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按栏目浏览
专题文章
整期阅读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22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1989-11-20
无栏目
苏云金芽孢杆菌δ-内毒素基因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后获得转基因植株
杨虹,李家新,郭三堆,陈学军,范云六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1-7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实验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δ-内毒素基因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并得到了具有这种基因的转化水稻植株。所用的重组质粒Pgy61和Pgyck63带有一个由35S启动子,δ-内毒素蛋白基因,β-葡萄糖苷酸酶(GUS)报告基因和NOS终止子组成的嵌合基因。δ-内毒素基因与GUS基因是融合基因,而且GUS基因在δ-内毒素基因的下游。水稻原生质体是从细胞悬浮系中分离出来,用聚乙二醇(PEG)方法将带有δ-内毒素基因的质粒导入水稻原生质体。经荧光法测定,由这些原生质体产生的愈伤组织具有很高的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说明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在水稻愈伤组织中得到表达,表明δ-内毒素基因在水稻愈伤组织中已被翻译(表达)。另外,从这些转化的愈伤组织中得到正常的绿色植株,经分子杂交(Southern Blot)证明δ-内毒素基因已整合进水稻基因组中。
水稻根分泌物及其与粪产碱菌的相互作用
林敏,尤崇杓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6-12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植株通过根系向根际分泌多种有机酸、糖、氨基酸和植物激素。平均每克鲜根分泌有机酸2.25mg,柠檬酸含量较高,其次是苹果酸、琥珀酸、乳酸;氨基酸2.61mg,大约有15种,碱性氨基酸含量最高;糖12.6mg,以蔗糖、葡萄糖、果糖为主;植物激素仅测到赤霉酸(GA#-3)。不同水稻品种的根分泌物在组成及含量上都有差异。粪产碱菌在纯培养条件下能分泌9种氨基酸,一种有机酸即苹果酸以及植物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酸(GA#-3),但不分泌糖。接种粪产碱菌能刺激水稻根的分泌作用,并对根分泌物的组成和含量有所影响。2.63%的水稻光合产物以根分泌物形式释放到根区,接种粪产碱菌后分泌量增至3.52%,并且大部分为粪产碱菌吸收利用。水稻的光合作用及根分泌能力影响根际固氮活性。具有较强分泌能力的植株,其根际固氮活性也较高。
棉花核不育保持系的选育
黄观武,苟云高,张东铭,江卫,张相琼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13-17 .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具有早熟遗传背景的棉花“洞A”隐性雄性不育后代中,看到部分不育株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和散粉现象。通过对散粉不育株及杂交后代散粉指数的鉴定,选育成自身有很高可育水平,其散粉指数达76%,杂交后代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159。利用这种保持系繁殖的新不育系M#-A,仍具备隐性核不育的特点,所有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均是其恢复系。
粳稻雄性不育恢复源恢复力的遗传
洪德林,马育华,盖钧镒,汤玉庚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18-23 .
摘要
(
)
PDF
(2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3个粳稻雄性不育恢复源(R)与两对不育系(A)和保持系(B)配成4个组合的F#-1(A/R)、B#-2(A//A/R)、B′#-2(A//B/R)、F#-2和F#-3,以种子育性作为恢复度指标,研究粳稻雄性不育恢复源恢复力的遗传。结果表明:宁恢3-2对BT六千辛A和L平壤3号A的育性恢复力受一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阿诺塔马若、农林糯39对L平壤3号A的育性恢复力也是由一对显性恢复基因控制的,并且这两个恢复源的恢复基因是等位的。
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特点
宋启建,盖钧镒,马育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24-29 .
摘要
(
)
PDF
(26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9个蛋白质、油分及二者总量含量高低不同亲本的23个组合,研究了亲子代及F#-1、F#-2和F#-3世代间均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类型品种间的杂交均以双亲含量高的,其后各世代的表现较好,双亲中只要有一亲较好,其后代的表现不会太差。父母本含量的高低对后代表现的影响基本相似,同母本上伴随着父本或同父本上伴随着母本含量的提高,其后各世代的含量提高,但也有一定的父母本之间及含量与世代的互作。蛋白质和总量含量的遗传可能无细胞质效应,但油分含量在少数组合中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
谷子基本核型的研究
周翔,孙培业,仇玉玲,侯变英,孙涛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30-37 .
摘要
(
)
PDF
(2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10个谷子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综合这些核型特征提出了一个谷子基本核型模式图:K(2n)=2x=18=16m+2st(SAT)。这对解决细胞学图与传统的表示基因定位的遗传学图往往不甚符合的矛盾,是有参考价值的。
广东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蔡奇生,师长俭,陈家旺,蔡永煌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35-43 .
摘要
(
)
PDF
(3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广东省大陆小麦生育期间20年的气候资料和29个品种2年生态学试验数据,用计算机以聚类法定量分区,将隶属华南早熟麦区的广东省划归为6个小麦生态亚区。指出各区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控制指标,为小麦生产发展、品种布局及栽培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小麦生态区划的若干原则、聚类法的应用要求和指标选择依据。
利用苹果矮化砧木进行密植丰产栽培的意见
王继世,董绍珍,孟素琴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44-49 .
摘要
(
)
PDF
(3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总结了中国30多年来对苹果矮化砧木的利用工作,依据大范围的区域试验结果,论述了矮化砧木在苹果密植丰产栽培中的作用,提出了利用苹果矮砧的区划意见,以及与矮砧苹果相适应的系列栽培技术,最后就矮化砧木利用中的看法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中国的主要苹果产区如渤海湾、胶东、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以及渭北高原等地均可栽培矮砧苹果,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利用矮化砧木,将对提高中国的苹果栽培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从生态农业角度试论提高我国茶叶质量的途径
黄寿波,姚国坤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50-58 .
摘要
(
)
PDF
(3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生态农业角度探索提高茶叶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已成为世界产茶国茶学科学研究的方向性课题之一。茶叶质量包括色、香、味、形诸方面,商品茶质量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嗜好与需要。影响茶叶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但生态环境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建议:⒈合理布局,适地适栽;⒉培育和选用良种,适种适制;⒊改造环境,造成良好的茶园人工生态系统。
湖北省主要水稻土供锌特性与施锌效应的研究
钱金红,谢振翅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59-64 .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湖北省主要类型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及模拟试验,从锌的土壤吸附、解吸、扩散及生物效应等方面研究了几种水稻土的供锌特性,阐述了土壤某些供锌特性与作物施锌效应的关系。
水稻新品种“南京14”对病虫的多抗性研究
顾正远,陈毓苓,史阿宝,王益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66-68 .
摘要
(
)
PDF
(1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3年鉴定,中籼稻新品种南京14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中D#-3、中E#-3、中F#-1和中G#-1小种,抗褐稻虱,中抗白背稻虱,而且抗性稳定。在江淮稻区种植获得高产,且农药使用减少,有利无公害稻谷生产。
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与弱毒疫苗免疫马的区别试验
卢景良,孔宪刚,宁希德,张日阔,褚桂芳,相文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69-75 .
摘要
(
)
PDF
(2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具有抗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抗原株系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酶结合试剂,以斑点试验(DB)与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ID)相结合的方法,用于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抗体的鉴别。使用本方法对339匹实验马进行测试,共检出马传贫病马11匹,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239匹,既未接种弱毒疫苗又未感染马传贫马89匹。另外,对106匹人工马传贫病马和21匹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作了病理学验证,结果与免疫学检测相符。疫区在清除病马之后,病情停息。疫苗免疫马经贸易成交,更换畜主后,再次检疫未发现马传贫病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的区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小麦秸秆饲料营养价值特性的研究
邢廷铣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76-84 .
摘要
(
)
PDF
(4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为了考查在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从植株生长期到枯萎时小麦秸秆各主要形态部分的化学成分和体外有机物质消化率的变化特性。分别测定了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细胞可溶性物质(NDS)、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总灰分以及体外有机物质消化率(IVOMD)等营养学指标。同时,在小麦成熟期,采集16个不同品种的麦秆,测定上述营养指标,以比较分析。结果证明,随着植株的逐渐成熟,NDF、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有所增加,而NDS和半纤维素则有所下降。植株开花期,是秸秆营养物质变化的关键(临界)期,此时植株营养物质从茎秆迅速转运到籽实中去。植株三形态部分的NDS的积累和代谢特性与IVOMD和细胞可溶性物质消化率(NDSD)有关,茎秆和叶鞘的IVOMD值与NDSD的下降呈极显著相关(Y=1.29X,r=0.99),同时叶片的IVOMD值与NDSD的下降也呈极显著相关(Y=1.06X-6.6,r=0.98)。研究认为,遗传、环境和管理诸因素,通过对(1)NDS的积累和细胞璧的质和量;(2)IVOMD值的变化;(3)茎秆与叶片的比例,极大地影响着秸秆的营养价值。
植物组织培养计算机咨询系统的研究
金一庆,吴龙富,金逸民,游树鹏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85-90 .
摘要
(
)
PDF
(2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此系统是IBM-PC及兼容机上的应用软件,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林木、药材等六大类植物组织培养专家经验数据库和人机交互式计算机咨询系统。数据库内有专家经验4000余条,参考文献1600条次。系统具有库空间的压缩功能,克服数据长短不一的矛盾。还有数据转换模块,为软件的维护、扩充、修改提供了条件。咨询系统面向用户,有清晰的菜单和动态的选择项表,用户只需按屏上提示操作,就能方便地使用本系统。对用户的选择能正确提供信息,对错误操作,该系统会提示纠正。本文对数据库结构的安排和咨询系统的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並对资料查询的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
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抑菌土初步研究
马存,简桂良,陈其煐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91-92 .
摘要
(
)
PDF
(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柑桔氮气贮藏技术研究简报
孙玉清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91-92 .
摘要
(
)
PDF
(1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陕西榆林育成同源四倍体荞麦新品种
关瑞庭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92-92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泌抗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陈剑波,周广和,陈刚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93-93 .
摘要
(
)
PDF
(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1989年总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06): 94-96 .
摘要
(
)
PDF
(1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