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30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1997-11-20
无栏目
1997年 第6期 目次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0-0 .
摘要
(
)
PDF
(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李博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1-10 .
摘要
(
)
PDF
(2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草地退化是在过牧、开垦等人为活动及不利自然因素影响下草地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一种过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在讨论了草地退化指标及其等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北方退化草地分布图。据此图计算,北方草地退化面积达137.77万km#+2,占该草地总面积的50.24%,近15年来以每年1.9%的速度在扩大退化。为此提出了防治对策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感染猪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
曾振灵,冯淇辉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10-15 .
摘要
(
)
PDF
(3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接种3×10#+8个菌落形成单位的大肠杆菌,人工诱发猪水肿病。选用21头杂种猪,平均分为3组,进行静注、肌注及内服恩诺沙星(2.5mg/kg)在健康和大肠杆菌感染猪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的浓度,MCPKP计算机程序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健康和感染猪代谢恩诺沙星为环丙沙星的能力很弱,静注给药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是:t#-(1/2β)3.45±0.85及9.13±5.37h(P<0.01);V#-(1)1.22±0.21及0.98±0.13L/kg(P<0.01),Vd#-(area)3.34±0.69及2.81±1.06L/kg;Cl#-(B)0.423±0.044及0.145±0.038L/(kg·h)(P<0.01);AUC5.967±0.655及18.157±4.485mg/(L·h)(P<0.01)。吸收延缓、分布变慢、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的缩小、消除半衰期的延长及体清除率的下降,可解释为什么大肠杆菌感染猪比健康猪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大。恩诺沙星低、中、高剂量组(1.25、2.5、10mg/kg)、氯霉素(20mg/kg)及庆大霉素(1.5mg/kg)组用药3d(每隔12h肌注给药1次)对感染猪的治愈率分别是85%、90%、90%、40%及90%,而大肠杆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90%。
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现象及其后代的致病性变异
沈瑛,李成云,袁筱萍,赵新华,罗朝喜,王艳丽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16-22 .
摘要
(
)
PDF
(4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重复序列探针MGR586与限制性内切酶EcoR1组合,分析了11个稻瘟病菌(无性/有性)菌丝自身融合的亲代菌株及其22个菌丝融合点的再度培养菌株,以及7对相互组配后的第5代菌丝融合菌株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依其MGR-DNA指纹的相似性,其中大多数菌株被归属于不同的系谱;结合病菌的致病性测定,亦可鉴别出许多互不相同的生理小种。初步证实了稻瘟病菌本身存在的菌丝融合现象是该菌生理小种致病性变异的原因之一。
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的发生动态
翟保平,程家安,黄恩友,商晗武,郑雪浩,吴建,方勇军,夏万清,吕旭剑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23-29 .
摘要
(
)
PDF
(2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明,稻水象甲在浙江省双季稻区年发生两代,主要以一代幼虫致害早稻。每年春夏秋3次迁飞是构成其田间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春季越冬代成虫迁入早稻田繁殖,形成一代致害种群,风和降雨影响气温的变化而左右迁入峰期的早迟;一代成虫生殖滞育,绝大部分个体(95%以上)迁出早稻田行夏蛰并越冬;少量落入秧田者和早稻收割时散落田内而晚稻插秧时尚未迁离的个体构成二代虫源,故二代种群一般不会对晚稻构成威胁;秋季二代成虫羽化后滞育越冬。稻水象甲飞行力不强,且风力稍大便无法起飞,其远距离自然扩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严格控制人为传带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
黑粘土的水分物理特性及其改良对策
李卫东,唐登银,王庆云,杨补勤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30-35 .
摘要
(
)
PDF
(2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黑粘土持水性能、饱和导水性能、团聚体水稳性、土壤胀缩性能的观察与研究,分析了黑粘土“旱、涝、僵、瘦”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几点改良措施:1.建设和完善排水系统,这是黑粘土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2.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作物补充灌溉,这是黑粘土地区作物稳产增产的必要条件;3.大力施用有机肥,包括过腹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这是改善黑粘土不良水分物理特性的根本措施。
水稻幼穗分化二次枝梗期后光周期效应的研究
贺超兴,白书农,谭克辉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36-42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不同生态型的光敏核不育系与常规稻品种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至二次枝梗期后长日光周期对其幼穗分化进程与花器官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晚籼及粳稻中长日照在延迟其幼穗分化进程的同时,对穗部花器官的分化和发育亦有影响,如穗长增加,颖花数有所减少而导致的颖花密度降低,花粉可育性降低导致的自交结实率下降及光敏核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在早中籼中则无此效应或影响较弱。因此,粳型核不育系的光敏不育性由其穗发育受光周期影响较强所决定,选育籼型光敏不育系也可以此为辅助指标。
我国甘薯脱毒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宋伯符,王胜武,谢开云,杨永嘉,杨崇良,张鹤龄,李汝刚,邢继英,邬景禹,郭小丁,孟清,张立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43-48 .
摘要
(
)
PDF
(2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我国甘薯脱毒有关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的病毒感染率达60%~70%,有的甚至达到90%。徐州甘薯研究中心保存的甘薯资源材料有80%受病毒感染。叶片带斑点和花叶是甘薯病毒病的主要病症,其次为卷叶和皱叶,再次为老叶羽状花叶锈斑和环斑。引起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和褪绿斑驳病毒。1991~1995年5省55个试验点的试验结果表明,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年平均为35.22%,脱毒甘薯通常在生产中可使用2~3年,脱毒甘薯对黑斑病和黑痣病也有防治效果。脱毒甘薯在中国的推广面积1995年已达9万hm#+2,并期望在近年内有很大的发展。脱毒薯的利用结合育成新品种的推广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抗病毒品种的选育则是解决病毒问题的根本途径。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叶兴国,徐惠君,徐琼芳,杜丽璞,李志武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49-54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13个小麦亲本基因型及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测定了其中6个基因型的配合力,初步分析了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对白化苗的DNA进行了随机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培养力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其遗传控制非常复杂,各种遗传学效应都可能存在,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包括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互作效应、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等;白化苗的发生由基因突变引起,第一次为白化苗的发生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证据。建议在花培育种工作中选用高培养力、高配合力亲本配制组合,并继续改进培养基,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叶绿素合成的中间物质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来控制白化苗的发生。
银杏组织培养与黄酮生产的研究 :Ⅰ.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与褐变调控的研究
陈学森,邓秀新,章文才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55-61 .
摘要
(
)
PDF
(1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叶片为试材,对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及褐变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均以MT附加BA 1.0mg/L和NAA 3.0mg/L的培养基效果最好;(2)0.1%的植酸具有明显地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抑制褐变的作用,而活性炭和硫代硫酸钠效果最差;(3)蔗糖浓度为5%的培养基,愈伤组织增长倍数最高,达13.77;(4)继代培养40~45d愈伤组织增长倍数达到最大值。综上研究结果,获得较高生物量的适宜培养条件是:MT+BA1.0mg/L+NAA3.0mg/L+蔗糖5%+PA0.1%培养基,光照培养40~45d。可为下一步黄酮生产培养提供大量的、生长旺盛的新鲜愈伤组织。
Ri质粒介导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刘伟华,任如意,徐香玲,李集临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61-66 .
摘要
(
)
PDF
(1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Ri质粒介导的二元载体法,将pBTC-8质粒上的TMV-cp和CMV-cp基因导入烟草中。采用烟草叶片与农杆菌菌液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出毛状根,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进一步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再生出完整植株,转化根和植株表现卡那霉素抗性并检测到冠瘿碱的存在。PCR扩增和DNA斑点杂交的结果证明了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已导入到烟草中,同时利用斑点免疫结合法的血清学实验,检测到转化株中有TMV-cp和CMV-cp基因的产物,从而进一步证明了TMV-cp和CMV-cp基因在转化的烟草中得到表达。
叶酸对玉米增产作用及抗早衰效应的研究
王凤宝,董立峰,张忠缓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66-71 .
摘要
(
)
PDF
(2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叶酸处理玉米种子,对叶片生理特性、植株生长及产量因素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处理的玉米幼苗DNA、RNA含量明显提高,MDA含量减少,叶绿素含量增高;植株生长健壮,株高降低,茎加粗;增强了玉米后期抗早衰性能;增加了穗粒重、千粒重,提高了籽粒产量。通过对沈单7号、掖单13号、太合1号玉米的生产试验,增产幅度为9.8%~15.7%。
甘蔗基因型对水分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
张木清,陈如凯,高三基,吕建林,方辉,徐良年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72-77 .
摘要
(
)
PDF
(2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后蔗叶形态生理变化的结果表明,中度水分胁迫对蔗叶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而蔗叶的蒸腾强度则明显减弱,MDA含量和质膜透性也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变化的程度因供试基因型而异,经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三个大类,其中第Ⅲ类又分为三个亚类。中度水分胁迫下,福农81-745等5个基因型的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增加很少,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福引83-13等4个基因型则相反,抗旱性较弱。
杀虫剂对龟纹瓢虫敏感性测定
朱福兴,王金信,刘峰,于金凤,慕卫,张新,慕立义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78-80 .
摘要
(
)
PDF
(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丁草胺和杀草丹对稻田土壤放线菌及其白色链霉菌的影响
余柳青,徐福强,俞圣康,李扬汉,应存山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81-83 .
摘要
(
)
PDF
(1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质杂种春小麦小山2134选育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增产途径的研究
张志鹏,霍阿红,王东瑞,张国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84-86 .
摘要
(
)
PDF
(1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烷化剂EMS诱发花生性状变异的效果及高产突变系的选育
朱保葛,路子显,耿玉轩,邓向东,谷爱秋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87-89 .
摘要
(
)
PDF
(1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适合花生遗传改良的外源DNA导入技术
申馥玉,徐建芝,王传堂,苗华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90-91 .
摘要
(
)
PDF
(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W931A的选育研究
张磊,戴瓯和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90-91 .
摘要
(
)
PDF
(1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瓜黑星病菌毒素组分分析
李保聚,李凤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91-91 .
摘要
(
)
PDF
(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1997年总目次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06): 92-95 .
摘要
(
)
PDF
(1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