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Vol. 56 ›› Issue (12): 2317-2328.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3.12.007
收稿日期:
2022-05-10
接受日期:
2022-06-04
出版日期:
2023-06-16
发布日期:
2023-06-27
通信作者:
袁亮,E-mail:yuanliang@caas.cn
联系方式:
严艳鸽,E-mail:yange6356@163.com。
基金资助:
YAN YanGe(), ZHANG ShuiQin, LI YanTing, ZHAO BingQiang, YUAN Liang(
)
Received:
2022-05-10
Accepted:
2022-06-04
Published:
2023-06-16
Online:
2023-06-27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聚合度葡聚糖与磷肥反应制备的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小麦生长和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葡聚糖在磷肥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磷酸与氢氧化钾混合液中,利用反应法制备葡萄糖改性磷肥(GP)、麦芽糖改性磷肥(MP)、低聚麦芽糖改性磷肥(OP)和聚葡萄糖改性磷肥(PP),同时,制备仅反应不添加葡聚糖的普通磷肥(P)。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和31P核磁共振波谱(31P NMR)探究葡聚糖与磷肥反应的结构特征,按照等磷量原则分别设置P、GP、MP、OP和PP等5个处理,以仅施氮钾肥处理为对照(CK),通过土柱栽培试验明晰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与P处理相比,葡聚糖改性磷肥的FTIR谱图在975 cm-1处出现新的振动峰,31P NMR波谱在3.09—4.51 ppm出现新的位移峰,可能是葡聚糖的羟基与磷酸发生反应生成正磷酸单酯。(2)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GP、MP、OP和PP)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较P处理提高5.1%、9.3%、11.2%和1.4%,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实现增产,其次是穗粒数。(3)与P处理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吸收量显著提高8.2%—21.4%,其中,OP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较P处理提高4.4—11.5个百分点,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4%—11.2%和1.6%—13.1%。MP和OP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P处理。(5)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P处理显著提高10.2%—29.9%,且OP处理显著高于其他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结论】与普通磷肥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均能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磷肥固定。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磷肥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葡聚糖聚合度为4—6时,其对磷肥的改性效果最佳。
严艳鸽, 张水勤, 李燕婷, 赵秉强, 袁亮. 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2): 2317-2328.
YAN YanGe, ZHANG ShuiQin, LI YanTing, ZHAO BingQiang, YUAN Liang. Effect of Dextran Modified Phosphate Fertilizer on the Winter Wheat Yield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3, 56(12): 2317-2328.
表1
供试肥料基本性质"
肥料 Fertilizer | 代号 Code | 葡聚糖聚合度 Polymerization degree of dextran | P2O5含量 P2O5 content (%) |
---|---|---|---|
普通磷肥Common phosphate fertilizer | P | — | 36.08 |
葡萄糖改性磷肥Glucose modified phosphate fertilizer | GP | 1 | 35.11 |
麦芽糖改性磷肥Maltose modified phosphate fertilizer | MP | 2 | 35.97 |
低聚麦芽糖改性磷肥Oligomeric maltose modified phosphate fertilizer | OP | ≈5 | 35.45 |
聚葡萄糖改性磷肥Polyglucose modified phosphate fertilizer | PP | ≈20 | 35.48 |
表5
产量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通径系数"
产量构成要素 Yield component | 决策系数 Decision coefficient | 直接通径系数 Direct path coefficient | 间接通径系数Indirect path coefficient | ||
---|---|---|---|---|---|
→穗数 Spike number | →穗粒数 Grains per ear |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 |||
穗数 Spike number | 0.242 | 0.515 | 0.448 | 0.022 | |
穗粒数 Grains per ear | 0.240 | 0.477 | 0.484 | 0.020 | |
千粒重 1000-grain weight | 0.021 | 0.035 | 0.325 | 0.278 |
表7
不同处理不同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
处理 Treatment | 速效磷含量Soil available <BOLD>P</BOLD> content (mg·kg-1) | 总计 Total (mg·kg-1) | ||
---|---|---|---|---|
0-30 cm | 30-60 cm | 60-90 cm | ||
CK | 4.39c | 5.21d | 4.64b | 14.25d |
P | 14.06b | 9.59c | 5.13ab | 28.78c |
GP | 13.81b | 12.05b | 5.86a | 31.72b |
MP | 14.51b | 13.56a | 6.07a | 34.14b |
OP | 21.18a | 10.49c | 5.71ab | 37.38a |
PP | 15.72b | 12.42ab | 5.51ab | 33.64b |
[1] |
向万胜, 黄敏, 李学垣. 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6): 663-670.
|
|
|
[2] |
王永壮, 陈欣, 史奕. 农田土壤中磷素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 260-268.
|
|
|
[3] |
余劲聪. 海藻寡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6): 921-927.
|
|
|
[4] |
张运红, 杨占平, 黄绍敏, 郭斗斗, 杜君, 和爱玲, 杨焕焕. 聚磷酸铵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50(2): 8-18.
|
|
|
[5] |
张朝霞, 许加超, 盛泰, 刘晓琳, 杨海征, 李建林, 郭亮, 高昕, 付晓婷. 海藻寡糖增效肥料(NPK)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3(21): 63-66.
|
|
|
[6] |
王彬. 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
|
[7] |
杜康瑞. 乙酰化葡萄糖对盐碱土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太谷: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
|
[8] |
doi: 10.1016/j.soilbio.2013.02.013 |
[9] |
韩兴国. 柠檬酸、葡萄糖和有机质对植物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2): 97-112.
|
|
|
[10] |
贾志航. 苹果园土壤无机磷库特征及葡萄糖对土壤磷组分和磷素利用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
|
[11] |
|
[12] |
doi: 10.1016/j.tplants.2008.06.006 |
[13] |
|
[14] |
doi: 10.1016/j.carbpol.2014.12.055 |
[15] |
扈学文, 许秋瑾, 金相灿, 刘景辉, 李立军, 郭俊秀, 欧阳坤. 不同分子量壳寡糖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抗病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2): 221-225.
|
|
|
[16] |
李佳琪, 汤洁, 李明月, 严国富, 郑禾, 陶增蛟, 郭仰东. 不同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23(9): 53-59.
|
|
|
[17] |
doi: 10.1016/j.carbpol.2015.11.050 pmid: 26794734 |
[18] |
隋雪燕, 周泽琳, 张文清, 夏玮, 王氢, 金鑫荣, 李明, 李守义. 壳聚糖包衣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以及几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 38(3): 225-227.
|
|
|
[19] |
于正国. 腐植酸添加方式对肥料中氮、磷有效性的调控[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
|
[20] |
刘瑾, 杨建军,
|
|
|
[21] |
陈玥彤, 张闪闪, 李文意, 于文浩, 赵晓芳, 刘婷婷. 黑木耳多糖的磷酸化修饰、结构表征及体外降糖活性. 食品科学, 2022, 43(8): 29-35.
|
|
|
[22] |
黄雷, 毛小云, 王君, 邓冰露, 王冠豪, 廖宗文. 促释磷肥的结构特征及其有效性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4): 769-77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4.01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4.01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04.011 |
|
[23] |
李伟, 袁亮, 张水勤, 林治安, 李燕婷, 赵秉强. 中低分子量腐殖酸提高冬小麦磷吸收和产量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1): 2043-2050.
|
|
|
[24] |
doi: 10.1002/jsfa.10482 pmid: 32388863 |
[25] |
张英强, 张水勤, 袁亮, 李燕婷, 林治安, 王立艳, 赵秉强. 柠檬酸改性磷肥的结构分析及其对水溶性磷固定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5): 878-885.
|
|
|
[26] |
王桂林, 郝金库, 崔云平, 施敏轶, 傅翠蓉, 于必江. 单丁基磷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离子交换与吸附, 1996(4): 357-361.
|
|
|
[27] |
李亚娟, 杨翠红, 陈博, 邱慧珍. 改性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机理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3): 303-309.
|
doi: 10.3724/SP.J.1011.2012.00303 |
|
[28] |
翁诗甫, 徐怡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
|
|
[29] |
林丽菁, 童张法, 赵奕玲, 廖丹葵, 张友全. 木薯淀粉磷酸单酯的性质及结构. 应用化学, 2006, 23(3): 294-298.
|
|
|
[30] |
汪洪, 宋书会, 张金尧, 刘云霞. 土壤磷形态组分分级及31P-NMR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2): 512-523.
|
|
|
[31] |
王斌. 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
|
|
[32] |
doi: 10.1016/j.geoderma.2014.12.016 |
[33] |
齐红岩, 李天来, 陈元宏, 张洁.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与葡萄糖对番茄光合速率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S2): 137-142.
|
|
|
[34] |
赵莹, 杨克军, 赵长江, 李佐同, 王玉凤, 付健, 郭亮, 李文胜. 外源糖调控玉米光合系统和活性氧代谢缓解盐胁迫.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0): 3962-397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20.00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20.00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20.004 |
|
[35] |
李萍, 尚云秋, 林祥, 刘帅康, 王森, 胡鑫慧, 王东.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0): 4137-4151.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20.20.00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0.00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20.004 |
|
[36] |
唐晓乐, 李兆君, 马岩, 梁永超. 低温条件下黄腐酸和有机肥活化黑土磷素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4): 893-899.
|
|
|
[37] |
曹惠翔, 李帅, 杨敏, 黄婷, 李媛, 甘泉峰, 谢军伟, 赵耕毛. 菊糖对蚯蚓粪肥性状的影响及调控过程. 土壤, 2022, 54(1): 55-63.
|
|
|
[38] |
doi: 10.1016/j.jhazmat.2012.04.026 |
[39] |
doi: 10.1038/nature12030 |
[40] |
李慧敏, 梁永书, 南文斌, 张汉马. 糖调控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4): 108-1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181 |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181 |
|
[41] |
邱旭. 聚磷菌对矿物和黑土中不同形态磷素转化的作用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
|
|
[42] |
彭永臻, 薛桂松, 苗志加, 翁冬晨. 葡萄糖为碳源的EBPR长期运行效果及聚磷菌的富集培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3(1): 136-141.
|
|
|
[43] |
doi: 10.1271/bbb.64.1067 pmid: 10879484 |
[44] |
doi: 10.1016/j.radphyschem.2009.05.001 |
[45] |
刘海宽, 王海洋, 吴姗姗, 张岐, 杜金风, 顾海波. 窄分子量分布低聚壳聚糖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9): 2523-2526.
|
|
|
[46] |
doi: 10.1007/s11430-020-9705-9 |
[47] |
赵秉强. 增值肥料概论.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
[1] | 韩紫璇, 房静静, 武雪萍, 姜宇, 宋霄君, 刘晓彤.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下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微生物量与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8): 1503-1514. |
[2] | 王箫璇, 张敏,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不同磷肥对砂姜黑土和红壤磷库转化及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6): 1113-1126. |
[3] | 刘明慧, 田虹雨, 刘之广, 巩彪. 减磷条件下含褪黑素的尿素缓释功能肥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3): 519-528. |
[4] | 严艳鸽, 张水勤, 李燕婷, 赵秉强, 袁亮. 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去向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 287-299. |
[5] | 徐久凯, 袁亮, 温延臣, 张水勤, 李燕婷, 李海燕, 赵秉强. 畜禽有机肥氮在冬小麦季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J].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 300-313. |
[6] | 王浩琳,马悦,李永华,李超,赵明琴,苑爱静,邱炜红,何刚,石美,王朝辉. 基于小麦产量与籽粒锰含量的磷肥优化管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 1800-1810. |
[7] | 熊淑萍,高明,张志勇,秦步坛,徐赛俊,付新露,王小纯,马新明. 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差异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4): 692-706. |
[8] | 张鑫尧,张敏,朱远芃,惠晓丽,柴如山,郜红建,罗来超. 巢湖流域磷肥减量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9): 3791-3806. |
[9] | 刘彦伶,李渝,张艳,张雅蓉,黄兴成,张萌,张文安,蒋太明.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黄壤微生物量磷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6): 1188-1198. |
[10] | 郑凤君, 王雪, 李生平, 刘晓彤, 刘志平, 卢晋晶, 武雪萍, 席吉龙, 张建诚, 李永山. 免耕覆盖下土壤水分、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对小麦产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3): 596-607. |
[11] | 景建元,袁亮,张水勤,李燕婷,赵秉强. 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对磷迁移的影响及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3): 5032-5042. |
[12] | 徐久凯,袁亮,温延臣,张水勤,林治安,李燕婷,李海燕,赵秉强. 畜禽有机肥磷素在冬小麦上替代化肥磷当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22): 4826-4839. |
[13] | 王钰麟,雷琳,熊文文,叶发银,赵国华. 蒸煮-老化预处理对炒制青稞粉理化性质及体外淀粉消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9): 4207-4217. |
[14] | 区惠平,周柳强,黄金生,朱晓晖,曾艳,彭嘉宇,谢如林,谭宏伟,李忠宁,沈小微,刘昔辉. 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3): 2818-2829. |
[15] | 吉冰洁,李文海,徐梦洋,牛金璨,张树兰,杨学云. 不同磷肥品种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磷形态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2): 2581-2594. |
|