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3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1998-09-20
无栏目
1998年 第5期 目次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0-0 .
摘要
(
)
PDF
(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地区棉铃虫与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间的互作研究
赵建周,赵奎军,卢美光,范贤林,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1-6 .
摘要
(
)
PDF
(2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Bt杀虫蛋白基因棉花(Bt棉)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和器官间的差异。其杀虫活性在华北地区的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较高,而在第三、四代发生期明显降低。在不同器官之间,花的杀虫效果最低。棉铃虫初孵幼虫从Bt棉的花上开始取食,存活幼虫可继续取食棉铃,其相对化蛹率达28.1%,并能正常羽化,致使Bt棉在田间对第三、四代棉铃虫起到抗性汰选作用。棉铃虫幼虫在室内经Bt棉汰选17代,平均每代的汰选强度为67.2%,对Cry1A型Bt杀虫蛋白的抗性指数增至7.1倍,导致Bt棉对汰选种群的抗虫等级由高抗级降低为中抗级。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我国Bt棉的抗性预防和治理对策。
福建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规律
王宗华,鲁国东,赵志颖,王宝华,张学博,谢联辉,王艳丽,袁筱萍,沈瑛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7-12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978~1995年采自福建省的70个稻瘟菌菌株进行了MGR586-EcoR I DNA指纹分析,依据指纹相似性将供试菌株区分为28个遗传谱系,其中FJ-01为分布广、毒性谱宽的优势谱系。通过时空特点分析,表明福建稻瘟菌群体空间组成有差异,但未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化;而在时间上表现为年度内有变化,年度间演替显著。初步分析认为品种选择是影响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喷施双酸肥对水稻代谢机能及产量影响初探
刘强,罗泽民,荣湘民,彭建伟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13-18 .
摘要
(
)
PDF
(2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富含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双酸肥(DAF)喷施水稻,结果表明:DAF对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呼吸酶活性和ATP形成、氮素的吸收与同化、DNA和RNA的合成、根系吸收能力、孕穗期茎鞘贮存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及抽穗后向穗部的转移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导致水稻产量的增加和谷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水稻生育中期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苏祖芳,王辉斌,杜永林,张亚洁,季春梅,周培南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19-25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粳稻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采用密肥试验与拔节期疏蘖处理,研究水稻生育中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和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光效群体在(N-n)叶龄期够苗,拔节期的总茎蘖数相当于适宜穗数的1.2~1.3倍;拔节期4叶龄以上分蘖数量等于适宜穗数,3叶龄以下分蘖在总茎蘖数中的比例为15%~20%;在适宜叶面积下,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分别为90%~95%和75%~80%;则抽穗期叶片含N率和叶片的净光合率高,抽穗后叶面积衰退慢,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大,籽粒产量高。
分带种植对谷豆高产高效的影响
古世禄,郭志利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26-30 .
摘要
(
)
PDF
(2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谷豆分带种植比谷豆单作平均增产15.0%~29.7%,增值9.3%~23.9%,比当地传统栽培增产28.8%,增值48.9%,纯收入增加49.3%。这是由于分带种植后,改变了田间小气候环境,引起谷子体内一系列生理变化。谷子根系伤流量提高22.3%,蒸腾强度增大18.3%,叶面积扩大38.0%,光合速率提高32.8%,干物质增加17.1%~45.3%。同时,促进了谷子植株体内物质运转速度,穗重增长速率加快84.8%。
中国春ph1b突变体的分子鉴定
王新望,赖菁茹,陈梁鸿,刘广田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31-34 .
摘要
(
)
PDF
(1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大麦第5染色体组上19个STS-PCR引物对中国春小麦(CS)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组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有一对引物能有效地鉴定Ph1基因的缺失片段,其扩增特异片段大小约920bp,经中国春第5组同源群缺体-四体及5BL染色体双端体证明,该特异片段位于5B染色体长臂上。利用这个特异引物可以有效、方便、快速地鉴定CS×ph1b组合的F#-2群体及BC#-1(F#-1×ph1b)群体中的ph1bph1b基因型,并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ph1b基因可能呈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中不同地理来源种质的遗传贡献
盖钧镒,赵团结,崔章林,邱家驯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35-43 .
摘要
(
)
PDF
(3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中国大豆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每一育成品种祖先亲本的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贡献值。在全国347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214个细胞质祖先亲本中,来自东北、黄淮海、南方及国外的祖先亲本对全国育成品种细胞核与细胞质遗传贡献分别为48.23%和50.54%,25.50%和29.49%,13.74%和16.28%,11.95%和2.92%。进一步分析了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生态区大豆育成品种的核、质来源,包括国外引种所占的份额及其特点。评选出38个对全国和三大生态区域遗传贡献最大的种质。
转基因棉花纯合系的获得和遗传分析研究
李燕娥,焦改丽,李淑君,范小平,吴霞,陈志贤,郭三堆,朱祯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44-47 .
摘要
(
)
PDF
(1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明,携带有外源卡那霉素抗性(Npt-Ⅱ)基因的棉花子代幼苗在含卡那霉素(1000mg/L)的培养基上能够较为正常地生长,在外观上与对照有着明显的差异。据此建立了一种鉴定转基因棉花后代种子纯度的简易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转基因植株后代卡那霉素抗性和棉铃虫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转基因棉花纯合系的获得和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山葡萄种间杂交选育酿造葡萄品种的途径及其效果
宋润刚,路文鹏,王军,沈玉杰,李昌禹,林兴桂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48-55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3~1996年用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种质资源与不抗寒的栽培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和重复杂交,其中1973~1992年定植58个组合杂种苗,成活5324株。4种杂交模式抗寒力大小排列顺序是:(山葡萄×欧亚种)F#-1×山葡萄≥(山-欧)F#-1×(山-欧)F#-1≥(山葡萄×欧亚种)F#-1≥(山-欧)F#-1×欧亚种。果穗、果粒重量、果实含糖量4种杂交模式后代倾向山葡萄,即穗小、粒小、低糖遗传,但也分离出超高亲单株。已选育出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简易防寒可酿造干白(加糖发酵)品系79-33-3和85-14-45,可露地越冬酿造干红葡萄酒品系87-8-96和新品种左红一;干白新品系79-32-32。
农业部黑色食品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55-55 .
摘要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丰产人参品种选育理论及吉参1号的育成
赵寿经,李方元,赵亚会,刘云章,孙长伟,黄朝辉,吴连举,金勇虎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56-62 .
摘要
(
)
PDF
(2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人参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遗传力及综合选择等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丰产人参品种选育应以单根重为主,根粗与根长协调搭配为副。建立了单根重+根粗+茎粗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对在上述选育理论指导下入选的4个人参品系进行了多性状综合评价,经过产量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选择了丰产性强、单根重大、根形美观、皂甙含量高的品系,育成了人参新品种吉参1号。
DNA免疫诱导鸡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保护反应
陈化兰,于康震,田国滨,唐秀英,卢景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63-68 .
摘要
(
)
PDF
(2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DNA疫苗对禽流感病毒(AIV)的保护作用,将禽流感病毒A/Afri.Star./Eng-Q/983/79(H7N1)株血凝素基因cDNA置于SV40启动子和增强子下游,构建了HA基因表达质粒pSVH7。以此质粒肌注免疫3周龄SPF鸡,免疫后第4周用100倍最小鸡胚感染量的HA基因同源病毒人工感染,1周后用棉拭子取样进行泄殖腔病毒分离。免疫后每周及攻毒后第1、2周采血,微量血凝抑制法检测抗体。病毒分离阴性结果:100μg/只组为6/6,10μg/只组为4/6,1μg/只组为5/8,空白对照组为0/6。攻毒后1周相对应的4组血凝抑制价依次为:1∶32~64,1∶16~64,1∶4~64,1∶4~16,表明所构建的H7亚型HA基因表达质粒可诱导鸡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
利用水平微注射技术制备转基因兔的研究(英文)
郭勇,倪和民,杨文胜,葛宝生,许罕华,李建凡,朱裕鼎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69-74 .
摘要
(
)
PDF
(2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常规微注射系统进行原核胚转基因时,由于其透光性能较差,操作不便等原因,使外源基因导入效率很低,另外其开放构造也易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新型的水平微注射系统,利用此系统,可明显缩短常规注射原核胚的平均时间,注射后原核胚的分裂率、8~16细胞胚胎发育率也明显提高。此外,利用该系统还可在低倍镜下(×100)将DNA常规注射量减半注射,提高了原核胚注射后的成活率,其注射胚的外源基因整合率亦明显提高。采用水平微注射系统,以pMT-hIGF-1为目的基因,在移植产下的24只仔兔中,有5只经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为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兔。
论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
邹江石,汤陵华,王才林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75-82 .
摘要
(
)
PDF
(2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生物考古学方法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遗址发掘出距今6000年前的古稻田,以此为追根求源的理论依据,论证了亚洲栽培粳稻的起源;探查分析研究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古稻田比日本福冈县板付遗址发掘出的古稻田早3500年左右,证实了稻作起始于中国;亚洲栽培稻种的演化也并非是由籼型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籼稻,再由籼稻进化成粳稻的一元论之说。
普通小麦多小穗基因定位
彭正松,颜济,杨俊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82-84 .
摘要
(
)
PDF
(1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野大麦原生质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
程肖蕊,李彦舫,李喜文,张亚兰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85-89 .
摘要
(
)
PDF
(1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水对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及节水效应
梁宗锁,康绍忠,张建华,高俊风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88-90 .
摘要
(
)
PDF
(1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例与小麦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相连锁的标记性状的发现
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赵惠燕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1-91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演变
罗朝喜,李进斌,李成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2-92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组合汕优559的育成
孙明法,姚立生,顾来顺,高恒广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2-92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有效消除苏云金芽孢杆菌内生质粒的方法
李林,喻子牛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3-93 .
摘要
(
)
PDF
(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4-94 .
摘要
(
)
PDF
(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部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5-95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6-96 .
摘要
(
)
PDF
(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部动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7-97 .
摘要
(
)
PDF
(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苏省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05): 98-98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