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0年 第2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0-05-20
无栏目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
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1-6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用核雄性不育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基础,我国现已育成17个达到规定标准的两用核不育系。根据育性对光温条件的不同反应,它们分为光敏型和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在生产上均有实用价值,但要因地制宜选用。两系法品种杂交水稻已经研究成功,一批优良组合开始在生产上试种和示范。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的选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邓景扬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7-10 .
摘要
(
)
PDF
(2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鉴定及基因定位、形态解剖、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从而肯定了作物核不育的存在。利用这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使在自花授粉作物中进行大规模的轮回选择育种成为可能,同时提出了这是开拓微效基因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轮回选择、远缘杂交诸途径,已培育出高产、抗病、早熟、优质等品种(系),还有耐赤霉病、耐干旱、耐盐碱、抗虫等抗逆性强的优异品种(系)及许多抗源材料,展示出利用这个新材料于育种的光明前景。
中棉所12的选育及其种性研究
谭联望,刘正德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12-20 .
摘要
(
)
PDF
(4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棉所12即中棉12(原名381)(G.hirsutum L.),是以乌干达4号为母本与邢台6871杂交,选其优系于枯、黄萎病圃和病钵中连续定向选择多系混合而成。该品种具有光合生产力高、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早熟不早衰、适应性广、兼抗枯黄萎病、烂铃少等特性。初步把高产、优质、抗病三性状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协调发展。1985—1986年经黄河、长江流域国家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霜前皮棉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17.5%和11.5%,1987年起被选为国家棉花抗病区试对照品种,皮棉产量连续4年居首位。1989年种植1257万亩,累计推广2668万亩。
小麦白粉病已知抗性基因的效应及评价
李隆业,黄元江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20-26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5—1988年间,分别用四川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上,鉴定其幼苗期及成株期的抗白粉病性能。据测知:Pm4a、Pm4b、Pm2x抗性基因在四川是高效的。Pm2+Pm6基因组合虽然有效,但品种间可能由于遗传背景不同,表型的发病轻重出现差异。M1d+Pm2基因组合有效,控制抗性较为稳定。Pm2抗性基因一般有效,也有品种表现中感。Pm8基因在四川的有效性已大为减低,但若导入Pm4或Pm2x等其他有效基因,构成新的基因组合,仍具有高效性。含有“XBD”基因的我国新疆小白冬麦,不同年度间表现免疫或中抗。含有其他已知抗性基因(Pm 1、3、5、6、7、9、M1i)的品种,各年间均表现高感或中感。试验中还测定了贵白64号等白粉菌株的毒性,该菌株具有能克服Pm4a和Pm4b,但不能克服“XBD”抗性基因的毒性基因。
芝麻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研究——杂种优势与性状遗传相关
詹英贤,周向臣,刘书凯,李玉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27-36 .
摘要
(
)
PDF
(4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芝麻各杂交组合杂种的分析结果表明:(1)F#-1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每株蒴果数>千粒重>每蒴种子数;F#-2虽有自交衰退现象,但仍保持一定的优势。(2)亲子之间在每蒴种子数和千粒重上呈显著正相关。(3)单株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每株蒴果数的提高,其次为每蒴种子数,而千粒重与产量关系不太密切。
营养元素对高油1号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
蒋钟怀,王经武,王瑞舫,郑丕尧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37-42 .
摘要
(
)
PDF
(2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农业大学高油1号玉米,春播叶数17—18片,生育期112-115天,亩产籽粒400公斤以上,籽粒含油率8%以上,抗病、抗倒,是粮、油、饲兼用的优质高产玉米。高油玉米的最大特点是胚大而重,胚干重比普通玉米高21.8%—44.1%。N P K配合施用好,可提高籽粒产量、油产量和含油率,分别为15%—33%、23.2%—40.3%和5.5%—7.2%。
越桔工厂化育苗研究
陈慧都,郝瑞,关爱年,曲路平,赵淑春,李亚东,边江,张志东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44-52 .
摘要
(
)
PDF
(4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研究以半高丛越桔‘Northsky’、‘Northblue’,矮丛越桔‘Blomidon’、‘Brunswick’4个栽培品种为试材,进行试管苗繁殖。用经过改良的WPM培养基加0.5—1mgL#+(-1)玉米素大量增殖幼枝。幼枝试管外扦插,用IBA1000、2000、3000ppm快速浸蘸法和2、5、10ppm慢速浸润法处理均能顺利生根;用塑料盘盛装腐苔藓基质,扣塑膜小棚保湿的简易设备进行试管外扦插,生根率达90%以上。研究中创造了塑料小盒冬季冷贮幼枝、透明塑料盒滤纸卷扦插吊挂空中催根等方法,更便于苗木工厂化生产。同时发现了越桔试管苗有因饥饿和冷凉而被迫的绿色休眠习性,可做为研究大量冬贮幼苗的理论依据。本文根据越桔特性提出在生态最适区建立工厂化育苗的配套培育圃。最后论证了越桔组织培养苗可以用于生产性栽培。
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
段永嘉,李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51-56 .
摘要
(
)
PDF
(2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我国5个菌系——ZA#-1、ZB#-(13),ZC#-(13),ZE#-1,ZF#-1,在温室人工接种丽江新团黑谷×腾选和丽江新团黑谷×旱谷两个组合7套F#-3系统。结果表明,旱谷对ZA#-1、ZB#-(13),ZC#-(13),ZE#-1菌系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腾选对ZC#-(13),ZE#-1菌系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ZF#-1菌系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研究
魏宁生,安德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57-60 .
摘要
(
)
PDF
(2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蚜虫传播、免疫电泳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小麦田间新出现的四种黄化型病毒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是由大麦黄矮病毒所致,而不是小麦黄叶病。禾谷缢管蚜需要6小时可完成传毒,平均发病率为85%。大麦黄矮病毒粒子只存在和复制于植物韧皮部组织的筛管和伴胞内,病毒粒子大量聚集在细胞质内并在细胞质内形成“扭结”线状内含体。
红壤丘陵自然植被恢复及其对某些土壤条件的影响
刘更另,黄新江,冯云峰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60-69 .
摘要
(
)
PDF
(5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中系统观测结果,作者认为在红壤丘陵区恢复植被覆盖至关重要,只要排除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很快就能恢复。一般只要3—5年就能全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和养分状况,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在植被恢复初期,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步演化成草、灌、乔等多层次复合植被。在演化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对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的替代和灌木对白茅草的替代。
不同土壤的全N含量及其δ#+(15)N值的变化
姚允寅,陈明,马昌燐,刘泽银,王志东,侯景琴,骆永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70-75 .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4种土类的表土(0—15cm)103个样品和5个土壤剖面30个土样的全N含量及其δ#+(15)N值。为国内利用#+(15)N天然丰度估测生物固N#-2量提供了基础资料。
十种抗生素在马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李涛,解启英,佟恒敏,王振隆,乔桂林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76-79 .
摘要
(
)
PDF
(1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告了十种抗生素在健康成年马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十种抗生素为噻孢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洁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它们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0.5、2.91、2.23、2.36、5.79、1.77、8.08、3.05、2.18与2.30(h);总清除率(Cl#-B)分别为0.3877、1.5512、0.3946、1.0190、0.0785、1.0760、0.1803、0.0872、0.1233与0.0868(ml/kg·h);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49.12、10.52、28.50、15.08、159.43、31.97、98.48、258.27、19.11与116.14、(μg·h/ml)。还计算了噻孢霉素、洁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与四环素的多剂量给药参数。
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对乳牛早期怀孕诊断试验
郑星道,吴延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0-84 .
摘要
(
)
PDF
(2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采用SCDⅡ型兽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对483头乳牛进行了早期怀孕诊断,并与直肠检查法相比较,其符合率高。最早检出宫血音、胎心音、胎血音的时间分别为16天、50天、59天。宫血音诊断与直肠检查诊断的符合率在配种后16—30天、31—50天分别为92.93%(184/198)、97.91%(141/144),在配种后51—79天及未怀孕的母牛均为100%(116/116及36/36)。胎血音在配种后59—65天、70—85天的符合率分别为48.15%(13/27)、90.35%(25/27)。试验证明,检测到宫血音的时间比胎心音、胎血音早30—40天左右,与直肠检查结果相比较其符合率也较高。因此,乳牛的早期怀孕诊断可用宫血音作为判定怀孕的主要依据。
从圆锥小麦和Sitopsis组山羊草与各黑麦种的杂交表现看小麦B染色体组的起源
蒋华仁,戴大庆,肖世合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5-85 .
摘要
(
)
PDF
(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矮败”小麦的选育
刘秉华,杨丽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6-87 .
摘要
(
)
PDF
(1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苹果花药培养技术及8个主栽品种的花粉植株培育成功
薛光荣,牛健哲,杨振英,史永忠,费开韦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6-87 .
摘要
(
)
PDF
(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优质小麦品种——豫麦14的培育及品质性状
王淑俭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7-87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适用于保护地的高效杀虫烟雾剂研制成功
剧正理,朱国仁,乔德禄,赵建周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8-88 .
摘要
(
)
PDF
(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03): 89-95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