用,1 μmol·L-1 SNP延迟草莓衰老的效果不明显。证明了NO抑制果实衰老与其浓度的相关性,揭示了NO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的作用机理。
根癌农杆菌胁迫下多花蔷薇(Rosa multiflora'Inermis 4')的基因表达分析
赵小兰,苏晓华,赵梁军,田传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25-1430 .
摘要
(
)
PDF
(3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花蔷薇无刺4号(Rosa multiflora'Inermis 4')对根癌病有较强抗性。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接种多花蔷薇无刺4号为目的材料,刺伤处理为对照,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方法,构建了富集多花蔷薇根癌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减cDNA文库。差异筛选差减cDNA文库后,随机选取增强表达的92个克隆进行测序,去除冗余的cDNA和病菌的基因片段,共得到53个单一序列。利用GenBank数据库进行核酸和蛋白质同源性比较,获得的cDNA片段功能涉及:细胞分裂、生长(22个克隆),逆境防御、信号转导及激素调节(11个克隆)以及初生与次生代谢(10个克隆)。另有10个基因片段功能未知,可能为新的EST。根据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对多花蔷薇无刺4号抗根癌病的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
切花月季Samantha失水胁迫耐性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的关联
单宁伟,高俊平,金基石,赵喜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31-1438 .
摘要
(
)
PDF
(4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探讨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之间的关联为目的,选用耐失水胁迫品种Samantha,用DDTC(SOD专一性抑制剂)进行12 h预处理,之后在20℃、RH 35%~40%、80 Em-2·s-1光照(12h/d)条件下进行12~48 h的失水胁迫处理,然后进行瓶插观察。结果表明,20 mmol·L-1 DDTC预处理在显著抑制花瓣SOD活性的同时,明显减弱切花失水胁迫耐性,表现在切花弯颈率明显提高,复水率和水势值明显降低,瓶插寿命显著缩短。在花朵自然开放初期,花瓣MnSOD、FeSOD和Cu/ZnSOD这3种类型都存在。其中,MnSOD有1种,FeSOD有3种,Cu/ZnSOD有2种;迁移率大小依次为Cu/ZnSOD >FeSOD >MnSOD;谱带强弱依次为FeSOD>Cu/ZnSOD>MnSOD。经失水胁迫处理花瓣中诱导产生了3条新的FeSOD(FeSOD4、FeSOD5和FeSOD6)条带,与此同时MnSOD条带消失。DDTC预处理抑制了任何与上述失水胁迫诱导有关的新的条带产生。由此推测,切花月季Samantha失水胁迫耐性与其SOD活性相关,与FeSOD4~6的诱导产生相关联。
马铃薯sAGP基因表达对块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宋波涛,柳俊,谢从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39-1446 .
摘要
(
)
PDF
(4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CaMV 35S驱动的正/反义sAGP基因导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鄂马铃薯3号(E3)和南中552(N552)以研究sAGP基因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糖代谢的影响。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证明正/反义sAGP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该正/反义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均能正常转录。转基因植株块茎分析显示,导入正义基因的株系中除4个与转反义基因表现相同外,其余19个株系AGPase酶活性平均上升约25%,还原糖含量下降20%左右,淀粉含量增加5%~6%。其中3个测定指标与各自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的有A8、C1和C5,最大变化幅度分别为酶活性上升53.5%,还原糖含量下降60.1%,淀粉含量增加33.9%。转反义sAGP基因的15个株系中,AGPase酶活性平均下降约27%,还原糖含量上升近36%,淀粉含量下降亦达27%,其中株系B5、B6、B8和D7的这3个指标均与各自未转基因对照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sAGP基因与AGPase酶活性直接相关,而AGPase很大程度上调节着马铃薯块茎淀粉-糖代谢,通过增强sAGP表达,能有效改良块茎的加工品质。
京郊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
张国红,张振贤,任华中,高丽红,张福墁,曹之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47-1452 .
摘要
(
)
PDF
(2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京郊8个蔬菜主产区县,25个有代表性的日光温室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测定分析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20 cm表土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20~40 cm亚表层土;表层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大部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1月份大于5月份;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但3~4年增势变缓。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中性、酸性磷酸酶和脲酶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数量和上述酶(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讨论和分析了影响土壤微生物和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因素。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泌乳反刍动物乳腺的氨基酸代谢
王佳堃,刘建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53-1457 .
摘要
(
)
PDF
(2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是合成乳汁的主要场所。为了提高反刍动物饲料转化效率、泌乳量和乳蛋白产量,就有必要把乳腺氨基酸代谢作为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氨基酸供应、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乳腺氨基酸的代谢、能量供应对乳蛋白合成的调节等4方面,对泌乳反刍动物乳腺的氨基酸代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腺代谢,调控乳产量、乳蛋白含量提供依据。
NaCl胁迫对苇状羊茅离子吸收与运输及其生长的影响
李品芳,白文波,杨志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58-1465 .
摘要
(
)
PDF
(3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室内水培试验,探讨了NaCl胁迫对苇状羊茅离子吸收与运输及生长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使苇状羊茅茎叶和根系的K+含量、K+/ Na+、Ca2+/Na+、干物质重下降,而使Na+、Cl-含量、Cl-/Na+ 及对K+/Na+的吸收与运输选择性增高。茎叶Na+含量和Cl-含量增大的幅度大于根系,且Cl-大于Na+,茎叶中Cl-/Na+基本保持在1.6左右,而根系在0.8左右。胁迫时间对植株K+ 、Na+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K+-Na+吸收选择性主要受环境盐分浓度的影响,而其运输选择性却主要受胁迫时间的影响。盐分对苇状羊茅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根系,且Cl-的影响程度大于Na+。
中国不同地区家禽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比较研究
宋立,宁宜宝,张秀英,沈青春,张广川,吴好庭,赵 晖,高 光,冯忠武,林树茂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66-1473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几年在中国东北、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采样,得到鸡泄殖腔拭子292份、饲料和水29份、鸡舍尘土和垫料28份,共349份。用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共分离到大肠杆菌241株(东北地区107株;华南地区107株;华中地区12株;华北地区15株),分离率为69.1%。共有血清型67种,每种血清型1~2株,个别血清型有10株左右。呈地区性和多样性分布,有些地区有优势型,有的地区优势型不明显。细菌耐药性非常严重,以多重耐药为主,耐10~19种药物的菌株占50%以上,有一定地区性。总体上耐药率最高的是萘啶酸(88.1%),其它依次为四环素85.7%、磺胺甲基异恶唑81.0%、复方新诺明77.1%、氨苄西林76.2%、阿莫西林74.3%、链霉素66.2%、氟喹诺酮类57.1%~66.7%、氯霉素52.9%、庆大霉素39.0%、卡那霉素36.2%。 细菌对氟苯尼考、奥格门丁、头孢曲松、头孢噻吩、阿米卡星普遍敏感,耐药率仅为0~19.5%。使用抗菌药的鸡场,对相应药物耐药率较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耐药机理和制订兽医临床抗菌药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
家蚕全茧量及重要相关经济性状的多重区间作图分析
李斌,鲁成,赵爱春,向仲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74-1479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家蚕品系C100和大造的回交一代BC1群体,用WinQTLCart2.0软件对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等4个重要经济性状在分子连锁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重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40个QTL,分布于21个连锁群,其中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的QTL中,贡献率超过20%的主效QTL数分别为2、2、3、2个,贡献率超过30%的主效QTL有4个,分别是控制全茧量的qCW-19、茧层量的qSW-2、茧层率的qCSR-4和蛹体重的qPW-23。相关显著的经济性状的QTL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且检测到的QTL均与其单侧标记紧密连锁,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不同的增效QTL进行聚合,为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
研究简报
水稻种子含水量及其对贮藏寿命的影响
张玉兰,汪晓峰,景新明,林 坚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80-1486 .
摘要
(
)
PDF
(4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粳稻幸实(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cv. Xingshi ),籼稻桂早2号(Oryza sativa L.subsp. indica cv. Guizao 2)水稻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含水量水稻种子在-20℃和室温(25℃)条件下贮藏5年后的活力变化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结果表明,适度超干处理能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种子活力保持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密切相关。籼稻桂早2号种子耐干性较强,在含水量降至2.4%时,种子活力与5.8%相比无显著差异,而粳稻幸实种子活力极显著下降。不同含水量水稻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呈正相关,ABA含量、磷脂酶活性随含水量降低而升高,说明种子耐干性的获得是多种生理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幸实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大高于桂早2号,这可能是幸实种子较不耐干的关键因素。
蔬菜作物长期施用含氯肥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
程奕,张玺,李玉华,张仲国,陆真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87-1494 .
摘要
(
)
PDF
(3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两组各种植21茬不同蔬菜作物连续施用含氯肥(氯化铵)1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入氯化铵,土壤pH较初始土壤pH降低0.42~0.45。施用含氯肥,0~20 cm土层pH与氯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施用非含氯肥氯离子与pH无相关性。11年20茬蔬菜总计施入氯9 702 kg·ha-1,两组处理区0~60 cm土层氯离子残留率分别为6.2%和7.2%。施入的氯76.6%和74.7%被淋洗到60 cm土层以下。植株带走的氯分别占17.2%和18.1%。施用含氯肥处理土壤氯离子含量显著高于非含氯肥料处理。表层土壤氯离子含量变幅较大,尤以返盐期表层氯离子含量变化最大。11年未施氯处理,绝大多数时间土壤氯离子含量在100 mg·kg-1以下,变幅很小。蔬菜作物长期施氯,土壤氯离子并未出现随施氯年限增加而在土壤中有逐年累积的趋势。
中国4个弓形虫虫株GRA6基因的比较分析
谢德华,朱兴全,翁亚彪,林瑞庆,李华文,郑唤钦,张德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495-1500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国内来源于不同宿主的ZS人株、SH人株、CN猪株、QH绵羊株4个弓形虫虫株,以及国际标准强毒株RH株的致密颗粒抗原(GRA6)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首次对中国弓形虫虫株进行了基因分型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弓形虫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进一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以及弓形虫病的防制提供资料。PCR-RFLP分析显示两种带型:RH、SH、CN 3株弓形虫为一种带型,QH和ZS 2株弓形虫为另一种电泳带型。GRA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RH、SH、CN 3株弓形虫的GRA6基因序列上的MseΙ酶切位点与国外报道的RH株一致,同属于基因型Ι,为强毒株;QH和ZS 2株弓形虫的MseΙ酶切位点与国外报道的弱毒株BEVERLEY株和ME49株一致,同属于基因型Ⅱ,与PCR-RFLP分析结果一致。除MseΙ酶切位点外,中国的几个虫株GRA6序列与GenBankTM注册的RH株及BEVERLEY和ME49两个弱毒株有个别碱基的差异。结果证明中国人源弓形虫包含了Ι、Ⅱ两种基因型,而动物源性弓形虫则因宿主和来源地不同亦有Ι、Ⅱ两个基因型。
2个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cDNA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修伟明,董双林,苗 慧,穆兰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7): 1501-1504 .
摘要
(
)
PDF
(2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比较几种已发表夜蛾科昆虫的信息素结合蛋白(PBP)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简并性引物, 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雄虫触角扩增得到2个分别为275 bp和281 bp的cDNA片段SexigPBP1和SexigPBP2,其分别由92个氨基酸残基和9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过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表明这2个序列与已知几种昆虫的PBP氨基酸序列具较高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