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1-06-20
无栏目
基因枪法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
唐祚舜,李良材,田文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581-586 .
摘要
(
)
PDF
(4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基因枪转化法,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导入粳稻品种77170和中花9号,获得转化再生植株,选其中7个结实较好的株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自交后代(T1 和T2)的株高、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后代6个农艺性状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异,SG-1的千粒重变异较大,SG-2穗数变异较大,SG-3-1结实率变异较大,SG-3-2在6个性状上都有较大的变异,SG-15主要是在株高、穗长、穗粒数以及穗数和千粒重5个性状上有较大变异。产生这些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导入外源基因并没有直接影响农艺性状的表达。在T1和T2代中,千粒重和结实率的表现基本一致,而株高、穗数、穗长和穗粒数的遗传表现还不够稳定。因此,在T1代选育时,应注重选择千粒重和结实率表现好的株系,而对本研究涉及的其它性状可不作严格选择。
粘、易、偏和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籽粒品质的研究
乔利仙,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587-591 .
摘要
(
)
PDF
(3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具有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bicornis)异源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以下简称粘、易、偏和二角型)组配成不同组合的杂种小麦,研究了这4种不育系细胞质源对杂种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它们所配制的杂种小麦在千粒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籽粒硬度等性状上均高于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的相同核型杂种小麦,尤其粘、易、偏型某些组合在千粒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性状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利用这4种不育系很有希望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种小麦,其细胞质亦可作为改良常规小麦品种品质的细胞质源。
玉米C型胞质不育恢复主基因SSR标记
汤继华,刘宗华,陈伟程,胡彦民,季洪强,季良越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592-596 .
摘要
(
)
PDF
(6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恢复系凤可 1、A619与 Cms-C237、Cms-CMo17组配的 F2和 BC1分离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凤可 1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Rf4和Rf5。用微卫星标记(SSR)将凤可1中的恢复主基因Rf5定位在第 5染色体长臂上,与引物 bnlg1711、bnlg1346和 phi058紧密连锁,距 3个引物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7.51cM、1.68cM、9.87cM;恢复主基因 Rf4与第8染色体短臂上的引物bnlg2307连锁。
中国3大主产棉区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别墅,孔繁玲,周有耀,张光梅,张群远,王孝纲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597-603 .
摘要
(
)
PDF
(6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我国3大主产棉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30个陆地棉棉花品种,利用RAPD标记进行棉花品种之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利用 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计算了 30个品种的RAPD数据的遗传距离矩阵,按UPG-MA方法进行聚类,发现30个棉花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5~1.58之间。聚类分析表明,30个棉花品种可分为3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与品种自身的系谱有关,大多数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同时,1999年的田间试验调查了30个品种的15个农艺性状。并对农艺性状数据和RAPD数据形成的树状图进行了初步比较,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6,达显著水平,并且二者获得的聚类结果是相似的,这一研究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为育种者进行亲本选择和品种遗传变异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豆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王莉,胡瑞法,黄季焜,Scott.Rozelle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04-609 .
摘要
(
)
PDF
(6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多样性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农学与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以遗传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大豆主要生产省份历年来所推广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基础的变化情况,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验证大豆遗传多样性对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品种亲本系数(COP)与产量间呈抛物线关系、且与产量稳定性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并对其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_1代抗白粉病的遗传表现
张剑侠,王跃进,徐炎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10-614 .
摘要
(
)
PDF
(3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9个种35个株系及其与欧洲葡萄品种种间杂交4个组合的杂种171株和自交后代16株的抗白粉病遗传表现。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1代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白粉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中国野生葡萄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显性独立遗传,在感病的中国野生葡萄中也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农香16等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分析
李西明,马良勇,刘光杰,庄杰云,沈君辉,闵绍楷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15-618 .
摘要
(
)
PDF
(2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农香16等6个水稻新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表现。分析了6个品种(系)与标准感虫品种TN1杂交的F1和F2代,以及回交世代BC1F1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发现浙农大6022、9234和中鉴96-3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农香16、R40和蜀恢881品种(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均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这些品种(系)均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有较好的育种和生产应用前景。
甜菜夜蛾GOBP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王桂荣,郭予元,徐广,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19-625 .
摘要
(
)
PDF
(6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已报道的 5种昆虫的 GOBP2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以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的触角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条40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将以上片段克隆到T-easy载体上,获得重组子GOBP2Sexi,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GOBP2Sexi阅读框全长426bp,编码14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6.07ku和5.09。另外,序列中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同时以基因组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了一条 2kb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同样克隆到 T-easy载体上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该蛋白的第22和第23个氨基酸之间及第82和第83个氨基酸之间分别插入了一个160bp和1403bp的内含子。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GOBP2基因在甜菜夜蛾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并且在雌雄蛾触角中表达水平相当。该基因已在GenBank/EMBL中登记,序列号为AJ294809。
低温预处理对大麦花药内源游离氨基酸和多胺水平的影响
黄剑华,陆瑞菊,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26-631 .
摘要
(
)
PDF
(5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麦花药离体培养反应敏感型和迟钝型品系为供试材料,测定了低温(3℃)预处理过程中花药内游离氨基酸和多胺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 5 d时,所有供试材料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水平均有所下降;15 d后,皆大幅度上升,敏感型材料的升幅比迟钝型材料的大。敏感型材料的游离脯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含量水平明显比迟钝型材料的高。25 d低温预处理后,敏感型材料的多胺总量比 0 d时的明显提高,腐胺和亚精胺的含量升幅特别显著;迟钝型材料的多胺总量比0d时的低,亚精胺和精胺的降幅较为明显。依据上述结果,推测低温预处理导致药壁蛋白质降解成大量游离氨基酸,其中游离脯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含量以及腐胺、亚精胺含量大幅度升高有利于小孢子脱分化。
低温下光照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陈启林,山仑,程智慧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32-636 .
摘要
(
)
PDF
(3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低温下光照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叶片水平对5℃ 100μmolm·-’·s-1和5℃黑暗处理4h后黄瓜叶片光合-光响应和光合-CO2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黑暗处理4h使黄瓜叶片光饱和光合速率、表观光量子效率、CO2饱和光合速率以及梭化效率分别降低 22.5%、28.0%、31.3%和 37.2%,5℃ 100μmol·m-2·s-1使上述指标分别降低 56.1%、61.0%、54.0%和 54.3%,说明 100μmol·m-2·s-1光照明显加剧5℃低温对黄瓜叶片光合功能的伤害。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光照处理使黄瓜叶片 PSⅡ光合中心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显著降低。对低温下光照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具有不良作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氮肥的缓冲能力
李志宏,刘宏斌,张树兰,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37-643 .
摘要
(
)
PDF
(5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兼顾产量时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能力。应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作物产量和施氮量的关系,用平台-线性模型拟合土壤硝态氮和施氮量的关系,并且引入了土壤-作物缓冲力的概念来表示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适量施用氮肥(150~180 kg N/ha)的情况下,施氮处理和对照之间土壤剖面无机氮没有明显差异,当施氮量较高时,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都存在高量无机氮。不同种植方式和土壤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缓冲力存在较大差异。种植小麦时土壤缓冲力大于种植玉米时,壤质土壤对施用氮肥的缓冲力大于砂质土壤。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刘世梁,黄耀,沈其荣,宗良纲,蒋定安,黄洪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44-648 .
摘要
(
)
PDF
(3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大田填埋试验资料和连续7年的土壤改良定位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测定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大田填埋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291(n=48),土壤改良定位试验的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6431(n=65)。模型预测结果指出,若仅靠作物自然还田,宜兴市万石镇农田土壤(白土)有机碳的变化将从 1984年的 7.85g/kg下降到 2014年的 6.30g/kg;若每年收获的稻麦秸秆有50%(约6.75 t/ha)还田,则同期内农田有机碳含量将从7.85g/kg提高到11.42g/kg;若要在2014年达到13g/kg,则每年需要有 9 t/ha的秸秆还田。每年每增加 1t/ha稻麦秸秆还田,则可增加土壤有机碳 0.025g/kg。
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劳秀荣,史春余,董庆裕,张骏,刘嘉军,杨恩学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49-655 .
摘要
(
)
PDF
(5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黄淮海农区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早春玉米/夏玉米及冬小麦-夏玉米3种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达20.52~21.79t/ha,间套行又可间套蔬菜生产,增产增效,但该模式时空集约性强,机械化操作难度相对较大;早春玉米/夏玉米产量可达18.24~18.39t/ha,同时该方式又可纳入春、秋两季蔬菜间套种植,具有粮菜结合,高产高效的特征;采用20+40模式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熟,产量可达18.47~20.89t/ha。3种种植制度单位面积产量比黄淮海农区目前高产吨粮田(1t/666.7m2,15t/ha)增产21.63%~45.28%,初步实现了粮食进一步高产的新突破。
冬雪蜜桃在气调冷藏期间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田世平,徐勇,姜爱丽,汪沂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56-661 .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主要探讨晚熟冬雪蜜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在1℃普通冷藏,自发性气调(MA)和气调(CA)贮藏条件下果实酶活性变化与褐变的反应,品质特性和贮藏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冷藏和MA相比,CA贮藏的桃表现出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在相同的贮藏时间果实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显著较低(P=0.05)。气调贮藏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晚熟冬雪蜜桃果肉的褐变,对保持果皮颜色和品质有利,在5%O2+10%CO2气体条件下82d果肉不褐变。但是,CA贮藏的果实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它处理的果实没有 明显差异。冬雪蜜桃在CA下贮藏92d果实的风味正常。
甲基氨基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生长激素本关指标的影响
许梓荣,冯杰,邹晓庭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62-666 .
摘要
(
)
PDF
(3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饲粮中添加 50mg/kg N-甲基天冬氨酸(NMA)和 1750mg/kg甜菜碱均明显加速了肥育猪生长,改善了胴体组成,并显著提高了肥育猪血清内源性GH和IGF-I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物质引起的内源性GH变化与猪的生长性能与胭体组成及血清尿素氮、游离脂肪酸和脂肪酶,呈现极强相关性(P<0.01),IGF-I亦呈现相似相关性。由此可见,通过添加这两种物质可以提高血清中内源性GH水平,从而促进了猪生长,改善胭体组成。
牛胚胎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生长行为
安立龙,杨奇,窦忠英,雷安民,杨春荣,高志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67-671 .
摘要
(
)
PDF
(4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比较了牛胚胎与小鼠胚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牛滋养层细胞与内细胞团(inner cellmass,简称ICM)连接不紧密,其迅速增殖,形成半透明囊腔结构;小鼠胚胎滋养层与ICM密切相连,形成盘状结构,并推移原代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Primary murine embryosfibroblast,PMEF)饲养层。牛ICM形态呈现多样性,表现为团状、条状、网状和混合型;小鼠ICM形态单一,多呈圆盘状。体外培养的牛胚胎发育速度比小鼠胚胎迟缓,牛ICM初次传代时间为胚胎体外培养开始后5~6d,小鼠ICM初次传代时间为胚胎体外培养后3~4d。牛ICM分化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团状ICM、条状ICM、混合型正 和网状ICM。牛和小鼠胚胎附着率及ICM克隆率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孵化胚、囊胚和桑褡胚,但桑褡胚和囊胚附着率和ICM克隆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胚相比较,牛和小鼠裸胚(无透明带或透明带不完整的胚胎)贴壁时间提前,但ICM形成率和ICM的生长行为均无显著差异;小鼠和牛桑椹胚卵裂球(中、晚期)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形成亚囊胚而不能获得 ES细胞;剥离牛胚胎滋胚层细胞,ICM细胞更易分化。
稻草硅化和溶解特性对稻草纤维降解率及其利用的影响
沈恒胜,陈君琛,倪德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72-678 .
摘要
(
)
PDF
(6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早、中、晚季7个水稻品种稻草的硅化特点、稻草硅的溶解特性与纤维各组成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关系以及尿素处理稻草的去硅化效果进行了研究。早、中、晚季稻草总硅含量相近,早稻稻草硅溶解率和纤维素含量分别显著高于中稻(18.9%和9.1%)和晚稻(26%和11.2%),可溶性硅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也比中、晚稻稻草分别高70.0%和17.5%、47.8%和23.7%,稻草降解率和体外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中、晚稻稻草分别提高14.5%和19.0%、12.9%和14.8%。稻草各形态部位的硅的溶解率、纤维素含量和体外消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均为叶<鞘<茎。稻草的可溶性硅与纤维素含量呈显著协相关(r=0.86),而可溶性硅和纤维素与稻草潜在降解率(a+b)的协相关分别为r=0.90,r=0.84。因此,稻草硅的溶解特性是影响稻草潜在降解率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稻草的总硅含量。用尿素处理稻草,能使稻草降解率、降解速率、潜在降解率分别提高10.8%、27.9%、10.1%。
新型饲料添加剂喹胺醇致突变性及其潜在致癌性预测
梁剑平,张力,曹随中,周丽霞,周学辉,魏春梅,苗小林,刘宗平,卫增泉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79-685 .
摘要
(
)
PDF
(5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Ames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3种短期试验组合研究了喹胺醇的致突变性,并在获得各 单项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致癌性预测和选择试验组合的方法”即 CPBS法对喹胺醇潜在致癌性进行预测。结果表 明:(1)Ames试验喹胺醇标准掺入不论加与不加Sg-mix对鼠伤寒沙门氏菌 TA98和TA100两个标准株都有诱变性,并 有剂量-反应关系。加入 Sg-mix后,TA98和 TA100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明显下降。(2)小鼠处死前 30h和 6h分别腹腔注 射哇胺醇30,60,120和240mg/kg,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50%DMSO)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3)小鼠连续用哇胺醇450、750、1000和1500 mg/kg灌胃5d(1次/d),于第35天处死,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 照组(2%吐温-80)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4)利用CPBS法预测,喹胺醇θ=0.238,初步定为非致癌物,进一步 的结论还需增加试验组合进行确定。
水稻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相关特性
龚红兵,陈亮明,刁立平,盛生兰,林添资,杨图南,张荣铣,曹树青,翟虎渠,戴新宾,陆巍,许晓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86-689 .
摘要
(
)
PDF
(31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水稻镇恢249叶绿素b减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与镇恢249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速率低,但其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和饱和光强高,光合速率高 值持续期与叶片寿命的比值大。突变体虽然生长量和单穗重较低,但分蘖力增强,成穗率增高,熟期适中,因而仍然具 有每公顷6750kg的较高产量。以上特性决定了该突变体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L株前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刘红全,王柳,杨志彪,孔宪刚,童光志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6): 690-696 .
摘要
(
)
PDF
(6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实验所用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L株(EIAV-L)是我国研制成功的EIAV弱毒疫苗的原始强毒株。以EIAV-L感染马外周血液白细胞中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EIAV-L前病毒DNA,并分别克隆到载体质粒pBluescript SK中,得到 4个重组质粒p2.8、p2.4、p3.1和 p1.2,经酶切鉴定后测序。对测序结果分析、拼接,得到 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长 8235bp,其中 G+C含量为 38%。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DNASIS分析,EIAV-L与马传贫驴强毒和马传贫驴白细胞疫苗毒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6.9%。同源性如此接近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 EIAV-L与驴强毒的同源性高于其与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同源性,这符合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衍生过程。基因组两端是长为316bp的LTR,其中U3为197bp,R为80BP,U5为39bp。前病毒基因组有 3个较大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编码 gag、pol和 env基因。gag基因位于 713~1912位碱基之间,全长1200bp;pol基因位于 1708~5109位碱基之间,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