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6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13-07-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转入OsLTP对甘蓝型油菜耐盐水平的影响
    杜坤, 高亚楠, 孔月琴, 范芸, 王幼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25-26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1
    摘要 ( )   PDF (64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验证OsLTP对油菜耐盐胁迫的影响。【方法】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CAM2300-35S-LTP-Ocs,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方法,将来自巴西旱稻的OsLTP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扬油6号中。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转基因植株,并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转OsLTP植株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鉴定其耐盐性。【结果】分子鉴定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将外源OsLTP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在100 mmol•L-1 NaCl和200 mmol•L-1 NaCl处理下,转基因后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积累量、PSⅡ活性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比非转基因植株高,而叶片MDA含量低于对照。【结论】导入的OsLTP通过保持叶片中PSⅡ的活性,维持叶绿素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来提高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耐盐水平。
    草地早熟禾胚发育类型及无融合生殖特征
    田晨霞, 马晖玲, 张咏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33-264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2
    摘要 ( )   PDF (136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草地早熟禾不同时期胚囊发育过程的观察,掌握其胚囊类型和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特征,为更深入了解无融合生殖的机理、选育中国本土草地早熟禾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石蜡切片技术,即FAA固定材料,多梯度二甲苯透明,切片厚度8 µm,苏木精(30 min)伊红(5 min)双重染色,观察并分析草地早熟禾的胚囊发育类型和特征。【结果】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草地早熟禾巴润生殖过程中的5种胚囊类型,有性生殖胚囊所占比例为21.44%、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为49.67%、孤雌生殖胚囊为10.72%、助细胞胚胎和反足细胞胚囊分别为4.82%和7.66%,其中,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为主控型胚囊;草地早熟禾有性生殖胚囊为典型的蓼型胚囊;草地早熟禾同一胚珠中存在有性生殖胚囊、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或无配子生殖胚囊共存于一体的多胚现象,多胚出现频率为5.69%,其中,卵细胞形成的有性生殖胚囊与助细胞形成的胚囊极性相同,反足细胞形成的胚囊与卵细胞有性生殖胚囊极性相反;无孢子胚囊发育极不规则,通常单个发生或2个以上发生而形成多胚,2个胚囊并存现象居多。【结论】草地早熟禾生殖方式多样,具备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2种生殖方式,为兼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其无融合生殖方式以体细胞无孢子生殖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孤雌生殖和极少量的无配子生殖。
    宁夏苦豆子中产苦参碱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余永涛, 何生虎, 赵清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43-26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3
    摘要 ( )   PDF (73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各分离菌株的生物碱成分。对能够产生生物碱的真菌ITS和SSU rDNA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从苦豆子中共分离到27株真菌,其中23株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Simplicillium属真菌,4株为不产孢菌;筛选出E1、E3和E5这3株能够产生苦参碱的内生真菌,均属于Simplicillium属真菌,其菌丝中苦参碱的含量分别为20.4、17.4和37.6 μg•g-1。【结论】根据真菌形态特征、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该3株产苦参碱内生真菌均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基于不同土壤质地的小麦叶片氮含量高光谱 差异及监测模型构建
    翟清云, 张娟娟, 熊淑萍, 刘娟, 杨阳, 马新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55-266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4
    摘要 ( )   PDF (127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叶片氮素状况是小麦生产中精确施氮管理与调控的前提,实时无损监测叶片氮素状况对小麦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分析不同环境下小麦冠层光谱响应差异,进而构建其估测模型,为小麦氮肥合理运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基于3种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5种不同施氮水平(0、120、225、330和435 kg•hm-2)及3种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矮抗58、周麦22和郑麦366)连续2年的大田试验,于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同步测定冠层光谱反射率和叶片氮含量,对3种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小麦冠层叶片氮含量的高光谱响应差异进行比较,系统分析350—1 050 nm 波段范围内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差值(DSI)、比值(RSI)及归一化差值(NDSI)光谱指数与叶片氮含量的量化关系,并建立估算模型。【结果】冠层光谱反射率在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生育时期下存在明显差异,但趋势基本一致;比较3种土壤质地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大小表现为:黏土>壤土>砂土,可以反映小麦实时田间长势。通过系统分析3种土壤质地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对应叶片氮含量间的定量关系,表明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敏感波段区域有所不同。对3种质地获取的样本进行系统分析表明,砂土、壤土和黏土质地小麦叶片氮含量分别以光谱指数NDSI(FD710,FD690)、DSI(R515,R460)和RSI(R535,R715)建模结果表现最好,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8、0.87和0.87。经不同年份独立资料检验结果显示,基于上述光谱指数估测小麦叶片氮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85和0.77,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1、0.32和0.26。【结论】利用光谱参数NDSI(FD710,FD690)、DSI(R515,R460)和RSI(R535,R715)为自变量建立的估测模型分别可以较好地预测砂土、壤土和黏土3种质地小麦叶片氮含量。
    农作物分布格局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以东北三省为例
    黄青, 唐华俊, 吴文斌, 李丹丹, 刘佳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68-267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5
    摘要 ( )   PDF (101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当前对涉及到耕地内部不同作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大尺度作物种植面积和分布格局遥感提取方法及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指数在作物格局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基于2005年和2010年作物生育期内遥感影像全覆盖的MODIS-NDVI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结构、物候历及NDVI曲线特征,建立不同作物面积遥感提取模型,提取大尺度农作物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同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农作物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的作物面积信息,2005年和2010年平均精度达到了90%以上;5年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面积年动态度为-4.47%,水稻和玉米平均斑块面积均增加,且5年的变化幅度均超过20%。【结论】成本和收益是作物面积增加或减少的主要原因;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大尺度作物面积提取的方法是可行的;景观生态学中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分析耕地内部作物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
    植物保护
    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评价
    常晓丽, 武向文, 杜兴彬, 陈海霞, 陆爽, 王冬生, 袁永达, 张天澍, 滕海媛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77-268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6
    摘要 ( )   PDF (58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测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绿色防控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法与常规赶蛾法调查结果比较,确定其测报的可靠性;防治效果采用测产法,将黄色诱虫板处理的水稻产量同杀虫剂处理田块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个水稻品种受害情况均表现为7月份较轻,8、9月份相对较重;8月份黄色诱虫板诱集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最多,2周内诱集的成虫数量最高达53头/板,平均每天诱集数量为(2.86±0.43)头/板;黄色诱虫板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稻纵卷叶螟成虫诱集的效果。黄色诱虫板下部距离水稻冠层越近,诱集效果越好;同赶蛾数据相比,黄色诱虫板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黄色诱虫板对于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防治效果等于或好于使用杀虫剂田块的防治效果。【结论】 通过对黄色诱虫板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效果进行评价,认为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贵州省烟蚜遗传多样性分析
    吕召云, 杨茂发, 师沛琼, 李尚伟, 廖启荣, 商胜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85-269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7
    摘要 ( )   PDF (71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贵州省各生态区烟蚜(Myzus persicae)种群间是否存在遗传差异及其差异程度,探明贵州烟蚜种群异质性及种群分化情况,揭示变异发生规律及其机理,为指导虫情监测以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25个主要烟区的烟蚜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5个地理种群中大部分的种群呈中度分化,个别种群呈高度分化;种群遗传分化及与地理距离、海拔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遗传一致度与海拔差距无相关性。烟蚜种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5个地理种群大致分为3部分。【结论】种群的遗传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贵州省烟蚜各种群的种群分化复杂,其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有关。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DNDC模型在曲周试验站的参数灵敏度分析及率定
    薛静, 毛萌, 任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695-270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8
    摘要 ( )   PDF (60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于河北省曲周试验站的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的参数进行详尽的灵敏度分析和标定。【方法】采用独立参数扰动法进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运用试错法对参数进行标定。【结果】在曲周试验站,标定模拟的土壤剖面体积含水量动态的精度较高,平均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22.41%。对于土壤氧化亚氮释放量的模拟,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并有效地捕捉到其峰值所在。模型标定模拟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的NRMSE分别为27.04%、30.46%和28.10%;标定模拟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和产量的NRMSE分别为28.49%、25.15%和26.92%。【结论】以上标定模拟的精度就田间实际情况而言,总体是可以接受的。经过详细参数标定后的DNDC模型将为深入探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实现作物增产和农业减排双赢局面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
    pH对土壤微生物C/P比的影响
    李春越, 王益, PhilipBrookes, 党廷辉, 王万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09-271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09
    摘要 ( )   PDF (58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pH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揭示磷素转化机理及提高磷素利用率的生物调控措施。【方法】以英国洛桑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pH梯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pH下,耕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C/P)及磷素有效性的差异。【结果】微生物C/P比与土壤pH、全碳、无机磷含量以及磷素回收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磷素回收率和微生物C/P比随pH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碳、全磷、C/N和微生物量磷则随pH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呼吸强度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微生物量碳和ATP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12(n=16)。【结论】pH对于磷素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C/P比可以作为土壤磷素利用的一个重要指示指标,微生物量C/P比的大小反映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磷有效性的调节作用。
    园艺
    苹果属S-RNase基因的进化研究
    唐亮, 马香, 李明霞, 周志钦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17-2729.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0
    摘要 ( )   PDF (78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苹果属植物自交不亲合性位点S-RNase基因的序列,研究S-RNase基因在苹果属的进化历史,序列分歧特点和遗传多态性。【方法】利用栽培苹果的S-RNase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和鉴定所有已知的苹果属植物的S-RNase基因,同时利用S-RNase基因的保守引物获得陇东海棠和变叶海棠的S-RNase基因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S-RNase基因的进化历史,进而计算dN/dS比值揭示S-RNase基因序列分歧的特点,最后估计并比较苹果属不同类群S-RNas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结果】苹果属植物的S-RNase基因可以分为16个亚类,同一亚类S-RNase基因的序列分歧较小,亚类之间的分歧很大。S-RNase基因的成对dN/dS比值中有50%的大于1,并且滑动窗分析显示S-RNase基因具有多个dN/dS比值显著大于1的区域。栽培苹果和野生苹果在S-RNas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所涉及的苹果属野生类群中,栽培苹果与塞威士苹果在S-RNase基因上的遗传分化最小。【结论】适应性氨基酸替换在苹果属植物S-RNase基因的序列分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的S-RNase基因数据显示栽培驯化没有导致栽培苹果S-RNase基因遗传多态性的降低,基于S-RNase基因的遗传分化支持栽培苹果是由塞威士苹果驯化而来的观点。
    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房玉林, 孙伟, 万力, 惠竹梅, 刘旭, 张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30-273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1
    摘要 ( )   PDF (67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技术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酿酒葡萄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葡萄(Vitis vinifera L.) 欧亚种酿酒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黑比诺(Pinot Noir)为试材,以不同的灌水量进行调亏灌溉,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DI条件下,酿酒葡萄的副梢发生率、枝条生长量显著降低;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大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调亏灌溉对葡萄果粒大小和产量无明显影响,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增加,总酸含量降低,糖酸比升高;另外,轻度的调亏灌溉有利于葡萄皮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提高。【结论】调亏灌溉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果实品质。
    利用CDDP标记的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李莹莹, 郑成淑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39-275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2
    摘要 ( )   PDF (7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在品种群水平和花色群体水平上分析菏泽牡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白、粉、黑、红、黄、蓝、绿、紫红、紫和复色系等10个花色群体构成的299份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用18条CDDP引物对10个花色群体共299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85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8条,特异条带23条,分别占总条带的95.58%和5.97%。在品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648、1.2569和0.2695;在花色群体水平上,上述指标依次为0.1451、1.2313和0.2306。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红色系和紫色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复色系和绿色系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平均为0.0271;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735;遗传分化系数为0.1252,表明只有12. 52%的遗传分化存在于群体间;群体间还具有较大基因流值(3.4939)。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牡丹品种资源的花色演化趋势:以粉色系和红色系为中心,渐渐演化出紫红、紫、蓝和白色系,再进化为黄色系和黑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属于退化的色系。【结论】CDDP技术可有效揭示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品种群水平上,菏泽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于花色群体水平。花色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结果揭示了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贮藏·保鲜·加工
    不同荔枝品种果干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比较
    郭亚娟, 邓媛元, 张瑞芬, 张名位, 魏振承, 唐小俊, 张雁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51-276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3
    摘要 ( )   PDF (412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不同荔枝品种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2个华南地区的主栽荔枝品种,整果经热风干制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荔枝果干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别对果干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荔枝品种果干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22个荔枝品种果干中共检测出10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12种物质为22个品种所共有;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变幅为1 244.19—12 965.10 μg/100 g DW,变异系数达60.41%,其中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05%、17.65%、7.79%、1.30%、1.1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22个品种的荔枝果干经过聚类分析可以聚为3类,各类荔枝果干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结论】荔枝果干主要挥发性物质由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组成,其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酸、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糠醛、D-柠檬烯、苯甲醇、可巴烯、丁香烯和荜澄茄烯;不同荔枝品种果干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槲皮素对肉鸡脂肪细胞环腺苷酸信号通路的作用
    欧阳文文, 李垚, 赵伟, 王明昊, 金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69-277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4
    摘要 ( )   PDF (60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肉鸡脂肪细胞甘油三酯沉积过程中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将脂肪细胞随机分5组,每组6个重复;空白对照组为基础培养液,溶剂对照组为含2‰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液,试验组为含10、20和40 mg•L-1槲皮素的培养液,分别于24、48和72 h收集细胞及培养液;ELISA法测定乙酰Co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cAMP、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磷酸二脂酶(phosphodiesterase,PDE)、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s,T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①溶剂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20和40 mg•L-1槲皮素组ACC、FAS、LPL、TG和PDE含量显著降低(P<0.05),cAMP和PKA含量显著增加(P<0.05);③3个槲皮素组A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定剂量槲皮素可通过调控cAMP信号通路抑制脂肪合成,并减少脂肪沉积。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胆碱对鹅体内脂质代谢及肝脏FAS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张文旭, 王宝维, 葛文华, 张名爱, 李文立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77-278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5
    摘要 ( )   PDF (6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胆碱对青农灰鹅体内脂质转运、代谢的作用及脂肪酸合成酶FAS(fatty acid synthase)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鹅日粮中胆碱的最适添加量。【方法】将180只1日龄青农灰鹅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在玉米-豆粕型饲粮的基础上各组的胆碱添加量分别为0、600、1 200、1 800、2 400和3 000 mg•kg-1,试验期15周。屠宰后测定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及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结果】①4周龄时,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降低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水平和血清胆碱酯酶活性(P<0.05或P<0.01);显著提高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活性和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P<0.05);但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5周龄时,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降低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胰岛素水平及血清胆碱酯酶活性(P<0.05或P<0.01);显著提高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活性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高血糖素水平(P<0.05);但对血清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②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提高肝脏FAS基因的表达量(P<0.01),且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量随胆碱添加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综合考虑胆碱对鹅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1—4和5—15周龄鹅饲粮中胆碱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 200—1 800和1 200 mg•kg-1。
    两种中药成分对肉鸡脂质代谢的影响
    张向杰, 孙耀贵, 程佳, 李宏全, 王俊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88-2795.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6
    摘要 ( )   PDF (57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日粮中分别添加山楂叶总黄酮、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及二者同时添加对肉鸡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1日龄AA肉鸡128只(雄),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空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Ⅰ组(在日粮中添加300 mg•kg-1山楂叶总黄酮)、Ⅱ组(在日粮中添加150 mg•kg-1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和Ⅲ组(在日粮中添加300 mg•kg-1山楂叶总黄酮和150 mg•kg-1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的全净膛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屠宰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③Ⅲ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皮下脂肪厚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屠宰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腿肌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Ⅱ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Ⅱ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总蛋白、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肝脏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脂蛋白酯酶表达量与对照组、Ⅰ组、Ⅱ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量与对照组、Ⅰ组、Ⅱ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日粮中单独或同时添加山楂叶总黄酮和何首乌二苯乙烯苷能提高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脂蛋白酯酶 mRNA表达,降低肝脏组织中S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 mRNA表达,改善血清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提高肉鸡的屠宰性能。且以二者同时添加的效果最好。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后中肠组织 差异蛋白质分析
    高坤, 邓祥元, 裘智勇, 覃光星, 郭锡杰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796-280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7
    摘要 ( )   PDF (79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后中肠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探索家蚕感染BmCPV后的分子应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BmCPV病毒感染组和灭菌水对照组家蚕p50的中肠组织蛋白进行比较,通过基质辅助质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和家蚕蛋白质数据库检索对所得到的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2-DE电泳结果比较分析表明,BmCPV感染组和对照组家蚕的中肠组织有8个差异蛋白斑点,其中对照中肠有3个,感染中肠有5个。经MALDI-TOF MS鉴定结果显示对照家蚕中肠中的3个差异蛋白斑点分别为家蚕的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线粒体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孔蛋白(Voltage-dependent anion-selective channel,VDAC)和1个未知新型蛋白;感染家蚕中肠的5个差异蛋白点分别是家蚕的Ras-鸟嘌呤核苷酸释放因子1(Ras-specific guanine nucleotide- releasing factor 1-like,RASGRF1)、H+转运ATP合成酶亚基、候选肿瘤抑制因子(Putativ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DSS2)、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4/ABCC4)、冻坏B样蛋白(Nipped-B-like protein- like,NIPBL)。【结论】BmCPV感染可导致家蚕中肠组织多种蛋白的差异表达,提示家蚕可能通过启动不同的机制来应答病毒的感染,其中VDAC的下调表达以及PDSS2、MRP4/ABCC4和NIPBL的上调表达均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推测家蚕在BmCPV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启动了细胞凋亡的抗病毒机制。
    农业经济与管理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高度重视原始创新,抢占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制高点
    薛亮, 梅旭荣, 王济民, 汪飞杰, 陆建中, 吴敬学, 聂凤英, 沈银书, 张雨, 夏旭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808-282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8
    摘要 ( )   PDF (71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随后爆发,新兴经济体也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而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应充分抓住金融危机给农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高度重视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做到遵循农业科研规律,优化配置农业基础科技资源,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农业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完善科学评价体系,超前部署一批前瞻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战略储备能力,抢占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制高点,以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
    薛亮, 梅旭荣, 王济民, 汪飞杰, 陆建中, 吴敬学, 聂凤英, 沈银书, 张雨, 夏旭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821-283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19
    摘要 ( )   PDF (67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各国正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赋予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摆脱经济危机束缚的历史使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重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抢抓机遇,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加强科企联合,构建技术标准,发展低碳绿色科技农业等方式应对国际挑战,努力掌握世界农业发展主动权;积极培育现代生物种业、现代装备业、绿色投入品、生物能源、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沙漠与海洋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生长点;通过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稳定基本科研经费,实行“政研分开”,树立勇于创新的科研价值观,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等方式充分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引领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推动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重大转型。
    研究简报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及其N-甲基吡唑衍生物对朱砂叶螨 生物活性和多种酶活性的影响
    罗金香, 丁伟, 张永强, 杨振国, 李阳, 丁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3):  2833-284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3.13.020
    摘要 ( )   PDF (83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明确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及其N-甲基吡唑衍生物(N-methylpyrazolebisdemethoxycurcumin,N-MPBDMC)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生物活性及其体内多种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证实其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BDMC及N-MPBDMC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毒力,观察两者对朱砂叶螨的致毒症状,并测定其对朱砂叶螨乙酰胆碱酯酶(AchE)、Ca2+-ATP酶(Ca2+-ATPase)、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结果】N-MPBDMC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BDMC,其中处理72 h后,N-MPBDMC对朱砂叶螨的LC50为21.77 mg•L-1,其毒力是BDMC的10.03倍,与95%哒螨灵原药的毒力相当。BDMC和N-MPBDMC分别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中毒试螨表现出类似神经毒剂的致毒症状,螨体内GSTs和Car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AchE、Ca2+-ATPase和MA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AchE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16.77%和36.57%,Ca2+-ATPase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17.55%和17.45%,MAO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8.04%和14.19%,GSTs活性平均分别上升了17.13%和18.93%,CarE活性平均分别上升了26.78%和25.98%。【结论】BDMC和N-MPBDMC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作用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螨体内神经系统相关酶活性有关,具体的作用靶标还有待进一步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