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2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19-09-16
      
    目录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0. 
    摘要 ( )   PDF (3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础理论研究
    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发展与启示
    卢士军,黄家章,吴鸣,沈东婧,孙君茂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083-308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1
    摘要 ( )   HTML ( )   PDF (84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诸多营养与农业问题,探求营养、健康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自2013年以来,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其政策措施也为全球推进营养导向型农业战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3年前后为概念产生阶段,2014—2018年为概念发展阶段。营养导向型农业主要包括以食物供给为导向和以食物系统为导向两条主线。2017年FAO提出,营养导向型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或方案,旨在确保生产量足质优且价格合理、营养丰富、文化适宜、安全的各种食物,营养和健康是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关注整个食物系统。同时在中国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需要考虑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产品品质家底不清,缺少农产品营养品质基准数据,缺乏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法规体系等。营养导向型农业给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带来的启示:一是应以食物营养为导向,提高农产品营养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食物营养和健康的新需要;二是应以营养品质作为标尺,建立国家农产品营养成分基准数据库,完善相关法律及新时代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的修改和制定。

    营养导向型农业国内外政策规划与启示
    孙君茂,卢士军,江晓波,吴鸣,黄家章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089-309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2
    摘要 ( )   HTML ( )   PDF (55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国内重要政策规划提出为背景,分析我国开展营养导向型农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国际组织、相关国家两个维度,梳理和分析其在营养导向型农业政策规划与计划方面的内容与特点,与中国已有的政策与实践结合,提出发展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与磋商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营养导向型农业政策与规划中充分体现全球性与系统性;以欧盟为代表的相关国家也已将地区协同、全球协同作为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营养导向型农业中国政策和规划的制定需遵从国际准则并充分考虑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发挥;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需在国家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等不同层面上形成高度统一认识;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需统筹全局力量,以系统思维开展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

    营养导向型的中国食物安全新愿景及政策建议
    陈志钢,毕洁颖,聂凤英,方向明,樊胜根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097-310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3
    摘要 ( )   HTML ( )   PDF (46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40年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当前的目标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可持续性和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连接经济与市场,让市场决定最优的生产水平,农业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2030、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中长期战略推动下,政府及学术界对营养问题的关注持续提升,农业与营养的联系逐步增强,但“农业-食物安全-营养”的有机融合与衔接还尚未形成。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和食品行业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中国食物安全战略决定的国民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中国的国民身体素质,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能否顺利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新的食物安全战略提升国民营养水平,并采取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业与食物安全和营养的联系。论文基于国际经验的食物安全战略发展思路,梳理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新旧挑战,提出食物安全新愿景以及相应政策建议,为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持。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诸多,与食物安全与营养高度相关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耕地资源不足与退化、水资源紧缺与污染、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影响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农业生产补贴提高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膳食能量摄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以及膳食能量和营养摄入过剩的营养不良“三重负担”,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损失与浪费问题。因此中国在经济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侧重质量增长的深化过程中,将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制度及技术创新,这意味着农业需要生产高价值、营养和安全的食物,更高效地使用水、土地和能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平等,因而需要中国食物安全战略顶层设计上的系列转变。据此,本文提出了营养导向型的中国食物安全的新愿景,即将营养指标作为中国食物安全战略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足,并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和超重率以及肥胖率。为此需要以关键领域的重大改革为基础,改进营养治理、通过市场信号传递营养导向、推动营养目标的农业生产、建立更安全的食品价值链、以政策创新促进可持续的营养饮食、加强营养教育并开展循证发展支持营养导向的食物安全新战略的实施。

    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影响
    黄泽颖,孙君茂,郭燕枝,王秀丽,马云倩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08-312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4
    摘要 ( )   HTML ( )   PDF (48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我国是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小农户比重大,自产自消(费)程度高,他们的食物生产、消费与营养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保障,调查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农民的饮食多样性(人日均摄入的食物种类)以及农业生产多样性(日常生产的食物种类)与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BMI)的相关性,旨在为农民良好饮食习惯形成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法,利用食物频率法从江苏省10个村、河南省10个村、四川省6个村共收集395份农民调查问卷,开展总样本与各省分样本自产食物种类情况、各类食物摄入的来源与数量、每日摄入自产食物的营养状况的描述性分析;根据食物消费与个人健康效用的经济理论,在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和采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营养健康的影响。结果 受访者的农业生产多样性程度不高,平均生产3.37个食物种类,省际差距较小,摄入的食物如水产品、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畜禽肉主要来自购买;农民的饮食多样化程度也不高,人日均摄入食物种类3.34个,省际差距较大,摄入自产食物的数量均低于推荐量;在总摄入量中,畜禽肉摄入过多,而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摄入不充分;农民人日均摄入自产食物获得的营养不均衡,从自产食物获取的能量充足,但获取蛋白质、脂肪、钙、镁、钾、维生素A等营养素较低;近6成农民的BMI值正常,但省际差距较大。农民的饮食多样性、营养健康与农业生产多样性在10%统计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纯收入、营养知识认知、市场准入等因素也对饮食多样化有显著影响,而农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食物营养教育等因素对个人的营养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农业生产多样性促进了农民的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然而,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民购买食物满足饮食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水土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多样性的可行性不大。因此,鼓励在农村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加强食物营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营养知识可能是保障他们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可行途径。
    富硒农产品研究开发助力我国营养型农业发展
    汤超华, 赵青余, 张凯, 李爽, 秦玉昌, 张军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22-31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5
    摘要 ( )   HTML ( )   PDF (51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营养是保证健康的基础。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营养与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食品消费的主流需求。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作为食品消费最大的供给侧,我国农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生产如何满足人民对优质食物消费需求的美好向往、适应营养健康需求,已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推动营养型优质农产品生产,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满足食品营养健康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硒是机体抗氧化的重要成分,最新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显示我国居民硒实际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研发富硒农产品是满足我国居民食品消费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从我国居民硒营养基本情况、硒的剂量生物学效应关系两方面介绍了我国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依据;并针对我国居民硒摄入量普遍不足现状,概述了我国富硒农产品研发基本情况,最后对我国富硒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助力我国营养型农业发展。富硒农产品作为我国营养健康食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消费观的培养、全产业链的形成、质量监管及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我国营养型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损耗和浪费量的估算及对应策略
    卢士军,刘晓洁,薛莉,唐振闯,刘刚,程广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34-314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9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损耗及浪费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分析产生损耗和浪费的主要原因,提出稻谷减损策略,为制定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方法,对我国稻谷主产区(四省八县)进行全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和消费等6个环节)实地调研。结果 从全产业链来看,水稻损耗和浪费率合计为13.64%,其中全产业链损耗率为8.42%,收割、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损耗率分别为2.84%、1.85%、1.21%、1.73%、0.79%,消费端浪费率为5.22%。损耗和浪费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分别满足145.5万人、90.4万人一年的大米需求。结论 我国水稻全产业链损耗处于较高水平,亟需制定有效的减损措施,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粮食供给水平。
    标准与评价研究
    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
    朱宏, 梁克红, 徐海泉, 仇菊, 郭燕枝, 黄家章, 朱大洲, 孙君茂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45-3154.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7
    摘要 ( )   HTML ( )   PDF (444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日益关注农产品营养品质和膳食健康,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已是势在必行。农产品营养标准是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技术支撑,是指导育种、种养殖管理等农业生产工作的总纲。如何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各个环节,研究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对于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有积极推动作用。梳理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现状的目的是构建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与营养品质相关的标准发展现状,包括农产品等级规格标准、绿色食品标准、中国好粮油标准、富硒农产品标准、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和有机食品标准。其次梳理了食品营养标准中涉及农产品的部分内容,重点分析了保健食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和食药物质相关标准。最后跟踪了国际上农产品营养标准制定的最新进展,包括生物强化定义草案、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与功能声称。通过梳理发现,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仍处在起步阶段,仅有部分农产品标准包含营养成分指标,未形成层次清晰、标准化对象明确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因此,文中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的思路和发展建议。农产品营养标准分为基础标准、营养成分检测方法标准、营养品质评价标准、营养标签标识标准、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方面。从营养角度将农产品划分为3类,即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营养强化农产品,并对此开展分类评价。构建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时应整合专业力量,完善组织保障;遵循科学合理、配套融合、动态开放原则;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合理制定标准。

    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筛选方法探讨
    梁颖,李艺,张留娟,刘贤金,陆柏益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55-3162.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8
    摘要 ( )   HTML ( )   PDF (41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食用农产品与优质、营养紧密挂钩发展的新形势下,涌现了一系列新词汇,“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占据突出地位。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的确定对于科学有效的评价食用农产品品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的定义,并初步从对象确定、消费者调研、文献调研、文献信息提炼、采样指标验证、规格指标和安全指标考虑以及过程纠偏等环节对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筛选方法提出了建议。文章旨在引起相关职能部门、产业群体及科研人员的重视,将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定义及筛选方法做准、做实,推进食用农产品品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评价食用农产品品质,真正服务于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

    代谢组学在农产品营养品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许彦阳,姚桂晓,刘平香,赵洁,王昕璐,孙君茂,钱永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63-317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09
    摘要 ( )   HTML ( )   PDF (51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检测和分析农产品营养品质对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产品中营养成分组成复杂,已有的分析方法只能针对已知营养素的浓度、功能等进行分析,无法对农产品中存在的大量其他功能性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代谢组学技术通过高通量化学分析技术对生物样品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小分子物质分析中具有突出优势。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为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揭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对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包括样品制备、代谢物分析鉴定以及数据分析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营养成分表征及差异性分析、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生长储藏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以及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在样品制备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快速改变样品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添加强酸、强碱或液氮冷冻等技术终止新陈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然后针对代谢物的极性,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从而获得较高的提取率。在样品分析方法方面,核磁共振、色谱质谱和毛细管电泳质谱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色谱的有效分离和质谱的准确定量相结合,已经成为代谢组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技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无监督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有监督分析中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通路分析软件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可以明确与代谢物差异相关性最高的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产物的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在农产品营养成分分析应用方面,通过对农产品中初生代谢产物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全面表征,形成农产品独特的代谢指纹图谱,从而实现营养成分的差异性分析;通过非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和无监督分析方法,实现不同产地农产品的组间差异鉴别和差异化合物筛选;通过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关键成分的消长规律及合成机理分析,指导最佳收获期;通过体液代谢谱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系统研究营养功能成分与生物体代谢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研究及膳食指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基于多样度、匹配度和平衡度的常见蔬菜营养价值评价
    刘彦君,刘哲,孟祥红,陆柏益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77-319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0
    摘要 ( )   HTML ( )   PDF (450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包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根据蔬菜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等指标对常见蔬菜进行综合营养评价,为人们选择蔬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常见的38种蔬菜,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2版》中蔬菜及其制品中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叶菜类、茎菜类、花菜类等10类。该方法以42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为评价指标,包括7大营养素以及被公认为对人体有益的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和膳食纤维。分别计算10大类38种常见蔬菜中42种营养素的“多样度”(Degree of diversity,DD值)、“匹配度”(Degree of match,DM值)和“平衡度”(Degree of balance,DB值)指标,根据各指标分值及排名进行营养评价。最后计算3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偏离指数”,根据偏离指数对蔬菜进行综合排名分析。结果 根据“多样度”得出各种蔬菜所含营养素种类大致相同;根据“匹配度”得出茎菜类、叶菜类和花菜类营养素含量较高,排名前3位的蔬菜依次为荠菜、香菜、菠菜;根据“平衡度”得出花菜类和葱蒜类营养素比例更符合人体需要,排名前3位的蔬菜依次为大葱、韭菜、黄瓜;最后根据“偏离指数”得出蔬菜营养价值的综合排名,茎菜类、叶菜类和花菜类蔬菜偏离指数较小,排名前3位的蔬菜依次为荠菜、香菜、菠菜。结论 该评价方法能较综合地评价蔬菜营养价值,与营养质量指数、营养素度量法等以往蔬菜评价模型相比,增加了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对蔬菜营养价值的评价更加全面。
    农产品挥发性风味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庞雪莉,孙钰清,孔凡玉,邱军,张继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92-319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1
    摘要 ( )   HTML ( )   PDF (45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农产品品质。在影响农产品品质的众多因素中,挥发性风味品质是农产品内在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也是决定农产品可接受性和产品价值的首要条件。因此,围绕农产品风味品质开展其物质基础、形成机理、鉴定评价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风味品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介绍特征风味鉴定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概述基于分子感官组学的特征风味解析与鉴定,风味品质的生物调控技术研究,风味特征识别技术在农产品等级区分与真伪鉴别中的应用,智能嗅觉检测技术与风味评价,基质-风味及风味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现有风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新形势下农产品风味品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人员开展农产品风味品质研究与评价,推动优质特色风味农产品挖掘、培育、高值化开发利用和消费升级提供思路与参考。

    大蒜中有机硫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
    翁瑞,盛晓婧,刘平香,张继光,邱静,钱永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199-3206.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2
    摘要 ( )   HTML ( )   PDF (45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蒜是在我国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农产品,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营养健康功能。这些主要得益于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包括蒜氨酸等风味前体化合物、大蒜素等硫代亚磺酸酯和大蒜烯等硫醚类挥发性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硫化合物或各自具有其生物活性,或多种化合物相互协同,共同产生同一种生理功效。但有机硫化合物普遍具有易酶解或稳定性差等特点,且不同类别有机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差异也较大,目前对大蒜中有机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仍然存在局限性,现有报道多是对某类化合物进行总量测定,或是针对个别化合物进行测定,尚未有研究对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分别对大蒜中主要风味前体化合物、硫代亚磺酸酯和硫醚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类讨论和综述,包括其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

    维生素K1生理功能及其在农产品中的检测方法
    徐月清,汪丹丹,赵新楠,喻理,王秀嫔,张良晓,张奇,张文,李培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07-321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3
    摘要 ( )   HTML ( )   PDF (502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产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维持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K1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绿叶蔬菜和油料等农产品中含量丰富。作为人和动物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1在日常膳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农产品中维生素K1不仅具有促进血液正常凝固、预防新生婴儿出血疾病的生理功能,还具有抑制癌症、预防血管钙化、参与骨骼代谢、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急慢性肝炎等生理功能。维生素K1对碱、强酸以及紫外线照射敏感,因此对检测前处理方法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的检测前处理方法有皂化法、酶解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净化效果良好的固相萃取法,但往往由于检测前处理基质不同,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维生素K1的检测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方法,筛选准确、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大量文献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同农产品基质中维生素K1的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旨在比较前处理和检测技术的优劣,为农产品中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开发、高维生素K1农产品开发与评价提供参考。最后,提出今后维生素K1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1)研制绿色溶剂提高提取效率;(2)研制萃取材料,提高提取选择性和回收率;(3)建立农产品中维生素K1与其他营养功能成分同步检测技术。

    营养品质与环境关系研究
    不同气候和土壤对小米品质的影响
    张艾英,郭二虎,刁现民,范惠萍,李瑜辉,王丽霞,张莉,王瑞,王军,郭红亮,韩芳,程丽萍,吴引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18-323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4
    摘要 ( )   HTML ( )   PDF (526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不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上生产谷子的小米品质进行测定,探明环境条件对小米品质的影响,揭示其品质变化规律,为优质谷子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方法 试验于2012—2017年在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的山西沁县和山西长治2个地方进行。先将2个试验点0—60 cm以上土壤分层置换,使每个试验点同时拥有2种土壤,然后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和管理方法种植相同的谷子品种,对两地不同土壤的养分及小米中17种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直链淀粉、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钾、铁、铜、锌等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获得2013—2017年5年测量数据,以年际间为重复,气候为主区,土壤为主裂区,其他因素为副裂区,采用裂裂区试验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不同气候条件下小米的品质有明显差异。沁县气候条件下,小米多数氨基酸(蛋氨酸、丙氨酸、胱氨酸除外)含量、氨基酸总量、粗蛋白、VB2、钾、铜、锌含量都较高,且小米中有较高的胶稠度、较低的糊化温度和低的直链淀粉,而在长治气候条件下,小米的脂肪含量较高。不同土壤条件下,红黏土上谷子的产量显著高于褐壤土上谷子的产量,小米的品质也存在明显差异。红黏土上种植的小米中蛋氨酸、甘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镁、铁、铜的含量较高,而褐壤土上种植的小米中氨基酸、蛋白质、胶稠度、直链淀粉、VB1、钙、钾、磷、钠、锌含量较高。尤其是,褐壤土上种植的小米硒含量显著高于红黏土上种植的小米,红黏土上种植的小米中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褐壤土上种植的小米中的脂肪含量。结论 气候、土壤因素影响小米品质、适口性及各种矿物质元素的积累。沁县气候条件有利于多数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积累,该气候下生产的谷子有较低的糊化温度、较高的胶稠度和低的直链淀粉,所以该气候条件种植的小米营养品质优良,而且适口性好;红黏土种植的谷子有利于小米镁、铁、铜的积累,褐壤土有利于氨基酸、蛋白质和VB1的积累,红黏土谷子的产量显著高于褐壤土谷子的产量,褐壤土生产的谷子可获得富硒小米。总之,气候因素对小米的适口性影响较大,土壤因素影响小米品质及各种矿物质元素的积累。
    不同生态条件对小米黄色素含量的影响
    杨延兵, 陈二影, 王润丰, 秦岭, 尹秀波, 张会迪, 黎飞飞, 管延安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32-324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5
    摘要 ( )   HTML ( )   PDF (401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谷子籽粒脱壳后为小米,小米黄色素含量是反映小米商品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小米的商品品质和营养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解析不同生态条件下小米黄色素含量变化规律,为优质特色谷子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用华北夏谷区选育的8个优质、特色谷子新品种,于2016—2017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5个试点种植,成熟收获后,测定小米的黄色素含量,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并对黄色素含量和生育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年份、品种、地点×年份、品种×年份、地点×品种×年份对黄色素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地点、地点×品种对黄色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品种、地点、品种×地点互作对黄色素含量变异贡献率较大,分别为57.12%、27.57%和6.12%。黄色素平均含量2017年显著高于2016年。济南、德州、济宁试点小米黄色素含量2年的结果均显著高于泰安和临沂黄色素含量。5个试点8个谷子品种2年的黄色素平均含量为23.42 mg·kg -1,变幅为18.56—26.14 mg·kg -1,中谷2号最高,济绿谷1号最低;中谷2号、济糯谷2号、济谷21、济谷19黄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豫谷18、济谷22、济谷20、济绿谷1号的黄色素含量。黄色素含量和6月苗期气温、9月灌浆中后期平均气温、生育期平均气温极显著正相关(r=0.908,P<0.01;r=0.798,P<0.01;r=0.808,P<0.01);和9月灌浆中后期的日照时数、生育期日照总时数极显著正相关(r=0.771,P<0.01;r=0.769,P<0.01)。 结论 不同年份、地点、品种及因素互作对谷子黄色素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品种因素影响最大;谷子生育期平均气温、降雨量、光照时数等天气因素的变化及时空分布的差异是小米黄色素含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谷子灌浆中后期平均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黄色素的积累。品种基因型是决定小米黄色素含量的最重要因素。
    黄淮西部高粱籽粒产量与品质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
    屈洋,张飞,王可珍,韩芳,刘洋,罗艳,高小丽,冯佰利,卢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42-325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6
    摘要 ( )   HTML ( )   PDF (588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黄淮西部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对气候环境条件的响应,探讨气象因子与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为黄淮西部高粱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方法

    2017-2018年,以矮秆高粱品种辽杂37和中高秆品种辽杂19为试验材料,设S1(4月20日)、S2(4月30日)、S3(5月10日)、S4(5月20日)、S5(5月30日)和S6(6月10日)6个播期,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不同播期条件下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究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结果

    年际间、播期间对2个高粱品种的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年际与播期互作对辽杂37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对辽杂19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播期的推迟,2个品种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播期S4籽粒产量高于其他播期处理,其次是播期S5,播期S1产量最低,其2个品种S4的平均产量较S1和S5分别高56.20%和4.53%。不同播期对辽杂37和辽杂19的籽粒品质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播期S4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均较高,其2个品种的平均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0.81%、79.96%和3.73%,而单宁含量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播期S2 2个品种的平均单宁含量最低(0.13%),播期S1其次(0.19%),与含量最高的播期S6差值分别为0.33和0.27个百分点。生育期内气象因子均能影响高粱籽粒产量,辽杂37和辽杂19的籽粒产量对有效降雨(R 2=0.5910,R 2=0.5138)呈一次函数关系,且对有效积温(R 2=0.3458,R 2=0.4269)和日照时数(R 2=0.3247,R 2=0.3464)的反应呈二次函数关系,但对日均温度的反应辽杂37呈一次函数关系(R 2=0.6636)和辽杂19呈二次函数关系(R 2=0.3507);不同气象因子对辽杂37和辽杂19的产量影响顺序一致,其中有效降雨优势最大(GRA=0.389),有效积温其次(GRA=0.322),日均温度再次(GRA=0.312),日照时数最后(GRA=0.265)。生育期内气象因子对高粱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和单宁含量均有影响,2个品种籽粒品质对气象因子的反应存在差异,且对辽杂37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单宁含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分别为有效降雨(GRA=0.646)、有效积温(GRA=0.587)、有效降雨(GRA=0.456)和日均温度(GRA=0.269),而对辽杂19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单宁含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均为日均温度,其关联系数分别为0.660、0.791、0.554和0.241。

    结论

    适期播种是高粱产量和籽粒品质形成的关键,适当推迟播期可减少花期热害和成熟期阴雨,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生育期内气象因子影响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其效应可能大于品种本身。

    Abstract:【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rghum yield, quality and climatic factor based on the effect of sorghum yield and quality on different environments.【Method】Sorghum varieties of Liaoza 37 with dwarf height and Liaoza 19 with middle-high height were used as tested materials. Sorghum yield, qual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were measured to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s b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with different sowing dates (S1: 20 April, S2: 30 April, S3: 10 May, S4: 20 May, S5: 30 May, and S6:10 June). Moreover, the test was designed by randomized block with three repetitions. 【Resul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orghum yield due to different growing seasons and sowing dates (P<0.01). For interaction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growing seasons, the differences of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were significant (P<0.05, P<0.01, respectively). The variation that were yield of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increased firstly then decreased with sowing date postponing, S4 yield was the highest than that of others, and then S5, S1 was last. Average yields of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from S4 increased by 56.20% and 4.53% than those of S5 and S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were found in contents of quality due to different sowing dates (P<0.01), and the variation that was contents of protein, fat, and starch increased firstly then decreased with sowing date postponing, average contents of protein, fat, and starch from S4 with 10.81%, 79.96%, and 3.73% were the highest than those of others. However, tannin content was firstly decreased then increased, two low contents with 0.13% and 0.19% were found on S2 and S1, and difference values of 0.33 and 0.27 were existed between S2, S1, and S6 with the highest content of tannin. Sorghum yield was affected by climatic factors. A linear function was found between yields of Liaoza 37, Liaoza 19 and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R 2=0.5910, R 2=0.5138), quadratic function existed between effective temperature (R 2=0.3458, R 2=0.4269),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R 2=0.3247, R 2=0.3464), and yields of Liaoza37, Liaoza 19. Moreover, responses of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on yields of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were linear function (R 2=0.6636) and quadratic function (R 2=0.3507),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with the highest grey relation coefficient (0.389) was a key factor for yield development of Liaoza 37 and Liaoza19, and effective temperature (0.322), average dairy temperature (0.312), and daily sunshine duration (0.265) were ordinal. Climatic factors had effect on the contents of protein, fat, starch, and tannin, and responses of the quality from Liaoza 37 and Liaoza 19 on climatic factors were different. The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 the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and average dairy temperature with the highest grey 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646, 0.587, 0.458, and 0.269 had important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protein, starch, fat, and tannin in Liaoza 37, respectively. Moreover, average dairy temperature with the highest grey 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660, 0.791, 0.554, and 0.241 had important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protein, starch, fat, and tannin in Liaoza 1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was a key factor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orghum, and the fit postponed sowing date was good for yield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due to avoiding heat damage in anthesis and rainy in mature period. Yield and quality of sorghum were affected by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y may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on yield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rghum than that of variety.

    融合镁元素的水肥多因子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调控
    朱常安,和志豪,蔡泽林,刘健飞,张智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58-3270.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7
    摘要 ( )   HTML ( )   PDF (1389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融合镁元素的水肥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影响,为黄瓜高品质生产提供水肥管理依据。方法 以灌水量的灌溉上限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X1)、施氮量(X2)、施钾量(X3)、施镁量(X4)为试验因素,选用四因子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1/2实施的方法,测定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6项指标的含量,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赋权,并基于TOPSIS法构建黄瓜果实综合营养品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黄瓜果实综合营养品质对水肥耦合响应的数学模型。结果 单一指标权重为:维生素C(0.2457)>还原性糖(0.2305)>游离氨基酸(0.1666)>可溶性糖(0.1390)>可溶性蛋白(0.1179)>硝酸盐(0.1003);分析表明,在四因子耦合作用下,当施镁量为176.54—182.23 kg?hm -2、灌水量的灌溉上限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为65.71%—67.61%、施氮量为490.78—512.16 kg?hm -2、施钾量为591.00—608.11 kg?hm -2时,黄瓜综合营养品质最好。 结论 水肥耦合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具有显著影响,适当控制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施镁量和施钾量对黄瓜综合营养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黄花蒿醇提物对奶牛乳腺细胞中共轭亚油酸 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作用
    王丽芳,张兴夫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8):  3271-3278.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18.018
    摘要 ( )   HTML ( )   PDF (417KB) ( )   收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试验,研究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乳腺上皮细胞中与共轭亚油酸(CLA)合成相关酶的基因SC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乳脂肪合成相关酶ACACA和FASN基因以及与脂肪转运相关酶LPL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从乳腺层次探明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乳中CLA合成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将采自于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乳腺组织用保温盒带回实验室,在无菌条件选取腺泡较多的深层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得乳腺上皮细胞,放于37℃,CO2浓度为5%的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试验所用的细胞是经过复苏的第二代细胞,待细胞复苏后,以3×10 4个/mL的密度接种细胞到24孔板中,分别置于37 ℃的5% CO2培养箱中培养,采用台盼蓝计数法每天进行一次计数,设3个重复,连续7 d,未计数组每2天换液一次,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另外,待细胞生长至对数增殖期,更换新鲜培养液,随机分为4组,即培养液中黄花蒿提取物的浓度为0、3.0、6.0、12.0 mg·L -1 ,提取物作用时间均为48 h,检测不同浓度黄花蒿提取物对与脂肪酸合成相关酶SCD、ACC、FAS、LP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 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呈铺路石样;在3×10 4个/mL的接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在1—2d乳腺上皮细胞为潜伏期,3—6d为指数增长期,之后进入平台期,符合一般细胞生长曲线规律,说明培养的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正常的增殖能力,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有增加SCD酶基因表达量的趋势,其中3mg·L -1组显著增加了SCD酶的基因表达量(P<0.05),而6 mg·L -1组和12mg·L -1组虽然增加了SCD酶的基因表达量,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有增加乳腺上皮细胞中ACACA基因表达量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可以增加乳腺上皮细胞中FASN基因表达量,呈剂量依赖型增加,且12mg·L -1组可以显著增加乳腺上皮细胞中FASN基因表达量(P<0.05);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有降低乳腺上皮细胞中LPL基因表达量的趋势,呈剂量依赖型降低,且6 mg·L -1组和12mg·L -1组显著降低了乳腺上皮细胞中LPL基因表达量(P<0.05)。结论 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可以增加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SCD、ACACA和FASN酶基因的表达,有利于调控CLA和乳脂肪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