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3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9-03-20
无栏目
1999年 第2期 目次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0-0 .
摘要
(
)
PDF
(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若干水稻品种(组合)的等位酶和RAPD遗传分析
方宣钧,黄育民,陈启锋,孙梅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8 .
摘要
(
)
PDF
(3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等位酶标记和RAPD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时期主栽的15个水稻高秆品种、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组合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17种酶的电泳分析共获得34个假定位点,其中9个为多态性位点,占26.5%;获得43个等位基因,其中18个为多态性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6个,每个多态性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0个。应用Nei’s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或组合的总基因多样性(Ht)为0.090,其中品种(组合)内的基因多样性(Hs)为0.044,而品种(组合)间的基因多样性(Dst)为0.046。基因变异系数(Gst)为0.515。RAPD分析表明,杂交稻组合、常规籼稻和粳稻间,其RAPD多态性有较大差异,分别为28%、48%和12.8%。由同工酶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的聚类分析表明,粳稻品种自成一个聚类组;而杂交稻组合形成一个杂交稻亚组,常规籼稻品种形成常规籼稻亚组,两者形成与粳稻品种有较大差异的聚类组。RAPD数据的聚类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杂交稻组合、常规籼稻和粳稻间的这种分子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等位酶标记和RAPD标记技术能较好地揭示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及其分子演化规律。
用基因枪转化花粉获得转基因谷子和玉米
董云洲,段胜军,赵连元,杨秀海,贾士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9-14 .
摘要
(
)
PDF
(2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产基因枪JQ-700分别将GUS(β-葡糖醛酸苷酶)基因射入谷子和玉米的花粉,经人工授粉获得种子。在加卡那霉素(Kan)的培养液中筛选获得Kan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有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转基因谷子和玉米的频率分别为0.18%和0.05%~0.21%。
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生殖特性研究
黄群策,孙敬三,白素兰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4-18 .
摘要
(
)
PDF
(1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的生殖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性生殖能力明显变弱。在其花药内正常花粉粒数比较少(15.69%~29.98%),而败育花粉粒数比较多,它们的自交结实率(17.71%~31.95%)明显下降。APIV#-[4]正常胚囊(43.0%)数少,而退化胚囊(36.0%)和变异胚囊(21.0%)数多。APIV#-[4]的花粉管在其花柱中的伸入速度明显变慢,双受精频率下降而单受精频率增加,在其自然群体中存在着胚自发现象。同源四倍体水稻有性生殖的异常可能为无融合生殖基因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小麦核不育的遗传研究和雄性不育遗传模式的建立
刘秉华,王山荭,杨丽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8-23 .
摘要
(
)
PDF
(2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多年对小麦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它的显性不育基因Ms2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cM。以矮变1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经大群体筛选和细胞学研究,研制出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矮败小麦。在矮败小麦中,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在4D染色体短臂上连锁十分紧密,交换率仅为0.18%。该两基因的连锁片段已转移到中国春小麦ph1b突变体和八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一套基因控制的雌雄性都不育的小麦遗传种质和双隐性基因控制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综合分析已发现的核不育材料,提出植物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材料起源假说;经遗传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植物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遗传模式。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其利用研究
孙立军,陆炜,张京,张万霞,李富全,陈丽华,任有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24-31 .
摘要
(
)
PDF
(3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我国编入目录的16251份大麦种质资源。在形态特征、农艺性状(熟期、株高、千粒重)、抗病(大麦黄花叶病、赤霉病、黄矮病、条纹病)、抗逆(耐盐、耐旱、耐湿)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诸方面的鉴定评价结果,并与国外大麦资源进行比较。筛选出一批珍贵的优异资源并研究其利用情况。
大豆三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SSR初步定位研究
许占友,李磊,邱丽娟,常汝镇,汪茂斌,李智,郭蓓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32-38 .
摘要
(
)
PDF
(2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正反交结果表明,这3个不育系为质核互作不育系(CMS),花粉为典败型不育,且不育性稳定。与3个不育系广泛测交,筛选与不育系配合力高、育性恢复力强的强优势组合,从中鉴定出恢复度高的恢复系5个(蒙-06,YC04,阜84-5-4,ZY9010,Z9001),使栽培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三系配套。通过测交发现,阜CMS1A、阜CMS2A比阜CMS3A育性易被恢复。用这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核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从60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间有特异带的SSR引物,分别为Satt143、Satt168、Satt441。表明这3个SSR标记是与恢复基因有关的3个等位位点。并把恢复基因初步定位于2个分离群体上的6个连锁群上。
花生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效果研究
邱庆树,李正超,申馥玉,王传堂,苗华荣,段淑芬,胡文广,徐建芝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39-42 .
摘要
(
)
PDF
(1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花生的育种效果,研究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技术,选择4个花生品种(系)作母本,1个品种作父本,用#+(60)Co-γ射线250Gy分别辐照处理母本、父本和F#-1代杂种,以不辐照常规杂交作对照。结果表明,辐照父本的育种效果最好,不仅F#-2~F#-5代的中选株率较高,而且在F#-4~F#-5代中选出了8个较好的品系进入产量鉴定试验,比对照多育成7个品系,缩短育种时间2~3年;其次是辐照母本,比对照多育成5个品系,缩短育种时间1~3年;辐照F#-1代杂种与常规杂交的育种效果基本相同,各自育成1个品系进入产量鉴定。
不同穗型冬小麦叶片荧光诱变及光谱特性
赵春江,郭晓维,张其德,康书江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43-46 .
摘要
(
)
PDF
(1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叶片诱变和光谱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等量叶绿素含量条件下,两品种叶绿体的PSⅡ潜在活性、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以及潜在的光合作用量子转化效率随灌浆进程和叶位的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大穗型品种长丰10号的3项水平均高于多穗型品种轮抗6号,而其变化幅度小于轮抗6号。Mg#+(2+)对长丰10号叶绿体PSⅡ与PSⅠ之间激发能分配的调节能力高于轮抗6号,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光合素质。
K型杂交小麦901的冷温特征
张嵩午,王长发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47-52 .
摘要
(
)
PDF
(2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K型杂交小麦901的冠层温度和对照相比,具有持续偏低的特征,尤其在灌浆成熟期间。它的许多性状如叶片功能期、根系、叶绿素含量、蛋白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净光合率也比对照为优,更远优于具有暖温特征的小麦。901的这种特性和它的基础体温偏低密切相关。在自然界,其它品种也存在基础体温和种种性状尤其代谢功能相互对应的关系。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李少昆,赵明,许启风,王树安,王玉萍,王美云,王崇桃,曹连莆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53-59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我国14个省、市(区)132份玉米自交系资源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测定条件下自交系内各单株光合速率的变异系数集中在3%~18%,而自交系间的为24.73%,经方差分析玉米自交系间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我国目前常用132份自交系光合速率(CO#-2)平均值为26.66μmol/(m#+2·s),变幅在40.80~10.48μmol/(m#+2·s),呈偏常态分布。132份自交系可明显地被聚成光合速率高、较高、中等和低4种类群,并以光合速率中等(占47.0%)和较高(占31.1%)两种类群为主。光合速率高的自交系为沈137、多05、武TP、T#-1/R#-(mo17)O#-2、中群14、11-43、多18-15、5005、多9116、金黄98和中系042,是一组光合生理育种利用价值高的特异种质资源材料。此外,玉米自交系在典型高产区(河北万全)比在北京表现出光合速率绝对值高(31.30%)和种间差异小的趋势。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周兆华,郭旺珍,潘家驹,张天真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60-65 .
摘要
(
)
PDF
(2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源于我国主要棉区的24个棉花大丽轮枝菌株,美国的T9和一个从茄子植株上分离的大丽轮枝菌株进行了性状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中选的25个随机引物对26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379条DNA带,其中223条为多态性带;对26个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8大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不同菌株对棉花品种的田间接种试验,依其致病程度区分,结果与RAPD指纹图谱聚类的结果基本吻合。
灭菌促长剂增效机理的初步研究
李俊凯,郭敦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66-71 .
摘要
(
)
PDF
(2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灭菌促长剂可溶性粉剂采用喷雾法田间防治棉枯萎病效果达80%以上。本文采用穿透动力学的方法,测定了供试药剂穿透棉叶的速率大小及在棉苗内的运转方向;采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鉴定了灭菌促长剂的有效成分系多菌灵草酸盐,并测定了它的油水分配系数。初步探明了其增效的主要原因是在灭菌促长剂中多菌灵与草酸生成了可溶性的盐,增大了农药分子的极性,调整了药剂的油水分配系数,使之能够较快速地穿透棉苗体表并能在棉苗内双向输导,有效成分在病菌寄居的木质部能迅速积累到较高浓度,在3~5片真叶期的棉苗经800mg/L的药液喷雾3次后,用紫外光谱法检测木质部内有效成分浓度为0.97μg/g(鲜样)。
马桑根瘤内生菌纯培养物的分离、回接及其生物学特性
胡传炯,周平贞,周启,陈华癸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72-77 .
摘要
(
)
PDF
(24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次采用根瘤切片法直接从野生的马桑根瘤中分离内生菌纯培养物均未获成功;但用同样方法从温室里人工接种形成的马桑根瘤中却分离到大量纯培养物。其中273株经盆栽回接后发现有24株能侵染结瘤;少数菌株还通过半固体斜面和珍珠岩盆栽回接成功。对10株纯培养物表型特性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具有Frankia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类型除有A、B两型外,尚出现有一类A、B混合型,其中凡属B型菌株的均能侵染结瘤,A型则不能,两株A、B混合型中有1株能结瘤,另1株却不能;碳、氮源利用特性和其它Frankia基本相似;细胞壁组分既有Ⅲ型也有Ⅱ型;全细胞鉴别性糖大多为木糖和半乳糖,少数菌株只含有半乳糖或木糖,或含有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DNA中G+C mol%为65%~74%。
中国猪瘟兔化弱毒(C-株)兔脾组织毒P80基因的序列分析
刘湘涛,李红卫,蒋帅,李小兵,韩雪清,涂长春,赵启祖,殷震,谢庆阁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78-81 .
摘要
(
)
PDF
(1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T-PCR及Nest-PCR技术扩增出了C-株兔脾组织毒P80基因,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中,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了氨基酸的序列。将C-株P80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HCV Alfort株、Brescia株、C株细胞(SK6)毒P80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株P80基因与C株SK6细胞毒P80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与Alfort株P80基因的同源性最低为87%;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8%以上。表明了中国的C-株毒与荷兰所发表的C株毒的缘源关系,同时也证实了HCV P80基因的高度保守性。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P80基因可编码丝氨酸类蛋白酶及RNA解旋酶。
奶牛分娩应激过程血液某些生化变化特点初步研究
焦淑贤,王清兰,郭克峻,陈德民,田青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82-86 .
摘要
(
)
PDF
(1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2、3胎妊娠健康奶牛17头于分娩前20、15、10、8、5、3、1d,1~4h和分娩后1~4h,1、3、15d,分别颈静脉采取血样,检测血浆的Glu、F、TP、A1b、G、FG、CAMP、CGMP含量及PCV的变化。初步阐明奶牛分娩应激过程血液某些生化的变化特点。
一株鹅源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血凝素基因的分析
陈化兰,于康震,步志高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87-92 .
摘要
(
)
PDF
(2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禽流感病毒(AIV)的表面结构蛋白血凝素(HA)在决定病毒致病力、受体结合特性、宿主范围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初步鉴定为高致病力毒株的AIV鹅体分离株A/Goose/Guangdong/1/96(H5N1)的HA基因进行了克隆并测序。结果表明,这一在无胰酶条件下可在单层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上形成蚀斑的毒株在其HA裂解位点附近有连续6个碱性氨基酸的插入物,从而揭示了其高致病力的分子基础。进一步的序列比较发现这一毒株与1997年香港流感病毒A/Hongkong/156/97(HK/97)的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率分别高达98.0%和98.2%,且其6个糖基化位点、2个受体结合位点及裂解位点碱性氨基酸插入物的序列均完全一致,提示该毒株与HK/97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真、假杂交稻的研究
曾大力,钱前,何平,颜红岚,孙宗修,朱立煌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93-97 .
摘要
(
)
PDF
(2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由湖北省某公证处封存的两份杂交稻材料进行DNA、蛋白质指纹鉴定,首先采用业已建立的可特异鉴定以明恢63为父本的杂交稻真、假的P18引物进行RAPD分析,发现两份材料的叶片及种子DNA在0.8kb扩增带上存在着有和无的区别;而所用的42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发现5个水稻微卫星标记具有多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样品的种子水溶性蛋白质毛细管电泳图谱进行比较,二者在出峰时间及峰值上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两份材料并非同一杂交组合,但在遗传背景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转基因抗2,4-D棉花室内快速鉴定方法初探
王红梅,刘正德,刘方,李运海,罗云佳,张宝红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98-102 .
摘要
(
)
PDF
(1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和2,4-D,研究其对抗2,4-D转基因(tfdA)棉花品系508和常规棉花品系中9409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简便快速的室内鉴别转基因材料的方法。结果表明,卡那霉素最明显的特点是使非转基因材料子叶失绿,而转基因材料则呈正常绿色;2,4-D显著抑制非转基因材料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但对转tfdA材料的影响则不大,其用量在2mg/L的情况下就能将转基因材料和非转基因材料区分开来。用该方法鉴别转tfdA基因杂交一代材料,其结果与大田鉴定相一致。
Co#+(2+)在豌豆根系缺铁适应性反应中的作用
崔骁勇,曹一平,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3-105 .
摘要
(
)
PDF
(1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蓝型油菜tour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成功
杨光圣,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6-106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AM诱导剂诱导作物孤雌生殖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唐明远,张玉华,徐庆国,吕敬先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6-107 .
摘要
(
)
PDF
(1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辐射花粉授粉诱导获得黄瓜单倍体植株
杜胜利,魏惠军,魏爱民,马德华,霍振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7-107 .
摘要
(
)
PDF
(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品种资源微机辅助鉴定分析系统CAWGES的研制
郎明林,卢少源,张荣芝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8-108 .
摘要
(
)
PDF
(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部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09-109 .
摘要
(
)
PDF
(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徽省、农业部共建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10-110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 1999, 32(02): 111-111 .
摘要
(
)
PDF
(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