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32卷 第增刊期 刊出日期:1999-11-20
      
    无栏目
    1999年 增 刊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0-0 . 
    摘要 ( )   PDF (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许占友,李磊,常汝镇,邱丽娟,汪茂斌,李智,于伟,李向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8 . 
    摘要 ( )   PDF (3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质供体ZD8319,核供体SG01、JX03和PI004以及由它们产生的F#-1、BC#-1、BC#-2、BC#-3、BC#-4和BC#-5的花粉镜检和田间育性观察表明,质供体与核供体以及核供体之间在育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核供体SG01和JX03的遗传方式相似,SG01与ZD8319杂交,其F#-1自交结实率为0,JX03与ZD8319杂交,其F#-1代出现高度不育群体,植株很难自交结实,结实率仅为0.86粒/株。核供体PI004的F#-1不育度较低,部分节位上长出不育肉夹,部分节位上结实正常,自交结实率约为15粒/株。回交各世代的育性表现也不同。SG01和JX03的BC#-1、BC#-2、BC#-3、BC#-4和BC#-5的不育度与F#-1基本相似,通过回交很难提高其不育率;而PI004的各回交世代的不育度与F#-1相比,花粉不育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68%到98%。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G01和JX03的核不育基因是主基因,分别为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该组合后代的育性受一对基因控制。而PI004的核不育基因具有数量性,是微效多基因 ,不育性受约6对基因控制。
    油菜种间核重组后代低温缺绿性状探讨
    刘贵华,秦选佑,蔡明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9-12 . 
    摘要 ( )   PDF (1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芸薹属物种的种间核重组后代会出现一定频率的低温缺绿性状,且发生频率与所用亲本有密切关系。NCa雄性不育系低温缺绿等级与核遗传成分有显著的相关性,而细胞质对缺绿等级无影响。它的缺绿性状能被部分甘蓝型油菜品种恢复。它可用来作为苗期判断假杂种的指示性状。NCa雄性不育系的低温缺绿性状与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低温缺绿性状、控制核基因不同。
    10个甘蓝型油菜亲本产量性状的QTL构成分析
    管荣展,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19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作者提出的主位点组的遗传模型来解析10个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的QTL基因型。结果表明,遗传变异符合5个主位点组+微位点组的遗传控制模型,产量对主位点组基因型回归的复相关系数为0.82。提出了主位点组杂种优势和主位点组预测值的概念,并用这两个概念可解析、预测和改良杂种优势及比较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
    甘蓝型油菜MI CMS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研究
    张洁夫,傅寿仲,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20-26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宁A6、保持系宁B6和恢复系宁R1、宁R2、宁R3和宁R4,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归类、MI CMS系统恢复性的遗传、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花粉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将本试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作为不育株,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2)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另外,在分离世代中还存在部分雄性不育株,表现为开花前期有少量花粉,后期则完全不育,对于这些植株的遗传表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MI CMS系统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处于同一位点,是等位的。(4)MI CMS系统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宁R2和宁R3的细胞质是不育细胞质。
    甘蓝型油菜CMS桔红花色恢复系R18遗传研究
    李莓,陈卫江,易冬莲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27-30 . 
    摘要 ( )   PDF (1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CMS恢复系自交后代中发现了花色为桔红色的变异单株,经过选育,得到具有桔红花色的株系R18,该材料的桔红花色能够稳定遗传,且性状特性明显,可以作为恢复系纯度鉴别的标记性状。通过杂交、回交、测交等方法证明:桔红花色基因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能随配子有性传递,但具有纯合隐性的桔红花色雄配子生活力较低,在各花色分离世代中,桔红花色分离株低于理论预测值。
    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遗传的母体效应分析
    钱虎君,盖钧镒,吉东风,王明军,喻德跃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31-35 . 
    摘要 ( )   PDF (2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4个组合研究了种胚世代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的母体效应。结果表明,灌云大黑豆×六合小叶青组合种胚世代F#-3家系间的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F#-2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F#-2群体内、F#-3家系内的变异均没有显著大于纯系品种内不同种子间的变异,说明干豆乳产量和干豆腐产量主要不是决定于受精后种胚的基因型,而是决定于母体效应,其中包括显著的母体核影响。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两个组合种胚世代正反交F#-2的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母体的细胞质效应,其值分别为1.38(±0.66)g/100g、1.31(±0.69)g/100g和1.64(±0.92)g/100g、1.11(±1.00)g/100g。除细胞质效应外,还可能由母体核影响所决定;南农73-935×六合小叶青组合的细胞质效应不显著。
    绿豆优异种质综合评价
    程须珍,王素华,田静,李翠云,韩粉霞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36-39 . 
    摘要 ( )   PDF (1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4719份绿豆质资源中筛选出66份具有早熟、大粒、多荚、丰产特性,或不仅农艺性状优良且高蛋白、高淀粉、耐旱、耐盐、抗主要病虫害的优异种质资源,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进行农艺性状联合鉴定。其结果有56个品种达到“九五”绿豆优异种质标准。评选出90-1、C4647、潍9002、C4436、C2975、C0940、C4640、潍绿1号、豫绿2号、潍9005、冀绿1号、VC4503B、C2810、C4431、C4640、C1013、C0591、C2809、C1229、C4468、C2329等几十个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提出绿豆优异资源名录及今后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
    许占友,邱丽娟,常汝镇,李向华,郑翠明,刘立宏,郭蓓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40-48 . 
    摘要 ( )   PDF (4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SR标记与农艺性状间的对比,探索利用SSR标记鉴定大豆种质的可行性。首先利用计算机从大豆数据库中的22637份种质中筛选出90份栽培大豆种质和从野生大豆中选出1份野生大豆,共计91份种质。以这些种质中的9个农艺性状为考察对象,取每个性状两边的极端材料10份。其次利用各试材9个农艺性状表型的量化值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利用SSR标记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聚类都能有效地把91份种质分开,但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吻合率很低,同时,山西省的入选种质27份占全部所选种质的30%,27份种质分布于9类中的7类上。表明利用SSR标记对大豆种质进行鉴定是可行的;SSR标记是非编码区的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推测混合编码区的分子标记RAPD和AFLP可能与各农艺性状的关系较近;山西省的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推测山西省是中国的大豆起源地之一。
    大豆遗传多样性对产量改良的重要性及其展望
    彭玉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49-58 . 
    摘要 ( )   PDF (5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为扩大大豆生产、提高大豆单产,从利用特异大豆种质拓宽大豆的生态适应性、提高大豆产量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大豆遗传多样性对大豆产量改良的重要性。并结合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大豆品种资源研究的进展等因素,提出近期和未来对大豆产量改良可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些性状或侧重的研究方向。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胞核不育材料H90S的应用探讨
    王华,汤晓华,赵继献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58-58 . 
    摘要 ( )   PDF (1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龙生型花生的耐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姜慧芳,任小平,段乃雄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59-63 . 
    摘要 ( )   PDF (1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285份龙生型花生种质的耐旱性鉴定,筛选出耐旱种质54份,高耐旱种质36份,并分析了不同耐旱品种的根系和根/冠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对高耐旱种质的来源、荚果性状、经济性状和种子品质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发掘出一批具有高产、高蛋白质、高含油量、高油/亚值和高亚油酸含量的耐旱龙生型种质。
    大豆连作对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许艳丽,刘晓冰,韩晓增,李兆林,王守宇,何喜云,于莉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64-68 . 
    摘要 ( )   PDF (1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1~1998年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设置不同茬口大豆定位试验区,研究了连作大豆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均可导致大豆生长发育期间株高、根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总量和速率降低,且随着连作年限加长而降低幅度加大。不同连作年限均使大豆产量降低,减产幅度为6.2%~35.4%,同一年度内连作年限越长,减产幅度越大,但不同年度间不是随着连作年限加长而减产幅度也同时增大的。连作使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变化,造成大豆主茎节数减少,茎粗降低,株荚数、株粒数和株粒重减少,连作7年使百粒重明显降低。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马淑英,梁歧,宋慧,陈树宁,张鸣镝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69-76 . 
    摘要 ( )   PDF (3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对生态环境适应性的评价(英文)
    宋书宏,蔺瑞明,刘晓丽,张利,魏克礼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77-80 . 
    摘要 ( )   PDF (1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DTOPSIS法对8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在光照充足,雨量分布较均匀的地区,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可能比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更能发挥品种自身生产潜力。认为,不同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与之相适应。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研究
    孙祖东,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81-88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3~1996年,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鉴定了39份材料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年份之间的抗虫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品种与年份之间互作显著。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机制以抗生性为主,抗虫品种表现为着卵量较少、幼虫取食量减少、体重变小、死亡率增加、历期延长和蛹重减少等。在网室人工接虫条件下,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表现出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抗性表现为显性。在不同生长时期,抗性遗传表现有所差异,主基因方差和多基因方差、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不同,但都存在着一对主基因。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一般在50%~70%之间,多基因的遗传率相对较低,只有10%~30%,抗虫性的遗传变异以主基因变异为主,多基因变异为辅。
    大豆抗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种质的鉴定
    邢邯,盖钧镒,赵经荣,孙淑燕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89-93 . 
    摘要 ( )   PDF (2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提供入库的70份大豆种质资源中获得5份(3份高抗和2份中抗)对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种质。11份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的种质9年间表现稳定。对1号小种表现高抗的种质资源RN-9在熟期等重要农艺性状、对田间胞囊量消长的影响和对病原侵染力的选择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育种计划的Peking、哈尔滨小黑豆等其他抗源。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刘胜毅,许泽永,何礼远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94-102 . 
    摘要 ( )   PDF (4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近几年在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病原菌毒性基因、寄主抗病性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策略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分析了抗病反应的一般过程、毒性基因产物胞外水解酶和毒素的作用与关系、作物抗毒素基因工程策略。
    油菜根际细菌的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胡小加,刘胜毅,张建坤,黄沁洁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03-106 . 
    摘要 ( )   PDF (1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油菜抗、感菌核病品种根际分离具促生和拮抗作用的根际细菌,结果表明从抗病品种中能分离到更多的拮抗和促生菌。其中菌-tu-100的效果较为理想,在平板对峙培养中,抑菌圈直径达1.2cm。离体叶菌丝体接种试验表明其防治效果达64.3%。在水培试验中,该菌处理的油菜,其长势和叶色明显好于对照,90d后植株干重比对照增加36.4%。
    甘蓝型油菜耐缺磷种质筛选指标的研究
    廖星,李志玉,王江薇,孙素云,郭庆元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07-111 . 
    摘要 ( )   PDF (2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缺磷胁迫条件下甘蓝型油菜表现出很强的生理适应性,根系形态变化及植株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是其生理适应性表现的重要特征。植株干物重变化可以作为油菜磷素高效种质苗期筛选的相对指标;缺磷时,苗期地上部植株体内的酸性磷酶活性变化与菜籽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与苗期植株一些生理适应性特征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可作为油菜磷素高效种质苗期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追肥时期对夏大豆植株养分和株型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赵双进,张孟臣,杨春燕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12-116 . 
    摘要 ( )   PDF (2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追肥时期试验研究表明:苗期追肥,初花期植株的全氮、全磷含量明显增加,明显促进中部节间和所有各节位叶柄、叶片的生长;初花期的开花后10d追肥,鼓粒期全氮、全磷含量明显增加,促进上部节间和中上部节位各叶柄、叶片的生长;开花后20d追肥对植株的促进作用降低;开花后30d追肥无促进作用;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追肥时期的后延而增加,开花后20d达到最高(45.47%);不同时期追肥以初花期增产幅度最大,比CK增产24.2%,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开花后10d,增产15.6%。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养分吸收特点和株型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得出,夏大豆最佳追肥时期为初花期至开花后10d。
    蓖麻雄性不育株的保持和繁殖研究
    李文昌,杜刚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17-119 . 
    摘要 ( )   PDF (1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油菜资源中主要硫甙成分及分布(英文)
    李培武,李光明,张文,杨湄,曾建强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20-123 . 
    摘要 ( )   PDF (1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HPCE-MECC)技术分析了我国3大类型油菜种质资源365份材料中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的主要成分及分布。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资源133份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2-羟基-3-丁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其次为4-羟基-3吲哚甲基、2-羟基-4-戊烯基、苯乙基和3-吲哚甲基硫甙;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丙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170份白菜型油菜资源材料中硫甙总量的80%为3-丁烯基硫甙和4-羟基-3-吲哚甲基硫甙。地域分布调查表明:多数高丙烯基硫甙材料来自云南、贵州油菜产区。2-羟基-3-丁烯基、丙烯基、2-羟基-4-戊烯基、3-吲哚甲基、N-甲氧基-3-吲哚甲基、苯甲基、苯乙基硫甙为微量成分。
    河北省夏大豆结荚习性的研究
    王如芳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24-126 . 
    摘要 ( )   PDF (1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新品种辽阳9101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黄丽,刘京艳,张秀缓,宋春生,马荣清,殷淑芹,王玉江,李耀荣,刘栋锋,徐文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27-129 . 
    摘要 ( )   PDF (1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张海泉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0-130 . 
    摘要 ( )   PDF (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发展贵州花生产业的建议
    李正强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1-131 . 
    摘要 ( )   PDF (1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核不育突变体Wh921杂种优势研究
    张磊,黄志平,李杰坤,戴瓯和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1-131 . 
    摘要 ( )   PDF (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生新品种豫花11号的选育与利用
    汤丰收,张新友,董文召,殷冬梅,赵冬梅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2-133 . 
    摘要 ( )   PDF (1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愈伤组织耐盐性的研究
    王树彦,李心文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3-133 . 
    摘要 ( )   PDF (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豆耐瘠性的鉴定方法
    郭迎伟,梁成弟,张晓梅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3-134 . 
    摘要 ( )   PDF (1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麻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周立新,黄凤洪,李文林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4-135 . 
    摘要 ( )   PDF (1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方春大豆高纬度品种向低纬度地区引种产量的表现
    杨凌舒,杨宏宝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5-136 . 
    摘要 ( )   PDF (1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产稳产大豆超亲选育及特性研究
    梁慧珍,崔润之,李卫东,卢为国,许景菊,王庭峰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增刊):  136-136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