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介绍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编委会
作者中心
我要投稿
征稿简则
稿件写作标准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收费标准
审稿流程说明
出版伦理声明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1960年创刊,半月刊
ISSN 0578-1752
CN 11-1328/S
邮发代号:2-138
国外代号:BM43
编辑部公告
《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换届通知
(2022-04-20)
致谢审稿专家
(2022-02-05)
致谢审稿专家
(2020-12-30)
征稿启事!
(2019-04-11)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示,我刊4篇论文入选
(2018-10-10)
“营养导向型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2018-08-29)
撤稿声明
(2017-10-17)
我刊两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
(2017-10-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公示
(2017-09-15)
致上届编委的感谢信
(2017-07-13)
更多...
在线期刊
iPad移动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全年目录
网络预发表
按栏目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服务
更多...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2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1992-11-20
无栏目
1992年 第6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0-0 .
摘要
(
)
PDF
(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晋东南地区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循环特征
赵聚宝,梅旭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1-8 .
摘要
(
)
PDF
(3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的定位观测资料,应用水分平衡法研究了晋东南地区主要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和农田土壤水分循环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水分常处于亏缺状态,亏缺量比裸地多,土壤干旱层加深。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收获时土壤有效水分剩余量因作物而异。冬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量较多,用水层较深。春玉米、春谷子利用量较少,用水层也较浅。作物收获时,农田土壤中还有较多的有效水分未被利用,说明旱地土壤水分资源尚有一定的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其混剂汰选选育棉铃虫抗药性研究
魏岑,赵永巧,范贤林,芮昌辉,王文来,孙小平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9-14 .
摘要
(
)
PDF
(24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菊马混剂分别汰选棉铃(Heliothis armigera)种群16代,每三代测定1次各种群对相应汰选药剂的敏感水平。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汰选种群对相应药剂的抗药性分别增长了68.02、7.76和3.48倍,氰戊菊酯单剂比菊马混剂抗性增长快19.6倍,混剂显示出对棉铃虫抗性显著的延缓作用。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混剂使用寿命,若3种药剂均连续使用30次则氰戊菊酯、马拉硫磷、菊马混剂的抗药性将分别提高817.5、14.2和5.2倍;若以抗性上升30倍及每年用药2-3次为标准,菊马混剂比单用氰戊菊酯可延长5倍的使用寿命。笔者认为把增效混剂作为一项措施组装到抗性治理方案(IRM)中去,科学合理地治理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铷(Rb)标记棉盲蝽及其向棉田扩散为害的研究
高宗仁,李巧丝,邱峰,武豫清,姜典志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15-21 .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0年在网室试验研究证实,用硝酸铷2000-4000ppm喷洒寄主标记棉盲蝽,方法简便、结果可靠。1991年分别在河南太康县和南阳市用2000ppm的硫酸铷喷洒棉盲蝽集中越冬区域(200m#+2)大量标记棉盲蝽。结果表明,从铷处理区扩散到棉田的铷标成虫占80%以上,其扩散高峰在5月下旬。对野生寄主区在成虫羽化前进行耕翻处理,附近棉田受害率仅6.8%,未处理区的棉花受害率达33.9%-36%,处理效果为80%左右,该研究结果为棉盲蝽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豇豆属内栽培种分类的再研究
陈一舞,林黎奋,高吉寅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22-29 .
摘要
(
)
PDF
(3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豇豆属、菜豆属6个豆种的148份材料的20个重要形态性状的观察,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应用数值分类法对豇豆属栽培种的分类及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 6个豆种的形态聚类为黑吉豆、绿豆、饭豆类群;豇豆类群;菜豆类群;过氧化物酶酶谱聚类为绿豆、黑吉豆、饭豆类群;小豆类群;豇豆类群;菜豆类群。酯酶酶带扫描峰聚类为小豆、饭豆类群、绿豆、黑吉豆类群;豇豆类群和菜豆类群。 据上述结果认为:⑴将绿豆、黑吉豆、饭豆、小豆从菜豆属划出更符合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⑵绿豆等4个豆种与豇豆种在许多性状、同工酶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是否将其归入豇豆属值得重新考虑;⑶绿豆与黑吉豆、小豆与饭豆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饭豆与绿豆、黑吉豆较小豆与之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小麦抗霉病基因库建拓研究——抗源库群体改良效果初报
蒋国樑,吴兆苏,陈兆夏,黄德崇,肖庆璞,陈怀谷,朱涵,方毅敏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30-37 .
摘要
(
)
PDF
(3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小麦抗赤霉病的抗源库中,表型轮回选择选出RC0、RC1、RC2、RC3等群体,进行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抗病性因轮回选择而显著提高。发病穗数和发病率逐轮降低,发病株中发病小穗数也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20%左右。群体中抗病植株的频率有增大趋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等农艺性状也得到显著改良。千粒重有所降低。群体遗传变异得到较好保持。从基因库中选出抗性增强、农艺性状改善的优良单株机率明显增大。在进一步的轮回选择中,可对抗性改良的同时,对其他农艺性状进行选择,以期改良群体的综合性状。
小麦高世代品系中再选择的方法探讨
徐勇,俞世蓉,吴兆苏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38-43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个小麦高世代品系中进行再选择。单株选择,随机区组设计,分系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估计了该二群体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度和遗传进度,从而探讨了再选择的方法和效果。应用多元正态分布的近似计算,估测了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时,所需的基础群体规模,为作物育种中的多性状遗传进度研究和群体规模估计提出了新的设想。 通过本文对两个小麦高世代品系的具体分析计算得出,南农82-4品系的产量三因素可在有700-1500株供选基础群体下,通过纯系选择,在保持原有单株穗数水平上,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2.5%-5%左右的相对遗传进度。南农2101品系在有2000-3000株左右的供选基础群体下,通过纯系选择,在保持该品系原有产量水平上,使赤霉病抗性、开花期和穗上发芽率获2.5%-5%、2.5%-5%和7.5%-15%的相对遗传进度。
陆地棉(G.hirsutum L.)与异常棉(G.anomalum Wawr.&Peyr.)种间杂种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钱思颖,黄骏麒,彭跃进,周宝良,应苗成,沈端庄,刘桂玲,胡廷馨,徐英俊,顾立美,倪万潮,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44-51 .
摘要
(
)
PDF
(32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棉(G.hirsutum 2n=52)×异常棉(G.anomalum 2n=26)F#-1染色体2n=3X=39,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7.82Ⅰ+5.27Ⅱ+0.18Ⅲ+0.03Ⅳ。F#-1直接与陆地棉回交,得到BC#-(1)F#-1。通过2-4次回交,经多年选育,得到许多宝贵的新种质。除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早熟、高产、高抗枯萎病(或抗枯耐黄)、优质的新品系外,并得到一些超级长绒株系,2.5%跨距长度35.1-38.6mm,强度27.0-32.8gf/tex,麦克隆值4.8-3.1,为选育超级长绒棉提供了材料。
玉米籽粒含油量的配合力、方差成分和遗传力及其应用的研究
刘仁东,石德权,徐家舜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52-57 .
摘要
(
)
PDF
(24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11个玉米自交系(其中2个高油自交系,9个普通自交系)作完全双列杂交,产生55个正交组合,按Griffing(1956)的双列杂交设计方法2进行配合力、方差成分和遗传力的研究。结论指出:1.含油量的基因型差异显著;2.所有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3.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11个组合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无关,即一般配合力高未必特殊配合力也高;5.含油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低与自交系本身含油量的高低趋势一致,二者之间表现线性关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值Y依含油量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5X-2.4,其回归标准误为0.12;6.含油量的加性方差比显性方差重要得多,加性方差占98.5%,而显性方差只占1.5%,表明含油量有很高的遗传力。文章还对配合力和遗传力对高油玉米育种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
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选育及光合作用等特性的研究
郭清泉,肖之平,杨瑞芳,郭有余,刘飞虎,黎觐臣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58-62 .
摘要
(
)
PDF
(20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湘苎3号(原名C-20)系广西黑皮蔸经自由授粉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速度快,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等特性。在湖南省多点试验结果,增产15%-38%,全年纤维平均支数达2000支,高抗花叶病。湘苎3号#+(14)C同化物的运转速率和向麻皮的分配率均高于对照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导性和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而暗呼吸速率只略高于对照。湘苎3号的最大叶面积系数可达7左右,光合速率可达14mgCO#-2·dm#+(-2)h#+(-1)。可见,湘苎3号具有较良好的生理基础。
紫花苜蓿与老芒麦混播优势的研究
朱树秀,杨志忠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63-68 .
摘要
(
)
PDF
(27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15)N示踪技术通过盆栽和草场小区试验,研究新疆大叶苜蓿、北疆苜蓿与老芒麦混播不同种间比例组合的作物生长和氮行为。苜蓿固定的氮比土壤氮更易为与之混作的老芒麦吸收利用。老芒麦能从与之混作的紫花苜蓿固定的氮中获得植株生长所需34.9%的氮,使老芒麦对肥料氮的需求降低了20.7%,对土壤氮的需求降低了35.2%。从而减轻了禾本科牧草对混播系统中肥料和土壤氮的竞争,并使苜蓿的固氮率提高19.5%。苜蓿与老芒麦混播的适宜的种间比例组合是1∶1。适宜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氮产量、苜蓿固氮和固氮产物转移都最高。适宜组合混合干草中老芒麦与苜蓿的组成重量比为1∶0.9,搭配合理,营养完全。
绿萍全年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俞林火,景金富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69-75 .
摘要
(
)
PDF
(3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优良萍种是绿萍高产的基础。选用耐寒、抗热萍种周年养殖,比常规萍种生长期延长80-110天,每亩绿萍的年产量可提高1.08-1.22万公斤。优良萍种交替应用、配套养殖,能发挥多萍种的群体优势,克服气候条件的制约,使绿萍年产量达到每亩3.91万公斤。改进施肥技术,合理施用肥料是充分发挥绿萍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用鸡粪液代替以过磷酸钙为主的施肥技术,萍产量可提高23.3%-62.0%;含氮量提高44.8%。配施钾肥有利于改善萍体素质,提高繁殖速度,增加绿萍产量,不同萍种的增产幅度达29.4%-85.4%。实行科学管理,是保持绿萍群体生长优势,提高适应能力的必要条件。调节萍群结构、协调留种数量和繁殖速度的矛盾,增强萍种的耐寒、抗热能力及防治虫害等一整套技术措施,在全年生产中要综合应用,才能达到高产目的。
小鹅贝氏隐孢子虫人工感染试验
蒋金书,赵亚荣,陶玉静,张恒涛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76-79 .
摘要
(
)
PDF
(2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用鸭源和鹅源隐孢子虫对13只2日龄小鹅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用鸭源隐孢子虫感染10只小鹅,每只感染1.2×10#+7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3天;用鹅源隐孢子虫感染3只小鹅,每只感染8×10#+6个孢子化卵囊,潜隐期为4天。两组的排卵囊的高峰期均在接种后第7-17天,排卵囊时间长达21天。人工感染后小鹅的严重发病出现在第8-17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张口呼吸、打喷涕、精神不振、饮、食欲锐减。人工感染后第7、10和17天各死亡一只,死亡率为23%。病理剖检可见喉头、气管水肿,渗出物增多,肺充血、发炎,气囊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喉头、气管、法氏囊、泄殖腔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脱落;粘膜涂片染色和电镜观察可在上述部位的上皮细胞表层发现大量虫体。根据动物感染试验及卵囊的形态特征,确认小鹅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ridium baileyi。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小鹅隐孢子虫病的病例。
枫泾和长白母猪发情期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焦淑贤,王瑞祥,蔡正华,赵尚吉,廖述人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80-85 .
摘要
(
)
PDF
(2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对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和排卵有重要生理作用。本研究对5头8月龄枫泾(FJ)和6头10-12月龄长白(L)青年母猪,用同源双抗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FSH和LH含量。结果是FJ和L猪组LH和FSH含量分泌范型基本相同。FJ和L猪排卵前LH最高峰值无差异显著性(P>0.05)。发情期间FJ和L猪FSH分泌呈现两个明显的峰,第一次FSH峰与其排卵前LH峰并存,第二次FSH峰出现在发情后的2或3天。整个实验期间FJ猪FSH含量在高水平上波动,FSH首次峰、二次峰均值及实验期间FSH总平均含量均分别显著、极显著地高于L猪相应的FSH值(P<0.05、P<0.001、P<0.001)。在实验的下个发情周期,FJ猪组平均每头排卵16.4±1.0个,显著高于L猪组的平均排卵数11.2±1.0(P<0.005)。本结果提示FJ猪FSH含量高很可能就是制约其高排卵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幼兔成活率综合技术的研究
张名堂,李玉香,张英,王春娥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86-86 .
摘要
(
)
PDF
(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稻瘿蚊新品种(抗蚊1号、抗蚊2号)选育成功
潘英,谭玉娟,张扬,赵丽霞,徐炎康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87-88 .
摘要
(
)
PDF
(1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硬草的生态学特性及防治
王兆龙,马式廉,黄奔立,许如根,朱国家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87-87 .
摘要
(
)
PDF
(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89-92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1992年总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25(06): 93-95 .
摘要
(
)
PDF
(1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