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水稻土中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及土壤养分限制状况,为理解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提供依据。【方法】 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1 000年的稻田土壤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随种植水稻年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除蔗糖酶活性随植稻年限持续增加之外,参与土壤碳循环的4种酶(α-1,4-葡萄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在开垦植稻初期(50年)显著下降,之后显著上升并保持相对稳定。参与氮循环的脲酶同转化酶变化相似,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多数碳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变化相似。土壤酶C﹕N计量比在土壤未开垦时(0年)最低,为1.28;而土壤酶C﹕P 和N﹕P计量比均在土壤未开垦时最高,分别为1.77和1.38。总体上土壤酶C﹕N和C﹕P计量比在所有植稻年限中均大于1,而土壤酶N﹕P计量比除了未开垦(0年)以外,均接近或小于1。【结论】 通过土壤酶活性比值及其向量长度和角度等化学计量综合分析可知,围垦之前的滩涂土壤微生物主要受碳的限制,而围垦之后植稻初期(50年)土壤微生物主要受磷的限制,随着植稻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又改为受氮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稻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以及指导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